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鋼琴發明的故事

鋼琴發明的故事

發布時間:2021-06-22 09:22:33

『壹』 關於鋼琴的童話故事

魚和魚水的故事

從小就是一個頑皮的孩子,她是不是從其他孩子一樣安靜。她喜歡跳了水,先一個50米沖刺跳躍,然後來了個急剎車,或急轉彎。每當這個時候,水總是微笑地看著孩子......有時魚,魚兒會碰到一些令人沮喪的事情,但在這種情況下,溫柔的水兒總是靜靜地聽著,舒緩魚的孩子。
日,水兒輕輕一甩魚,讓她躍出水面,看看外面的世界,然後她穩穩接住。到了夜裡,水兒成了最溫暖的搖籃,他總是輕輕地搖晃哄著魚她的睡眠。在夏天的夜晚,水兒總是魚魚入水長大的面,她發現心裡有一件事對她的照顧 - 即水兒。有一天,魚兒終於鼓足了勇氣告訴孩子,她喜歡他的水,水兒卻沉默。 「你為什麼不說話?」問魚。水依舊沉默,而是開始輕輕的搖了搖頭。
媽媽說魚兒不能愛水。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像斑馬斑馬只能愛,只有愛豹豹;只愛條紋條紋,斑點他們只能愛斑點,而斑點永遠愛條紋。魚不明白,如果條紋真的愛上了斑點,真的很喜歡魚和魚鳥真的愛水,那麼如何?魚不明白,她搖搖氣泡在水面上,說:「我愛你!」水兒再次安靜,魚也沒有說什麼,只是靜靜地躺在水的懷里......
很長一段時間,魚開放打破了沉默:「你不能看在我的眼裡的眼淚,因為我在水中「。水說:。 「我能感覺到你的眼淚,因為你在我的心臟,」魚焦急:「你為什麼不愛我」
水只能說:「我不能愛你,我居無定所,經常徘徊,你和我在一起會很辛苦「
魚,但堅定地說:」我不怕,我要永遠和你在一起「
但終究逃不過漂流的命運,他流入一條河,魚兒一直緊盯著陪他。他們相擁而危險的暗礁倖免濤,流動的河流和湖泊,跳下流入一條小溪瀑布。一路上,水兒將輕輕一甩魚,捕獲,再折騰,再接住,嬉鬧。水流更溫馨,它不是乾燥速度快起來!
「太好了,我們終於可以解決。」魚歡呼。 「不,水太淺,太危險了,還有迴旋餘地帶你迅速游回吧!」水兒緊張地說。
「不,在任何情況下,我永遠不會離開你!」魚堅定地說。
訂單減少,白天水的蒸發,魚在水中的懷里靜靜地躺在沒有任何動靜。到了夜裡,星星全落到水裡,魚兒就開始玩了,星星一顆顆吞,但吐出來,然後咽下,再吐出來,樂此不疲。
月,紅太陽的水,即使他們作出了各種努力,孩子還是可以的水分蒸發的一點點。離開水的魚背漸漸地,水激起了孩子們的辛勤浪,打濕了她的背,她不會讓太陽灼傷。但這樣一來,更加速了水的蒸發。最後,水的最後一滴已經離開了魚。魚躺在龜裂的土地上,奄奄一息。
魚在完成了最後的心臟跳動的,一滴眼淚從臉頰滑落。
突然,一個閃光劃破長空的閃電,經過幾個雷聲,大雨傾盆而下,魚兒回到水裡的懷抱,孩子們在召喚水的魚,但魚沒睡醒,用清水悲傷的情緒就像馳騁風攜帶魚,撕裂心肺哭了,任何人都可以聽到......
孩子提水的魚,奮力奔跑,流量小的干樹水兒侵入土壤,魚的屍體埋在土,水在魚面前有孩子輕輕地腐爛的屍體說:「我們不再四處奔波,我發現你的家,從現在開始之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不知道多少年了,樹上長出嫩綠色的新芽的頂部,有一小滴在上面,在陽光照耀下,那是魚兒流下了眼淚......

『貳』 鋼琴的故事是怎樣的

鋼琴的演變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兩種古鋼琴的發音原理互不相同,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就是:完全不能或幾乎不能隨手指觸鍵的不同力度彈出強弱不同的音來。雖然有這樣的弱點,但古鋼琴作為鍵盤樂器,已經具備了將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結合起來的功能。當不同的音、不同的曲調同時(不是先後)結合起來時,音樂就變成多聲的、復合的、立體的了,這無疑是人類音樂思維的深化。鍵盤樂器的優點就在於能夠適應這種深化的需要。同時也反過來為多聲音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那時的歐洲音樂,恰好是復調音樂迅速演進的時代。相應的,古鋼琴也盛行了幾百年。許多作曲家都為古鋼琴作曲。例如巴赫、享德爾和斯卡拉蒂的鋼琴曲,都是為古鋼琴的。海頓、莫扎特的大量作品和貝多芬的一些作品,也都是為古鋼琴作的。另外,古鋼琴還有它特有的纖巧的音色。所以在古鋼琴普遍被現代鋼琴取代之後,到了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甚至在當代,又有少數鋼琴家重新提倡使用古鋼琴。今天, 許多型制的電子琴也都設置古鋼琴的音色(Harpsichord),就是這個緣故。

樂器的演進,是伴隨著音樂創作的深化而變化的。而音樂創作的深化,就在於更細膩、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內心對無限豐富的大自然和社會生活的感受,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限豐富的感情色調及其變化。這時,缺少力度變化和對比的古鋼琴,就不能完全滿足音樂藝術發展的需要了。新的鋼琴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的。

世界上第一台鋼琴,由義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B·Cristofori)於1710年前後在佛羅倫薩製造出來,當時取名為「弱和強」(Piano e forte)。後來,幾乎所有語種都稱鋼琴為Piano,就是Piano e forte的簡稱。中文稱Piano 為鋼琴,這倒是中國化了的名稱。

僅從鋼琴本名為「弱和強」這一點已經說明:演奏者能隨心所欲地彈出弱、強、漸弱、漸強、突弱、突強等等力度變化、對比,這是鋼琴的發音原理與古鋼琴的根本不同之處。這一點不同,對鋼琴演奏藝術的發展,對鋼琴曲創作的推動,都有重大意義,這已由後來的鋼琴音樂史所驗證。克里斯托弗里的巨大貢獻,就在於此。萬事開頭難,盡管他製造的那台鋼琴與我們今天常見的三角鋼琴(即平台式鋼琴)和立式鋼琴相比,還是大不相同的,但畢竟Piano是在克里斯托弗裏手裡誕生的。後來的幾百年間,又經各國無數的能工巧匠,從型制、結構、材料、音域、音色、音量等等方面不斷予以改進,才成為今天的樣子。

『叄』 貝多芬彈鋼琴的故事

30歲時,貝多芬愛上了一個伯爵小姐朱麗葉.琪查爾迪,但她父親嫌貝多芬出身低賤,硬是把女兒許配給一個伯爵。這給了貝多芬極大的精神刺激,據說他的名曲《致愛麗絲》就是在這段時間內創作的。

失戀固然令他傷心,但更令他傷心的是他的耳朵開始發聾。貝多芬曾竭力治療,卻無濟於事,他搬到維也那鄉下去療養了兩年。結果病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更加惡化了,就連窗口對面的教堂鍾聲都聽不到了。

絕望中,貝多芬多次想到了死,但他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人世,他堅信只有音樂才能拯救他。他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容它毀掉我!」貝多芬立志要在餘生中從事音樂創作。

貝多芬從32歲起開始音樂創作,在近兩年的彷徨與探索後,他終於創作出第一部具有自己鮮明特點的作品——《第三交響曲》(《英雄交響曲》),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音調跌宕起伏,時而沉靜凝思,時而憤慨咆哮,令人情緒激憤。

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本來是想獻給拿破崙的,但他聽到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加冕稱帝的消息時,怒不可遏,憤而塗去原來的獻詞,而是把它改成:《英雄交響曲》。

(3)鋼琴發明的故事擴展閱讀:

貝多芬創作經歷:

1770年12月16日,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出生於德國波恩。

1775年左右,4歲的貝多芬被父親逼著學習鋼琴、小提琴,其父愚蠢地想用強制性手段將他培養成莫扎特式的神童。

貝多芬13歲時的肖像畫貝多芬13歲時的肖像畫1778年,8歲的貝多芬師從宮廷老管風琴師H·伊登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及管風琴,同年8月26日第一次登台演出。

1781年,11歲的貝多芬輟學,進入波恩劇院樂隊當小樂師,有機會師從選帝侯宮廷管風琴師、指揮家和作曲家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聶弗,聶弗是位啟蒙運動的參與者,對貝多芬一生影響很大。

1783年,13歲的貝多芬擔任宮廷樂隊的古鋼琴獨奏與伴奏,但無薪俸;同年根據德雷斯勒的進行曲改編為《鋼琴變奏曲》(woO63),這是他正式發表的第一首作品,由德國音樂出版家J·M·格茨予以出版。

1785年至1786年,貝多芬轉向弗蘭茲·安東·里斯學習小提琴,完成《三首鋼琴奏鳴曲》(woO36)。

1790年,作曲家海頓去倫敦途經波恩,貝多芬結識海頓;同年受委託完成了兩部清唱劇:《為約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劇》(woO87),這也是貝多芬第一部與政治沾上邊的作品;以及《為利奧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劇》(woO88)。

1792年11月,22歲的貝多芬在海頓等人的鼓勵支持下離開故鄉,開始拜海頓為師學習作曲,定居於維也納。

1796年8月,在《維也納雜志》上發表了貝多芬贈送給海頓的三首鋼琴奏鳴曲(Op.2);同年開始出現耳聾現象。

1796至1797年創作完成《C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Op.15),並於1798年在捷克布拉格首演。

1799年,霍夫敏斯托於年底將貝多芬的《c小調第八(悲愴)鋼琴奏鳴曲》(Op.13)予以出版。

1801年,創作完成《升c小調第十四(月光)鋼琴奏鳴曲》(Op.27no.2),題獻給朱麗塔·吉米爾茨伯爵夫人;同年還完成了《弦樂五重奏》(Op.29)、《弦樂四重奏》(Op.18)。

1802年,到海利根施塔特度夏,貝多芬已完全聽不見聲音,同年10月初給自己的兄弟寫下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遺囑》;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完成《第二交響曲》,並重返維也納。

成熟時期1803年,神劇《基督在橄欖山》、《A大調克魯采小提琴奏鳴曲》首演;同年完成《第貝多芬畫像,作於1804-1805年貝多芬畫像,作於1804-1805年三鋼琴協奏曲》。

1805年4月,《第三(英雄)交響曲》首演,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此作是貝多芬進入創作成熟時期的重要標志;同年11月20日,歌劇《費德里奧》在維也納皇家劇院首演。

1806年,創作完成《拉茲莫夫斯基弦樂四重奏》、《第四鋼琴協奏曲》、《第四交響曲》,以及小提琴協奏曲。

1808年12月,《第六(田園)交響曲》在維也納劇院舉行了首演。

1809年,《科里奧蘭序曲》、《第五(命運)交響曲》、《C大調彌撒》相繼問世。

1810年11月,《第五鋼琴協奏曲》在萊比錫首演並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時貝多芬因耳聾已與許多親友疏遠。

1812年,創作完成《第七交響曲》與《第八交響曲》;翌年夏天創作完成《戰爭交響曲》。

創作晚期1823年53歲的貝多芬畫像1823年53歲的貝多芬畫像1814年2月—3月,《第七交響曲》、《戰爭交響曲》相繼再度上演,成為維也納狂熱事件。

1824至1825年,首次公演《第九交響曲》及其合唱;1825年3月,創作完成《庄嚴彌撒曲》。

1826年,《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完成並公演,歌劇《費德里奧》最後版本予以發行。

1827年,倫敦愛樂樂團贈予貝多芬100英鎊,邀請他為樂團譜寫《第十交響曲》,未及完成,貝多芬於同年3月26日與世長辭,終年57歲。

『肆』 關於鋼琴家的故事有哪些,簡單點,謝謝了

{這是鋼琴家郎朗的故事,希望對你有幫助}
朗朗寫過一本自傳,叫:《千里之行,我的故事》。
講的是他成為鋼琴家的過程。
http://read.dangdang.com/book_412
這是前邊一部分,在網上搜搜應該能有全文下載。

這是節選:
湯姆是一隻貓,但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它穿著一身禮服出場,對觀眾鞠躬,然後開始彈琴。它的演奏美妙無比。一隻穿著禮服的貓在彈鋼琴!我覺得這有趣極了。剛開始音樂很緩慢。接著,在鋼琴琴身里,我們看到那隻小老鼠傑瑞正躺在琴弦和毛氈上打盹。它醒過來,對湯姆招招手。它是在逗弄湯姆,而湯姆下定決心要繼續彈下去,並不理睬傑瑞。但是傑瑞蹭到了琴鍵下面,讓湯姆大為惱火。音樂開始加速,卡通動作也開始加速。湯姆和傑瑞把彼此氣得發瘋:湯姆的手指被傑瑞設下的捕鼠器卡住,傑瑞被湯姆一把抓起,扔到琴椅下面。傑瑞爬出來,開始按著一段爵士樂的節奏敲打琴鍵,而湯姆正在彈奏的卻是古典音樂。貓和老鼠拚死搏鬥著,而音樂還在繼續。音樂和打鬥的場面完全合拍。最後,傑瑞勝利了。貓累得精疲力竭,而小小的老鼠這會兒卻穿著禮服謝幕,接受觀眾的掌聲。

後來我才知道,它們兩個彈的那首曲子是弗朗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第2號》。但當時我還是一個兩歲還差兩三個月的小孩子,甚至連什麼是作曲家都不明白。我只是喜歡裡面的動畫人物,喜歡它們時而配合默契,時而針鋒相對。貓在追老鼠,老鼠在逗弄貓。小腳在琴鍵上上躥下跳。我尤其佩服湯姆的手指。它能把手指伸長,觸摸到鋼琴兩頭的琴鍵。彈奏一個琴鍵意味著引發一段情節,彈奏許多琴鍵意味著讓故事順暢地衍生下去。彈得越快,動畫人物彼此就追得越緊,它們的奇遇就越瘋狂,它們的跟頭摔得就越可笑,它們的惡作劇也就越好玩。

彈鋼琴意味著惡作劇。彈鋼琴意味著樂趣。

彈鋼琴可以很可笑,很瘋狂,很緩慢,很快疾。彈鋼琴就像坐旋轉木馬,帶出一連串的音樂。

我想要越彈越快,看我的手指能夠以多快的速度掠過琴鍵。我想要看我能以多快的速度趕上湯姆、抓住傑瑞。我想要跳起來,落下去,然後爬起來,再重頭來過。即便我的雙手疲倦了,即便我的手指發痛了,我都不在意,因為通過創造音樂,我其實是在編創故事。

父親幾乎每天都用二胡為我伴奏。他欣賞我的淘氣勁兒,他自己有時也是童心未泯。他能讓二胡歌唱,讓二胡笑。在一起,我們講述著我們自編的無言的故事。只有在那樣的時刻,父親和我才能夠表達對彼此的愛意。那種心心相印是深沉的、強有力的,但也是危險的。那種愛混合了無情的、壓倒一切的抱負,它是那麼的強烈,本是小孩子的嬉耍於是成為了一種痴迷。

『伍』 有關鋼琴的由來的故事。

你就跟那些小朋友講:「你們知道鋼琴為什麼叫鋼琴嗎?是不是因為它全部用鋼來製作的啊?有誰知道??舉手,回答一下......」,呵呵,然後就把鋼琴的結構形象的講給他們聽,不了解結構的話自己找一架鋼琴掀開上面的頂蓋自己觀察。鋼琴的外殼全部是松木,背面有一層至關重要的「共鳴板」,只有8毫米到10毫米厚,內部主要發音部件是鋼琴弦,鋼琴弦分為裸弦和纏弦兩種,掛在上下兩個固定點處,根據不同長度,不同松緊度,經過調音師的調音,美麗悅耳的聲音就出來了。

再然後就簡單的講一下鋼琴的發明者,世界上第一架鋼琴的產地等等信息,這些上面那位仁兄已經說出來了。

還有,你真有趣,還「懸賞5分喲」,真小氣!

『陸』 關於鋼琴家的感人故事

哈哈。建議你去看一部電影。
非常非常的經典
叫做《海上鋼琴師》 寫了一個鋼琴家的一生。非常的震撼人心。

『柒』 尋鋼琴曲背後的故事~~~~

鋼琴曲《獻給愛麗斯》是貝多芬獻給戀人苔雷澤的生日禮物。

鋼琴曲《致愛麗絲》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1810年所作。作者將這首精緻的鋼琴小品題獻給女學生特雷澤?馬爾法蒂。樂曲以迴旋曲式寫成。一開始出現的主題純朴親切,刻畫出溫柔美麗、單純活潑的少女形象。這一主題先後重復三次,中間有兩個對比性的插部。第一插部建立在新的調性上,色調明朗,表現了歡樂的情緒;第二插部在左手固定低音襯托下,色彩暗淡,節奏性強,音樂顯得嚴肅而堅定。一連串上行的三連音及隨後流暢活潑的半音階下行音調,又自然地引出了主題的第三次再現。樂曲在歡樂明快的氣氛中結束。

一個冬天的夜晚

——致愛麗絲

貝多芬的一生是偉大的,也是充滿苦難的。世界不曾給過他什麼歡樂,而他卻創造了永久的歡樂獻給了世界。當人們感到憂傷的時候,貝多芬會悄然來到他們身邊,在琴弦上唱出他那隱忍的心曲,安慰著那些哭泣著的人們。所以,羅曼 . 羅蘭才說,貝多芬是依靠心靈的善良而偉大的英雄。

貝多芬二十幾歲時的一個冬天,一個寒冷的聖誕節之夜,貧困、孤獨的青年音樂家,一個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彷彿在尋找什麼,又似乎是漫無目的,僅僅為了享受一下這聖誕之夜的冷寂的星空……

空氣中飄過了富人們餐桌上的烤鵝和蘋果的香味,年輕的貝多芬在寒風中高昂著頭顱,火焰般的卷發在風中飄揚……他的心靈似乎感到了一股沖動……

突然,他看見一位身體單薄的小女孩,匆匆地從教堂的那邊走過來。她的臉色那麼難看,彷彿正因為什麼不幸的事兒而感到絕望,她的弱小的身體在寒風中哆嗦……

「小姑娘,什麼事使你這么傷心,我能幫助你嗎?」

原來,小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他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唯一的小孫女上個月也得傷寒病死了。雷德爾老爹哭瞎了眼睛,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他有一個願望,在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小愛麗絲說,「先生,雷德爾老爹是個善良的人,他愛畫畫,愛聽音樂。每到春天,他就騎著馬到森林裡去,秋天帶著一大捆畫回來。他把賣畫的錢都分給了我們這些窮鄰居,而他自己窮得只剩下一架破鋼琴。他病了,他天天都念叨:『讓我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吧,讓我到塔希提島,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它們吧!……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唯一的願望啊!』」小女孩含著淚水告訴面前的這位先生說:「多好的老人啊!可是沒有人能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

「不,也許有的!」

就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青年音樂家隨著小愛麗絲來到了老畫家的身旁。他輕輕地打開了老畫家的那架舊鋼琴的琴蓋。他坐在這架舊琴前,心中似有一種神秘的激情湧起……他的手指輕輕的按動了琴鍵……

是的,他的靈感和激情迸發出來了,在他接觸琴鍵的的一剎那間,彷彿有一仲無法言說的神秘召引,又若內心深處正在接受神祗的幫助,他彈奏著,彈奏著……那麼自如,那麼專注……

這時候,雷德爾老爹停止了咳嗽,好象是一種迴光返照似的,他坐了起來,咧開嘴巴,微笑著,頭部也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晃……小愛麗絲更是滿臉驚訝地望著這架破舊的鋼琴,好象在懷疑,這位年輕的先生是不是一位巫師,怎麼好象具有魔法一般……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靈魂終於可以升入天堂了……

雷德爾老爹撲上前,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里的音樂家。「先生,感謝你讓我在聖誕之夜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

貝多芬站起身,「不,是你那仁慈的心靈在召引我,在趨動著我,還有您,美麗可愛的,天使一般的愛麗絲!是您把我引到了這架鋼琴前……」

「不,是您幫助雷德爾老爹實現了他的美麗願望。」

「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您吧——可愛的小愛麗絲。」說完,青年音樂家低下頭,輕輕地吻了小愛麗絲,然後猛地轉過身,拉開門,大步走進了夜色中,他的火焰般的卷發在風中飄揚,雄壯的姿態活象一隻雄獅……

許多年過去了,貝多芬從沒忘記過這個冬天的夜晚。他的心靈常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纏繞著。終於有一天,他憑著准確的記憶,寫出了那首曲子,他的心情才稍微平靜了一些。他難以忘懷那位善良、美麗的小女孩愛麗絲。他不假思索地把這首鋼琴曲題名為《致愛麗絲》……

應該說,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音樂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但有些器樂小品同他的那些大手筆相比,又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同樣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鋼琴小品《致愛麗絲》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他卻一直在為甜蜜的愛情而不懈地追求著,《致愛麗絲》的創作就包含了這樣一個富於浪漫色彩的故事:當貝多芬年近40歲時,他曾帶過一個名叫特蕾澤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此時的貝多芬心情非常盪漾,於是寫下了一首鋼琴小品送給了這位學生,並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後來,這份樂譜一直就留在了特蕾澤那裡。貝多芬逝世後,在他的作品目錄中也沒有這個曲目,直到40年以後,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的撰記,在整理特蕾澤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個手稿,但在發表這個樂譜時,卻把"特蕾澤"筆誤為"愛麗絲",待要澄清的時候,人們已接收了《致愛麗絲》這個既成事實。但我卻認為,"特蕾澤"也好,"愛麗絲"要好並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可以理解為貝多芬歸根結底要獻給的,是崇高的"愛情",是人類所有善良的女性。在這首《致愛麗絲》中,貝多芬基於了一個淳樸而親切的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述,在作品的前半部分,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正在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聽起來好象二人在親切地交談
貝多芬是集西方古典派之大成,開浪漫樂派之先河的偉大作曲家。人們都比較熟悉他的交響曲、協奏曲、室內樂和歌劇等大型作品,但是,他的為數不多的器樂小品,也同樣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鋼琴小品《獻給愛麗絲》就是其中比較著名的一首。

貝多芬一生沒有結過婚,但是,他一直盼望著能得到一位理想的伴侶。因此,這類事在貝多芬的生活中也有些浪漫色彩的故事流傳。1808-1810年間,貝多芬已經四十歲的人了。他教了一個名叫特蕾澤.瑪爾法蒂的女學生,並對她產生了好感。在心情非常甜美、舒暢的情況下,他寫了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給她。「巴加泰勒」(Bagatelle)意思是小玩意兒。貝多芬還在樂譜上題上了「獻給特蕾澤」這樣幾個字。以後,這份樂譜一直留在特蕾澤那裡。貝多芬逝世以後,在他的作品目錄里也沒有這支曲子。直到十九世紀六十處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寫貝多芬傳記,在特蕾澤.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1867年,在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諾爾把曲名錯寫成<獻給愛麗絲>。從此,人們反而忘記了《獻給特蕾澤》的原名,而稱之為《獻給愛麗絲》了。

這個主題把特蕾澤溫柔、美麗的形象作了概括的描繪。它在這支曲子里先後出現了十六次,因此,給人以極為深刻的印象。好似貝多芬有許多親切的話語下向特蕾澤訴說。後半部分左右手交替演奏分解和弦,猶如二人親切的交談。

《獻給愛麗絲》全曲由五段組成。A段用的是A小調,顯得溫柔而親切。然後,轉到C大調,它是A小調的關系大調,情調頓時明朗起來。

B段轉到F大調上,出現一個新的曲調這個曲調,感情更加明朗。經過一連串快速音的過渡,又回到A段。

C段多用和弦,氣氛有了轉換。情緒顯得嚴肅而穩重,好似作者在沉思。接下去,出現了一個由三連音組成的樂句。表現熱烈的情感。經過一段下行半音階的過渡,又把樂曲引回到A段,樂曲在非常優美和溫柔的氣氛中結束。

貝多芬二十幾歲時的一個冬天,一個寒冷的聖誕節之夜,貧困、孤獨的青年音樂家,一個人徘徊在維也納的街心,彷彿在尋找什麼,又似乎是漫無目的,僅僅為了享受一下這聖誕之夜的冷寂的星空……

空氣中飄過了富人們餐桌上的烤鵝和蘋果的香味,年輕的貝多芬在寒風中高昂著頭顱,火焰般的卷發在風中飄揚……他的心靈似乎感到了一股沖動……

突然,他看見一位身體單薄的小女孩,匆匆地從教堂的那邊走過來。她的臉色那麼難看,彷彿正因為什麼不幸的事兒而感到絕望,她的弱小的身體在寒風中哆嗦……

「小姑娘,什麼事使你這么傷心,我能幫助你嗎?」

原來,小女孩叫愛麗絲,她的一位鄰居雷德爾老爹正病得厲害,他身邊一個親人也沒有,唯一的小孫女上個月也得傷寒病死了。雷德爾老爹哭瞎了眼睛,正躺在床上發著高燒。他有一個願望,在這個願望沒有實現之前,他是不能死去的,否則,他的靈魂就不能升入天堂。

小愛麗絲說,「先生,雷德爾老爹是個善良的人,他愛畫畫,愛聽音樂。每到春天,他就騎著馬到森林裡去,秋天帶著一大捆畫回來。他把賣畫的錢都分給了我們這些窮鄰居,而他自己窮得只剩下一架破鋼琴。他病了,他天天都念叨:『讓我再看一眼森林和大海吧,讓我到塔希提島,到阿爾卑斯山去看一眼它們吧!……這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後的唯一的願望啊!』」小女孩含著淚水告訴面前的這位先生說:「多好的老人啊!可是沒有人能幫助他實現這一願望!」

「不,也許有的!」

就在這個寒冷的聖誕之夜,青年音樂家隨著小愛麗絲來到了老畫家的身旁。他輕輕地打開了老畫家的那架舊鋼琴的琴蓋。他坐在這架舊琴前,心中似有一種神秘的激情湧起……他的手指輕輕的按動了琴鍵……

是的,他的靈感和激情迸發出來了,在他接觸琴鍵的的一剎那間,彷彿有一仲無法言說的神秘召引,又若內心深處正在接受神祗的幫助,他彈奏著,彈奏著……那麼自如,那麼專注……

這時候,雷德爾老爹停止了咳嗽,好象是一種迴光返照似的,他坐了起來,咧開嘴巴,微笑著,頭部也隨著音樂的節拍搖晃……小愛麗絲更是滿臉驚訝地望著這架破舊的鋼琴,好象在懷疑,這位年輕的先生是不是一位巫師,怎麼好象具有魔法一般……

「啊,看到了!我看到了!阿爾卑斯山的雪峰,塔希提島四周的海水,還有海鷗、森林、耀眼的陽光……全看到了!啊,上帝!我的靈魂終於可以升入天堂了……

雷德爾老爹撲上前,擁抱了正沉醉在琴聲里的音樂家。「先生,感謝你讓我在聖誕之夜看到了我想看到的一切——我終生熱愛的大自然。」

貝多芬站起身,「不,是你那仁慈的心靈在召引我,在趨動著我,還有您,美麗可愛的,天使一般的愛麗絲!是您把我引到了這架鋼琴前……」

「不,是您幫助雷德爾老爹實現了他的美麗願望。」

「請允許我把這首曲子獻給您吧——可愛的小愛麗絲。」說完,青年音樂家低下頭,輕輕地吻了小愛麗絲,然後猛地轉過身,拉開門,大步走進了夜色中,他的火焰般的卷發在風中飄揚,雄壯的姿態活象一隻雄獅……

許多年過去了,貝多芬從沒忘記過這個冬天的夜晚。他的心靈常被一種難以名狀的感情纏繞著。終於有一天,他憑著准確的記憶,寫出了那首曲子,他的心情才稍微平靜了一些。他難以忘懷那位善良、美麗的小女孩愛麗絲。他不假思索地把這首鋼琴曲題名為《致愛麗絲》……

在本曲的原稿上,有作者的手跡:「為愛麗絲而作,1810年四月二十七日,貝多芬」。「愛麗絲」是誰?已無從考證。因為這一作品的原稿問世之時,作者已經去世整整四十年了。

『捌』 學習鋼琴中發生的故事

我的學藝路
想起第一次彈鋼琴,我至今忘不掉。記得一年級暑假的一天,媽媽領我去了「鋼琴培訓中心」。
到了琴房,我打開琴蓋,真重呀!開始彈琴了,張老師讓我坐在琴椅上跟著老師學:我先是擺手型,把手放在琴鍵上,手臂和手背要成一條直線,手不能垂到鋼琴上。我一邊練一邊按老師的要求時刻提醒著自己的彈奏姿勢……老師讓我擺好,別亂往下按。我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死死地抓住琴鍵,生怕發出聲音。就這樣,張老師還說:「放鬆,你得放鬆,這樣手型才擺得自然。」不一會兒手型就過關了。再學 「1234567」這幾個音符了。開始,我還不知道怎麼按,可以說是絞盡腦汁了。這時張老師幫我指點迷津。就短短半天時間,我還算八字有一撇了吧!
沒過多久,我對鋼琴的興趣就越來越淡了,我開始盡可能逃避練琴。媽媽發現了我的厭琴情緒,鼓勵我堅持下去,對我的要求也比以前更嚴了。在媽媽的幫助下,我度過了最難熬的一段日子,並全身心投入到練琴中。
再我彈琴過程中,是張老師和媽媽鼓勵我加油,給我很大的幫助。以前小,不懂事,總以為鋼琴是為媽媽彈的;現在大了,才知道鋼琴是為我而彈的。長大雖然當不了鋼琴家,但是鋼琴對我有很大的好處。
學了鋼琴也讓我對藝術知道了幾分。好好練,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第一次的彈鋼琴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我的「頭」開好了。接下來也許會很苦,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玖』 鋼琴家的故事有哪些

貝多芬,肖邦 李斯特 莫扎特 海頓 勃拉姆斯 舒伯特 柴可夫斯基 理查德克萊德曼 馬克西姆……中國的有冼星海 傅聰 陳鋼……多的很,隨便網上都能找到,電影海上鋼琴師 ,鋼琴師等等也可以做為故事!

閱讀全文

與鋼琴發明的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