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古人發明飛翔

古人發明飛翔

發布時間:2021-06-22 11:34:43

1. 中國古代誰第一個想到飛天

中國古代(萬戶)第一個想到飛天

萬戶飛天是一個典故,講述的是一個名叫萬戶為中國明朝的一個官員,他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坐在綁了47支火箭的椅子上,手裡拿著風箏,想飛向天去,結果摔的粉身碎骨。 主要說明古代人民想飛天的希望。

拓展資料:

萬戶飛天這是一個舉世公認的事實,但遺憾的是,火箭飛行第一人「萬戶」 在中國文獻中找不到。

古時的火箭是將火葯裝在紙筒里,然後點燃發射出去、起初只是用於過年過節放煙火時使用,是我們祖先首先發明的。到13世紀,人們把火箭用作戰爭武器,以後傳入歐洲。

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聰明的中國人——明朝的萬戶。14世紀末期,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准,最早嘗試火箭飛天的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西方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為整個人類向未知世界探索的進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我國人民在元宵節放呲花、吃元宵來紀念他。

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利用火箭向太空搏擊的英雄。他的努力雖然失敗了,但他藉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想是世界上第一個,因此他被世界公認為「真正的航天始祖」,為了紀念這位世界航天始祖,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形火山命名為「萬戶山」。

2. 傳說中古人發明了神火飛鴨,請問它是靠什麼原理飛上天的

火葯裝在圓筒里綁在類似風箏的東西上,最早好象是用在戰爭上

3. 古人飛天的故事

典故「萬戶飛天」

講的就是明朝時的故事。在後來的航天研究中,故事的主人公「萬戶」,被稱為是中國用火箭載人升天的第一人。

15世紀,一位叫萬戶的 明朝官員手執兩張風箏,將自己捆綁在座椅上,椅後加裝47枚火箭,用蠟燭點燃火箭後升空,不幸的是,萬戶最終殞命。相較於神話傳說中的嫦娥奔月故事,萬戶的故事極具現實特徵。萬戶雖未成功,但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被譽為火箭飛行第一人。1970年,在英國布賴頓召開的國際天文學會議上,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正式以「WanHoo」命名,從此,萬戶被很多人知曉。

如今,西昌航天城附近的主題公園里擺放著萬戶升天的雕塑。而據說萬戶是甘肅河西人,如果故事是真實的,萬戶殞命之處離酒泉並不遠。

不過,關於這段故事的真假,歷來爭論很多,甚至主人公的名字也有很多種說法。因為這段故事來源於外國的一些記載,中國人在將其翻譯過來時,就翻譯成了「萬戶」,古代曾有過「萬戶」這種官位,於是人們就判斷他是一名官員。

(3)古人發明飛翔擴展閱讀:

古時的火箭最早出現在三國時期,是將火把裝在箭中,然後發射出去,後來古代中國發明了火葯,唐末開始用於戰爭,到了北宋年間出現了人類歷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葯箭」,之後火箭開始用於戰爭,並隨著古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傳說第一個想到利用火箭飛天的人是中國人——明朝的萬戶(有人說萬戶是官職名),明朝的士大夫萬戶把47個自製的火箭綁在椅子上,自己坐在椅子上,雙手舉著大風箏。設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飛上天空,然後利用風箏平穩著陸。不幸火箭爆炸,萬戶也為此獻出了生命。

目前,只有火箭才能把人送上太空。以此為標准,最早嘗試火箭飛天的應是約600年前的萬戶飛天。有的學者考證,萬戶是「世界上第一個想利用火箭飛行的人」。為整個人類向未知世界探索的進程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4. 古人都發明了哪些飛行器

春秋時期,中國人發明了竹蜻蜓。這個簡單而神奇的玩具流傳至今,經久不衰。竹蜻蜓外形呈T字形,通常用竹子製作。橫的一片是螺旋槳,中間開孔後插入一根竹棍。兩手搓轉竹棍,竹蜻蜓就會旋飛上天。18世紀,竹蜻蜓傳到歐洲,被稱為「中國飛陀螺」。

英國「航空之父」喬治•凱利曾對竹蜻蜓十分痴迷,他的第一項航空研究就是仿製、改進竹蜻蜓,解析螺旋槳的工作原理。因此,許多人認為,中國的竹蜻蜓就是現代直升機的雛形。

5. 古人都發明了哪些可以「上天」的飛行物

古代人最有名的屬於明朝皇帝的那個飛天木馬了,設計巧奪天工

6. 中國古代飛行的故事

世界上最早的飛車
根據《蘇州府志》記載,在我國清朝時期(公元十七世紀),蘇州地區有位能工巧匠徐正明,用了近十年的時間,造出來一架帶旋轉飛翼的「飛車」。人坐在「飛車」的椅子上,用腳踩踏板,通過機械傳動旋翼,「飛車」居然離地一尺多高,騰空越過一條小河。
徐正明的「飛車」造好以後,沒有得到外界的贊助支持,其妻也頗有怨言,家境日益貧困艱難,沒辦法再繼續改進他設計的「飛車」。他死後,其妻悲憤欲絕,一氣之下就把那架「飛車」給燒了。可惜世界上最早的人力飛行器,就這樣湮沒失傳了。

根據上述簡單歷史記載,估計徐正明造出的「飛車」是一架靠人腳力量驅動的旋翼直升機。沒能最後完善的技術原因估計有三條:1.古代使用的材料主要是鐵與木材,想必機身不輕。2.直升機都有個離地後的機身反作用力的自轉問題,估計當時沒能妥善解決。3.直升機的氣動效率本身就比較低,人體的力量又太小,所以至今都沒能人研製出成功的人力直升機來。
據說我國明朝就有了「竹蜻蜓」這樣的旋翼玩具,後人拿它加以放大,用以研製人力直升飛機不是沒有可能。根據上述記載「--離地一尺多高,騰空越過一條小河。」,估計他在踩動「飛車」時,短時間的瞬間力量很大。很可能是在居高臨下的河堤上,拚命起飛,在半滑翔的狀態下,越過了一條十幾米寬的小河。

現在的科技已經比明清時代要進步許多,連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買到鋁合金、不綉鋼和塑料、環氧樹脂等輕強材料,還有許多現成的運動器材與配件可以模仿和借用。在比古人如此優越許多的條件下,國人有沒有可能造出一架靠人力驅動的「飛車」出來,重復驗證古代傳說中的徐正明,哪怕能飛越個十幾米的水平距離也成。
本馬自幼迷戀航空飛翔,多年來私下自習航空原理,曾設計單人飛行器無數;深知在目前普通條件下,一般人在短時間內的最大力量,最多也只是夠自製「人力飛機」勉強起飛的,根本就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維持繼續飛行;故把這類「人力飛機」叫做「跳跳蟲」。一般人的所謂成功,也就是在起飛後滑翔跳躍得比較遠點而已。

去年是人類的「航空百年」紀念年,南京市的老吳還將自製的水陸兩棲飛機試飛成功。一般個人要靠私人力量來搞一架標準的超輕型飛機比較困難,但要是搞一架能載人升空的超輕型特種飛行器還是有可能做到的。人力飛機是超輕型飛行器種類中的品種之一,其運動性質與自行車有點近似之處,如果加上小型發動機就是超輕型飛行器,故在此寫稿發帖徵集同好。

特種人力飛機的幾種形式:
1.自行車式:可以拿自行車改裝,就在公路跑車上加一至兩副薄板機翼與人體減阻整流罩。這樣的人力飛機靠腳踩車輪加速前進,起飛後車輪懸空不再有效,「飛車」靠機翼在空中滑翔一小段距離後落地。這樣的「飛車」在人力飛行的早期較多見,例如1921年法國運動員泡林「跳越」過十一米距離的那架,就是典型的自行車加前後薄板機翼的形式。
2.常規固定翼飛機:飛行原理類似於常規的動力滑翔機,專門用特種材料製作,為講究效率設計得比較奇特古怪。一般有前後機翼與機身,靠人力踩動的螺旋漿推進起飛,故可以在起飛後繼續飛行。比較成功的那架是美國人麥克格里迪設計的「蟬翼信天翁號」,它在1979年由自行車運動員艾倫駕駛,用兩個多小時飛越了37KM寬的英法海峽。
3.撲翼機:據說鳥類的撲翼飛行比較高效率,維持飛行只要常規飛行的十分之一的動力,最早的航空飛行器有許多都是撲翼飛行設計,所以早年也有人把人力飛行成功的希望寄託在撲翼飛行方式上。但人類對鳥類的撲翼飛行原理了解甚少,對於撲翼飛行的復雜化機翼更是沒有經驗,所以至今還沒有能撲翼飛行的載人飛機上天,更不用說是靠人力的撲翼飛行。
4.旋翼機:其難度比常規定翼飛機要大得多,結構與操縱也比常規定翼飛機要復雜化許多。在常規定翼飛機橫渡英法海峽的二十多年後,似乎還沒有成功的人力旋翼機出現,真不知道當年徐正明的那架「飛車」是怎麼搞出來的;也許只是拚命狂踩之下瞬間起跳了一點點的木製「跳跳蟲」,但這也就令人很佩服很嚮往了。

一般定翼人力飛機起飛與飛行的幾種形式:
1.跳躍式起飛:多是加了飛翼與整流罩的自行車,機身輕薄阻力小,人力拚命踩動車輪加速到較高速度時,拉起機翼滑離地面一段距離。因車輪離地後不再有推進作用,就靠機身的前進動能升空幾尺,滑翔個十幾米後落地。這類「飛車」在早期的人力飛機中比較多見。
2.蓄能起飛:海外早年有過,例如在腳踏上裝橡筋帶,或是在飛機上裝有蓄電池與電動機,起飛時將人力事先儲蓄的動能施放出來,以幫助飛機度過最困難的起飛階段。這樣做會使飛機結構復雜化,重量有所增加;若按想嘗試飛行的現實來講,還不如加只小發動機來得簡單。
3.滑翔式飛行:機身特輕,滑翔性能特好,在短距離內用人踩車輪驅動「跳躍」離地,在高台上滑翔下來。其「飛行」距離不是靠人的力量,而是看高台的離地高度,或者是在山頂上。實際上這是一種靠人力「起飛」的滑翔機,有時乾脆就在山坡上向下滑跑加速起飛。
4.常規飛行:飛機做得特別輕巧,機翼設計特別講究,靠人力踩動推進螺旋漿,漸漸將飛機加速到起飛速度。這類飛機原理類似動力滑翔機,離地後可以繼續飛行;只是設計與結構、材料非常特別,要迎合人類的弱小力量,外觀設計也非常奇特,例如飛越英法海峽的那架便是。

人力飛機的動力結構與操縱:
一般人在一分鍾內可以發出的最大功率約1馬力,在十分鍾內可以發出的功率約半馬力,這樣弱小的動力騎自行車還馬馬虎虎,要想升空可是太難。一般人力飛機的動力結構很接近自行車,都是用腳踩方式出力,用鏈條傳輸動力。與自行車不同的是,常規固定翼人力飛機不靠車輪推動,而是靠螺旋漿推進飛機前進,因此鏈條傳動系統還要有轉向與變速機構。
人力飛機的飛行操縱與常規飛機原理相似,只是在具體結構措施上要講究技巧。較成功的機型多採用氣動效率較高的鴨式布局,類似滑翔機那樣的操縱法。如果只是跳躍起飛滑行十幾米的自行車式人力飛機,結構與製作會簡單許多,操縱與試驗也簡單許多,甚至可以是將翼面固定到適中位置,能夠在空中呈拋物線般地「沖」一下的地步就行。。。

業余愛好者可以考慮的幾種「非標人力飛車」方案:
1.類似於「跳跳蟲」式的人力定翼機:又可稱之為「人力飛彈」或是「人力飛車」,如果不打算長距離飛行,用輕便自行車就可以改裝。其起飛的關鍵有五:一是起飛速度。二是有效翼面。三是流線外形。四是好的起飛場地。五是狂人體力。可以將自行車製作成帶機翼的飛彈形式,拚命加速到極限時,拉動翼面起飛,在空中滑翔一小段距離後降落地面;相信其樂趣比在地面上用人力飆車要瘋狂刺激得多。(要是還有「上進心」,等操縱性能試驗穩定後,在後面加一台帶螺旋漿的小型發動機,也許就可以嘗試作飛行員的滋味了。)
2.類似於滑翔機的人力傘翼機:又可稱之為「動力滑翔」或是「人工助力滑翔」。雖然不打算長距離飛行,但各項結構措施都不可少,用輕便自行車材料可以自行研製。其起飛的關鍵有三:一是迎風速度。二是有效翼面。三是起飛地形。可以將小輪自行車改製成傘翼滑翔機形式,在山坡迎風地面略微加速,就可離地起飛。其飛行主要方式與滑翔機差不多,但在空中有人力驅動螺旋漿,滑翔時可以多點機動性與留空時間。(要是操縱性能穩定,在後面加一台小型發動機帶動螺旋漿,就是標準的動力滑翔機。)
3.充氣傘翼機:人力飛機升空最大的困難就是「飛機」太重,特別是在人類微弱的體力面前,人力飛機更需要較大的飛翼面積。就當前業余愛好者的條件狀況來說,飛翼做得越大,飛機的結構就越重,許多業余愛好者失敗的原因就在於此。為解決機翼過重的問題,早年英國的貝爾金研製過幾架靠充氣保持翼形的傘翼機;機翼用特種不透氣的紡織品來做,整架飛機不到18KG重,在地面滑跑到24MA時就能順利起飛。
4.飛升體式人力飛艇:既然靠充氣保持翼形的傘翼機可以做到「最大面積/最小重量」,那有條件的人乾脆就不如把「人力飛機」做成「飛升體式人力飛艇」;將肥大密封的飛升體式機翼裡面充滿氫氣或是氦氣,在空氣中的浮力還可以減輕一部分機身和人體的重量。這樣一來,人的體力只要驅動水平螺旋漿,「飛升體式人力飛艇」就可以緩緩實施機動飛行。。。

業余愛好者研製「人力飛車」與試飛所要面臨的一些問題:
1.要是抱定常規飛機的模式,人的這點體力遠遠不夠。故研製「人力飛車」要當做是研製「特種超輕型飛行器」,這樣才有成功的可能性。
2.在設計之前就要決定好:這架東東是「跳跳蟲」還是「滑翔機」,跳躍起飛與滑翔飛行的結構設計各有偏重,模稜兩可的設計最難成功。
3.在早先設計中,先要考慮好機型、結構、強度、重量、升力、體力、等諸多因素,如果隨便做出靠體力狂拼,最多是只「跳跳蟲」而已。
4.業余愛好者研製「人力飛車」所必須具備的條件有:高智商的創新設計,非同一般的優質材料,必不可少的資金,精細准確的手工藝,耐心長久的製作,認真負責的助手,絕對無風無雨的好天氣與開闊平整的良好場地,熟練慎重的駕駛技巧,超乎常人的體力;其中隨便哪樣胡來一下,眨眼瞬間就會全盤皆輸。所以,在沒有下定決心准備好這一切之前,輕易不要進入實施狀態。
5.有人說到「飛機」兩個字就深怕摔死,這也是許多飛行愛好者葉公好龍遲遲不敢沾邊的主要原因;其實「人力飛車」這點小東東,能飛起來就算是超級OK了,不會象真飛機試飛員那麼危險;要是萬一被摔一下,估計也就是騎山地車那樣的程度,傷極有限,大可不必擔心在先。(玩人力飛機的要是真能摔S,也該名留青史命有所值了。)
6.為了起飛需要減輕自重,多數人力飛機的結構非常地單薄,甚至可以說是象紙糊的大風箏那樣。面對著如此脆弱的飛行器,在裝配與搬動時需要特別小心謹慎,特別要嚴防飛行器在運輸的過程中就毀壞,需要一些有責任心與技術的助手。試飛也是一樣,不要以為只要是有勁狂踩就行,這里還有許多駕駛技巧問題,草莽漢子不宜沾邊。
7.「後事」的安排:這點也許有的人不會去想,但看南京市早年自製飛機的幾位飛行英豪,最後都面臨著無處可以試飛,或是試飛後若大個飛機無處可以存放的問題,還有試飛時有關部門前來干涉與索討罰款的麻煩。這些都是前人製作飛機成功後的尷尬,也是許多飛行愛好者遲遲不願實施行動製造飛機的原因之一。

上述內容只是簡單扼要地泛泛而談,實際上私人研製人力飛機所需要的資料、精力、時間、場地、資金、材料、--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就是再寫上個幾十萬字也是講不完的。在此發帖簡單介紹,拋磚引玉徵集同好,有興趣願意消磨腦汁出義工的,不妨約個時間出來聚聚。

7. 古代飛翔器

公元前500-400年中國人就開始製作木鳥並試驗原始飛行器
<br>中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開始製作木鳥,以此寄託人類渴望在空中飛行的夢想。從古人的許多著作中,會發現製作能飛木鳥的眾多記載。古書中稱木鳥為木鳶、鵲、鵠等名。《韓非子·外儲說》記載著:墨子經三年製成的木鳶,飛行了一天就壞了;他的學生安慰他說,老師技術高超,木鳶雖然壞了,但畢竟飛成功了。在《墨子·魯問》中也有公輸班用竹木製成了能飛三天的飛鵲的記述。墨子是魯國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公輸班就是傳說中的能工巧匠魯班。有關他們製作木鳥的歷史,大約發生在公元前500至400年期間。除他們二人外,還有如張衡、韓志和、高駢等木鳥製造家。其中漢朝張衡知名度最高,因他既是天文學家,又是渾天儀和候風地動儀的發明者。《太平御覽·文土傳》中就有張衡製造木鳥的記載。所存史料確鑿表明在公元前400年,中國人就已經使用竹木在嘗試製作能飛的原始器械了。這一點,得到世界科學界的一致認同。
<br>
<br>■墜地而亡的先行者們
<br>公元前9世紀,古英國的布拉德國王自造的一副飛翼,並試圖從倫敦阿波羅宮出發,當他飛越出城時,墜地駕崩了。這可能是有關人類模仿鳥類飛行的最早記錄之一。1503年,義大利的丹蒂也用自製雙翼飛行,雖然倖免一死,但也落下終生殘疾。1507年,英國的達米安從蘇格蘭的斯特林城堡縱身躍起,想要飛往法國,結果在城堡下摔斷了大腿。達米安並不服輸,他把失敗歸罪於使用了雞的羽毛。
<br>■風箏起源古代中國,約14世紀傳到歐洲
<br>風箏的起源可能與木鳥有關,它也起源於中國。風箏又名紙鳶、風鳶,紙鷂或鷂子,中國古籍當中有關風箏的史料比木鳥豐富。唐朝的《事物紀原》記載了漢初的韓信是風箏的發明人。唐朝的記述是:楚霸王被困垓下,韓信制風箏讓張良乘坐,飛上天空高唱楚歌,瓦解楚營軍心。宋朝的傳說為:劉邦征伐陳烯,韓信打算里應外合,便用風箏測量距離,想用挖地道的方法攻入未央宮。
<br>
<br>《事物紀原》和《新唐書》分別記載了利用風箏求援的軼事。公元549年,梁武帝蕭衍被侯景兵困南京。武帝的將軍羊侃用風箏送出求援詔書。不料風箏被侯軍誤為妖術而射落,求援因此失敗。
<br>
<br>更為離奇的風箏傳聞見於《白石礁真稿》:公元559年,北齊文宣帝時,大殺「元」姓宗族,彭城王元勰的孫子元韶被囚地牢。元韶堂弟為元韶製作風箏,他們二人從金風樓乘風箏雙雙飛逃。這些傳奇故事反映了中國古人的關於飛行的奇思妙想。今天看來仍然很有趣味。
<br>
<br>■傳說戴達羅斯發明「人翅」飛出克里特島
<br>東西方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但在對飛行的渴望上,卻有驚人的相似之處。
<br>
<br>傳說雅典的戴達羅斯擅長雕刻,他的雕像栩栩如生;但他更熱衷工程技術,特別對建築格外偏愛。塔羅斯是戴達羅斯的外甥,但他因嫉妒殺害了向他學藝的塔羅斯。戴達羅斯被判流放到阿提克,不久又逃亡到克里特島。戴達羅斯被克里特的米諾斯國王尊為上賓,要他為人身牛頭怪建造一所無法外逃的宮殿。戴達羅斯以他的天才,建造了一座曲折迂迥、眼花繚亂的迷宮。後來,戴達羅斯用鳥羽按長短排列,用蜂蠟粘合,做成一對人造鳥翼。當試飛成功後,他為兒子伊卡洛斯做了一對小的羽翼,並向兒子傳授飛行技法。在起飛前,他告誡兒子:「飛得太低,海水會濕透羽翼;飛得太高,太陽會燒著羽毛。你要記住,永遠只能在太陽與大海中間飛行。」戴達羅斯父子用羽翼飛升而起,飛出克里特,越過薩摩斯。伊卡洛斯嘗到了飛行的甜頭,開始越出父親帶領的航線,振翅飛向高空。強裂的陽光融化了蜂蠟,分解的羽翼脫離了雙肩。伊卡洛斯企圖揮臂飛行,但無濟於事,洶涌的大海很快吞沒了他的身軀。戴達羅斯飛行的故事反映了古人對飛行的探索和嚮往。
<br>
<br>■1250年羅傑·培根記述撲翼機的設想,15世紀達·芬奇作出具體設計,但一直未獲成功
<br>人類在嘗試飛行的初期,一直是很直觀地模仿鳥類,用各種鳥羽或其他人造物,製成翅膀,「安裝」在人的身上。在經歷了許多失敗之後,人類逐漸認識到單純的利用羽翅是不能飛行的。於是開始尋找一種機械的方式。撲翼機就是這個階段的產物。最早的撲翼機也許就是英國的修道士羅傑·培根在1250年發表的《工藝和自然的奧秘》一文中所記述的:「供飛行用的機器,上坐一人,靠驅動器械使人造翅膀上下撲打空氣,盡可能地模仿鳥的動作飛行。」15世紀初,義大利的達·芬奇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斯的文藝、科學巨擘。他對飛行抱有熱忱,他也是研究撲翼機的著名人物。他的具體設想為,人俯卧在撲翼機中部,腳蹬後頂板,手扳前部裝有鳥羽的橫杵,就像劃槳一樣扇動空氣,推動飛行。這個方案是達·芬奇研究了鳥翅,利用物理和解剖知識而設想出來的。撲翼機和帶翼飛人相比是種進步,然而在本質上仍是仿鳥的人力飛行。這種影響一直延伸至飛機發明前夕。
<br>
<br>自達·芬奇之後,有個土耳其人穿了一件寬大的帶框架的斗篷,利用撲翼原理飛行,不料框架經受不住空氣阻力而折斷,這位土耳其人不幸遇難。1678年,法國有個叫貝尼埃的鎖匠也制了一架撲翼機。他在肩上擔兩根桿子,桿端各裝一對鉸接的長方翼片。桿端向上擺動,翼片收攏,向下擺動,翼片展開。通過多次實驗,貝尼埃始終未能成功。1742年,62歲的巴凱維爾用四個翼形機構綁縛在自己四肢上,從巴黎旅館屋頂上奮身一躍,企圖飛越塞納河。但他飛了一半便墜河撞在船上,摔斷了腿。
<br>
<br>■1731年俄國梁贊的一位平民發現熱氣球的飛行原理,此後許多熱氣球出現在歐洲上空
<br>俄國梁贊有個人,名叫克拉庫特諾,他的職業只是普通的書記官。屋頂炊煙上升的景象使他禁不住想入非非,他反復設想能不能利用飛煙上天。1731年,他被自己的想法所激動,於是做了一隻肥大的口袋,自己坐在口袋下的套環里。當口袋盛滿熱煙後,果真慢慢升起。當升空大約十幾米的時候,一陣風把他吹向鍾樓,他抓住了鍾樓的繩索才沒有遇難。這大約是最早的氣球飛行實驗者。
<br>
<br>氣球是一種沒有推進裝置,完全靠風力飄飛的航空器。它由氣囊和吊籃組成。氣囊是使用橡膠布、塑料薄膜或尼龍布等材料製成,裡面充滿輕於空氣的氣體。吊籃位於氣囊之下,內裝各種儀表、設備及氧氣裝置等。氣球又可分為熱氣球、氫氣球和氦氣球。熱氣球利用位於氣囊下方開口處的加熱器對空氣加熱,使氣囊內的空氣密度減小,從而產生靜浮力。氫氣和氦氣密度小,比空氣輕,因此氫氣球和氦氣球,氣囊下方都是封閉的,不需要進行加熱。氫氣易燃,氦氣比較安全。飛機使氣球飛行受到冷落,但它仍是人類的航空器之一。
<br>
<br>■1783年8月第一隻氫氣球在法國升空,同年11月熱氣球第一次載人升空並航行9000米
<br>1783年11月21日,法國人羅齊埃和達爾朗德在巴黎米也特堡,乘坐蒙特哥菲新制的熱氣球試飛。這個氣球高20多米,直徑約15米。它上升到1000米高度,在巴黎上空飄行25分鍾,最後平安降落在距起飛地約9000米之處。這是人類第一次成功的升空航行。
<br>
<br>1783年8月26日,第一隻氫氣球升上了天空。這是法國物理學家查爾斯製作的。它的直徑為4米,是用絲綢和橡膠製成的。1783年12月1日,查爾斯乘坐一個直徑8.6米的氫氣球,從巴黎起飛,在2小時內飛行了45千米,實現了氫氣球首次載人飛行。
<br>
<br>氫氣球升空性能優越,但因高空缺氧事故頻繁。1862年,2名英國人在8800米高度喪生,2名法國人也在同樣高度上遇難。氣球飛行是人類實現航空夢想的開始,給人們帶來新的希望。
<br>
<br>■20世紀以後人類氣球飛行的著名紀錄
<br>1927年,美國人格雷乘氣球升空,創造了12900米的高度紀錄,但是由於缺氧導致身亡。針對高空缺氧,瑞士人皮卡爾於1931年研製了氣球專用的充氧密封艙,這為氣球的升空高度不斷創新提供了保證。1933年「蘇聯1號」氣球升高到19000米;同年蘇聯又創22000米新紀錄。1957年8月19日,美國空軍西蒙斯少校創下了載人氣球30942米高度的世界紀錄。
<br>
<br>1978年以前,人類曾進行了17次試圖橫越大西洋的氣球飛行,喪生7人卻未能如願。由於熱氣球的復興,1978年8月11日,3位美國人乘「雙鷹2號」氦氣球從美國緬因州海岩出發,開始了人類第18次橫越大西洋的氣球飛行。「雙鷹2號」為直徑20米,充氦5000立方米,用塗以人造橡膠的尼龍綢製成的氦氣球。氣球吊艙可容納3名乘員、生活必需品、儀器設備及2000千克壓艙物。氣球飛行高度為4000至7000米,經過137小時03分,全程5000餘千米的飛行,於8月17日傍晚,安全降落在巴黎西北的米塞雷小鎮上。橫越大西洋成功,創造了載人氣球飛行距離和留空時間的兩項世界紀錄,為人類氣球飛行的歷史功績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這次飛行的3名乘員是:布魯佐、紐曼和安德森。
<br>
<br>■1897年瑞典的「飛鷹」號探險隊遇難之謎
<br>1896年,瑞典組成了「飛鷹號」氣球北極探險隊,隊員是安德萊、斯廷別克和費林克爾。他們准備從靠近北冰洋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起飛,越過北極,到達美洲。但由於天氣不佳,直到1897年7月11日才真正啟航。
<br>
<br>這次航行的氣球是巴黎最有名的氣球作坊製造的,吊籃中准備了當時最好的科學儀器和導航儀表,氣球升到800米的高度之後,以每小時25千米的速度向北極漂去。然而,他們卻一去不復返。此後多年,瑞典曾派出許多救護隊多方尋找,都沒有找到他們的蹤跡。
<br>
<br>33年以後,也就是1930年,挪威的獵人們在北極圈一個叫白島的地方偶然找到了一張照片底版,又發現了安德萊等人的飛行記錄和日記。最後,在一層積雪下找到了三位探險家,他們身上穿著用氣球碎片縫制的衣服。「飛鷹」號探險隊遺留的日記說明,當氣球墜落毀壞之後,他們准備走回陸地。由於迷失方向,他們步行兩個多月,最後來到北極最荒漠的一角白島。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沒有多久,他們就突然死去,最後一頁記錄的時間是10月17日。從現場情況分析,最先死亡的是斯廷別克,他的屍體上草草蓋著一些碎石。另外兩人躺在不遠的地方。爐灶上的鍋里有剩餘的食物,又有儲備的大量熊肉,餓死的可能性可以完全排除。有人認為最大的可能性是他們在熟睡中被凍死,但有的人又提出疑問:他們為什麼不是死在睡袋中呢?幾年前,丹麥醫生特萊德提出一種解釋,認為探險家們很可能吃了帶有旋毛蟲寄生病的熊肉受到傳染而死亡。為此特萊德檢查了北極熊的遺骸並檢查出了這種病菌。
<br>
<br>直到目前,人們還沒有對這一事件找到圓滿的解釋。特別奇怪的是,斯廷別克是最先死去的人,但卻記下了最後一段日記,安德萊是一個沉著細心的極地探險家,而在他的日記中對斯廷別克的死卻又隻字未提。

世界近代載人航天重大事跡:
一、東方1號飛船送人類第一次上太空
1961年4月8日,蘇聯國家航天委員會研究決定發射載人的東方1號飛船。10日晚,加加林被決定為第一個上天的航天員,季托夫為替補航天員。9時07分,東方號火箭載著飛船從拜科努爾發射場東方號火箭發射工位發射升空
二、阿波羅載人登月飛行
阿波羅工程是美國於60年代至70年代初組織實施的一項大型登月航天工程。1961年5月25日正式宣布開始實施,1969年5月18日發射了阿波羅10號飛船。7月21日2時39分,登月艙的門打開了,阿姆斯特朗在奧爾德林的幫助下,倒著鑽出艙口
三、阿波羅和聯盟號飛船對接飛行
在聯盟19號飛行至36圈,阿波羅飛行到29圈,即聯盟號發射51小時49分鍾之後,兩船進行了對接。對接完成得非常順利,比原計劃還提前了幾分鍾。接著進行航天員互訪活動。待和聯盟號氣壓平衡後,將對接船和聯盟號的通道艙門打開。

我國航天35年(1970-2005)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我國用「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3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1年9月20日,我國首次用一枚運載火箭成功發射3顆衛星,標志著中國空間技術取得新的突破。
1990年7月16日,「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首次在西昌發射成功,其低軌道運載能力達9.2噸,為發射載人航天器打下了基礎。
1992年,我國載人飛船正式列入國家計劃進行研製,這項工程後來被定名為「神舟」號飛船載人航天工程。
1999年11月20日,我國「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甘肅酒泉航天發射基地發射成功。為了進行載人飛船的發射,在發射場內新建了高達百米的載人發射塔。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我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10分鍾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飛船在順利完成預定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1月16日19時22分在內蒙古中部准確返回並成功著陸。
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神舟」三號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大推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軌道,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在完成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任務後,於4月1日16時51分,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准確降落。
2002年12月30日,我國「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軌道艙在太空正常運行100天,環繞地球飛行1700餘圈。
2003年10月15日,我國自主研製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成功,航天員楊利偉成為首位飛上太空的中國人。
未來航天主要有:人類的火星飛機、月球基地建設和在太空中建造大型太空城等

8. 古時候科學家張衡發明了會自動飛翔的木鳥,真的有嗎

是的,歷史書上確實是說張衡做出了會飛的木鳥,但要是說是自動會飛的那是不可能的,歷史流傳下來的好多東西都被誇大了,在當時的條件下他能做出來的可能也就是能滑翔時間比較長,形象逼真,或者是身體的某些部分可以動,用以增加滑翔距離的設計。這些東西在一個人嘴裡說出可能還符合原來特點,但是要是從許多人嘴利說出來就要打折扣了。
所以說老師說的對,也不完全對,他應該在說的時候加上:「據說」這個詞

9. 中國古代關於飛行的故事

那是明朝憲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萬戶。他熟讀詩書,但不去投考。因為他不愛官位,愛科學。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人發明的火葯和火箭。想利用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將人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備。 這一天,他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他命令他的僕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萬戶飛天
只見一位僕人手舉火把,來到萬戶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裡好怕。」 萬戶問道:「怕什麼?」 那僕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萬戶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僕人們只好服從萬戶的命令,舉起了熊熊燃燒的火把。 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當地面的人群發出歡呼的時候,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
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停止了。明朝以後,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日趨落後,以至倍受列強的欺凌。但是,萬戶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他研製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明。」 「實際上,早在明代我國便發明了二級火箭。多級火箭為我國首創,是人類火箭技術方面的重大突破,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河。」

10. 古今中外嘗試飛翔的經歷有什麼

1、萬戶的故事

明朝憲宗皇帝成化十九年。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萬戶。他熟讀詩書,但不去投考。因為他不愛官位,愛科學。他最感興趣的,是中國古人發明的火葯和火箭。想利用這兩種具有巨大推力的東西,將人送上藍天,去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為此,他做了充分的准備。 這一天,他手持兩個大風箏,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然後,他命令他的僕人點燃第一排火箭。 只見一位僕人手舉火把,來到萬戶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說道:「主人,我心裡好怕。」 萬戶問道:「怕什麼?」 那僕人說:「倘若飛天不成,主人的性命怕是難保。」 萬戶仰天大笑,說道:「飛天,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願。今天,我縱然粉身碎骨,血濺天疆,也要為後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你等不必害怕,快來點火!」
僕人們只好服從萬戶的命令,舉起了熊熊燃燒的火把。只聽「轟!」的一聲巨響,飛車周圍濃煙滾滾,烈焰翻騰。頃刻間,飛車已經離開地面,徐徐升向半空。正當地面的人群發出歡呼的時候,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了。突然,橫空一聲爆響。只見藍天上萬戶乘坐的飛車變成了一團火,萬戶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手中還緊緊握著兩支著了火的巨大風箏,摔在萬家山上。
萬戶長眠在鮮花盛開的萬家山。當然,他進行的飛天事業停止了。明朝以後,特別是到了近代,我國的科技事業日趨落後,以至倍受列強的欺凌。但是,萬戶開創的飛天事業,得到了世界的公認。美國一位叫詹姆斯·麥克唐納的火箭專家,稱中國的萬戶為青年火箭專家,是人類第一位進行載人火箭飛行嘗試的先驅。他研製的蛇形飛車,也是人類有史以來了不起的發明。」

2、風箏的故事

據傳早在楚漢相爭的時候,劉邦的大將韓信把楚國軍隊圍於垓下。他用細竹條紮成骨架,蒙上絲綢,做成了一隻大風箏;叫身材輕巧的張良坐上風箏,飛到楚營上空,高唱楚歌。歌聲飄到楚營里,楚軍的鬥志被思鄉之情瓦解了。

由此看來,最初的風箏是為了軍事需要而發明的,一直到唐朝之後,才由軍用逐漸轉為游戲和娛樂工具。那時,人們別出心裁地把竹笛系在風箏上,在空中放飛時,發出像古箏一樣的響聲,因而得名「風箏」。

在國外也有不少關於風箏的故事——美國科學家富蘭克林曾藉助風箏將一根細金屬絲牽到空中,引發雷電,證明了雷電是一種自然放電現象。義大利無線電發明家馬可尼在首次進行從英格蘭向紐芬蘭拍發電報實驗時,恰遇風暴,將發報機天線吹斷了。馬可尼改用風箏升起天線,順利完成了實驗。

人們從風箏的飛行中發現:除了可以像鳥兒和昆蟲那樣扇動翅膀來飛行外,也可以像風箏一樣,不用扇動雙翅照樣也能飛起來。因而人們便開始了對風箏飛行原理的研究。

風箏實際上是一種重於空氣的飛行器,它的飛行原理和現代飛機相似,它是利用空氣動力升空的最原始的飛行器。

公元5世紀左右,風箏流傳到了太平洋諸島和阿拉伯。14世紀傳入歐洲,對隨後飛機的發明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人們通過對鳥類和風箏飛行的研究,開始探索和研製有翅的撲翼機和滑翔機。

3、熱氣球的故事

相傳在中國五代時期,有一個叫莘七娘的婦女,隨丈夫在福建打仗時,曾用竹篾紮成四方形的框架,糊上紙,做成燈籠,在燈籠下面的托盤上插上點燃的松脂。燈籠就靠熱空氣產生的升力飛上天空,用作軍事聯絡信號。這種燈在四川被稱為孔明燈,大概算得上是世界上最早的熱氣球的雛形了。

1782年11月,法國一位造紙商的兩個兒子蒙哥爾費兄弟看到從鍋爐煙筒里冒出的青煙中。常夾帶著火星和一些塵埃碎片,於是受到啟發。他們想,熱氣可以推動物體上升,如果把煙筒里的輕煙收集起來,不是可以把物體推到空中嗎?於是,兄弟倆便做了一個下面開口的球形紙袋,將它置於火爐上充上熱氣做實驗。當熱氣充滿紙袋後,他們一放手,紙袋果然飛到天花板上去了。

根據這一原理,蒙哥爾費兄弟改用亞麻布和紙製成可載重的氣球,並於1783年6月4日首次進行了升空表演。

該氣球直徑約11米,升空10分鍾後徐徐降落。這個消息立刻轟動了全法國,法國國王召見了蒙哥爾費兄弟,並令其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表演。

1783年9月19日,應法國國王的邀請,蒙哥爾費兄弟在巴黎的凡爾賽宮前,再次進行了熱氣球升空表演。國王路易十六和王後瑪麗帶著滿朝的文武官員觀看了表演。當時觀看熱氣球表演的巴黎市民多達13萬人。

蒙哥爾費兄弟表演用的熱氣球高約17米,直徑約12米,形狀像是一隻倒掛的梨子,氣球里裱了一層防漏氣的紙,球體蒙有一層輕質的亞麻布,球面是一層輕柔的紗布。氣球的下方吊了一隻柳條編的籠子,籠子里放進一隻公雞、一隻鴨子和一隻山羊。

蒙哥爾費兄弟在地面點燃濕草和羊毛,冒出的熱煙灌入氣球,待充足熱氣後,放開拉繩,熱氣球緩緩上升,飛到離地面約500米的空中,最後隨風飄到了3千米外的地方安全降落。整個過程持續約8分鍾,籠內首批升空上天的三位「乘客」安然無恙。國王大喜,便將熱氣球命名為蒙哥爾費氣球。

人類第一次升空飛行是在1783年11月21日。法國的一位名叫羅其爾的葯劑師自告奮勇.和另一位乘客達爾蘭德一起,乘坐蒙哥爾費兄弟製作的熱氣球.在離地面450米的空中自由飛行了25分鍾後安然落地。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熱氣球載人升空飛行,實現了幾千年來人類升空的夢想,標志著人類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4、飛艇的故事

19世紀,有許多人提出了解決氣球操縱問題的設想。人們嘗試在氣球上安裝「舵」和「帆」,並在下面繫上可乘坐人的雪茄形的小船,進行飛行實驗。雖然方向控制有所改善,但是沒有動力,速度問題並未得到解決,於是便萌發了飛艇的設想。

飛艇和氣球雖屬「同胞兄弟」,但有質的變異。氣球沒有動力驅動,中途遇風變向,就隨風飄去;而飛艇卻裝有推進裝置,可控制飛行。

隨著蒸汽機、電動機的出現.一種靠充氣的氣囊產生升力,由發動機推進,可人工操縱飛行的飛艇就應運而生了。

1852年,法國火車司機兼機械師吉法爾經過艱苦磨礪,終於製成了歷史上第一艘部分可操縱的飛艇。

這艘飛艇長43.89米,直徑1t.9米,容積2100立方米。在飛艇軟式氣囊下面有一個三角形的風帆,用來操縱飛行方向,用一個功率2.2千瓦的蒸汽機帶動一個三葉螺旋槳,驅動飛艇前進。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駕駛這艘飛艇從巴黎馬戲場起飛,飛到了大約28千米以外的特拉普。這是世界上飛艇的首次飛行,標志著人類終於進行了有動力的半操縱飛行。

隨著人類航空探索事業的不斷發展,飛艇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逐漸由軟式飛艇發展到半硬式飛艇,最後到硬式飛艇,由人力飛艇發展到機械動力飛艇。

閱讀全文

與古人發明飛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