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社會創造心理學

社會創造心理學

發布時間:2021-06-22 09:54:38

1. 創造心理學發展近況

心理科學分支學科之一。指研究人們在創造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以心理學為主體,綜合了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生理學等學科中有關人的創造力、創造性、創造過程、創造方法以及影響創造的各種因素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研究創造性思惟的先驅,他寫的《工具論》,創立了抽象思惟的科學即形式邏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等對科學思惟進行過探索,並有所建樹。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向創造心理(如思惟)研究提出了進一步的客觀要求,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為這一研究進一步提供了科學基礎。1941年,美國青年奧斯本在總結自己多次提出革新建議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思考方法》一書,提出了一項極有效的創造性思惟的方法──智力激勵法,在全世界廣為傳播。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創造研究中心和基金會,創造心理學研究也隨之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領域。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競相探索創造心理的奧秘,研究工作迅速開展並逐步深入,關於探討創造、發現、發明心理過程的專著和論文大量涌現,提出了各種揭示創造心理過程的理論,如「聯想創造理論」、「模仿理論」、「腦力沖擊理論」、「阻塞理論」等等。當時,作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學科──創造心理學,還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主要還在20世紀40年代所劃定的人格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內進行研究。以後,中外學者對創造性思惟潛心求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歸納起來,關於創造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和成果有:①創造性思惟的過程。其中包括美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准備-孕育-明朗-證實」創造四階段論,得到了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肯定;奧斯本提出的「決定定向-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產生構思-醞釀-綜合-證明」七階段理論;中國生物學家楊紅柯提出的「實踐-歸納-理想-演繹」四階段理論;中國學者提出的「定向-逼近-成型-引深」創造思惟四階段公式。②創造思惟的方式。一般認為有集中性思惟和發散性思惟兩種。③創造性思惟的智力結構。這里主要是指大腦的單項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判斷力、想像力思考力等;還有思惟的復合能力,如綜合思惟能力、實際創造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④創造性思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創造能力,包括創造性思惟和創造性想像,創造能力藉助於聯想、想像、直覺、靈感等實現突破性的創新成果;非智力因素,如情感、興趣、意志、性格等,對創造活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課題和成果已遠遠超越了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人們的創造行為受到智慧、動機、情緒、性格、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因素的交互影響。至20世紀70年代, 創造心理學被公認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世界各國對它極為重視。

2. 首創社會心理學的人是誰

首創社會心理學的是
美國社會學家羅斯和麥獨孤
西方社會心理學的萌芽與誕生(19世紀末葉到20世紀初)
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羅斯的《社會心理學》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的《社會心理學導論》不約而同地發表。西方把這一年作為社會心理學誕生的年代。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和蘇聯的社會心理學家先後把科學實驗方法引進這一學科,才使得社會心理學從描述對象轉向探索和揭示規律,社會心理學才成為一門獨立科學。其奠基人公認為F·奧爾波特。
1924年,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以實驗為基礎的《社會心理學》一書的出版,宣告了社會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正式開始。

3. 什麼是創造心理學

創新是一個抄民族進步的襲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
知識經濟時代是發揮人們大腦創造潛能的偉大時代,21世紀是嶄新的創造世紀,培養和訓練人們的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心理是新世紀創新的重要前提。

實際上這還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

4. 創造心理學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英國的高爾頓來1870年發表的《遺傳源的天才》一書是創造心理學的第一個科學文獻。
創造心理學(psychology of creation),從心理學角度對人類創造活動的情緒和規律進行探索的理論。研究人在創造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是心理學與思維科學、腦科學、創造工程學、行為科學等多學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學科,心理學的分支學科之一。

5. 創造心理學研究方法有何意義

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思考,一直支撐著心理學研究方法不斷自我調整,自我完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心理學界普遍把心理學研究方法看作是進行心理學研究的技術或手段,而關於心理學研究方法本身價值的思考卻不多。而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歷史性怎樣,文化性怎樣,民族性怎樣,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的思考 ,對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發展都具有特別的意義。

6. 創造心理學論文 急用 2000字就行求大神幫助

內容摘要:從新聞傳者與受眾的定義以及相互關系入手,分析不同傳者傳播信息的心理 關鍵詞:定義 關系 為什麽 怎麼做 看到這個標題,我首先第一個想到的問題就是:為什麽要從受眾角度去看傳者心理?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的了解受眾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受眾與傳者之間的相互關系。 所謂受眾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眾、電影電視的觀眾,第四媒體網路的興起使得受眾的范圍越來越大了。自大眾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眾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後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眾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於中心地位的。隨著研究的發展,傳播學者們發現受眾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不同的受眾對於同一傳播信息會產生不同的反應,受眾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受眾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眾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眾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制約作用。 那麼傳者又包括哪些呢?原來的傳者單指媒介從業人員,主要是指新聞傳播機構、媒介管理者與媒介傳播者即那些從事最基本的采編、製作和播出如記者、編輯、導演、製片人和新聞主播等一線工作的從業人員。但是隨著第四媒體的介入,新聞傳播不再是新聞媒體(傳者)的"專利"。由於網際網路的獨特功能,使許多的機構和個人進入到了新聞傳播的行列之中,成為了新的傳者,而他們原來也可能是受眾,所以我認為新聞的傳者與受眾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換的 那麼如何分析傳者的心理呢?舉個簡單的例子,有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報紙上有些長篇大論,整篇報道很難找出哪裡是重點,過分的渲染細節,使得文章枯燥乏味,讀者看了就煩,這就是因為新聞傳者,在傳播過程中,片面的希望把自己的文章多登點,登長點,他們總是認為說的多,說的長,就是比說的少,說的短好。如果他們明白受眾心理就會知道,其實未必總是如此。有的時候說的過多,過長,受眾反而產生逆反心理,這叫做「過猶不及」。 再比如《人民日報》2006年8月23日第六版刊登的《透視「不流血死亡」》一文,為說明塵肺病、化學品中毒、鉛塵污染、非電力輻射、振動和雜訊污染等職業危害對職工生命的嚴重威脅,作者不惜筆墨詳盡地列舉了河南省1997~2001年塵肺病的發病情況分析、河南省職業病防治研究所2002~2003年對用人單位進行維護勞動者職業病衛生權利狀況的調查、湖南省2004~2005年全省職業病危害企業使用農民工情況的調查分析以及其他全國性的數據。報道中,數據詳實,並且作者竭力去強調這些數據來源的不容置疑的權威性。那我們來分析下這位作者的心理,在新聞報道中大段引出權威性數據,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實現傳者的意圖,有效的影響我們受眾的態度,因為從受眾角度看,一般越是權威人士的發言,越是可信,所以傳者利用受眾這樣的心理,經常在報道中引用權威的數據,讓讀者信服,盡管那些數據並不一定是正確的。 還有一些娛樂八卦周刊,他們為什麽能存在呢,盡管這些散播的信息,有的是捕風捉影,毫無權威可言,可是依然有受眾去相信,這是因為那些傳者,利用了讀者的興趣,原因就是人們有一種願意模仿自己所崇拜的對象的傾向,因而更容易贊同他們的觀點,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其次,根據認知平衡理論,當人們對問題所抱的態度與自己所喜歡的人相一致時,就能得到心理上的平衡。所以,那些八卦周刊的娛樂記者,充分利用讀者這樣的心理,投其所好,使受眾接受他們的信息,這就是他們的動機,再加上,即使受眾不相信,但是有關喜歡的偶像的信息,他們也會立刻充滿興趣而去閱讀。 另外針對近年來互聯網上開始流行的非專業人士的傳者,他們的心理又如何呢?這一類人大多是從受眾轉變為傳者,他們傳播的意圖無非是想擴大群體,即希望大多數人認可他們所認可的觀點。還有一類惡意在網上散播謠言虛構事實,那些人的心理,我看來有可能是為了好玩,也有可能是為了出名。最著名的例子有,一些名不見經傳的3線演員,在網上大爆與某某導演的「潛規則」,之後,立即身價大漲,接受媒體采訪,這類人應該是為了出名。也有的是為了引起大家的注意,需要幫忙,引起社會的重視,這一類多半是遇到的極大麻煩的人,為了更好的得到幫助,和解決的辦法,利用網路媒體傳達信息,希望被更多人聽到,從而獲得最大,最多的幫助。

7. 什麼是創造心理學

當今現代心理學最有前途的一個領域是創造心理學。創造心理學研究的對象是一般創造活動,特別是科學創造活動種的人的心理活動規律,以及創造群體的心理現象。

8. 《創造心理學〉方面的

創造本質:創造的出發點
創造行為:創造的動作
知識創造:創造本質能夠形成一個新的概念
知識創造行為:知識創造的動作
個性結構:特質的邏輯構造
個性傾向:特質的邏輯標准
個性心理特徵:特質所呈現出來的邏輯特質

9. 創造心理學,心理健康與職業生涯發展,心理學概論,社會心理學,我想選課,什麼比較有用啊

概論是必修課,而且挺枯燥,職業生涯會要求寫自己的一些職業規劃,社會心理學介紹些社會現象裡面的心理學,創造心理學有嗎,這個不大清楚,我讀四年心理學本科都沒學過,其實主要是看老師的,除了那個心理學概論其他都可以,但是老師不好的話每個都是講理論,那樣就很沒勁。

10. 創造心理學與創造力心理學是一個概念嗎

創造心理學是打破常規心理形成全新的有生命力的心理過程。而創造力心理學是創造能力和創造水平提升的心理學。創造心理學包括創造力心理學。

閱讀全文

與社會創造心理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