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酒起源於什麼時候,距今多少年了。中國傳統的酒是什麼。
酒的起源時期:據《神農本草》所載,酒起源於遠古與神農時代。
距今已有5000年歷史。
中國傳統的酒: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
2. 酒大約什麼時間發明的
考古物最早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美索不達米亞。
大約在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經用糧食和水果釀酒,在古代埃及和兩河流域同時代也已經開始用水果和大麥釀造果酒和啤酒。
酒作為標准飲食,也用於醫療用途、放鬆和產生快感、娛樂、催情等其它的社交用途,早自史前就被世界各地的人們廣泛飲用。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說:「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惡也,從水酉,以酉目為之,酉說聲,一曰造也。」酒精從史前時期就有廣泛紀錄,作為標准飲食和醫療,因為它的弛緩劑和欣快作用也做為消遣目的,比如春葯。 酒也有宗教色彩的神秘用途,像是希臘羅馬宗教在欲死欲仙的酒神祭拜儀式認為喝酒可以和神一起狂歡; 在基督徒聖餐中和猶太教特殊逾越節也使用酒。
《太平御覽》:「神農耕而作陶」,很可能是指盛酒的陶器。《抱朴子》載,「黃帝造酒泉法,以曲米和成丹葯」;《素問》載:「黃帝命作湯液酒醴以為備。」中國河南舞陽縣的新石器時代賈湖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內吸收和封存的液體殘跡經化學分析表明,九千年前人們就通過混合稻米,蜂蜜和水果的發酵液來制酒。甲骨文、金文中亦有「酒」字。大禹可能是第一位喝酒的君王,《戰國策‧魏策》載:「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江統在《酒誥》道:「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或雲儀狄,一曰杜康。有飯不盡,委余空桑,郁積成味,久蓄氣芳。本出於此,不由奇方。」馮時化《酒史》曰:「酒自儀狄杜始作,厥後作者日繁,愈出愈奇,南方多糯米,北方多黍米,為品不一」。
歷史記載許多帝王諸侯飲酒失德亡國之事,如《尚書‧胤征》載:「羲和湎淫,廢時亂日,胤往征之。」《通鑒前編》載:「桀作瑤台,罷民力,殫民財。為酒池糟堤,縱靡靡之樂,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晉書‧孝武帝傳》載:「帝溺於酒色,為長夜之飲。末年,長星見,帝心甚惡之,於華林園舉酒祝之曰;『長星勸汝一杯酒,自古何有萬歲天子邪!』」《晉書‧苻生載記》載:苻生「耽湎於酒,無復晝夜。後來苻堅廢之為越王並殺之。」
一說猿猴亦能造酒。《清稗類鈔·粵西偶記》中說:「粵西平樂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醞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石,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李調元輯《粵東筆記》書中寫道:「瓊州多猿……常於石岩深處得猿酒,蓋猿以稻米雜百花所造……味最辣,然極難得」。李日華著《紫桃軒又綴》載:「黃山多猿,春夏采雜花果於石窪中,醞釀成酒,芳香襲人。」。
飲酒是祭祀典禮之一,《禮運》稱「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周官‧酒正》有五齊、三酒、四飲的記載。王粲其《酒賦》中稱酒能「章文德於廟堂,協武義於三軍,致子弟之存養,糾骨肉之睦親,成朋友之歡好,贊交往之主賓。」
3. 白酒在中國歷史上到底是何時出現的
最早出現在唐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
白酒在酒類當中是一大類,而且品種繁多。在一大類中,還能分若干類別,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按照原料分類:
1、糧食酒。如:高粱酒、玉米酒、大米酒等。
2、瓜干酒(有的地區稱紅薯酒、白薯酒)。
3、代用原料酒。如:粉渣酒、豆腐渣酒、高粱糠酒、米糠酒等。
二、按照使用酒麴分類:
1、大麴酒:是以大麴做糖化發酵劑生產出來的酒,大麴又分為中溫曲、高溫曲和超高溫曲。
2、小曲酒:是以小曲做糖化發酵劑生產出來的酒,主要的原料有:稻米。
3、麩曲酒:是以麥麩做培養基接種的純種麴黴做糖化劑,用純種酵母為發酵劑生產出的酒。
白酒有害成分
1、雜醇油
雜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但含量過高,對人們有毒害作用,它的中毒和麻醉作用比乙醇強,能使神經系統充血,使人頭痛,其毒性隨分子量增大而加劇。雜醇油在體內的氧化速度比乙醇慢,在機體內停留時間較長。
2、醛類
酒中醛類是分子大小相應的醇的氧化物,也是白酒發酵過程中產生的。低沸點的醛類有甲醛、乙醛等,高沸點的醛類有糠醛、丁醛、戊醛、己醛等。醛類的毒性大於醇類,其中毒性較大的是甲醛,毒性比甲醇大30倍左右,是一種原生質毒物,能使蛋白質凝固,10克甲醛可使人致死。
3、甲醇
果膠質多的原料來釀制白酒,酒中會含有多量的甲醇,甲醇對人體的毒性作用較大,4—10克即可引起嚴重中毒。尤其是甲醇的氧化物甲酸和甲醛,毒性更大於甲醇,甲酸的毒性比甲醇大6倍,而甲醛的毒性比甲醇大30倍。
4. 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怎麼發明出來的
根據歷史的不同文獻的記載,有不同的版本,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議:
造酒第一人有多種說法,最主要的兩種是儀狄和杜康造酒。
1、相傳儀狄是我國最早的釀酒人,堪稱中國造酒第一人。先秦史籍多處提到儀狄作酒。如《世本》「製作」篇明確提出:「儀狄始作酒醪,以變五味。」
呂不韋《呂氏春秋》有「儀狄造酒」,劉向《戰國策》進一步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遂疏儀狄而絕旨酒。」
2、據傳早在黃帝時期便已經發明了酒,具體的資料大家可以查詢《黃帝內經》,裡面有一些內容,是黃帝和岐伯討論酒的記載。
3、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公元前二世紀史書《呂氏春秋》雲:「儀狄作酒」。漢代劉向編輯的《戰國策》則進一步說明:「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曰:後世必有飲酒而之國者。
(4)白酒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喝酒的誤區:
1、酒有鎮痛護心作用。
酒能通經活絡、理氣止痛,可防治風寒濕痹和胸痹心痛,減少關節炎、冠心病發作的幾率。不可否認,飲酒可暫時緩解上述症狀,但觀察資料表明,癌症和心腦血管病的死亡率與飲酒量呈正相關,且死亡率明顯高於非飲酒人群。
2、酒有保暖禦寒功能。
少量飲酒會使身體發熱,這是酒精引起皮膚毛細血管處於擴張狀態,在酒精代謝後期,很容易造成皮膚散發的熱量增多,形成「酒後寒」,以至出現「以酒禦寒寒更寒」的局面。
3、飲酒能提高性慾。
在多數人心目中,酒可助興提欲,改善性功能,現在研究發現,酒精可對睾丸、卵巢造成直接毒害,且可通過對下丘腦、腦垂體的作用,對男女性功能產生相對持久的影響。
喝酒後胃難受的緩解辦法:
1、服用適量的白糖水,能稀釋胃中酒精濃度、減少酒的吸收。糖分吸收後使血糖濃度增加,酒在血液中的濃度降低,使酒精在體內代謝和排出加快,達到醒酒解酒的目的。
2、口服淡鹽水,可達到稀釋胃中的酒精和降低血中酒精濃度的作用。
3、喝牛奶可以保護胃部,多吃一些蔬菜,清淡的食物。
4、多喝粥,喝一些可以消化比較好的粥,這時候喝的粥不要太濃,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喝多。
5、吃水果,葡萄是很不錯的選擇,在喝酒之後如果反胃的話,那麼就吃一些新鮮的葡萄,新鮮葡萄中含有豐富的酒石酸,能與酒中乙醇相互作用形成酯類物質,降低體內乙醇濃度,達到解酒目的。
同時,其酸酸的口味也能有效緩解酒後反胃、惡心的症狀。如果在飲酒前吃葡萄,還能有效預防醉酒。
酒後1-3天進食易消化食物,防止過度勞累,最大程度上保證受損的胃粘膜盡快修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酒文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喝酒的認識誤區
5. 真正意義上的白酒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燒酒指各種透明無色的蒸餾酒,一般又稱白酒,各地還有白乾、老白乾、燒刀酒、燒鍋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別稱。
【我國燒酒的起源】
關於燒酒,一種說法,起源於唐代,在唐代文獻中,燒酒、蒸酒之名已有出現。李肇(公元806年)寫的《國史補》中的:「酒則有劍南之燒春」(唐代普遍稱酒為「春」);雍陶(公元834年)詩雲:「自到成都燒酒熱,不思身更入長安。」可見在唐代,燒酒之名已廣泛流傳了。田錫寫的《曲本草》中說:「暹羅酒以燒酒復燒二次,入珍貴異香,其壇每個以檀香十數斤的煙熏令如漆,然後入酒,臘封,埋土中二三年絕去燒氣,取出用之。」趙希鵠寫的《調燮類編》中說:「燒酒醉不醒者,急用綠豆粉粉盪皮切片將筋撬開口,用冷水送粉片下喉即安」(卷二);他又說:「生薑不可與燒酒同用。飲白酒生韭令人增病。飲白酒忌諸甜物」(卷三)。
「唐詩《荔枝樓對酒》詩雲:「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唐詩亦有「久聞成都溜酒香,不思自身人長安」之句。」(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
以上引文中所說的「燒酒」、「蒸酒」、「白酒」,是否就是今天的白酒?單從名字相同還不可定論。有人認為我國民間長期相沿,把蒸酒稱為燒鍋,燒鍋生產的酒即為燒酒。但燒鍋之名起源於何時,尚待考證。故白酒起源唐代,其論據尚欠充分。
另一種說法,元代時(1271—1368年)由國外傳入。
元時中國與西亞和東南亞交通方便,往來頻繁,在文化和技術等方面多有交流。有人認為「阿刺古」酒是蒸餾酒,遠從印度傳入。還有人說:「燒酒原名『阿刺奇』,元時征西歐,曾途經阿刺伯,將酒法傳入中國。」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再一種說法,是明代葯物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在《本草綱目》中所寫:「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其法用濃酒和糟入甑,蒸令氣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敗之酒皆可蒸燒。近時惟以糯米或黍或秫或大麥蒸熟,和曲釀瓮中十日,以甑蒸好,其清如水,味極濃烈,蓋酒露也。」這段話,除說明我國燒酒創始於元代之外,還簡略記述了燒酒的釀造蒸餾方法,故人以為可信。
6. 白酒是誰發明
酒是杜康發明的,起源夏朝。
有一天,杜康想研製一種可以喝的東西,可是冥思苦想就是想不出製作方法,晚上睡覺的時候做了一個奇怪的夢,他夢見一個鶴發童顏的老翁來到他面前,對他說:「你以水為源,以糧為料,再在糧食泡在水裡第九天的酉時找三個人,每人取一滴血加在其中,即成。」說完老翁就不見了。
杜康醒來就按照老翁說的製作。他在第九天的酉時(5點~7點)到路邊尋找三人。不一會來了一個書生,文質彬彬,謙虛有禮,杜康急忙上前說明來意,豈料書生欣然允諾,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
書生走後,又來了一隊人馬,帶頭的是一位威武英氣的將軍,杜康上前說明來意,將軍也捋臂挽袖,支持杜康,也割破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這時酉時已經快過了(就是馬上到七點了)可杜康還沒找到第三個人,他有些著急,轉念一想,只要是人不都可以嗎。
於是他找到了村子裡的一個無親無故並且傻乎乎的乞丐,按住他,扎破他的手指滴了一滴血在桶里,疼的乞丐一會大喊大叫,一會暈頭暈腦。
有了這三滴血,杜康終於製作成了,可是他又犯愁了,起什麼名字呢?他一想,這飲品里有三個人的血,又是酉時滴的,就寫作「酒」吧,怎麼念呢?這是在第九天做成的,就取同音,念酒(九)吧。這就是關於酒來歷的傳說。
(6)白酒什麼時候發明擴展閱讀
酒的歷史:
早初酒應當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後,經商周、歷秦漢,以至於唐宋、皆是以果實糧食蒸煮,加曲發酵,壓榨而後才出酒的,無論是吳姬壓酒勸客嘗,還是武松大碗豪飲景陽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隨著人類的進一步發展,釀酒工藝也得到了進一步改進。
由原來的蒸煮、曲酵、壓榨、改而為蒸煮、曲酵、餾、最大的突破就是對酒精的提純。數千年來,中國的釀酒事業,在歷史的變遷中,分支分流以至於釀造出了許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應當地風土人情的各類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禮酒俗,無不構造出一個博大的淵深的名酒古國。
據考古發掘,發現龍山文化遺址中,已有許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記載。藁城縣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後,出土時還有發酵作用,漢代班固在《白虎通·考點》中亦有芳香的葯酒意思的解釋。
7. 白酒的起源,白酒什麼時候出現的
關於白酒起源,有很多這種說法,其中不乏有猿猴造酒說、上天造酒說等神話傳說。
我了解到的比較貼近史實的一種說法是,最初是由阿拉伯人在8到9世紀時發明了蒸餾酒技術。而中國的蒸餾白酒可能是元朝時期由被蒙古人征服的中亞波斯地區傳入並普及開的。
章穆寫的《飲食辨》中說:「燒酒,又名火酒、『阿刺古』。『阿刺古』番語也。」現有人查明「阿刺古」、「阿刺吉」、「阿刺奇」皆為譯音,是指用棕櫚汗和稻米釀造的一種蒸餾酒,在元代曾一度傳入中國。
8. 酒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距今6000年前 中國酒的發明,歷來都說是源於杜康。曹操詩賦中更有「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的名句。杜康是夏代人,傳說還當過國王,以目前現有資料考之,恐難如願。問題在於,如果說夏代才開始有酒,考古學家一定會笑掉大牙。 、 確切的釀酒時間,當然也不可考。但依考古發現,距今6000年前,太湖地區己開始釀酒。在崧澤文化中,專門釀酒的澄濾器屢屢被發現。1999年春天,在江陰周庄龍爪墩遺址中發現一件,此器直徑近30厘米,形如碗缽,唯口部有倒酒的流,酒器內壁以底為中心刻了許多呈放射狀分布的凹槽。古人把米飯裝進澄濾器里發酵,酒生成後便順著凹槽向下滲,飲用時只須把流對准杯子傾倒就行了。 這種釀酒器在蘇南多處發現,然後通過蘇北地區傳人黃河中游地區,亦即廟底溝二期文化,黃河流域因此開始釀酒。但由於黃河流域大多種植旱作物,水稻的種植並不普遍,而旱作物釀酒較大米的釀酒要困難得多,因此,在龍山文化時期前(距今4000年),中原的釀酒並未普及,直到龍山文化時期,黍的釀酒問題解決了,酒器才大量在中原出現。而此時,太湖地區的古代居民己喝了2000年的酒了。由此可見,把酒的發明歸於杜康,不過是後來北方執政者篡改歷史,貶低四夷一貫做法中的又一例子罷了。 糧食富足和酒的釀造是有一定的因果關系的。江陰人傑地靈,又是魚米之鄉,喝酒之風也就源遠流長,而且似乎比其它地方要更勝一籌。1998年12月在雲亭花山遺址發掘時,考古隊在一個不大的灰溝里(垃圾溝)發現破碎的145個個體的釀酒器。從現場觀察,3800多年前花山村民大約家家都有幾個釀酒器、這種釀酒器比6000年前的要精製一點,凹槽更密,所以倒出來的酒更清,沒有多少酒渣。這么大的數量,在全國同時期的遺址中,從未見過,可見江陰人善飲。 江陰黑酒的誕生,傳說是杜康因釀酒的時間過於匆忙,把糯米炒焦後偶然作成。事實果如此乎?我想未必。著名作家路遙在創作《平凡的世界》時積勞成疾,卧床不起,久治無功,後經榆林一張姓老中醫治療,短時期便恢復精神,重新工作。他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中說到:老中醫的葯方共有兩味葯,其中一味便是炒焦的糯米。路遙說服葯後數月,肺腑中的臟毒都化為黑痰吐出。由此我想,江陰黑酒以炒焦的糯米作原料,絕對不是偶然,而應該是江陰這個古老的酒鄉吸收了傳統中醫的精華——「精心釀制而成」。無怪乎徐霞客雲游四方時不但對黑酒念念不忘,而且常常以自豪的心情向遠方的朋友推薦家鄉的黑色佳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