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北大學數學系的數學系培養的英才
1933年5月生,河北河間人,西北大學數學系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陝西省數學會副理事長兩屆,美國數學會會員,美國MR(數學評論)評論員。1955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研究方向為基礎數學(集論、點集拓樸學、泛函分析)。主要著作為《點集拓撲研究與廣義數》(西北大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發表論文40餘篇。主要論文《一致性空間的一個定理》發表於中國科學院《科學記錄》1958年第 10期;Re-marks on wu-additiveSpaces發表於波蘭科學院 FundamentalMathematics、1964年第55卷第2期(中文稿《數學學報》第14卷第5期,1964年);《廣義數及其應用》發表於《中國科學》1979年數學專輯;Developing a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putabilityWhich SPeaks the Language of Levels發表於英國 Math.Com-put.Modelling(國際刊)1998年第27卷第6期。其中「廣義數系統」理論系獨創,獲陝西省重大科學獎1979年一等獎。1984年獲「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1985年獲「五一」勞動獎章,1989年被評為「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1992年被評為陝西科技精英。在1964年論文中得到「世界第一個」ωμ一度量定理,推動了國際有關課題的發展,引起美、日、匈、捷、奧等國學者們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上述定理被國際學者稱作「王ωμ一度量」,「王定理」等。 1983年第十九屆(波蘭華沙)國際數學家大會,西北大學數學系王戍堂教授被邀出席,
王戍堂教授在超限數和點集拓撲方面的研究,有以下突出成果:
1.「 -度量化問題」是拓撲空間度量化研究的拓展和延續,王戍堂教授於1964年提出了著名的「 -度量化定理」,在世界數學界引起強烈反響,得到美、匈、日、捷、奧、意等國著名拓撲學家引用及評論,並被稱為「王氏定理」。
2. 王戍堂教授於1979年在《中國科學》數學專輯上發表的《廣義數及其應用(I)》,首次提出廣義數系統,並建立了廣義數域分析學。用廣義數系統的理論可以成功地解釋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用於光子時的光子靜質量問題以及量子力學中δ函數與傳統數學的矛盾。王戍堂教授在這一領域的工作受到了美、英、法、日、希臘等學者的高度重視。1991年,新加坡世界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高斯紀念文輯》將該文收錄(《高斯紀念文輯》在全世界約稿56篇,其中中國兩篇)。 1955年1月生。1976年畢業西北大學數學系,1987年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數學系,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破格晉升為副教授;1988-1989赴英國Strathclyde大學做博士後研究;1990年被再次破格晉升為教授(經原國家教委批准)。1990-2001期間先後任香港中文大學、英國Essex大學、義大利Napoli大學研究員、訪問教授。從1994年起任西安交通大學信息與系統科學研究所所長、博士導師;1997.5-2003.7任西安交通大學理學院院長;2003.7起任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201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現為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基於視認知的非結構化信息處理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首席科學家。
主要學術任職包括: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科技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信息領域第二屆咨詢專家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可信軟體基礎研究」指導專家組成員、信息學部計算機學科評審組成員、國家教育部科技委數理學部委員、教育部數學與統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數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陝西省數學會會長,《大學數學》雜志主編、《工程數學學報》常務副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系列教材」主編、《Asian Information Science-Life》、《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al science》等其他10種學術期刊編委。
1987年曾獲西安交通大學首屆《優秀博士論文獎》;1991年獲國家教委及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聯合授予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7年獲國家教委《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基金。主持完成國家863、國家自然基金、香港UGC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科研課題課15項。
長期從事Banach空間幾何理論與智能信息處理的數學基礎方面的教學與研究工作。在《中國科學》、《IEEE神經網路匯刊》、《IEEE模式分析與機器智能匯刊》、《IEEE演化計算匯刊》、《IEEE自動控制匯刊》、《IEEE資訊理論匯刊》、《國際神經網路協會會刊:神經網路》等著名雜志發表學術論文134篇,其中國際雜志86篇(IEEE Transaction上Regular Paper 21篇)。國內中國科學4篇,數學學報19篇。在所發表的論文中,被SCI收錄的84篇,被SCI論文引用680人次,單篇引用率達59人次。主要學術貢獻包括:發現並證明一類非歐氏度量的「類二項式公式」,廣泛用於非歐氏框架下的數據建模與數學分析,被國外稱之為「Xu-Roach」公式;提出神經網路的能量分類理論、不同模型化方法的比較理論及減少聯結復雜性的分解原理;提出基於視覺模擬的聚類原理與視覺分類機;提出模擬演化計算的公理化模型等。相關研究論文曾被Nature Review上的綜述列為模擬演化計算技術的75篇代表性論文之一,並名列ISI公布的2004年度Neural Network論文下載量Top 10。研究結果《基於認知與非歐式框架的數據建模基礎理論研究》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2008年獲得CSIAM應用數學獎,2010年國際數學家大會45分鍾報告者。 1965年1月出生於陝西省,1982年畢業於洋縣中學。1986年畢業於西北大學,獲學士學位,1989年於西北大學獲碩士學位1995年於中科院應用數學所獲博士學位,1989-1995年在西北大學數學系任助教、講師1995.7-1997.6在北京大學數學系做博士後工作,1997.7至今在中科院應用數學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2003至今任中科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應用數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數學會第10屆)副理事長1995 年至1997年在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1999年初至2001年初,受中國科學院公派並受德國馬克·普郎克學會及德國Bielefeld大學資助在德國Bielefeld大學數學系從事合作研究;1989年至1995年在西北大學任教;1997年至1999年任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副研究員;2012年5月任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隨機分析等方面的研究,已在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十八篇。自九十年代起研究Malliavin分析及環(loop)空間上的隨機分析學。率先證明了環空間上加權一階Sobolev空間的Poincare不等式,解決了L. Gross於1993年提出的猜想;證明了環空間上帶位勢項的Log-Sobolev不等式,其位勢項有簡潔的運算式且只依賴於底流形的Ricci曲率和熱核的Hessian;證明了Malliavin分析的結果可以在Ito空間和抽象Wiener空間之間相互轉化。這三項研究成果獲得了國際上許多資深概率學者的高度評價。還給出了判別流形為緊的新准則,解決了E. L. Bueler提出的猜測;建立了狄氏型的泛函不等式與其半群的一致可積性及緊性的等價關系,並利用弱型的泛函不等式估計了本質譜的下界。
2002年 獲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 2001年 獲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的」傑出青年學者」獎 1995年5月 獲中國科學院億達利獎學金 1993年9月 獲陝西省教育委員會科技進步三等獎(排名3) 1998年6月 獲京津地區青年概率統計年會設立的」鍾家慶」獎 1993年及1995年 獲中國科學院應用數學研究所設立的」優秀研究生」獎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 , 2003-榮獲「陳省身數學獎」 1978.10-1982.7西北大學數學系理學學士1982.9-1985.7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所理學碩士
1985.8-1993.8西北大學數學系講師 1993.9-1996.7中國科學院計算數學所理學博士
1996.8-1998.6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所博士後 1998.7-1999.12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副研
2000.1-現任北京應用物理與計算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北京大學工學院兼職研究員 武康平教授簡介
1982年在西北大學數學系獲學士學位,1985年西北大學數學系獲碩士學位,1989年獲中國科學院系統科學研究所數理經濟學博士學位。1989-1991年,南開大學博士後研究人員。1991.11-1998.11,任教於北方工業大學數量經濟研究所,曾擔任所長。1997.11獲教授職稱。1998.12至今,在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擔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講授課程包括:高級宏觀經濟系、高級微觀經濟學、貨幣銀行學、經濟學基礎。在《經濟研究》、《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管理科學》、《中國軟科學》、《產業經濟研究》、《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數學學報》(英文版)、《系統科學與數學》、《中國科學》(A輯)、《Systems Analysis, Modelling and Simulation》等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七十餘篇。曾獲北京市高等學校(青年)學術帶頭人、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跨世紀學科帶頭人、清華大學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北京市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等榮譽稱號。 教授1979.9-1986.6就讀於西北大學數學系,先後獲學士和碩士學位; 1987.9-1990.1就讀於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獲博士學位. 1990.1-1998.12, 在中科院應用數學研究所先後任助教,副教授,教授;1997.8-1999.6 在美國Arizona州立大學為訪問教授;1999.7-2005.8, 在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先後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2005年8月開始在任加拿大紐芬蘭紀念大學教授。
趙曉強教授是北美地區在微分方程與無窮維動力系統及應用的研究領域中的最活躍的年輕學者之一。他在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等著名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在無窮維動力系統及應用方面作出了非常好的工作 系河北省武安縣人,1946年畢業於西北聯合大學數學系,1955年開始從事數學史研究,畢生勤奮治學,共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專著有<九章算術注釋>, <測圓海鏡今譯>,<九章算術今譯>,<中華文化集粹叢書---睿智篇>,另有合作論著多種,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數學史,數學思想史,天文學史,科學儀器史,中外科技交流史等方面。
白尚恕先生是中國數學史和科技史領域具有國際聲望的著名學者,中國高等院校數學史教育與研究事業的重要開拓者,領導者和組織者。他對<九章算術>的深入而全面的研究,他對中國古代數學其他經典著作的整理,校勘與研究,成為中國數學史領域許多研究工作的起點。自七十年代以來,他與國內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有關學者進行了長期而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完成了<九章算術>與劉徽研究,秦九韶與<數書九章>研究等重大課題,組織出版了多部學術論文集,組織編寫了高等院校數學史教材<中國數學簡史>和<外國數學簡史>,近年來又積極參與組織和領導了<中國數學史大系>,<中國傳統數學名著導讀叢書> 兩部大型套書的編作。1982年,他開始招收數學史碩士研究生,1983年開始在北京師范大學數學系開設數學史課程,1986年開始招收外國高級進修生,培養了一批專業研究人才,擴大了中國數學史研究的國際影響。他積極參加中國科技史界與國外及台港澳學者的學術交流, 自1983年以來,7次出席國內外舉行的中 國科技史國際學術會議,並於1990年11月至12月赴台灣講學。他的學術工作受到了海內外同行的廣泛贊譽。
在白尚恕先生的領導下,北京師范大學於1983年成立了科學史研究中心,在全校范圍內開設了中國科學史課程,出版了<中國科學史講義>,組織了多次學術討論會,並且承擔了大型歷史著作<中華文明史>自然科學史部分的編寫工作。在他的領導下,北京師范大學受原教育部委託於1984年7月至8月主辦了全國高等院校數學史講習班,從此,數學史教育與研究事業在國內高等院校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起來, 1986年7月,北京師范大學與徐州師范學院受國家教委委託聯合主辦了全國<九章算術>與<數書九章>講習班,有力地推動了國內數學史研究事業的開展。在他的領導下, 北京師范大學於1987年5月成功地主辦了秦九韶<數書九章>成書740周年紀念暨劉徽學術思想國際研討會,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白尚恕先生為人正直,襟懷坦白,安於清貧,淡泊名利,學識淵博,著述宏豐,治學嚴謹,見解獨到,朋友如雲,教澤廣被,提攜後學,不遺餘力。在住院治療期間,他仍然堅持每星期返回家中處理各項工作,撰寫學術著作,會見學術界友人,指導外國高級進修生。直到病重,他仍然念念不忘尚未完成的學術研究和正在指導的學生。 高智民教授,男,1952年11月生,陝西人。博士生導師。1982年碩士畢業於西北大學數學系。1986年評為副教授,1991年評為教授,博士生導師。1992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要從事數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科研方向:拓撲學,圖像形態學,金融數學等。共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30餘篇發表於國際數學雜志。在這些論文中,解決了《Pacific J.Math.》、《Top.and Appl.》《Proc.Amer.Math.Soc.》等國際一流數學雜志,所提出的10多個問題,建立了廣義度量空間理論中的一些重要定理。其中多項成果被國際拓撲學家作為定理,寫入1989年至2004年國際出版的4部拓撲專著之中。研究成果多次被國際、國內拓撲學者引用,在拓撲學界有重要影響。
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國家教委優秀青年教師基金1項、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以及數項教學研究項目。1990年獲陝西省首屆青年科技獎。1991年獲陝西省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獨立完成)。1992年獲陝西省政府科技進步二等獎(獨立完成)。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第一完成人)。1986年至2002年,先後多次應邀在國外合作科研。
學術兼職:曾任陝西省數學會副理事長,國家教委教學指導委員會數學組成員。曾任西北大學數學系主任,汕頭大學理學院院長。深圳大學數學學院黨委書記 (主編) ,男, 1946 年 3 月生,漢族。 1970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 西北大學數學系碩士畢業, 1992 年 任 教授, 1996 年被批准為博士生導師。現任教育部數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基礎教育教材審查委員,《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准》研製組副組長,北京市數學會副理事長,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數學建模與數學應用委員會委員。
主要學習工作經歷:
1964-1970 年 北京大學數學系學習
1970-1975 年 陝西國棉九廠工作
1975-1978 年 陝西輕紡局計算機電子提花研製組工作
1978-1989 年 西北大學數學系教師
1989- 至今 首都師范大學數學系教師
1984-1985 年 應邀作為訪問學者在法國里昂大學合作研究一年
1989-1990 年 應邀作為訪問學者在加拿大合作研究一年
王尚志教授從事集合論、無限組合論、一般拓撲學和演算法理論的研究。 先後多次應邀出國講學、合作研究,參加和主持多次國際會議。應邀在第九屆世界數學教育大會上做了四十五分鍾報告。先後在國內外重要刊物上發表數學和數學教育論文六十多篇。
曾解決國外一些著名數學家提出的一些公開問題,受到國內外同行專家的關注和好評。 王尚志 教授多次主持承擔各級科研項目,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兩項、教育部基金項目兩項、北京市基金項目兩項。 先後培養出數學和數學教育方面的研究生三十餘人,其中很多人已成為國內外數學研究和數學教學的骨幹。 男,漢族,生於1927年5月12日,陝西三原縣人。中共黨員,西北政法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王陸原同志1948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數學系,同年6月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黨的地下工作,隨後奔赴革命聖地延安,歷任延安大學秘書,青年團總支部書記。
西安解放後,曾先後任西北人民革命大學副科長、科長,西北政法幹部學校教研室副主任,西北政法學院哲學系副主任,教研室主任。1962年晉升為副教授。1964年當選為西安哲學學會理事、副秘書長,1972年4月至1978年在陝西師范大學政治教育系任教,並任黨總支副書記兼系主任。1978年11月西北政法學院恢復後,先後擔任副院長、1983年2月-1985年7月院長、黨委副書記、顧問。1978年後擔任陝西省哲學學會副會長、顧問,陝西省馬列著作研究會會長,陝西省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全國社會主義辯證法研究會理事。1988年5月當選陝西省政協委員。
王陸原同志長期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他給本科生講授唯物辯證法、認識論、自然辯證法等課程,教學效果好。1961年參與主編了高校哲學教材《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哲學思想》,1978年主編出版了《哲學基本知識》(辯證唯物主義部分),先後發表《論社會主義民主》、《論實事求是》、《論歷史發展的動力》等論文30多篇。1979年擔任哲學碩士生導師後,鑽研並開出「系統論總論」新課程,並由他主編出版了《系統科學總論》一書。在陝西省行政管理優秀科研成果獎評選中獲三等獎。
王陸原同志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高教戰線上的忠誠戰士,優秀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他為開創我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為西北政法學院的創建、恢復和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一貫認真學習和深入研究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積極擁護並堅決執行黨在各個時期、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在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方面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他在各級領導崗位上始終堅持黨性原則,能夠顧全大局,實事求是;他思想解放,認識敏銳,見解深刻;他在工作中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善於做思想政治工作,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能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他治學態度嚴謹,學風端正,教學經驗豐富,效果好;他作風正派,心胸開闊,平易近人,群眾關系好;他為政清廉,生活簡朴,在任何情況下都保持著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他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還在關心國家的改革開放大業和政法學院的發展。王陸原同志不幸於1992年4月26日逝世,享年65歲。 田捷博士,男,1960年1月出生,漢族。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從事的專業主要為模式識別。主要工作與學習經歷1997-至今,中科院自動化所,研究員1995-1996,美國賓州大學,博士後1993-1995,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1989-1992,中科院自動化所,博士學位1987-1989,西北大學計算機系,講師1984-1987,西北大學數學系,碩士學位1982-1984,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助教1978-1982,安徽師范大學數學系,學士學位
田捷博士主要從事醫學影像分析與生物特徵識別方向的研究與應用工作,主持研發的三維醫學圖像處理與分析系統獲2003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主持的醫學影像研究工作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基金資助,並因此研究工作獲得「2002年度中國十大科技前沿領軍人物」。田捷博士在指紋識別方面的工作取得了國內目前在國際指紋競賽Open項目中的最好名次,並獲得200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以及2005年度信息產業部重大發明獎和第十五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田捷博士主持研發的多模態分子影像系統獲得2010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田捷博士已在國內外學術雜志與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百餘篇、專著多部,獲得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多項。他發表的文章與專著已引起一定反響,被SCI和EI等百餘次收錄與索引與積極評價,並自1992年起,被美國著名的數學評論雜志《Mathematical Review》聘為特約評論員,是《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rical Imaging》、《Journal of X-ray Science and Technology》、《軟體學報》、《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與《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等雜志的編委。 男,漢族,陝西省丹鳳人,1957年5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數學系,1995年畢業於中山大學計算數學專業理學博士,2000年晉升為教授,2001年被遴選為西北大學博士生導師。歷任西北大學教師、系主任、處長,咸陽師范學院副院長、院長兼黨委書記。2007年1月起,任中共陝西省委科技工委副書記(正廳級)
⑵ 從高智網購買專利怎麼樣是正規的嗎
高智網是國內最專業的專利技術交易平台和服務提供商,為廣大的專利權人提供專利技術轉專移全流程服務,包括屬專利技術申請、專利技術推廣、專利技術交易以及專利維權服務。
在高智網上購買專利還是比較放心可靠的。
⑶ 都有哪幾個人是歷史上最高智商的人,連愛因斯坦都不行
IQ是英文Intelligence Quotient的縮寫,即智力商數(簡稱“智商”),是指個人智力測驗成績和同齡人被測試成績相比的指數,通常用來衡量個人智力高低。2006年,理查德·林恩教授出版了《種族智力的差異:一種進化分析》一書,書中顯示,全球平均智商水平從高的為東亞人(105),最低的則是澳洲原住民(62)。
席德斯直到23歲之後才過上獨立的生活,但只從事類似於體力活的工作,並與父母疏離,並受到社會上的挫折。成年後的席德斯行為變得古怪,不再傾向於鋒芒畢露,轉而歸於平淡,沒有常人期待的成就,最終淡出了公眾的視野。
席德斯最終於46歲時死於腦中風,死時一貧如洗。
⑷ 美國高智發明在中國的聯系方式
Intellectual Ventures China
北京市朝陽區建國路77號
華貿中心寫字樓3號樓22層2201B單元100025
Tel: +86 10 5209 6500
Fax: +86 10 5200 8099
以上回信息來自他答們的官網
http://www.intellectualventures.com/china/contact
⑸ 初創公司需要專利的理由
1.專利促進風險投資。「風險資本融資中專利的作用 」(The Role of Patents in Venture Capital
Financing)的研究結果顯示,「專利是質量的象徵,可以促進融資,幫助企業實現創新」。2008年伯克利的一篇名為《Patenting by
Entrepreneurs: An Empirical
Study》的研究報告再次證實了這一結果,研究結果顯示,67%支持創業公司的風險投資都認為,專利對獲得投資極其重要。雖然持有專利的創業公司僅佔40%,但獲得風險投資的企業中80%都擁有專利。
2.專利可以幫助創業公司保衛自己,抵抗現任對手的攻擊。智能家居領域創業公司Nest剛剛發布它的第一批產品—智能控溫器—就被該領域的巨頭Honeywell
指控為專利侵權。分析人士認為,Honeywell本來想通過專利武器消耗對方的精力、限制對方的資源把Nest驅逐出該領域,不料,Nest已做好准備,早就開始給自己的創新產品申請專利(最終可能會有數百項專利和專利申請),Nest還從美國的專利大戶高智發明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獲得與其產品線相關的60項第三方專利。
總部位於美國西雅圖的高智公司(Intellectual
Ventures)是科技圈兒最不受歡迎的公司之一,這家公司幾乎掌握了全美最大規模的專利,是美國專利擁有者前五強之一,屬於專利投機者。這些專利有效的鞏固了Nest的知識產權地位。雖然該訴訟仍懸而未決,
但Nest成功摧毀了Honeywell打算將它驅逐出該領域的計劃。Nest最終之所以被谷歌收購,(第七點原因中會提到)它的專利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3.專利有助於阻止更強大的的競爭對手盜取創業公司的創新成果。1999年,亞馬遜剛獲得「一鍵式」的網上購物系統專利後23天,就因當時更強大的競爭對手Barnes
& Noble也使用了相似的系統而發起訴訟。法官最終批准了禁止Barnes &
Noble使用亞馬遜「一鍵式」系統的禁令,才使得亞馬遜在在線圖書零售中獲得優勢。
4. 專利可以確保創業公司運轉自由。
盡管作為行業巨頭的谷歌今天仍有專利苦惱,但早在1998年,它還是一個創業公司時,谷歌就極其重視它具有開創性的的谷歌網頁評級機制PageRank(專利號為No.
6,285,999)。谷歌是申請到這一專利後才有了商業規劃,風險投資,甚至是域名的。在該專利正式地被頒發給斯坦福大學後,谷歌支付給斯坦福大學3.36億美元的股票買下獨家專利許可。一位分析師說,沒那項專利,谷歌可能已經被雅虎、微軟、和其它曾經主導市場的山寨搜索引擎打敗了。
5.專利可以幫助創業公司迅速增加市場份額。西班牙創業公司Fractus S.A
在分形幾何的原理上發明了一種可以把手機變小的天線。如果沒有這項發明,我們的手機現在還鞋那麼大呢。但是要生產出每年銷量達15億的智能手機天線,就不可能單靠這一家西班牙公司。於是Fractus
S.A就申請了這一技術專利,並把它賣給世界上90%的智能手機製造商。這樣,專利不僅保護了它的創新技術也在擴大了它的市場份額。
6.專利可以幫助創業公司組建合資企業和研發合作關系。2014年國家科學基金會的一項研究發現,49%的生產和服務企業都是應用本企業外的發明成果來開發自己的新產品和服務,而14%的發明成果都來自創業公司。多數情況下,這些創業公司的發明專利就是建立合資企業和研發合作關系的法律框架。
7.專利可以增加創業公司被收購的機會。從上述第2點中,我們已經知道Nest
利用自己的專利保護自己,抵禦競爭對手的訴訟。《今日美國》援引一位知名的分析人士的話說
「如果Nest沒有實質性的有價值的知識產權,我們相信谷歌不會購買該公司」。可見,2014年穀歌之所以斥資32億美元收購Nest,其主要原因在於該公司擁有很多有價值的專利。
8.專利可以幫助創新企業為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IPO)做准備。即便是科技巨頭Facebook在2012年4月為IPO做准備時,也感到有必要向微軟支付5.5億美元購買650項前美國在線(American
On Line)的專利。此前的一個月,Facebook還從IBM
購買了750項專利。這樣做的部分原因是為了應對當時懸而未決的雅虎狀告Facebook專利侵權案。但是,專家說,鑒於專利日益成為科技公司競爭的武器,Facebook購買專利更重要的目的是,在IPO之前,減少投資者對Facebook可能因專利侵權而面臨法律風險的憂慮,同時使自己抵禦競爭對手日後的進一步訴訟。Twitter在IPO後不久,也從IBM購買了類似的專利。
9.有知識產權的比沒有知識產權的創業公司生存的更長久,獲取的市場利益也更大。2015年,一項主題為「專利、創新和風險投資支持下的IPO表現」的研究發現,專利對風險投資支持下的IPO表現有強大的預測作用,有專利的風投支持的IPO業績大大優於沒有專利的風投支持的IPO。這也同樣適用於非風險投資支持下的IPO表現。2007年,一篇名為《專利與互聯網企業的生存》的研究報告指出,沒有專利保護的公司生存下來的概率很小。
10.專利可以幫助創業公司開創十億美元的帝國企業。IPfolio(一款知識產權管理軟體)首席執行官魯珀特?梅耶爾(Rupert
Mayer)近日觀察到,專利至少幫助10個主要創業公司開創了十億美元的帝國企業。其中包括Dropbox(一款能夠將存儲在本地的文件自動同步到雲端伺服器保存的客戶端軟體的網路文件夾同步專利;社交遊戲公司Zynga的非同步挑戰游戲專利;美國移動支付公司Square的磁卡信號解碼系統及方法專利;GoPro的把相機與用戶固定起來的背帶系統專利;當然還有谷歌原創的價值不菲PageRank專利。
(卓一知識產權)
⑹ 並購基金的相關課程
為使廣大企業管理人員全面、系統的學習和掌握並購、基金專業知識,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中國並購公會和亞洲商學院三家機構緊密合作,聯合眾多行業專家在調研、論證的基礎上建立了國內第一個獨立的、具有權威性的人才培養體系——「PEMA(並購與基金)執業教育」。
股權投資基金與並購課程,簡稱PEMA ,為Private Equity Fund,Mergers & Acquisitions 的縮寫,股權投資基金與並購課程課程體系是由並購、基金領域有豐富從業經驗和學術造詣、有社會責任感並熱心並購基金事業的人士組成師資團隊,建立獨立的、具有權威性的人才培養體系。該項培養計劃面向並購、基金行業相關管理及從業人員,培養適應中國市場經濟和國際化形勢所需要、具有實戰操作能力且能夠參與全球競爭的管理實用型基金和並購人才。
參加PEMA 學習考試成績合格的學員,將獲得由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與中國並購公會聯合認證的《PEMA(並購與基金)》執業證書,該證書是衡量學員具備並購與基金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的重要依據,同時也作為並購基金領域上崗和從業的資格證明。
股權投資基金與並購課程(PEMA)課程是亞洲商學院特別設計的基礎班和精英班兩大體系的短期培訓證書課程。課程邀請實戰專家與學員互動教學,短小精悍,因而獲得了各地學員的積極響應,也得到了更多專家的支持。在完成近千名學員的培訓後,授課專家們專門整理出本教材。我們希望通過不斷地修訂、改進,使課程能在更大程度上滿足學員實際操作中的需求。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希望PEMA課程有助於學員的職業發展,這也是通向新金融的路徑之一。 第一講 並購戰略與操作
第二講 公司治理與企業戰略
第三講 股權基金的發起與募集
第四講 股權投資的管理與退出
第五講 並購與基金的法律安排
第六講 並購與基金的財務規則 王 巍 中國並購公會會長
衣錫群 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常務副會長
古軍華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葉有明 喬丹投資(上海)有限公司總裁
李 肅 和君創業咨詢集團公司總裁
潘躍新 君合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王 波 埃森哲中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嚴 聖 高智發明中國區總裁
朱小輝 天元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張曉森 中咨律師事務所合夥人
郭兆基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合夥人
⑺ 智商高於情商。呵呵。拜託啦!。
生活中理智就是畫線,情感就是染色。智者用感情點綴生活,使生活多姿多彩。而傻子眾所周知是談不上智商的吧,那他有沒有感情呢?我們先一起來分析一下。傻子對生活是一無所知的,不可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他連最起碼的善惡都不會分辨,更不可能知道感情的真偽。有些人可能會說有的傻子也會去保護搶救其它的生命,你怎麼說他沒有感情呢?這應該只能是出於一種最原始的本能,對生的渴望死的恐懼,或者他只是弱智不是理論上的傻子吧。所以真正的傻子是沒有感情的,更談不上情商。由此也可以看出感情是建立於智慧之上的。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了有了智慧才會有感情,那智商和情商誰高於誰呢?情商雖然是建立於智商之上的,那它會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嗎?我們再接著分析,人們的智慧會隨著生活中的積累而逐漸增長,處理感情方面的事就越來越得當,在這里智慧通過感情表現出來,因為「得當」,所以智慧是站主導地位,由此看出情商是隨著智商在增長,智商越高情商也越高,而情商是由智商引導支配,所以情商不可能高於智商。
⑻ 高智發明中國區總裁也創業了,為什麼
因為創業的人群是復不同的制,有根據不同情況進行劃分! 高智發明中國區總裁畢竟之前也都是在為人打工,他高度達到了,看到了比較好的項目,為什麼不自己做老闆呢? 越是有想法的人,越不願意被人管著,這才是創業最根本的動機,其次是如果創業成功,那獲得的回報也會比當時大很多! 望採納
⑼ 美國高智發明在中國的聯系方式最新的。我有專利看他們收購嗎
估計你是找不到的了。他們要收購,敞亮的公開進行對他們並不利。
首先,把專利回賣給國外,對中答國的國家利益就不好,國家會有限制措施的,有些可能在法條上就規定了的。
其次,要收購專利,也不會打著這個響當當的名號,因為你也不是傻子,他們要你的專利,你知道他們是誰,你就會認為你的專利能被他們看中,必然是他們想要的了,就要抬價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