⑴ 火箭筒這種武器最早是幾幾年發明的
二戰前
⑵ 火箭筒的發明者是不是西方國家在幾年發明的,不是中國發明的吧
是美國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在1942年發明的
火箭筒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士楨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美、英、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火箭筒由發射筒和火筒彈兩部分組成,發射筒上裝有瞄準具和擊發機構。射擊時,火箭彈飛行,火箭彈後部多半裝有穩定尾翼,彈頭多為穿甲彈或破甲彈。火箭筒的有效射程一般為100─400米。
斯克的和厄爾發明的火箭筒於1942年5月投入生產,6月份就生產了5000隻,並交付部隊使用。當時,美軍第1集團軍正在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與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率領的裝甲軍團激烈鏖戰。第一批利器初試鋒芒,便首戰告捷,為挫敗德軍起到了重要作用。火箭筒當時尚未正式定名,而它我外形頗似美國一位著名喜劇演員所使用的長管形樂器「巴祖卡」(Bazooka),因而美軍士兵把這種新型武器謔稱為「巴祖卡」。直至今天,在美國和西歐,仍把反坦克火箭筒稱為「巴祖卡」。
70年代以後,盡管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發展和普遍使用,但火箭仍是近距離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使用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相配合,曾給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取得頗為可觀的戰果。
⑶ 誰發明了火箭筒
火箭筒 是一種發射火箭彈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主要用於近距離打擊坦克、裝甲車輛和摧毀工事等目標。 早在1598年,中國明朝人趙士楨就曾發明過一種叫「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它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堪稱是現代軍用火箭發射裝置的原始雛形。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 美、英、蘇 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巴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⑷ 火箭是誰發明的
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設計原理,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火箭。
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液體火箭。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
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中國古代火箭有箭頭、箭桿、箭羽和火葯筒四大部分。火葯筒外殼用竹筒或硬紙筒製作,裡面填充火葯,筒上端封閉,下端開口,筒側小孔引出導火線。點火後,火葯在筒中燃燒,產生大量氣體,高速向後噴射,產生向前推力。
其實這就是現代火箭的雛形。火葯筒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推進系統。鋒利的箭頭具有穿透人體的殺傷力,相當於現代火箭的戰斗部。尾端安裝的箭羽在飛行中起穩定作用,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穩定系統。而箭桿相當於現代火箭的箭體結構。中國古代火箭外形圖,首次記載於公元1621年茅元儀編著的《武備志》中。
火箭出現後,在中國被迅速地用於軍事行動和民間娛樂中。10~13世紀,在宋、金、元的戰爭中,已應用了火槍、飛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葯武器。那時的飛火炮和現代的火焰噴射器相似,是一種原始的火箭武器。
北宋後期,在民間盛行的煙火戲中,人們利用火葯燃氣的反作用力,製成了能夠高飛和升空的「流星」(或稱「起火」)、"爆竹"為節日增添了喜慶的氣氛。從工作原理看,流星、爆竹已具有火箭的特點。
⑸ 火箭筒的歷史沿革
反坦克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1942年美國裝備的由喬治·華盛頓大學研發的60毫米M1式火箭型火箭筒,美軍士兵因其很像一種叫「巴祖卡」的喇叭狀樂器,即稱它為「巴祖卡」。這個俗稱後來在歐美成了對火箭筒的習慣稱呼。「巴祖卡」採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使武器無坐力。另一種是1943年德國裝備的「鐵拳」無坐力炮型火箭筒。它發射150毫米超口徑破甲彈,靠發射裝葯在兩端開啟的鋼質發射筒內燃燒形成的火葯燃氣壓力,推動彈體運動,並利用火葯燃氣從筒後噴出產生的反作用力,消除筒的後坐。這兩種早期的火箭筒,均配有機械或光學瞄準具,有效射程100~250米,垂直破甲厚度120~200毫米,武器系統重量7~8千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還裝備了大威力的89毫米M20型火箭筒,它採用鋁合金發射筒,有效射程110米,垂直破甲厚度280毫米。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裝甲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破甲技術、發射推進技術、高燃速推進劑和新材料的發展,各國研製裝備了許多新型火箭筒。如美國的M72,中國的70式,蘇聯的ПГ-18等火箭型火箭筒,武器系統重量都在7千克以下,垂直破甲厚度280~310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150米。蘇聯、瑞典、聯邦德國等還在無坐力炮型火箭筒的基礎上,應用火箭增程技術研製出了ПГ-7、M2-550卡爾·古斯塔夫、PZF44「長矛」等型號的火箭筒。 該類火箭筒系統重量9~18千克,垂直破甲厚度300~400毫米,對活動目標的有效射程達300~700米。為了減小發射痕跡與雜訊,70年代初聯邦德國根據平衡拋射原理,採用封閉發射技術,從筒後拋出塑料薄片作平衡物質以抵消武器坐力,研製成「弓弩」型火箭筒。該火箭筒為一次使用型,系統重量7.29千克,有效射程300米,垂直破甲厚度300毫米,發射時僅有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
火箭筒重量輕,造價低,使用方便,易於大量生產和裝備。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是步兵近程反坦克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為了進一步提高破甲威力,火箭筒的口徑有增大的趨勢。為了提高對運動目標的命中率,出現了測距、瞄準、計算提前量三合一的瞄準具,有的國家還研製了帶試射槍的火箭筒。為了增強步兵反坦克火力的機動性和反坦克火力密度,一次使用型火箭筒也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重視和發展。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坦克出現在戰場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大量使用坦克。給美、英、蘇等反法西斯盟國的軍隊以巨大威脅,各國都大力研製攜帶型的步兵反坦克武器。
1942年春天,在美國的阿伯丁試驗場上,反坦克槍榴彈的發射試驗即將開始,這時,兩個青年軍官帶著他們自己研製的另一種反坦克武器,悄悄來到試驗場的一側。當一輛配合槍榴彈試驗的坦克靶車返回時,這兩個青年軍官瞄準靶車射擊,隨著「噝……轟」的聲響,第一發擊中目標,接著第二發也准確命中。這一突如其來的情況,使在場觀看榴彈試驗的將校們大為愕然,一齊把視線轉向這兩個年輕人。其中,負責美國地面部隊武器發展工作的陸軍少將巴尼斯,接過青年人手中的武器打了一發,命中目標。參謀人員也接踵而上,直到把所有的火箭彈打光為止。這種反坦克武器的意外出現,使為發展反坦克武器而焦慮的巴尼斯將軍喜出望外,當場其立即投入小批量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而那兩位青年軍官則更是欣喜若狂,他們沒料到,在經歷了長期冷遇後,他們的夢想竟會如此奇跡般地得以實現。
這種新型武器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反坦克火箭筒,這兩個青年軍官就是它的發明人,陸軍上校斯克納和他的助手中尉厄爾。
斯克納和厄爾發明的火箭筒於1942年5月投入生產,6月份就生產了5000隻,並交付部隊使用。當時,美軍第1集團軍正在非洲北部的突尼西亞與德軍「沙漠之狐」隆美爾率領的裝甲軍團激烈鏖戰。第一批利器初試鋒芒,便首戰告捷,為挫敗德軍起到了重要作用。火箭筒當時尚未正式定名,而它外形頗似美國一位著名喜劇演員所使用的長管形樂器「巴祖卡」(Bazooka),因而美軍士兵把這種新型武器謔稱為「巴祖卡」。直至今天,在美國和西歐,仍把反坦克火箭筒稱為「巴祖卡」。
70年代以後,盡管反坦克導彈得到迅速發展和普遍使用,但火箭仍是近距離主要反坦克武器之一。在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埃及軍隊使用火箭筒和其他反坦克武器相配合,曾給以色列的裝甲部隊以沉重打擊,取得頗為可觀的戰果。
20世紀50年代,火箭筒得到進一步發展,有效射程達到200~500m,破甲厚度達300~400mm。典型產品有美國的M20式、蘇聯的РПГ-7式、瑞典的卡爾·古斯塔夫和德國的鐵拳系列火箭筒等。60年代,新原理、新材料和新工藝的廣泛應用,使第二代火箭筒得到迅速發展。這一時期的火箭筒既有兩截式結構,如法國的F1式、比利時的RL-83式火箭筒,也有彈筒合一結構,如美國的M72式火箭筒。此外,還發展了多管火箭筒,如瑞士的響盒16管發射器。火箭彈也發展為包括破甲彈、殺傷彈、發煙彈等多種彈葯。
70年代,各國研製的第三代火箭筒以增大威力為主,如法國的飛鏢120mm火箭筒,英國的勞80式94mm火箭筒和以色列的B-300式82mm火箭筒。這些火箭筒均能摧毀當代復合裝甲主戰坦克。而且由於光電火控技術與探測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火箭筒的有效射程提高到500~1000m。與此同時,發射時微聲、無煙、無光、無後噴火焰,可在塹壕等狹窄空間內發射的火箭筒、一次性使用型火箭筒和微型火箭筒也相繼問世。
進入80年代以來,出現了輕型和重型火箭筒同時發展的局面。輕型的有前蘇聯的РПГ-22式、РПГ-26式和美國的M72-750式火箭筒;重型的有法國的阿帕傑克斯、南斯拉夫的大黃峰火箭筒。為了對付反應式裝甲的需要,還發展了串聯戰斗部火箭彈,破甲厚度達900mm以上。此外,還出現了與高新技術發展相適應的遙控或自主式智能型火箭筒,如德國的火蛇火箭筒等。
⑹ 第一個火箭筒是什麼時候製造的
你好朋友
大約是在二戰的時候發明的吧,應該是德國製造的吧,那時候德國是最先進的,
希望能幫到你了。
⑺ 世界上第一個火箭筒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美國
不過,在明朝時中國就出現過火箭筒的原始雛形。
http://ke..com/view/54389.html?wtp=tt
⑻ 最早的單兵攜帶型火箭筒是在什麼時候出現的
火箭技術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發展歷史。明朝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士楨製作的一種名為「火箭溜」的火箭發射裝置,可賦予火箭一定的射向和射角,是現代火箭發射裝置的雛形。
火箭筒最早出現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2年美國裝備的M1式60mm火箭型火箭筒,俗稱巴祖卡,為最早使用單兵攜帶型火箭筒
⑼ 火箭筒是哪一年發明的
1940年美國軍官斯克納上校和厄爾中尉經過大約一年的時間,研製成功了種獨具一格的肩射式火箭。這種火箭的發射器是一個圓筒,火箭裝有折疊式尾翼。作為一種反坦克武器來說,它的缺點是戰斗部威力太小,難以摧毀敵方坦克的裝甲。
1942年春,斯克納參考M—10型槍榴彈的設計,從而解決了火箭彈的威力問題。斯克納義把M—10槍榴彈的結構用在火箭彈的戰斗部上,並把火箭筒的直徑擴大到60毫米。隨後又製作了整體式的發射筒,安裝了肩托、手柄和一個採用手電筒電池的電擊發機構。這就是MI型反坦克火箭筒。
火箭筒。
⑽ 火箭筒是在何時由誰發明的
是前蘇聯的一個軍事發明家,具體人名忘了,你去軍事欄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