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過去100年最偉大的發明有哪些
空調,電腦,手機,汽車,衛星
❷ 哪裡可以了解美國近100年的經濟發展的過程
美國歷史
美國人民是個勇敢而愛好自由的民族. 他們原本來自世界各地, 是許多不同的文化、種族和宗教, 經過長時期的共存結合而形成的, 漸漸他們以身為美國人而自豪.
17世紀以前, 北美廣大原野僅有印第安人和愛斯基摩人居住, 但經過百餘年的移民, 這里已成為歐洲國家人民的新家園, 而其中最主要為英國人所建立的13州殖民地, 這13州殖民地宣布脫離英國而獨立. 幾經協商與改革, 聯邦體制的美國, 於法國大革命前夕, 正式登上世界舞台. 早期的美國很歡迎外來的移民, 這些移民使她迅速地成長. 美國人口, 在1776 年只有300萬人, 而現在則超過2億. 在人口迅速增加的過程中, 新的生存空間, 也跟著不斷開拓, 而方向則由東向西, 拓疆的先驅們不但從事農耕畜牧, 也尋找礦產及其它資源. 到了20世紀,美國不但已成為世界強國, 並且也是科學、技術、醫葯及軍事力量的先進國家.
殖民時期以前(1607以前)
在兩萬多年前, 有一批來自亞洲的流浪者, 經由北美到中南美洲, 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 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 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約有2,000萬, 其中有大約100萬人住在現在的加拿大和美國中北部, 其餘絕大部分住在現在的墨西哥和美國南部. 大約1萬年前, 又有另一批亞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 這是後來的愛斯基摩人. 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種人大概是維京人, 他們是一群喜好冒險的捕漁人, 有人認為他們在1,000年前,曾到過北美東海岸. 殖民時期(1607~1753) 1607年, 一個約一百人的殖民團體, 在乞沙比克海灘建立了詹姆士鎮, 這是英國在北美所建的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後150年中, 陸續涌來了許多的殖民者, 定居於沿岸地區, 其中大部分來自英國, 也有一部分來自法國、德國、荷蘭、愛爾蘭和其他國家. 18世紀中葉, 13個英國殖民地逐漸形成, 他們在英國的最高主權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議會. 這13個殖民區因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 造成了各地經濟形態、政治制度與觀念上的差別.
獨立運動(1754~1783)
18世紀中葉, 英國在美洲的殖民地與英國之間, 已有了裂痕. 殖民地的擴張, 使他們產生某種自覺, 自覺到英國的迫害, 而萌生獨立的念頭. 1774年, 來自12州的代表, 聚集在費城, 召開所謂第一次大陸會議, 希望能尋出一條合理的途徑, 與英國和平解決問題, 然而英王卻堅持殖民地必須無條件臣服於英王, 並接受處分. 1775年, 在麻州點燃戰火, 5月, 召開第二次大陸會議, 堅定了戰爭與獨立的決心, 並發表有名的獨立宣言, 提出充分的理由來打這場仗, 這也是最後致勝的要素. 1781年, 美軍贏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1783年, 美英簽定巴黎條約, 結束了獨立戰爭.
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 使美國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達他們政治觀念的機會. 1787年, 在費城舉行聯邦會議, 會中華盛頓被推為主席, 他們採取一項原則, 即中央的權力是一般性的, 但必須有審慎的規定和說明, 同時, 他們也接受一項事實, 那就是全國性政府必須有稅收、鑄造貨幣、調整商業、宣戰及締結條約的權力. 此外, 為了防止中央權力過大, 而採取孟德斯鳩的均權政治學說, 即政府中設置三個平等合作與制衡的部門, 即立法、行 政、司法三種權力相互調和, 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權占控制地位.
向西擴張(1820~1849)
19世紀初期, 數以千計的人, 越過阿帕拉契山, 向西移動, 有些開拓者, 移居到美國的邊界, 甚至深入屬於墨西哥的領地、以及介於阿拉斯加與加利福尼亞的俄勒岡. 開拓者勇敢、勤奮地向西尋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沖突(1850~1869)
引起內戰的原因, 不單是經濟上、政治上、軍事上的問題, 還包括了思想上的沖突. 內戰暴露了美國的弱點. 對這個國家的存在, 作了一番考驗. 經過了這次考驗, 美國才步向一個中央集權化之現代國家的坦途. 南北之間, 為奴隸問題而起爭執, 南方在全國政治上的主要方針, 就在保護和擴大"棉花與奴隸"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 主要是製造業、商業和 金融的中心, 這些生產無需依賴奴隸, 這種經濟上和政治上的沖突都是由來已久的. 1860年代初期, 11個南方的州脫離聯邦, 另組政府, 北方則表示, 為了統一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 1861年, 內戰爆發了, 這場美國人面對面的流血戰, 打了四年, 南方遭到嚴重的破壞, 而且留下深深的傷痕. 1865年, 北方戰勝了, 這項勝利不但顯示美國回復統一, 而且, 從此全國各地不再施行奴隸制度.
工業化與改革(1870~1916)
19世紀初期, 美國開始工業化, 而內戰之後, 則步入成熟階段. 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時間內, 她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 機器代替了手工,產品大量增加. 全國性的鐵道網, 增進了貨品流通. 應大眾的需要, 許多新發明應市了. 銀行業提供貸款, 促成工商業經營的擴大. 故從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所謂"進步時期", 1914 年, 世界大戰爆發, 1917年,美國終於被捲入大戰漩渦中, 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世界的新地位(1917~1929)
在戰後的10年間, 美國的社會與文化可說是個無生氣、無感情, 屬於商人階級的10年. 據1929年統計, 居城 與居鄉的比率是56%∶44%, 這時舉凡現代生活的特色, 諸如汽車、電話、收音機、洗衣機, 已成為生活的必需品. 戰後經濟呈現極度的繁榮, 原因有二, 一為政府不再干涉私營企業且有立法保護之, 二為新技術的帶 動. 雖然經濟成長很快, 但是基礎不穩.
不景氣時代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0~1959)
經濟大恐慌, 影響的不只是美國, 世界各國都受到它的打擊, 經濟大恐慌, 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 大批的農人被迫放棄耕地, 工廠商店關門, 銀行倒閉…… 一片蕭條. 1932年, 羅斯福當選總統,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 新政府雖然解決了許多的困難, 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二次大戰, 才蘇醒起來.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美蘇兩國, 關系日趨惡化, 分別在軍事、政治、經濟、宣傳各方面, 加緊准備, 一如戰時, 這種狀態, 被稱為"冷戰".
1960年以來
美國歷史自1960以來, 許多方面仍是戰後發展的延續. 經濟方面, 除了周期性的不景氣, 則仍不斷膨脹;從 城市移居到郊區的人口, 繼續增加, 1970年, 居郊人口超過了居城人口. 1960年初期, 黑人問題成為美國內部最主要的問題.
1960年代中期, 許多美國人開始不滿政府的對外政策. 此外, 由於工業的發展, 人口的集中, 60年代後期, 生態環境的污染廣受注意. 70年代初期, 由於能源危機而導致的經濟蕭條, 是大恐慌以來, 最嚴重的一次.
70年代中期, 經濟一度復甦, 但到70年代未期, 又出現通貨膨脹. 1976年, 美國建國200周年, 全國舉行各項慶祝活動. 1981年4月12日, 美國成功地發射"哥倫比亞號"太空梭, 將人類又帶入另一個太空新紀元. 1985年, 里根連任總統, 在日新月異的人類發展史中,美國將展開新的一頁.
http://www.cbwchina.com/global/america/society/uahis.htm
美國為什麼能在100年內如此輝煌,除了三權鼎立外,看看它是如何培養軍官的?
「西點」不是軍校的大名
西點軍校創立於1802年。不過,西點並不是它的大名。它的正式名稱是美國陸軍軍官學校。只是因為它的校址在紐約市西北70多公里的西點鎮而被簡稱為西點軍校。久而久之,它的大名反而很少有人提起,而小名卻名滿天下了。
西點軍校之所以出名,首先是由於它為美軍、為美國培養了大批人才。在200多年裡,光是培育出4000名將軍就很不一般了,何況它培育出了兩名總統和許多軍事家、政治家,特別是涌現出了眾多的總司令,從南北戰爭中北軍總司令格蘭特、南軍總司令羅伯特·李、二次大戰中歐洲盟軍總司令艾森豪威爾、遠東盟軍和侵朝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和他的繼任者李奇微、克拉克,侵越美軍總司令威斯特摩蘭,以及海灣戰爭聯軍總司令施瓦茨科夫等,此外,美國歷史上著名的將領潘興、布萊德雷、巴頓、阿諾德、史迪威、魏德邁等也出自該校。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軍赴歐作戰的36名軍、師長中,有34名來自西點。現在美軍培養軍官的院校多了,但在陸軍中仍有40%的將軍是西點的畢業生。
沒有圍牆沒有哨兵
哈德遜河(Hudson River)是一條幾百米寬的大河,河水清澈,自西向東緩緩流向紐約市區,匯入大西洋。河的兩邊是幾百米高的小山,山上是茂密的樹林。西點軍校就坐落在這河畔優美的環境中。校園里的大小建築造型別致,形態各異,錯落有致,各種植物絢麗多彩,賞心悅目。
漫步在校園中,我們既為遠遠近近的秀麗景色所吸引,更為該校大膽開放的舉措所嘆服。這所全美國最負盛名的軍事學校,9萬多畝的大校園,竟然沒有圍牆,沒有固定的或者游動的哨兵,外邊的人可以隨便出入。據說每年來參觀的遊客就超過300萬,當然誰都不用買什麼門票。遊客們可以看學員在綠草如茵的大操場上訓練,可以看內容豐富的博物館,可以看眾多西點名人的塑像,可以看西點學員陵園,可以和遇到的學員交談,可以到處照相,也可以邀請學員合影。
西點軍校的教員隊伍也是開放型的,每年有進有出,長期任教的極少。大部分軍事教官是從部隊指揮官中挑選來的,任教3年左右仍回部隊帶兵。文職教官中不少是政府官員,任職時間一般為一到三年。學校還經常邀請在職與卸任的總統、副總統、內閣部長、國會議員、高級將領,以及聯合國秘書長、副秘書長、外國駐美大使、武官等軍政要員和社會名流到校講演。在假期里,學校會安排高年級學員進行軍政實習,為高級軍政官員、國會議員擔任臨時助理,讓學員們了解大局,開闊眼界,擴大知識面。
最低錄取率33∶1
最近幾年,美國的陸、海、空軍都沒有完成招兵計劃。但是每年報考西點軍校的高中學生卻是異常踴躍,雖然每年只錄取1400名學員,而報考的人數每年都有幾萬,一般錄取率只有5%左右,最低的時候33人中才取1名。
經過千挑萬選出來的學員,無論文化、身體、組織才能等都很出眾,但並不能保證每個幸運兒都能順利畢業。因為該校實行全程淘汰制,每個學年都有相對差一些的學員被淘汰,到最後大約只有70%的學員能學完全部課程,成為陸軍少尉軍官。去年就只有934名學員畢業,畢業率僅為67%。所以,有幸進了西點,學員們仍然都有危機感,學習、訓練、體育無一不全力以赴,精益求精,不敢稍有懈怠。
西點學制4年,開課48門,科學文化佔57%,學習普通大學文理的主要課程,軍事佔35%,體育也是重要的教學內容。學校有上百種條例和規章制度,學員必須熟記和遵守。每天集體活動17至18小時左右,只有6至7小時睡眠時間。每兩周才有半天自由活動時間。
西點學員不能在宿舍里聽收音機和看電視,不能帶小汽車進校園,不能隨便出校門,校園里只有軍樂沒有其他音樂,沒有啤酒,沒有吉他,只能在大廳里集體收看電視。夜間緊急集合必須在兩分鍾內完成,吃飯只有20分鍾。女學員不準留長發,不準燙發,不準將頭發扎在一起,不準穿涼鞋。新學員必須絕對服從長官和高年級學員的命令,在他們面前只能回答「是」或「不是」,不能問「為什麼」,否則就會挨罵、受罰。
當然,升入二年級以後,學校則鼓勵學員們思考,鼓勵他們既堅決執行命令,又能獨立思考,敢作敢為。到畢業時,使他們在智能、軍事、組織領導、體能、品德等方面,都具備職業軍官必備的基本素質,並為今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西點的校訓是:職責、榮譽、國家,很重視思想、品德教育,總統或副總統每年都親臨西點畢業典禮。
重視傳統強化責任
該校有一座常年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不僅是對遊人的宣傳陣地,也是對學員進傳統教育的重要課堂。我們參觀那天,就遇到身穿灰蘭色制服的男女學員三三兩兩地拿著筆記本在館內仔細地觀看、抄寫。一位學員告訴我,他們都是利用自由活動時間來找資料的,差不多每年都要來好幾次。
博物館主體為地上3層,地下一層,面積約兩千平方米。各層分別展出學員使用過的手槍、機關槍、大炮、坦克等各種輕、重武器,不同歷史時期的軍服,獲得的各種勛章、獎章、獎狀,以及反映重大戰役的作戰地圖、歷史照片、介紹學校歷史狀況的圖表等。在早期畢業學員、美國歷史上著名總統格蘭特、艾森豪威爾等眾多政治家、國務活動家、軍事教育家、高級將領的巨幅畫像或照片前,總是佇立著許多年輕的學員。從年輕學員們莊重和專注的神情中可以看出,這些傑出的前輩無疑是新一代尊崇和學習的榜樣。
陵園是學校進行傳統教育的又一重要場所,裡面安葬的都是為國捐軀的西點學員。不論死者生前職位高低,所有墓碑一律高72厘米,白色,加之排列成行,使整個墓地更像是學員們嚴整的隊列,庄嚴肅穆的氛圍強烈地震撼著每一位到此的學員和參觀者。
http://www2.qglt.com.cn/cgi-bbs/ReadFile?whichfile=5830627&typeid=14
❸ 一百年來世界最偉大的發明前十項是哪些
1、飛機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
❹ 看看美國只用了100多年,為人類帶來了哪些科技發明
一大堆。
以下產品或科技是由美國人發明的:
通訊方面:
電話,手機,互聯網,地球同步衛星轉播,全球定位系統
(我們現在使用的所有通訊手段都發明自美國)
電器方面:
電視機,收音機,錄音機,錄像機,微波爐,洗衣機,空調,冰箱
(一句話:你家裡的所有電器基本都是美國人發明的)
電子技術:
三極體,半導體器件,集成電路,晶元,。。。
(總之,你現在用的這台電腦裡面的幾乎所有東西都是美國人的發明)
軟體:
操作系統,計算機語言,編譯器,各類應用軟體,游戲。。。
(比如你現在正在用的windows,和瀏覽器)
交通工具:
4輪汽車,飛機,液體火箭,太空梭,登月,登陸火星,宇宙探索
光學影印:
膠卷,攝像機,激光,現代排版印刷,數碼相機,復印機
石油化工:
現代石油化工,塑料,尼龍,不粘鍋,。。。
能源:
發電機,輸電網,原子能。。。
能源方面,還有現在最hot的:頁岩氣的開發
美國人發明的,技術和成熟度領先全球。
互聯網、電腦、手機、電燈、電話、電報機、留聲機、電視機、彩色電視機、發電機、飛機、洗衣機、空調、汽車、剃須刀、電影、蒸汽機、雷達、電唱機、彩色膠片、可的松、尼龍、牙刷、凝固汽油、微波爐、隱形眼鏡、信用卡、抗麻疹疫苗、口服避孕葯、脊髓灰質炎疫苗、彩色錄像帶、盒式錄象帶、抗肝炎苗、三角形滑翔翼、彩色復印機、創立基因工程學、防滑輪胎、首例輸血、建成第一座摩天大樓、家用電冰箱、第一個交通紅綠燈、彩色電影、首次成功地進行玉米雜交、立體聲技術、橡皮膏、推土機、收音機調頻、電唱機、烤麵包器、彩色膠片、袖珍書、原子彈、發現鈈、大型計算機、同步加速器、電子、全景電影、寬銀幕影片、發明環境學、超導現象、首例基因手術、哈勃太空望遠鏡、真空電子管、收音機、心臟起博器、激光、工業機器人、誇克模型、板塊構造學說、智能機器人、通用微處理器、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第一台小型電子游戲機、第一代無繩電話系統、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電視電話、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世界上第一顆氫彈、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數字式電視機由美國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環球網(萬維網)、復印機、塑料、無線電廣播、等等
❺ 過去100年最偉大的發明有哪些
1、1906年 美國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發明真空電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機的始祖。
2、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碧藍的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3、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4、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美國芝加哥人費歇爾設計製造。
5、1932年,美國專家研製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臟起博器,這一發明使很多心臟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6、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7、1946年2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電子數字電腦,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8、1946年,核磁共振現象被科學家發現,70年代以來,核磁共振技術與圖象重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❻ 一百年來的美國科技發明有多少是美籍外裔科學家發明的
全部都是!
美籍抄的本土人種是印第安襲人,然而這個人種在西班牙和英國到來時被屠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零散分布在美西部,或者南下進入墨西哥。
近百年來,印第安人出過知名記者,文學家,運動員,軍人,甚至還有從政的,但是迄今沒有科學家。
❼ 近100年的重要發明有哪些
以下是美國的: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製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洗衣機發明者:費希爾(美國)(1901年)
手機:馬丁·庫帕 庫帕是美國著名的摩托羅拉公司的工程技術人員。
空調:開利博士於1902年為紐約布魯克林的一家印刷廠設計了一套空調系統
1906年 美國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發明真空電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機的始祖。
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駕駛著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沖向碧藍的天空,這是人類航空史上首次自主操縱飛行;
1906年,美國發明家福雷斯特對二極體加以改進,研製出三極體,這看似小小的一步,卻是人類在打開電子時代大門過程中最重要的事件,福雷斯特因而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無線電之父」;
190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動洗衣機由美國芝加哥人費歇爾設計製造;
1932年,美國專家研製出第一台有效的心臟起博器,這一發明使很多心臟病人得以起死回生;
1945年,世界上第一顆原子彈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爆炸;
1946年2月15日,美國賓西法尼亞大學的科學家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多用途電子數字電腦,標志著電腦時代的開始;
1946年,核磁共振現象被科學家發現,70年代以來,核磁共振技術與圖象重建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核磁共振成像技術;
1947年,美國芝加哥大學化學家弗蘭克·利比首次用反射性同位素碳14,准確測定了曾經有過生命的有機體的年代,碳14測年法的發明,對於考古學、海洋學和地球科學是一個巨大的貢獻;
1947年,第一台微波爐問世,掀起了炊用爐具的**;
1947年,第一個半導體電子增幅器——晶體管問世,成為人類微電子**的先聲;
1948年,美國工程師香農發表兩篇有關「通信的數學理論」的文章,系統地討論了通信的基本問題,由此奠定了資訊理論的基礎;
1950年,信用卡問世,「一卡走天下」的時代到來;
1951年,美國的克羅斯公司研製出第一台實用的磁帶錄像機;
1952年,美國在太平洋上的馬紹爾群島試爆成功了世界上第一顆氫彈;
1953年,生物學家沃森和克里克發現了生命遺傳的基因物質——DNA的雙螺旋結構模型;
1954年,美國設計製造的世界上第一艘核動力潛艇「鸚鵡螺」號進行處女航,宣告了核潛艇時代的到來;
1954年,美國生物學家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有效口服避孕葯,並進行了首批臨床試驗;
1958年,美國人發現激光,兩年後的1960年,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誕生;
1959年,美國工程師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業機器人;
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
發明於16世紀的抽水馬桶在本世紀開始盛行;
1962年,美國物理學家首次提出誇克模型,並預言這種非凡的粒子不僅存在,而且正是這種粒子構成了其他一切粒子;
1964年,美國IBM公司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個採用集成電路的通用
1964年,美國貝爾公司推出電視電話;
1968年,美國和法國的科學家提出板塊構造學說;
1968年8月11日,一艘名叫「格格瑪·挑戰者」號的科學考察船開始處女航,目的是深海鑽探。經過15年的航行,不僅驗證了大陸漂移說、板塊構造說,而且還有許多重大科學發現;
1968年,美國斯坦福研究所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機器人;
1969年,美國五角大樓首創網際網路;
1969年7月16日,阿波羅飛船發射升空。21日11時56分,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踏足月球,
他的一小步標志著人類的一大步;
1971年,世界上第一個通用微處理器問世,被稱為第一代微處理器,第一台微型電子計算機誕生;
1973年,世界上第一個光纖通信實驗系統在美國貝爾實驗室建成,為信息高速公路奠定了基石;
1975年,美國人威廉·米勒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小型電子游戲機;
1976年,美國開始使用第一代無繩電話系統,行動電話逐漸成為現代「順風耳」;
1977年,美國宣布研製出了中子彈並開始投入生產和裝備部隊;
1981年4月12日,美國耗資100億美元,第一次把「哥倫比亞」號太空梭發射上天,使之成為自由往返於天地間的航天器;
1983年,數字式電視機由美國研製成功;
1984年,美國蘋果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多媒體電腦;
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開始實施,標志著人體「生命之書」掀開第一頁;
1991年,建立在網際網路基礎上的環球網(萬維網)正式露臉,這張無形之網使人們相互傳遞信息猶如在網中穿梭,十分便捷;
1993年,在與世隔絕的「生物圈2號」中生活了兩年之久的8位科學家,平安地走出這一人造小世界,標志著美國「生物圈2號」計劃首次試驗結束;
1993年,美國將信息高速公路列入政府建設計劃,一時間信息高速公路在全世界成為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
1995年6月,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功,標志著人類在空間活動中的國際合作正在成為一種趨勢;
1997年,美國探路者號火星探測飛船成功地在火星著陸,科學家們相信,終有一天人類登上火星將不僅僅是夢想;
1997年5月11日,在歷時9天的比賽中,IBM超級計算機「深藍」以兩勝、三平、一負的成績,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羅夫,這次人機大戰在世界引起了不同的反響;
1998年6月3日,北京時間清晨6時06分,探索宇宙本源的人類第一個高能物理實驗「阿爾法磁譜儀」搭載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順利升空,幾千年來,人類第一次直接觀測宇宙空間的帶電粒子;
匿名回答,怕被查水表。。
❽ 近代100年來,很多重要發明。不是中國人發明的
鏈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7805407/answer/860384328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導讀
近代500年裡,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不要說與美國、英國比,我們甚至連瑞士的一個零頭也達不到。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重寫世界發明創新史,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
一、近代500年裡,中國的發明創新幾乎為零
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並且是唯一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古代中國有過輝煌的發明創造,為人類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但在過去500年,中國在發明創造方面乏善可陳。讓我用數字說明這一點。
根據英國科學博物館的學者Jack Challoner的統計,從舊石器時代(250萬年前)到公元2008年之間產生了1001項改變世界的重大發明,其中中國有30項,佔3%。
這30項全部出現在1500年之前,佔1500年前全球163項重大發明的18.4%,其中最後一項是1498年發明的牙刷,這也是明代唯一的一項重大發明。在1500年之後500多年全世界838項重大發明中,沒有一項來自中國。
經濟增長源自新產品、新技術、新產業的不斷出現。傳統的社會只有農業、冶金、陶瓷、手工藝等幾個行業,其中農業占據絕對主導地位。現在我們有多少個行業?
按照國際多層分類標准,僅出口產品,兩位數編碼的行業有97個,4位數編碼的行業有1222個,6位數編碼的行業有5053個,而且還在不斷增加。
這些新的行業全是過去300年裡創造的,每一件新產品都可以追溯到它的起源。在這些眾多的新產業和新產品中,沒有一個新行業或重要產品是中國人發明的!
以汽車產業為例。汽車產業是1880年代中期由德國人卡爾·本茨、戴姆勒和邁巴赫等人創造的,之後經歷一系列的技術進步,僅從1900到1981年間,就有600多項重要創新(Albernathy, Clark and kantrow (1984))。
中國現在是第一汽車生產大國,但如果你寫一部汽車產業的技術進步史,榜上有名有姓的發明家數以千計,里邊有德國人、法國人、英國人、義大利人、美國人、比利時人,瑞典人、瑞士人、日本人,但不會有中國人!
即使像冶金、陶瓷、紡織等這些在17世紀之前中國曾經領先的傳統行業,過去三百年裡的重大發明創造,沒有一項是我們中國人做出的。
我要特別強調一下公元1500年之前和1500年之後的不同。1500年之前,全球分割成不同的區域,各區域之間基本處於封閉狀態,一項新技術在一個地方出現,對其他地方的影響微乎其微,對人類整體的貢獻非常有限。
比如說,東漢的蔡倫於公元105年發明了造紙,但中國的造紙技術到公元751年後才傳到伊斯蘭世界,又過了三四百年才傳到西歐。我上小學的時候,練字還得用「土盤」,用不起紙。
但1500年之後,全球開始一體化,不僅技術發明的速度加快,技術擴散的速度變得更快,一項新技術一旦在一個地方出現,很快就會被其他地方引進,對人類整體的進步發生重大影響。
比如,德國人於1886年發明了汽車,15年之後,法國成為世界第一汽車生產國,又過了15年,美國取代法國成為第一汽車生產大國,到1930年,美國汽車普及率已達到60%。
因此,1500年之後,創新才真正有了國家間的可比性,誰優誰劣一目瞭然!中國在過去500年沒有做出一項可以載入史冊的發明創造,意味著我們對人類進步的貢獻幾乎為零!比我們的祖先差遠了!
我還要強調一下人口規模問題,國家規模有大有小,國家之間簡單比較誰的發明創造多,容易產生誤導。
理論上講,給定其他條件,一個國家的人口規模越大,創新越多,技術進步越快。並且,創新之比與人口之比是指數關系,不是簡單的等比例關系。原因有二:第一,知識在生產上具有重要規模經濟和外溢效應;第二,知識在使用方面不具有排他性。
10多年前,美國物理學家Geoffrey West等人發現,在城市生活中,人類的發明創造與人口的關系遵循正5/4指數縮放規則:如果一個城市的人口是另一個城市的10倍,那麼,發明創造總量是後者的10的四分之五次方,即17.8倍。
以此來看,中國對世界發明創新的貢獻與中國的人口規模太不成比例。中國人口是美國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國的20倍,瑞士的165倍。
按照知識創造的指數縮放法則,中國的發明創造應該是美國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國的42.3倍,瑞士的591倍。但實際情況是,近代500年裡,中國在發明創新方面對世界的貢獻幾乎為零,不要說與美國、英國比,我們甚至連瑞士的一個零頭也達不到。
瑞士人發明了手術鉗,電子助聽器,安全帶,整形技術,液晶顯示器,等等。中國人民銀行印刷人民幣使用的防偽油墨是瑞士的技術,中國生產的麵粉有60%-70%是由瑞士布勒公司的機器加工的。
問題出在哪裡?難道是中國人基因有問題嗎?
二、中國的體制扼殺創造性
顯然不是!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古代中國的輝煌。
問題顯然出在我們的體制和制度,中國體制的基本特點是限制人的自由,扼殺人的創造性,扼殺企業家精神。
無論政府管制、反壟斷法,還是產業政策、國有企業、宏觀經濟政策,都是阻礙我們國家創新的一些重要的體制和政策,如果這些障礙不清除,中國創新的潛力不可能發揮出來。
1、政府監管
從古到今,政府監管一直是阻礙人類創新的重要因素。產業革命早期,英國議會通過的法律曾明文禁止生產印花棉布,阿克賴特不得不走上法庭為自己生產印花布辯護;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政府曾禁止生產和進口棉布,有16000名企業家因違反此法被判死刑。
政府監管通常以保護消費者利益、維護市場秩序的名義出現,但實際上是為了保護既得利益者,不是消費者。
這是因為,創新作為創造性的破壞,意味著用新產品代替老產品,新產業代替老產業,新企業代替老企業,一定會動既得利益者——現有企業、現有行業的乳酪。
監管部門打著保護消費者利益的借口,但這個借口是不成立的,因為它忽略了市場的聲譽機制。它假定市場上每個人都在試圖騙人,其實企業家明白,商業上的成功要靠好的聲譽。
2、反壟斷法
《反壟斷法》其實應該叫《反競爭法》,因為反壟斷法所反的那些行為正是市場中企業的競爭手段,尤其是通過創新來競爭的措施。
傳統經濟學把壟斷和競爭的定義完全搞錯了。經濟學教科書中講的最理想的競爭是 「完全競爭」!所謂的完全競爭,就是眾多廠家以相同的技術、相同的成本生產完全相同的產品,收取相同的價格。
正如哈耶克指出的,這實際上是沒有競爭。這樣的完全競爭和創新是不相容的,只要有創新,競爭一定是「不完全的」,一定會導致所謂的「壟斷」,因為創新就是做與別人不一樣的事情。
市場份額其實是對創新成敗的最好檢驗,越成功的創新,吸引的客戶越多。但按照傳統經濟學的定義,客戶多了、市場份額大了,就限制了競爭。所以不難理解,歷史上受反壟斷法折磨最多的企業基本上都是創新能力最強的企業。
中國人幾乎都在用微信,騰訊獨此一家,但是它仍然得不斷創新,因為總有人虎視眈眈。可以設想,如果馬化騰高枕無憂,認為自己享有壟斷地位,可以剝削消費者了,我想用不了一兩年他的公司就會徹底完蛋。
反對市場競爭中形成的優勢地位,其實就是反創新,因為所有創新,按流行的經濟學定義,都會形成壟斷,而且越大的創新,越有商業價值的創新,壟斷程度越高。如果你做了一個小的創新,也起不了大作用,但顛覆性的創新,就會形成所謂的壟斷。
3、產業政策
我曾經講過,由於人類認知的局限和激勵機制的扭曲,產業政策註定會失敗。凡是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的行業,不搞砸是不會罷手的。這里講一下產業政策如何扭曲企業家精神、阻礙創新。
首先,產業政策一定會導致尋租行為。有產業政策就有市場准入、信貸、稅收、土地等方面的區別對待,誰能得到支持,誰不能得到支持,完全由政府官員說了算,這就帶來壟斷租金,實際上也是政策性的套利機會。最擅長尋租的人就會與政府搞關系,拿到優惠的人通常是尋租高手,而不是創新能手。
其次,產業政策使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創新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投入,要熬很長的時間,套利則容易得多。比如說政府補貼新能源汽車,想辦法弄到牌照就可以拿到補貼,有些企業不生產汽車仍然得到每輛車20萬的補貼。有這么好的套利機會,為什麼要創新呢?
再次,產業政策會誤導企業家的投資選擇。本來在市場中,企業家投資什麼,或者創新於哪方面,要看市場前景,產品是不是有利可圖。而有了產業政策的誘惑,企業家投資什麼不是看其市場前景,而是看是否容易得到政府的資助和支持。這就像大學教授申請研究課題經費一樣,不是看什麼題目最有意義,而是看什麼題目好拿錢。
最後,產業政策導致嚴重的不公平競爭。得到政府支持的企業處於優勢地位,而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企業處於劣勢,即使後者的產品更有市場前景。前一類企業由於政府補貼可以賣得很便宜,更優秀的企業、更具創新的企業反而競爭不過不具創新力而只會尋租和政府搞關系的企業。
4、國有企業
國有企業,由於激勵機制的扭曲和管理體制的約束,一定是短期行為,不可能有積極性創新。創新是先虧損,熬過很長時間才可能盈利,國有企業領導人不可能有這樣的耐心。
國有企業在某種程度上阻礙著民營企業的創新。這有六個原因:
一是為了維持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就要對市場施加准入限制,導致民營企業不能進入一些最需要創新的領域,壓縮了民營企業的創新空間。
二是國有企業擠佔了民營企業創新需要的資源,特別是信貸資本。時至今日,大部分的銀行貸款仍然是流向國有企業,民營企業融資很難,而且融資成本很高。
三是國有企業的低效率給民營企業提供了套利空間。如果一個地方存在大量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套利很容易,就不會有動力創新了。
四是當國有企業作為客戶存在的時候,民營企業作為供應商,產品是否賣得出去與其創新能力、產品質量關系不是很大,這些民營企業更可能靠找關系賣東西而不是靠產品質量和價格的優勢來賣東西,這本身就使得民營企業創新的積極性降低。
五是當國有企業作為上游供應商時,像電信行業、公用事業部門,它們的法定壟斷地位會阻礙下游企業的創新能力。
六是國有企業的存在降低了整體經濟的自由競爭程度,也導致民營企業創新的動力不足。
5、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貨幣政策也會阻礙企業家創新。
根據熊彼特的商業周期理論:經濟的發展一定是新產品、新技術、新企業淘汰老產品、老技術、老企業的過程,創新周期決定了商業周期。用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一定會延緩和阻礙這個淘汰過程,從而有害於創新和經濟的長期增長。
有研究顯示,許多創新活動在衰退的低谷開始。原因是,當市場已經飽和的時候,企業無法從舊有和已經成熟的產品中獲利,便只能求助於通過創新降低生產成本或推出新產品。
當企業因為產品銷售不好出現困難的時候,如果政府用信貸政策救企業,就會使得套利比創新更有利可圖,從而阻礙創新。
三、創新說到底就是自由
其實創新說到底就是自由——有胡思亂想,那就會有創新,你不會為了你的想法去冒險的時候,創新是不可能的。
中國人最具創造力的時代是春秋戰國時期和宋代,這不是偶然的。這兩個時代也是中國人最自由的時代。
公元1500年之前,西方不亮,東方昏暗。公元1500年之後,西方一些國家經過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我們卻原地踏步,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我必須強調,自由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當心靈不自由的時候,行動不可能自由;當言論不自由的時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創造。
讓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點。
今天,飯前便後洗手已成習慣。但是,1847年,匈牙利內科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提出醫生和護士在接觸產婦前需要洗手的時候,他冒犯了同行,並因此丟掉了工作,在一個精神病院死去,終年47歲。
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的觀點基於他對產褥熱的觀察,當時他所在的醫院有兩個產房,一個服務於富人,由專業醫生和護士精心照料,這些醫生不斷在接生和解剖屍體之間轉換工作;另一個服務於窮人,由接生婆負責。
他發現,富人得產褥熱的比例是窮人的三倍。他認為,原因是醫生不洗手。但他的看法與當時流行的醫學理論相矛盾,他也不能對自己的發現給出科學證明。
人類的衛生習慣是怎麼改變的?這與印刷機的發明有關。 1440年代,德國企業家約翰內斯·古騰堡發明了活字印刷機。印刷機使得書籍和閱讀普及開來,許多人突然發現,他們原來是「遠視眼」,由此對眼鏡的需求出現了爆發式的增長。在印刷機發明一百年後,歐洲出現了數千家眼鏡製造商,並由此掀起一場光學技術的革命。
1590年,荷蘭眼鏡製造商JANSSEN父子把幾個鏡片累在一起放一個圓筒里,發現透過玻璃所觀察的物件被放大,由此發明了顯微鏡。英國科學家Robert Hook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胞,引起了科學和醫學一場革命。
但最初的顯微鏡解析度並不高,直到1870年代,德國鏡片製造商Carl Zeiss生產出了新的顯微鏡,它是基於精確的數學公式構造的。
正是藉助這種顯微鏡,德國醫生羅伯特·科赫等人發現了肉眼看不見的微生物細菌,證明當年匈牙利醫生塞麥爾維斯的觀點是正確的,由此創立了微生物理論和細菌學。正是微生物學和細菌學的創立,逐步改變人類的衛生習慣,並由此導致人類預期壽命的大幅度延長。
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當初古騰堡的印刷機被禁止使用,或者只被允許印刷教會和行政當局審查過的讀物,那麼,閱讀就不會普及開來,對眼鏡的需求就不會那麼大,顯微鏡和望遠鏡就不會被發明出來,微生物學就不會創立,我們不可能喝上消毒牛奶,人類的預期壽命也不會從30多歲增加到70多歲,更不要幻想探索宇宙空間了。
過去三十多年,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這一成就是建立在西方世界過去300年發明創造所積累的技術的基礎上,支撐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每一項重要技術和產品,都是別人發明的,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我們只是套利者,不是創新者,我們只是在別人建造的大廈上搭建了一個小閣樓,我們沒有狂妄自大的理由!
牛頓花了30年的時間發現了萬有引力,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搞明白了萬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宣稱自己用三個月的時間走過了牛頓30年的道路,你們一定覺得可笑。如果我再反過來嘲笑牛頓,那隻能說明我太無知!
我們常說中國用世界7%的可耕地養活了世界20%的人口,但我們需要問一問:中國何以做到這一點?簡單地說,就是大量使用化肥。中國人食物中大約一半的氮來自無機化肥。如果不使用化肥,一半的中國人會餓死。
氮肥的生產技術是那來的呢?是100多年前,德國科學家弗里茨·哈伯和BASF公司的工程師卡爾·博什發明的,不是我們自己發明的。
1972年尼克松訪問中國後,中國與美國做的第一單生意,就是訂購13套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現代化的合成氨尿素生產設備,其中8套來自美國的 KELLOGG公司。
我想用一下泰勒•考恩教授說的比喻:我們制度改革為什麼這么快?我們採集了大量的「低垂的果實」,但這個果實是會採摘殆盡的,所以未來還是要依賴於我們自己去栽樹,讓世界其他人也能採摘我們種的樹。
再過五十年、一百年重寫世界發明創新史,中國能否改變過去500年史上的空白?答案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我們能否持續提升中國人享有的自由。因為,只有自由,才能使中國人的企業家精神和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使中國變成一個創新型國家。
❾ 為什麼美國只有100年歷史,卻發明出了那麼多東西,而中國上千年卻用著國外的種種發明
我國在科學觀念上落後,很多本可以成為巨大生產力的科學發明,最終都淪為娛樂雜耍的工具,一句話,國人不乏娛樂精神,而缺乏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