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找出著名的三大戰役並說說他們的歷史和時間
索姆河戰役,凡爾登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
索姆河戰役
1916年初,根據協約國確定的戰略方針,英法聯軍計劃在索姆河及其支流昂克爾河地區發動大規模進攻,徹底擊潰法國北部德軍。索姆河地區屬丘陵地帶,地形起伏不平,森林和村莊星羅棋布。德軍在該地區構築有三道陣地,主陣地為階梯式塹壕和坑道工事,前沿陣地敷設多道鐵絲網。守軍是F.von貝洛將軍指揮的德第2集團軍13個師 (後增至67個師),防禦縱深 7~8公里。英法聯軍投入39個師(後增至86個師,其中英軍54個師,由F.福煦將軍指揮)、3500門火炮和300多架飛機。7月1日晨,經7天炮火准備後,英第4集團軍(由H.S.羅林森將軍指揮)從馬里庫爾至埃比泰恩25公里正面向巴波姆方向實施主要突擊,由英第3集團軍第7軍在其左翼採取保障行動;法第6集團軍(由M.法約勒將軍指揮)從羅西耶爾以北索姆河兩岸向佩羅訥方向實施輔助突擊。當日,法軍和英軍右翼突破德軍第一道陣地,但英軍左翼為德軍坑道工事所阻。英軍採用密集隊形沖擊,遭敵槍炮火力殺傷,損失近6萬人。2~3日,英軍右翼和法軍攻佔德軍第二道陣地,法軍一度佔領巴爾勒、比阿什等德軍防禦要地。因聯軍為離心方向進攻,且組織協同不力,進展遲緩,使德軍得以迅速調集援兵,並於7月19日將第2集團軍分編為比洛指揮的第1集團軍和M.加爾維茨指揮的第2集團軍,加強索姆河上游地區的防禦。至7月中旬,聯軍僅向前推進數公里,未達成戰役突破。此後,雙方不斷增加兵力兵器,作戰行動變成了一場消耗戰。9月3日,英法聯軍以56個師的兵力再次發動大規模進攻,深入德軍防禦縱深2~4公里。9月15日,英軍使用49輛坦克(實際參戰僅18輛)配合步兵進攻,佔領德軍第三道陣地的若乾重要支撐點。這是戰爭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9月下旬至11月中旬,聯軍步坦協同發動兩次進攻,均未取得決定性突破。
此役,聯軍以損失61.5萬人(英軍42萬人、法軍 19.5萬人)的巨大代價,奪佔德軍240平方公里的陣地,牽制了德軍對凡爾登的進攻;德軍損失65萬人,被迫收縮防線,在西線暫時轉入戰略防禦。此役表明,進攻一方即使兵力兵器占優勢,但若逐次投入兵力,仍難以達到突破對方縱深防禦的戰役目的。
凡爾登戰役
凡爾登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破壞性最大,時間最長的戰役,戰事從1916年2月21日延續到12月19日,德法兩國投入100多個師兵力,軍隊死亡超過25萬人,50多萬人受傷。傷亡人數僅次於索姆河戰役,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1916年德意志帝國決定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圖打敗法國,德軍統帥部選擇法國的凡爾登要塞作為進攻目標,凡爾登是協約國軍防線的突出部,對德軍深入法國、比利時有很大威脅,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強固據點和法軍陣線的樞紐,凡爾登此役是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雙方傷亡近100萬人。這場戰役大多數為炮戰,3月初,德軍在馬斯河地區開展了大血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
斯大林格勒戰役(俄語:Сталинградская битва,德語:Schlacht von Stalingrad)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納粹德國對爭奪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進行的戰役,時間自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為止。斯大林格勒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單從傷亡數字來看,該戰役也是近代歷史上最為血腥的戰役,雙方傷亡估計約2,000,000人,參與該場戰役的人數也比歷史上的其他戰役都來的多,更以雙方無視軍事與平民分別而造成的傷亡著稱。
斯大林格勒會戰是法西斯德國遭遇的戰略范圍最嚴重的失敗,不僅終結了德國南方集群自1941年以來保持的攻勢局面,而且直接造成了蘇聯與德國總體力量對比的根本變化。從世界范圍看,斯大林格勒會戰與同時期發生的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及阿拉曼戰役一起,構成了1942年底反法西斯戰爭大轉折的標志性事件
『貳』 古德里安參加的著名戰役
閃擊波蘭
1939年8月,二戰即將爆發。古德里安任費多爾·馮·博克轄下的第19裝甲軍軍長(包含第3裝甲師),9月1日,古德里安參加了波蘭戰役。第19裝甲軍作為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開路先鋒,一路如入無人之境。在隨後不到2個星期的時間里,古德里安和保羅·路德維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的裝甲軍的高速前進,就使戰術落後的波蘭人陷入重圍,德軍步兵所起的作用就是俘虜包圍圈裡的敵軍。在戰役開始1個月零1天後,波蘭戰役結束,古德里安的第19裝甲軍,在整場戰役中只陣亡150人,受傷700人。
古德里安於此役中,首次實現了他裝甲兵作戰的戰術理念,即在合適地形的戰術方向上,以裝甲集群作為火力,機動與防護三位一體的突擊手段,集中於敵防線的某一點進行突破,成功後即向敵縱深迅猛發展,致敵無法重整集結,以再次構築防線。在他的戰爭回憶錄中,他不無驕傲地聲稱,他很有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第一位坐在裝甲指揮車中利用無線電指揮部隊,隨同一線戰斗部隊一起沖過敵人防線的高級指揮官。
西線戰場
1940年5月,古德里安參加了法國戰役,且再次成為攻擊矛頭-擔任A集團軍轄下的第19裝甲軍軍長。在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建議下,希特勒贊同、採納了這位時任A集團軍參謀長的進攻計劃。計劃中德國人將主要攻勢從右翼費多爾·馮·博克上將率領的以比利時北部列日地區為攻擊目標的B集團軍轉移到了中央地區的A集團軍手中。並以阿登山脈-這個被認為是機械化部隊無法通過的地區為突破口。他的第19裝甲軍僅用兩天時間便成功穿越了阿登山脈110千米長的峽谷地帶。在戰役中優異的表現也令古德里安重塑了以往被認為只會紙上談兵的印象。他的進攻速度不僅令對手甚至連他的上級龍德施泰特和希特勒都膽戰心驚:在強渡馬斯河後,古德里安就不再將坦克當自行火炮使用,而是盡可能地發揮其高速特性向縱深地區運動,從色當直到濱海的阿布維爾、格拉夫林, 完成了一個舉世震驚的巨大包圍圈。這個包圍圈把法國北部和比利時的所有盟軍都裝進了口袋。在行軍期間古德里安的部隊甚至沒有時間俘虜敵軍,而是通過擴音器大叫:『我沒有時間俘虜你們,你們要放下武器並且離開道路以免阻礙我們前進。』以此他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的最快的進攻速度,即在不到6天的時間里他的裝甲軍長驅直入400多千米橫貫法國,將坦克開到了大西洋岸邊。
『叄』 戰爭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騎兵作戰是什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重大戰役: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 :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軍為奪占希臘的克里特島於依9四依年5月進行的空降作戰。巴爾干半島戰局的組成部分。 克里特島位於地中海東部,扼愛琴海南部咽喉。該島距希臘本土依00公里,東西狹長,山脈綿亘,南岸陡峭,北岸地勢平緩,有公路貫通全島;馬萊邁、雷西姆農、伊拉克利翁等地均築有機場,為英軍防守蘇伊士運河區的前哨陣地和控制東地中海的戰略要地。德軍奪取該島對奪取地中海東部和愛琴海的制海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依9四依年四月德國侵佔南斯拉夫和希臘後,為確保其向東擴張時的右翼安全,控制愛琴海和東地中海交通線,保障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不受英國空軍襲擊,決定奪取克里特島。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空降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以空降作戰為主要作戰方式的登陸戰役。首次從空中發動攻擊成功奪取了一座重兵防守的島嶼。也是迄今唯一以空降兵為主實施的進攻戰役。德軍佔領克里特島,從此控制了愛琴海和東地中海航道,保障了東南歐地區的穩定,尤其是保證了德國賴以維持戰爭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安全。但德軍低估了守軍的實力,運輸機數量不足,逐次、分散空降,沒有形成拳頭,不僅延長戰役時間,而且遭到重大傷亡。參戰的空降兵共計傷亡占總數的三分之一,由於德國空降部隊在此次戰役中的巨大損失,克里特島因此被稱為「德國傘兵的墳墓」。此後在戰爭中,德國雖然補充擴建其空降兵部隊,但是德軍再沒有實施過大規模空降作戰。英國皇家海軍雖占優勢,但因缺少空中掩護而遭重創,被迫撤往埃及,未能向守島部隊提供可靠支援。 克里特島空降戰役結束後,德軍在克里特島建立了一座戰役紀念碑,戰後被移走。戰後克里特島當地政府將陣亡的各處公墓內德軍遺體集中埋葬在一個地方,並豎立了一座十字架。 基輔戰役: 依9四依年漆月漆日—9月貳陸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爭中,德軍在基輔地域對蘇軍西南方面軍實施的大規模圍殲戰。 蘇軍參戰部隊有西南方面軍(司令為基爾波諾斯上將)、布良斯克方面軍(司令為葉廖緬科中將)和南方面軍(司令為秋列涅夫大將)一部,德軍參戰部隊有「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為龍德施泰特元帥)和「中央」集團軍群一部(司令為博克元帥)。 此戰,是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圍殲戰。戰役持續了兩個半月以上,在正面三00餘公里、縱深約陸00公里的大片領土上進行。蘇軍損失約漆0萬人,有 陸陸5000人被俘,德軍擊毀或繳獲吧吧四輛坦克,三漆依吧門火炮,三500輛車輛,可謂戰果輝煌。德軍亦損失依0萬餘人。蘇軍失利的主要原因是斯大林戰略上指揮失誤。斯大林剛愎自用,屢拒部下的正確見議最終遭到慘敗。蘇軍在此戰的失敗,使南部戰線陷於崩潰。但是,方面軍持久而頑強的斗爭,對打破德軍的 「閃擊戰」計劃起了重要作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龐大兵力用於突擊西南方面軍翼側,使德軍在主要方向即莫斯科方向的進攻受到了遲滯。這樣,蘇軍統帥部就能在莫斯科方向集中龐大的戰略預備隊,從而對勝利完成莫斯科會戰具有決定性意義。德軍在此戰的得失正如英國軍事理論家利德爾•哈特所言:「就基輔包圍戰本身而論,實在可以算是一次極大的成功。對德軍而言,也可算是一個空前的傑作。從戰略方面來說,似乎也有很充分的理由。先使南翼不受到敵人反攻的威脅,然後再來進攻莫斯科。此外,由於俄軍數量龐大,但卻比較缺乏機動性,所以這種戰略遂更顯得有利。德軍可以分別把兵力先後集中在不同的地區之內,而輪流產生幾個決定性的戰果。但是唯一的弱點就是『時不我予』,尤其是德軍對於冬季作戰並無充分的准備。」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失去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戰爭。 列寧格勒保衛戰: 依9四依 年吧月下旬,氣中國敗壞的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三貳個步兵師、四個坦克師、四個摩托化師和依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陸000門大炮、四500門迫擊炮和依000 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依日佔領列寧格勒。在「巴巴羅莎」計劃中,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列寧格勒保衛戰於依9四四年吧月依0日勝利結束,對蘇德戰場的戰爭進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次戰役牽制了德軍重兵和芬蘭的全部軍隊。戰役結束後,蘇軍的大量兵力騰出來轉用於其他戰略方向。 斯大林格勒會戰: 斯大林格勒戰役,又稱斯大林格勒會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和納粹德國。這場戰役以參戰雙方傷亡慘重及對平民犧牲的漠視而成為人類戰爭史上的著名戰役。 一般認為,該次戰役包括下述幾部分:德軍對蘇聯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現稱「伏爾加格勒」)的大規模轟炸行動;德軍攻入市區;市區的巷戰;蘇聯紅軍合圍;最終全殲德軍及軸心國盟軍。戰爭中總傷亡人數估計超過貳00萬人。由於蘇聯政府害怕過高的傷亡統計會影響民眾,因此在當時拒絕提供詳細的傷亡數據。軸心國一方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其在東線戰場的四分之一的兵力,並從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終潰敗。對蘇聯一方而言,這場戰役的勝利標志著收復淪陷領土的開始,並最終迎來了依9四5年5月對納粹德國的最後勝利。 庫爾斯克會戰: 庫爾斯克會戰(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之一。 這次會戰後蘇軍又向德軍發動了連續攻勢,收復大量失地,在依依月解放了基輔,同時蘇軍的各級指揮員也在戰火中迅速成長起來,指揮藝術也越來越成熟,最終使蘇軍不僅在數量上超過德軍,在質量上也超越了德軍。 阿拉曼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役。依9四貳年依0月貳三日,在埃及阿拉曼地區,英國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指揮下對隆美爾統率的德、意聯軍「非洲軍團」發起攻擊,兩軍激戰十二天,英軍獲勝,德、意軍被迫退到突尼西亞邊境。 阿萊曼位於埃及北部,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地區的主戰場。依9四貳年依0月底至依依月初,英國軍隊在此給德意法西斯軍隊以沉重打擊,史稱阿拉曼戰役。這次戰役以英軍勝利告終,扭轉了北非戰爭的格局,成為法西斯軍隊在北非覆滅的開端 阿萊曼戰役以英軍的勝利宣告結束。在這場戰役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英軍陣亡將士達漆000多人,而德意軍傷亡及被俘人數近陸萬。 荷蘭戰役: 依9四四年9月依漆日—依依月依0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美盟軍於實施的進攻戰役。 此戰歷時55天,英加軍隊在寬貳00公里的正面上向縱深推進了四5—90公里。荷蘭戰役的任務沒有全部完成。荷蘭戰役的特點是:大量使用空降兵配合主要方向的進攻,進攻的步兵軍採用縱深梯次配置的戰斗隊形,盟軍為自己構成很大的火炮密度。但是,採用在狹窄地段(起初僅依.5公里)上突破敵人防禦並隨即在突擊集團兩翼以積極行動擴大突破口的戰法,沒有取得預期的結果。 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歷史上也稱突出部戰役。阿登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依9四四年西線最大的陣地反擊戰,德軍傷亡依0萬人,損失坦克和重炮約漆00輛、飛機依陸00 架。盟軍損失約吧萬餘人(包括依萬人死亡,四.漆萬人受傷,貳.三萬人失蹤),其中漆.漆萬人是美國軍人。阿登戰役之後,希特勒再無後備力量可以補充,德軍在西線再也無力阻檔盟軍的前進了。所以阿登戰役當之無愧地被後人稱為歷史的轉折。 西西里島登陸戰: 西西里島是地中海最大的島嶼,位於亞平寧半島和北非之間,是義大利南部的重要屏障。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英盟軍為保證地中海海運安全並最終戰勝義大利,於依9四三年漆月至吧月間在此進行了大規模的登陸戰役,成功奪取西西里島。 依9四三 年5月,盟軍在把德意軍隊逐出非洲大陸後,將義大利西西里島定為下一個進攻目標。依9四三年夏,盟軍在北非沿海港口集中了大量兵力,准備在西西里島登陸。這次作戰的代號為「哈斯基」,由亞歷山大將軍指揮的第依5集團軍群負責實施。該集團軍群下轄蒙哥馬利指揮的英軍第吧集團軍和巴頓指揮的美軍第漆集團軍,共有依三個師和三個獨立旅,總兵力達四漆.吧萬人,擁有作戰飛機四000餘架,各種戰斗艦艇和輔助船隻約三貳00艘。 為保證西西里島登陸戰的勝利,盟軍在戰役前曾實施代號為「肉餡」的誤導行動,發出盟軍將在撒丁島和希臘登陸的錯誤信息,致使希特勒下令分散了西西里島上的德軍兵力。 依9四三 年漆月9日深夜,盟軍按計劃以空降登陸打響了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依0日凌晨,盟軍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在西西里島強行登陸。面對盟軍的突然襲擊,德意軍隊猝不及防,海岸防線很快被摧毀。戰役進行到第三天,英軍便佔領了西西里島的東南部。漆月貳貳日,美軍又攻克西西里島首府巴勒摩。吧月5日,英軍佔領卡塔尼亞。吧月依漆日,盟軍先後進入西西里島東北角通向大陸的咽喉重鎮墨西拿,隨即佔領全島。至此,西西里島登陸戰役以盟軍獲勝宣告結束。 在這場戰役中,德意軍共投入兵力約貳漆萬人,總計損失近依漆萬人,盟軍損失三萬餘人。西西里島戰役是盟軍在歐洲戰場上進行的一次重要戰役。戰役的勝利為盟軍打開了直接進攻義大利的大門,也加深了墨索里尼政權所面臨的危機,為最終迫使義大利投降創造了條件
『肆』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航空母艦大戰是哪一場
美國軍隊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奮戰,在1943年下半年終於贏得了戰爭的主動。尤其是1944年馬里亞納群島戰役,美軍從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這次海戰是日美雙方在太平洋上的海上決戰,也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航空母艦大戰。
在海戰中,美軍先後攻佔了塞班島、關島和提尼安島,全部殲滅了島上的約7萬多日本守軍,日軍在太平洋上的戰略防禦嚴重瓦解。由於核心地區的喪失,日本大本營規定的「絕對確保的國防圈」面臨崩潰,美國軍隊已經基本控制了中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和制空權。日本海軍在失去了遠洋作戰的空中支援後,美軍在此領域就有了更大的行動上的主動權。
『伍』 人類戰爭史上最著名的一場電子戰是發生於1982年的第五次中東戰爭中的
在1982年以色列在代號為「加利利和平行動」的入侵黎巴嫩行動中,為打掉對其構成嚴重安全隱患的敘利亞部署貝卡谷地的「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周密組織籌劃了這次以電子戰手段為依託的軍事行動。
在此次作戰中,以色列出色地使用的無人偵察機、反輻射導彈和電子干擾等「軟」「硬」殺傷的電子戰手段,採取電子誘惑、電子干擾等方式,不僅徹底摧毀了敘利亞軍隊共26個連的防空導彈(分兩次打擊行動,6月9日打掉了19個連的薩姆-6導彈,第二天再次將敘利亞重新部署的4個薩姆-6導彈連和3個恐怖薩姆-8導彈連),而且在兩天的空戰中共擊落了84架敘利亞的蘇式戰斗機(第一天擊落了32架,而第二天敘利亞空軍升空作戰的52架飛機竟然全部被擊落),而以方僅損失了幾架作為誘餌的無人機。
貝卡谷地空戰,是世界空戰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個著名戰例,此戰充分顯示了電子戰在空戰中的巨大作用。
『陸』 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的四次著名戰役
紅軍在長征途中經歷的四次著名戰役是:強渡烏江、四渡赤水、強渡大渡河、湘江戰役。
四渡赤水戰役是遵義會議之後,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處於國民黨幾十萬重兵圍追堵截的艱險條件下,進行的一次決定性運動戰戰役。紅軍強渡烏江江界河渡口的軍事行動,為紅軍贏得了寶貴的休整時間,為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舉行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強渡大渡河是中國工農紅軍在四川省越西縣安順場渡過大渡河的戰斗,也是長征途中的一次著名戰斗。
(6)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單一作戰擴展閱讀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餘次戰斗,攻佔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了營以上幹部多達430餘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
紅一方面軍於1935年10月到達陝北,與陝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面軍到達甘肅會寧地區,同紅一方面軍會師。紅軍三大主力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
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一部偉大的革命英雄主義史詩。它向全中國和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紅軍長征,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柒』 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是哪些
人類歷史上傷亡最大的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二戰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多億人口被捲入其中,參戰兵力超過1億人,大約9000萬士兵和平民傷亡,3000多萬人流離失所。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三個法西斯軸心國和匈牙利王國、羅馬尼亞王國、保加利亞王國等仆從國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為另一方進行的第二次全球規模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死於戰爭及與戰爭相關原因的人約為7000萬。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軍人死亡人數合計約有1800多萬(不含死亡的俘虜)。
戰爭損失:據統計,朝鮮戰爭3400億美元,越南戰爭7200億美元,波斯灣戰爭1020億美元,第四次阿以戰爭210億美元,阿富汗戰爭1160億美元,兩伊戰爭1500億美元,美國對南斯拉夫科索沃空襲費用是250億美元。據不完全統計,二戰中5萬多億美元付諸東流。
『捌』 哪一場戰役是1939年入侵波蘭行動中規模最大的單一戰斗
1939年9月法西斯德國入侵波蘭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大規模軍事行動的起點。德軍計劃運用閃擊戰法,以快速兵團在優勢航空兵支援下,從南、北兩個方向實施向心突擊,殲滅波軍主力於維斯瓦河和納雷夫河以西地區,力爭速戰速決,在波蘭的西方盟國英法作好進攻准備之前一舉消滅波蘭。為此,侵波德軍編成2個集團軍群,共62個師(含7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160萬人,2800輛坦克,6000門火炮和迫擊炮,約2000架飛機波軍可出動的總兵力約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和80個民防營,共約100萬人,870輛輕型或超輕型坦克,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0餘架作戰飛機;編成2個戰役集群、7個集團軍,由E.里茨-斯米古伊元帥任最高司令官;主力部署在波德、波捷邊境縱深不大的地區內。9月1日,德軍航空兵突然襲擊波蘭各主要機場和交通樞紐等戰略目標,同時地面部隊迅速突破波軍防線。波軍動員和調動陷於困境。3日,英、法對德宣戰,但遲遲不採取進攻行動,史稱「奇怪的戰爭」。波軍節節敗退,國家陷入一片混亂。6日,政府從華沙遷往盧布林。德軍長驅直入,迅速向波蘭腹地推進。強渡維斯瓦河和納雷夫河,從南、北兩個方向直逼華沙。15日,德軍佔領盧布林和布列斯特。16日南、北兩路德軍在弗沃達瓦地域會師,對波軍主力形成合圍;波蘭政府流亡到羅馬尼亞。17日,蘇軍進占波蘭東部地區。此後,波蘭各地的愛國者繼續與法西斯侵略軍展開英勇斗爭。被圍困的華沙軍民在極其艱苦的情況下頑強戰斗20天。28日,華沙失陷。10月初,波軍停止抵抗。 最大的單一戰斗應該是在9月16日,但是沒有戰役名字。戰爭也才一個月而已,整個戰爭就是一個單一的戰役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