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的逐步融合是在哪個世紀

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的逐步融合是在哪個世紀

發布時間:2021-06-22 17:58:23

① 印刷術它的發明與創新主要是在哪個時期

1、戰國(公元前475-前221年)時期的印刷術。
2、晉代著名煉丹家葛洪(公元284~363年)在他著的《抱朴子》中提到道家那時已用了四寸見方(13.5×13.5)有120個字的大木印了。這已經是一塊小型的雕版了。
3、佛教徒為了使佛經更加生動,常把佛像印在佛經的卷首,這種手工木印比手繪省事得多。
4、碑石拓印技術對雕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很有啟發作用。刻石的發明,歷史很早。初唐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十個石鼓,它是公元前8世紀春秋時秦國的石刻。
5、拓片是印刷技術產生的重要條件之一。古人發現在石碑上蓋一張微微濕潤的紙,用軟槌輕打,使紙陷入碑面文字凹下處,待紙干後再用布包上棉花,蘸上墨汁,在紙上輕輕拍打,紙面上就會留下黑地白字跟石碑一模一樣的字跡。這樣的方法比手抄簡便、可靠。於是拓印就出現了。
6、印染技術對雕版印刷也有很大的啟示作用,這種技術可能早於秦漢,而上溯至戰國。紙發明後,這種技術就可能用於印刷方面,只要把布改成紙,把染料改成墨,印出來的東西,就成為雕版印刷品了。在敦煌石室中就有唐代凸板和鏤空板紙印的佛像。 印刷術印章、拓印、印染技術三者相互啟發,相互融合,再加上我國人民的經驗和智慧,雕版印刷技術就應運而生了。
7、隋唐之際(7世紀左右),出現雕版印刷術。早期印刷活動主要在民間進行,多用於印刷佛像、經咒、發願文以及歷書等。唐初,玄奘曾用回鋒紙印普賢像,施給僧尼信眾。
8、北宋時期(11世紀左右),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這是印刷業的一次革命,對中國、歐洲、乃至世界文化發展有著深遠影響:特別是傳入歐洲後,有力推動了其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進行。

② 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人們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麼多奇跡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 你通過

科技改變生活

③ 科技創新資料

因為我也是初一的,看來是同路人就幫你一把吧。
科技創新
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原創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總稱,是指創造和應用新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採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開發新產品,提高產品質量,提供新服務的過程。科技創新可以被分成三種類型: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社會環境下的科技創新包括: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現代科技引領的管理創新。知識創新的核心科學研究,是新的思想觀念和公理體系的產生,其直接結果是新的概念范疇和理論學說的產生,為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技術創新的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的發明和創造和價值實現,其直接結果是推動科學技術進步與應用創新的良性互動,提高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增長;管理創新既包括宏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社會政治、經濟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創新,也包括微觀管理層面上的創新,其核心內容是科技引領的管理變革,其直接結果是激發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促使所有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最終推動社會的進步。
知識創新、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知識創新是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的文化基礎,沒有新的理論學說和公理體系,不可能有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反過來又為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奠定了必要的物質基礎;管理創新則為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提供必要的微觀與宏觀環境。技術創新是社會發展的「硬體」,而知識創新和管理創新則是社會進步的「軟體」,它們對國家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源。

你還可以去看這個網址,這個網址說得最清楚:http://wenku..com/view/d83a0112cc7931b765ce1543.html###

④ 為什麼科學技術是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導語】 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成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動員大會,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以《規劃綱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的相繼頒布實施為標志,「建設創新性國家」從戰略思想、戰略決策到指導方針、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也標志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體系基本形成。
一、 科技創新能力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
進入新世紀,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經濟全球化趨勢深入發展和新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機遇。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創新活動日趨全球化,正成為經濟與社會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發達國家產業的知識含量日益增加,知識資源正在成為主要的財富源泉。
在過去的20多年間,我國保持了年平均9.4%的高速增長,國情決定在今後的15-20年間還必須保持較快發展。然而,受資源、能源、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我國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附加值」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加快轉變。因此,依靠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來支撐、引領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加快經紀機構調整的中心環節,促進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驅動的粗放型轉向創新驅動的集約型,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戰略思想。
與此同時,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21世紀,科技競爭的焦點在不斷前移,原始創新、關鍵技術創新和系統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原始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的核心,成為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和全球經濟格局的關鍵因素。
相關研究報告顯示,2004年在科技創新能力方面,中國在佔世界國內生產總值92%的49個主要國家中僅排名第24位。此外,目前全世界86%的研發投入、90%以上的發明專利多掌握在發達國家手裡,中國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僅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高達50%,僅有萬分知識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我國發明專利總量只佔世界發明專利總量的1.8%,我國在美國獲得的發明專利授權僅占非美國人授權發明專利的0.2%,在製造技術領域,我國的專利發明數量只有美國和日本的1/30,韓國的1/40。在此復雜背景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中國科技發展的緊迫要求,也是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緊迫要求。 二、 實施《規劃綱要》,全面建設創新型國家
2006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成為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部署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加強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動員大會,是我國科技發展的新里程碑。以《規劃綱要》和其配套政策及實施細則的相繼頒布實施為標志,「建設創新性國家」從戰略思想、戰略決策到指導方針、政策部署均已形成相對完整的體系,也標志著我國科技發展戰略體系基本形成。
《規劃綱要》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主線,以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奮斗目標,在認真分析國內外科技經濟發展形勢、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提出了未來15年中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方針、戰略目標、重點任務以及重要的政策措施。
「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這16字指導方針是我國半個多實際科技事業發展實踐的概括總結,是面向未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抉擇。自主創新,就是從增強國家創新能力出發,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跨越,就是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選擇具有一定基礎和優勢、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集中力量、重點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支撐發展,就是從現實的緊迫需求出發,著力突破重大關鍵、共性技術,支撐經濟社會的持續協調發展。引領未來,就是著眼長遠,超前部署前沿技術和基礎研究,創造新的市場需求,培育新興產業,引領未來經濟社會的發展。
《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到2020年,中國科技發展的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技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21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要努力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本指標,即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國人發明專利年度授權量和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均進入世界前五位。
為切實有效實現上述目標,綱要做出四大戰略部署。一是立足於中國國情和需求,確定11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從中選擇任務明確、有可能在近期獲得技術突破的68項優先主題進行重點安排。二是實施16項重大專項,實現跨越式發展,填補空白。三是重點安排8個技術領域的27項前沿技術,18個基礎科學問題,並提出實施4個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完善政策措施,支持企業成為技術創新主體、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加強建設創新人才隊伍,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等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為中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可靠保障。
三、 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斗
建設創新型國家,既是我國在21世紀之初就開始的重大戰略選擇,也是我國必須加快推進和實施的巨大系統工程。為了全面實施以規劃綱要為主要內容體系的科技發展戰略,各部門、各地區積極行動,採取實際措施,相繼制定和出台配套政策和具體辦法。
國務院2006年2月26日發布了《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若干配套政策》。在科技投入、稅收激勵、金融支持、政府采購、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創造和保護知識產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教育與科普、科技創新基地與平台、統籌協調等10個方面提出了60條相關政策。科技部、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部門分工合作,研究制定99條《配套政策》實施細則。截至2008年,大部分實施細則已經形成政策文件,其中70項政策細則已經發布實施。
為落實好中長期科技規劃,《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和《國家「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相繼頒布實施。
《國家「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確立了未來5年我國科技發展和自主創新的戰略重點,明確提出,「十二五」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將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科技進步貢獻率力爭達到55%,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針對當前科技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規劃》從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兩方面提出了措施。一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和知識創新工程,加強科技宏觀管理和統籌協調,創新產學研結合機制,推進科技計劃和科研經費管理制度改革,深化科技評價和獎勵制度改革等。二是強化科技政策制定和落實,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強化政府對科技創新活動的服務和對科技創新需求的引導,優化全社會創新環境。
2011年以來,科技部相繼出台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管理辦法》、《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管理辦法》、《關於調整國家科技計劃和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經費管理辦法若干規定的通知》、《科技部關於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的意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完善科技計劃管理體系,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率,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國家科技計劃。

⑤ 在20世紀一百年的時間里,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有哪些發現和發明哪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生活大大改觀

1901年無線電

20世紀初期,幾乎沒有人能夠想像一種電磁波可以在沒有任何金屬線或電纜作導體的情況下穿行任何有意義的距離。那麼無線電信號怎麼可能沿著地球的表面行進呢當然它可以沿著一直線射離地平線。但是古格里爾莫·馬可尼認為,如果提供一些條件的話,無線電波是可以沿著地球表面行進的。1895年,在他的出生地義大利,他發射了一個無線電信號,穿行了15英里;6年後,即1901年12月12日,年僅27歲的馬可尼創造了奇跡,他將無線電天線牢牢地系在高飛的風箏上,發射了一個摩爾斯電碼「S」。它穿行了約2000英里,橫跨了大西洋。這個信號從英國康沃爾郡的波爾德胡鎮發出,在不到1秒鍾的時間內就到達了接收地紐芬蘭的聖約翰,馬可尼聽到了三聲微弱的滴答聲。這是通訊事業宣告誕生的聲音,是電子時代到來的第一道沖擊波。這個時代包括了無線電廣播、電視和蜂窩式電話———因此這是一項將會打開我們想像力的發現。

1903年飛機

1903年12月17日,在太陽下山以前,奧維爾·萊特和威爾布·萊特已經能使他們用木頭、電線和布料製成的飛機飛行59秒鍾了。但卻很少有報社願意對這件事作出評論,因為人類飛上天空成為當代的代達羅斯和伊卡洛斯的念頭,被大多數頭腦清醒的人認為是荒誕可笑的。可是一旦成功了,這項事業的發展就是極為迅猛的。事實上,僅僅在15年後,所有現代飛機的各種部件即使沒有全都製造出來,那麼至少關於它們的想法已經誕生了。

1907年塑料

在得知塑料的發明之後,全世界最開心的莫過於大象了。幾百年來,從小刀的把手到檯球,一切都以象牙為標准原料。19世紀80年代,象牙供應的逐步減少與檯球運動的興起就曾引發了一場危機。美國最大的檯球生產商費蘭與考蘭德公司迫不及待地懸賞價值1萬美元的黃金———這是一筆很可觀的獎賞———招募任何能夠提供代替象牙的合成品的「發明天才」。

一直到1907年,利奧·貝克蘭,一位曾因發明了用於拍攝快速運動照片的相紙而獲豐厚利潤的比利時籍發明家,無意中發明了苯酚和甲醛的化合物。這種首創的純合成塑料———酚醛塑料,具有防熱、防電和防腐蝕的功能。它不僅使檯球游戲獲益,塑料的一大好處在於其用途的多面性,從電話機到馬桶,從煙灰缸到飛機零件,一切東西都用得上塑料。到1968年,年輕的畢業生若要在一個有前途而又會成功的行業里找一份工作,就一定要聽從一個詞———塑料。

1928年青黴素

人們稱青黴素是本世紀最有貢獻的葯品,它的發明者是英國細菌學家亞歷山大·弗萊明。1928年,這位發明家在一次細菌培養實驗中偶然地發現有一種後來被稱為青黴素的黴菌正吞噬他在培養皿中培養的細菌。根據弗萊明研究的成果,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者們經過十年的努力,終於找到了提煉這種黴菌的辦法,並投入醫學治療試驗。1943年,為了醫治在二戰中負傷的戰士,盟軍開始將青黴素投入工業生產。在半個多世紀中,青黴素救活了無數人的生命,並促使人們開始重視抗生素家族的研究開發。
1923年電視機

電視機的發明者是英國的電子工程師約翰·貝爾德,1923年他為自己發明的能產生8線圖像的裝置申請了專利。1930年底賣出了第一台電視機。1932年,英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世界上第一個規范的電視節目。從此,人類開始步入了電視時代。今天,人們利用衛星等途徑,將電視信號傳播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1942年核武器

原子時代開始於1942年。為了打敗軸心國法西斯,美國最高當局決定啟動旨在研製原子武器的「曼哈頓工程」。年底,作為「曼哈頓工程」的一部分,第一個核反應堆在芝加哥大學一個體育設施下面建成並開始運行。1945年的7月16日,一團蘑菇雲從位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原子能研究中心騰空而起,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後將兩顆取名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投向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日本天皇隨後宣布無條件投降,原子彈似乎為贏得二戰的勝利立了大功,但是人類從此便生活在可怕的原子武器的陰影中。

1943年計算機

計算機是人類社會進入信息時代的基礎,但它是因戰爭而誕生的。1943年,為破譯德國的密碼,英國數學家阿蘭·圖靈設計了第一台名為「巨人」電動機械式計算機,雖然這僅僅是一台用於解碼的假想計算機,但卻開創了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先河,從此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1947年,晶體管計算機問世;1959年,集成電路計算機誕生;1970年,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產生;從80年代開始,新一代微型計算機異軍突起。在此基礎上,人類迎來了網路新時代。

1953DNA

1953年2月28日,英國著名遺傳學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宣布他「發現了生命的秘密」。克里克和他美國的同行詹姆斯·沃森多年來一直致力於生命科學的研究,終於從細胞核中發現了決定生命遺傳的脫氧核糖核酸雙螺旋分子結構,破譯了人類、植物和動物的遺傳密碼。這個發現初步揭示了生命的秘密,推進對各種疾病的研究和醫治,也促進了人類對改善食物結構的研究。在下世紀的前20年,人類就可能通過採用基因治療的辦法消除遺傳缺陷,進而攻克癌症、心臟病、血友病、糖尿病以及其它致命的機能失調症。人類對DNA分子結構的研究成果,無疑是對人類研究生命、治療疾病具有極大的作用,但是也使人們面臨著因此而造成的道德危機,比如克隆技術的發展,就給人類自己出了個難題。

1954年,避孕葯:

1954年,美國醫師格雷戈里·平卡斯發明了避孕葯,它是由兩種抑制女性排卵的激素組成的混合物。避孕葯之所以被列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原因就在於它把婦女從被動的生育中解放出來從此婦女們可以自主地控制生育,按照自己的意願決定是否要小孩,根據自己的情況決定何時懷孕。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禁錮婦女性自由的枷鎖,使她們有權走出家庭參加社會工作,最終擴大婦女們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

1957年人造衛星

1957年10月4日,蘇聯為了紀念十月革命勝利40周年,發射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標志著航天時代的開始。1961年4月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飛船進入太空,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1969年7月20日,美國兩名宇航員乘宇宙飛船登上月球。衛星可以傳輸電視、廣播節目信號,還可以為航空、海航、天氣預報、科技信息等提供服務,從而把地球大大地「縮小」了。為了進一步探索宇宙的奧秘,人類在太陽系的主要行星上投放了許多探針,並且一個建立國際太空站的宏偉計劃也在醞釀之中。

1967器官移植

1967年,南非外科醫師克里斯蒂安.巴納德成功地進行了首次心臟移植手術。此後,隨著醫葯和醫療器械越來越先進,醫學家們逐漸解決了移植器官感染等難題,成功地進行了手肢、肝臟、皮膚、視網膜甚至睾丸的移植手術。醫學界認為,器官移植的下一個前沿技術就是腦細胞移植,來根治諸如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氏症等醫學頑症。下世紀,醫學家們將致力於攻克異種器官移植難題,將其它動物的器官移植到人體中。

1978試管嬰兒:

英國姑娘路易斯.布朗是世界上第一個試管嬰兒,現在21歲。當年,她的母親的卵子和她父親的精子在試管中交配成功,孕育了她。此後,體外孕技術不斷發展完善,1984年,胚胎冷凍技術試驗成功;1990年,胚胎移植技術試驗成功。試管嬰兒的培育成功,給了那些不育夫婦很大的希望,但是這也引起了人們對一個道德問題的憂慮,比如說,一個婦女在50多歲甚至60歲時通過體外孕技術生一個孩子,有可能在孩子還未成年時,老人就會去世,那麼誰來撫養這個孤兒呢

⑥ 19世紀後半期美國在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發明與創造

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及其發明者是:
1.細胞學說
19世紀30年代
,由德國的植物學家施萊登和動物學家施旺提出
2.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
可以說是多人研究的結果。1842年,德國的青年醫生邁爾(j.r.mayer,1814-1878),寫成了他的第一篇關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論文:《論無機自然界的力》;
1847年,英國釀酒商焦耳、德國物理學家赫爾姆霍茨分別發表各自有關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講演或論文;不過,焦耳被認為是最先用科學實驗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人,但
焦耳和赫爾姆霍茨也承認邁爾發現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優先權。
1953年,威廉·湯姆生幫助焦耳終於完成了關於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的精確表述。至此,自然科學中的三大發現之一的能量轉化和能量守恆定律宣告得到公認。
3.生物進化論
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闡述了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主要內容的生物進化理論,給神創論和物種不變論以沉重的打擊。這也是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⑦ 科學技術史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燦若星辰,對中國和世界科技發展的貢獻巨大。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曾經列舉了中國傳入西方的26項技術,為什麼是26項呢,王渝生說,那是因為李約瑟用完了從A到Z排序的26個字母,所以是26項技術;美國學者坦普爾在《中國發明與發現的國度》一書中詳細描述了"中國領先於世界"、"西方受惠於中國"的中國古代100項技術發明。
王渝生說,在造紙術、指南針、火葯、活字印刷術四大發明,中醫中葯、10進位值制、赤道坐標系、雕版印刷術新四大發明之外,瓷器、絲綢、金屬冶鑄、深耕細作等影響世界科技發展的中國古代發明還可以列舉出許多,他們與四大發明、新四大發明具有同樣的意義。弘揚中國古代文明,通過研究歷史、科技史發掘更多的古代發明,意義在於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服務現實,創造未來。

⑧ 論述科學中理性傳統與工匠傳統的融合在近代科學興起中的重要性。

自然科學發展史是研究自然科學發展過程及其規律的科學。它依據歷史事實,通過對科學發展歷史過程的分析來總結科學發展的歷史經驗並揭示其規律。在漫長的自然科學發展史上,近代曾出現了三次嚴重的危機,並由此也帶來了三次重大的突破,從而推動自然科學向前進一步發展。

近代自然科學是以天文學領域的革命為開端的。天文學是一門最古老的科學。在西方,通過畢達哥拉斯、柏拉圖、 喜帕恰斯、托勒密等人的研究,已經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體系,成為一門最具理論色彩,又是提出理論模型最多的一門學科。同時,天文學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密切相關,人們種田靠天、畜牧靠天、航海靠天、觀測時間也靠天,這就必然會有力推動天文學的發展。然而,天文學在當時又是一門十分敏感的學科。在天文學領域,兩種宇宙觀,新舊思想的斗爭十分激烈。特別是到了中世紀後期,天主教會還別有用心地為托勒密的地心說披上了一層神密的面紗。硬說地球處於宇宙中心,證明了上帝的智慧,上帝把人派到地上來統治萬物,就一定讓人類的住所??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這種荒唐說法被當作權威加以崇信之後,托勒密的學說就成為不可懷疑的結果而嚴重阻礙著天文科學的進步。然而,地心說基礎上產生的儒略歷在325年被確定為基督教的歷法後,它的微小誤差經過長時間的積累已經到了不可忽視的地步,同觀測資料大相徑庭。葡萄牙一位親王的船長曾說:「盡管我們對有名的托勒密十分敬仰,但我們發現,事事都和他說的相反。」托勒密體系的錯誤日益暴露,人們急需建立新的理論體系。當時,文藝復興正蓬勃開展,它不僅大大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推動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產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適應時代要求,他從1506年開始,在弗洛恩堡一所教堂的閣樓上對天象仔細觀察了30年,從而創立了一種天文學的新理論--日心說。1543年,哥白尼公開發表《天體運行論》,這是近代自然科學誕生的主要標志。日心說的提出恢復了地球普通行星的本來面貌,猛烈地震撼了科學界和思想界,動搖了封建神學的理論基礎,是天文學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這一時期,自然科學的發展成就輝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但從宏觀上看,科學發展是落在生產技術的後面。例如,鍾表在實踐中已廣泛應用,但人們並不懂得由哪些因素決定著鍾表運動的周期;在戰爭發射了無數的子彈和炮彈,卻搞不清怎樣才能把彈道計算出來,命中率如何提高。從微觀上看,古典力學的發展比較完善。在天體力學中,開普勒發現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橢圓定律、面積定律、周期定律);1632年,伽利略發現了自由落體定律;1687年,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系統論述了牛頓力學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加速度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這些定律構成一個統一的體系,把天上的和地上的物體運動概括在一個理論之中。這是人類認識史上對自然規律的第一次理論性的概括和綜合。但這一時期其他學科還很落後,主要是在收集材料,積累經驗,進行分門別類的初步整理。例如,18世紀,瑞典生物學家林耐就曾致力於對植物的分類,他寫了《自然系統》一書,使雜亂無章的關於植物方面的知識形成了完整的系統。在化學領域,英國科學家波義耳把嚴密的實驗方法引入化學,他被稱為近代化學的創始人。德國科學家斯塔爾提提出燃素說來解釋化學反應,燃素說作為化學的理論成果統治了化學界近100年。

科學的發展不是憑空進行,而是必須以已有的科學成果為發展的起點。當時已有的天文學數學知識為力學的發展創造了前提,而力學發展較完善的狀況又促成了哲學史上機械自然觀的形成。因為,從人的認識規律來看,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是從認識簡單事物進而深化認識復雜事物的,認識機械運動是科學認識的第一任務。在科學認識第一階段,暫時把事物看成彼此無關的固定不變的東西進行研究是可以理解的,一旦科學家們把一切高級復雜運動都簡單類比為機械運動,並且把力學中的外力照搬過來,就變成了否認事物內部矛盾的機械外因論。他們認為,自然界絕對不變,自然界只是在空間上擴張,展現其多樣性,而在時間上沒有變化,沒有發展的歷史。不變的行星一定始終不變地繞著不變的太陽運行,由於它不承認物質的發展,不能回答自然界的一切從何而來,最後只能搬用神的創造力來解釋,自然科學又回到了神學之中。

1755年,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出版了《宇宙發展史概論》,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星雲假說。康德的星雲假說能較好解釋太陽系的某些現象。他認為,太陽系以及一切恆星都是由原始星雲在引力和斥力的作用下逐漸聚集而成的。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有生有死,而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恩格斯1875年為《自然辯證法》寫的一篇導言中,給予康德的星雲假說極高的評價。說它「包含著一切繼續前進的起點。」因為既然地球是隨著太陽系的形成而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麼,地球上的萬物山川、動物和植物,自然也有它逐漸形成和發展的歷史。「如果立即沿著這個方向堅決地繼續研究下去,那麼,自然科學現在就會進步得多。」康德的星雲假說有力沖擊了形而上學的機械自然觀,是繼哥白尼天文學革命後的又一次科學革命。

18世紀60年代,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這也是近代以來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不過,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許多技術發明大都來源於工匠的實踐經驗,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總之,在18世紀中葉以前,自然科學研究主要是運用觀察、實驗、分析、歸納等經驗方法達到記錄、分類,積累現象知識的目的。在18世紀中葉以後,由於啟蒙運動的發展,「自然科學便走進了理論的領域而在這里經驗的方法就不中用了,在這里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有所幫助。」理性思維就是對感性材料進行抽象和概括,建立概念,並運用概念進行判斷和推理,提出科學假說,進而建立理論或理論體系。19世紀道爾頓的原子論,阿佛加德羅的分子學說,門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以及康德的星雲假說開始都是以假說形式出現的。不過,康德的星雲假說一開始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19世紀,由於自然科學不斷揭示出自然過程的辨證性質,才最終在哲學領域敲響了形而上學的喪鍾。

19世紀是科學時代的開始。在天文學領域,科學家們開始論及太陽系的起源和演化。在地質學領域,英國的地質學家賴爾提出地質漸變理論。在生物學領域,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孟德爾的遺傳規律相繼被發現。在化學領域,原子-分子論被科學肯定;拉瓦錫推翻了燃素說,並成為發現質量守恆定律的第一人;1869年,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發表了元素周期律的圖表和《元素屬性和原子量的關系》的論文。在文中,門捷列夫預言了十一種未知元素的存在,並在以後被一一證實。十九世紀最重大的科學成就是電磁學理論的建立和發展。

在19世紀之前,人們基本上認為電與磁是兩種不同現象,但人們也發現兩者之間可能會存在某種聯系,因為水手們不止一次看到,打雷時羅盤上的磁針會發生偏轉。1820年7月,丹麥教授奧斯特通過實驗證實了電與磁的相互作用,他指出磁針的指向同電流的方向有關。這說明自然界除了沿物體中心線起作用的力以外,還存在著旋轉力,而這種旋轉力是牛頓力學所無法解釋的,這樣,一門新學科??電磁學誕生了。

奧斯特的發現震動了物理學界,科學家們紛紛做各種實驗,力求搞清電與磁的關系。法國的安培提出了電動力學理論。英國化學家、物理學家? ɡ

⑨ 現代科學技術有哪些

1、航空航天技術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成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前蘇聯(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將宇航員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送入太空。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的太空漫步,令中國成為能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

2、深海技術

2012年6月30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區成功進行7000米級海試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下潛最大深度達到7035米。「蛟龍」7000米級海試的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下潛試驗都突破七千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可以說這次海試獲得圓滿成功。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國家「863」計劃重大專項,由國家海洋局下屬的中國大洋協會組織多家科研單位共同承擔研製任務、聲學所作為核心單位,聯合國內百餘家科研、生產部門和高校,在長達10年的研製和試驗過程中,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面臨的一系列空白和關鍵技術瓶頸。

3、基因技術

2000年2月12日,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六國科學家聯合公布了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其分析結果,人類基因組的完成圖將於繪制出。繪制出完整的人類基因組圖譜,破譯出人類全部遺傳信息。

這一計劃的實施將為人類自身疾病的診斷和防治提供依據,給醫葯產業帶來不可估量的變化,將促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及一批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4、高鐵技術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是中國標准動車組的中文命名,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動車組列車。

英文代號為CR,列車水平高於CRH系列。三個級別為CR400/300/200,數字表示最高時速,而持續時速分別對應350、250和160,適應於高速鐵路、快速鐵路、城際鐵路。早期的兩個型號是紅麒麟CR400AF和金鳳凰CR400BF。復興號CR400系列是上檔時速400公里、標准時速350公里。

在350公里時速下復興號與和諧號CRH380相比,總能耗下降了10%。復興號從30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時速,能耗大概增加20%-30%。京滬高鐵客流量佔中國高鐵客流量的六分之一以上,沿線經濟能力強和需求強,中國鐵路總公司在京滬高鐵逐步恢復350時速,其它線路則視條件而定 。

2018年7月1日起,全國鐵路將實行新的列車運行圖,16輛長編組「復興號」動車組首次投入運營。 8月1日,京津城際鐵路上運行的動車組列車已全部更換為「復興號」。

5、天文科學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天體。黑洞的引力很大,使得視界內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事件視界逃脫的天體」。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於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

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博爾德·惠勒命名為「黑洞」。

北京時間2019年4月10日21時,人類首張黑洞照片面世,該黑洞位於室女座一個巨橢圓星系M87的中心,距離地球5500萬光年,質量約為太陽的65億倍。它的核心區域存在一個陰影,周圍環繞一個新月狀光環。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被證明在極端條件下仍然成立。

閱讀全文

與科學研究和技術發明的逐步融合是在哪個世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