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創造學定義

創造學定義

發布時間:2021-06-23 05:19:06

1. 頭腦風暴的定義

頭腦風暴法出自「頭腦風暴」一詞。所謂頭腦風暴(Brain-storming) 最早是精神病理學上的用語,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錯亂狀態而言的,現在轉而為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其目的在於產生新觀念或激發創新設想。
頭腦風暴法又稱智力激勵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國創造學家A·F·奧斯本於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發表的一種激發性思維的方法。此法經各國創造學研究者的實踐和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發明技法群,如奧斯本智力激勵法、默寫式智力激勵法、卡片式智力激勵法等等。
在群體決策中,由於群體成員心理相互作用影響,易屈於權威或大多數人意見,形成所謂的「群體思維」。群體思維削弱了群體的批判精神和創造力,損害了決策的質量。為了保證群體決策的創造性,提高決策質量,管理上發展了一系列改善群體決策的方法,頭腦風暴法是較為典型的一個。
頭腦風暴法有可分為直接頭腦風暴法(通常簡稱為頭腦風暴法)和質疑頭腦風暴法(也稱反頭腦風暴法)。前者是在專家群體決策盡可能激發創造性,產生盡可能多的設想的方法,後者則是對前者提出的設想、方案逐一質疑,分析其現實可行性的方法。
採用頭腦風暴法組織群體決策時,要集中有關專家召開專題會議,主持者以明確的方式向所有參與者闡明問題,說明會議的規則,盡力創造在融洽輕松的會議氣氛。一般不發表意見,以免影響會議的自由氣氛。由專家們「自由」提出盡可能多的方案。

2. 用熟悉的眼光看陌生的事物,通過_來實現創新。 A) 探索、深思 B 類比、聯想 D)

B,前提是用熟悉的眼光看陌生的事物

3. 給管理學下一個全民的定義

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管理活動中各種現象及規律的學科,是在近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日益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管理學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點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數學(概率論、統計學、運籌學等),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生理學、倫理學、哲學、法學),技術科學(計算機科學,工業技術等),新興科學(系統論、信息科學、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以及領導學、決策科學、未來學、預測學、創造學、戰略學、科學學等。

4. 創造學思想錄```

相信我,這個對你有幫助!
一:論人的偉大——《思想錄》節選
思想形成人的偉大。人只不過是一根葦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東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用不著整個宇宙都拿起武器來才能毀滅;一口氣、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縱使宇宙毀滅了他,人卻仍然要比致他死命的東西更高貴。

二:《建築師的思想錄 》

這本談建築的書,如果你把它當作哲學書來讀,也許更合適。這么說,實際上是假定談建築的書與哲學書應當有所區分。對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這個假定的確是存在的。建築究竟應該怎麼談?我(們)未必清楚,不過,張永和還是使我(們)產生了疑惑:竟然這樣談建築,可以嗎?不可以嗎?

顯然,張永和了解這種疑惑,要不,他不會把自己的工作室叫做「非常建築」。在漢語中,「非常」這個詞值得玩味,它的字面意思是「不同尋常」,有一部電影,中譯作「非常嫌疑犯」(The Usual Suspects),跟原片名完全相反,但與內容卻十分貼切,是很好的意譯。「非常」的另一個習慣用法則是作程度副詞,相當於「很」、「十分」。這樣,「非常」的前一個意思是表示與usual相反,也就是unusual;而後一個意思則是表示比usual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more than usual。這是漢語多義或模糊的又一個例子。

回到「非常建築」這個話題,我們既可以把它理解為unusual architecture,也可以把它理解為very architecture。前一種理解,可以說是站在一種外在的立場;後一種理解,也許更符合張永和自己的立場。事實上,「非常建築工作室」的作品集出版,他把書名先後取為「非常建築」(1996)和「平常建築」(2002)。

從非常建築到平常建築乃至基本建築,不能不說其中有深意存焉。張永和後來更多用「平常建築」以及「基本建築」這些提法,這是基於他對建築本質越來越趨於刪繁就簡的理解:建築實踐意味著面臨如何理解、限定、設計、研究建築等等問題,而如果把建築動詞化,這些問題即可簡化為「如何建築?」(如何蓋房子?)。

全書由長短不一的三十多篇文字構成,短的幾百字,最長的也不過萬把字,即使是長文,相信讀者也不會把它混同於那些發表在Journal上的論文,我想,這自然是因為作者採用了一種格言或斷片式的寫作方式,簡潔、跳躍、質地密集,令人想起維特根斯坦的那些著名的哲學筆記。時間跨度長達二十多年:1982—2004。作者的身份從加州伯克利分校建築系的研究生到北京大學建築學教授。而風格(語言以及思維傾向)似乎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將最早的《自行車(的故事)》與最晚的《我的紅樓夢,或三考》做一比較,如果不看寫作日期,你想不到這中間隔了二十二年。這似乎又一次應證了我的一個觀念:人的重要品質在二十幾歲就已形成,之後的學習與經歷作用甚微。
作為一名教師,張永和有機會把自己對建築的獨特理解灌輸給學生,因此,從他有關建築教育的論述——主要是《四函》與《關於建築教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建築理念。

《四函》寫於1985年,時作者在美國印地安納州的保爾州立大學建築系教大學二年級的設計課,這四封信所錄的是他寫給學生的設計任務書。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些任務書沒有向學生布置什麼技術性指標,而是引導學生對建築基本概念進行反思。第一封信——練習,要求學生研究生活事件與人造環境之間的微妙關系,特別提醒學生重視細節。第二封信——過程,告訴學生過程比結果更重要,並傳授給他們一個經驗,那就是:在練習時堅持做筆記,把所有的思考和想法都記錄下來。事實上,張永和自己就是這樣做的,收在本書中的很多篇文字就是他的思考素描。有關過程的思想,後來他有進一步的發揮,參見寫於1988年的《過程思想》。第三封信——舞台,教導學生建築不過是提供我們行為發生的一個背景或舞台,設計必須為人的活動服務。第四封信——經歷,這封信是這門課的總結,鼓勵學生向自己的經理學習,並提供給學生三件工具:一是寫作,給所設計的方案加上一段不相乾的故事或劇情;二是把一個局部或一個細節作為設計的起點;三是繪圖必須具體,要十分注意細節。通過這門課,張永和旨在卸下學生的思想包袱,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對建築及其設計的理解。

《關於建築教育》寫於2001年,時作者在北大建築學研究中心主事,其中不僅有對以美術為基礎的傳統建築教育的全面反思,還有對新建築教育模式的積極建構,依我看,是中國建築教育的一份劃時代文獻。在文中,張永和放膽倡言,要重新定義建築學基礎:美術不是建築學的基礎,建築學的基礎是基本設計活動(思維),取代建築專業美術基礎課的是藝術修養的培養,而藝術范疇不局限於繪畫、雕刻與設計,應涉及電影、戲劇等諸多領域。事實上,張永和本人就有很好的藝術素養,他對世界電影、文學、繪畫作品了解之廣、理解之深,令人驚嘆,讀者只要細按《文學與建築》、《文學與空間》兩篇自可判斷,毋庸在此多言。

如果說傳統建築教育理解下的建築是一種美術建築,那麼,張永和所提倡的建築也許可以稱之為觀念或理論建築。必須說,這種想法並非他一個人的發明,早在1982年訪問匡溪藝術學院(Cranbrook Academy of Art)建築系時,他就與「理論建築」相遇而大受刺激,詳《匡溪行》篇。而在國人中亦不乏友聲:台灣著名建築學家漢寶德(1934— )在1980年代即雲:「也許建築根本就不是一門學問,而是一個思想的范疇。如果這樣的解釋是正確的,我也許可以把建築家定義為思想家。」(《中國建築文化講座》,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月版,16頁)

張永和當然是一個建築師,並且是在美國注冊的建築師。他也要蓋房子,他也要與僱主打交道,在這些方面,他與一般建築師沒什麼兩樣。但是,在他身上,你總會感到有什麼不同。是什麼不同呢?不錯,他在名牌大學讀書教書(2002年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講座教席,2005年9月起MIT建築系主任),他獲得各種國際大獎(1987年日本新建築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第一名,1996年美國進步建築優秀建築工程設計獎,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2004年WA中國建築獎優勝獎),但這恐怕都不是什麼要緊的,要我說,最大的不同可能是,一般的建築師滿足於作為工匠,而張永和則夢想成為能思想的工匠——在這個意義上,不妨說,本書就是他的《思想錄》。

帕斯卡說,人是一支會思考的蘆葦。昆德拉則說,人一思考上帝就發笑。而我知道,現實是,不思考的人、不會思考的人是多麼的多啊。

5. 頭腦風暴法的定義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是指刺激並鼓勵一群知識淵博的人員暢所欲言,以發現潛在的失效模式及相關危險、風險、決策標准及/或處理辦法。「頭腦風暴法」這個術語經常用來泛指任何形式的小組討論。

然而,真正的頭腦風暴法包括旨在確保人們的想像力因小組內其他成員的思想和話語而得到激發的特殊技術。

在這種技術中,有效的引導很重要,其中包括開始階段刺激討論;定期鼓勵小組進入相關領域;捕捉討論中產生的問題(討論通常很活躍)。

(5)創造學定義擴展閱讀:

採用頭腦風暴法組織群體決策時,要集中有關專家召開專題會議,主持者以明確的方式向所有參與者闡明問題,說明會議的規則,盡力創造融洽輕松的會議氣氛。一般不發表意見,以免影響會議的自由氣氛。

頭腦風暴法應遵守如下原則:

1.庭外判決原則(延遲評判原則)。對各種意見、方案的評判必須放到最後階段,此前不能對別人的意見提出批評和評價。認真對待任何一種設想,而不管其是否適當和可行。

2.自由暢想原則。歡迎各抒己見,自由鳴放,創造一種自由、活躍的氣氛,激發參加者提出各種荒誕的想法,使與會者思想放鬆,這是智力激勵法的關鍵。

3.以量求質原則。追求數量。意見越多,產生好意見的可能性越大,這是獲得高質量創造性設想的條件。

4.綜合改善原則。探索取長補短和改進辦法。除提出自己的意見外,鼓勵參加者對他人已經提出的設想進行補充、改進和綜合,強調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和相互完善,這是智力激勵法能否成功的標准。

5.突出求異創新,這是智力激勵法的宗旨。

6.限時限人原則。

6. 頭腦風暴會議的定義是什麼

頭腦風暴法力圖通過一定的討論程序與規則來保證創造性討論的有效性,由此,討論程序構成了頭腦風暴法能否有效實施的關鍵因素,從程序來說,組織頭腦風暴法關鍵在於以下幾個環節:
1,確定議題
一個好的頭腦風暴法從對問題的准確闡明開始.因此,必須在會前確定一個目標,使與會者明確通過這次會議需要解決什麼問題,同時不要限制可能的解決方案的范圍.一般而言,比較具體的議題能使與會者較快產生設想,主持人也較容易掌握;比較抽象和宏觀的議題引發設想的時間較長,但設想的創造性也可能較強.
2,會前准備
為了使頭腦風暴暢談會的效率較高,效果較好,可在會前做一點准備工作.如收集一些資料預先給大家參考,以便與會者了解與議題有關的背景材料和外界動態.就參與者而言,在開會之前,對於要解決的問題一定要有所了解.會場可作適當布置,座位排成圓環形的環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環境更為有利.此外,在頭腦風暴會正式開始前還可以出一些創造力測驗題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躍氣氛,促進思維.
3,確定人選
一般以8人~12人為宜,也可略有增減(5~15人).與會者人數太少不利於交流信息,激發思維;而人數太多則不容易掌握,並且每個人發言的機會相對減少,也會影響會場氣氛.只有在特殊情況下,與會者的人數可不受上述限制.
4,明確分工
要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記錄員(秘書).主持人的作用是在頭腦風暴暢談會開始時重申討論的議題和紀律,在會議進程中啟發引導,掌握進程.如通報會議進展情況,歸納某些發言的核心內容,提出自己的設想,活躍會場氣氛,或者讓大家靜下來認真思索片刻再組織下一個發言高潮等.記錄員應將與會者的所有設想都及時編號,簡要記錄,最好寫在黑板等醒目處,讓與會者能夠看清.記錄員也應隨時提出自己的設想,切忌持旁觀態度.
5,規定紀律
根據頭腦風暴法的原則,可規定幾條紀律,要求與會者遵守.如要集中注意力積極投入,不消極旁觀;不要私下議論,以免影響他人的思考;發言要針對目標,開門見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過多的解釋;與會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貶等等.
6,掌握時間
會議時間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會前定死.一般來說,以幾十分鍾為宜.時間太短與會者難以暢所欲言,太長則容易產生疲勞感,影響會議效果.經驗表明,創造性較強的設想一般要在會議開始10分鍾~15分鍾後逐漸產生.美國創造學家帕內斯指出,會議時間最好安排在30~45分鍾之間.徜若需要更長時間,就應把議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分別進行專題討論.
頭腦風暴法成功要點

7. 經濟法和管理學原理

管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社會管理活動中各種現象及規律的學科,是在近代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日益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管理學是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領域的交叉點上建立起來的一門綜合性交叉學科,涉及數學(概率論、統計學、運籌學等),社會科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生理學、倫理學、哲學、法學),技術科學(計算機科學,工業技術等),新興科學(系統論、信息科學、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以及領導學、決策科學、未來學、預測學、創造學、戰略學、科學學等。

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對經濟法這一定義的理解,應當注意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經濟法屬於國內法體系。經濟法調整的經濟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而不是國際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對於這種經濟運行的協調是一個國家的協調即國家協調,而不是國際協調。為了運用法律手段進行這種協調,制定或認可調整國家經濟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是一個國家,經濟法體現的是一個國家的意志,而不是兩個國家的協調意志。所以,經濟法不同於國際經濟法,不屬於國際法體系,屬於國內法體系。
第二,經濟法具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部門。
經濟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是特定經濟關系,而不是政治關系、人身關系等其他關系。這種經濟關系是在本國經濟運行中發生的。這種本國經濟關系體現了國家協調。所以經濟法不同於國內體系的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經濟法有自己特定的調整對象,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它是我國法律體系中一個獨立的法的部門。

8. <功能固著>在心理學方面的定義是什麼

功能固著 普通心理學中的定義:功能固著是指人們把某種功能賦予某種物體的傾向。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人們能否改變事物固有的功能以適應新的問題情景的需要,常常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功能固著對解決新問題有很大的阻礙作用。人們能否改變事物的固有功能,適應解決新問題的需要,往往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是指個體在解決問題時往往只看到某種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這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
例如,對於電吹風,一般人只認為它是吹頭用的,其實它還有多種功能,可以做衣服、墨跡等的烘乾器;磚,它的主要功能是用來建築,然而我們還可以用它來當武器、坐凳等。
功能固著影響人的思維,不利於新假設的提出和問題的解決。
東科爾盒子問題實驗,讓被試把三支點燃的蠟燭,沿著與木板牆平行的方向,固定在木板牆上。發給被試的材料是三支蠟燭、三個紙盒、幾根火柴、幾個圖釘。把發給第一組的所有材料分別裝進三個紙盒裡,而發給第二組的所有材料放在三個紙盒之外。結果是:第二組有86%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第一組只有41%的被試按時解決了問題。為什麼第一組被試的成績不如第二組被試呢?原因在於第一組被試一開始就把紙盒的功能固定地看成裝東西的容器,而沒有看到紙盒還有當燭台用的功能,所以沒能順利解決問題。第二組被試一開始就沒有把紙盒看成僅僅是裝東西的容器,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想到了當燭台用,所以順利地解決了問題。

閱讀全文

與創造學定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
網路著作權的法定許可 瀏覽: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