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發現美 欣賞美表達美 創造美
發現美:發覺美。欣賞美:享受美。表達美:把美展示出來。創造美:從新的角度來欣賞美。
B. 如何理解美術實際上是一種創造美的藝術 site:z
美國著名的美術教育家羅恩菲德是這樣說的:「在藝術教育里,藝術只是一種達到目標的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的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將施用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經驗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成了。」 教室是我們實施教學內容的重要場所,但外面的世界也很精彩,我們完全可以在適當的時候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減少束縛感,營造自由、大膽創造的良好氛圍。所以我們在教學之外,讓學生大膽地走出課堂,親身進行美術實踐活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美術實踐與學校課題活動結合,相輔相成。
我國美術教育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美國蓋蒂中心已開始使用「全面綜合性的美術教育」一詞。給我們美術教師的教育思想注入了新鮮血液。小學美術課是面向全體學生。目的是培養他們對藝術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審美素質,培養創新能力和創造思維。
我校是一所新興的學校,校園環境的布置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整體品位。優美的校園環境是一種無聲的教育,濃厚的文化氛圍對師生產生深遠影響。學校建築大氣、清新優雅。校門口,著名書法家題寫的校名彰顯了濃厚的文化底蘊。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用環境、用學生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和最有效的領域之一。」因此,我們力求讓環繞校園的每一面牆壁,懸掛的每一幅作品、圖畫,站立的每一個宣傳版面,學生表演的每一個舞台……讓情的萌動,語的呢喃,靈的呼喚,盡在其中。讓學生得到審美的啟迪、精神的潤澤、心靈的陶冶。但是在學校一期環境布置中都是學校行為,學生沒有參與。如何發現和發展學生在造型、色彩、製作、創造等方面的美術才能,顯露學生個性潛能,從而形象地顯示出學生潛在的氣質、個性、能力特點呢?所以在學校二、三期工程建設當中,我們有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環境布置,圍繞學校課題開展了「我是小小校園設計師」等一系列活動,將美術實踐真正從教室內走出來。
1、美術教育是一種創造精神和創造實踐的教育,人類的創造力量顯了對未知領域不懈的探索、開拓和超越的精神。
我們認為,這次活動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創造活動,學生成為活動主角,教師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進行適度的指導,對所產生的創意予以檢討修正,使更臻完美。學生在設計中盡情地傾吐了各自的感受,體現了獨特的個性與偏愛,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美術語言與潛能,創造出心中最嚮往的意象。例如學校二期工程中有綠地圍繞亭台,學校三年級的學生實地考察後,運用美術課學到的知識紛紛對亭台的色彩、建築風格提出修改意見;並且結合學校區域性課題《開創讀書天地,營造書香校園》為亭命名,使美術實踐活動與學校課題有機結合。
2、圍繞學校課題還展開了班級讀書角的布置比賽活動。
以往學校班級圖書角的設計單調,千篇一律。無外是在牆上釘釘子掛書或是擺放圖書櫃。我們將統一式樣的書櫃投放到各班,由學生自行設計進行美化。在後來的評比中,我們發現各班從書在櫃上的擺放到「讀書角」的字體、花邊裝飾、書櫃中的飾物無一雷同。學生無拘無束的美術活動中將下意識地流露出與個人某些氣質特點相對應的個性化美術語言。
二、將實踐與可操作性相結合,真正做到自己「動」起來。
美術實踐是一種操作性的社會實踐 ,也是一種信息傳播活動,它在校園內傳播著社會生活信息、文化信息等。我校每年舉行的「校園科技節」、「校園讀書節」、「校園藝術節」「學校運動會」等大型活動的校園海報宣傳均由學生動手完成。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在創作實踐中天馬行空,不受任何束縛,考慮如何充分、藝術性地表達闡釋活動主題,引起參與者的注意,激發參與慾望的驅動力。同時各項活動的主持、會場布置、活動程序的安排也首先由學生策劃。學生在實踐中受到美的陶冶,美的啟迪,獲得美的享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凈化他們的心靈,不斷提高感受美,理解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三、與專家引領相結合,不斷提升自身美術素養。
為了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藝術修養,突出學校藝術教育特色,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我們特邀湖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職業畫家史宇、羅中凱創作繪制主題壁畫《聆聽》。該壁畫創作於2006年3月,總面積108平方米,採用丙稀顏料繪制。在壁畫的創作過程中,我們尊重孩子們的審美感受,對壁畫進行了一個全校性的方案採集,孩子們對在學校作壁畫這一新穎事物非常感興趣,各班積極行動,或暢所欲言,或動筆描繪,或向畫家咨詢壁畫的創作程序。最後呈現了筆簇細膩圓潤,人物栩栩如生,筆調色澤鮮艷,場景歡快靈動的生動壁畫形象。這幅壁畫以藝術的起源與發展為主線,帶領孩子們聆聽音韻悠揚的古樂;以各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激發孩子們對浩瀚藝術的喜愛;以藝術對生活的升華,提升孩子們的藝術修養,讓學生實地感觸了一次美的享受。
孩子們在學校美術實踐過程中發展了記憶、想像、思維、創造等多種心理過程,甚至還包括淺顯的道德、情感、審美等高級心理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認為過程比作品更為重要。他們獲得更多的觸摸覺感知和體驗,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獲得直覺把握的經驗。他們在接受美育的同時也調動了學習心理因素和學習動機,滿足學習的某些需要。
C. 如何從生活中發現美感知美
在尋常事物中發現生活中的美,那要有一雙敏銳,獨特的眼睛,在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進行細致的觀察。
就像一面粗糙混凝土牆面上,太陽透過樹葉,斑駁的撒在牆面上,在每一分鍾,光線都會有微妙的變化,陽光的顏色,受到牆面的影響,穿過樹葉後的形狀,整體的氛圍,加上某一時刻的變化。
就算最好的畫家,也不能完全的表現出一縷陽光一樣。還有就是一百個人畫畫,會有一百種表現方法,每個人都有他最適合的表現方法,這只能在實踐中去體會。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發現美。」是啊,生活處處都有美,在我心中,美不來自外表,而源於心中,來於精神。我愛花,不僅僅是它們美麗的外表,更是它們面對暴風雨永遠昂起的精神。
美的感覺存在於心中,很多時候無法用文字表述出來,很多美好的思緒在腦海中一閃即過,無法捕捉。
美不是空談,而是要去體驗、去感受、去欣賞。 倘若說欣賞自然之美需要睿智和一雙善於發現真諦的眼睛,那麼欣賞人間真情,則需要有細膩的情感。
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大多因生計而疲於奔波,身邊的零散瑣碎的事情往往被忽略了,漸漸地把日子過得淡然無味,一頭霧水,不知道生活到底為了什麼?
「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蔭蔽?」,作家冰心的細膩由此可見一斑,這應該是她最真摯情感的表白。細膩的情感燃燒時,身邊的細微的美肯定會熠熠生彩、璀璨奪目的。
D. 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美與人生俱來,人生與美同在,會欣賞美而後會創造美。
美就在我們的身邊」,追求美好的目標,最實現的就是從身邊的事做起。
在海邊有個撿貝殼的男孩兒,每撿一隻,他都認為不是最好的,便隨手丟掉了。黃昏來臨,其他的孩子撿了滿滿一籃子美麗的貝殼,而他卻愁眉不展,籃子里空空的。
在生活中有許多人像那小男孩兒,為追逐自己認為最美好的,結果到頭來卻一無所獲。人們往往追心和求索,忙忙活活,一路的好風光卻未能欣賞。「人生的美,就是一邊走,一邊撿散落在路邊的花朵,那麼一生美麗而芬芳」。有的人,給自己定的目標往往太高,雖盡力拚搏卻終無所獲。也許他不知道,他選擇的本是無法企及的痴心妄想。
現實的美是永遠的,而推測的美往往夢幻想。總有人盲目的走過一段年輕的歲月後,才恍然大悟,原來追求的那種完美,只是浪漫的夢幻。
請記住:「人生的每一天,每一個足跡,都是值得留戀的。不要輕易丟失你的收獲,在人生的旅途中,只要是一枚值得珍藏的貝殼,即使很小很小,也要把他裝進人生的口袋」。「因為每一枚貝殼都有他的價值」。
0
E. 真正的美麗,不在於發現美好欣賞美好,而在於轉換美好創造美好,意思是
(≧∇≦)O(∩_∩)O→_→╮(╯_╰)╭(≧3≦)^_^(^_-)*^O^*=0==皿=-_-#(>﹏<)(╯з╰)( ̄∇ ̄)Orz\(^o^)/(^_^;)@_@⊙_⊙T_T( ´▽` )ノY(^_^)Y(-_-) zzz
F.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出自哪
這個十六字理念的提出,是在費孝通先生的八十壽辰聚會上,那是在1990年的12月,在題為「人的研究在中國——個人的經歷」演講時,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總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一處理不同文化關系的十六字「箴言」。
這個演講全文發表在《讀書雜志》1990年第10期上,可見費老對這個問題已經思考了很長一段時間。
費老的晚年著述中,這篇文章有特殊意義。寫在文章末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是費老第一次完整、正式地在國際學界提了出來。那是中國學者對人類前沿問題思考深度、研究成果的一個標桿。1949年以後,在社會和人文學科領域的國際論壇上,由中國學者標舉的類似思想制高點極少出現。
(6)感知美鑒賞美創造美出自哪裡擴展閱讀
釋義
人們要懂得各自欣賞自己創造的美,還要包容的欣賞別人創造的美,這樣將各自之美和別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會實現理想中的大同美。
大同美究其本質而言,就是拼合不同的美而達到的一種平衡。堅持個體美與追求大同美之間並不矛盾,也就是說「各美其美」和「美美與共」是相輔相成的,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前提和保障。
前輩學者費孝通先生指出,我們應當對中華文化的全部歷史有所自覺,有清醒的認識,有自知之明,有自信,且有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和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我們先是發現自身之美,然後是發現、欣賞他人之美,再到相互欣賞、贊美,最後達到一致和融合。這就是費先生主張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
G. 感受美 欣賞美 創造美 表現美
心靈美,外貌美,
H. 人類長期欣賞美創造美的實踐活動不斷提出各種各樣的理論問題這些問題需要專門
①就連原始的人類也不例外;
②人類對美的追求一直在發展;
③美已經發展成為一門專業的知識。
I. 什麼才叫發現美、創造美、分享美
簡單比喻如下:
創造美:喬布斯→創造了iPhone手機。
發現美:我們→發現了iPhone手機。
分享美:我們→把iPhone手機分享出去。
∈世間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正確消費,減少浪費...By 派森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