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玻璃的發明者是誰
玻璃的發明與祖師傳說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除了聲光電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現代化的大樓與住宅,幾乎除了鋼架、磚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樓里或室內可以望到街上的車水馬龍;人們在飛機、汽車、火車上,透過擋風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學實驗室、醫院里,到處可見玻璃器皿;我們透過玻璃製成的望遠鏡、顯微鏡,既可瞭望無邊無際的宇宙,也可深入觀察微觀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飲酒,端的是玻璃杯與盅,牆上的鏡框、手上戴的手錶、架上放的猶如水晶般的工藝品,甚至街頭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離開玻璃製品呢?人很難想像,離開玻璃,世界會變成一個怎樣一幅模樣?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於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採石之山,命民採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oC--1200o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硅酸化合物的燒製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制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里,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採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如清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就設玻璃廠 ,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與套色玻璃,其製品名貴一時,為中外收藏家所重視。除北京而外,在山東博山、蘇州、廣州等地,都有玻璃生產地,山東博山的產品,曾遠銷東南亞各國。 玻璃本是冶煉工匠所發明,但民間傳說卻把玻璃的發明權歸到漢代陸毒(或作六毒)大王的頭上。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後,各地農民揭竿起義。有一位叫陸毒的綠林好漢率軍幾次打敗王莽的軍隊,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幾萬大軍圍剿陸毒,陸毒只得突圍,准備投奔劉秀。半路上躲進一處山口,被王莽的軍隊所包圍。陸毒眾人正用石頭架鍋做飯時,敵人沖上來,只得丟下飯鍋,與敵激戰到半夜。山谷中突然騰起一片光芒,將王莽的士兵嚇跑了。事後,爐毒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架鍋的石頭被燒得透明時,發出了強光。強光迫使敵軍不敢再進攻,最後陸毒終於盼到了劉秀的援軍,雙方會師。事後陸毒向劉秀匯報了情況,並向劉秀獻上燒得透明的石頭。劉秀視為珍寶,就封陸毒為王,並讓陸毒繼續燒制這種寶石。這種石頭就是玻璃,而陸毒大王也就被傳為玻璃業的祖師了。 傳說只能是傳說,到底有多少歷史的真實性,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玻璃的發明,離不開那些無名的陶瓷與冶煉工匠。如今我國已是玻璃生產大國,僅浮法玻璃就產量來論,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國家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居第一位。
Ⅱ 世界玻璃發展史
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餘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餘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製品所佔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宮廷製造與民間製造兩大系列,宮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宮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製作的工藝水平,是造辦處玻璃廠按照皇帝的諭旨為皇家製作的各種玻璃器皿。有清一代從康熙皇帝玄燁到末代皇帝溥儀,內務府官辦作坊——造辦處玻璃廠從未停止過玻璃的製造與生產。
玻璃廠建立後,清代的玻璃製作在皇帝和造辦處管理大臣的統一指揮下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製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製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琺琅是一種繪燒於金屬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間從歐洲傳入我國。玻璃胎畫琺琅是清代首創的玻璃裝飾工藝,始於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畫琺琅的實物卻一直杳無蹤跡,無緣得見。
康熙朝玻璃製作工藝的另一創新是套玻璃的燒製成功。所謂「套玻璃」是指由兩種以上顏色玻璃製成的器物。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在玻璃胎上滿套與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後在外層玻璃上雕琢花紋;一是用經加熱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紋。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藝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是玻璃製作工藝史上的重要發明。這兩種方法製作出的器物均可見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質色美,又有紋飾凹凸的立體美。
灑金玻璃是康熙朝創新的又一個玻璃品種。而在雍正的檔案中卻未見製作灑金玻璃的記載;但雍正朝檔案中記載了描金玻璃的製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繪金色花紋,其製作方法應源於漆器工藝中描金漆的做法。
縱觀歷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製作工藝的開端和奠定基礎的時期,玻璃廠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燁繼承中國傳統玻璃製作工藝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產物,也是皇家對玻璃製品重視與喜愛的結果。晶瑩璀璨的玻璃器成為清代藝術品中的新寵和皇帝重要的賞賜品。雍正朝玻璃顏色達30種之多,可謂五彩繽紛,斑斕絢麗,成為雍正朝玻璃製作工藝的閃光點。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製作工藝最為輝煌、全面發展的時期。嘉慶朝是玻璃製作工藝的轉折點,從此造辦處玻璃廠一蹶不振,工藝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藝製作與發展的歷史與清王朝的興盛衰亡息息相關,這正是官辦作坊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
是誰發明的玻璃?
玻璃伴隨人類走過了多少年?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玻璃,他們用它來製作首飾,並揉捏成特別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藝,能吹制出多種形狀的玻璃產品。
為了紀念古埃及人的這一發明,現代許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有埃及人的頭以及古羅馬人和埃及人作戰的圖案。
古羅馬戰敗古埃及後,將古埃及戰俘放在威尼斯島上專做玻璃,由此玻璃製作技術傳到義大利,進而產生了著名的威尼斯玻璃的鼎盛時期。大約16世紀中葉,義大利的工匠們開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 然而由於天然水晶硬度大、儲量少,很難將它製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玻璃製造商通過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鉛,由此發明了「人工水晶」又稱為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於精雕細刻,因此成為玻璃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迎來了義大利玻璃的鼎盛時期。
(二)什麼是波西米亞水晶玻璃?
波西米亞水晶玻璃的特點是什麼?
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亞人便從義大利人那裡學會了玻璃製造術,聰明的波西米亞人依賴得天獨厚的兩種波西米亞森林資源:
(1)優質的石英砂礦帶
(2)豐富的橡木樹資源,人們燃燒橡木來熔煉石英砂,又從橡木灰燼中提取優質的碳酸鉀,溶於玻璃溶液中,於是享譽全球的波希米亞「森林玻璃」誕生了。波希米亞人不僅學會了義大利人的白色水水晶玻璃製造術,還推出了波希米亞的特有彩色玻璃。它一舉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到了十九世紀, 捷克工藝大師們根據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學配方,他們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銀、鈣、鈷、鈾、銅氧化鋰等不同有色金屬元素,燒制出了紅、黃、藍、綠、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又稱水晶琳。使水晶玻璃變幻出五彩繽紛的色澤,從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黃金」
l的美譽傳遍全球。
(一)水晶分類
1、天然水晶-----又稱石英石,為自然結晶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顏色多為淡黃色(少量紫色、茶色),硬度大約在8左右,2000度才可熔解,只能雕刻和拋光成小件產品,不能加工製作成大件器皿。
2、人造水晶----- (鉛水晶 、無鉛水晶 、水晶琳)
(1)、鉛水晶:是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氧化鉛熔煉而成,鉛可以使其硬度降低,硬度為4左右。
特點①質重、質軟、耐切割
②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
③敲擊有金屬聲。(是區別於普通玻璃的最大特性)
(2)、無鉛水晶: 在石英砂中溶入優質的碳酸鉀,以鉀元素代替鉛元素,又稱為鉀玻璃,其硬度約6。
(3) 水晶琳 : 在鉀玻璃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屬元素, 使水晶玻璃呈現不同顏色。稱為彩色水晶玻璃,硬度多為6。
特點: ①晶瑩剔透、折光性能好
②硬度高、韌性強、相對耐撞擊,更適合玻璃表面的刻花和描繪。
③保留並超越了鉛水晶的金屬聲特性。
無鉛水晶最大的賣點是:光與音的組合(light and music) 。
(二)工藝
1、白料水晶(含鉛水晶、無鉛水晶 )
(1)、鉛水晶工藝
①吹制:模吹(人工) 機吹(機器)
② 模壓、磨花、機壓
③ 切割:
機切:(草切)用研磨機切割玻璃表面,刻出花紋。
手工切割:簡單切割:深切後酸拋光.火拋光
復雜切割:精密切割、軟切割。
④ 精密拋光:手工拋光,幾何圖形為主體造型,有立體感,多棱遮光。
(2)、無鉛水晶:就是用優質的碳酸鉀代替氧化鉛合成水晶玻璃,無鉛玻璃比鉛玻璃硬度高,因此不適宜作復雜的切割、磨花,只可作簡單切割、表面刻花、鎏金、鎏銀等。
2、彩色系列:
彩色產品中往往工藝混合使用。
(1)燒制
①人工吹制----空吹、型吹
用鐵管的尖端捲住熔化於攝氏1400度的玻璃,用力吹氣,轉瞬成型。
空吹就是憑借工匠師的想像,即興決定玻璃的形狀,
型吹就是按照木製或金屬制模具吹出玻璃的形狀
② 手工熱成型 (窯爐玻璃):當玻璃在攝氏1000-1400度高溫時,用剪子剪切或拉長玻璃,按照工藝師的想像和設計塑造出不同的藝術造型。
固定的造型
即興發揮 (這種工藝的頂尖級作品是Ronini)。
(2)描金
①重描金系列:這類產品最具有歐洲古典皇家風范,表面用重金粉裝飾,用手工描繪和堆塑法浪花精製而成。它的價值多以用金的純度和多少、琺琅花的密度和圖案的復雜程度來論質。通常其手工含量在70%至90%以上;BCT產品的突出特點是:表面裝飾金是純金。這類產品又分為手工成型的瓶胚和機製成型的瓶胚,手工的價值高於機制。J&Q品牌產品具BCT所提供的用金證明。
② 輕鎦金、輕鎦銀系列
分為彩色輕鎦金、輕鎦銀(如黃金葉系列)與無色輕鎦金、輕鎦銀(如郁銀、鬱金系列);
③ 手繪:手工平面彩繪工藝:法琅花
④ 刻花:手工刻花(紅藍刻、大雁系列)
電腦刻花 (花杯、悠蘭)
(3)、 彩色工藝:
頂尖工藝當屬化學配方:根據不同的金屬元素的物理和化學特性燒製成不同的顏色摻入金屬元素,產生不同的顏色
加入黃金-----呈現紅色,
加入白銀-----呈現黃色,
加入鈣-----呈現綠色,
加入鈷----呈現蘭色。
加入銨-----呈現紫色,
加入銅-----呈現瑪瑙色,
加入氧化鋰-----呈現大理石色。
②噴塗工藝:
是一種高溫烤制的上色技術,可以用在玻璃瓶胚內外,不僅用在水晶琳瓶胚,而且可以用在鉛水晶瓶胚上(如機制包金系列、簡單包金系列、彩色三角重描金。)表面塗色,如古典系列產品裡面噴色,如機制包金系列、簡單包金系列
③表面上色:
瓶體外部局部上釉彩,有些顏色原料中含有鎘元素,如上色時溫度達不到1000度以上,使用時鎘易從產品中釋放出,會導致人體大腦及神經系統受損,所以要求溫度控制必須准確。一般小工廠都是由人工來控制溫度, 而BCT定牌生產的這類產品(如紅、蘭、紫刻系列)是絕對安全可靠的。
Ⅲ 請問水晶玻璃是什麼材料的做的
二氧化硅~~sio2~通常形成於火成岩、變質岩和沉積岩中,化學式Sio2,莫氏硬度為7,晶體端部呈菱面六面體柱形或角錐形,晶面通常有條紋與玻璃光澤,內含物豐富。一般來說,水晶以顏色愈純、愈光亮、凈度和折射率愈高其價值就愈高
Ⅳ 水晶玻璃是怎麼製造的
天然水晶的角料經高溫熔煉後再成型
Ⅳ 水晶玻璃的發展歷程
水晶玻璃已有悠久歷史,遠古時代由於玻璃原料雜質多,熔化溫度不高,玻璃沒有熔化好,有大量未熔砂粒、氣泡等缺陷,同時原料中鐵、錳、鈦等著色金屬離子很多,玻璃往往是不透明或半透明的。到了13世紀,威尼斯人採用含雜質較少的石英岩和Levant的含鈉的草木灰,熔化成無色透明的玻璃。
15世紀時,原料質量更有了進一步改進,用Ticino河下游純粹的石英砂和草木灰沸水溶液中再結晶的純鹼,得到的玻璃透明度比過去明顯提高,與水晶相似,故命名為Cristallo,是一種鈉鈣水晶,其成分范圍(質量分數)為[1]SiO2 70.0%~71.5%、Al2O3 0.8%~1.31%、CaO 4.07%~4.72%、MgO 1.47%~1.66%、K2O 2.84%~4.55%、Na2O 15.2%~16.8%、Fe2O3 0.25%~0.51%、MnO 0.26%~0.51%、SO3 0.19%~0.31%、Cl 0.62%~0.92%、P2O5 0.15%~0.24%,此成分中Fe2O3 、MnO為礦物原料中的雜質, Cl、P2O5均為草木灰純鹼中雜質。
鈉鈣水晶玻璃成分與現代器皿玻璃成分有些相似,K2O+Na2O含量比較高,CaO+MgO含量比較低,玻璃易熔,適合於手工操作。13世紀以後,波希米亞人(Bohemian)在波希米亞(Bohemia,今屬捷克)和西里西亞(Silsia)地區建立了十幾個玻璃廠,除了要優質的石英砂為原料外,還用含碳酸鉀的森林木材灰,如山毛櫸林(beeth forests)的木材灰為引入鹼性氧化物的原料,於是製成折射率較高的透明玻璃,也稱水晶玻璃(crystalex),文獻上為了與威尼斯水晶玻璃相區別,稱為波希米亞水晶玻璃(Bohemia Crystalex),由於用森林的木材灰為原料,故又稱森林玻璃(Forext Glass)。波希米亞水晶玻璃為鉀鈣成分,含SiO2 75%~77%、CaO 5%~6%、K2O 15%~17%,玻璃的折射率nD為1.48~1.49,此系統稱為鉀鈣水晶玻璃。後來為了改進性能,在成分中加入Na2O和少許B2O3,改稱為鉀鈉鈣水晶玻璃,目前捷克生產的此類型水晶玻璃成分(質量分數)為SiO2 75.5%、B2O3 0.2%、CaO 6%、K2O 4.8%、Na2O 12.8%。鉀鈣和鉀鈉水晶玻璃主要產地為離布拉格90km的諾維波爾(Nov Bor)小鎮,產品的技術指標為:密度2.444g/cm3,折射率nD(20℃)為1.50002,平均色散(20℃)為830×10-5,線膨脹系數為89.1×10-7℃-1,耐酸性(按ISO 719標准,0.01mol/L的HCl在98℃侵蝕後玻璃表面單位面積失重)為1.98mg/dm2,液相線溫度950℃[2]。
中世紀時波希米亞的水晶玻璃製造技術逐漸傳到中歐和西歐,英、法等玻璃廠大都採用波希米亞鉀鈣和鉀鈉鈣玻璃成分,熔化溫度比較高,需要優良木材作燃料,砍伐了大量森林,1615年英國皇室下令禁止用優質木材作為玻璃廠燃料,影響了玻璃廠生產。1670年英國人Ravenscroft發現在玻璃成分中加PbO後,不僅降低了玻璃的黏度和熔化溫度,玻璃易於熔化,料性長,成形方便,而且玻璃光澤度增加,更顯晶瑩剔透,並容易刻磨,就將鉛玻璃投入生產,稱為lead crystal。鉛水晶的折射率、色散、密度均比鈉鈣水晶(Cristallo)、鉀鈣水晶(crystalex)為高,熔化、成形、刻磨性能均優於鈉鈣和鉀鈣水晶,因而得到推廣。
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水晶玻璃廠大都建立在18世紀左右。1764年Ranaut在法國巴卡拉(Baccarat)的一個小村莊建立了玻璃廠,當時僅是一個家庭小作坊,生產平板玻璃、鏡子以及仿波希米亞的水晶玻璃,當Ravenscroft發明鉛玻璃後,巴卡拉也製造了鉛水晶,含PbO 24%,稱為全鉛水晶。1830年開始生產彩色的水晶玻璃,以後又生產乳濁水晶玻璃和半透明仿蛋白石玻璃、仿瑪瑙玻璃,後來又推出了綠色的乳濁水晶玻璃,彩色和乳濁水晶玻璃成為巴卡拉的特色。1855年在巴黎博覽會上,巴卡拉展出了5.182m(17英尺)高的水晶玻璃燭台和7.010m(23英尺)水晶玻璃噴泉底座;1972年在里斯本的國際博覽會上,巴卡拉又展出了重達90.72kg(200磅)的地球與月球的水晶玻璃主體雕塑。150多年來,雖然產權多次易手,廠名幾度變更,但巴卡拉的名牌始終深入人心,在法國甚至在歐洲,提到鉛水晶,就會想到巴卡拉。
1783年喬治和威廉叔侄兩人在英國沃特福德(Waterford)建立玻璃廠,生產含PbO30%的全鉛水晶玻璃。1851年英國第一個世界博覽會在倫敦舉行,設計師Paxton以生鐵預制梁、柱、屋架,用沃特福德的玻璃來做牆面、屋頂,建成通體透明的水晶宮,建築物長度563m,寬度124.4m,外形是階梯形的長方體,上面加一個頂,建築總面積74000m2,玻璃總面積接近9300 m2,稱為水晶宮展覽會(Crystal Palace Exhibition),開創了玻璃建築的新紀元,在世界建築史佔了一席重要的地位。
比起歷史悠久的威尼斯和波希米亞玻璃來,施華洛世奇(Swarovski)水晶玻璃,只有一百多年歷史。施華洛世奇公司是由捷克人丹尼爾·施華洛世奇(Daniel Swarovski)從波希米亞移民到奧地利的Wattens鎮於1895年建立。施華洛世奇製造含PbO32%的高鉛水晶玻璃,特別著名的是用高鉛水晶作仿鑽石(水鑽)、紅寶石、藍寶石、紫晶、鈦藍寶石、印度紅寶石以及半透明和不透明乳濁玻璃製造的如白色蛋白石、紫羅蘭蛋白石、海藍蛋白石、橄欖石、電氣石、黃玉等。施華洛世奇開創了將水晶應用到時裝、鞋帽、鍾表上的先例,擴大高鉛玻璃的應用范圍。
19世紀20年代俄國聖彼德堡皇家玻璃廠生產了大體積的花瓶、水罐、瓮以及傢具,1828年為波斯國王製造了水晶玻璃藍色沙發。
雖然中國戰國時代楚國人已用石英砂、方鉛礦、重晶石為原料製造了鉛鋇硅酸鹽成分玻璃的劍首、劍珥、玉璧等裝飾玻璃,但這些玻璃為半透明或不透明的深色玻璃,與近代的鉛水晶玻璃有明顯的區別。西漢以後,中國製造的玻璃成分由鉛鋇硅酸鹽成分轉向鉛玻璃成分,製造了透光度較好的玻璃,古代文獻上認為此時玻璃外觀與水晶或玉石相似,起了代替玉的效果,但從實物來看,這些玻璃不能稱為鉛水晶玻璃。
20世紀50年代中國研製的鉛玻璃,主要是光學玻璃的火石玻璃,用作光學材料,60年代研製了防輻射用的鉛玻璃。到了70年代大連、上海等器皿廠才研製了真正意義上的中鉛(PbO>24%)和高鉛(PbO>30%)水晶玻璃。
近年來,國內某些知名的傳統器皿玻璃廠由於種種原因,基本已不生產鉛水晶玻璃,目前有兩種類型的企業在生產水晶玻璃,一類是生產光學玻璃和特種玻璃的大型企業,利用其光學玻璃生產設備和技術優勢,生產鉛水晶玻璃;另一類是合資或民營企業,利用進口連熔電爐生產高鉛或中鉛水晶玻璃。
Ⅵ 中國最早創造玻璃的人是誰
玻璃的發明與祖師傳說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除了聲光電外,就是琉璃乾坤似的玻璃世界。現代化的大樓與住宅,幾乎除了鋼架、磚瓦,就是一片透明玻璃。站在樓里或室內可以望到街上的車水馬龍;人們在飛機、汽車、火車上,透過擋風玻璃,就可置身窗外的五光十色的大世界。在化學實驗室、醫院里,到處可見玻璃器皿;我們透過玻璃製成的望遠鏡、顯微鏡,既可瞭望無邊無際的宇宙,也可深入觀察微觀世界的秘密。就是日常生活中,品茶飲酒,端的是玻璃杯與盅,牆上的鏡框、手上戴的手錶、架上放的猶如水晶般的工藝品,甚至街頭小孩子玩的琉璃球,哪一件能離開玻璃製品呢?人很難想像,離開玻璃,世界會變成一個怎樣一幅模樣?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後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系統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於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採石之山,命民採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葯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後,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製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
Ⅶ 玻璃最早出現在那個國家什麼時候出現的
有一種說法是:最早的玻璃是一個旅行家無意中製成的,他在山上燒火做飯,火把石頭中的二氧化硅煉成了玻璃。
還有就是比較權威的了:
玻璃的歷史源遠流長,傳說中玻璃的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敘述。它是這樣描述玻璃的形成的。商隊在經過沙漠時,中途休息,遂取乾枯的沙漠植物生火做飯及夜晚禦寒。事後以沙埋之。第二日,臨行前人們在沙堆中意外發現前夜沙里所埋皆為晶瑩剔透亮閃閃的寶貝,於是眾人歡呼雀躍,這晶瑩剔透的寶貝就是現在我們熟悉的玻璃。在西方,人們常把玻璃說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佳禮物,玻璃給世人帶來了生活的喜悅和創作的靈感,它是一個充滿矛盾而又非常神奇的物質,藝術家們利用它晶瑩透亮冷峻而堅固同時具有折光反射的特點,在藝術創作上使玻璃工藝達到變幻莫測、光怪陸離,令人難以預想的藝術效果。一般認為,第一塊玻璃是距今五千年前於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製造的(今伊拉克與敘利亞北部),當時的技術可能是熱融成形或模型鑄造。而世界上第一個玻璃工廠則建立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埃及。當時先以陶土做內核,再於內核外澆上熱玻璃溶液而製成容器,這種技術現在稱為「沙芯法」。古代埃及人的發明創造,後經阿拉伯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希臘人曾這樣形容玻璃「流動、融化的石頭」和「透明、澄澈」。隨著人們對玻璃的不斷深入研究,在公元一世紀,玻璃的「充氣法」技術出現,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吹制玻璃藝術。著名玻璃藝術家戴爾_奇胡利曾感慨地說:「我曾以為玻璃本身是很奇妙的,但後來我發現,吹入玻璃的空氣,才是最神奇而不可思議的。我常想,究竟是誰會想到將空氣吹入融化的玻璃?這樣的方法如果運用在其他材質上,是絕不可能成功的。」藝術家的話不僅是對前人發明的敬佩和感嘆,還有藝術家對玻璃內在東西的思索。玻璃的傳統技術不僅是今天玻璃工業的基礎,同時亦是新玻璃藝術運動的基礎。然而這些玻璃的重大突破,並非源於製作技術上的進步,而是玻璃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在的進步。
Ⅷ 玻璃的發展史
玻璃的發展史
考古資料表明,中國古代的玻璃製造工藝始於西周時期,歷經綿延不絕的兩千餘年,至清代發展到頂峰,成為古代玻璃史上的鼎盛時期。故宮博物院藏古代玻璃器4000餘件。從藏品的時代上看,戰國到明清幾乎不間斷。其中絕大部分藏品為傳世品,尤以清代玻璃製品所佔比例最大,約占整個藏品的90℅。清代玻璃器又分宮廷製造與民間製造兩大系列,宮廷玻璃器占其中的3/4。宮廷玻璃代表了清代玻璃製作的工藝水平,是造辦處玻璃廠按照皇帝的諭旨為皇家製作的各種玻璃器皿。有清一代從康熙皇帝玄燁到末代皇帝溥儀,內務府官辦作坊——造辦處玻璃廠從未停止過玻璃的製造與生產。
玻璃廠建立後,清代的玻璃製作在皇帝和造辦處管理大臣的統一指揮下走上了穩步發展的軌道。據不完全統計,康熙朝已有單色玻璃、畫琺琅玻璃、套玻璃、刻花玻璃和灑金玻璃等品種,雍正朝在此基礎上又增加了描金玻璃。
單色玻璃是指用單一顏色玻璃吹制的玻璃器皿。康熙朝的單色玻璃是對清以前玻璃製作工藝的繼承與發展。這時期的傳世品,過去僅知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一件透明玻璃水丞。雍正朝製作數量最多、器型最豐富的品種是單色玻璃,為當時的主流產品。單色玻璃有「涅玻璃」與「亮玻璃」之分,「涅玻璃」是指不透明玻璃,「亮玻璃」是指透明玻璃。
琺琅是一種繪燒於金屬胎、瓷胎和玻璃胎上的釉料,康熙年間從歐洲傳入我國。玻璃胎畫琺琅是清代首創的玻璃裝飾工藝,始於康熙朝,而康熙朝玻璃胎畫琺琅的實物卻一直杳無蹤跡,無緣得見。
康熙朝玻璃製作工藝的另一創新是套玻璃的燒製成功。所謂「套玻璃」是指由兩種以上顏色玻璃製成的器物。其製作方法有兩種,一是在玻璃胎上滿套與胎色不同的另一色玻璃,之後在外層玻璃上雕琢花紋;一是用經加熱半熔的色料棒直接在胎上作花紋。套玻璃是玻璃成型工藝與雕刻工藝相結合的產物,是玻璃製作工藝史上的重要發明。這兩種方法製作出的器物均可見凸雕效果,既有玻璃的質色美,又有紋飾凹凸的立體美。
灑金玻璃是康熙朝創新的又一個玻璃品種。而在雍正的檔案中卻未見製作灑金玻璃的記載;但雍正朝檔案中記載了描金玻璃的製作,描金玻璃是在玻璃表面描繪金色花紋,其製作方法應源於漆器工藝中描金漆的做法。
縱觀歷史,康熙朝是清代官造玻璃製作工藝的開端和奠定基礎的時期,玻璃廠的建立是康熙皇帝玄燁繼承中國傳統玻璃製作工藝和吸收歐洲科學技術的產物,也是皇家對玻璃製品重視與喜愛的結果。晶瑩璀璨的玻璃器成為清代藝術品中的新寵和皇帝重要的賞賜品。雍正朝玻璃顏色達30種之多,可謂五彩繽紛,斑斕絢麗,成為雍正朝玻璃製作工藝的閃光點。乾隆朝是有清一代玻璃製作工藝最為輝煌、全面發展的時期。嘉慶朝是玻璃製作工藝的轉折點,從此造辦處玻璃廠一蹶不振,工藝水平逐步下降。清代玻璃工藝製作與發展的歷史與清王朝的興盛衰亡息息相關,這正是官辦作坊不可抗拒的發展規律。
是誰發明的玻璃?
玻璃伴隨人類走過了多少年?
公元前3500年前,由古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玻璃,他們用它來製作首飾,並揉捏成特別小的玻璃瓶。到了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人就掌握了玻璃吹制的工藝,能吹制出多種形狀的玻璃產品。
為了紀念古埃及人的這一發明,現代許多水晶玻璃作品上都有埃及人的頭以及古羅馬人和埃及人作戰的圖案。
古羅馬戰敗古埃及後,將古埃及戰俘放在威尼斯島上專做玻璃,由此玻璃製作技術傳到義大利,進而產生了著名的威尼斯玻璃的鼎盛時期。大約16世紀中葉,義大利的工匠們開始挖掘和利用天然水晶, 然而由於天然水晶硬度大、儲量少,很難將它製作成器皿。因此,到17世紀下半葉,義大利玻璃製造商通過在石英砂溶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鉛,由此發明了「人工水晶」又稱為水晶玻璃。人工水晶不僅克服了天然水晶的上述不足,而且其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厚重、耐切割,便於精雕細刻,因此成為玻璃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迎來了義大利玻璃的鼎盛時期。
(二)什麼是波西米亞水晶玻璃?
波西米亞水晶玻璃的特點是什麼?
早在公元初波西米亞人便從義大利人那裡學會了玻璃製造術,聰明的波西米亞人依賴得天獨厚的兩種波西米亞森林資源:
(1)優質的石英砂礦帶
(2)豐富的橡木樹資源,人們燃燒橡木來熔煉石英砂,又從橡木灰燼中提取優質的碳酸鉀,溶於玻璃溶液中,於是享譽全球的波希米亞「森林玻璃」誕生了。波希米亞人不僅學會了義大利人的白色水水晶玻璃製造術,還推出了波希米亞的特有彩色玻璃。它一舉超越了威尼斯玻璃,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水晶玻璃。
到了十九世紀, 捷克工藝大師們根據不同元素的物理和化學特性,推出了最新的化學配方,他們在玻璃溶液中加入金、銀、鈣、鈷、鈾、銅氧化鋰等不同有色金屬元素,燒制出了紅、黃、藍、綠、紫等不同色彩的水晶玻璃又稱水晶琳。使水晶玻璃變幻出五彩繽紛的色澤,從此「捷克的水晶——透明的黃金」
l的美譽傳遍全球。
(一)水晶分類
1、天然水晶-----又稱石英石,為自然結晶而成,,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顏色多為淡黃色(少量紫色、茶色),硬度大約在8左右,2000度才可熔解,只能雕刻和拋光成小件產品,不能加工製作成大件器皿。
2、人造水晶----- (鉛水晶 、無鉛水晶 、水晶琳)
(1)、鉛水晶:是石英砂(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中加入一定含量的氧化鉛熔煉而成,鉛可以使其硬度降低,硬度為4左右。
特點①質重、質軟、耐切割
②透明度高,折光性能好,
③敲擊有金屬聲。(是區別於普通玻璃的最大特性)
(2)、無鉛水晶: 在石英砂中溶入優質的碳酸鉀,以鉀元素代替鉛元素,又稱為鉀玻璃,其硬度約6。
(3) 水晶琳 : 在鉀玻璃溶液中加入不同的金屬元素, 使水晶玻璃呈現不同顏色。稱為彩色水晶玻璃,硬度多為6。
特點: ①晶瑩剔透、折光性能好
②硬度高、韌性強、相對耐撞擊,更適合玻璃表面的刻花和描繪。
③保留並超越了鉛水晶的金屬聲特性。
無鉛水晶最大的賣點是:光與音的組合(light and music) 。
(二)工藝
1、白料水晶(含鉛水晶、無鉛水晶 )
(1)、鉛水晶工藝
①吹制:模吹(人工) 機吹(機器)
② 模壓、磨花、機壓
③ 切割:
機切:(草切)用研磨機切割玻璃表面,刻出花紋。
手工切割:簡單切割:深切後酸拋光.火拋光
復雜切割:精密切割、軟切割。
④ 精密拋光:手工拋光,幾何圖形為主體造型,有立體感,多棱遮光。
(2)、無鉛水晶:就是用優質的碳酸鉀代替氧化鉛合成水晶玻璃,無鉛玻璃比鉛玻璃硬度高,因此不適宜作復雜的切割、磨花,只可作簡單切割、表面刻花、鎏金、鎏銀等。
2、彩色系列:
彩色產品中往往工藝混合使用。
(1)燒制
①人工吹制----空吹、型吹
用鐵管的尖端捲住熔化於攝氏1400度的玻璃,用力吹氣,轉瞬成型。
空吹就是憑借工匠師的想像,即興決定玻璃的形狀,
型吹就是按照木製或金屬制模具吹出玻璃的形狀
② 手工熱成型 (窯爐玻璃):當玻璃在攝氏1000-1400度高溫時,用剪子剪切或拉長玻璃,按照工藝師的想像和設計塑造出不同的藝術造型。
固定的造型
即興發揮 (這種工藝的頂尖級作品是Ronini)。
(2)描金
①重描金系列:這類產品最具有歐洲古典皇家風范,表面用重金粉裝飾,用手工描繪和堆塑法浪花精製而成。它的價值多以用金的純度和多少、琺琅花的密度和圖案的復雜程度來論質。通常其手工含量在70%至90%以上;BCT產品的突出特點是:表面裝飾金是純金。這類產品又分為手工成型的瓶胚和機製成型的瓶胚,手工的價值高於機制。J&Q品牌產品具BCT所提供的用金證明。
② 輕鎦金、輕鎦銀系列
分為彩色輕鎦金、輕鎦銀(如黃金葉系列)與無色輕鎦金、輕鎦銀(如郁銀、鬱金系列);
③ 手繪:手工平面彩繪工藝:法琅花
④ 刻花:手工刻花(紅藍刻、大雁系列)
電腦刻花 (花杯、悠蘭)
(3)、 彩色工藝:
頂尖工藝當屬化學配方:根據不同的金屬元素的物理和化學特性燒製成不同的顏色摻入金屬元素,產生不同的顏色
加入黃金-----呈現紅色,
加入白銀-----呈現黃色,
加入鈣-----呈現綠色,
加入鈷----呈現蘭色。
加入銨-----呈現紫色,
加入銅-----呈現瑪瑙色,
加入氧化鋰-----呈現大理石色。
②噴塗工藝:
是一種高溫烤制的上色技術,可以用在玻璃瓶胚內外,不僅用在水晶琳瓶胚,而且可以用在鉛水晶瓶胚上(如機制包金系列、簡單包金系列、彩色三角重描金。)表面塗色,如古典系列產品裡面噴色,如機制包金系列、簡單包金系列
③表面上色:
瓶體外部局部上釉彩,有些顏色原料中含有鎘元素,如上色時溫度達不到1000度以上,使用時鎘易從產品中釋放出,會導致人體大腦及神經系統受損,所以要求溫度控制必須准確。一般小工廠都是由人工來控制溫度, 而BCT定牌生產的這類產品(如紅、蘭、紫刻系列)是絕對安全可靠的。
Ⅸ 水晶玻璃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所謂水晶玻璃是只含有25%鉛的玻璃,
有很清脆的金屬聲音
工藝就是在煉玻璃時加如金屬鉛
Ⅹ 玻璃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岩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時候中國漢族人就製造出了無色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並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製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1906年,美國制出平板玻璃引上機,此後,隨著玻璃生產的工業化和規模化,各種用途和各種性能的玻璃相繼問世。現代,玻璃已成為日常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領域的重要材料。
3000多年前,一艘歐洲腓尼基人的商船,滿載著晶體礦物「天然蘇打」,航行在地中海沿岸的貝魯斯河上。由於海水落潮,商船擱淺了,於是船員們紛紛登上沙灘。有的船員還抬來大鍋,搬來木柴,並用幾塊「天然蘇打」作為大鍋的支架,在沙灘上做起飯來。
船員們吃完飯,潮水開始上漲了。他們正准備收拾一下登船繼續航行時,突然有人高喊:「大家快來看啊,鍋下面的沙地上有一些晶瑩明亮、閃閃發光的東西!」
船員們把這些閃爍光芒的東西,帶到船上仔細研究起來。他們發現,這些亮晶晶的東西上粘有一些石英砂和融化的天然蘇打。原來,這些閃光的東西,是他們做飯時用來做鍋的支架的天然蘇打,在火焰的作用下,與沙灘上的石英砂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的物質,這就是最早的玻璃。後來腓尼基人把石英砂和天然蘇打和在一起,然後用一種特製的爐子熔化,製成玻璃球,使腓尼基人發了一筆大財。
大約在4世紀,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義大利的玻璃製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我國的玻璃製造技術決不能泄漏出去,把所有的製造玻璃的工匠都集中在一起生產玻璃!」
就這樣,義大利的玻璃工匠都被送到一個與世隔絕的孤島上生產玻璃,他們在一生當中不準離開這座孤島。
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製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幾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玻璃是綠色的,是無法改變的。後來發現綠色來自原料中少量的鐵,二價鐵的化合物使得玻璃顯綠色。在加入二氧化錳以後,原來的二價鐵變成三價鐵顯黃色,而四價錳被還原成三價錳呈紫色。光學上,黃色和紫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補,混合在一起成為白光,玻璃就不偏色了。不過若干年後,三價錳被空氣繼續氧化,紫色會逐漸增強,所以那些古老房屋的窗玻璃會略微帶點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