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評價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令人深刻的故事有哪些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紀伯倫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改編自作家吳曉樂的同名小說。書中深刻描述了家庭中,因追逐分數的考試制度而扭曲的親子關系,以及單一的成功價值觀忽略了個體差異性的高壓社會。
最近,備受關注的第91屆奧斯卡獎項名單揭曉,苦於華語電影獲獎不多,中國影迷的期盼一年比一年更甚。
然而在今年,情況出現了大改觀,由華裔導演拍攝的動畫短片《包寶寶》,喜摘最佳動畫「小金人」獎。消息一出,一片嘩然。
這部時長不足8分鍾的短片,沒有一句對白,卻讓中國式親子關系在網上引發熱議。
短片的主角是一位母親,一天,她意外收獲了由一枚包子變成的小男孩,點燃了她做母親的熱情。
她每天把「新兒子」捧在手心裡,給予他悉心的照料,洗澡、餵食、逛街。看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媽媽滿是欣慰,也因孩子慢慢長大,媽媽的痛苦也隨之來臨。一天,「包子寶寶」想加入踢球的小夥伴,媽媽生怕他受傷,便阻止了他。
回家路上,生氣的他不再吃媽媽遞來的麵包,兩人開始有了第一次分歧。漸漸地,不滿被控制的「包子寶寶」,有了自己生活,也有了自己的朋友圈。
被冷落的媽媽想挽回,可「包子寶寶」卻視而不見,每天和朋友出去兜風。看著漸行漸遠的兒子,媽媽非常氣憤,認為兒子翅膀硬了,開始不聽話了。
終於有一天,「包子寶寶」回家了,母親滿心歡喜開了門,卻迎來了他的新女朋友。更讓她崩潰的是,「包子寶寶」是回來收拾東西,離開家。
難以接受現實的母親去阻攔,她不願看到兒子不聽話,更不願兒子「逃出自己手掌心」。幾次把兒子拉回來,但都無果,在「包子寶寶」再一次想要離開時,著急的母親,做出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一把攥住「包子寶寶」,張開大嘴,一口把兒子吃了下去。
看到這驚人的一幕,我突然呆住了,脊背一直冒冷汗,這位母親的「掌控欲」直接殺死了自己的兒子。
視頻傳到網上,立刻引來了大批網友圍觀,很多網友都看哭了,直言找到自己家庭的影子。
和短片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孩子們並沒有被吃掉,但父母過分的掌控欲,也在無形中「吃掉了」孩子的人生。很多父母不解,為何自己的付出沒養出感恩的孩子,反而給親子關系帶來困擾。
其實是沒有明白,所有的孩子都應該在踏入社會,經歷碰撞的過程中成長,而不是在父母的控制中長大。
真正的教育,是懂得撒開手,真正的母愛,是一場得體的退出。
(1)虎媽發明擴展閱讀: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本劇由六位編劇將書中的九個故事改編成五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編劇/蔣友竹)、《貓的孩子》(編劇/簡士耕)、《茉莉的最後一天》(編劇/洪茲盈)、《孔雀》和《必須過動》(編劇/夏康真、費工怡、馬千代)。
跳脫一般親子關系和教育題材常用的溫情喊話窠臼,改編後的故事加入微科幻元素,讓寫實的生活日常,成了含有警世智慧的寓言。
2. 我發明的×× (作文啊)
我相信,在世界上,每個人都應該做一些對國家有用的事。因為每個人的興趣不同,內所以每個人選擇的容職業也一定不同:有的人想當一名優秀的教師,有的人想當一個有權勢的大官,有的人想當一名勇敢的探險家,還有的人想當一個富有的商人……而我卻想當一名著名的發明家。
我要發明一種衣服,這種衣服吶,既廉價又能調節冷暖,使人穿了在酷熱的夏季里也能感到清涼,在寒冷的冬季里也能感到溫暖如春,使那些貧窮的人們不用再受寒凍之苦。
我要發明一種食物,這是一種高營養的食物,只要吃了它,人們就可以一個月不吃東西,這樣,人們就可以不用太忙於找食物,世界上也會失去飢民。
我要發明一種房屋,名字叫做「萬能屋」,它能隨時搬到人們喜愛的地方居住。它不但可以遮風擋雨,防火災,還可以抵禦洪水,防地震。從此以後,災難將離開人間。
我要發明一種小型飛翔器。它是電動型的,使我們一背上它就能像小鳥一樣飛向蔚藍的天空。
我要發明……
假如我的願望能實現的話,那世界將是多麼美好啊!我想:我們現在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實現這些夢想,報效祖國。
3. 虎媽教育的優點 。蔡美兒的教育方式的可取之處
中國這種逼迫式教育30年前美國人就「稱贊、認可」過。當時中國家長SB地、腦殘地、狂妄地「認同」了美國的說法。對孩子極盡各種壓迫、催逼、棍棒之能事。
30年過去了。這些家長是不是齷齪、骯臟、無恥、低賤、劣等還用我多說嗎?那就是一群劣等人。不要怪我嘴狠,這是事實。
今天,這樣的事重新發生了而已。
虎媽宣傳了她的壓迫式教育,美國人依然開始「唱衰自己」「反思自己」,已然開始「鼓勵」、「肯定」30年前就發生過的教育方式。
中國家長中的一部分也一如既往的齷齪、骯臟、無恥、低賤、劣等。
當然,可喜的是,現在中國這樣的人比30年前少多了。
我是經歷過的,再在大街上一個父親拿皮帶抽他的孩子。我把他狠狠的打了一頓,打折了他的鼻樑,還踢了他的襠,最後拿皮帶抽他,看看什麼時候有人阻止我。結果除了看客還是看客。最終警察來了,了解了緣由後只是提醒了我幾句而已。而那個父親卻被「合圍」了。哈哈,大快人心!
「中國未來會有很多獲得諾獎的人」這是虎媽說的。
當然,因為以逼迫和威脅作為教育的時代,在中國已經結束了。
在這個時代中:中國沒有一項舉世矚目的發明;沒有一例改變世界的技術;沒有一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公司;沒有一位具有開拓進取、高深玄思的哲學家;沒有一位直樹人心,慷慨悲歌的藝術家;沒有......僅有的幾個有闖進的人,袁隆平、王傳福、李書福、俞敏洪也都是在少得可憐的相對輕松的環境下長大的。
就讓這個黑暗、罪惡、無恥、劣等的時代萬劫不復吧!!
4. 當前有哪些教育熱點問題, 不要虎媽狼爸
原中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贊、現任國家教育督導團副總督學錢一呈同志,曾應邀在上海市教委、上海市政府教育督導室舉辦的教育督學報告會上就當前教育發展中的「熱點」問題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和看法。本文談到的五大教育熱點問題系根據該報告錄音整理。
一、關於應試教育的問題
多年來,應試教育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之一。對此,我們應當思考,應試教育的出現究竟是我們的教育指導思想出了問題,還是整個社會出了問題?為什麼我們一直在提素質教育,但學校教育還是圍著高考轉?從深層次上分析,這是個社會問題,而不單單是教育問題。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二元化結構和競爭的加劇。我國城市和農村及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還比較大。在這樣一個環境下,很多家庭特別是農村的孩子都認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學,而且是上好的大學,上了好的大學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長有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但能上大學特別是上好大學的畢竟是少數,這就帶來了激烈的競爭。為滿足社會和家庭對孩子的這種期望,學校捲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學生能考上大學和好大學作為奮斗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應試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這種社會需要和現實是教育界無法抗拒的。如果沒有整個社會教育理念的革新,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難扭轉這一局面的。辦高中不談升學問題,這所高中對社會就沒有吸引力。現在我們不能迴避談這個事情,需要引起重視的是我們目前把「應試」做到極端了。
2.教育考試制度的弊端。科舉制度可以說是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科舉制度通過選拔為平民開辟了一條進入上層社會的道路,這套制度發明以後為世界各國所採用。但它走到極端以後也帶來了弊端,一個就是科舉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門磚。一旦金榜題名,終生受益,功利性極強。另一個弊端是出現了大量作弊現象。這兩種弊端給今天的學校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大於正面。現在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把傳統考試方法引向如何選拔人才,而不是應試能力的培養。
3.傳統文化的原因。應試教育也反映出整個社會在人才這個問題上的認識誤區。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願望強烈,這本無可厚非。但關鍵在於何為龍?何為鳳?究竟什麼是人才?目前對龍和風的理解太單一了,唯有考上大學才能成名、成龍、成風。這是長時間以來形成的一個觀念。現在這種觀念已經從高中階段擴展到初中、小學、幼兒園,也就是說,我們的孩子都在沿著應試教育模式下人才觀的軌跡和思路在成長。我認識一個密西根大學的教授,他兩個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內裝飾,家長很尊重孩子的意願,讓他們根據自身的興趣和能力去學習和就業。他們認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身心歡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來,在傳統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文化背景下,我們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長的意願來塑造。這種文化帶來的後果是孩子只會考試,不會做獨立的人。此外,另一個客觀原因是有待改進的分配製度,即教授工資就高、木匠工資就低的死工資制度,以及社會地位的巨大落差,這種狀況也使得社會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終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學或好的大學將「貽誤」孩子的一生,這不能不成為每個家長必須面對的嚴峻現實。
4.人才使用的不計成本。現在我們的社會用人不計成本,認為什麼事情都是學歷越高的人來做越好,這實質上是最可怕的誤導。現在一些單位招聘,一定要碩士以上,還要名牌大學的,所以就造成大家都去考名牌大學,盲目追求高學歷。在這方面中美的社會文化有很大差距。美國的博士生未必好找工作,碩士生、本科生有時倒好找工作。為什麼?因為有一個人才成本的定位問題。定什麼位?定工資的位。在美國用人有工資標准規定,用博士生要比用碩士和本科生貴,有些崗位並不需要博士生,企業就不願意用博士生了。
要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教育界首先應該向社會宣傳一種正確的人才培養觀。最近我看了一些文章,總說出現應試教育的原因是評價方法不對,我覺得這樣的眼界還不夠開闊。要跳出教育看教育,要從全社會的視野來進行改革。高考總是存在的,問題是怎樣做到揚長避短,要揚的是選拔之長,要避的是應試教育壓抑人才成長之短。
二、關於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負擔的問題
教育界對減負問題討論的比較多,但「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這幾個字比較難分析,怎樣的負擔才算是過重的?我的看法是:
一是要合理確定初中和小學的教育目標。什麼是小學的培養目標?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兩條底線:一是人格的培養。二是學習的興趣。現在往往是過早地把很多知識性內容壓到小學教育中。這樣一來,一是會讓小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這是學校教育最可怕的後果。二是對學生人格的培養考慮得很少。作為一個社會人,學生首先應該養成良好的品格,這些品格不是他自己認識到的,而是學校通過各種活動及各種教育形式讓他感受到的。現在課程排得那麼滿,學校沒有時間安排活動,學生也沒有腦力「空間」自己去體會和思考。所以,現在小學和初中迫切需要對課程以及培養塑造小學和初中生健全人格的問題統一進行研究,以利於對培養目標有正確的定位。
二是要把義務教育階段培養學生品行放在首位。美國對培養小學和初中生有一句話我比較贊成,就是首先應該培養的是一個合格的公民。要設置合格學生的標准,首先應著眼於培養一個合格公民。在美國有公民課,講選舉,它告訴學生,第一長大後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二長大後如何去選舉,應該遵守哪些選舉上的規定。說大一點,這就是一種民主意識的培養。所以,小學和初中主要是把做人的最基本東西打扎實,未成年人的品行和能力培養要靠學校組織的一系列活動去實現,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來實現,而不是僅僅靠課堂里的學習來完成。希望上海能定一個標准,嚴格規定多少時間是講學科知識,多少時間是開展各類社會活動。什麼階段應該做什麼事情都應該確立一個科學的目標,而不是只滿足知識的灌輸。
三、關於我國基礎教育行政管理的問題
我國基礎教育行政管理的重心太高,教育部從幼兒園一直管理到博士後,這么大跨度的行政管理體制是沒有辦法做好基礎教育工作的。所以,基礎教育主要是學校的行政管理重心應往下放,也就是說,應該讓校長、教師和社區來發揮作用,讓他們實實在在地參與學校的管理,並且要切實加強並支持社區和家長委員會的作用。
上海的基礎教育發展到今天,如何發揮家長和社區對教育的參與作用已顯得非常重要。上海社區居民的整體素質已經提高了很多,在這種情況下,辦學校還僅僅依靠上級行政就比較難了。社區的文化不一樣,社區居民對教育的要求也不一樣,我們應當在更好地了解家長需求後,努力把學生培養好。與此同時,家長和社區也可以支持、幫助學校做很多事情。甚至遇到經濟困難的時候也可以通過社區和家長委員會來解決一些實際困難。對決定學校發展的問題,除了學校要依照政府的規章制度來辦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學校的家長委員會來做決定。
四、關於英才教育的問題
目前,在強調教育均衡化和教育公平的時候,不應該忽視英才教育的問題。特別是上海基礎教育有很好的基礎和條件,理應走在前面並作一些突破性的探索實踐。千軍易得,一將難求,不重視和加快精英人才的培養,我們國家很多事情就辦不成。
傳統教育是老師說的話學生不能反對;上級說的話下級不能反對;父親說的話兒子不能反對。如果都按這個模式下去,那我們就不能超越前人了。在我任人事司司長的時候說過,對科學家的要求和對校長、書記的要求是不同的。對校長書記的要求是能夠統籌協調,識大局,顧大體;對科學家的要求是執著,要有一旦認定了以後就永不放棄的精神,沒有這種執著,人雲亦雲隨風擺,永遠出不了成果。
英才教育的培養目標是著眼於國家的利益、國家的長遠目標。在培養英才的同時,要注意那些不是英才的人,使他們達到合格的標准,但英才教育絕不能只滿足合格的教育。上海基礎教育均衡發展已走在全國前列,上海有這個必要也有這個條件,走出一條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發展之路,加快英才教育的實踐之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英才的培養和發展決定著一個城市、一個民族和一個國家科技創新發展的能力和前途。教師的義務是培養人才、發現人才,因此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適應適量英才教育規模的需要。
五、關於構建多層次、多立交的教育體系的問題
美國的教育是一個完整的多層次、多立交的教育體系。打一個比方,美國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就像美國高速公路的立交橋一樣,需要了就上去跑一段,不需要了也可以隨時下來。美國的高等教育有私立的、公立的,社區學院等也很多,這樣學生的選擇面就比較廣。在美國,有些學校不要求人學考試,學生入學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一張證書或學一些新的知識。一個人的職業、崗位都是變化的,他需要不斷學新的東西,所以要建立終身教育體系。終身教育體系中有一塊是學校做的,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可以很方便地再回學校受教育。這樣的終身教育體系有助於避免一考定終身的情況。這種體系的優勢很多,而且為社會經濟的發展提供一種強有力的支撐。上海完全有基礎和條件,在開辟和構建多層次、多立交的教育體繫上作先行的探索與實踐。
基礎教育也是這樣的情況。有公辦的、民辦的,可以提供多種選擇。只要社會有需求,我們就不要用一種模式來套。現在中國的擇校現象很嚴重,但都進好的公立學校也不可能,在這樣的情況下,上海的基礎教育能否從自身的優勢和條件出發,研究和制定更好的政策和辦法,多開辟一些教育資源渠道,讓社會和家長都能得到他們想得到的教育。有些人可能多花點錢上好的民辦學校,有些人可能少花一些錢上一般公立學校,優秀的學生可以少花錢憑才幹上好的公立學校。這樣教育的選擇性、服務面就大了,既有利於社會的緩和,也有利於教育需求的緩和。
教育理念上的問題不是講一次話、發幾個文件就能解決的。可以這么說,教育的改革應該與社會經濟的改革同步,教育的改革絕不能離開整個社會和經濟的改革和進步。希望上海在率先實現現代化的同時也率先實現教育的現代化,特別是教育理念、制度和機制的現代化。
5. 誰發明了什麼,誰發現了什麼。
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列文虎克發現了微生物。
6. 「中國虎媽」為什麼會輸給「猶太母親」
「中國虎媽」為什麼會輸給「猶太母親」?
兩位優秀母親:左,中國虎媽蔡美兒,耶魯教授、作家;右,猶太母親雅各斯,主編、安息日主題作家
「女人的素質決定一個民族的命運。」 第一次聽到這個說法,還是在大學的課堂上,當時我並不太理解其中的含義,更不能苟同其武斷的結論。然而,隨著結婚生子,人生閱歷增長,對於之前嗤之以鼻的結論,在細細思索中又有了新的認識。
最近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以色列投資之父Yossi Vardi的口中。
了不起的猶太母親
以色列以佔全球總人口總數0.13%(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數據)的人口,獲得了全球20%的諾貝爾獎(162個);平均每1844個以色列人中就有一名創業者;以色列吸引了約20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其人均風險投資額居世界首位,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以色列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的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公司的總和。
當被問及以色列人成功的秘訣時,Vardi坦言:全因猶太母親們教子有方!
在以色列,猶太母親們從孩子6歲開始,就教育他們一定要獲得成功。「比如,我的媽媽就總是對我說:我為你付出了這么多,就算要求你得一兩個諾貝爾獎回來,也一點都不過分。」Vardi說。
這聽起來不正和中國的虎媽有異曲同工之妙嗎?沒錯,Vardi也承認,「我聽說過中國虎媽,她絕對是位『猶太母親』。猶太母親是一種精神狀態,是所有那些對自己孩子的教育負責任,不讓孩子放任自流的人,這超越了一切宗教和性別的限制。」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真的如此相似,為什麼中國多年來對諾貝爾獎苦尋而不得,而以色列人卻輕而易舉地獲得了上百個諾貝爾獎呢?
「恥感文化」:動力來自外部 「罪感文化」:動力來自內心
在看似雷同的嚴苛之下,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的教育理念其實存在著本質區別,這種區別也是造成這兩個古老的民族之間巨大差異的原因。
教育的最終目標在於影響每個受教育個體的認知和行為。要比較猶太母親和中國虎媽的本質區別,首先需要將每個個體所處的不同文化背景作為出發點去理解。美國人類學家魯思·本尼迪克特,在歸納日本的文化類型時提出了「恥感文化」和「罪感文化」一說,即每個文明中的個體,都會在不同程度上自覺地約束自身的行為,以避免自己的行為給自己帶來「恥辱感」或者「罪惡感」。
所謂「恥感文化」,是一種在儒家文化圈中具有主要影響力的文化心態,其特徵在於,「恥感文化」影響下的人,判斷行為對錯的依據不是如法律法規等統一的准則,而是這個個體所處的環境中他人的認可、評價和態度。
「中國式過馬路」是「恥感文化」中的典型現象:雖然紅燈亮起時不能過馬路是一條固定的准則,但是當個體所處的環境中大部分人都破壞這一準則時,「恥感文化」中的個體就不會因為自己也破壞這一準則而產生任何的恥辱感。
與「恥感文化」不同,在「罪感文化」中,對個體的行為約束往往來自於固定的准則(無論是宗教准則還是法律准則),當個體違背、破壞這些規則的時候,即使沒有其他人知道,他的內心也會產生揮之不去的罪惡感。西方社會普遍受「罪感文化」的影響。
需要指出的是,恥感和罪感都可以成為個人追求成功的精神動力,但這兩種動力在對待成功的態度上有區別:「恥感文化」中的個體,其對成功的渴望,更多出於外在壓力。比如,一個人看到身邊的人都比他成功,他就會產生恥辱感;當外界壓力消失時,追求成功的動力也會隨著恥辱感一起消失。在「罪感文化」中,如馬克斯·韋伯所說,個體將追求個人成功作為一種「天命(calling)」,一種准則,他們對成功的渴望與外界無關,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動力。
看看這些以色列的著名諺語就可以窺見這個民族內心涌動的暗流:「I was always looking outside myself for strength and confidence but it comes from within. It is there all the time。」(我老是向外尋求力量與信息,但它們其實來自內在,而且一直都在那。)——God
中國虎媽輸在哪裡?
是營造來自外界的壓力,還是激發來自內心的動力,這種理念的差別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中國虎媽和猶太母親的教育方式上。
猶太母親們雖然對孩子教導嚴格,但這種嚴格僅僅是作為一種大的原則,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不是具體到要求孩子是一定要學舞蹈還是學美術,是學數學還是學物理。
希伯來語學者高崇偉旅居以色列期間發現,當孩子們做錯事時,猶太母親們首先會表現出諒解,然後以商量的態度,讓孩子自己作出選擇。
「他們尤其重視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幾乎每個孩子都是在提問中長大。孩子在很小的時候,長輩就會經常提一些在孩子看來莫名其妙的問題,孩子們則在不斷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成長。到了上小學時,家長會培養孩子每天問10個以上他不懂的問題。如果別人的回答不能令他滿意,就要自己去找出答案。」高崇偉說。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以色列女作家戈迪默在談到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時也曾經說過:我們的家庭教育是民主的、開明的,父母在教育上首先是尊重孩子的選擇,從不強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學習。
反觀中國虎媽的教育,因為7歲的女兒一首鋼琴曲沒有彈好,就強迫她從晚飯後一直練習到夜裡,中間不許喝水或者上廁所。這樣的事例或許極端,但絕對不是個例。在現實生活中,家長或是威逼或是利誘孩子去做自己認為有用、有益之事,而不尊重孩子的興趣和意願,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虎媽有十條她引以為傲的「禁止家規」,其中之一就是不許孩子從事自己喜歡的課外活動。
生活中,中國媽媽們或多或少地扮演著「虎媽」的角色:代替孩子作出決定,用外在的壓力取代他們個人內在的動力。對於七八歲的孩子來講,年長幾十歲的家長,其所做的決定也許更明智;但是,等到孩子20歲、30歲時,他們面臨的不再是學鋼琴還是學吉他這樣的選擇,而是開創什麼樣的事業、和什麼樣的人一起生活這樣復雜而又影響深遠的選擇時,中國家長還要替他們做決定嗎?如果家長的選擇是錯的,家長能替孩子承擔其後果嗎?如果從孩子七八歲開始,家長就削弱和剝奪他們做決定的能力和權利,又怎麼能奢望孩子成年之後,就能在一夜之間學會分析利弊、取捨得宜呢?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發明ICQ的是以色列人,而把即時通訊軟體做到極致的是中國人。
我們持續幾十年、幾百年的虎媽式教育可以培養出很好的追隨者,但是追隨者的特點是我們永遠需要外界的壓力對我們形成持續的刺激,需要跟在領跑者的後面。假使哪天我們真的走了運,出現了一些具有原創性的想法,這只會使我們更加不知所措—這個技術有多大的市場前景?我應該輟學或者辭掉現在的工作去創業嗎?如果失敗了我該怎麼辦?我應該如何向身邊的人解釋,以求得他們的理解?
如何抉擇,這種能力和勇氣不是中國孩子上小學、中學或者大學的時候被剝奪的,而是在他們不想學鋼琴時卻必須乖乖地坐在鋼琴凳上,不想學畫畫時還得顫顫巍巍地拿起素描筆,不想學舞蹈時卻只能踩上精緻的舞鞋時,回頭看見媽媽滿意的笑臉那一刻,開始慢慢地喪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