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我發明了一種治療某種疾病的葯物,有誰知道申請此項專利的程序嗎大概要多少費用
中葯
中葯提取物、中葯復方、中西葯復方;已有中葯的新劑型;中葯成分新的提取方法、中葯的新炮製方法、中葯材的培育方法、葯物檢測方法;已有中葯的新適應症等。
西葯
全新化合物、化合物的異構體、化合物新晶型、對已有化合物的修飾產物、化合物的新的鹽、酯、酸;西葯復方制劑、中西葯復方制劑、已有葯物的新劑型、全新劑型;化合物的制備方法、葯物的制備方法、葯物檢測方法;已有葯物的新用途等。
生物技術
基因序列、有功能的核苷酸片段、氨基酸序列、載體、質粒、工程菌、細胞株、疫苗、多肽;構建方法、純化方法、分離方法、分析方法、檢測方法;生物製品新用途等。
醫療器械
各種新的醫療器械、含有葯物成分的具有醫療作用的有形載體。
把握時機
當發明的想法在頭腦中剛一成形,即使這時還沒有成功,申請人就該記錄這個發明的內容了,一旦完成了發明,要立即判斷哪些內容可以申請專利保護。在專利檢索的基礎上進行評估,最好能獲得執業專利代理人的幫助。由於我國採用先申請制,因此在評估之後盡快將專利申請提交到專利局是至關重要的,同樣的發明內容只授予一份專利權,該權利屬於最先申請的人。申請之前應嚴格保密,方式因公開造成新穎性喪失。
撰寫專利申請文件
申請人通常會聘請執業專利代理人幫助進行專利申請,雙方簽署委託協議後一般由申請人提供專利交底材料,代理人根據交底材料的內容進行文件撰寫。專利申請文件包括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附圖、說明書摘要等,其中權利要求書是確定專利保護范圍的法律性文件,其他文件對發明做詳盡的披露並對權利要求書的保護范圍給予文字和實質上的支持。
專利檢索
接下來, 申請人需要進行全面的專利查新檢索,其范圍不僅涉及中國專利,還包括中國的科研論文、國外專利文獻和公開出版物等。如果都沒有檢索到與發明內容相同或者相近的現有技術,則可以考慮盡快申請專利。一般,執業的專利代理人能夠為申請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信息。
國家知識產權局的網站上和文獻館里保存了上百萬件的專利文獻,各個國家專利部門的網站上也開通了免費的專利資料庫供公眾查詢使用。
電腦檢索還不夠充分
機檢方式在很多時候幫上了大忙,但這也不是萬無一失的。依據使用的資料庫、使用者的檢索經驗和語言水平,會有不同的檢索結果,有時也會遺漏重要信息,例如關鍵的圖片或者化學結構式。
另外,如果使用者不了解如何利用網上的資源並且缺乏對法律規定的「新穎性」「創造性」的理解,他將無從對檢索結果作出正確的判斷。因此,最好還是委託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局進行檢索,那裡擁有國內最全面的各種資料庫資源,檢索人員一般都是專利審查員,具有豐富的檢索經驗和較好的外語能力。由於專利局給出的檢索報告不做分析,申請人最好委託執業專利代理人幫助進行判斷和分析。
專利申請過程
檢索結束後,發明人就可以判斷是否需要進行申請了。專利申請被受理後將暫時保持在一種法律結果不確定的狀態,也可以稱為「專利審理中」狀態,根據專利類型和發明內容的不同,這個時間一般會持續1-3年,直到專利申請被授權或者駁回。
專利申請前檢索
專利申請前,最好進行檢索,以便確定哪些發明內容屬於「現有技術」。如果待申請的內容在檢索到的專利文獻或者其他公開出版物上已有記載,則有可能影響申請的授權前景。此外,即使沒有文獻記載,如果他人能夠確定這是本領域的公知常識,也會導致專利申請被駁回。
專利檢索的好處
認真了解哪些內容屬於現有技術將有助於申請人作出是否申請專利的判斷和撰寫專利申請文件。說明書的「背景技術」部分要寫入最接近的現有技術,對於實用新型專利,通常還需要提供背景技術的附圖,因此這樣做能使審查員和公眾清楚地了解發明創造的實質性改進和優點。
專利申請文件
發明和實用新型:請求書、說明書及其摘要、權利要求書;發明根據需要可有附圖,實用新型必須有附圖;涉及新的生物材料的發明申請,應當提交保藏證明和存活證明;涉及核酸或氨基酸序列的,應提交序列表的可機讀文本。
外觀設計:請求書、圖片或者照片;寫明使用該外觀設計的產品及其所屬類別;請求保護色彩的,提交彩色圖片或照片;必要時,寫明對外觀設計的簡要說明;簡要說明應當指明設計要點、省略的視圖、所要保護的色彩等。
專利審查
專利申請提交到國知局後會得到受理通知書,在繳納了全額費用之後將得到審查。專利審查分為初步審查和實質審查,後者只針對發明專利。
專利審查過程一般將持續1-3年,取決於專利的種類和發明內容。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經過初步審查即獲得授權,而發明專利通過了初步審查將發出初步審查合格通知書,等待進入實質審查。
專利申請在審查階段時,申請人還沒有權利去阻止他人對其權利的侵犯。但是發明專利公布後(通常是在專利申請日起第18個月時),申請人可以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行為並支付適當的使用費,而侵權人也可以拒絕。專利授權之後,申請人可以通過司法程序向侵權人追訴侵權責任,並要求賠償。
發明專利的實質審查
發明的實質審查是在專利局實審部門進行的,審查員通過檢索國內外專利文獻、公開出版物來評價專利申請的「新穎性」「創造性」和「實用性」,同時還要對專利文件撰寫是否符合要求進行審查,例如是否符合「單一性」,是否「公開充分」,是否「修改超范圍」等等。
實質審查必須是在發明公布後進行的,法律規定的公布是在申請日起18個月的時候進行,也有的申請人願意提前公開其發明內容,所以會有專利申請在6-10個月的時候就公開了。通常,實審階段的審查員將向申請人或其代理人發出至少一次審查意見通知書,審查意見能夠體現發明被授權的可能性及存在的缺陷。審查意見一般包括格式錯誤、新穎性問題、創造性問題、公開充分、單一性問題等等。
專利實質審查的時間不確定,一般是6-18個月,取決於發明的內容,審查員對發明的理解和審查員的工作安排以及審查員與申請人或其代理人之間文件往復的時間。 發明專利實質審查的標准收費是2500元/件。
專利申請的費用
一.申請費
發明:900元 ,印刷費50元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500元
申請附加費:權利要求附加費從第11項起每項增收 150元
說明書附加費從第31頁起每頁增收 50元
從第301頁起每頁增收 100元
二.發明實質審查費:2500元
三.專利登記、印刷、印花費
發明:255元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205元
四.年費(元)
發明:
1-3年 900元 4-6年1200元 7-9年2000元
10-12年4000元 13-15年6000元 16-20年 8000元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1-3年600元 4-5年900元
6-8年1200元 9-10年2000元
五.其他費用:
如著錄項目變更費、優先權要求費、發明專利維持費等詳見國家知識產權局第七十五號公告。
費用可以直接向專利局(包括各代辦處)繳納,也可以通過郵局或者銀行匯付或者以國家知識產權局規定的其他方式繳納。各代辦處的收費范圍另行規定。
專利費用減緩
受理單位:國家知識產權局
受理條件:個人收入過低、事業單位科研經費不足及企業虧損者。
提交文件:寫明減緩理由的費用減緩請求書;法人請求費用減緩的,需同時提交由上級主管部門開具的費用減緩證明。
減緩比例:
(1)個人請求減緩申請費(印刷費、附加費不予減緩)、發明專利申請審查費、自授予專利權當年起(含當年)三年內的年費的最高比例不超過85%,發明專利申請維持費、復審費、最高比例不超過80%。
(2)單位或單位與個人或兩個以上個人共同申請減緩申請費(印刷費、附加費不予減緩)、發明專利申請審查費、自授予專利權當年起(含當年)三年內的年費的最高比例不超過70%。發明專利申請維持費、復審費、最高比例不超過60%。
(3)兩個以上單位共同申請不予減緩費用。
北京地區專利申請資助
受理單位:北京市知識產權局
受理條件:北京地區單位和個人申請專利,所申請專利屬於國家及北京地區重點發展的技術領域和行業: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新醫葯、新材料、環保與節能等技術產品;技術含量高; 具有較好市場前景。
提交文件:
(1)北京市專利申請費資助金申請表1份,
(2)單位介紹信、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復印件 或個人身份證及復印件1份,
(3)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及復印件1份和繳納相關費用的正式發票及復印件1份,
(4)發明初審合格通知書及復印件1份和繳納相關費用的正式發票及復印件1份,
(5)專利申請文件中的《摘要》復印件1份。
資助金額:
(1)發明專利申請:申請費950元,實審費最高1200元,按初審合格通知書資助。實際支出不足此數的,按實際開支資助。發明專利申請的附加費,按實際支出數額的半數資助。
(2)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資助標准為150元。實際支出不足此數的,按實際開支資助。
(3) 向國外申請發明專利的,每件獎勵2000元。
⑵ 有哪些科學家為了自己的發明和發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有哪些科學家為了自己的發明和發現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我來答有獎勵
say16791
LV.14
聊聊關注成為第11位粉絲
1:鮑爾海斯德毒液是一名研究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人都被殺害了蛇,被確定每年拿出一個防毒。他認為,人們患天花,會產生免疫力,並讓蛇咬傷也可產生免疫力呢?由人體產生抗葯物物質不能被用來抵抗它的毒液?他設想,這也是可能的。所以,從15歲的時候,他自己的蛇腺顯微注射,並逐漸增加劑量和毒性。
這個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每次注射,他必須重病。以不同的方式不同有不同的影響蛇毒成分,每個毒液注入了新的,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而且還遭受酷刑,一種新的抗毒物質。他誰擁有超過28種毒液注入。經過危險和痛苦的試驗,終於收獲。由於其抗中毒農產品,眼鏡王蛇,印度藍蛇,虎蛇澳大利亞都咬他,但都被他從亡的背面逃走的時候,有毒的藍色蛇很大,海斯德是世界上唯一被藍咬傷的蛇和生活。他一共被毒蛇咬傷130次,每次都是安全的。海斯德他們抗毒物質在血液分析,試驗一些抗蛇毒葯物,治療也有很多人被毒蛇咬傷。
2:諾貝爾獎無煙火葯的發明,多次失敗後,錢家骨灰在所有試驗中,弟弟也在事故中測試。
3:貝爾發明了炸葯,但他的許多親戚甚至自己的耳朵震聾在他的試驗中被打。
4:哥白尼說,在遠古時代,人們由於視野狹窄的領域,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宇宙是有限的,太陽,月亮和星星圍繞地球。 16世紀,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出眾,基於30年的天文觀測和預測,地球和其他行星,繞地球太陽在每一個時刻。但由於當時歐洲封建教會不支持這樣的觀點,誰提出這個觀點,會被迫害的教會異端審判法庭的追隨者。所以,直到哥白尼在他去世前,才把他的書在「日心說」出版。
:5:義大利科學家布魯諾,他被哥白尼尊重,哥白尼理論的發展。他指出,有很多,像太陽系在宇宙中,星系一樣,太陽是太陽系坐落在市中心。由於這種新的熱情天文學的傳播,說他被推到了教會的宗教異端審判法庭,經過七年監禁活活燒。
6:伽利略也有這方面的經驗。 17世紀義大利天文學家伽利略,哥白尼非常同意這樣的意見,他找到一個方法來科學地證實了這一觀點。但他譴責教會。宗教裁判所宣揚他走,不斷的問他,折磨他,讓他跪公開放棄自己的觀點。但是,當伽利略站了起來,他忍不住嘀咕道:「不過,地球仍在轉動呀」後來,伽利略被囚禁在家裡,不許出門。
⑶ 煉丹術是誰發明的
煉丹術
中國古代的一種特殊方術。又稱金丹術、煉金術、點金術、黃白術。其內容非常復雜,中心目標是用人工方法製作既可以使人「長生不死」,又能用點金的神丹點化銅、鐵等普通金屬以轉變為黃金和白銀。由於中國古時有「成仙」的說法,所以煉丹術最先在中國誕生。煉丹家認為,人的肉體可以藉助於某種神奇的葯物而獲得永生。「丹」原來指丹砂(即硫化汞),後來泛指被認為是「長生葯」或「點金葯」的各種葯物。
煉丹術的產生有其社會背景,當封建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生產力有了較大的提高,統治階級對物質享受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皇帝和貴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兩種奢望:第一希望掌握更多的財富,供他們享樂;第二希望長生不死,使他們的統治一勞永逸。
中國煉丹活動起源於公元前3世紀,到了東漢,方士們的神仙思想發展成為道教,煉丹的風氣便深入民間。東漢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的理論著作,書中提到當時的煉丹家有《火記》600篇,可見當時火法煉丹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性知識。晉代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朴子內篇》,對漢晉以來的煉丹術作了詳細的記載和總結,他的煉丹術分為3個互相關聯的部分:①煉制萬應靈丹,以為「仙道之極」。②採集並加工製作長生葯。這些葯物包括礦物、動物性、植物性葯物,認為它們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養性」和「除病」的作用。③點化金銀。用銅、鐵等普通金屬點化為黃金和白銀,實際上是使用化學方法製成各種與金、銀外貌相似的合金。
除了中國發展煉丹術以外,8世紀,阿拉伯也出現了稱為al-kimiya(據考證可能是由漢語「金液」兩字的古音kim-ya演變而來)的煉丹術,追求一種叫做阿爾伊克西爾的萬應靈丹,指望用它來使人長壽,其他內容包括煉金和制葯。約12世紀,阿拉伯煉丹術隨著伊斯蘭教的勢力傳播到歐洲。
煉丹家的指導思想是唯心的,因此,他們的本來目的全然沒有達到。但是煉丹的實踐畢竟使煉丹家們接觸到種種自然現象,從而提高了對自然界的認識,例如,他們日日夜夜地在實驗室工作,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從而提出了一種可貴的思想:「物質之間可以用人工的方法互相轉變」,而唐朝末年出現的火葯則是煉丹術實踐的產物。最後,煉丹術成了歐洲近代化學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從而由alchemia和alchimia等代表煉丹術的名詞演變為代表化學的Chemie(德文)、chimie(法文)和chemistry(英文)。
煉丹術
引言
盡管理、氣、數的原理應用在煉丹術上或者比應用在天文學上較為隱晦和難以捉摸,但中國的煉丹術家憑著他們對陰陽五行和數的知識,嘗試把銅、鉛等金屬煉成黃金,以求達到長生不老的目的。《參同契五相類秘要》是一部重要的煉丹理論書籍,它的開端便有下列一個表:
陽 一 二 三 四 五
水 火 木 金 土
陰 六 七 八 九 十
這個表對於陰陽、五行和數字的分配,與"河圖"是一致的(參考本書第一篇),可見理、氣、數的原理和煉丹術有密切的關系。煉丹失敗固然可以歸咎於煉丹過程的疏忽,但也可以歸咎於命運,而命運就是數的另一面。因此,一個人必須命中註定與仙有緣才能煉成金丹,否則必定失敗。
煉丹術的起源
中國煉丹術的發明源自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長生不老的觀念。如後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之葯,嫦娥偷吃後便飛奔到月宮,成為月中仙子。我們沒有確切的紀錄知道古代的服葯者吃甚麼丹葯以求長生,但若根據晉人編纂的《列仙傳》,他們所服食的包括丹砂、雲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經制煉的礦物和植物。
"騶衍"此方術已於戰國時萌芽,秦始皇、漢武帝亦好神仙和長生之說。諸方士如李少君、欒大等在朝廷服務,武帝時劉安也是著名的煉金丹人物,其著作《淮南子》曾提到汞、丹砂、雄黃等葯物。至景帝煉金風氣流行,西漢末的王莽也喜神仙思想和煉丹術。另外,道教亦與煉丹術扯上關系,道教創辦者張陵亦被稱精通此術。
東漢前煉丹術有兩個不同傳統:一是致力尋找長生不老葯;二則試造黃金。東漢時兩個傳統匯合為一,煉丹術家嘗制長生不老葯,而促成兩個傳統結合的因素實與醫葯發展有關,因此許多著名煉丹家如葛洪、陶弘景等同時是大醫葯家。葛洪對煉丹術和早期的化學貢獻保留在《抱朴子內篇》內,紀錄了許多長生不老葯(如太清丹、金液)及它們的制煉方法。
以上是一種流傳已久的信仰,更指出凡人也能脫胎換骨成神仙,此變形可用陰陽五行的理論作解釋
中國煉丹術的黃金時代
葛洪時代後長生不老葯的故事繼續吸引了許多皇帝,如此魏道武帝拓跋珪於京師設仙坊煉葯,太武帝拓跋燾召韋文秀問方士金丹之事和命人入山訪仙,徐謇采營煉丹為孝文帝制金丹,實現"延年法"等。右圖為(丹房須知)所載火爐。
後晉末至晚唐期間中國煉丹術進入黃金時代。著名煉丹術家、醫葯家和葯物學家貢獻至極,他曾為梁武帝蕭衍煉丹,傳有《道藏》中《三十六水法》的書,對研究化學中以水為媒介的無機反應頗有幫助。與此同時,煉丹術家楚澤編訂了蘇元明的著作《太清石壁記》,記載了各種丹葯的成份和煉制方法,如九鼎丹法,蘇在"金英丹方"中也解釋當時化學家所用的隱名。
許多皇帝因服食丹葯中毒身亡,如晉哀帝、唐憲宗、唐穆宗等,因此許多專家均提出方術丹葯不可盡信的警告。如金英丹含水銀和砷,含有毒素,但中國人仍堅持煉丹,因不是所有丹葯都是有毒的,有人亦以金丹毒為戒,改用其它方法追求長生,而且中國人"以毒攻毒"的觀念在現代醫學上是成立的。
⑷ 古代四大發明的人叫什麼名字 告訴的說下謝謝~!
中國四大發明有:造紙術.印刷術.羅盤.火葯
一、造紙術
造紙術在東漢的時候就已由蔡倫發明,蔡倫發明以來只就可以替代笨重的竹簡
在漢朝的谷樹皮的谷紙的基礎上,晉代出現了以藤皮做出的藤紙,造紙術在唐朝時盛行
二、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分為活字版印刷術及雕版印刷術,印刷術的盛其是在宋朝的時候,一開始是雕版印刷術先發明,但是,宋代的畢升,想到,為何同樣的字要重復刻呢?所以就發明了這種活字版印刷,活字版印刷術,再排版方面十分便利,而且可以把他拆下又可放在別處,十分的便利,因此,印刷術一直在演變,才成了今日的便利。
這是雕刻版印刷術的雕版
三、羅盤
羅盤是一種海上的導航系統,可以指引方向,因為有了羅盤,所以才演變為今日的指南針。羅盤發明後廣泛被運用在軍事上,以及導航,羅盤也是在宋朝為盛期,宋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朝代,許多的文明都是從此開始,就連羅盤也不例外,羅盤的發明,使海上的路線一目瞭然,也提高了航海的准確性與安全。
四、火葯
火葯是從三國時代開始發明,當時被用來當爆竹,到了宋代才被用來當作軍事用,火葯是硝石加硫磺跟炭所製成的,可以用來作為大炮,火槍等,火葯的用途可以鑿山,挖壁,挖洞,當爆竹,或作為軍事武器等......
十四世紀後歐洲人又從阿拉伯人獲知火葯的知識,並學會了製造火器的方法,火葯才正式傳入歐洲。
⑸ 有一道數學題,請大家幫幫忙
設狗跑150步的時間為t
則狗的速度為150/t
兔的速度為(150+30-100)/t,既80/t
設狗還需x才能追上兔
狗後來跑的時間為(x+30)/150/t=(x+30)t/150
兔後來跑的時間為x/80/t=xt/80
他們後來跑的時間相等,所以(x+30)t/150=xt/80
既(x+30)/150=x/80
解得x=240/7
⑹ 中國人研究草葯的歷史
草醫草葯是中華民族醫葯學的巨大遺產之一。中國醫葯學的發展追本溯源始於草醫草葯。中華民族子孫繁衍,人丁興旺,人口佔世界四分之一,這與我國古代草醫草葯十分發達是分不開的 。
草醫草葯在中國古代稱之為「本草學」,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等。其中植物葯占絕大部分,故名「本草」。根據中國甲骨文和金文記載以及近期考古發掘證明,早在元謀人時代(距今170萬年)、藍田人時代(距今60~80萬年),中華民族的祖先就發明了用火燒熟食物,用百草療疾健身。創造的象形文字「葯」,就是草字下面一個「樂」字,兩人在草下面跳舞。在七八千年前就發明了馴化種植野生動植物和耒耜耕地及采葯的石器,五六千年前又發明了青銅器和鐵器、碾葯用的石窩、姜窩,碾槽等也相繼發明。醫葯與飲食同源,更是我國草醫草葯和傳統醫葯學的獨有特色。早在《周禮》和《詩經》等古代書籍中就有「食醫」和「療飢」的章節。漢代刊行的中國最早的醫葯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在當時世界是劃時代的著作,比古希臘和古羅馬的「草學」歷史要早數百年。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把中國的國葯大黃傳到西亞和歐洲,發展為大黃蘇打片,成為迄今跨三個世紀暢銷不衰的瀉下葯。這也是中國草葯對世界人民健康的巨大貢獻。
中國草醫草葯自古至今保持了醫和葯結合一體的特色,以原植物、動物、礦物為主,具有當地有產、採集容易、使用簡便、價格低廉、療效較好的優點,數千年來廣泛流傳,民間樂意使用。特別是在一些中草葯資源豐富的地方,如西藏、雲貴高原、蒙青新草原、南方熱帶森林、長江三峽、川陝甘秦嶺巴山以及黃土高原等地,草醫草葯無不家喻戶曉,山鎮集市處處有售。相傳紅布兜裝、刀切水煎或酒浸泡服等,都是葯王孫思邈傳下來的。這與歐美等西方國家走了很長的合成葯道路又回到重視天然植物葯的研究開發、提取單味葯有效成分形成熱潮比較起來,更加說明中國草醫草葯是世界醫葯學寶庫的重要財富 。
我國的草葯在許多地方又稱為「七葯」。種類多,分布廣,大部分都是人們長期實踐臨床驗證後流傳下來的,有的是國家正式列入經營的商品和被國家收載入《葯典》的中葯材,有的仍在產地和民間沿以草葯使用。現代在長沙出土的一批完整記載了漢代醫葯資料的皂書和竹簡《五十二病方》,經考證應在《黃帝內經》之前,記載了一百多種病,每種病附方1~2個,多者達20個,共計280方,葯物240種,其中只有三分之一見於《神農本草經》中。可見《神農本草經》這部最早通用的葯典所收載的365種常用葯也只是當時民間用葯的一少部分。梁代擔任過宰相、後來研究葯學的陶弘景所著的《神農本草經集注》和《名醫別錄》,收載中草葯730種;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國官方頒布的第一部葯典,收載中葯844種;宋代的《證類本草》翻了一番,收載葯物1558種。明代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收載葯物1892種,後被十多個國家以十多種文字翻譯出版。以後清代的《廣群芳譜》、《陳修園醫書七十二種》等醫葯學巨著大體都保持在這一范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後經過中草葯普查,1972年全國中草葯匯編收載中葯資源6500種,1977年版《中國葯典》一部收載常用中葯713種,都只是我國豐富的中草葯資源的一部分,還有許多尚未被收入其中。1982年國務院決定對全國中葯資源進行一次全面普查,制定長遠開發規劃,從1983年開始,各省、市、自治區同時進行,組織科技人員4萬多名,歷時5年,採集標本200萬份,搜集民間單驗方10多萬個,經中國葯材公司匯總編著了《中國中葯資源志要》,收載中葯12694種,達到了現代新的頂峰。
⑺ 青黴素是怎麼發明的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研發歷史:
青黴素是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且應用非常廣泛。早在唐朝時,長安城的裁縫會把長有綠毛的糨糊塗在被剪刀劃破的手指上來幫助傷口癒合,就是因為綠毛產生的物質(青黴素素菌)有殺菌的作用,也就是人們最早使用青黴素。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於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黴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⑻ 青黴素的發明過程
研發歷史
20世紀40年代以前,人類一直未能掌握一種能高效治療細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葯物。當時若某人患了肺結核,那麼就意味著此人不久就會離開人世。為了改變這種局面,科研人員進行了長期探索,然而在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進展卻源自一個意外發現。
近代,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首先發現了世界上第一種抗生素—青黴素,亞歷山大·弗萊明由於一次幸運的過失而發現了青黴素。
1928年,英國科學家Fleming在實驗研究中最早發現了青黴素,但由於當時技術不夠先進,認識不夠深刻,Fleming並沒有把青黴素單獨分離出來。
1929年,弗萊明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這篇論文發表後一直沒有受到科學界的重視。
在用顯微鏡觀察這只培養皿時弗萊明發現,黴菌周圍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這意味著黴菌的某種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後的鑒定表明,上述黴菌為點青黴菌,因此弗萊明將其分泌的抑菌物質稱為青黴素。
然而遺憾的是弗萊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純度青黴素的方法,於是他將點青黴菌菌株一代代地培養,並於1939年將菌種提供給准備系統研究青黴素的英國病理學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學家錢恩。
1938年,德國化學家恩斯特錢恩在舊書堆里看到了弗萊明的那篇論文,於是開始做提純實驗。
弗洛里和錢恩在1940年用青黴素重新做了實驗。他們給8隻小鼠注射了致死劑量的鏈球菌,然後給其中的4隻用青黴素治療。
幾個小時內,只有那4隻用青黴素治療過的小鼠還健康活著。此後一系列臨床實驗證實了青黴素對鏈球菌、白喉桿菌等多種細菌感染的療效。
青黴素之所以能既殺死病菌,又不損害人體細胞,原因在於青黴素所含的青黴烷能使病菌細胞壁的合成發生障礙,導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動物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
1940年冬,錢恩提煉出了一點點青黴素,這雖然是一個重大突破,但離臨床應用還差得很遠。
1941年,青黴素提純的接力棒傳到了澳大利亞病理學家瓦爾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國軍方的協助下,弗洛里在飛行員外出執行任務時從各國機場帶回來的泥土中分離出菌種,使青黴素的產量從每立方厘米2單位提高到了40單位。
1941年前後英國牛津大學病理學家霍華德·弗洛里與生物化學家錢恩實現對青黴素的分離與純化,並發現其對傳染病的療效,但是青黴素會使個別人發生過敏反應,所以在應用前必須做皮試。
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數是從微生物培養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於不同種類的抗生素的化學成分不一,因此它們對微生物的作用機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質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則抑制細胞壁的合成。
通過一段時間的緊張實驗,弗洛里、錢恩終於用冷凍乾燥法提取了青黴素晶體。之後,弗洛里在一種甜瓜上發現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黴素的黴菌,並用玉米粉調制出了相應的培養液。在這些研究成果的推動下,美國制葯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
到了1943年,制葯公司已經發現了批量生產青黴素的方法。當時英國和美國正在和納粹德國交戰。這種新的葯物對控制傷口感染非常有效。
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國軍方簽訂了首批青黴素生產合同。青黴素在二戰末期橫空出世,迅速扭轉了盟國的戰局。戰後,青黴素更得到了廣泛應用,拯救了數以千萬人的生命。到1944年,葯物的供應已經足夠治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有參戰的盟軍士兵。
因這項偉大發明,1945年,弗萊明、弗洛里和錢恩因「發現青黴素及其臨床效用」而共同榮獲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1945年,英國化學家霍奇金(D.C.Hodgkin)用X射線衍射法測出了青黴素的分子結構。
1944年9月5日,中國第一批國產青黴素誕生,揭開了中國生產抗生素的歷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國的青黴素年產量已佔世界青黴素年總產量的60%,居世界首位。
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於過程機理的模型,該過程綜合考慮了發酵中微生物的各種生理變化,發現這是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為了更加方便地對青黴素過程進行研究,Birol對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結構式模型進行了擴展,對模型進一步簡化,方便研究。
青黴素(Penicillin,或音譯盤尼西林)又被稱為青黴素G、peillin G、 盤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黴素鈉、苄青黴素鈉、青黴素鉀、苄青黴素鉀。
青黴素是抗菌素的一種,是指分子中含有青黴烷、能破壞細菌的細胞壁並在細菌細胞的繁殖期起殺菌作用的一類抗生素,是由青黴菌中提煉出的抗生素。
青黴素屬於β-內醯胺類抗生素(β-lactams),β-內醯胺類抗生素包括青黴素、頭孢菌素、碳青黴烯類、單環類、頭黴素類等。青黴素是很常用的抗菌葯品。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做皮試,以防過敏。
主要功能
青黴素是一種高效、低毒、臨床應用廣泛的重要抗生素。
它的研製成功大大增強了人類抵抗細菌性感染的能力,帶動了抗生素家族的誕生。它的出現開創了用抗生素治療疾病的新紀元。
通過數十年的完善,青黴素針劑和口服青黴素已能分別治療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繼青黴素之後,鏈黴素、氯黴素、土黴素、四環素等抗生素不斷產生,增強了人類治療傳染性疾病的能力。但與此同時,部分病菌的抗葯性也在逐漸增強。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研人員目前正在開發葯效更強的抗生素,探索如何阻止病菌獲得抵抗基因,並以植物為原料開發抗菌類葯物。
青黴素它不能耐受耐葯菌株(如耐葯金葡)所產生的酶,易被其破壞,且其抗菌譜較窄,主要對革蘭氏陽性菌有效。青黴素G有鉀鹽、鈉鹽之分,鉀鹽不僅不能直接靜注,靜脈滴注時,也要仔細計算鉀離子量,以免注入人體形成高血鉀而抑制心臟功能,造成死亡。
青黴素類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於β-內醯胺類作用於細菌的細胞壁,而人類只有細胞膜無細胞壁,故對人類的毒性較小,除能引起嚴重的過敏反應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顯。
使用該品必須先做皮內試驗。青黴素過敏試驗包括皮膚試驗方法(簡稱青黴素皮試)及體外試驗方法,其中以皮內注射較准確。
皮試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險性,約有25%的過敏性休剋死亡的病人死於皮試。所以皮試或注射給葯時都應作好充分的搶救准備。
在換用不同批號青黴素時,也需重作皮試。乾粉劑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試液均不穩定,以新鮮配製為佳。而且對於自腎排泄,腎功能不良者,劑量應適當調整。此外,局部應用致敏機會多,且細菌易產生抗葯性,故不提倡。
⑼ 求中國古代發明一覽表(只要發明者的名字和朝代)
前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有陶窯及模製的陶器。
前3200年,中國炎黃時代。
前2050年,中國夏朝建立。
前1200年,中國用蠶絲織絲絹。
前1200年,中國殷商青銅(銅錫合金)冶鑄技術已達成熟階段。
前1066年-前221年,中國周朝。
前770-前476,中國春秋時代。
前770年,中國已會鑄鐵。
前722年,中國開始用干支記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記載了磁石。
前611年,中國有彗星的最早記錄,即後來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5世紀,中國的《周禮》中記載了用金屬凹面鏡從太陽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戰國時代。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發現小孔成像。
前350年,中國戰國時代的甘德、石申編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250年,中國戰國末年《韓非子》一書中有用「司南」識別南北的記載。
前221-前206,秦朝。
前206-公元220年,漢朝。
前2世紀,劉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記載用冰作透鏡,用反射鏡作潛望鏡。
前2世紀,中國西漢用絲麻纖維紙。
1世紀,中國的《漢書》記載尖端放電。
105年,中國東漢時蔡倫造紙。
132年,中國東漢時張衡發明世界上第一個測量地震的儀器地動儀。
220-581年,三國兩晉南北朝。
3世紀初,中國漢末華佗發明麻醉劑麻沸散用於外科手術。
3世紀,中國魏晉時期的劉徽提出割圓術,得圓周率為3.1416 。
5世紀,中國南北朝時南朝的祖沖之(429-500)算出圓周率的值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7世紀,中國唐朝已採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國南宮說等人實測子午線的長度。
9世紀,中國唐朝的煉丹士發明火葯。
960-1279年,宋朝。
11世紀,中國宋代沈括寫成《夢溪筆談》一書。
1041年,中國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早於西方400年,奠定了現代印刷術的基礎。
1054年,中國《宋史》記載了一次超新星爆發,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關超新星爆發的文字記載。該超新星的殘骸形成了現在所見的蟹狀星雲。
1231年,中國宋朝人發明「震天雷」,充有火葯,可用投擲器射出,是火炮的雛形。
1259年,中國南宋抗擊金兵時,使用一種用竹筒射出子彈的火器,是火槍的雛形。
1279-1368年,元朝。
14世紀中前葉,中國開始應用珠算盤。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國在南京建立觀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設備完善的天文台。
1596年,中國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出版,書中記有葯物1892種,是重要的科學典籍。
1637年,中國明朝的宋應星完成「天工開物」,總結了中國工農業生產技術。
參考資料:http://www.wenganred.com/forum/view.asp?id=125
⑽ 有關科技發明的小故事
1,華佗的「五禽戲」
華佗是我國東漢末年的大醫學家和葯物學家,為充實和豐富我國古代醫學寶庫,做出了重大貢獻。華佗不僅精通醫術,而且非常重視體育鍛煉對人的健康作用。
有一次,華佗正在書房裡讀書,見一小孩把住門閂來回晃盪,他立即想到古書上「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的話,人為什麼不也這樣天天運動,讓氣血流通呢?後來,華倫參考了「導引術」(全面鍛煉身體的方法),編出了一套鍛煉身體的拳法,名叫「五禽戲」。
這種體育運動就是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運動姿態的體操,可以使周身關節、脊背、腰部、四肢都得到舒展。
華佗的弟子吳普,由於幾十年堅持做「五禽戲」,活到九十多歲,仍然步履輕捷,耳聰目明,牙齒堅固。可知「五禽戲」是行之有效的健身體操。
2,得助於孩子的啟發
1608年,荷蘭米德爾堡一位不出名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它是怎樣發明的呢?
有一天,兩個小孩正在李波爾賽的商店門口玩弄幾片透鏡,他們通過前後兩塊透鏡看遠處教堂上的風標,突然,好像發現什麼似的,興高采烈。李波爾賽趕忙跑了過去,他也拿起兩片透鏡一看,遠處的風標放大了許多。
李波爾賽高興地跑回店中,把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試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望遠鏡。後來,伽利略仿效製造了放大32倍的望遠鏡,直接導致了「日心說」的偉大發現。
3,「小人國」的發現者
列文虎克(1632~1723)是顯微鏡的發明者。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真正開始了對微生物的觀察和研究。列文虎克只是個荷蘭德爾夫市政府的看門人。他利用看門之餘,磨製了許多鏡片。有一次,他透過兩片透鏡看東西,發覺能把極為微小的東西放大許多倍。
這下子,引起他莫大的興趣。他用這種鏡片觀看自己的牙垢,發現了許多奇形怪狀的「小人國」居民。他驚訝地寫道:「在一個人口腔的牙垢里生活的「小人國」的居民小生物,比整個荷蘭王國的居民還多!」一個看門老頭兒發明了顯微鏡,成了微生物學的開門鼻祖。
有人對他十分羨慕,追問著他成功的「秘訣」。列文虎克什麼話也沒說,僅向問話者伸出他的雙手,一雙因長期磨鏡片而滿是老繭和裂紋的手。
4,碰倒紡車的啟示
「珍妮紡織機」的發明者詹姆斯哈格里沃斯(英國發明家)是一個普通工人。他既能織布,又會做木工。妻子珍妮是一個善良勤勉的紡織能手,她起早貪黑,一天忙到晚,可紡紗總是不多。哈格里沃斯每次看到妻子既緊張又勞累的樣子,總想把這老掉牙的紡車改進一下。
一天,他無意中把家裡的紡車碰翻了,他看到原來水平放置的放車錘變成了垂直豎立,仍在不停地轉動。這一偶然事件,使他得到啟示:既然紡錘豎立時仍能轉動,要是並排使用幾個豎立的紡錘,不就可以同時紡出好幾根紗了嗎?
他說干就干,終於試製成裝有8個紡錘的新式紡織機,並給它命名為「珍妮紡織機」。這項發明比舊紡織機提高效率幾十倍,被恩格斯作為「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
5,高跟鞋
15世紀的一位威尼斯商人經常要出門做生意,又擔心妻子會外出風流。一個雨天,他走在街道上,鞋後跟沾了許多泥,因而步履艱難。商人由此受到啟發,因為威尼斯是座水城,船是主要的交通工具,商人認為妻子穿上高跟鞋將無法在跳板上行走,這樣就可以把她困在家裡。
豈料,他的妻子穿上這雙鞋子,感到十分新奇,就由傭人陪伴,上船下船,到處遊玩。高跟鞋使她更加婀娜多姿,講求時髦的女士爭相效仿,高跟鞋便很快地盛行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