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對設計心理學的認識
設計心理學的概念: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Ⅱ 設計心理學的概念設計是什麼
設計思維,創造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Ⅲ 《設計心理學》是講什麼的啊,具體哪方面
《設計心理學》閱讀筆記
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7/4650.asp
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7/4650_2.asp
http://www.blueidea.com/design/doc/2007/4650_3.asp
-------
我沒看過哈 只是在網上找的
大概可以看出點什麼主要內容吧!
Ⅳ 什麼是設計心理學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起到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當用戶體驗成為設計界關注的熱點時,諾曼博士對設計中情感因素的分析,可以說是恰當其時,他讓我們把設計品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找到一個有效的進入方式。有別於傳統設計書籍的內容,本書以大量的生物學、神經科學與心理學為基礎,討論情緒系統如何改變認知系統的運作 ,並以此勾勒出反應情感的美學商品在設計中所扮演的角色。深入探討人類三種處理問題的層次:本能、行為和反思出發,詮釋這三種層次在實際行動中如何互相調節與抗衡,並以此作為分析商品設計者與商品消費者的認知與反應的主要依據。
本書也中列舉了許多實例,像是MiniCooper迷你車的有趣,使得它的缺點經常為人所忽略;電玩游戲陽剛男性化的設計,挑動年輕男性的敏感神經而獲致極大成功等,證明情感性的滿足之於商品設計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
唐納德•諾曼稱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設計師之一。他既是一個教授,也是一個管理者:他是蘋果公司的高級副總裁;他的公司,尼爾森諾曼集團,幫助其他公司創造出以人為本的產品和服務;他還就職於哈佛大學、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西北大學和南韓的韓國科學技術院。他有很多本著作,包括《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2:如何管理復雜》、《未來產品的設計》等。
Ⅳ 設計心理學是藝術設計與心理研究的關系
設計心理學是設計專業一門理論課,是設計師必須掌握的學科。設計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把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於需求的心理通過意識作用於設計的一門學問。它同時研究人們在設計創造過程中的心態。以及設計對社會及對社會個體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反過來在作用於設計,使設計更能夠反映和滿足人們的心理作用。
Ⅵ 設計心理學的作者簡介
現代心理學已經證明,人的意識活動是主動自覺進行的,是有目的、有計劃進行的(《普通心理學》葉奕乾等主編第87頁)。行為哲學只是從這一結論出發,再向前跨進一步,指出:人的這種意識活動依據活動的目的或指向的不同,可以分出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認知活動是人以認出對象自身特性或規律為目的的活動;意向活動則是人的本能及由本能發展而成的人類需求對外在環境做出的反饋,或更進一步為滿足需求而採取的行動。
從與反映論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反映論所謂人的心理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的觀點,不過是「刺激的物理學」的單純線性邏輯的產物。這一邏輯用來解釋非生命世界中的一些簡單現象還有合理的一面,以之推斷生命體中最復雜的智慧現象,則顯示出極大的局限性。而行為哲學採用生物進化中內外因相互作用的辨證邏輯,闡釋人作為最高智慧生物在實際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行為哲學不再將人的意識看作是沒有自身規定性的、被客觀事物所決定的反映,不認為心理活動所需材料的來源,就是心理活動的內容和源泉。就如人類所有物質產品從來就是人類智慧活動對外在物質材料作用的結果,是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結晶一樣,人的心理活動的產生、運行、深化、發展,也從來就是內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客觀事物作為外在刺激的刺激源,本能或需求同為意向作為內在刺激的刺激源,共同構成了心理活動的源泉,而心理活動的內容則由內外在因素有機組成。
也只有從人的心理活動中分解出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將人的本能或需求作為意向理解為一個與客觀現實相對獨立的存在,理解為一個生命整體的存在,才可能合乎邏輯地解釋人之所以可能具有主觀能動性,之所以可能反作用於客觀現實的實際情況。否則,心理活動只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根本沒有自身的規定性,就如一個懸在空中的人,如何可能反作用於地面?
從與生理學研究的比較來看,行為哲學之所以強調器官層面的研究不等於整體層面的研究,器官(局部)研究之和不等於整體研究,就在於它認為,有機整體與局部(器官)之間不僅有量上的差異,更有質的區別。因為整體中具有局部之和中所不包含的新因素,而這新因素的加入,使整體形成了新的內在結構和運行機制。具體到人的生理和心理,這新因素就是本能及在本能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各種需求,即意向因素。人的意向因素不存在於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及其生理性組合之中,只存在於完整的生命體這一層次中。
本能概念的提出,在以往只是從內在驅力的角度被人理解。行為哲學則認為,作為生命體與生俱來的生命力的體現,本能是生命體區別於非生命體的本質所在,是心理學研究從生理層面提升到心理層面的關鍵所在,是人的意識由以發生的內在依據的最初狀態,是人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存在的邏輯起點,是人用以加工外來信息、創造新信息的內在尺度。本能概念應受到充分的重視。
正是意向因素的加入,與認知因素共同構成了意識的結構,並由此形成了以意向為主導和以認知為基礎的意識發生、發展的內在運行機制。
與普通心理學相比較,雖然普通心理學也將人的心理活動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也承認三者間內在相關,似乎與行為哲學將人的心理分為認知和意向差異不大。但我們必須明白指出,普通心理學對於心理活動的劃分是在反映論的框架內進行的,雖然作為現象層面上的描述大多與心理實際相吻合,但對這三個方面的定性卻是錯誤的,內含了無法克服的矛盾。並因其沒有內在因素或內在結構的劃分作為基礎,所以,這種劃分只有局部的合理成分,在整體上、在基本傾向上是荒謬的。與行為哲學對人的心理活動以內在結構為基礎的劃分,具有本質上的不同。
綜上所述,正是由於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這兩大因素的分解,以及認知活動和意向活動這兩大基本活動傾向的劃分,才使得心理學將產生意義深刻的重構。
人的心理活動將不再是被橫向割裂、缺乏內在聯系和轉換機制的知、情、意三大部分,而是由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構成的統一體。作為心理內容的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並不在每一個具體的心理活動中都具有均等的地位或作用。當認知因素佔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就呈現出認識活動的傾向;而在意向因素佔主導地位時,心理活動就呈現出意向活動的傾向。當認知因素佔主導地位時,意向因素作為動機和保持認知活動順利進行的狀態而存在於同一心理活動中;在意向因素佔主導地位時,認知因素提供的對象材料作為反饋進行的基礎或實現意向的手段以保證心理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以,感覺和知覺,作為認知活動的初級階段,不再是生理層面的「反映」,而是意向主動「認出」的行為。這種認出不論是通過單一器官還是眾多器官,都是人主動自覺做出的。由於對象特徵的客觀性質,認知的結果當然具有客觀性;但又由於活動是主體主動做出的,個體間的差異使這一活動同時又具有理解性和選擇性等主觀性。情緒情感作為意向活動的初級階段,也不再是概念混亂的、人對什麼「關系」的「反映」,而是意向對對象是否適合自身需要而做出的程度不同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反饋。這種反饋當然是主觀性的,但因反饋只能在一定的認知基礎上做出,並人的意向也具有相似的性質,所以反饋的結果雖然各異,也必然呈現某些普遍性。抽象思維作為認知活動的高級階段,其活動強度、難度、復雜程度都遠遠超過感覺和知覺,所以,在抽象思維中,意向因素付出了更為艱辛的努力,並具有相當程度的創造性。而最典型意義的形象思維,即藝術創作思維,因其目的是將具體的情緒情感轉化為具體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意向性質,由此表現出極高的個性和創造性。正因為如此,在重構後的心理學中,藝術創作思維不再是認識意義上的「思維」,而是復雜的意向活動,是為了滿足創作者的某種需要,達到某種目的而進行的具有實踐性質的意向活動。這種產生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和產生物質產品的實踐活動,就活動本質來說是一樣的,都是意志的體現;只是從活動的形式上看,產生精神產品的實踐活動更具有個人風格、情緒色彩,更具有發散的性質。
而從人的意識的產生、細化、分化、深化、發展的角度講,認知因素和意向因素的分解,也使得發生心理學關於人的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智慧潛能與外在環境相互作用,決定心理發生、發展的思想,可以完全融合到心理學的基本理論中,從而構成一個完美的心理學體系。
總括全文,行為哲學重構心理學,並不是描述新的心理學事實,對心理學進行局部或現象水平的研究,而是從新的視角,用新的理念和邏輯,對已得到確認的心理學事實,重新進行系統的梳理和全新的詮釋,將心理學真正建構在心理的層面上。
而這也為行為哲學本身提供了堅實的心理學的支撐。
觀色 觀行 觀心
原名觀色觀行觀心:洞察他人心理
出版時間2005年04月
國家中國
類別心理
版本N/A
語言簡體中文
頁碼143頁
作者黃大釗
內容簡介
《孫子兵法》中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可眼下識人有點難,難在人們的「口是心非」。如何了解他人內心真實所想,怎樣才能盡早認清一個人?
古人曾為我們支招:「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可眼下競爭激烈,瞬息萬變。在人際交往中,長久相處的少,短暫交往的多,容不得我們文火慢煨地去品味他人。
怎麼辦?關鍵是擁有一雙「慧眼」。
古人雲:「心者,貌之根,審心而善惡自見;行者,心之表,觀行而禍福自知。」
科學研究證明,在人際交往中,無聲語言信息,即「身體語言」信息要比有聲語信息的內涵多5倍。當兩者自相矛盾時,憑身體語言傳遞的信息來判斷最為准確。
古人和現代科學研究都在提醒我們,人們的真實意圖常浮現於舉手投足之間,常暗藏在神態服飾之中。一旦你擁有了讀懂他人身體語言的本領,心機再玄乎,城府再高深的人,在你面前也難以徹底掩飾其全部的心跡。
本書旨在引導人們通過感知他人動作、體態、服飾、目光等「身體語言」暗藏的玄機,達到洞察他人內心之目的。閱讀本書,既可防止上當受騙,又可避免誤解他人,還能准確領悟他人意圖,走進他人內心。事業上會助你一臂之力;商海中會助你一路順風、日常生活、工作中讓你受益無窮。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察行觀止--一眼看透"人心"/1
一、"吃相"暴露本性/1
二、"身體語言"會說話/4
三、看透人心不是"夢"/6
第二章 肢體語言--舉手投足的"玄機"/9
一、 "頭部動作"暗傳的心跡/10
二、 "手掌和手臂"流露的慾望/12
三、 "手與臉部動作"掩蓋的秘密/18
四、 "擰毛巾"暗含的戀愛態度/24
五、 "收放車票"折射的性格偏向/26
六、 "拿電話姿勢"顯露的性格特徵/28
七、 "吸煙姿勢"展露的男士性情/32
八、 "習慣動作"泄露的真面目/35
九、 "心機密碼"的破譯/36
第三章 體態語言--世態百相的"暗語"/39
一、 "頭部姿勢"顯示的態度變化/39
二、 "尖塔型"手勢顯現的心理優勢/41
三、 "交叉型"手勢醞釀的內心情緒/43
四、 "雙臂交叉"暗藏的心靈地帶/44
五、 "迭腿姿勢"泄露的秘密/48
六、 "腳尖"指出的真實心跡/55
七、 "聽眾體態"折射出的心態/56
八、 "體態語言"的修飾與偽裝/61
第四章 目光語言--透視人心的"秘徑"/63
一、 "瞳孔"透出的詭秘/68
二、 "注視時間"里的隱秘/70
三、 "注視部位"中的心態/7l
四、 "眼球位置"外的玄妙/73
五、 控制對方目光的方法/74
第五章 服飾語言--裝扮背後的"秘密"/77
一、 "著裝"透出的個性和品位/77
二、 "皮鞋"承載的個人秉性/81
三、 "飾物"懸掛出的深層慾望/82
四、 "隨身包"藏匿的處世形跡/86
五、 "眼鏡"戴出的性情特徵/88
六、 "腰帶"束扎出的價值取向/89
七、 瞬間識破男人的"5種方法"/91
第六章 空間語言--破解心靈的"密碼"/95
一、 勿闖他人的"秘密花園"/95
二、 慎入他人的"私人空間"/98
三、 "私人空間"的靈活使用/99
四、 "空間語言"潛伏的人文背景/10l
五、 "座次位置"反映出的心理距離/109
六、 "空間選擇"揭示出的隱秘本性/113
第七章霧里看花--"慧眼"識人的決竅/l17
一、 怎樣使用一雙"慧眼"/117
二、 如何擁有一雙"慧眼"/127
行為心理學
作者:孫科炎,李婧 著
出 版 社:中國電力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2-1-1
內容簡介
本書是行為心理學研究成果的簡明讀本。本書不僅僅要揭示人類生活中的各種行為現象,而且要通過分析研究各種現象使人更加清楚地認識自我,進而塑造積極行為,創造美好的生活。全書共分八章,涉及心智反應、意識喚醒、合理有度、決策與判斷、行為矯正、行為陷阱、群體極化、關鍵行為等八個主題,這八個主題是行為產生的內在機制和動力以及行為外在表現的重要方面,囊括了普通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等幾大心理學板塊的內容,可以說是對人類行為研究的提煉,對個人培養正確、積極的行為具有顯著的指導意義。
作者簡介
孫科炎,北京華通管理咨詢公司總經理,企業經營管理、項目策劃咨詢實戰派專家,對組織經營管理、企業群體行為等問題頗有研究,長期從事教育管理、工業生產管理、文化產業創意等多種項目的組織與策劃。近十年來,作者潛心研究當下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的突出問題,並組建專業團隊調查、研究中國各類企業的管理現狀和成功模式,在此基礎上形成了系統的組織經營管理思想。曾著有《怎麼懲罰,員工才合作;怎麼獎勵,員工才積極》等多部企業管理暢銷書。
行為心理學
作者:馮紹群編著
出 版 社:廣東旅遊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7-1
編輯推薦
揭示左右人類行為中頭腦的各種詭譎,卓有成效地揣度人的心靈,深處的欲求,洞察人的行為,最終發掘一個人行為背後所隱藏的意義!
內容簡介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性格?是什麼暴露了我們的隱私?我們的行為被什麼東西左右著?被什麼東西決定著? 是我們的行為,是我們的言語,是我們的一舉一動……
本書通過對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分析其個性,以心理測驗題的形式來幫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內心深處反映出來,發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發現你周圍的人具有的個性。
目錄第一章心理的動力基礎
第一節 人的內部心理動力
第二節 人的內部心理狀態
第二章 心理結構圖式
第一節 人的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二節 人的非正常的心理結構圖式
第三章 意象格局
第一節 人的意象
第二節 人的意象格局
第四章 心智模式
第一節 人的經驗世界
第二節 人的認識結構
第三節 人的價值系統
第五章 情緒與意動
第一節 情緒
第二節 意動
第六章 情感與理性
第一節 情感
第二節 理性
第七章 自然行為與沖突
第一節 簡單理性和自然行為與復雜理性
第二節 沖突
第八章 沖動行為與欲求不滿
第一節 決斷和沖動行為
第二節 抑制與欲求不滿
第九章 焦慮與抵抗
第一節 焦慮
第二節 抵抗
第十章 有意行為與置換機制
第一節 有意行為與轉移
第二節 置換機制
第十一章 置換機制(一)
第一節 幽默
第二節 攻擊
第三節 嫉妒
第十二章 置換機制(二)
第一節 反態
第二節 過失
第三節 退行
第十三章 置換機制(三)
第一節 代償
第二節 投射
第三節 補償
第十四章 置換機制(四)
第一節 升華
第二節 墮落
第三節 性
第十五章 置換機制(五)
第一節 白日夢
第二節 變態
第三節 自殺
第十六章 自我保護機制
第一節 自我保護機制
第二節 夢
第三節 心因性本能
第十七章 心理的失衡
第一節 心理的失衡
第二節 精神病症
第三節 錯亂行為
第十八章 重建心理平衡
第一節 心理平衡的重建
第二節 重建心理平衡的技巧
第十九章 氣質
第一節 有機體的氣質
第二節 氣質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章 性格
第一節 人的性格
第二節 性格的基本類型
第二十一章 性格分析及其運用
第一節 人的性格分析
第二節 行為的解釋、預測及控制
第三節 具體的例證
《心裡有鬼》
作者:弗洛伊德
是什麼出賣了我們的性格?
是什麼暴露了我們的隱私?
是我們的行為
是我們的言語
是我們的一舉一動……
我們的行為被什麼東西左右著?被什麼東西決定著?是個性。
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個性從外在看來是指獨特而穩定的行為模式,從內在看來是獨特而穩定態度、思想、認知等。個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一個人的行為。留心觀察自己與別人的行為,就會發現,我們身體的一舉一動都在告訴別人:我是什麼樣的人!因為我們身體的反應往往出賣了我們的個性。同理,我們對一個人個性的了解,不僅可以掌握其當前的行為,而且可以根據其個性,預見其未來的行為。
每個人都希望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人心理並非琢磨不透,其實它很簡單,行為心理學通過行為分析心理,讓你在日常生活中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內心深處,並幫助你分析你周圍人的行為和個性。
《心理有鬼》是一本圖文日常行為心理解析的科普讀物。此書是以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為基礎,結合現有的相關心理學研究調查結果,編制而成。此書通過對人日常生活中的行為來分析其個性,以心理測驗題的形式來幫你分析,考察方式自然有趣。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將自己的內心深處反映出來,發現潛藏在內心深處的自己。同時,你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觀察來發現你周圍的人具有的個性。
或許,在你積累的心理學研究知識的基礎上結合日常的細心觀察與全面分析,你也會成為一位行為心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