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楊開生發明無功發電

楊開生發明無功發電

發布時間:2021-06-22 07:28:42

❶ 永動機會發明成功嗎

根據能量守恆定律是不可能的,必須由一種能量轉換成另一種能量,不可能由一種能量直接永動下去。

❷ 大型風力發電機扇葉直徑是多少米風力是6到7級的時候,發電量是多少

風力發電機轉子葉片測量長度大約為20米,而且被設計得很象飛機的機翼。發電量因為發電機類型的不同而不同,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是水平軸發電機,功率最大5MW左右。

不同發電機類型的功率:

1、非同步型

(1)籠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電。

(2)繞線式雙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150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轉子由變頻器控制,向電網間接輸送 有功或無功功率。

2、同步型

(1)永磁同步發電機;功率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體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2)電勵磁同步發電機;由外接到轉子上的直流電流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3、水平軸

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4、垂直軸

21世紀初由中國、日本、歐洲幾乎同時發明的一種新型風力發電機,有別於最早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達里厄型),效率高於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無噪音和轉向機構,維護簡單。

已成為歐美市場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的首選。世界上目前最大功率是由上海模斯電子設備有限公司(MUCE)生產的50千瓦垂直軸風力發電機,日本最大功率30千瓦,英美國家生產的功率在1千瓦到10千瓦之間。

最近,國內外多家公司提出了建造超大型垂直軸風力發電機的計劃(10MW),此項計劃得到落實後,由於成本遠低於目前的風力發電機,必將逐步取代水平軸風力發電機,成為世界新能源的主力軍。

(2)楊開生發明無功發電擴展閱讀

風力發電機發電的原理:

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能,機械能轉換為電能的電力設備。廣義地說,它是一種以太陽為熱源,以大氣為工作介質的熱能利用發動機。風力發電利用的是自然能源。相對柴油發電要好的多。但是若應急來用的話,還是不如柴油發電機。風力發電不可視為備用電源,但是卻可以長期利用。

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力發電機技術,大約是每秒三公尺的微風速度(微風的程度),便可以開始發電。

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沒有燃料問題,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污染。

風力發電在芬蘭、丹麥等國家很流行;我國也在西部地區大力提倡。小型風力發電系統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個發電機頭組成的,而是一個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統:風力發電機+充電器+數字逆變器。風力發電機由機頭、轉體、尾翼、葉片組成。

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為:葉片用來接受風力並通過機頭轉為電能;尾翼使葉片始終對著來風的方向從而獲得最大的風能;轉體能使機頭靈活地轉動以實現尾翼調整方向的功能;機頭的轉子是永磁體,定子繞組切割磁力線產生電能。

風力發電機因風量不穩定,故其輸出的是13~25V變化的交流電,須經充電器整流,再對蓄電瓶充電,使風力發電機產生的電能變成化學能。然後用有保護電路的逆變電源,把電瓶里的化學能轉變成交流220V市電,才能保證穩定使用。

機械連接與功率傳遞:水平軸風機槳葉通過齒輪箱及其高速軸與萬能彈性聯軸節相連,將轉矩傳遞到發電機的傳動軸,此聯軸節應按具有很好的吸收阻尼和震動的特性,表現為吸收適量的徑向、軸向和一定角度的偏移,並且聯軸器可阻止機械裝置的過載。

另一種為直驅型風機槳葉不通過齒輪箱直接與電機相連風機電機類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風力發電機

❸ 特斯拉發明的不用電線傳輸電裝置可不可行

無線傳輸技術早就實現了啊,手機,無線網路,都是依靠電磁波傳遞信息。
至於電力的無線傳輸,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雖然有相關產品問世,但都屬於初級階段的。
無線電力傳輸 利用無線電的手段,將由電廠製造出來的電力轉換成為無線電波發送出去,在通過特定的接收裝置將無線電波收集起來並轉換為電力,供人們使用。 1 特斯拉的最著名的發明是「特斯拉線圈」,這是一種分布參數高頻共振變壓器,可以獲得上百萬伏的高頻電壓。 特斯拉線圈的線路和原理都非常簡單,但要將它調整到與環境完美的共振很不容易,特斯拉就是特別擅長這項技藝的人。 特斯拉後來發明了所謂的「放大發射機」,現在稱之為大功率高頻傳輸線共振變壓器,用於無線輸電試驗。特斯拉的無線輸電技術。值得一題的是:特斯拉把地球作為內導體,地球電離層作為外導體,通過他的放 大發射機,使用這種放大發射機特有的徑向電磁波振盪模式,在地球與電離層之間建立起大約 8 赫茲的低頻共振,利用環繞地球的表面電磁波來傳輸能量。 這一系統與現代無線電廣播的能量發射機制不同,而與交流電力網中的交流發電機與輸電線的關系類似,當沒有電力接收端的時候,發射機只與天地諧振腔交換無功能量,整個系統只有很少的有功損耗,而如果是一般的無線電廣播,發射的能量則全部在空間中損耗掉了。 特斯拉有生之年沒有財力實現這一主張。後人從理論上完全證實了這種方案的可行性,證明這種方案不僅可行,而且效率極高,對生態安全,並且不會干擾無線電通信。只不過涉及到世界范圍內的能量廣播和免費獲取,在現有的政治與經濟體制下,無人實際問津這種主張。
2 此技術目前仍處於研究階段,早在前兩年,各國科學家就開始研究利用無線電力傳輸技術,在月球建設太陽能發電站,然後將其傳送到地球為人類提供服務。 3 日本也在大力研究當中並計劃在2015年前後將其投入到居民生活當中。 4 在2010CES展會上,海爾推出了一款無尾電視,正是應用了無線電力傳輸技術。 無線電力傳輸技術方式及特點: 讓電流通過空氣傳播,會不會把使用者「雷」到呢?研究人員表示,「無尾電視」採用的無線電力傳輸技術不產生輻射,其安全性已經通過FCC、IEEE和CCC等標准認證,不僅不會產生危險,還避免了帶電插拔、電源線短路等等可能的安全隱患。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無線供電方式將可以徹底解決房間布線凌亂、電器位置固定、插座破壞居室裝修等等問題,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和美觀。 更重要的是,無線供電節省了大量的線材,無論是橡膠、塑料抑或銅、錫等金屬的消耗都將因此而大幅度減少,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低碳環保。

❹ 最小的風力發電機有多大

不是看發電機有多大,主要是看它的功率非同步型(1)籠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18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電; (2)繞線式雙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150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轉子由變頻器控制,向電網間接輸送 有功或無功功率。 同步型(1)永磁同步發電機;功率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體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2)電勵磁同步發電機;由外接到轉子上的直流電流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根據葉片形式的不同,現有風力發電機分為以下兩類:水平軸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新型垂直軸21世紀初由中國、日本、歐洲幾乎同時發明的一種新型風力發電機,有別於最早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達里厄型),效率高於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無噪音和轉向機構,維護簡單。已成為歐美市場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的首選。

❺ 1.5mw的風力發電機每小時能發多少度電

1.5MW的風力發電機每小時能發1500度電

計算如下:

1KW×1H=1KWH=1度電。

1.5MWx1H=1500KW×1H=1500KWH=1500度電。

1度電=1千瓦時。

(5)楊開生發明無功發電擴展閱讀:

風力發電機是將風能轉換為機械功,機械功帶動轉子旋轉,最終輸出交流電的電力設備。風力發電機一般有風輪、發電機(包括裝置)、調向器(尾翼)、塔架、限速安全機構和儲能裝置等構件組成。

風力發電機的工作原理比較簡單,風輪在風力的作用下旋轉,它把風的動能轉變為風輪軸的機械能,發電機在風輪軸的帶動下旋轉發電。廣義地說,風能也是太陽能,所以也可以說風力發電機,是一種以太陽為熱源,以大氣為工作介質的熱能利用發電機。

千瓦·時或千瓦小時(符號:kW·h;常簡稱為度)是一個能量量度單位,表示一件功率為一千瓦的電器在使用一小時之後所消耗的能量。

「千瓦‧時」這個單位主要用於量度電力,因為「千瓦‧時」比焦耳更容易被大眾了解,並更易轉化為電器使用時數。另一方面,焦耳相對「千瓦‧時」的單位量度太小,較不方便計算,而中國大陸亦有公共機構在收費單上使用「兆瓦·時」來代替「千瓦‧時」。在中文裡,"千瓦"有時被寫為瓩。

❻ 發電機並網後發電機的電流受什麼控制

嚴格的說無論並不並網,發電機的電流主要是靠負載控制,發電機本身只是為了滿足負荷需要,當系統頻率不足時,增加原動機轉速,使得頻率提高,當輸出電壓降低時,增加勵磁機電流,使得發電機輸出電壓提高。負載的有功功率提高,會引起頻率下降,負載的無功功率增加會引起電壓下降。簡單的說,發電機就是一個提供交流電的設備,如果不能滿足負載頻率和電壓的要求,就是功率不夠,要麼增大功率,要麼甩開負荷停電。 如果並網了,那麼不僅受負荷控制,還受調度控制。電能是不能儲存的,是使用和產生同時進行的。是一個動態的平衡,這個平衡主要是幾個參數,電壓、頻率、波形、一般來說只要發電能量遠大於負荷,輸電沒有問題,那麼就可以在規定的頻率、電壓、波形的正常值的范圍內,保持平衡。發電機定子輸出就是負荷,電流是負荷控制的,機器本身容量一定,達到額定轉速和額定電壓後,能保持住,就能額定輸出電流。自己是控制不了電流的,因為控制不了負載,當然停機不發電不叫控制吧。

❼ 發電機運行中失去勵磁,對發電機本身有何影響

一、發電機運行中失去勵磁,對發電機本身影響如下:
1、發電機失步,產生差頻電流,引起轉子局部高溫,嚴重過熱現象,危機轉子的安全;
2、同步發電機 非同步運行,產生脈動電勢,使機組振動,影響發電機的安全;
3、 定子電流增大,可能使定子繞組溫度升高。
二、發電機運行中失去勵磁,對系統影響如下:
1、造成系統無功差額較大,系統電壓嚴重下降,威脅安全生產;
2、發電機過電流;
3、由於過流引起保護動作切除 部分元件,進一步導致電壓下降,甚至使系統電壓崩潰而瓦解。
發電機,1831年9月23日由法拉第發明,是將機械能轉變成電能的電機。通常由汽輪機、水輪機或內燃機驅動。電能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能源之一。發電機在工農業生產、國防、科技及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用途。發電機分為直流發電機和交流發電機兩大類。後者又可分為同步發電機和非同步發電機兩種。現代發電站中最常用的是同步發電機。
為發電機等(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電氣設備)提供工作磁場叫勵磁。有時向發電機轉子提供轉子電源的裝置也叫勵磁。

❽ 自近代以來 對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科學門類和技術發明是什麼

我認為近代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或發明是:電工
理由:
研究電磁領域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電力生產和電工製造兩大工業生產體系.電磁是自然界物質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物理屬性.因此,研究電磁規律及其應用的電工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現代社會的支柱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電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便於從多種途徑獲得(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各種新能源發電等),同時又便於轉換為其他能量形式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種種需要(如電動力、電熱、電化學能、電光源等).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在生產、傳送、使用中更易於調控.這一系列優點,使電能成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們關注.
電能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成為繼蒸汽機的發明之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20世紀出現的大電力系統構成工業社會傳輸能量的大動脈;以電磁為載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則組成了現代社會的神經網路.各種新興電工材料的開發、應用,豐富了現代材料科學的內容.物質世界統一性的認識、近代物理學的誕生以及系統控制論的發展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電工發展的影響.同時,各相鄰學科的成就也不斷促進電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電工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有力杠桿.
電氣化與現代社會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電能以後,幾乎所有社會生產的技術部門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轉移到這一嶄新的技術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使20世紀以「電世紀」載入史冊.
電照明開發較早.它消除了黑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限制,大大延長了人類用於創造財富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為電能的應用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推動電能生產的強大動力.電傳動是范
圍最廣、形式最多的電能應用領域,電動機作為最重要的動力源,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的面貌.電熱、電化學、電物理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和科研領域.總之,電的應用不僅影響到物質生產的各個側面,也越來越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醫療電器的廣泛應用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只是人們熟知的兩個例證).電氣化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 ,電氣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大規模、多層次工程系統 電能以光速傳播 ,至今未能實現工業規模儲存.因此,電能的生產與消費幾乎在同一瞬間完成,隨發隨用.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組成了始終處於連續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種集發電 、供電、用電於一體的大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幾個裝機容量超過億千瓦的大型電力系統,其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每個系統年傳輸、分配的電能都超過萬億千瓦時.這種系統中,有功潮流、無功潮流、高次諧波、負序電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統范圍瞬間傳播.它既能輸送大量電能,創造巨大財富,也可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性事故.為保證如此巨大系統安全、穩定、經濟地運行,對系統的控制方式和自動化裝置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電力系統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要求嚴格、層次分工極復雜的實體工程系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電力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的形成,並帶動了一系列工業、科研部門的發展.
電工製造與電工新技術 電工製造業為電能的生產和消費系統提供物質裝備.隨著對電能需求的增長,為滿足建設大型電廠的需要,通過改進發電機的冷卻技術,採用新型絕緣材料、鐵磁材料,改進結構設計,使發電機的單機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發電機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電機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電機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與電力系統規模擴大相適應,輸變電成套設備容量也迅速增大 .繼1952年製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後,70年代以後又先後製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輸變電設備 .用電設備中約有 70% 的負荷為電動機,大的如軋鋼電動機和高爐鼓風電動機,其單機功率分別達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種用途各異的微特電機.電力電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直流輸電技術得以穩步發展,而且使交、直流傳動技術和各種電源轉換技術都得到革新.它將微機控制與功率執行緊密結合,統一完成邏輯、控制、監視、保護、診斷等綜合功能,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的技術潮流.
努力探尋新的發電方式是電工發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後,核能發電很快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發電方式.5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嶄露頭角,到1985年已建成50萬千瓦工業性磁流體-蒸汽聯合熱電站 .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是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各國都集中力量進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類正邁向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
超導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們展現了超導電工時代的誘人前景.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可以分散建設,不需長距離輸電,將有可能為電能供需系統開創全新境界.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應用緊密配合的結晶以電能應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區別於它以前的技術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它不是直接來源於工場或其他生產實踐領域,而是來源於科學實驗室.正是它的出現,首先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清晰地寫在人類認識史上.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電磁現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實驗中發明了伏打電池,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推動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發展.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導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
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現代大工業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1876年,T.A.愛迪生率先踏上了這一必由之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贊譽的「發明工廠」里,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學家個人單獨從事研究的傳統.這一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活力,不僅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❾ 3最小的風力發電機有多少千瓦轉速多少呀

不是看發電機有多大,主要是看它的功率
非同步型

(1)籠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600/125kW 750kW 800kW 1250\18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不同功率的50Hz交流電;

(2)繞線式雙饋非同步發電機;功率為1500kW

定子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轉子由變頻器控制,向電網間接輸送 有功或無功功率。

同步型

(1)永磁同步發電機;功率為750kW 1200kW 1500kW 由永磁體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2)電勵磁同步發電機;由外接到轉子上的直流電流產生磁場,定子輸出經全功率整流逆變後向電網輸送50Hz交流電

根據葉片形式的不同,現有風力發電機分為以下兩類:

水平軸

世界上目前利用最多的形式,功率最大5MW左右。

新型垂直軸

21世紀初由中國、日本、歐洲幾乎同時發明的一種新型風力發電機,有別於最早的垂直軸風力發電機(達里厄型),效率高於水平軸風力發電機,無噪音和轉向機構,維護簡單。已成為歐美市場中小型風力發電機的首選。世界上目前最大功率是由上海模斯電子設備有限公司(MUCE)生產的50千瓦垂直軸風力發電機,日本最大功率30千瓦,英美國家生產的功率在1千瓦到10千瓦之間。

❿ 科學技術發明

我認為近代對人類社會與生活影響最大的科學技術或發明是:電工

理由:
研究電磁領域的客觀規律及其應用的科學技術,以及電力生產和電工製造兩大工業生產體系。電磁是自然界物質普遍存在的一種基本物理屬性。因此,研究電磁規律及其應用的電工科學技術對物質生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能

源、信息材料等現代社會的支柱都有著深刻的影響。電能作為一種二次能源,便於從多種途徑獲得(如水力發電、火力發電、核能發電、太陽能發電及其他各種新能源發電等),同時又便於轉換為其他能量形式以滿足社會生產和生活的種種需要(如電動力、電熱、電化學能、電光源等)。與其他能源相比,電能在生產、傳送、使用中更易於調控。這一系列優點,使電能成為最理想的二次能源,格外受到人們關注。

電能的開發及其廣泛應用成為繼蒸汽機的發明之後,近代史上第二次技術革命的核心內容。20世紀出現的大電力系統構成工業社會傳輸能量的大動脈;以電磁為載體的信息與控制系統則組成了現代社會的神經網路。各種新興電工材料的開發、應用,豐富了現代材料科學的內容。物質世界統一性的認識、近代物理學的誕生以及系統控制論的發展等,都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電工發展的影響。同時,各相鄰學科的成就也不斷促進電工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因此,電工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是推動社會生產和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社會文明的有力杠桿。

電氣化與現代社會 自19世紀80年代開始應用電能以後,幾乎所有社會生產的技術部門以及人民生活,都逐步轉移到這一嶄新的技術基礎上,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改變了人類的社會生活方式,使20世紀以「電世紀」載入史冊。

電照明開發較早。它消除了黑夜對人類生活和生產勞動的限制,大大延長了人類用於創造財富的勞動時間,改善了勞動條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這為電能的應用奠定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成為推動電能生產的強大動力。電傳動是范

圍最廣、形式最多的電能應用領域,電動機作為最重要的動力源,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以蒸汽動力為基礎的初級工業化的面貌。電熱、電化學、電物理的發展,開辟了一個又一個新的工業部門和科研領域。總之,電的應用不僅影響到物質生產的各個側面,也越來越廣地滲透到人類生活的各個層面(醫療電器的廣泛應用和家用電器的普及只是人們熟知的兩個例證)。電氣化已在某種程度上成為現代化的同義語 ,電氣化程度已成為衡量社會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大規模、多層次工程系統 電能以光速傳播 ,至今未能實現工業規模儲存。因此,電能的生產與消費幾乎在同一瞬間完成,隨發隨用。發電、變電、輸電、配電、用電各環節組成了始終處於連續工作的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種集發電 、供電、用電於一體的大電力系統是人類工程科學史上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到20世紀70年代,世界上已建成好幾個裝機容量超過億千瓦的大型電力系統,其中覆蓋面積最大的達1000多萬平方千米。每個系統年傳輸、分配的電能都超過萬億千瓦時。這種系統中,有功潮流、無功潮流、高次諧波、負序電流等以光速在全系統范圍瞬間傳播。它既能輸送大量電能,創造巨大財富,也可能在瞬間造成重大災難性事故。為保證如此巨大系統安全、穩定、經濟地運行,對系統的控制方式和自動化裝置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電力系統成為社會物質生產部門中空間跨度最廣、時間協調要求嚴格、層次分工極復雜的實體工程系統。在某種意義上,正是電力系統的出現和發展,促進了系統工程和自動控制這一高新技術領域的形成,並帶動了一系列工業、科研部門的發展。

電工製造與電工新技術 電工製造業為電能的生產和消費系統提供物質裝備。隨著對電能需求的增長,為滿足建設大型電廠的需要,通過改進發電機的冷卻技術,採用新型絕緣材料、鐵磁材料,改進結構設計,使發電機的單機功率增

大、成本降低 。最大火力發電機組的功率由1926年的160兆瓦增大到1973年的1300兆瓦;水電機組由1942年的108兆瓦提高到1978 年的700兆瓦 ;核電機組由1954 年的5兆瓦提高到80年代的1300 ~ 1500兆瓦 。與電力系統規模擴大相適應,輸變電成套設備容量也迅速增大 。繼1952年製成第一套38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後,70年代以後又先後製成1000~1500千伏的交流輸變電設備 。用電設備中約有 70% 的負荷為電動機,大的如軋鋼電動機和高爐鼓風電動機,其單機功率分別達12780 千瓦和36000 千瓦 ;小的有千百種用途各異的微特電機。電力電子技術的出現不僅使直流輸電技術得以穩步發展,而且使交、直流傳動技術和各種電源轉換技術都得到革新。它將微機控制與功率執行緊密結合,統一完成邏輯、控制、監視、保護、診斷等綜合功能,有力地推動著機電一體化的技術潮流。

努力探尋新的發電方式是電工發展的重要方面。自1954年以後,核能發電很快成為繼火電、水電之後的第三大發電方式。50年代末,磁流體發電嶄露頭角,到1985年已建成50萬千瓦工業性磁流體-蒸汽聯合熱電站 。實現受控核聚變反應是最終解決人類社會能源問題的途徑之一。各國都集中力量進行研究 。到 90 年代 ,人類正邁向解決這一問題的大門。

超導材料研究的新突破,向人們展現了超導電工時代的誘人前景。燃料電池和動力蓄電池可以分散建設,不需長距離輸電,將有可能為電能供需系統開創全新境界。

科學研究、技術開發、生產應用緊密配合的結晶以電能應用為標志的技術革命區別於它以前的技術革命的根本點在於,它不是直接來源於工場或其他生產實踐領域,而是來源於科學實驗室。正是它的出現,首先把科學技術是生產力

清晰地寫在人類認識史上。

人類很早就注意到自然界的電磁現象,但直到1800年A.伏打在實驗中發明了伏打電池,使人類首次獲得持續穩定的電源,促進了電學的研究轉向電流,並開始了電化學、電弧放電及照明、電磁鐵等電能應用的研究。1831年,M.法拉第

通過實驗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推動了電磁科學與技術發展。這一定律的發現,不僅使靜電、動電(電流)、電流與磁場相互感生等一系列電磁現象達到了更加全面的統一認識,而且奠定了機、電能量轉換的原理基礎。1873年,J.C.麥克斯韋導出描述電磁場理論的基本方程——麥克斯韋方程組,成為整個電工領域的理論基礎。發電機的發明實現了機械能轉換為電能,征服了自然界蘊藏的神奇動力,預告了電氣化時代的到來。與發電機的發明過程同時,電照明、電鍍、電解、電冶煉、電動力等工業生產技術紛紛成熟。孕育了發電、變

電、輸電、配電、用電聯為一體的電力系統的誕生。19世紀90年代三相交流輸電技術的發明,使電力工業以基礎產業的地位跨入現代大工業行列,迎來了20世紀電氣化新時代。現代科學技術和工業的發展是基礎理論研究、應用研究、

技術開發緊密結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必須使個體研究轉向集體研究。1876年,T.A.愛迪生率先踏上了這一必由之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工業應用研究實驗室。在這個被人們贊譽的「發明工廠」里,他組織一批專門人才分工負責,共同致力於同一項發明,打破了以往只由科學家個人單獨從事研究的傳統。這一與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技術研究和開發的正確道路,顯示出巨大活力,不僅推動了電力生產與電工製造業的迅猛發,也開創了基礎科學、應用科學、技術開發三者緊密結合、協同發展的先河。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57576.htm

閱讀全文

與楊開生發明無功發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