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發明通訊工具有
(1)電力的廣泛應用:西門子-發電機、格拉姆-電動機。
(2)內燃機和新交通專工具的創制:卡爾·屬本茨-內燃機驅動的汽車、萊特兄弟-飛機。
(3)電訊事業的發展:貝爾-電話、馬可尼-無線電報。
(4)化學工業的建立:諾貝爾-炸葯 (塑料、人造纖維)。
2. 從古至今通信經歷了那些變化
遠古時期大喊大叫
有了文字以後就有了信
訓練鴿子,獵鷹傳遞信
為了大
批量傳遞,就出現了郵路
郵路之後就是電報
電報之後是電話
電話之後是電子郵件
電子郵件之後是即時通訊軟體
3. 第二次工業革命哪些發明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
時間 19世紀70年代-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Second Instrial Revolution)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即電氣時代) 1870年以後,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
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廣泛應用為顯著特點。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出現了一系列電氣發明。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Siemens)製成發電機,1870年比利時人格拉姆(Gelam)發明電動機,電力開始用於帶動機器,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動力的新能源。電力工業和電器製造業迅速發展起來。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831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根據這一現象,對電作了深入的研究。在進一步完善電學理論的同時,科學家們開始研製發電機。1866年,德國科學家西門子製成一部發電機,後來幾經改進,逐漸完善,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電動機的發明,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隨後,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出來。
[編輯本段]早期汽車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又一重大成就是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相繼誕生,90年代柴油機創製成功。內燃機的發明解決了交通工具的發動機問題。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成功地製造了第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汽車。內燃機車、遠洋輪船、飛機等也得到迅速發展。內燃機的發明,還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導致了列強開始爭奪石油。)
1902年12月,以內燃機為動力的飛機飛上藍天,實現了人類翱翔天空的夢想。隨著內燃機的廣泛使用,石油的開采量和提煉技術也大大提高。1870年,全世界只生產了大約80萬噸石油,到1900年已猛增到2000萬噸。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訊事業的發展尤為迅速。繼有線電報出現之後,電話、無線電報相繼問世,為快速地傳遞信息提供了方便。從此,世界各地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聯系進一步加強。
化學工業的建立也是這一時期科學技術應用與生產的一項重大突破。1867年,諾貝爾研製成功炸葯,80年代有改良了無煙炸葯,大大促進了軍事工業的發展。80年代初,科學家提煉出來了氨,苯等化學產品。大大的促進了城市生活的發展。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推動了一些老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和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4. 人類歷史上有哪些發明 永遠的改變了世界
5. 20世紀的發明創造及其給人類社會帶來的變化有哪些!!!!!急
1、蒸汽機:推動了整個工業革命的發展
傳統的馬力或者水力無法提供工業革命所需的動力,蒸汽機能量的開發為世界帶來了一種更有效更強大的動力。雖說古人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經開始這方面的探索,但直到瓦特的蒸汽機面市後,才真正開啟了蒸汽機的商業價值。
2、電話:掀開人類通訊史的新篇章
「沃森先生,請立即過來,我需要幫助!」這是1876年3月10日電話發明人亞歷山大·貝爾通過電話成功傳出的第一句話,電話從此誕生了,人類通訊史從此掀開了一個全新的篇章。
(5)哪兩項發明改變了通訊擴展閱讀:
蒸汽機的歷史作用
蒸汽機有很大的歷史作用,它曾推動了機械工業甚至社會的發展,解決了大機器生產中最關鍵的問題,推動了交通運輸空前的進步。
隨著它的發展而建立的熱力學和機構學為汽輪機和內燃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汽輪機繼承了蒸汽機以蒸汽為工質的特點,和採用凝汽器以降低排汽壓力的優點,摒棄了往復運動和間斷進汽的缺點。
內燃機繼承了蒸汽機的基本結構和傳動形式,採用了將燃油直接輸入汽缸內燃燒的方式,形成了熱效率高得多的熱力循環;同時,蒸汽機所採用的汽缸、活塞、飛輪、飛錘調速器,閥門和密封件等,均是構成多種現代機械的基本元件。
工業革命的產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蒸汽機的改良(瓦特沒有發明蒸汽機,他只是改良),而蒸汽機車的產生也是因為蒸汽機的改良以及後人的應用而產生的,當時英國鼓勵發明,並且在人口增加需要增加生產速度之時,便開始有人努力的改進當時的生產設備。
瓦特便是其中之一,而瓦特改良蒸汽機導致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因此蒸汽機的改良絕對是促成工業革命的原因之一。而蒸汽機車是一種以蒸汽引擎作為動力來源的鐵路機車,因此若沒有蒸汽機的改良便不可能有這項交通工具的誕生。
6. 有哪一項發明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製作者,過程,影響等)
我就舉電話的例子吧.
1876年,美國費城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博覽會,會上展出了當時世界上新發明的產品。一天,巴西國王蒞臨參觀。國王興致勃勃地觀賞一隻小盒子和聽筒,年輕的發明家貝爾跑過來請國王把聽筒放到耳邊,而自己在遠處講話,國王聽到貝爾的聲音,大為震驚,高聲地說:"我的上帝,他說話了!"貝爾告訴國王,這是Telephone--電話。從此,電話和貝爾名字就遠揚四海。
貝爾是怎樣發明電話的呢?
長距離間通話的設想,早已有之。到19世紀70年代,美國發明家格雷首先設計了一套"情侶電報裝置"。他使用兩個罐頭盒,每隻盒子底部由一條綳緊的繩子連結起來。當一個人對著一端罐頭講話時,振動通過繩子傳達給另一端罐頭。這個實驗使格雷認識到人的聲音由各種不同的頻率的音調構成,如果能設計出合適發話器,再把聲調變成電的訊號,傳遞後再在另一端變為話音,這不就實現遠距離通話了嗎?
格雷的設想雖好,但是實現它並不容易。這個艱巨任務落在另一個發明家貝爾肩上。
貝爾出生於英國蘇格蘭,1869年赴美國定居,擔任波士頓大學語文教師。他從電報裝置得到啟示,決心把格雷的設想變為現實。
貝爾和他的助手華生動手設計了中心設置磁舌簧的發話器。這種發話器能傳遞各種頻率的聲音,振動舌簧通過電磁感應轉換為各種電振盪。同樣結構的裝置放在一定距離的另一端,作為接收機用。1876年2月14日,這項發明獲准專利登記。
不久,貝爾電話公司成立。當時的電話體積大得驚人,像個大箱子,發話人必須大聲喊叫,而且只能在小城市范圍內通話。
開發和完善電話技術的任務又落在大發明家愛迪生身上。他對貝爾的電話結構進行了革命性的改造,用碳粒接觸來控制電流強度。同時,華生又增加了磁性電鈴,製造了交換台設備。這時,電話才逐步達到完善地步。
1948年以來,晶體管逐步取代了繼電器和其它通訊裝置。1960年科學家又發明按鍵號盤,使用晶體管發出音頻。近年來,又發展了用激光作為載波源的激光電話和代替主人回話的記錄電話等,使電話成為現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格雷、貝爾、華生、愛迪生等作為電話發明的先驅而截入史冊,貝爾電話公司的大名,迄今仍譽滿全球。
7. 中國四大發明口哪兩項是那個時期發明並開始得到大規模實際運用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指南針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 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 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司南的形狀和現在的指南針完全不同.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的勺子的形狀製成的,很象我們現在用的湯匙.
司南是怎樣製成的呢?古書上缺少詳細的記載,又沒有實物留下來,所以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它的准確形狀.根據專家們的研究,司南大約是把整塊的天然磁鐵,輕輕地琢磨成勺子的形狀,並且把它的S極琢磨成長柄,使重心落在圓而光滑的底部正中.
司南做好以後,還得做一個光滑的底盤.使用的時候,先把底盤放平,再把司南放在底盤的中間,用手撥動它的柄,使它轉動.等到司南停下來,它的長柄就指向南方,勺子的口則指向北方.
司南的底盤是用青銅做的,有的是個塗漆的木盤,青銅和漆器都比較光滑,磨擦的阻力比較小,司南轉動起來很靈活.這種底盤內圓外方,四周還刻有表示方位的格線和文字.現在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這樣的銅盤和塗漆的木盤;還有東漢時候的一幅石刻,刻著一個小勺子放在一個小方台上,有人認為這就是司南.
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候,有人去采玉,怕在荒山中迷路,就帶上司南.
司南必須放在光滑的底盤上旋轉,底盤還必須放平,否則就會影響它指南的作用,甚至會使它從底盤上滑下來.因此,人們發明司南以後,又繼續不斷地研
究改進指南的工具.
指南魚 公元九六零年,宋太祖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封建割據局面.北宋時候,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新的發展.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科學技術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宋朝時候,我國在指南針的製造方面,跟造紙法和印刷術一樣,也有很大的發展.
大約在北宋初年,我國又創制了一種指南工具——指南魚.
當時有一部有名的軍事著作,叫《武經總要》,其中說:行軍的時候,如果迂到陰天黑夜,無法辨明方向,就應當讓老馬在前面帶路,或者用指南車和指南魚辨別方向.《武經總要》這部書是在北宋仁宗慶歷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寫成的.這就是說,在那個時候,我國已經有指南魚,並且把它應用到軍事方面去了.
指南魚用一塊薄薄的鋼片做成,形狀很象一條魚.它有兩寸長、五分寬,魚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使它象小船一樣,可以浮在水面上.
鋼片做成的魚沒有磁性,所以沒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還必須再用人工傳磁的辦法,使它變成磁鐵,具有磁性.
關於怎樣進行人工傳磁,《武經總要》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它指出,指南魚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說,要拿一個密封的合子藏起來.根據這一點來看,當時的人工傳磁法大約是這樣的:把鋼片做的魚和天然磁鐵放在同一個密封的 合子里,使它們接觸,時間久了,鋼片做的魚就也會具有磁性,變成磁鐵.
原來,不管磁化或者沒有磁化的鋼鐵裡面,每一個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鐵」.沒有磁化的鋼條,它的分子毫無次序地排列著,「小磁鐵」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鋼條,所有的「小磁鐵」都整整齊齊地排列著,同性的磁極朝著一個方向,不用說,整個鋼條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塊磁鐵,緊緊擦著一根沒有磁化的鋼條,老是從這一頭向另一頭移動,那麼,由於磁鐵的吸力,普通鋼條中的分子也都順著一個方向排列起來,這樣,就完成「傳磁」的工作了.《武經總要》上講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這種人工傳磁方法.
我國人民發明用人造磁鐵做指南魚,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這說明我國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當豐富的磁鐵知識了.
使用指南魚,比使用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個光滑的銅盤,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會影響指南的作用,因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於液體的摩擦力比固體小,轉動起來比較靈活,所以它比司南更靈敏,更准確.
當時不但有鋼片做的指南魚,還有用木頭做的指南魚和指南龜.宋代《事林廣記》記載了用木頭做指南魚的方法:用一塊木頭刻成魚的樣子,象手指那樣大,在魚嘴往裡挖一個洞,拿一條磁鐵放在裡面,使它的S級朝外,再用蠟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針從魚口裡插進去,室南魚就做好了.把指南魚放到水面上,魚嘴裡的針就指向南方.
指南龜也是用木頭刻成的,放磁鐵的辦法和木頭指南魚一樣,插在尾部.指南龜不放在水裡,人們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個洞,把它裝在光滑的竹釘上面,使它便於自由轉動,它尾部的那根針,也會自動指向南方.
這種木頭指南魚和指南龜,很可能是一些懂得方術的方士創造的,做成以後只是用來變戲法.所以《事林廣記》的作者,把它們當作《神仙幻術》了.
火葯的發明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古代煉丹家制葯時,逐漸發現硫黃(S)、 焰硝(KN□)和木炭(C)的混合物有燃燒和爆炸能力.唐末天□年間(904~906),在戰爭中開始出現火葯箭,還出現「發機飛火」的記載,即用拋石機投擲火葯包,作燃燒性兵器.宋朝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設廣備攻城作,其中有生產火葯的部門.《武經總要》一書記載了火葯的三種配方,生產火葯已達相當規模.盡管生產技術嚴格保密,仍傳入遼朝,故從日本大量進口硫黃的同時,又嚴禁硫黃和焰硝向遼出口.宋神宗趙頊時,邊防軍中已大量配備火葯弓箭、火葯火炮箭等兵器.遼道宗時,也已在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日閱火炮」.南宋時,水軍也配備了霹靂炮、火炮、火箭等兵器,在建康府(今江蘇南京)、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等城市都設有火葯兵器製造業.早期火葯兵器威力有限,不可能取代冷兵器.但自南宋中期以後,火葯兵器在兵器中的比重顯著增大(見彩圖火箭(模型)將火葯筒縛在箭支的前部,利用火葯燃燒時產生的後推力帶動箭支前進,宋代軍隊配備的火葯武器之一).金朝火葯製造技術來源於遼,金軍攻宋之初,已使用火炮.此後,在宋、金、元之間的戰爭中,火葯的使用愈益頻繁.金末抗擊蒙古軍時,曾使用震天雷、飛火槍等火器.宋代出現了類似近代炮彈的鐵火炮,卻仍用拋石機投射;又發明了突火槍,以巨竹為筒,發射「子窠」,類似於後世槍炮,卻尚未使用金屬發射管.這是遼、宋、 金代火葯兵器進步的極限,卻已決定了後世火葯兵器的發展方向.總之,遼、宋、金代可算是人類使用火葯的奠基時期.到元、明又發現了銅鐵鑄造的管狀火器——銃和炮.
火槍 南宋時候,火葯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為了防禦金兵的侵擾,南宋的軍事家們就不斷想法改進武器.南宋初,宋高宗紹興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有一個叫陳規的軍事學家,發明了一種管形火
器——火槍,這在火器史上是一大進步.
這種火槍是用長竹桿做的,竹管里裝滿火葯.打仗的時候,由兩個人拿著,點著了火,發射出去,用它燒敵人.
這是我國最早出現的管形火器.把火葯裝在竹管里做成火槍,在火葯的應用上是個了不起的進步.用拋石機發射火葯,不容易准確地打中目標;有了管形火器,人們就可以比較准確地發射和適當地操 縱火葯的起爆了.
火槍發明以後,經過不斷的改進,到了南宋未年,又有人發明了突火槍.突火槍是用粗毛竹筒做成的,竹筒里放有火葯,還放一種叫「子窠」的東西.用火把火葯點著以後,起初發出火焰,接著「子窠」就射出去,並且發出象炮一樣的聲音.
這種「子窠」,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它很可能就是一種最早的子彈,可惜古書上沒有說明.
火槍的作用只在燒人,突火槍卻能發出子窠打人,比火槍又前進了一步.
火槍和突火槍,都是用竹管做的原始的管形火器,威力不大,但它們是近代槍炮的老祖宗.近代的槍炮,就是從它們慢慢發展來的.
造紙術的發明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在前人造紙術的基礎上,改革和推廣了造紙技術.新的造紙術使舊的不便書寫的麻紙變成了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工藝.
在蔡倫造紙術出現之前,在中國,商代用甲骨,西周用青銅器,春秋時用竹簡、木牘、縑帛作為記事材料.漢代,農業發達,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文化事業蓬勃發展.笨重的竹簡和昂貴的縑帛已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尋求新的書寫材料已成為時勢所趨,造紙術就因此應運而生.
據20世紀中葉以來在新疆、陝西、甘肅等地出土的麻質古紙,專家確認為西漢麻紙的片狀纖維物,說明造紙術可能出現在蔡倫之前,而且可能與人們對紡織用麻的處理過程有關.但這些西漢麻質古紙上都沒有發現可以辨識的書寫文字,加上對化驗分析結果解釋不同,對西漢是否已出現了造紙術中術界尚有很大爭議.閃此《後漢書·蔡倫傳》對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是迄今為止有時間和人物的准確記載造紙術的最早記錄,廣為人們承認.
蔡倫(62~121),字敬仲,桂陽(今湖南郴州)人,明帝永平十八年(75)入宮為宦.章帝章和元年(87)任尚方令,掌管宮廷手工作坊.和帝元興元年(105)發明造紙術.安帝元初元年(114)封龍亭侯.安帝建光元年(121)去世,葬在封地.
《後漢書·蔡倫傳》記載:蔡倫造紙之前,書寫記事的紙實際上是絲織物(縑帛),蔡倫用樹皮、麻頭、破布、魚網,經過挫、搗、抄、烘等一系列的工藝加工,製造植物纖維紙,一種至今大致結構沒有改變的良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紙.105年,蔡倫向漢和帝獻紙,受到和帝贊譽.造紙術於是廣為天下所知,蔡倫造的紙被稱為「蔡侯紙」;105年則被普遍認為造紙術的發明年代.
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革和推廣,使紙的使用在東漢後日漸多起來.從考古發掘出的東漢古紙看,已有不少帶有書寫字體,而且質量明顯提高.這些東漢古紙,或是詩抄,或是書信,或是書札的殘部,都是東漢末年的產物,准確的應屬永初四年(110)前後.科學家對1974年甘肅武威旱灘坡的東漢晚期墓出土的留有字跡的古紙進行了細致的科學分析,發現古紙已具有一定的強度和柔性,厚度與現代機制原稿紙相當,原料為大麻等麻類纖維,纖維交結細勻緊密,且有單面塗布加工,說明當時的造紙工序已相當精細,造紙技術已達到一定水平.
東漢時紙的使用,有許多書稿文獻都有記載.如《後漢書·鄧皇後紀》中所說的貢紙和《後漢書·百官志》中所說的宮廷內專管紙墨的少府守宮令和尚書令右丞,說明紙在宮廷內已廣為使用.而《後漢書·延篤列傳》所載的牘記紙和書寫紙及《北堂書抄》中所載的信紙,則說明一般官吏和士人也有使用紙書寫的了.
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也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最傑出的成就.紙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的基礎,它作為一種新的信息載體在中國率先出現,使中國漢代的文明勃興超過了其它的文明.公元八世紀左右,阿拉伯人才開始用中國的技術和設備造紙.
紙的出現和推廣,使漢以後的文化生活出現了嶄新的面貌.紙的質量越來越好.漢中平二年(185),山東造紙能手左伯(字子邑)造出「左伯紙」,史稱「子邑之紙,妍妙輝光」.公元2~5世紀,左伯紙、張芝筆和韋誕墨曾是文人墨士喜愛的文房用品.但縱觀漢代的書寫材料佔主要地位的仍是簡牘和縑帛.直到晉以後,經濟發展,造紙術流傳到長江流域和江南一帶,造紙材料豐富,才出現了較多較好的紙.晉代盛行的讀書、抄書和藏書之風都得益於紙的普及和推廣.抄經熱、藏書熱和因傳抄左思《三都賦》而出現的洛陽紙貴,都是紙普及後出現的前所未有的景觀.
印刷術的發明
自從有了紙以後,隨著經濟文化的發展,讀書的人多起來了,對書籍的需要量也大大增加了.
晉朝初年,官府有書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南北朝時候,梁元帝在江陵有書籍七萬多卷、隋朝嘉則殿中藏書有三十七萬卷,這是我國古代國家圖書館最高的藏書記錄.
除了官府藏書,私人藏書也越來越多.比如晉朝郭太,有書五千卷;張華搬家的時候,單是搬運書籍,就用了三十輛車子.
印刷術發明以前,只有官府和郭太、張華那樣的富人才能有這么多的藏書,一般人要得到一兩本書也很不容易,因為那時的書都是手抄本.要抄這么多的手抄本,得花費多少人力呀!這種情況如果不改變,怎麼能夠滿足社會上的需要呢?
歷史上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項科學發明,只要社會上迫切需要它,同時又有產生它的物質條件,那麼,它就會很訣出現的.雕版印刷術的出現就是這樣.
在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前,社會上已經廣泛應用印章和拓碑.
印章有陽文和陰文兩種,陽文刻的字是凸出來的,陰文刻的字是凹進去的.「如果使用陽文印章,印到紙上就是白底黑字,非常醒目.但是印章一般比較小,印出來的字數畢竟有限.
刻碑一般用陰文,拓出來的是黑底白字,不夠醒目.而且拓碑的過程比較復雜,用來印製書籍也不方便.但是,拓碑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石碑面積比較大,一次可以拓印許多字.
如果截長補短,把拓碑和印章的各自特點結合起來呢?情況當然就不一樣了.
我國勞動人民在拓碑和印章這兩種方法的啟發下,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的方法是這樣的:把木材鋸成一塊塊木板,把要印的字寫在薄紙上,反貼在木板上,再根據每個字的筆劃,用刀一筆一筆雕刻成陽文,使每個字的筆劃突出在板上.木板雕好以後,就可以印書了.印書的時候,先用一把刷子蘸了墨,在雕好的板上刷一下,接著,用自紙復在板上,另外拿一把干凈的刷子在紙背上輕輕刷一下,把紙拿下來,一頁書就印好了.一頁一頁印好以後,裝訂成冊,一本書也就成功了.這種印刷方法,是在木板上雕好字再印的,所以大家稱它為「雕版印刷」.
我國的雕版印刷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對這個問題,歷史學家還沒有統一的意見,但多數人認為是在唐朝時候發明的.
在隋末唐初,由於大規模的農民大起義,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文化事業也跟著繁榮起來,客觀上產生雕版印刷的迫切需要.
根據明朝時候邵經邦《弘簡錄》一書的記載:唐太宗的皇後長孫氏收集封建社會中婦女典型人物的故 事.編寫了一木叫《女則》的書.貞觀十年土長孫皇後死了,宮中有人把這本書送到唐太宗那裡.唐太宗看到之後,下令用雕版印刷把它印出來.
貞觀十年是公元六三六年.《女則》的印行年代可能就是這一年,也可能稍後一些.這是我國文獻資料中提到的最早的刻本.從這個資料來分析.可能當時民間已經開始用雕版印刷來印行書籍了,所以唐太宗才想到把《女則》印出來.雕版印刷發明的年代,一定要比《女則》出版的年代更早.
到了九世紀的時候,我國用雕版印刷來印書已經相當普遍了.
唐朝時候,有個傑出的詩人叫白居易.他把自己寫的詩編成了一部詩集——《白氏長慶集》長慶四年十二月十日(公元八二五年一月二日),白居易的朋友元稹給《白氏長慶集》寫了一篇序文,序文中說:當時人們白居易的詩「繕寫模勒」,在街上販賣,到處都是這樣.
從前人們把刻石稱為「模勒」,到了唐代,也就把雕版稱為」模勒「了.這里的「模勒」兩字就是雕版印刷的意思.
《舊唐書》還有這樣一條記載,大和九年(公元八三五年)十二月,唐文宗下令各地,不得私自雕版印刷歷書.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根據另外一些古書的記載情況是這樣:當時劍南、兩川和淮南道的人民.都用雕版印刷歷書,在街上出賣.每年,管歷法的司天台還沒有奏請頒發新歷,老百姓印的新歷卻已到處都是了.頒布歷法是封建帝王的特權,東川節度使馮宿為了維護朝廷的威信,就奏請禁止私人出版歷書.歷書關繫到農業生產,農民非常需要,一道命令怎麼禁得了呢?雖然唐文宗下了這道命令,民間刻印的歷書仍舊到處風行.就是在同一個地區,民間印刷歷書的也不止一家.
黃巢起義的時候,唐僖宗慌慌張張逃到了四川.皇帝也逃跑了,當然沒有人來管理禁印歷書的事了.因此,江東地方的人民就自己編印了歷書出賣.唐僖宗中和元年(公元八八一年),有兩個人印的歷書,在月大月小上差了一天,發生了爭執.一個地方官知道了,就說:「大家都是同行做生意,相差一天半天又有什麼關系呢?」歷書怎麼可以差一天呢?那個地方官的說法真叫人笑掉了牙.這件事情卻告訴我們,單是江東地方,就起碼有兩家以上印刷歷書.
當時跟著唐僖宗逃到四川的柳毗在他的《家訓》的序里也說,他在成都的書店裡看到好多關於陰陽、雜記、占夢等方面的書籍.這些書大多是雕版印刷的.可見當時成都的印刷業比較發達,不但印歷書,還印其他各種書籍了.
唐朝刻印的書籍,現在保存下來只有一部咸通九年刻印的《金剛經》. 咸通九年是公元八六八年,離開現在已經一千多年了.這一千多年前的印刷品,是怎樣保存下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故事.
甘肅省墩煌東南有坐鳴沙山,早在晉朝的時候,有一些佛教徒在這里開了山洞,雕刻佛像,建築寺廟.山洞不斷增加,佛像也跟著增多,人們就把這里稱為「千佛洞」.一九零零年,有一個王道士在修理洞窟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密閉的暗室,打開一看,裡面堆滿了一捆捆紙卷,其中有相當多的紙卷是唐代抄寫的書籍,還有一卷是唐代刻印的《金剛經》.
這部《金剛經》長約一丈六尺,高約一尺,是由七個印張粘連而成的卷子.卷首有一幅畫,上面畫著釋迦牟尼對他的弟子說法的神話故事,神態生動,後面是《金剛經》的全文.卷未有一行文字,說明是咸通九年刻印的.
這本書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雕板印刷書籍.圖畫也是雕刻在一塊整版上的,也許是世界上最早的版畫.
到了五代時候,有個封建官僚叫馮道.他在短短的五個朝代中做過四個朝代的大官,是個卑鄙無恥的傢伙.他看到江蘇、四川等地人民販賣的印本書籍,各種各樣都有,單單沒有儒家經典,就在後唐長興三年向皇帝建議雕版印刷儒家經典.
當時共印九種經書,經歷了四個朝代,直到後周廣順三年,先後花了二十二年的時間,才全部刻成.
因為這次刻書影響比較大,後來竟有人認為印刷術是五代時候馮道發明的,這當然是錯誤的.
到了宋朝時侯,印刷業更加發達起來,全國各地到處都刻書.北宋初年,成都印《大藏經》,刻板十三萬塊;北宋政府的中央教育機構——國子監,印經史方面的書籍,刻板十多萬塊.從這兩個數字,可以看出當時印刷業規模之大.宋朝雕板印刷的書籍,現在知道的就有七百多種,而且字體整齊樸素,美觀大方,後來一直為我國人民所診視.
宋朝的雕版印刷,一般多用木板刻字,但也有人用銅板雕刻.上海博物館收藏有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印刷廣告所用的銅版,可見當時也掌握了雕刻銅版的技術.
說起印製書籍,雕版印刷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創造.一種書,只雕一回木板,就可以印很多部,比用手寫不知要快多少倍了.
可是用這種方法,印一種書就得雕一回木板,費的人工仍舊很多,無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書籍,有些書字數很多,常常要雕好多年才能雕好,萬一這部書印了一次不再重印,那未,雕得好好的木板就完全沒用了.
有什麼辦法改進呢?
到了十一世紀中葉(宋仁宗慶歷年間),我國有個發明家叫畢升,終於發明了一種更進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術,把我國的印刷技術大大提高了一步.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8. 中國古代到現代通訊方式的演變
1、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信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沖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台,俗稱烽火台,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
高台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一台燃起烽煙,鄰台見之也相繼舉火,逐台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2、鴻雁傳書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漢書·蘇武傳》中「蘇武牧羊」的故事。
據載,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漢朝使臣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被鞮侯單於扣留,他英勇不屈,單於便將他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區牧羊。19年後,漢昭帝繼位,漢凶和好,結為姻親。
漢朝使節來凶,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於不肯,卻又說不出口,便謊稱蘇武已經死去。後來,漢昭帝又派使節到匈奴,和蘇武一起出使匈奴並被扣留的副使常惠,通過禁卒的幫助,在一天晚上秘密會見了漢使,把蘇武的情況告訴了漢使,並想出一計,
讓漢使對單於講:「漢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足上系著一封寫在帛上的信,上面寫著蘇武沒死,而是在一個大澤中。」漢使聽後非常高興,就按照常惠的話來責備單於。單於聽後大為驚奇,卻又無法抵賴,只好把蘇武放回。
「鴻雁傳書」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百年,而「鴻雁傳書」也就漸漸成了郵政通信的象徵了。
3、飛鴿傳書
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信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信的目的。譬如在公元1128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盪盪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里看看你的第一軍。」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打開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
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
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4、風箏通信
風箏在古時候曾作為一種應急的通信工具,發揮過重要的作用。
傳說早在春秋末期,魯國巧匠公輸盤(即魯班)就曾仿照鳥的造型「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這種以竹木為材製成的會飛的「木鵲」,就是風箏的前身。
到了東漢,蔡倫發明了造紙術,人們又用竹篾做架,再用紙糊之,便成了「紙鳶」。五代時人們在做紙鳶時,在上面拴上了一個竹哨,風吹竹哨,聲如箏鳴,「風箏」這個詞便由此而來。
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上的需要而製作的,它的主要用途是用作軍事偵察,或是用來傳遞信息和軍事情報。到了唐代以後,風箏才逐漸成為一種娛樂的玩具,並在民間流傳開來。
軍事上利用風箏的例子,史書上多有記載。漢初楚漢相爭時,劉邦圍困項羽於垓下,韓信向漢王劉邦建議用絹帛竹木製作大型風箏,在上面裝上竹哨,於晚間放到楚營上空,發出嗚嗚的聲響,同時漢軍在地面上高唱楚歌,引發楚軍的思鄉之情,從而瓦解了楚軍的士氣,贏得了戰事的勝利。
5、通信塔
18世紀,法國工程師克勞德.查佩成功地研製出一個加快信息傳遞速度的實用通信系統。該系統由建立在巴黎和里爾230千米間的若干個通信塔組成。
在這些塔頂上豎起一根木柱,木柱上安裝一根水平橫桿,人們可以使木桿轉動,並能在繩索的操作下擺動形成各種角度。在水平橫桿的兩端安有兩個垂直臂,也可以轉動。
這樣,每個塔通過木桿可以構成192種不同的構形,附近的塔用望遠鏡就可以看到表示192種含義的信息。這樣依次傳下去,在230千米的距離內僅用2分鍾便可完成一次信息傳遞。該系統在18世紀法國革命戰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6、信號旗
船上使用信號旗通信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旗號通信的優點是十分簡便,因此,即使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相當發達,這種簡易的通信方式仍被保留下來,成為近程通信的一種重要方式。
在進行旗號通信時,可以把信號旗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表示不同的意義。通常懸掛單面旗表示最緊急、最重要或最常用的內容。
例如,懸掛A字母旗,表示"我船下面有潛水員,請慢速遠離我船";懸掛O字母旗,表示"有人落水";懸掛W字母旗,表示"我船需要醫療援助"等等。
7、郵遞
以實物傳遞為基礎,雖然如今寫信的人越來越少,但越簡單越真實,越純朴越真情,信件是信息傳遞最簡單最純朴的方式,更不因傳遞速度過快造成信息的溢漏;
快遞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的需要,主要原因是因為隨著人類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服務需求面也越來越高,但其發展受交通運輸制約無便利的交通運輸怎麼也快不起來。
8、電話
電話分固定電話、行動電話與網路電話,其傳遞方式與網路方式優缺點基本相同,與網路方式不同之處在於電話不能直接傳遞文字圖片,與郵遞方式不同在於不能傳遞實物。
9、傳真
傳真是近二十多年發展最快的非話電信業務。
將文字、圖表、相片等記錄在紙面上的靜止圖像,通過掃描和光電變換,變成電信號,經各類信道傳送到目的地,在接收端通過一系列逆變換過程,獲得與發送原稿相似記錄副本的通信方式,稱為傳真。
傳真的主要技術有:掃描技術,記錄技術,同步同相技術,傳輸技術。傳真的通信過程包含掃描,光電變換,圖像信號的傳輸,記錄變換,收信掃描和同步同相。
傳真是基於PSTN的電信信號通過設備中轉傳真信號。直接由於科技大迅速發展,電子網路傳真逐漸成為取代傳真機的新一代通信工具。
10、衛星電話
基於衛星通信系統來傳輸信息的電話就是衛星電話。
衛星電話是現代移動通信的產物,其主要功能是填補現有通信(有線通信、無線通信)終端無法覆蓋的區域,為人們的工作提供更為健全的服務。現代通信中,衛星通信是無法被其他通信方式所替代的,現有常用通信所提供的所有通信功能,均已在衛星通信中得到應用。
11、電報
電報,就是用電信號傳遞的文字信息。通訊越來越迅捷,電報的作用已經不是很大了,也許有一天電報就會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了。
電報是通信業務的一種,是最早使用電進行通信的方法。它利用電流(有線)或電磁波(無線)作載體,通過編碼和相應的電處理技術實現人類遠距離傳輸與交換信息的通信方式。
電報大大加快了消息的流通,是工業社會的其中一項重要發明。早期的電報只能在陸地上通訊,後來使用了海底電纜,開展了越洋服務。
到了二十世紀初,開始使用無線電拍發電報,電報業務基本上已能抵達地球上大部份地區。電報主要是用作傳遞文字訊息,使用電報技術用作傳送圖片稱為傳真。
12、數據通信
計算機網路中傳輸的信息都是數字數據,計算機之間的通信就是數據通信方式,數據通信是計算機和通信線路結合的通信方式。在數據通信中,按每次傳送的數據位數,通信方式可分為:並行通信和串列通信。
並行通信是一次同時傳送8位二進制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需要8根傳輸線。並行方式主要用於近距離通信,如在計算機內部的數據通信通常以並行方式進行。這種方式的優點是傳輸速度快,處理簡單。
串列通信一次只傳送一位二進制的數據,從發送端到接收端只需要一根傳輸線。串列方式雖然傳輸率低,但適合於遠距離傳輸,在網路中(如公用電話系統)普遍採用串列通信方式
9. 四大發明中,對世界文化交流.傳播和發展起巨大作用的是哪兩項
你好。是造紙術和印刷術,這兩項發明對世界文化交流.傳播和發展起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