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鋼筆字帖臨摹用的空白紙是什麼紙
臨摹鋼筆字用的那種紙叫:硫酸紙、拷貝紙、拓寫紙、臨摹紙、透明紙,各地叫法不同。
透明紙描是摹帖的一種、字帖放在邊上看一筆寫一筆是臨。現在往往臨摹都混在一起講。
摹是學書法的最初級階段、目的是了解基本的線形和結構規律。但是因為初學者往往不入腦、所以效率不高。
鋼筆是人們普遍使用的書寫工具,發明於19世紀初。筆頭由金屬製成,書寫起來圓滑而有彈性,相當流暢。在筆套口處或筆尖表面,均有明顯的商標牌號、型號。
鋼筆是一種主要以金屬當做筆身的筆類書寫工具,透過中空的筆管盛裝墨水(多為黑或藍),通過重力和毛細管作用,再經由鴨嘴式的筆頭書寫,寫時輕重有別,可說是西方書法的書寫工具。大部分鋼筆的墨水可再填充,一般使用如眼葯水的小瓶或是吸管來填充墨水。關於蓄水鋼筆最早的歷史記錄可追溯到10世紀,這種最早的蓄水鋼筆一直使用到18世紀。發展進程很緩慢,不過,直到第19世紀初期,在生產過程中發明了一種穩定加速流的鋼筆。只有3點關鍵的發明,卻使鋼筆成為廣泛受歡迎的書寫工具。這些發明就是:銥制的金鋼筆尖、硬橡膠和自由流動的墨水。
2. 張百熙有字帖嗎
張百熙是有字帖的,你上網搜搜就能搜到的,你也可以上書店裡去看看,書店裡也有。
3. 中國最早的鋼筆字帖叫什麼名字是哪一年誰寫的
龐中華是現代中國鋼筆字帖的創始人。
龐中華,重慶市人,硬筆書法教育家、當代中國硬筆書法事業的主要開拓者。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主席,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自1980年以來,有100多種字帖和專著出版發行,其中代表作有:《談談學寫鋼筆字》、《龐中華鋼筆字帖》、《龐中華現代硬筆字帖》、《龐中華書法集》、《龐中華詩抄》、《龐中華散文集》、《龐中華電視講座》、《龐中華人生感悟》、《硬筆書法簡論》等,主編了多部書法教材,包括《硬筆書法普及班教材》、《硬筆書法高級班教材》、《中老年人硬筆書法教材》,以及適合中小學生課堂使用的《寫字課本》、《寫字字帖》、《書法藝術》、《龐中華快樂練字》等,其圖書總印數已突破億冊。他還應邀多次在中央電視台、中國教育電視台開辦了《硬筆書法講座》、《龐中華硬筆書法藝術講座》等,聽眾數以千萬計。他創辦的龐中華硬筆書法中心及學院, 迄今已培養學員120餘萬人,被譽為「中國硬筆書法第一人」。「我如果沒有成為書法家,就算是個做大餅的,我也要做和別人不一樣的大餅。這就是書中教我的。就是說必須要有自己的東西。」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在古代,人們啟蒙的第一本書往往是《三字經》;而在現代,很多人的讀書生涯可能都開始於小人書,龐中華就是其中之一。小人書對他的閱讀興趣發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但是在他所處的上世紀50年代,誰要是擁有一本小人書,那可是讓小朋友非常羨慕的事,但又有幾個人能有呢,幾角錢可能就是一家人幾天的飯錢。
買不起,就只有租了。一分錢一本,也不是個小數目。雖然大伯有零錢時也給他個一分二分的,但這遠遠無法滿足龐中華求知若渴的需求。
龐中華就開始動腦筋,將目光盯在了大伯的皮鞋上。每次大伯的皮鞋面與幫開線了,都會讓他拿到皮鞋匠那裡去修,修一次大概要三角錢。幾次下來,他覺得修鞋並不難,一來二去,他就看會了。大伯再讓他修鞋,他就自己拿到一邊去修好了拿回來,雖然手藝比不上修鞋匠,但也看不出破綻來。修鞋匠要三角錢,他想他修得沒人家好,就收大伯二角錢。這樣他就心安理得地去租書了。
龐中華最喜歡的是老張經營的書攤。其實,老張年紀並不大,也就三十多歲,不過對於幾歲的孩子來說,覺得他就是一個大人了。每次一看就是一下午。一分錢看一本,一角錢可以看十本,攤主老張往往再「饒」上一本,這對於老張是一種營銷手段,但對一個孩子來說卻感覺佔了很大的便宜,認為老張這人真不錯,所以就經常到他那裡去看書。直到現在,老張的形象他都忘不了。可以說,老張開啟了龐中華的童年智慧。
十九歲時的頓悟
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依。一個小小的決定往往帶來一連串的變化,從而改變人的一生。 19歲時,臨近畢業的龐中華讀《古文觀止》,其中有一篇蘇轍的文章《上樞密韓太尉書》,內容是有關蘇轍十九歲時出四川的感想,太史公行天下、縱覽名山,文章頗有激情。「我害怕埋沒了我自己……」,這是蘇轍在文章中的意思。在沒讀這篇文章時,龐中華本來是想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但是,讀了之後就不同了,他熱情洋溢,甚至豪情萬丈,一時間,所讀過的李白、歐陽修等名家書中提到的名山大川都在腦海中浮現,小說中《鐵道游擊隊》里的棗庄、《武松打虎》里的景陽崗,突然間都特別想去看一看。龐中華心想「他蘇轍19歲去了當時的京都開封,我龐中華今年也19歲,也要做當代的蘇轍。我也要去北京看看,去祖國各地的山川看看!」後來,學校還真就把他分到北京了。
剛分到北京不久,不滿20歲的龐中華僅僅因為喜歡讀鄧拓的《燕山夜話》,便莫名其妙地被打成了「三家村代理人」而遭隔離審查,被下放到了大別山,這一去就是15年 龐中華的青年時代,就這樣在大別山裡度過。
面對這樣的生活,他沒有悲傷和哭泣。出人意料的是,他覺得這樣太好了,那時在山外,文化大革命期間鼓吹的是「讀書無用、知識有害」,看書是不允許的,稍有不慎就會惹來麻煩,而在大山裡,這反倒是安全的。
龐中華相信,必有一天,在中國大地上,知識定會備受尊重,讀書將會成為高尚的事。現在不如趁年輕的時候,笨鳥先飛,努力學習,等待著那個美好時代的到來。心中有了這樣的信念,生活就會有希望、有動力。雖然與世隔絕的生活讓龐中華幾乎失去了語言能力,但他的生活並不枯燥。每天晚上,讀書、抄筆記、拉琴、學書法,樂此不疲,累了就到深山裡奔跑,想著《毛澤東選集》中的《論體育之研究》中的「德志皆寄與體,無體是無德志也」;喊著古希臘人的名言:「你想變得聰明,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勇敢,你跑步吧;你想變得健壯,你跑步吧!」
前天看報紙,在一條有關訴訟的新聞中,看到了一個久違的名字:龐中華。
象我這樣70年代初出生的人,沒聽過這個名字的恐怕很少。80年代的時候,余秋雨大叔的苦旅還剛剛開始,遠沒有達到大紅大紫的地步,易中天老師還正在珞珈山上搞他的文藝美學。那時紅遍大江南北的文化明星金庸、瓊瑤、汪國真、費翔等人,至今還常被人提及,而當時名氣不在這些人之下的龐中華,而今80年代後的人,知道他名字的人恐怕不多。
那時候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共同的時髦,就是用龐中華體的鋼筆字,給異性抄寫席慕容和汪國真的詩。
電腦沒有出現的時候,寫得一筆好字絕對是一種嶄露頭角的資本。 龐中華橫空出世,他成功的原因不是糾纏於所謂書法藝術的魅力,而是抓住讀點書、認點字的人普遍需求:字是自家的臉面,不能太丟人。龐中華到處開硬筆書法培訓班,那架勢和今天培訓外語的新東方差不多。新東方的成功就是攻其一點,不及其餘,告訴你怎樣應付各類英語考試就行了,至於作為語言的終極作用:與人交流的能力,則不必過多考慮。龐中華的硬筆書法訓練也是這樣路數,什麼書法的個性和表現力,可以統統不管,訓練你的,就是把字寫得工整、清秀,看上去舒服,在職場上和情場上能應付過去。
龐氏硬筆書法訓練最大的特點就是速成,扔掉一切有關書法藝術玄而又玄的東西,讓你一筆一劃臨摹他的字,最後都寫得四平八穩,沒什麼個性但是不難看。據說科舉時代考進士流行館閣體,要把字寫得大、黑、柔媚,皇帝和其他閱卷大臣看了就舒服。龐中華的鋼筆字基本上可算那個時代流行的「館閣體」。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可以說:有讀書人處則必有龐帖,我的高中和大學的同學,估計有一半練過龐中華的字帖。大學時有一位兄弟,文章寫得好,給心儀已久的女孩寫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可因為字歪歪扭扭,那位眼界高的女孩因此沒瞧上他。這哥們卧薪嘗膽、知恥後勇,買來龐中華的字帖,苦練一年,終於讓自己的字脫胎換骨了。我大學畢業去一個大工廠報到,廠辦公室主任看到我用鋼筆寫的簡歷,說「這小夥子寫得一筆好字,辦公室需要。」就留在廠辦免下車間了。
當用電腦輸入漢字開始流行時,我很煩,堅決抵制電腦,執拗地在方格紙上,很得意地用鋼筆工工整整書寫。但就如槍炮發明後,驍勇的蒙古武士不得不退出歷史舞台一樣,不知道哪一天開始,我終於放棄了對手寫的堅守,變成一個網蟲。
龐中華肯定比我當時更恨那些解決電腦漢字輸入難題的專家,想想當年,老龐的字帖是超級暢銷書,全國各地的培訓班每期都爆滿,記得大約是91年,我聽一位師兄說龐中華有兩輛汽車,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教人寫字咋能掙這么多錢呢?
如今到處都是電腦培訓班,少男少女們通過QQ和e-mail傳情,一個人只要把自己的簽名練好就行了,有誰還記得龐中華?
4. 古代都有哪些紙
麻紙白鹿紙高麗紙等
5. 古代的紙張很薄很軟嗎,還是怎們樣的
紙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發明,古代的種類很多,有薄有厚,有軟有硬:
(一)麻 紙
我國古代造紙用麻,主要有薴麻和大麻。薴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一,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麻紙就是以麻類纖維制的紙張,常見的麻紙品種如下:
1.白、黃麻紙
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黃麻紙呈淡黃色,一般比白麻紙略厚,性能與白麻紙相似,只是看起來更粗糙一些。無論是白麻紙還是黃麻紙,紙紋(也叫簾子紋)都比較寬,約有二指左右,有的紙紋不明顯。
麻紙韌性好,有些流傳至今的宋、元印本,雖歷經千年,猶完整如新。
2.麻沙紙
產於福建建陽麻沙鎮。顏色稍黃,紙紋不明顯,厚薄、韌性也與麻紙相仿。
(二)宣 紙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產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地方官每年把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人們把這種紙按其產地命名為宣紙。
宣紙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樹皮。青檀樹與桑樹相似,是我國皖南一帶的特產。明代以前的宣紙採用100%的青檀皮,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漿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於宣紙選擇原料嚴格,膠汁使用得法,製造技術嫻熟、高超,所以製成的成品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經久不變,且不易蛀蝕,便於長期保存。我國唐宋以來的書畫作品多採用宣紙,有「紙壽千年」的美稱。
宣紙屬皮棉紙類,品種繁多,有單宣、夾宣、二層夾、三層夾之分,規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種,常見的有:
1,羅紋紙
顏色有素白、淺黃兩種,質地細薄柔軟,有明顯的橫紋,韌性強,看上去與絲織的羅綢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產,並用以印書。但宋、元的羅紋紙印本,今已罕見。明、清的羅紋紙印本,有時還能見到。如雍正年間(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呂正義》、席啟寓刻的《唐百家詩》等,都是用素白羅紋紙印的。此紙適宜修補善本書或鑲裱,也可染成深淺各種顏色,或作書皮,或作護葉。
2.棉連紙
紙質白潤如玉,細膩、柔軟、勻密,富有綿韌性,無明顯紋路。有一種質地極薄的叫「六吉棉連」,也稱「汪六吉」,是棉連中的精品,較為少見。棉連紙可用作補書、護葉、鑲書和襯紙,尤宜作為金鑲玉的材料紙。染色後還可以做書皮等用,也用於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較考究的印本,也採用棉連紙。
3.玉版宣
色白,質細而厚,吸水性強,韌性比棉連紙稍差。清末民初印製的印譜、書冊、畫冊等,經常採用。
4.單宣
亦稱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顏色潔白,質地均細,性質綿軟,韌性較好,有縱橫簾紋,印書美觀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書籍多有採用。它亦可用於裱潢,作覆背紙;還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銅色,作封皮。
5.十刀頭
即重單宣,比單宣厚,吸水量大。韌性很好,可以用作襯托冊葉和綾。
6.夾連紙
比棉連紙稍厚,但不如棉連柔軟。遇到厚紙書可用以鑲書,也可用以修補明代厚棉紙圖書,或作護葉用。
(三)棉 紙
南方稱之為皮紙。系以楮樹皮等為原料做成的高強度紙。質地細柔,纖維較多,極有韌性。從紙的縱面順撕,它的斷裂處有參差不齊的短纖維,因而叫棉紙。明代前期印書多用棉紙。嘉靖以前的棉紙比較細薄,隆慶以後的棉紙略顯粗糙而較厚,用棉紙印書的比重也大為減少。清初還有少數棉紙印書,以後就少見了。主要品種有:
1.河南棉紙
產於河南,故名。纖維細長,色澤白中帶黃,厚薄很不均勻,質地較粗糙,但松軟如棉,富有韌性。河南當地有用以印書的,古書修補中可用作書葉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書籍。也可作訂書用的紙捻釘,或作套扉葉用的護套。還可以染成舊色,代替舊紙使用。這種紙張有大小兩種之分,大張質地稍厚,小張質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貴州棉紙 。
產於貴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紙厚,尺寸也大。紙的顏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勻,但棉性大,纖維粗,質地松軟,經久耐用。用來印書則不太美觀,所以未被廣泛採用。清末貴州、雲南有些書是採用這種紙印的。在古書修補中,其用途大體與河南棉紙相同。
3,黑棉紙
色稍黑,有漿性,托墨、韌性很強。適用於修補不很白的棉紙書。還可以用宋做大厚本書的鋦捻。
4.遷安棉紙
產於河北遷安縣,故名。俗稱茅頭紙。顏色灰白,質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國初年一些民間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種紙印行。
5.上海棉紙
質地薄而細膩,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紙,產於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於上海,所以統稱上海棉紙。在修書中用以修補書口最為合適。風傷的書需修補漿襯時,用這種紙效果很好。近幾十年來,河南棉紙的產量很少,裁連口紙條或裱書的用紙,多以上海棉紙代替。由於這種紙質地薄而細膩,棉性又好,用它裱過的書,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書葉也不會發硬,所以是古書修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紙
產於山西,故名。色澤灰白,稍厚,富有韌性,質地與河南棉紙相似,山西棉紙有用以印書的,也是占書修補中的常用紙。
7.浙江棉紙
產於浙江,故名。質地薄而有韌性,性能與上海棉紙相仿,古書修補中可以作連口、裱書用紙。
8.蠶繭紙
有兩種顏色,一種潔白如玉,一種略呈乳白色。質細而薄,富有光澤,韌性很強。從表面看與絲棉相似,所以叫蠶繭紙。元代曾用以印書。
9.雲母皮紙
紙面光滑,韌性強。適宜作鋦捻。遇水牢度更強,抗潮濕。
10.藏經紙
這種紙呈黃褐色,近於茶色。質地厚硬,略有綿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釋道經典多用這種紙。唐人曾用以書寫佛經,故名。現多用作裝裱善本、珍本書的書簽。
11.桑皮紙
質地堅固,有黃色、白色兩種。因為造紙原料中有桑樹皮的成分,故名為桑皮紙。宋、元、明曾用以印書,但傳世較少。
12.高麗紙
產自河北遷安,類似朝鮮印書用的紙,故名為高麗紙。色澤白凈,紙質較厚,堅韌而有綿性,有明顯的直紋。我國用高麗紙印書較少,古書修補中多用以染色作書皮。
13.庫箋紙
有白、黃兩色,韌性極強,紙質有厚有薄。紙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宮內常用以作包裝紙,民間流傳很少。193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用它影印過一些字帖畫冊。明、清兩代,內府多用厚庫箋紙染成磁青色裝訂書皮,通稱「庫磁青皮」。有時還用以繕寫佛經,五彩套寫,頗為美觀雅緻。
14.冊子紙 .
又稱庫鈔紙。明代人為了節省紙張,曾用寫過字的錢糧冊子反過來印書。由於這種紙張質地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傳至今。
15.日本皮紙
產自日本,又稱東洋紙。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綿韌性較強。日本印書多採用。我國清末民初間也用此紙印書。
16,美濃紙
紙面光滑,細薄勻稱,綿軟而富有韌性。黎庶昌印《古逸叢書》,有一部分採用這種紙。日本印製古書亦廣泛採用。
17.開化紙
南方稱之為「桃花紙」。原產於浙江省開化縣,故名。質地細膩,潔白如玉,無簾紋。薄而有韌性。清代前期內府和武英殿刻印圖書多採用,印本美觀大方。嘉慶以後,產量減少,質量也較前降低,用以印書不多。江蘇武進藏書家陶湘最喜愛收藏殿版開化紙印本書。
18.開化榜紙
從表面看,與開化紙相像,但比開化紙厚,顏色也略顯青色,質地稍遜於開化紙。清代嘉、道年間(1796—1850年)有些書使用開化榜紙印製。
19.太史連紙
較開化紙略黃,質地細勻,綿軟而有韌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頭書《古今圖書集成》。
20.東昌紙
產於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西部),故名。與遷安棉紙相似,山東東昌曾以此紙印製通俗讀物。由於紙質松軟,富吸水性,古書修補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紙
紙厚,富有韌性,柔軟耐久,最宜做書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裝的護葉紙尤為適合。
(四)竹 紙
竹紙因為顏色略呈黃色,故又稱「黃紙」,品種繁多,主要有:
1.毛邊紙
亦稱南毛邊,顏色米黃,多產於福建。紙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澀,韌性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說:「天下購善本書者,必望走隱湖毛氏(指明代藏書家毛晉)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沿其名不絕。」這大概是毛邊紙名稱之由來。清代印書用紙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邊紙。古書修補中一般用來裱書皮,做襯紙或護葉。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書皮。
2.毛太紙
亦稱南毛太紙,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產。顏色淺黃,性能與毛邊紙相仿,但紙幅較小,略薄。性質柔和,厚薄粗細稍有不勻,有明顯的簾紋。因紙面清潔、光滑,清代中期以後用以印書的較多。毛太紙是修補舊書的必備紙張,補、鑲、裱托竹紙書均很相宜。染色後也可以作為舊紙的代用品。
3.川連紙
產自四川。色澤略黃或白,質地與毛太紙相仿。這種紙較有韌性,但薄厚不勻。多用於印製四川地區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縣志,就是用川連紙印的。印出的書不夠美觀。
4.元書紙
產於浙江富陽、蕭山等縣,以富陽之大、小嶺的出品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黃,較毛邊稍次。
5,梗棒紙
元代末年印書常用,質地粗糙,紙面澀,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稱為梗棒紙。
6.賽連紙
產自四川,薄而勻。紙幅大,無礬性,用以粘補黃竹紙書最為合宜。
7.玉扣紙
近似毛邊紙,但不如毛邊紙柔軟。因其厚硬,不適於修補書葉,但適宜染色做書皮。
8.官堆紙
比毛邊稍厚,金陵書局印書多採用。
9.連史紙
產於福建連城,故名。有大、小兩種,分別稱「大連史」、「小連史」。連史紙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韌皮纖維,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紙類。但現今製造的大連史紙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紙類。這種紙潔白勻凈,正面光滑,背面粗澀發滯,但沒有草屑粘附。紙料細而耐久性強,與棉連相似,惟韌性稍遜於棉連。托墨、寫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後用以印書者較多。它是修補裝潢古書的必備紙張,用作普通線裝書的補鑲、襯或扉葉均可。尤其適宜作竹紙書籍的扉葉,但不宜用作書皮。
10.機制連史紙
又稱洋連史。與連史紙大致相似,但顏色稍黃。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紙薄而脆,不利於保存。這種紙出現較晚,清末民初始用於印書,中華書局排印的線裝本《四部備要》。日久紙面上會因老化而出現黃色斑點。
11.洋粉連紙
為機制紙。顏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澀,質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採用此紙。
12.山貝紙和本槽紙
二者都是竹草紙,產於廣東,山貝紙色黃,本槽紙色白,廣東廣雅書局「外聚珍本」叢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
13.呈文紙
亦稱隔紙,紙質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軟無力,不能作為印書用紙,也不能作為修補古書的直接用紙,但由於它吸水力強,可以作為修整古書時的隔紙,用以墊書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紙
古籍書皮用紙,一般用宣紙或毛邊紙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殼色、米色或古銅色),托裱一層質地相同的紙張。
2.虎皮宣
用宣紙染成黃白相間虎皮的顏色和花紋,再托裱一層質地相同的紙張,可用以作書皮。
3.蠟箋紙
產於明清時期。以植物韌皮纖維製成,紙質厚韌,有蠟色光澤。可用作書皮或護葉。
4.發箋紙 .
以植物韌皮纖維製成,類似高麗紙,在製造時加進人的頭發,增加紙張韌性,故稱發箋。適宜於作善本書封皮。
5.灑金紙
以金銀箔片均勻地灑在含有膠礬水的宣紙上而成。顏色經年不變。分雪金箋與雨金箋兩種,合稱灑金紙或冷金箋。適宜作珍貴書籍的封皮或書簽。
6. 古代帖面與帖套有何區別
1、字帖帖面是字帖的封面,字帖貼套是裝字帖的套子。
2、在紙張發明以前,用的是竹簡、龜背等,就沒有貼面,也沒有真正意義的字帖,好的竹簡都是排在架子、櫃子、書案等上面。
3、紙張發明以後,才慢慢裝訂封面(貼面)。貼面可以是紙、布、娟等。貼套可以是布套、錦緞套、竹簾套、木盒等。歷代皇帝把最好的字貼都放在金盒裡。
貼套、盒:
7. 小發明製作方法大全簡單的自做紙燈
根據下抄面的步驟做:
第一步,製作骨架。紙燈籠比較簡單的形狀是立方體或圓柱體,最好選用可以彎曲的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銜接的地方用細線綁緊。如果不好找,細長條狀的硬紙板和燒烤用的竹簽也可以,結實程度和柔韌性會有所欠缺,但擺在室內也是很不錯的裝潢。
第二步,製作燈身。在文房四寶店買幾張白色、紅色的普通宣紙或者灑金宣紙,裁成符合燈籠骨架的長寬,就可以自行設計圖案了。書法、繪畫、剪紙,都可以在小小的燈籠上一展風采。糊好後,還可以用窄條的仿綾紙上下鑲邊,看起來更為雅緻,很像古式的宮燈。如果不太擅長書畫,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供參考。用一張薄紙在字帖上描下想要的字樣,再將這張薄紙和深紅色宣紙重疊在一起,用單刃刀片將字跡挖掉。拿掉薄紙,紅宣紙上就出現了鏤空的字跡。用白色宣紙做燈身,紅宣紙糊在裡面,燭光或燈光從鏤空處映射出來,效果相當漂亮。
第三步,製作光源。如果放在室內,只需要在燈籠里點一根普通蠟燭;如果想提著出去,最好用燈泡和電池做一個簡單電路
8. 古代紙是怎麼做的
古代紙張的類別 (一)麻 紙
我國古代造紙用麻,主要有薴麻和大麻。薴麻是我國的特產,外國稱之為中國草。大麻也是我國古老的麻種之一,俗稱「火麻」,外國稱之為漢麻。麻紙就是以麻類纖維制的紙張,常見的麻紙品種如下:
1.白、黃麻紙
白麻紙正面潔白、光滑,背面稍粗糙,有草稈、紙屑粘附。質地堅韌、耐久,只要不受潮,不會變質。黃麻紙呈淡黃色,一般比白麻紙略厚,性能與白麻紙相似,只是看起來更粗糙一些。無論是白麻紙還是黃麻紙,紙紋(也叫簾子紋)都比較寬,約有二指左右,有的紙紋不明顯。
麻紙韌性好,有些流傳至今的宋、元印本,雖歷經千年,猶完整如新。
2.麻沙紙
產於福建建陽麻沙鎮。顏色稍黃,紙紋不明顯,厚薄、韌性也與麻紙相仿。
(二)宣 紙
唐代的安徽宣州府,出產一種質地優良的紙,地方官每年把它作為「貢品」獻給朝廷。人們把這種紙按其產地命名為宣紙。
宣紙的主要原料是青檀的樹皮。青檀樹與桑樹相似,是我國皖南一帶的特產。明代以前的宣紙採用100%的青檀皮,經石灰處理、日光漂白及打漿、抄造而成。自清代起改用檀皮和稻草的混合漿料,其用料有全皮、半皮、七皮三草之不同。由於宣紙選擇原料嚴格,膠汁使用得法,製造技術嫻熟、高超,所以製成的成品質地柔韌、潔白平滑、細膩勻整,色澤經久不變,且不易蛀蝕,便於長期保存。我國唐宋以來的書畫作品多採用宣紙,有「紙壽千年」的美稱。
宣紙屬皮棉紙類,品種繁多,有單宣、夾宣、二層夾、三層夾之分,規格有四尺、五尺、六尺、八尺、丈二、丈六等,共有60多種,常見的有:
1,羅紋紙
顏色有素白、淺黃兩種,質地細薄柔軟,有明顯的橫紋,韌性強,看上去與絲織的羅綢相似,故名。宋、元、明、清都有生產,並用以印書。但宋、元的羅紋紙印本,今已罕見。明、清的羅紋紙印本,有時還能見到。如雍正年間(1723~1735年),武英殿本《律呂正義》、席啟寓刻的《唐百家詩》等,都是用素白羅紋紙印的。此紙適宜修補善本書或鑲裱,也可染成深淺各種顏色,或作書皮,或作護葉。
2.棉連紙
紙質白潤如玉,細膩、柔軟、勻密,富有綿韌性,無明顯紋路。有一種質地極薄的叫「六吉棉連」,也稱「汪六吉」,是棉連中的精品,較為少見。棉連紙可用作補書、護葉、鑲書和襯紙,尤宜作為金鑲玉的材料紙。染色後還可以做書皮等用,也用於拓碑帖。明末清初比較考究的印本,也採用棉連紙。
3.玉版宣
色白,質細而厚,吸水性強,韌性比棉連紙稍差。清末民初印製的印譜、書冊、畫冊等,經常採用。
4.單宣
亦稱料半。它比玉版宣薄,顏色潔白,質地均細,性質綿軟,韌性較好,有縱橫簾紋,印書美觀大方。晚清至民初印的書籍多有採用。它亦可用於裱潢,作覆背紙;還可以染成磁青或古銅色,作封皮。
5.十刀頭
即重單宣,比單宣厚,吸水量大。韌性很好,可以用作襯托冊葉和綾。
6.夾連紙
比棉連紙稍厚,但不如棉連柔軟。遇到厚紙書可用以鑲書,也可用以修補明代厚棉紙圖書,或作護葉用。
(三)棉 紙
南方稱之為皮紙。系以楮樹皮等為原料做成的高強度紙。質地細柔,纖維較多,極有韌性。從紙的縱面順撕,它的斷裂處有參差不齊的短纖維,因而叫棉紙。明代前期印書多用棉紙。嘉靖以前的棉紙比較細薄,隆慶以後的棉紙略顯粗糙而較厚,用棉紙印書的比重也大為減少。清初還有少數棉紙印書,以後就少見了。主要品種有:
1.河南棉紙
產於河南,故名。纖維細長,色澤白中帶黃,厚薄很不均勻,質地較粗糙,但松軟如棉,富有韌性。河南當地有用以印書的,古書修補中可用作書葉溜口,托裱糟配焦脆的書籍。也可作訂書用的紙捻釘,或作套扉葉用的護套。還可以染成舊色,代替舊紙使用。這種紙張有大小兩種之分,大張質地稍厚,小張質地稍薄,但功效相同。
2.貴州棉紙 。
產於貴州,故名。它比河南棉紙厚,尺寸也大。紙的顏色稍呈灰白,厚薄均勻,但棉性大,纖維粗,質地松軟,經久耐用。用來印書則不太美觀,所以未被廣泛採用。清末貴州、雲南有些書是採用這種紙印的。在古書修補中,其用途大體與河南棉紙相同。
3,黑棉紙
色稍黑,有漿性,托墨、韌性很強。適用於修補不很白的棉紙書。還可以用宋做大厚本書的鋦捻。
4.遷安棉紙
產於河北遷安縣,故名。俗稱茅頭紙。顏色灰白,質地厚松,略呈棉性。民國初年一些民間啟蒙讀物,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等即以此種紙印行。
5.上海棉紙
質地薄而細膩,其性能接近河南棉紙,產於浙江、安徽、江西等地,集散於上海,所以統稱上海棉紙。在修書中用以修補書口最為合適。風傷的書需修補漿襯時,用這種紙效果很好。近幾十年來,河南棉紙的產量很少,裁連口紙條或裱書的用紙,多以上海棉紙代替。由於這種紙質地薄而細膩,棉性又好,用它裱過的書,既牢固又不增加厚度,書葉也不會發硬,所以是古書修補中不可缺少的材料。
6.山西棉紙
產於山西,故名。色澤灰白,稍厚,富有韌性,質地與河南棉紙相似,山西棉紙有用以印書的,也是占書修補中的常用紙。
7.浙江棉紙
產於浙江,故名。質地薄而有韌性,性能與上海棉紙相仿,古書修補中可以作連口、裱書用紙。
8.蠶繭紙
有兩種顏色,一種潔白如玉,一種略呈乳白色。質細而薄,富有光澤,韌性很強。從表面看與絲棉相似,所以叫蠶繭紙。元代曾用以印書。
9.雲母皮紙
紙面光滑,韌性強。適宜作鋦捻。遇水牢度更強,抗潮濕。
10.藏經紙
這種紙呈黃褐色,近於茶色。質地厚硬,略有綿性,不透明。宋、元、明刻印的釋道經典多用這種紙。唐人曾用以書寫佛經,故名。現多用作裝裱善本、珍本書的書簽。
11.桑皮紙
質地堅固,有黃色、白色兩種。因為造紙原料中有桑樹皮的成分,故名為桑皮紙。宋、元、明曾用以印書,但傳世較少。
12.高麗紙
產自河北遷安,類似朝鮮印書用的紙,故名為高麗紙。色澤白凈,紙質較厚,堅韌而有綿性,有明顯的直紋。我國用高麗紙印書較少,古書修補中多用以染色作書皮。
13.庫箋紙
有白、黃兩色,韌性極強,紙質有厚有薄。紙幅都是67x67厘米,清代宮內常用以作包裝紙,民間流傳很少。1930年北京故宮博物院曾用它影印過一些字帖畫冊。明、清兩代,內府多用厚庫箋紙染成磁青色裝訂書皮,通稱「庫磁青皮」。有時還用以繕寫佛經,五彩套寫,頗為美觀雅緻。
14.冊子紙 .
又稱庫鈔紙。明代人為了節省紙張,曾用寫過字的錢糧冊子反過來印書。由於這種紙張質地較好,有些印本一直流傳至今。
15.日本皮紙
產自日本,又稱東洋紙。有黃色的,也有白色,綿韌性較強。日本印書多採用。我國清末民初間也用此紙印書。
16,美濃紙
紙面光滑,細薄勻稱,綿軟而富有韌性。黎庶昌印《古逸叢書》,有一部分採用這種紙。日本印製古書亦廣泛採用。
17.開化紙
南方稱之為「桃花紙」。原產於浙江省開化縣,故名。質地細膩,潔白如玉,無簾紋。薄而有韌性。清代前期內府和武英殿刻印圖書多採用,印本美觀大方。嘉慶以後,產量減少,質量也較前降低,用以印書不多。江蘇武進藏書家陶湘最喜愛收藏殿版開化紙印本書。
18.開化榜紙
從表面看,與開化紙相像,但比開化紙厚,顏色也略顯青色,質地稍遜於開化紙。清代嘉、道年間(1796—1850年)有些書使用開化榜紙印製。
19.太史連紙
較開化紙略黃,質地細勻,綿軟而有韌性,清代前期曾用以排印大部頭書《古今圖書集成》。
20.東昌紙
產於山東東昌府(今山東西部),故名。與遷安棉紙相似,山東東昌曾以此紙印製通俗讀物。由於紙質松軟,富吸水性,古書修補中常用以撒水吸潮。
21.油衫紙
紙厚,富有韌性,柔軟耐久,最宜做書皮,不用托裱就牢固耐用。做包背裝的護葉紙尤為適合。
(四)竹 紙
竹紙因為顏色略呈黃色,故又稱「黃紙」,品種繁多,主要有:
1.毛邊紙
亦稱南毛邊,顏色米黃,多產於福建。紙的正面光滑,背面粗澀,韌性較差。《常昭合志稿》卷三十二中說:「天下購善本書者,必望走隱湖毛氏(指明代藏書家毛晉)所用紙,歲從江西特造之,厚者曰『毛邊』,薄者曰『毛太』,至今猶沿其名不絕。」這大概是毛邊紙名稱之由來。清代印書用紙很大一部分用的是毛邊紙。古書修補中一般用來裱書皮,做襯紙或護葉。也可以染做磁青、占色書皮。
2.毛太紙
亦稱南毛太紙,福建、浙江、江西都有出產。顏色淺黃,性能與毛邊紙相仿,但紙幅較小,略薄。性質柔和,厚薄粗細稍有不勻,有明顯的簾紋。因紙面清潔、光滑,清代中期以後用以印書的較多。毛太紙是修補舊書的必備紙張,補、鑲、裱托竹紙書均很相宜。染色後也可以作為舊紙的代用品。
3.川連紙
產自四川。色澤略黃或白,質地與毛太紙相仿。這種紙較有韌性,但薄厚不勻。多用於印製四川地區的出版物,如四川的一部分縣志,就是用川連紙印的。印出的書不夠美觀。
4.元書紙
產於浙江富陽、蕭山等縣,以富陽之大、小嶺的出品為最佳。原料用石竹,色微黃,較毛邊稍次。
5,梗棒紙
元代末年印書常用,質地粗糙,紙面澀,背面多碎草屑,既厚又脆,故被稱為梗棒紙。
6.賽連紙
產自四川,薄而勻。紙幅大,無礬性,用以粘補黃竹紙書最為合宜。
7.玉扣紙
近似毛邊紙,但不如毛邊紙柔軟。因其厚硬,不適於修補書葉,但適宜染色做書皮。
8.官堆紙
比毛邊稍厚,金陵書局印書多採用。
9.連史紙
產於福建連城,故名。有大、小兩種,分別稱「大連史」、「小連史」。連史紙原料中有一定比例的韌皮纖維,故有人把它列入棉紙類。但現今製造的大連史紙原料中竹子占的比例很大,所以也可列入竹紙類。這種紙潔白勻凈,正面光滑,背面粗澀發滯,但沒有草屑粘附。紙料細而耐久性強,與棉連相似,惟韌性稍遜於棉連。托墨、寫字易洇,清代乾隆以後用以印書者較多。它是修補裝潢古書的必備紙張,用作普通線裝書的補鑲、襯或扉葉均可。尤其適宜作竹紙書籍的扉葉,但不宜用作書皮。
10.機制連史紙
又稱洋連史。與連史紙大致相似,但顏色稍黃。正面平滑有亮光,背面粗糙,紙薄而脆,不利於保存。這種紙出現較晚,清末民初始用於印書,中華書局排印的線裝本《四部備要》。日久紙面上會因老化而出現黃色斑點。
11.洋粉連紙
為機制紙。顏色灰白,正面光滑,背面粗澀,質薄而脆,不耐久藏。清末民初的石印本多採用此紙。
12.山貝紙和本槽紙
二者都是竹草紙,產於廣東,山貝紙色黃,本槽紙色白,廣東廣雅書局「外聚珍本」叢書,多用這兩種紙印刷。
13.呈文紙
亦稱隔紙,紙質粗厚,正面平滑,反面粗糙,松軟無力,不能作為印書用紙,也不能作為修補古書的直接用紙,但由於它吸水力強,可以作為修整古書時的隔紙,用以墊書撤水。
(五)其 他
1.磁青(或古色)紙
古籍書皮用紙,一般用宣紙或毛邊紙染成磁青或古色(即栗殼色、米色或古銅色),托裱一層質地相同的紙張。
2.虎皮宣
用宣紙染成黃白相間虎皮的顏色和花紋,再托裱一層質地相同的紙張,可用以作書皮。
3.蠟箋紙
產於明清時期。以植物韌皮纖維製成,紙質厚韌,有蠟色光澤。可用作書皮或護葉。
4.發箋紙 .
以植物韌皮纖維製成,類似高麗紙,在製造時加進人的頭發,增加紙張韌性,故稱發箋。適宜於作善本書封皮。
5.灑金紙
以金銀箔片均勻地灑在含有膠礬水的宣紙上而成。顏色經年不變。分雪金箋與雨金箋兩種,合稱灑金紙或冷金箋。適宜作珍貴書籍的封皮或書簽。
9. 紙是怎麼做的
用植物纖維製造。
紙,用植物纖維製造,是能任意折疊用來書寫的非編制物。
最早的紙在2200年前,西漢初期已有了紙,但還是很粗糙,不被廣泛應用。公元105年,東漢蔡倫改進後,被認為是現代造紙術的鼻祖。(「莎草紙」並不是現今概念的「紙」,它是對紙莎草這種植物做一定處理而做成的書寫介質,而中國所發明的造紙術,打破了植物纖維的原有排列,使之重新無規則交叉排列,這樣製作出來的成品,才能叫做「紙」。)
華夏殷商時期,發明了文字,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春秋時期又發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但由於縑帛太昂貴,竹片太笨重,於是便產生了紙。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與指南針,火葯,印刷術一起,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紙的發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紙在文房四寶中,較之筆、墨、硯晚出。古今中外,公認為東漢初期的宦官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人。
據范曄的《後漢書》記載:"蔡倫,字敬仲,桂陽人也。……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這是歷史文獻中最早的關於造紙術的記載。
從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蔡倫造紙使用的原材料是樹皮、麻頭、舊布、漁網等價格低廉的物料,這樣造出的紙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廣應用。但是,在也有一些文獻記載了蔡倫之前就有紙張使用的例證。例如,在班固的《漢書》中,就記載了公元前2世紀用紙包葯事例。特別是本世紀以來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敦煌馬圈灣烽燧遺址和敦煌甜水井漢懸泉郵驛遺址出土的西漢紙,以現存實物證實了遠在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西漢就已出現了紙張的使用。這大約比蔡倫發明造紙術要提前170年左右。
從以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早在西漢時期就發明了紙張,當時的紙張質量較差;不能用於書寫,到了西漢後期,紙張的質量才有提高。而蔡倫正是在此造紙術的基礎上,對原材料、工藝進行了改進,製造出了質量很高的紙,特別是蔡倫擴大了造紙的原料,而且為以後廣用各種植物纖維造紙提供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