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麼是干支紀年法
我國古代歷法有個創造,以10天干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干支是樹乾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乾和地支的合稱。
「天干」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丑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② 干支紀法的發明者究竟是誰呢
不可考矣
③ 干支紀法是誰創造的
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眾所周知的「干支紀法」。據現有文獻資料可知,我國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二月己已起,連續用干支紀日,一直到清末宣統三年(1911年)止,已有2600多年的歷史,是迄今世界上最長的紀日資料。從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來看,干支紀日法在殷商時代已普遍流行,並已有類似日歷的《干支表》出現。(見《殷虛書契前編》三卷二葉四片)在東漢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按六十甲子的次序來紀年開始成為定製而施行,這種干支紀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此外,「干支」在我國古代還曾被用來紀月、紀時等。 干支和干支紀法是誰創造的呢?《世本》說:「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尚書正義》解釋說:「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對這大橈創造干支的傳說,人們多不以為信。因此,干支起源問題便成了一個謎,於是有人認為:「干支和干支紀法究竟最先出於何處?看來是很雄得出結論的。」(唐漢良《談天乾地支》) 早年,梁啟超在《國文語原解》中認為「天干」「地支」這22字頗為「奇異復雜而不可思議」,所以,許慎《說文解字》對這些字義的訓釋最為牽強附會,不達本義。他在文中引用了丹徒馬氏良對「干支」的意見。馬氏良認為:「干支」22字「與歐洲通用之羅馬字母同物,腓尼西亞及希臘文,皆22母,其數與此正同」。他把「干支」與羅馬、腓尼西亞(腓尼基)和希臘文的字母等同起來看待,並從字形和讀音上指出了彼此間的聯系。如「甲」篆文字j,與羅馬文的A和希臘文的Φ在字形上都相近,在讀音上,粵語的「甲」音也與A相似。其他如乙、丙、丁、申等字的古篆體寫法與羅馬的I、B、T、S在字形和讀音兩方面皆相類似。對於馬氏良的解釋,梁啟超表示不贊同。他認為中西自古以來的字形與讀音、方言屢經變遷,「若從兩方面盡搜羅其異形異音而校合之,安此二十二文,非即腓尼西亞之二十二母乎?」並譏馬說為「空前之新發明」。(《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 郭沫若在1929年所著《甲骨文字研究。釋支幹》一書中,對「天干」和「地支」等有關問題,旁徵博引,詳加考釋。郭沫若認為,自漢以來,人們對干支的種種解釋,都是望文生義的臆測,從古文字和神話傳說的角度來看,「十天干」純屬於十進位記數法的自然發生,其中多半是由殷人所創制的。 這些字既無神秘的意味,也沒外來的痕跡。(見《沫若文集》第14卷)對於「十二地支」,郭老則認為起源於古巴比倫。因為巴比倫天文學把太陽周年視運動的路徑——黃道分為十二宮,而我國古代則把周天分為十二辰,並用十二地支來命名。郭老把十二辰與十二宮互相比較後,主張中國的十二辰和十二地支都是從巴比倫的黃道十二官演變而來的,其傳人中國的途徑,郭老推測也許商民族「本自西北遠來,來時即挾有由巴比倫所傳授之星歷知識,入中土後而沿用之」,或許「商室本發源於東方,其星歷知識乃由西來之商賈或牧民所輸入」。(《沫若文集》第14卷) 從我國上古的夏代帝王世系中可以看到,「十干」中的字已被人用以名號,商代湯王以下的所有帝王的名字中都用到了「十干」,因此,有人認為「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可能已有干支」產生了。此為干支源於中國說,但較含糊。(陳遵媯《中國天文學史》第1卷) 力駁干支外來說的是鄭文光所著的《中國天文學源流》一書。鄭文光認為,各個古老民族相互獨立產生的古代天文學體系,雖有相異之處,但在研究共同的對象中也必然會有相似的地方,所以,「猜測我國的干支法來自巴比倫」是不科學的。他進一步考證認為「十天干」起源於我國古代羲和「生十日」的神話傳說,是十進位法概念在記時中的反映。他根據郭沫若的甲、乙、丙、丁為「魚身之物」;戊、己、庚、辛、壬、癸是武器的考釋意見,認為「天干」產生於漁獵時代的原始社會。至於「十二地支」,鄭文光認為它是由常羲「生月十有二」的神話傳說演變而來的,產生於殷商之前,並又演變為十二辰。十個太陽和十二個月亮的傳說,反映了人們對日月出沒的時間認識。他強調指出,十二支主要是描繪了「十二個朔望月中的新月始見時(古代稱為」胐「,即初三)其附近的星座」。按順序把十二支的甲骨文字形與新月所在天區的星象比較後,鄭文光認為,子與獵戶座等相應的兩者在形態圖案上,都有相似之處。可見十二支的產生與觀察天象有重要的聯系。 他還指出,「十二支宜乎是夏人的創作」,因為亥是商族先祖的名字,他是個「二首六身」的怪物,當時,日益強大起來的商族已對夏族構成了威脅,所以,夏人故意把商族的先祖——亥貶之為十二支之末。 天乾和地支究竟產生於何地,源於何事、何物,真是個謎!
④ 我國古代歷法創造天乾地支有什麼用處
以10天干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什麼是干支?干支是樹乾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乾和地支的合稱。
「天干」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丑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相傳在黃帝時代,中國人民就創造了干支紀日法。有歷史記載的這種記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歷史了,而且從來未中斷過。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種系統紀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後每隔60天後(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後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樣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現在,干支紀時、紀日、紀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國的歷書為照顧民間的習俗,還用干支來紀年。
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組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來紀年、紀月、紀日。干支更多的是用來紀年。60干支中,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別位於干、支的首位,從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個循環,為1個花甲子。成語「年逾花甲」說的就是年齡超越了60歲。
一個甲子終了以後,另一個甲子又開始循環。有首古詩說,「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史書上說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這些都是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用12種動物來做標記,同它相對應,那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紀年借用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屬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丑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龍帶有神話色彩外,其他動物都同人類關系密切,為人們所熟悉了的。它們那種生動的形象便於人們記憶和推算歲月。記住干支年比較難,記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記。
⑤ 干支五行創造了各種預測,干支五行,怎麼從道演化而來而又能推算道所生之萬物
這是古聖先哲發現的,道而萬化歸一。
⑥ ===>> 天干、地支是怎麼創造的
天乾地支簡稱為「干支」
天乾地支相當於樹乾和樹葉。它們是一個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整體。中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互聯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聯叫做「地支」,合起來就是「天乾地支」。
天干有十個字,依次順序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總稱為「十天干」。
地支有十二個字,依次順序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總稱為「十二地支」。
天乾地支原始意義,有這樣有趣的說法:
1.天干
(甲)象草林破土而萌,陽在內而被陰包裹。又有認為,甲者鎧甲也,把萬物沖破其甲而突出了。
(乙)草木初生,枝葉柔軟屈曲伸長。乙者軋也。
(丙)丙,炳也,如赫赫太陽,炎炎火光,萬物皆炳然著見而明。
(丁)壯也,草木成長壯實,好比人的成丁。
(戊)茂也,象徵大地草木茂盛。
(己)起也,紀也,萬物仰屈而起,有形可紀。
(庚)更也,秋收而待來春。
(辛)金味辛,物成而後有味。又有認為,辛者新也,萬物肅然更改,秀實新成。
(壬)妊也,陽氣潛伏地中,萬物懷妊。
(癸)揆也,萬物閉藏,懷妊地下,揆然明芽。
2.地支
(子)孽也,草木生子,吸土中水分而出,為一陽萌的開始。
(丑)紐也,草木在土中出芽,屈曲著將要冒出地面。
(寅)演也,津也,寒土中屈曲的草木,迎著春陽從地面伸展。
(卯)茂也,日照東方,萬物滋茂。
(辰)震也,伸也,萬物震起而生,陽氣生發已經過半。
(巳)起也,萬物盛長而起,陰氣消盡,純陽無陰。
(午)仵也,萬物豐滿長大,陽起充盛,陰起開始萌生。
(未)味也,果實成熟而有滋味。
(申)身也,物體都已長成。
(酉)老也,猶也,萬物到這時都猶縮收斂。
(戌)滅也,草木凋零,生氣滅絕。
(亥)劾也,陰氣劾殺萬物,到此已達極點。
⑦ 中國古代的創造發明的資料!
1、指南針
指南針,古代叫司南,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裝在軸上的磁針,磁針在天然地磁場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轉動並保持在磁子午線的切線方向上,磁針的北極指向北磁極,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方向。
中國是世界上公認發明指南針(Compass)的國家。指南針的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對物體磁性認識的結果。由於生產勞動,人們接觸了磁鐵礦,開始了對磁性質的了解。
人們首先發現了磁石吸引鐵的性質,後來又發現了磁石的指向性。經過多方面的實驗和研究,終於發明了實用的指南針。
最早的指南針是用天然磁體做成的,這說明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發現了天然磁鐵及其吸鐵性。
據古書記載,遠在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正處在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大變革時期,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生產更是興盛發達,因而促使了采礦業、冶煉業的發展。
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人們從鐵礦石中認識了磁石。創造了最早的指南針,司南。
2、造紙術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它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製取絲綿。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
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為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著淵源關系。
3、印刷術
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四大發明之一。雕版印刷術發明於唐朝,並在唐朝中後期普遍使用。
宋仁宗時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朝雖然出現活字印刷術,但並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術。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手抄費時、費事,又容易抄錯、抄漏,既阻礙了文化的發展,又給文化的傳播帶來不應有的損失。
印章和石刻給印刷術提供了直接的經驗性的啟示,用紙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
中國的印刷術經過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階段的發展,給人類的發展獻上了一份厚禮。印刷術的特點是方便靈活、省時、省力,是古代印刷術的重大突破。
中國的印刷術,源遠流長,傳播廣遠。它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它隨中華文化的誕生萌芽,隨中華文化的發展演進。如果從其源頭算起,迄今已經歷了源頭、古代、近代、當代四個歷史時期,長達五千餘年的發展歷程。
早期,中國人民為了記載事件、傳播經驗和知識,創造了早期的文字元號,並尋求記載這些字元的媒介。由於受當時生產手段的限制,人們只能用自然物體來記載文字元號。
例如,把文字刻、寫在岩壁、樹葉、獸骨、石塊、樹皮等自然材料上。由於記載文字的材料十分昂貴,因此,只能將重要事件做簡要記載。大多數人的經驗,只能靠口頭進行傳播,這嚴重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印刷術的發明為知識的廣泛傳播、交流創造了條件。印刷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中亞,西亞和歐洲地區。
4、火葯
火葯,顧名思義,可由火花、火焰等引起劇烈燃燒的葯劑。據《范子葉然》的記載,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於民間民生應用,范子計然說「硝石出隴道」。
火葯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是在適當的外界能量作用下,自身能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同時生成大量高溫燃氣的物質。
在軍事上主要用作槍彈、炮彈的發射葯和火箭、導彈的推進劑及其他驅動裝置的能源,是彈葯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成就。火葯是以其殺傷力和震懾力,帶給人類消停戰事、安全防衛的作用,成為了人類文明重要發明之一。
5、干支紀日
干支紀日法是漢族民間使用天乾地支記錄日序的方法,是農歷的一部份,也是歷代歷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稱,它與干支紀年法一樣,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來記錄日序,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天為一周,循環記錄。與干支紀年"天道「五行不同,干支紀日是」地道「五行!
古代漢族人民將干支相配的六十個單位,每個單位代表一天,假如某日為甲子日,則甲子以後的日子依次順推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為癸亥、壬戌、辛酉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指南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造紙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刷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火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干支紀日
⑧ 天干與地支的解釋
關於天乾地支的由來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古代典籍中說是黃帝命一個大臣創造干支;而近代人通過研究有關神話傳說後認為:干支的出現和古人對太陽和月亮運行周期的描繪有關(戴興華,2006)。
天乾地支的由來一:
第一個提出黃帝的大臣創造了干支的是東漢末年的蔡邕(公元132-192年)。他在《月令章句》中說:「大橈才五行之情,占斗剛所建,於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詳見《續漢書·律歷志》)(戴興華,2006)。雖然黃帝時代遠在公元前27世紀,尚無確切的文字記載,但是河南安陽殷墟中發掘出的甲骨文確已有完整的十支計日表(翁文波,1993)。
天乾地支的由來二:
近代人們經過對有關文獻、出土文物等多方面考證後認為:干支不可能僅僅靠一個人在短期內創造出來,並為人們普遍接受。它應該是遠古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逐漸總結出來的一種表述時間的方法。持這類觀點的人們中,有的就從神話傳說中尋找線索,通過研究認為:干支的產生和古人對太陽與月亮運行周期的描繪有一定關系(戴興華,2006)。
十干支的產生和10個太陽的傳說有關。《山海經·大荒南經》記述了帝嚳的妻子羲和生了10個太陽的故事。文中雲:「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這是說10個太陽同住在一棵大樹上,每天輪流值日,居上枝的就是值日的太陽。10個太陽輪流一周就是10天,也就是一旬(旬在當時是「循環」的意思),從此為階段值日。為有所區別,就給10個太陽分別命名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這就形成了十天干(戴興華,2006)。
十二支是用以描述月亮的運行周期的。月亮每月的盈虧變化,人們把它看成從生到死的過程。古人認為月亮也輪流值宿。陰陽歷一年有12個塑望月正象徵12個月亮輪流值宿的一個周期。《山海經·大荒西經》雲:「帝俊妻常一生月十有二」。常儀與民間傳說中的嫦娥古音相同,也就是說常儀後來演變為嫦娥。由於常儀生了12個月亮,「12」就成了計算時間的另一種進位法。由於每月有一個月亮值日,因此個別給月亮命名。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這樣產生了。由於干支分別來自對日月活動特點的認識,就自然形成了日乾和月支兩組概念。日為太陽,月為太陰。古人又按天為陽、地為陰的說法稱干支為天乾和地支(戴興華,2006)。
這種以對太陽和月亮運行周期的描繪來推測干支由來的說法也頗有一些道理。但還需經過不斷出土的文物的考證,經過史學界及歷法家的不斷研究探討,才能得出正確結論(戴興華,2006)。實際上,這只是傳說,至今還沒有證實。但是,干支和干支紀法究竟最先出於何處?看來是很難得出結論的。從古代的史實來看,干支和干支紀法的產生也如同「火」的發現一樣,是廣大勞動者在生產與生活的長期實踐中形成並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並不能歸功於某一個人,也不能劃清於某個時代。現在的研究,只能是通過某些古代的史實,大概地了解它的產生和形成時代。從發掘的甲骨片中可以肯定,殷墟甲骨文字中已有干支的象形,殷朝帝王也多用天乾的名字,作為他的代號,所以殷朝已有干支,這是毫無疑義的(唐漢良,1980)。
經過查閱資料可以認定:天乾地支原始含義都和物候歷法有關,都是緊扣歲序時令的更替,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全過程作形象的描繪(戴興華,2006)。
⑨ 什麼是干支
我國古代歷法有個創造,以10天干12地支來紀年、紀月、紀日和紀時。
什麼是干支?干支是樹乾和樹枝的意思,是古人用來表示次序的符號,是天乾和地支的合稱。
「天干」有10個數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12個數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天乾地支在我國古代曾被廣泛地應用。例如,12地支用來計時,將一日分為12辰,一辰等於2小時,子時(晚上11時到第二天1時整),1時到3時為丑時等等。古人還根據動物出沒活動時間規律,把12種代表動物同12時辰相配。
相傳在黃帝時代,中國人民就創造了干支紀日法。有歷史記載的這種記日方法已有2600多年歷史了,而且從來未中斷過。這是世界上最長的一種系統紀日法。例如1988年元旦是乙卯日,以後每隔60天後(3月1日、4月30日、6月29日、8月29日……)都是乙卯日;1月2日是丙辰日,以後每隔60天(3月2日、5月1日、6月30日……)都是丙辰日。同樣道理,知道1987年元旦為庚戌日,也可向前推算。
現在,干支紀時、紀日、紀月已很少用了,可是,我國的歷書為照顧民間的習俗,還用干支來紀年。
天干、地支相互搭配,可以組成60干支(也叫60花甲子),古人常以此來紀年、紀月、紀日。干支更多的是用來紀年。60干支中,如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甲和子分別位於干、支的首位,從甲子一直到癸亥,正好60年一個循環,為1個花甲子。成語「年逾花甲」說的就是年齡超越了60歲。
一個甲子終了以後,另一個甲子又開始循環。有首古詩說,「山僧不解數甲子,一葉落知天下秋」。史書上說的甲午戰爭、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等,這些都是干支紀年。
干支紀年用12種動物來做標記,同它相對應,那就是: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由紀年借用為人的生肖,即12生肖,也叫12屬相,如子年生的人肖鼠,丑年生的人肖牛等等。
除龍帶有神話色彩外,其他動物都同人類關系密切,為人們所熟悉了的。它們那種生動的形象便於人們記憶和推算歲月。記住干支年比較難,記住鼠年、牛年,就不易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