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鞋子的發展歷史
帆布鞋穿著輕便,無論是出遊或做運動,都會是最佳的選擇之一。
穿一雙活潑、俏皮、色彩艷麗的帆布休閑鞋,輕松地行走在五穀飄香、楓葉漸紅的大自然懷抱里,那是十分美妙的享受。
帆布鞋成為潮流的寵兒,製造商們也把帆布鞋玩出了更多的花樣。復古、運動、華麗、重金屬、搖滾、馬毛、皮革、牛仔,不管生出怎樣的變化,穿帆布鞋的百無禁忌讓它成為潮流人士的必備單品。帆布鞋搭牛仔褲是恆久不變的真理,搭鉛筆褲也完全沒有問題,就連西裝也搭得,那是雅痞最愛的范兒。帆布鞋是一種充滿精神能量,給人進攻張力的「武器」,橡膠底的帆布鞋是一種「媒介」,可以幫助人找到朋友。帆布鞋不僅是文化張力的體現,也是生活方式的延伸符號。
帆布鞋在中國出現已有很長歷史,從最早的帆布鞋解放膠鞋形式的帆布鞋、到今天的迷你彩繪帆布鞋,運動休閑帆布鞋,高筒帆布鞋,技術已相當成熟,產量也很大。每年中國生產的帆布鞋都佔全球產量一半以上。
帆布球鞋的歷史悠久。早在16世紀,歐洲的普通民眾就做出了類似於帆布鞋的「氈面鞋」。19世紀、歐洲的很多普通民眾、已經開始穿上了、帆布面膠底鞋。但天然橡膠有它的特性,熱天軟起來太軟,冷天硬起來易裂。
現代的帆布膠底鞋是工業化大生產造就出來的、美國發明家固特異、在1839年和很多技術人員、工人師傅、共同製造出了「橡膠硫化處理程序」,使天然橡膠硬化,這才使帆布鞋能夠更價廉物美、能夠被更多老百姓買得起。
20世紀60年代,帆布鞋的廉價和皮實使得它和牛仔褲一樣,成了青少年叛逆和嬉皮精神的象徵。經典影片《畢業生》中,讓人記得的除了西蒙和加豐克爾樂隊的《寂靜之聲》,就是達斯汀·霍夫曼腳上那雙淺棕的帆布運動鞋。The Beatles(甲克蟲樂隊)出演的電影《黃色潛水艇》,更是讓設計師從中得到靈感,開始在帆布鞋上塗鴉。鞋面成了畫布,有了設計元素,帆布鞋也立刻咸魚翻身,由運動裝備變成藝術品。
後來,我國的雙星、回力等等品牌的帆布鞋也取得了很好的發展。質量穩定。
直到20世紀70、80年代二次大戰後景氣復甦上攀巔峰,各種運動賽事蓬勃發展,帆布鞋熱才有所降溫。正因為如此,20世紀60到80年代成立的運動鞋廠家,一些流行的鞋樣里也有帆布鞋,包含:波尼、萬斯等,每家不同的Logo符號印在鞋的表面上。21世紀初的復古熱,也讓這些品牌復興或者身價持續看漲。在既有元素里添加時尚設計感,就是最個性化的流行品味,帆布鞋也不再只是「帆布」鞋,馬毛、皮質、麂皮、牛仔丹寧布、燈芯絨等都應用於其中。
B. 人類根據什麼動物發明了什麼
1、蒼蠅與照相機
蒼蠅的復眼結構啟發了人類,使人類發明了一次能拍攝1000多張高清晰照片的蠅眼照相機。防水自潔產品,來自於蓮葉效應,這些蓮葉表面具有微米級的突起細胞,細胞上又覆蓋著一層納米級的蠟狀結晶,這些結構使得蓮葉具有疏水性,出淤泥而不染。事實上,人們取材於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的發明還有更多。
2、子彈頭列車與翠鳥
1964年,在東京奧運會開幕前,日本推出了世界第一列子彈頭列車,這是當時最快的列車之一,時速能達到210千米,當時歐洲火車的最快速度為每小時160千米,子彈頭列車的成功運行,重新推動了世界各國修建高速鐵路的興趣。所以,今天高速鐵路系統如此發達,還得感謝日本當年的這一發明。
當時設計子彈頭列車的工程師也是鳥類觀察員,他想到了翠鳥。翠鳥捕魚時,會從阻力較小的空氣中沖入阻力較大的水中,也會經歷阻力的急劇變化,卻只濺起很小的水花。奧秘就在於翠鳥擁有一個流線形的長長尖喙,越靠近臉部,喙越寬,這樣水流可以順暢地向後流動。
3、魚和汽車
在中國的高速路上,車速超過每小時100千米時,同車道的車就得保持100米以上的距離,而低於這一車速時,最小間距要保持在50米以上。然而,在大海中,高速行進的魚群,可不需要這樣。魚兒們彼此挨得非常近,還會模仿周圍魚的動作,保持集體同步運動,它們怎麼就不擔心撞車呢?
這是因為魚能憑借長測線器管察覺出周圍水壓的微小變化。這種線型的感測器非常靈敏,能夠將環境變化信息,迅速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使魚迅速反應。魚的這項高超本領啟發了日本科學家們,他們發明了叫做EPORO的機器人。
4、蝴蝶啟發了電子閱讀
電子閱讀器改變了大家的閱讀方式。這些設備電力持久,存儲量大,方便攜帶,人們不需要去圖書館,就能閱讀海量書籍。然而,目前為止,大多數的電子閱讀器還需要內嵌LCD燈發光,屏幕文字色彩單調,而且在耀眼的陽光下,往往沒法閱讀。
不過,現在這些問題已經迎刃而解。高通推出了一款顯示屏,它不僅可以讓你在陽光下閱讀顯示屏,並且屏幕色彩繽紛,能夠充分還原畫面的顏色。而研究者們的靈感來源正是蝴蝶。
5、壁虎的腳與膠粘劑
1968年,在美國3M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史賓塞·席佛試圖研發一種強力粘劑,最終他發明了一種粘性非常弱的粘合劑,這種粘合劑能重復粘貼,還不會留下痕跡。隨後,另一位3M公司的工程師將這種粘合劑與紙條結合,第一個便利貼誕生。
然而,自此之後,粘合劑的技術並沒有根本性的進步,如何將兩件物品長久地黏在一起,對於人類來說依舊是個難以解答的謎題。不過,壁虎顯然不會為這件事頭疼,它們輕松地飛檐走壁,即便物體表面多麼光滑,它們也能牢牢黏住。
而奧秘就在於它們的腳底有幾百萬根次納米級的細毛,能操縱負電子和正質子之間的引力,利用分子間作用力粘貼在物體表面。所以壁虎不用用力抓物體表面,並且腳一挪開,就能去除粘性。
C. 鞋子的發展史
鞋有著悠久的發展史。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就出現了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在新疆樓蘭出土的一雙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整雙鞋由靴筒和靴底兩大部分組成,堪稱世界第一靴。在3000多年前編寫的《周易》上已出現了代表鞋的「履」字。戰國時的孫臏因為被寵涓敲碎了膝蓋骨,不能行走,就用硬皮革裁成「底」和「幫」,發明了高皮絢,即後來的靴子,中國歷史博物館里就珍藏著一雙2000多年前的皮絢。
後來,由於鞋的製作材料、式樣、用途越來越多,鞋的種類也開始豐富起來。根據製作材料的不同通常可以將鞋分為草葛、布帛和皮革三種。
其中布帛鞋是指以大麻絲、綾、綢、錦等織物布縫合成的鞋。漢代多呈分叉狀,底用麻線編織,又稱雙尖翹頭方履;魏晉時期,則流行在鞋的前端綉上雙獸紋飾。
背棄時,屐成為一種時尚,它是有木齒的鞋,由扁、系、齒三部分組成。
皮革、棉氈等製成的皮鞋、皮靴又稱「馬靴」或「高統靴」,原為北方游牧民族所穿,有旱靴、花靴、皮靴、氈靴、單靴、棉靴、雲頭靴、鵝頂靴等之分。相傳孫臏是靴的始祖,南北朝時期在北方廣泛流行,並傳至江南,到了唐代已官庶咸宜(直至明清才被朝廷下令禁止百姓穿靴,只有官宦才可穿靴)。
宋代亦普遍流行皮製的皮鞋,男性多穿小頭皮鞋,女性多為圓頭、平頭或翹頭,上面也飾各式花鳥圖紋。元朝末年開始出現鞋頭高聳、鞋底扁厚的女式布帛鞋,這種鞋使人顯得格外修長。
到了明清,鞋的製作方法與式樣逐漸融合,越發考究起來。明代的鞋多以厚實為主,北方多穿菱紋綺履,江南多著棕麻鞋。
清代滿足統治時期,男鞋以尖頭鞋為主,夏秋用緞制,冬用建絨,有厚底薄底之分,面作單梁或雙梁,鞋幫有刺花或鞋頭作如意頭卷雲式。清代的女鞋最具特色,鞋底多為木質,高一寸至五寸不等,其底形為上寬而下圓,被稱之為「馬蹄底」,又稱「花盆底」。鞋面常以綢緞所制,上施五彩刺綉,貴族婦女有的在鞋面上還鑲嵌各種珠寶,穿起來顯得身材尤為挺拔。但因行走不便,老年婦女或者身份低下的人多穿木製平底鞋。
D. 鞋是誰發明的
時尚潮流,總因時代而有別。可高跟鞋自面世以來,就一直流行了幾百年,倍受愛美女子的青睞,至今為止,高跟鞋的地位猶如往昔。高跟鞋的發明過程很有趣,發明者的本意並非為了美化女性,而結果卻「弄拙成巧」。 15世紀的一個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麗迷人的女子為妻,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十分苦惱,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立刻請人製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人。 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路見之人都覺得穿上高跟鞋走中姿態太美了,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盛行起來了。 中國的高跟鞋可以溯源於清朝,那時的婦女是腳蹬花盆底鞋(高跟鞋裝在鞋子的中部)款款而行
E. 有關鞋子的小發明的作文
隨著父親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我為爸爸准備的父親節禮物也已經准備好了內。以下是作文網容為大家整理的父親節作文欄目的四篇《父親節的禮物的作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篇一:父親節的禮物的作文 馬上就是父親節了!大家准備給爸爸什麼禮物呢?不如我給大家提提意見吧? 大部分的爸爸都喜歡晚上熬夜看球賽,如果你也像我一樣,是個小小的球迷,那麼就跟隨你的爸爸這個老球迷看一場精彩的球賽吧! 如果你的爸爸不喜歡足球,而且這天.
F. 那個國家先發明的拖鞋
鞋子的歷史相當久遠。大約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時期,我國出現了用獸皮縫制的最原始的鞋。這種鞋子是人們為了農事方便而製造的,有點類似於現在的拖鞋。3000多年前的《周易》出現了「履」字,《詩經》里「糾糾葛屨,以屨霜」里的「屨」,就是一種用麻、葛編成的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鞋子這個家族變得越來越龐大,鞋的種類和款式也越來越多。縱觀鞋的發展史,人們不難發現在炎炎夏日,涼鞋、拖鞋、草鞋是人們消暑納涼的「法寶」。
悠悠古事話涼鞋
涼鞋是人工製作的最古老的一種鞋具,人類最初製作涼鞋時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以棕櫚、紙莎草或野草編結並用植物纖維做成環子,套在腳趾上。第二種形式的涼鞋是從經過處理的皮革上切割下一塊,沿著邊在上面鑽孔,然後穿上一根皮帶,皮帶可像繩子一樣拉緊,把鞋子拉到位。在秘魯帕恰卡馬克的安第斯山脈的高山深谷中,曾在一座墳墓中發掘出這種最古老的涼鞋。
在埃及赫拉克勒波利斯這座「雄鷹之城」的廟宇中,發現了一張古老的有關涼鞋的圖畫,同時也是已知最早的埃及文字的例證。這是一塊有5000年歷史的雕刻石板,石板刻畫的是納莫國王的日常行為。無論國王走到哪兒,都有一個僕人跟著他,手裡捧著國王的一雙花哨的涼鞋。這雙涼鞋也許代表著納莫國王的權力。
後來,埃及人發展了象形文字,在有關的記載中出現了「涼鞋」的象形字,形如一個橢圓加上兩條鞋帶。埃及國王圖坦卡蒙去世時,在隨葬物中,有距今已3000多年的精美涼鞋。其中一雙尖形尖頭涼鞋用鑲金製作,另
一雙則以紙莎草做成,腳踝處有皮扣帶,繪有一幅想像豐富的尼羅河風景圖案。
翻開歷史看拖鞋
最初的拖鞋以木製的居多,木製拖鞋也稱為「木屐」、「趿拉板兒」或「呱噠板兒」。「呱噠板兒」一般以質地堅硬的木板做成,多用帆布帶、革帶或塑料帶做腳襻。「呱噠板兒」最早盛行於我國南北朝時期,謝靈運曾經對其進行過改造,故也稱「謝公屐」。有句唐詩「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說的就是這種木屐。《紅樓夢》里的多情公子賈寶玉經常穿的也是這種木質拖鞋。
20世紀50年代,第一雙塑料拖鞋在法國問世,是拖鞋史上的一次革命。我國則在1960年生產出塑料拖鞋。時至今日,塑料泡沫已成為製造拖鞋的主要材料。泡沫拖鞋廉價而且耐用,讓拖鞋更加「平易近人」。
近年來,在崇尚自然和環保風氣推動下,以皮、木、竹、麥稈等天然材料製造的拖鞋,開始在我國大行其道。眼下的拖鞋更以涼爽、保健、安全、時髦為特點,涌現出空調拖鞋、沐浴拖鞋、沙灘拖鞋、保健拖鞋、時裝拖鞋、居室拖鞋等品類。
張果老發明草鞋
關於草鞋的起源,相傳古時有一窮老漢叫張果老,一年四季以砍柴為生。由於赤腳上山,雙腳經常被扎得鮮血淋淋。他日思夜想想出了一個辦法——用稻草做鞋。開始,他用一束稻草包腳,但散亂的稻草容易斷,走起路來很不方便。後來,他把稻草搓成筷子粗細的草繩,一根根地纏在腳上,這樣雖好一些,但纏起和脫掉都費時間。此後,他又經過改進,把稻草編成有底有面的草鞋。
之後,草鞋以其固有的特色與內涵,塑造了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亦樹起了一道樸素而雅緻的風景線。上至宮廷顯赫,下至莽野獵館,都能「趾蹺為服」或「草履放豪希」,成為大多數人的生活必備品。
近代,最為人們所頌揚的莫過於「紅軍鞋」,它伴隨中國工農紅軍走過了長征中的千難萬險,走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艱苦奮斗的優良品質,走出了中華民族的希望與未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社會的進步,草鞋作為生活必需品已經成為了歷史,但「草鞋精神」以及中華民族特有的高貴品質,正是國家發展、壯大所需要的,也是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不可缺少的。
今夏涼鞋流行風
自然花草天真脫俗。伴隨今夏在服裝上運用花草印花的風潮,涼鞋也加入「栽培」花草的行列。在鞋面、鞋幫甚至鞋底上,印花都已經不算稀奇。設計師將絲絹做成的花朵布滿鞋面,點綴其上的水鑽讓整雙鞋子大放異彩。這樣的涼鞋,最適合同色系飄逸裙裝的搭配。
淑女風范優雅迷人。淑女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扮相,含蓄嫵媚是她們的特長。今年的時尚界,五彩繽紛的蝴蝶不只飛落在服裝、首飾上,也停在了涼鞋上。為了不使鞋的造型過於誇張,寫實的蝴蝶變成了寫意的蝴蝶,鞋幫上小小的蝴蝶結足以讓人增添幾分嬌俏的小女人味。三四厘米高的酒杯跟、優雅的圓頭設計將淑女氣質一展無遺。
透明糖果色甜蜜蜜。除粉嫩色調外,透明糖果色澤也是今年涼鞋重要的趨勢。有著清新色調的透明涼鞋,不論平底、夾腳或是厚底,都帶來夏天海邊、池畔的透徹清涼,或是夏夜沁涼的微風,將雙足幻化作美麗的羽翼,隨著風的律動高飛,彌漫難掩的甜蜜氣息!
G. 誰發明了高跟鞋
都說不穿高跟鞋的女人是沒有未來的,其實,最初發明高跟鞋的,卻是個男人,而且是個大名鼎鼎卻身材矮小的君主,路易十四。而發明高跟鞋,正是為了自己的未來。身高只有154cm的路易十四4歲登基,22歲才開始親政,此前紅衣主教馬薩林統治了法國18年,路易十四在馬薩林死後,面臨著創建自己的政黨、鏟除異己的宮庭內戰必定很不容易,所以我們不難想像在重重的重壓下,他在自己的身高和君王威信之間有極大的落差感,於是他讓鞋匠把他的鞋子後跟墊高,來尋找這一平衡點,於是因為路易十四的「矮子樂」我們得到了高跟鞋。 關於高跟鞋的歷史,還有很多種說法,其中一個說法還是關於路易十四。18世紀的法國宮廷,宮里養著許多年輕貌美的宮女,她們耐不住宮廷生活的寂寞單調,常常溜出宮去參加各種民間的社交活動。路易十四很生氣,頒布了一系列宮廷禁令,但仍阻止不了宮女們的外出。於是。他授命鞋匠創作出了後高跟鞋。據說,這就是現代的高跟鞋的由來。宮女們穿上時,嚇得叫苦連天。但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後,宮女們又行走自如了。而且,她們發現穿高跟鞋能使身材顯得修長優美,竟喜歡上了高跟鞋,非高跟鞋不穿了。巴黎的時髦女性見到高跟鞋,競相仿效。於是,高跟鞋由宮廷傳遍法國,又傳遍世界。 水城威尼斯也有類似的高跟鞋歷史。15世紀的一個威尼斯商人娶了一位美麗迷人的女子為妻,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十分苦惱。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立刻請人製做了一雙後跟很高的鞋人。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路見之人都覺得穿上高跟鞋走路姿態太美了,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盛行起來了。
H. 對英國志願者發明鞋子的評價的作文
自己看去
《這也是一種問題》
福建考生
有瑕疵的才是真實的。——題記
曾幾何時,我們見過這樣一則廣告:畫上有綠油油的草地,草地上一頭奶牛正悠閑地吃著草,旁白說著「提取優質原乳……」畫面轉到厚重的灰白世界,在運作中的流水生產線上,一罐罐鐵盒生產了出來,旁白說著「無菌生產車間,全自動化管理,上千道檢測程序……」畫面轉向一個個似乎很先進的設備,最後畫面轉為一個個母親幸福的笑臉,旁白說「××牌嬰幼兒奶粉,國家免檢產品,媽媽們最好的選擇!」廣告到此為止。
所有的節目都會把最重要的東西放到最後,因此「國家免檢」就被放在廣告的最後。
誠然,要獲得這一稱號實屬不易,只有十分優秀的產品才能獲得國家信任,允以免檢。所以免檢產品都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沒有問題,這也是一種問題。
有人說過一句話:干一行,毀一行。當獲得了國家的信任後,為了利益,他們拋棄了良知。
好一個「國家免檢」!好一個媽媽們最好的選擇!當數以百萬計的媽媽們興高采烈地買下這些奶粉時,陰霾便籠罩在她們的頭頂,若干年後,越來越多幼兒腎結石的病例發生,心力交瘁的母親們終於發現頭頂上的陰霾了,上面駭然寫著兩個字:「三鹿。」
當專業人士指出三聚氰氨絕不可能通過檢驗的時候,母親們憤怒了:「什麼1000道檢驗程序?什麼國家免檢?」她們的怒吼也無法使他們的子女恢復健康。名叫三鹿的奶白色的陰霾連成一片,籠罩著整個中國。
「我們究竟該吃什麼?國家免檢產品?名牌?哼……」一個母親冷笑著說道,一滴眼淚滑落。
沒有問題也是一種問題,在這場奶粉風波中,小品牌和國外品牌基本沒有被波及,正是因為他們不「免檢」。
在獲得了免檢稱號後,得到的是無上的榮譽和群眾的信任,同時也得到了犯罪的便利和事成後更為豐富的利潤。我們已經無力質問「這些老總們難道沒有自己的孩子嗎?」但在這場風波過後,我們實在應該思考一下。
所謂樂極生悲,爬得越高摔得越慘,沒有問題所造成的問題,比曾經存在過的任何一個問題都來得嚴重。我們希望聽到的是「我們還存在不足,我們會改進」,而不是「我們沒有問題,請放心」。俗語說「不幹不凈,吃了沒病」,這個道理大家都懂,但這個道理我們寧願不懂。虛偽的完美令我們膽寒,有瑕疵的東西我們反而能接受。
近日,國家取消了食品類免檢制度。我彷彿聽見一聲嘆息,哀怨而悠長,令人動容……
風景這邊獨好
天津考生
我覺得,90後與80後、70後沒什麼兩樣,都要經過從小大到大、從青澀到成熟的成長過程。這一過程中的每一段都是難得的記憶,也是一路美麗的風景。
人生的旅程很長,只能靠腳下的鞋子一步步地走,不能跳過哪裡而直接到達下一站。作為90後的「老大」,在將要開始人生的另一站的時候,總愛留戀,留戀少年時的美好時光;有時也愛嚮往,嚮往成年後的獨立自由。或許,我們應該時而環顧四周,看看從幼稚到成熟的過程中到底是怎樣的風景。
課堂上的90後,吸氧式地接受素質培養而完善自我;生活中的90後,用「舶來」與時尚裝點自己的高傲。這聽上去或許令人難過,但卻是少年真實的想法,叛逆而怪異。我們也時常吟上一句「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來抒發內心的郁悶與不滿,或者把一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劃在桌上來激勵自己要始終抱有積極和熱情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90後的我們總以為有這么一片天地,能讓我們沉迷其中而樂不思蜀,也執著地認為那種快樂在其他年齡的人永遠無法領會。
生活的碎片裝點著沿途的風景,90後的我們快樂於當下的學習,從第一次走進陶淵明起,從第一次掌握簡單的微積分開始,我們常常為又掌握了一點曾經自以為神秘的東西感到驕傲。我們面對為我們「傳道授業解惑」的人,偶爾會心生惡魔而暗地詛咒,但也終究明白是他們才能使我們在今天變強,因為90後不是油鹽不浸的石頭。我們時常懶惰,會找出各種借口當家裡的「皇帝」,但也不願依偎在父母的臂灣下沒有盡頭,因為90後不想被人視為長不大的一代。我們有夢想,我們也愛沖動,我們總想跑,卻常常在平坦的道路上跌倒。我們總覺得,前面的路很寬,樹很高,花很艷,風景很美麗;但更經常的是,我們忽略了前方的一草一木實際上都是曾經在成長過程中種下的種子,在另一個地方發了芽。
高考過後,我們這些90後的老大就要邁出那段沒有被定義的日子,而可能漸漸被社會格式化,那時會偶然發現這段從幼稚走向成熟的過程是多麼的重要。如果你正值成長的年齡,請停下腳步,時而看看路旁的花草。因為在人生的路上,成長的季節,風景這邊獨好。
知之·行之·思之
廣東考生
古語雲:「易有三訓,一訓簡易,二訓變易,三訓不易」,「易與天地准」,之於常識,不也是如此嗎?我們生活在常識中,「春暖花開」、「秋高氣爽」,我們不假思索地運用它們,是為簡易;同一事物不同時刻有不同的表現,變化無窮,是為變易;常識由生活而來,經久適用,是為不易。故莊子雲:「道在便溺」。因常識,於生活,我們泰然。
老子雲:「大象若希」。正是由於常識之於我們太過習慣了,時常,我們會無所察覺,如同時空之於我們過於靜止與絕對,在愛氏之前,我們被蒙騙了千萬年。於是我們在恍然後明白,常識雖常,但亦要知之、行之、思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知之,並非僅僅為熱則卻衣寒則添衣的自然反射,而是對自然存在的用心觀察。沒有這用心,何來常識?沒有常識,何以行之?不得而行之,必遭禍患。譬如之於人,了解交通擁擠之時間,於約會便不會誤時;又譬如拿破崙不知俄國之地廣與冬天之寒冷,便因俄國堅壁清野而為滑鐵盧之役埋下伏筆。
所以對於常識,要知之。
所謂的對常識的行之,不僅是於知之之後的體證,還是生活的必需,之所以要知且行,系因為知易而行難。行難,故特以行之。常識的知之,是困則眠、疲則休息,是諸葛順勢三分天下,是劉邦知楚強漢弱而強赴鴻門。對常識的行之,是順應自然、順時而動,故可避害趨利,所以才有一覺醒來的精神,才有漢朝天下。
所以對於常識,要行之。
至於對於常識的思之,那便是在知行合一後更高的要求。正因為常識之常,所以無形中被我們忽略、習慣,然世間萬物莫不在變易中永恆,拘泥而行自己不適合,若守既得,便永無進步可言。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因為對常識的思之,愛氏提出了相對論,玻爾提出了量子力學;之於歷史的,不正是由於對意識形態的思之與變革,再知而行之,才有三十年改革開放而至於今日之中華崛起?
「易與天地准」,也正是憑借常識,憑借與常識同行,我們維系了一個曠古的文明,然而無論是生活還是發展,不知常識無語進步,不行常識無以趨利避患,不思常識卻也無以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於是,不妨化用子思的「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而說,對於常識,我們要知之、行之、思之,由是,則有泰然的生活與不斷的前進。
【點評】
點評人:胡家俊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編輯
高考評卷在內容方面以「切題」為第一考察點,本文圍繞「常識」這一主題詞作文,對「常識」的內涵有較深刻的理解。作者從「易有三訓」開始,導引出「常識」的三種境界。然後從如何應用「常識」的三種境界,分別論述對於「常識」,要知之,要行之,要思之,層層深入。相對於眾多考生對於「常識」的平面理解,該考生的理解深刻程度是要高人一籌的。
在表達方面,本文論證技巧運用嫻熟,把豐富的材料信手拈來,運用到文章中去,論據的使用精而恰當。全文結構嚴謹,環環相扣,互相照應,渾然一體。文章語言流暢,且略帶古典氣息。說這是一篇有一定文化含量的高考作文,實為不過。
當然,本文也有些不足之處,比如在運用古語時,記得不夠准確。例如:「老子曰:『大象若希』」應為「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希形。」還有「故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曾子曰:「君子無所不用其極」原文來自《大學》,應為:「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詔》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考生在這么短的時間里,大致記得古籍的意思,盡管引用還不夠准確,但瑕不掩瑜,作者的閱讀視野、文化底蘊還是值得肯定,值得學習的。
別拿常識不當干糧
廣東考生
如果你隨便找一個中學生,問他什麼是對數,什麼是洛侖茲定律,什麼是原子核式結構,他一定可以把這些東西給你講得頭頭是道,讓你驚嘆當今青少年個個都是科學家的料。但是,你找個尖子生,問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麼辦,他也許會搔搔腦袋瓜,苦想各類化學反應式,然後淡茫地對你說聲「不知道」。那麼,「青菜多少錢一斤?」「不知道!」「被子怎麼疊」「不知道!」「為什麼啥都不知道?」「也不知道!」
這就是中國教育的一個現狀:對科學知識抓得狠,也把各類奧賽搞得紅紅火火,但卻似乎對常識的教育力度不夠。學校的課程包羅萬象,可以獨缺「常識」。學生們便因此被擱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著高端學問。當今中國要強國,靠的是飛機、大炮、火箭這些高科技,似乎就應該給學生「喂飽」科技知識。「常識那些小事兒,何足掛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嘛。」每當看到這些言論,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此言謬矣,別拿常識不當干糧!」
常識是一門指導我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衣、食、住、行等日常行為,無一不需要常識的引導。我們現在洗衣煮飯等家務活可以由父母包辦,各種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勞,儼然一個個不問政事的小皇帝。但父母不能照料我們一輩子,長大後還是要靠自理。倘若不懂常識,將來豈不是要處處碰壁?難道還事事都找個電話問父母?而連自己都照料不好,生活一塌糊塗,又怎有心思搞學問?
常識也是科技的基礎。科學並不是「空中樓閣」,而是廣生於人們對身邊事物的實踐與探索。牛頓從蘋果落地的常識中總結出萬有引力定律;魯班從葉子會割傷手的常識中發明出鋸子。離開常識而空談高科技,就像蓋樓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觀之,在素質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識的普及,是很有意義的。應做到常識與科技知識兩手抓。但同時,我們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獨立思考能力,使他們能在平凡的常識中總結出科學規律,又或者讓他們大膽質疑常識,不要囿於常識。當年偉大的物理學家伽利略,正是在對常識的質疑中提出了新的思想。歷史也證明了他的這一大膽質疑是正確的。
常識是人們生存的基礎,是科技發展的基礎,其對於人的意義堪比干糧。別拿常識不當干糧,用它來「填飽」學生的腦袋,用它來支起科學大廈的腰腹吧!
【點評】
點評人:鄧玉環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題目化用俗語,巧用比喻,生動形象,吸引人。把「常識」比作「干糧」——基本的生存物質,強調了「常識」的基本要義,題目與正文內容相得益彰。
全文圍繞「常識」作文,切合題意,中心突出,強調了普及生活常識的必要性。文章內容充實,開頭針對教育界重「高端學問」的傳授,忽略普及生活常識的現象,呼籲社會不要輕視常識。然後從常識對日常生活的引導,常識是科技的基礎,以及需要質疑常識三方面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尾扣題,結構嚴謹。本文最突出的是語言表達具有形象性,生動自然,有個人見解,感情真摯。
但本文的書寫不夠工整,對常識的表述還不夠精確,個別語句有瑕疵。
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
北京考生
曾經聽過那首《隱形的翅膀》,動聽的旋律,優美的歌詞。是的,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隱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們才能充滿希望,飛向遠方。而對於我,那雙翅膀就是那看似厚重的書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滿夢想,飛向遠方。
清人漲潮在《幽夢影》中曾寫道:「卷中有山水。」不錯,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前人的話猶在耳畔。讀書是一種感悟的過程。那一本本書就彷彿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躍歷史的長河,看雲卷雲舒,花開花落。於是我看見蘇東坡在明月下起舞,高歌「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我看見梭羅獨自坐在瓦爾登湖垂釣一天星河,臉上是不盡的悠然;我看見千年的帝王將相,看見千年的興亡成敗。是的,書如翅膀,它帶我的心靈飛出狹小的窗口,讓我足不出戶便能領略大千世界,開闊眼界,豐富思想。
天意從來高難定,人生中不可能永遠一帆風順,當我遭遇挫折痛苦時,正是書,那雙隱形的翅膀,帶我沖出重重阻礙,飛翔在湛藍的天空。譬如說當我因考試成績失落無助時,我會去讀《東坡樂府》,讓那「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曠達樂觀沖走我的低迷情緒;又譬如說當我與朋友爭吵時,伯牙子期那高山流水的曲子就會在我心中奏響,提醒我友誼的珍貴;而當我迷茫無助失去目標時,霍金那撰寫《時間簡史》的堅定的身影就會浮現在我面前,讓我重新找回目標。是的,書如翅膀,它讓我擺脫泥沼的糾纏,找到人生目標,直沖向美麗的天空。
因為痴迷於書籍,也就痴迷於寫作,痴迷於信筆塗鴉。於是當一名作家就成了小小的我的一個大大的夢想。古人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不錯,倘若沒有豐富的文化積淀,又怎能寫出像樣的作品?於是,書就更加成為了我一雙不可或缺的隱形翅膀,它承載了我的夢想,穿過障目的烏雲,帶我飛向夢想的彼岸。
耳畔似乎又想起了那熟悉的旋律: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有一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飛向遠方。是的,書就是我那雙隱形的翅膀,它豐富了我的眼界,指引了我的人生方向,帶我飛向成功的彼岸。
書,我隱形的翅膀!
這也是一種力量
福建考生
微笑,恰如淌過的溪流,柔和恬靜;微笑,恰似那懸掛的一刀新月,皎潔光亮;微笑,又恰似那挺拔的蒼松,積蓄著萬般力量……
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人堅忍不拔,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人自信滿滿,那便是微笑的力量;如果說,有一種力量可以讓人心頭一暖,那便是微笑的力量!
那次天崩地裂,那次地動山搖,高樓大廈瞬間成為一片瓦礫,多少生命在廢墟下呼喚求助。當解放軍戰士將一個小男孩成功托起,放入單(擔)架時,他輕輕地一笑,用滿是灰塵的左手向戰士們敬禮!這是一個孩子的微笑,也是災區人民對未來充滿希望的一笑。它傳達了太多:樂觀堅強地活著,感謝所有關心災區的朋友們,我很好!
也許小男孩不曾想到很多,他只知道,每天都是陽光的,而微笑,是給自己最好的犒賞。
我們喜歡微笑,喜歡嘴角的翹起,喜歡那彎起的弧度,更喜歡它所傳達的一種力量。
奧運會的志願者們,無論在何種場合,面對何種膚色、國籍的人,總是抱以微笑。這不僅展現了一個大國的風采,更展現了中華民族的包容的姿態。它在向全世界傳遞著一種力量,一種海納百川,擁抱世界的力量!
而那2008張源自世界各地的笑臉,同樣傳達出微笑不可抗拒的力量。
不需要李白「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大笑;不需要「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充滿血腥的狂笑;也不需要「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紅顏一笑……這些笑,或太狂放不羈,或太剛烈頑強,抑或充滿嫵媚。而我們需要的,不過淺淺的會心一笑。
人們很容易記住溫總理那慈祥的笑容,那是自信滿滿的他發自肺腑的微笑。面對金融危機,從容不迫;面對外國記者的犀利問題,他依舊笑對。他正如一代儒者,溫文爾雅地處世待人。他的微笑,不也是一種力量么?這是笑對人生的一種力量!
微笑,正如同一支支高擎的火炬,在全世界,在湛藍的天空下,一直傳遞著……
當人們幫助了困境中的你,你的微笑是感激,是滿懷深情的力量;當別人不小心踩到你,你的微笑便是寬容大度的力量;當厄運侵襲了你,而你卻抱以微笑時,微笑便成了堅強勇敢的力量!
如果全世界都充滿愛,充滿微笑,將不再會有伊拉克戰爭、巴以沖突以及朝核問題。
我們,作為新世紀的主人,將肩負著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那就是將微笑作為一種力量,傳遞到世界的每個角落……
獨一無二
上海考生
人常說隸書給人的感覺太張揚,而楷書給人的感覺太拘泥。而聰明的鄭板橋將隸書與行楷相結合,形成獨一無二的「板橋體」。歪歪斜斜而又錯落有致,實屬妙哉!有人說,這種作品「不可無一,不可有二」,實為有理,我頗有同感。不僅是書法界還是我們的社會,不是缺乏「鄭板橋」,就是「鄭板橋」仿品太多!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板橋體」,需要創新,而不是泛濫的空殼。
幼時學習書法,前期都是以臨摹為主,剛開始練得很辛苦;直到後來,我才深究其意。原來,學習別人的字體與風格是難,特別是要將那種字體與自己思想情感甚至你的筆法融於一體,然而,真正的境界在於練就你自己的風格,這就是難上加難。學習多年,我仍還未成氣候。因此甚是佩服鄭板橋這類的先驅。然而,現在書法界中許多自稱「書法家」的人,其實也與我的處境一樣尷尬,只不過他們的「火候」比我更深罷了。其實也缺少了他們的「個性」。他們的「描摹」雖能形似,卻不神似,也驗證了「不可無一,不可有二」的道理。又豈止書法需要「板橋體」,我們的社會也需要其注入。
在我們的作文界時常會鬧出兩個字「抄襲」。如今書籍泛濫,人人都是「作家」,人人都可有一兩本「著作」。然而,卻有大部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實為狼狽。他們把名家的珍品抄襲一番,匯就一本書,卻弄得個四不像。所以說,真正有價值的、意境高的你也抄不像,不如開創自己的品牌,自力更生唄!
且說最近紅爆一時的小沈陽,大家都被他的搞笑天賦所吸引。小沈陽卻實在是別出心裁,獨樹新枝,但是小沈陽可有一,卻不可有二。有一,可謂之新潮,有二,有三則不然,不僅大大削減了其新意,還大大降低了整個社會的審美情趣,這可就不討好了。因此,無論怎樣,我們的社會都需要「板橋體」,需要注入新的活力,更豐富的元素,就像字體一樣。
「板橋體」不僅有助於社會的發展,也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既不可太張揚,也不可太拘泥,要將隸書與行楷相結合,才適度、中和。要根據自身條件,打出自我的天地,勇於創新,塑造獨一無二的個性。
放眼未來,希望我們的社會將會有更多不同的「板橋體」,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的。輕松舞出自己的舞台!
[點評]考生對材料的理解緊扣提倡創新、發展個性這一主題,足見其有閱讀提煉能力。開篇對楷書和隸書特點的評價,自然引出作文材料,足見其對材料的處理能力。正文由「板橋體」的「不可無一,不可有二」說開去,寫到了幼時學習書法「描摹」的感受、寫作界的「抄襲」、小沈陽的搞笑新潮,這一由此及彼、由淺入深的議論,足見其有認識事理的思想素質。
雖然語言表達尚待錘煉,但作為考場作文功底可嘉。
I. 鞋子手機的發明製作
保羅·加德納·史蒂芬在一位鞋匠朋友的幫助下 ,發明出世界上首部「鞋子手機」。據悉,史蒂芬的「鞋子手機」與《糊塗偵探》中的搞笑道具幾乎一樣,所不同的只是用數字鍵盤代替了撥號盤,另外增加了一個液晶顯示屏。
其製作過程分為5個步驟:第一步,先將一隻皮鞋的後跟切割下來;第二步,在皮鞋後腳掌用刀具挖出一塊與手機一樣大小的長方形凹陷區域;第三步,將一部「摩托羅拉」迷你手機鑲嵌其中;第四步,將先前切割下來的鞋後跟釘上一個釘子,做成一個能夠滑動的蓋子;第五步,依照同法,在皮鞋前端嵌入一個藍牙耳機。
至此,一個像模像樣的「鞋子手機」便大功告成。平時,它與普通的皮鞋一樣,只要拉開充當鞋跟的滑蓋便可輕鬆通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