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的資料,越全越好
霍姆斯
出生年代:1841-1935
名人職稱: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
名人國家:美國
相關介紹:
霍姆斯(O.W. Holmes, 1841~1935)。美國現代實用主義法學的創始人。1866年畢業於哈佛大學法學院,在波斯頓從事一段時間的律師工作之後,於1870年入哈佛大學法院擔任講師、教授,1882年12月擔任馬薩諸塞州最高法官,1899年起任院長。1902年~1932年,擔任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法官。霍姆斯的學說,主要體現在他於1881年出版的著作《普通法》(The Common Law)、《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 )、他逝世後出版的判決意見集《霍姆斯法官的司法見解》(The Judicial Opinions of Mr. Justice Holme Shriver ed 1940)以及生前發表的一系列論文之中。
⑵ 法官的歐美法系
在英美法系國家,普通法是由法官創造和建立起來的,法官承擔著傳承和創造法律的重任,因此,專業化及博學是成為法官的前提條件。
在英美國家,對法科學生的要求非常高,不僅僅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扎實的法學專業知識功底,而且要求必須接受過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哲學等多門學科的訓練。法官來源於律師,要想成為法官,必須具有深厚的法律科學知識、包括認識、判斷、推理案件、辯論等諸能力在內的良好的認知水平,以及廣博的社會學知識。正如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的司法程序研究專家查菲所說的那樣,在普通法國家,為了預測一個未來的法官的行為,最好看看他圖書室里的藏書,而不是看他事務所里的訴訟委託人名單。
英美法官非常注重經驗,以判例形式表現的普通法,其本身就是司法經驗的積累。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基於其知識背景、訓練方法、法律思維方式的一致,英美法系的法官凝聚並形成一個「解釋的共同體」。同時,藉助特定的概念、邏輯推理形式,形成了司法的「方法論自治」。
英國早在1701年即在《王位繼承法》中規定法官只要行為良好便可終身任職。在英國,法官是終身職務,只有在違反正當行為原則並在上下兩院共同要求下才能由國王予以免職。被任命為法官的人服務的年齡可以達到七十或七十五歲,實際上要比政府官員所允許的年齡限度高出十年。在七十五歲之前成為高級法院法官的許多人可以任職到更高的年齡。
在美國,漢密爾頓曾在《聯邦黨人文集》中寫道:「對確保司法獨立來說,除了終身任職之外,沒有什麼比將對其與持以固定的條文明確下來更起作用了。」這種思想在美國憲法中有所反映,美國憲法第3條第1款明確規定,「最高法院與低級法院之法官如忠於職守,得終身任職」。
至於法官的待遇,「先於大陸各國形成的對法官優厚的物質待遇,成為英美法各國的傳統」。在英國,法官的薪俸非常優厚,大法官的年薪與首相一樣。由於各級法官之間的待遇相差並不大,經濟利益方面的刺激和誘惑很小,法官對升遷並無多大的興趣。在美國,美國聯邦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年薪與副總統相同,總體而言「法官的薪俸優厚,如果在高一級的法院任職,還會配有秘書和研究助手」。另外,還值得一提的是,以簡潔、惜墨如金著稱的《美國憲法》甚至對法官的「俸金於任期內不得減少」都作了明確的規定。 英美國家任命法官對候選人的資歷要求非常高。從14世紀開始,英國所有各級法院的法官都從出庭律師中產生,而高等法院的法官更是幾乎全部從傑出的出庭律師中產生。即,英國法官必須從英國4個律師公會的成員即出庭律師中任命。一般來說,擔任地方法院法官(不含治安法官)必須有不少於7年的出庭律師資歷;擔任高等法院的法官必須有15年以上的出庭律師或兩年以上的高等法院法官的資歷。高級法官基本上都在大學,而且是名牌大學中接受過法律基礎教育,他們的父輩的職業基本上都屬於資產階級。
因此,可以說,「英國的司法的主幹是由少數精英所支撐的」。1963年,對100名英國高級法官中所作的一個調查的結果更是證明了這一點。在美國,法官遴選制度本身便說明經驗是衡量是否授予法官資格的一個重要因素。一般來說,法官在從事這一職業以前,大約要有15年到20年職業律師的經歷,有近三分之一的法官在擔任法官之前具有檢察官的經歷。
實際上,在美國「大多數法官又是律師,具有法學學位和職業律師的經驗是成為一名法官最普遍的資格要求」。而能否出任法官,則取決於律師執業中的成功、在律師同行中的聲望以及政治影響等諸多考量因素。另外、在英美國家,由於訴訟中奉行的是當事人主義,法官處於消極中立的地位,在長期的司法實踐中,法官群體逐漸形成了區別於其他行業的職業性格。兩位英國法學家在其著作中曾描述了一個英國人眼中的法官:「頭戴假發,身著長袍,面無表情的法官刻板無味地宣告某個被告做了不應做的事情」。
美國學者約翰小努南曾比較了普通法國家歷史上幾位最偉大的法官,即布萊克頓、馬歇爾、霍姆斯、卡多佐、布蘭代斯等,他總結出這些人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不僅以公正無私著稱,而且以簡朴的生活方式而著稱。據此,他認為,法官應當追求簡朴的生活方式。按照科特威爾的看法,法官這種職業往往「被看作是超脫狹隘自身利益的」,法官應當在社會交往中保持一定程度的「孤獨性」。而流行於英美法系國家的諺語「一個公正的法官是一個冷冷的中立者」更是形象地道出了法官超然的個性。 鑒於法官代表司法權獨立審判的重要性,現今世界上多數憲政國家會將有關法官的職權行使,薪俸、地位的保障以及任免限制直接規范在國家憲法內,尤其是積極避免審判涉入政治,或是政治干涉審判,以昭公信。
在一些國家,對於法官的裝扮有著特殊要求,以表示法官在法庭上地位的特殊性,及協助審判庭上的人員容易做出身分上的辨別。
法官獨立執行國家審判權時,不因其判決有瑕疵而遭受指控,而且其判決不能由法官自行任意改判;因判決而遭受不利益之人,僅能透過上訴尋求救濟。
⑶ 跪求美國大法官霍姆斯曾經說過的句話!什麼「一想到這一點,就讓我激動不已」什麼的,關於法律職業之類的
霍姆斯:"法律就像魔鏡,反映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而且是曾經存在過的所有人的生活!每當我想起這一宏偉的主題,我都難以自製."
⑷ 大法官霍姆斯的名言
大法官霍姆斯的名言:
思想重復一百遍也還有獨到之處。
站不住腳的論點往往不足掛齒。
你很清楚,古書是世界處於青年時期的產物,而新書卻是世界在老年時代的產物。
一滴墨水,可以喚起千百萬人的思維。
生活是一大堆細枝末節。
科學是「無知」的局部解剖學。
一本書最好的並不是它包含的思想,而是它提出的思想正如音樂的美妙並不寄寓於它的音調,而在於我們心中的回響。
一個新思想的產生是人性的最大痛。
呂祖謙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最好不要太過考慮身體的健康。
我願把未來的名望寄託在一首詩上,而不是十部巨著上。
許多思想移值到他人腦中之後,會比在其原來生長的地方長得更為茁壯。
法包含著一個民族經歷多少世紀發展的故事,因而不能將它僅僅當作好象一本數學教科書里的定理公式來研究。為了知道法是什麼,我們必須了解它的過去以及未來趨勢。
名聲是無味的向日葵,戴著一頂華麗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誼則是鮮潤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發著沁人的芳香。
科學是宗教迷信最有效的解毒劑。
沒有什麼事比一心指望出人頭地更為平庸陳腐了。
想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最好不要太過考慮身體的健康。
天才是難以駕馭的,天才的脈管里流淌著洶涌澎湃的血液,以至於桀驁難馴。
5名聲是無味的向日葵,戴著一頂華麗而俗不可耐的金冠;友誼則是鮮潤的玫瑰花,褶褶瓣瓣散發著沁人的芳香。
⑸ "法律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這句話代表哪個法系的觀點
美國霍姆斯大法官有一句至理名言:「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
一個其實並不復雜的案件,讓我重新對於這句法律名言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當事人(我用A來代替吧)前來問我,說她十年前借給一個朋友(用B代替)10萬元錢炒股,但借條上並沒有寫明利息,也沒有寫具體還款日期。因為她現在已經
年老,想要那個朋友還錢給她,順便按銀行同期存款利息標准給她點利息,不然,她說太虧了。因為物價上漲太多了。A就向許多學了法律的人,甚至包括一些從事
法律工作的人咨詢。但別人給她的答復都是說,借條上沒有約定利息,所以就不能要利息。而且一般來說,民事案件法院實行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據規則。
當然,這種邏輯並沒有錯誤。可是如果真要這樣,那A的權益肯定要大大受損。我就對A說,其實,法律也不會讓好人吃虧的。你完全可以要求B按銀行同期貸款利
率的標准要求B向您支付這十年來的利息。因為我自2004年來就一直在律師事務所從事專業的法律服務工作,至今可以說有了一定經驗。A聽了之後大喜,我就
把相關的法院判決案例告訴她,並且同時告訴她相應的法律依據在哪裡。當然,我也理所當然地按收費標准(一小時)收了200元的咨詢費。A很樂意地付款,並
說我的這個法律咨詢,比5000元還值。
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經驗是來自於實踐。我們在審理案件時,最關鍵的是要查明事實,只有事實清楚了,我們才可能正確地運用法律來判決。而事實能否查明,
經驗要遠遠比邏輯管用。(我在一個大學兼職教《法律邏輯學》,同時也教《訴訟法實務》,因此,對於邏輯與經驗,感受頗多。)所以,在此,就多說幾句理論
吧。
法律是用來解決問題、解決糾紛的,而真正能夠解決問題的不是對法律條文(大前提)的生搬硬套,而是對具體案件事實的認定。在法律上應用邏輯推理的基礎是前
提真實(即小前提),而前提的真實性是不能通過邏輯本身來提供的,而是需要由經驗來決定。邏輯就是結合大前提與小前提,來得出一個正確結論(即法院的裁
決)
法律的生命就在於法律能被人們所相信、所應用、所遵守,而不在於法律條文有多精密、多符合邏輯。任何法律都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
的、並為人們所共同遵守的那些規則、慣例和習俗的固定化和條文化。無論是英美的判例法還是大陸法系,法律從來都不是「被創造出來的」。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
中,在今天仍然有生命力的那些規則和已經成為歷史或死去的東西其差別就在於實踐而不在於邏輯。
在此,仍向我們的霍姆斯大法官致敬一下,就為他的這句名言。
⑹ 在哪裡可搜索到美國最高法官法官 霍姆斯法官 的判決書
到美國最高法院的網站上去看看
⑺ 跪求霍姆斯大法官名言「但任何職業都不能像法律那樣給予如此開闊的眼界。。。」 的英文原文
「The law, wherein, as in a magic mirror, we see reflected, not only our own lives, but the lives of all men that have been!」
⑻ 為什麼霍布斯說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不在於邏輯
因為霍姆斯的論斷中的「經驗」,乃是現實生活中的「活水」,它要求法官們根據社會生活的不斷變化,在遵循先例的原則下,推陳出新,賦予先例以新的生命。姆斯反對邏輯,主張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本質上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法律發展觀。很明顯,他反對的只是認為法律中唯一起作用的是邏輯的觀點,而絕不是反對邏輯的作用。
法律都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所形成的、並為人們所共同遵守的那些規則、慣例和習俗的成文化。法律不是被「被創造出來的」。法律的生命力體現於被人們遵守和認同而不是法律自身的邏輯化、精密化。
霍姆斯在《普通法》開篇就說:法律的生命不在於邏輯,而在於經驗。對時代需要的感知,流行的道德和政治理論,對公共政策的直覺,不管承認與否,甚至法官和他的同胞所共有的偏見對人們決定是否遵守規則所起的作用都遠遠大於相關理論。
(8)法律是法官創造的霍姆斯擴展閱讀
要准確理解霍姆斯的理論,需要首先了解霍姆斯提出這一論斷的法學思想背景。
在法律王國里,大陸法系和普通法系本來就遵循著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大陸法系好像一個由各種法律要素構建的大廈,每一塊磚彷彿是一個法律概念,使用高質量的混凝土將大廈高高地舉起;而普通法系則像一座金字塔,法律的理念和原則便是塔尖,歷經幾千幾百年仍然神聖而堅不可摧,而烘托起這種神聖的是在法律歷史長河中無數的判例和經驗。
按照霍姆斯的理解,如果僅僅從形式方面來看,法律發展的過程是邏輯的。因此,嚴格遵從先例,既是對歷史的忽視或藐視,也是對法官身處其間的社會現實熟視無睹,這種司法無異於刻舟求劍、緣木求魚,其結果必然導致司法邏輯上的混亂和失敗。
⑼ 霍姆斯法官「為反對而反對」蘊含的法律精神
總體來說,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法律思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經驗論——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
眾所周知,「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而非邏輯」、「普遍命題不裁決具體案件」是霍姆斯的著名警句。在這兩句名言中,霍姆斯想傳達的思想是:法律是歷史和經驗的總結與體現,法律的真正源泉是法律實踐和社會現實,因而,法官裁斷案件不能依靠法哲學的信條,而應從社會現實中汲取正義與良知。當然,霍姆斯並非全盤否認邏輯毫無用處,而是在邏輯與經驗之間,法官更需要用經驗去甑別,正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所說的,「在邏輯形式的背後,存在著相互競爭的立法理由的相對價值和重要意義的判斷,這是實際存在的」。這也就是法律經驗論的主要精神。
二、法官預測論——法官的司法技術
霍姆斯認為,任何法律不過是立法者對法律的見解,與此相適應,法官預測便成為了一種必然。恰如他在《法律的道路》中指出:「人們想要知道,在何種情況下並且在多大程度上,他們會冒險面對遠比他們自身更為強大的東西,因此,揭示出何時將會擔心出現這一危險,便成為了一項職業。所以,我們研究的目的就是預測,就是對於公共力量通過法院這一工具而產生的影響范圍的預測」。從中,我們可以窺探出法官預測論的主要內容:法官在裁決案件時須考慮以下因素:哪些要素值得考慮、是否存在先例、是否要遵從先例、該如何裁決等。
三、壞人理論——法律概念的理解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
四、道德判斷——裁判的判定方法
霍姆斯從法律和道德的關系談起,認為法律和道德之間的關系很密切,「法律是我們道德生活的見證和外部積淀。法律的歷史就是一個民族道德演進的歷史」。因此,法律當中經常會充溢著取自道德的術語。這里,霍姆斯顯然間接肯定了道德觀念影響著法律的發展,實際上,他對法律哲學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他已發覺司法判決的判定經常包含著價值判斷,道德有時是法律的直接支撐。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兩者之間的不同。霍姆斯指出,之所以要強調法律與道德之間的區別,目的是要學習和理解法律的目的,掌握法律的特有標志,以更好地裁判案件。這里,霍姆斯也隱隱表達了一絲擔憂:「如果我們假設一個人在道德意義上的權利與其在憲法和法律上擁有的權利具有同等的分量,那麼,除了思想的混亂之外,我們將一無所獲」,即道德的過多干預將影響法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因此,他主張法律與道德相互之間應當盡可能少交往,以維護法律應有的效力。
自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產生時起,便在美國法學理論中佔有了一席之地,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影響。正如美國著名學者波斯納所言,「美國法律實用主義是法律思想中一個有高度影響力的趨勢,並將一直持續如此」。在大力倡導司法為民、和諧司法的今天,重溫霍姆斯的實用主義思想,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啟迪作用。
⑽ 霍姆斯為什麼提倡用壞人的眼光看待法律制度
霍姆斯認為,要想了解法律的概念,必須從「壞人」的眼光而不是「好人」的視角來預測法律。「因為壞人只關心他所掌握的法律知識能使他預見的實質性後果,而好人則總是在較為模糊的良知約束狀態中去尋求其行為的理由,不論這種理由是法律之內,還是在法律之外」。雖說法律是一種推理體系,但是如果從壞人的眼光分析,他根本不關心什麼公理或者推論,而只想知道法官事實上將作出怎樣的判決。因此,霍姆斯認為,對於法院實際上將要做什麼的預測,而不是什麼其他的自命不凡,這就是法律的含義。連法律的概念都來自於社會現實,足見霍姆斯實用主義法律思想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