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公歷是誰發明的為什麼二十四節氣回對應公歷
公歷是西方人發明的,公歷跟中國的二十四節氣都是從地球繞日公轉的規律得出的內東西,雖然兩家的總結容手法不一樣,但都是描述一個東西,肯定是相當吻合的。
農歷基礎是以月相一個周期定的一個月,這樣一來非常直觀就知道今天是什麼日子。但中國是個農業國,種地這種事是跟太陽息息相關的,二十四節氣就是一個體現了太陽變化周期的歷法(就是前面說的地球繞日一周)。
❷ 誰發明了,日歷,公元前,後是誰制定的
真正的日歷產生,大約在一千一百多年前的唐順宗永貞元年,皇宮中就已經使用皇歷。最初一天一頁,記載國家、宮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歷分為十二冊,每冊的頁數和每月的天數一樣,每一頁都註明了天數和日期。發展到後來,就把月日、干支、節令等內容事先寫在上面,下部空白處留待記事,和現在的「台歷」相似。那時,服侍皇帝的太監在日歷空白處記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終,皇帝審查證明無誤後,送交史官存檔,這在當時叫日歷,這些日.歷以後就作為史官編寫《國史》的依據。
後來,朝廷大臣們紛紛仿效,編制自家使用的日歷。至於月歷以後又發展成掛歷、台歷等各種形式,只是近一個世紀的事。隨著時代的發展,·盡管日歷的品種增多、花樣也不斷翻新,但仍舊保持著古老日歷的格局。
「公歷紀元」產生於基督教盛行的六世紀,當時,為了擴大教會的統治勢力,神父們把任何事情都附會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個叫狄奧尼西的神父,為了預先推算七年後(即公元532年)「復活節」的日期,提出了所謂耶穌誕生在古羅馬的狄奧克列顛紀元之前284年的說法,並且主張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起算點的紀元,這個主張得到了教會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會把狄奧克列顛紀年之前的284年作為公元元年,並將此紀年法在教會中使用。到1582年羅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歷時,繼續採用了這種紀年法。由於格里高利歷的精確度很高,而為國際通用,所以被稱為公歷。從此,教士所臆造的耶穌誕生的年份便被稱為公元元年。所謂「公元」,就是公歷紀元。
公元常以 A.D.(拉丁文 Anno Domini 的縮寫,意為「主的生年」)表示,公元前則以 B.C.(英文 Before Christ 的縮寫,意為「基督以前」)表示。
❸ 太陽歷是誰發明的
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歷」是古埃及發明的。
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
❹ 公歷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日歷么
現行公歷是由義大來利醫生兼源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是基督教開創的,因而西方歐洲國家都沿用公歷,而在近代統治世界的又都是西方國家,所以公歷成為世界通用歷,我國是2種日歷都在使用。
❺ 公歷是誰發明的
公歷是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李籙時發明的。
公歷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阿洛伊修斯·李籙時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5)格里歷發明者擴展閱讀
格里歷改革是以宗教原因為出發點,但改革的重頭貢獻是給文明社會提供了一個准確又可靠的公務與民用的日歷系統。格里歷改革雖然早在1582年就已制定,但還是經過了之後的幾百年才被所有國家慢慢採用德國在1700年開始正式採用, 俄國直到紅色革命後的1918年才從儒略歷改到格里歷。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於1912年開始在中國正式採用,取代傳統使用的中國歷法農歷(即時憲歷),而中國傳統歷法是一種陰陽歷,西歷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❻ 現在使用的公歷是什麼歷法,哪裡的,誰發明的
現行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裡利烏斯(Aloysius Lilius)改革儒略歷制定的歷法,由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頒行。在中文中又稱陽歷、西歷、新歷。
目前通行世界的公歷,是我們大家最熟悉的一種陽歷。這部歷法浸透了人類幾千年間所創造的文明,是古羅馬人向埃及人學得,並隨著羅馬帝國的擴張和基督教的興起而傳播於世界各地。
公歷是基督教開創的,因而西方歐洲國家都沿用公歷,而在近代統治世界的又都是西方國家,所以公歷成為世界通用歷,我國是2種日歷都在使用。
❼ 太陰歷是誰發明的古巴比倫人還是古埃及人 古埃及人是發明了什麼太陽歷么
1、太陰歷是中國人發明的。
太陰歷是中國傳統歷法之一,也被稱為"殷歷"、"古歷"、漢歷、"黃歷"、"夏歷"和"舊歷"等。
在天文學中主要指按月亮的月相周期來安排的歷法,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以太陽為參照物,實際月球運行超過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一年為十二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在歷法發展衍變過程中,二十四節氣的出現用於科學地指導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歷(漢歷)。
雖然,陰歷、農歷都俗稱古歷、漢歷、夏歷、舊歷,不過陰歷和農歷(漢歷)是有區別的,傳統上使用的夏歷(漢歷)實際上是一種陰陽歷。
2、古埃及人發明了太陽歷。
太陽歷又稱為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公歷最早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太陽歷。尼羅河是埃及的命根子,正是由於計算尼羅河泛濫周期的需要,產生了古埃及的天文學和太陽歷。
七千年前,他們觀察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之後,再過五、六十天,尼羅河就開始泛濫,於是他們就以這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推算起來,這一天是7月19日。
(7)格里歷發明者擴展閱讀:
歷法的發展史:
從歷法的發展史來看,所有古老文化的國家如埃及、巴比倫、印度、希臘、羅馬和中國,最初都是用陰歷的。因為月亮的盈虧朔望周期非常明顯,所以把29天或30天稱為一個月,把12個月稱為一年,便成為古老國家最初的年歷。
但是陰歷一月之長,即月亮繞地球周期約為29天半;而太陽年一年之長,即地球繞日的周期約為365天又四分之一日。如以12個月為一年,只有354天或者355天,與太陽年相差幾乎11天。過10多年,就有6月降霜下雪、臘月揮扇出汗、冬夏倒置的毛病。
古代國家農業慢慢地發展以後,就發現純粹用陰歷歷法、月份和春、夏、秋、冬四季,農業節候配合不上,為了解決這陰、陽歷的矛盾。
古代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放棄陰歷月亮盈虧作為計算月份方法,而以太陽回歸年即365又四分之一天為一年,把年分為12個月,平年365天,閏年366天,4年一閏。這是公元前46年西洋羅馬所採取的辦法。
另一辦法是找出陽歷年的日數和陰歷月的日數兩者之間的最小公倍數,這就是我國古代顓頊歷的十九年七閏的辦法。因為陰歷的235個月的日數卻等於19個陽歷年的日數。據日本天文學家新城新藏的考據,十九年七閏的辦法是我國春秋時代已經應用的。
我們古代從早的顓頊歷以及漢朝太初歷、四分歷統是依照此法安排的。但這一安排雖可以調和陰陽歷,不至於冬夏倒置,但平年354天,閏年384天,一年中節氣仍然可以相差一個月,對於農業操作安排上仍然不夠精密,所以到了戰國末年又建立二十四節氣,和陰歷相輔而行。
到了東漢時代又發現一節一氣尚有15天多的間隔,才又創立一年七十二候。這是我們舊歷發展的經過。
❽ 誰發明了公歷
公歷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 阿洛伊修斯·李籙時(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
李籙時對儒略歷進行革新修正,形成新的紀年歷法,在李籙時逝世後的1582年,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利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被西方世界普遍採用,稱為格利高利歷,爾後該紀年歷法被東方世界採用,發展為現在的公元紀年。
(8)格里歷發明者擴展閱讀
公歷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在儒略歷與格里高利歷中,在耶穌誕生之後的日期,稱為主的年份Anno Domini(A.D.)(拉丁)。而在耶穌誕生之前,稱為主前Before Christ(B.C.)。但是現代學者為了淡化其宗教色彩以及避免非基督徒的反感而多半改成用公元(Common era,縮寫為C.E.)與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縮寫為 B.C.E.)的說法。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
❾ 公歷是哪個發明的。公歷前的時間叫什麼(公園前)
公歷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歷。根據儒略歷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歷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除了保留儒略歷年數被4除盡的是閏年外。增加了被100除得盡而被400除不盡的則不是閏年的規定。這樣的做法可在400年中減少3個閏年。在格列高里歷歷法里,400年中有97個閏年(每年366日)及303個平年(每年365日),所以每年平均長365.2425日,與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十分接近。可基本保證到公元5000年前誤差不超過1天。
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公歷,亦有書稱公元,因此對於公元元年(0001年)之前的前古時代,稱之為公元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