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安門上的那個注子叫什麼
華表。
至於它的含義,以下是我幫你在網上搜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天安門前的華表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柱頭、柱身和基座。華表柱頭上的部分又叫「呈露盤」。漢武帝曾命人在神明台上立一銅鑄的仙人,雙手舉過頭頂,托著一個銅盤,呈接天上的甘露,以為喝了甘露便可長生不老,這自然是無稽之談。後來這種形式便流傳下來,並且取消了仙人,簡化為柱子上面放一隻圓盤。華表的柱頭上也有瑞獸,名字叫「吼」。古人創造出很多瑞獸,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大多寄託著人們祈福避禍的願望。「吼」是一種形似犬的瑞獸,根據所在方位的不同,表達的意義也不相同。天安門後面的一對華表上的石吼面朝北方,望著紫禁城,寓意是希望皇帝不要久居深宮不知人間疾苦,應該經常出宮體察民情,所以稱「望君出」。而天安門前面的一對石吼面朝南方,寓意皇帝不要久出不歸,故而稱「望君歸」。
華表的柱身呈八角型,一條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外布滿雲紋,漢白玉的石柱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柱身上方橫插一塊雲板,上面雕滿祥雲。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造像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上各有一隻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吼相同。欄桿不但對華表起到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庄嚴。
除了在天安門,在明十三陵、清東陵、清西陵以及盧溝橋等處我們也可以見到華表。那麼為什麼華表要矗立於宮殿、陵墓、橋梁等處?華表究竟在這些建築物中起著什麼作用?至今尚有不同看法。
一般認為,華表又名恆表、表術,是一種在古代建築物中用於紀念、標識的立柱。華表起源於古代的一種立術,相傳在我國堯舜時代,人們就在交通要道豎立木柱,作為行路時識別方向的標志,這就是華表的雛形。
另一種意見認為,華表起源於遠古時代部落的圖騰標志。華表頂端有一坐獸,似犬非犬,它叫做「吼」,民間傳說這種怪獸性好望。遠古時的人們都將本民族崇拜的圖騰標志雕刻其上,對它視如神明,頂禮膜拜,華表校頂的雕飾也因各部落圖騰的標志不同而各異,歷史進入到封建社會,圖騰的標志漸漸在人們心中印象淡薄,華表上雕飾的動物也變成了人們喜愛的吉祥物。如唐朝詩人杜甫有「天寒白鶴歸華表,日落青龍見水中」的詩句,其意就是說華表的校頂上雕飾的是白鶴。觀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華表上確實雕飾有白鶴。據傳這是因為一個名叫丁令威的人,學道成仙,化鶴歸未,立於華表上作歌,故人們以後將白鶴雕刻於華表柱子上,以示吉祥。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華表上古名「謗木」,相傳堯、舜為了納諫,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樹立木柱,讓人在上面書寫諫言。也就是鼓勵人們提意見。晉代崔豹在《古今注·問答釋義》中說:「程雅問曰:『堯設誹謗之木,何也?』答曰:『今華表木也,以橫木交柱頭,狀若花也,形似桔槔,大路交衡悉施焉。或謂之表木,以表工者納諫也,亦以表識腸路也/崔豹所言華表木的形狀與現存的天安門前的華表大致相同。只是華表的『謗木』作用早已消失,上面不再刻以諫言,而為象徵皇權的雲龍紋所代替,成為皇家建築的一種特殊標志。
也有人認為,華表是由一種古代的樂器演變而來。這種樂器名為「木鋒」,是一·種中間細腰,腰上插有手柄的體鳴樂器,先秦時,代天子徵求百姓意見的官員們,奔走於全國各地,敲擊木鋒以引起人們注意。後來,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徵求意見,而是等人找上門來,將這種大型的木鋒矗立於王宮之前,經過演變,就成了華表。
還有人認為,華表原是古代觀天測地的一種儀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種觀察天文的儀器為表,人們立木為竿,以日影長度測定方位、節氣,並以此來測恆星,可觀測恆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築施工前,還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築因施工期較長,立表必須長期留存。為了堅固起見,常改立木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這些建築物的附屬部分,作為一一種型制而保留下來,每每成為宮殿、壇廟寢陵等重要建築物的標志。後世華表多經雕飾美化,表柱有圓形。八角形,雕有蟋龍雲紋,柱頭有雲板,校頂置承露盤,華表的實用價值逐漸喪失而成為一項藝術性很強的裝飾品。
2. 天安門前的那根柱子叫什麼
天安門前的那根柱子叫華表。
北京天安門前後,各有一對華表,華表的柱身上雕刻著盤龍,柱頭上立著瑞獸,它們和天安門前的石獅以及兩側的金水橋一起烘托著這座皇城的威嚴氣勢。古樸精美的華表,與巍巍壯麗、金碧輝煌的故宮建築群渾然一體,使人既感到一種藝術上的和諧,又感到歷史的莊重和威嚴。華表實際上已經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
華表,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
3. 天安門的介紹
追溯天安門的歷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演變。天安門和北京的每一處古
城垣一樣,無不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深深的印記。
北京,唐為幽州,遼為燕京,金代為中都城,元代改為大都,明、清稱北京。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先後有燕、前燕、大燕、遼、金、元、明、清八個朝代以北京為都城。各個朝代在北京大興土木,建造了各具特色的古建築。最早對天安門建築有間接影響的是元代的元大都。
元中統元年,元世祖忽必烈即汗位於開平府(今內蒙古正藍旗東部)。公元1264年元世祖詔令以燕京作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為大都。元大都從1267年開始興建,到1285年才全部建成,歷時18年之久。元大都放棄了金代以前的都城舊址(今北京城西南部的蓮花池以東一帶),使北京城搬了一次家。這是一個很規整的城市,略呈長方形的大都城,南牆位置在今長安街南側,北牆在今德勝門和安定門以北的北三環路附近。現在那裡還存有斷斷續續的土丘,被稱為土城子,就是元大都最早的北城牆。大都城從里至外分別是宮城、皇城和大城。大城周長60華里,有11個門。南面三門:正中為麗正門(今正陽門),東為文明門,西為順承門;東面自南而北是齊化門、崇仁門、光熙門;西邊自南而北依次是平則門、和義門、肅清門;北面只有兩座城門,東為安貞門、西為德勝門。皇城的南門叫靈星門,在今午門一帶。靈星門與麗正門之間有一「T」形宮廷廣場,後來明清兩代的宮廷廣場基本沿用其舊址,並在中間建造了
天安門。元大都城牆四隅均有角樓,城外設有墩台,城內宮殿在前,坊市在後,50個街坊星羅棋布。當時,有一位名叫馬可·波羅的義大利著名旅行家來到中國,看到「大汗之城」元大都那富麗堂皇的宮殿和景色優美的花圃後,大為贊嘆道:「城是如此美麗,布置如此巧妙,我們竟是不能描寫她了。」他後來寫的《馬可·波羅游記》,因有大都城的記述,而使這座古城得以傳播,名揚世界。元朝雖未建造天安門,但它另擇新址的建築格局以及元故宮、宮廷廣場的定位,卻使明代始建天安門具有了可行性。
公元1368年(明洪武元年),元朝統治被推翻,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了明朝。同時,明大將徐達統率軍隊攻克元大都,更名為北平。此時,明朝統治者對元大都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尤其是將元大都的精華——元故宮盡行拆除,以消除前王朝的「王氣」,致使當年金鋪朱戶、丹楹藻繪、輝煌至極的元宮城盪然無存。公元1398年,朱元璋駕崩,其孫建文帝繼位。這時,在明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一場爭奪皇位的戰爭。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起兵北平,奪得皇位,登上皇帝的寶座,從燕王變成了明成祖,並於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正月將北平改稱北京,暫稱「行在」(皇帝在外時的行都)。
明成祖朱棣就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決定把首都從南京遷到他的「龍興之地」北京。他之所以要遷都北京,主要原因是由於北京「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南襟河濟,北枕居庸」,「關口不下百十」,「會通漕運便利,天津通海運」的優越地理位置。此外還在於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以維護全國的安定。於是,在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便分遣大臣赴各地督民采木,燒造磚瓦,並征發各地工匠、軍士、民工,開始了營造北京的籌備工程。永樂十五年(1417年),大規模營建北京的工程正式開始,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樂十九年(1421年),朱棣頒詔正式遷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礎上,吸取歷代都城規劃的優點,又參照南京規制營建而成。「凡廟社、郊祀、壇場、宮殿、(門)闕,規制悉如南京」。實際上,北京新建的宮殿比南京的更加壯麗。它外城包著內城南面,內城裹著皇城,皇城又包著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內城基本亡取元大都舊址,明初北牆向南移五里,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後又將南城牆向前推移到今正陽門一線。內城有九門,正南為正陽門(即元代麗正門);皇城在內城中央,共有六門:東有東安,西為西安,北為北安,廣場南側為大明門,承天門左為長安左門,右為長安右門。宮城又稱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門:南為午門,北為玄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由於南城牆向南拓展,皇城與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見的位置即長安街北側。皇城的中門,根據明南京城的名稱改稱承天門(今天安門),承天門內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門。宮城南移到現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門由元代的靈星門改稱午門。
在營建紫禁城的同時,又利用午門前方的中心御道左 右兩側,按「左祖右社」規制建造了太廟和社稷壇兩組嚴 格對稱的建築群。此外,在承天門(清代改稱天安門)前開辟一個「T」字形的宮廷廣場,廣場東、西、南三面都修築了宮牆,使廣場封閉起來,並在東、西兩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開一門即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和正南方的大明門(清代改稱大清門)。
承天門屬皇城中的重要建築。承天門在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時,只不過是一座黃瓦飛檐的三層樓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懸「承天之門」匾額。承天之門寓有「承天啟運」和「受命於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於天」的,替天行使權力,理應萬世為尊。
明天順元年(1457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毀,當時沒能立即恢復,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書白圭主持重建。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門的形制。此後,明代180年間雖有修建,但都未作較大變動。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佔京城,承天門又毀於戰火。清/頃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臨下令大規模重建並更名承天門為「天安門」。後來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兩次大規模修繕,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順治時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後的天安門比原來的天安門高了83厘米,通高為34.7米(原高為33.87米)。
從天安門這座古老建築500多年的歷史軌跡中可知,天安門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是目睹封建王朝興衰更迭的歷史見證人。
4. 現在的天安門非常雄偉,但你知道它曾經重建過嗎
天安門作為明清兩朝的正門見證了帝王時代的衰落和滅亡,也見證了新中國的成立和發展,天安門是首都北京的象徵,是中國的象徵,是每一個中國人嚮往的地方。但原先的天安門城樓,已經不見了蹤跡,現在我們看到的天安門城樓是1969年重建的。
工人們在拆除原先牆體時,還發現了7枚規格相同的炮彈,有人說這些炮彈是1900年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發射的,但沒有史料佐證。建國後的這次天安門重建工程只花費了112天,可謂是創造了建築史上的奇跡,重建後的天安門金碧輝煌,光彩亮麗,雄偉大氣,可以抵禦9級大地震,其速度之快,質量之高,舉世罕見。
5. 登天安門城樓收費嗎
天安門不需要門票,如果登天安門城樓是收費的,
票價15元,學生5元,70歲以上老年人5元,現役軍人免費
開放時間:08:30~16:30。
拓展資料: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
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6. 北京天安門建於什麼年代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 當時天安門是一座黃瓦飛檐、三層樓的五洞牌坊,朱漆金釘,光彩奪目。一條筆直的中心御道,穿過端門,直通皇宮正門的午門。
清順治八年(1651年),改建為「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民」之意。它有漢白玉石的須彌座,高大而色彩濃郁的牆台,上有兩層重檐大樓,東西九間,南北五間,象徵皇權的「九五之尊」。
明清五百年間,天安門是新帝登基、皇後冊封而頒詔天下的地方,是皇帝金殿傳臚、招賢取士的場所,也是皇帝出征赴太廟祭祖的必經之路,對老百姓來說,它是拒人千里之外的禁區。
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宮廷廣場兩側緊閉的大門自然而倒,東西長安街變成交通暢行的要道。自此以後,炳彪中國革命史冊的「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開國大典、「四五運動」等等重大歷史事件,都以此為舞台,威武雄壯地在這里演出。
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天安門成了偉大祖國的象徵,新擴建的天安門廣場成了世界上最大最壯麗的人民廣場。
(6)天安門創造社ed2k擴展閱讀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
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7. 無需一釘一鉚卻能讓天安門屹立百年的奇才是哪一位
《扈從登封途中作》:扈從良可賦,終乏掞天才。
在對中國歷史上的古建築進行了解之後,我們可以發現,雖然說在過去的封建年代中,整個社會的生產力水平都是較為低下的,但是,我國的古人們卻用自己特殊的智慧,建造出了許多堪稱世界奇跡一般的存在。而通過對古建築進行深刻的分析,我們也能夠學習到許多現代社會所沒有的建築知識。
在明朝曾經出現了這樣一位被稱為「建築奇才」的少年,他在十八歲那年就成功設計了北京天安門,據了解,由他所設計的建築不需要用一釘一鉚,卻能屹立百年的時間。那麼,這位特殊的建築奇才究竟何許人也?在明朝建築事業發展的進程中,他又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呢?
結語
在了解了蒯祥的一些建築作品之後,我們也會為他的精湛技藝所折服,雖然說在古代社會中,我國曾經出現過許多優秀的木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如今,高科技已經充斥在了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在高科技的影響之下,許多來自傳統中國的技術也在逐漸消失。
雖然說在很長一段時間之內,中國人都拋棄了那些傳統技藝的傳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思想水平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相信在未來的日子裡,那些來自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技藝也會被人們重新認識,並繼續傳承下去。
8. 天安門的來歷
天安門是明清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最初名「承天門」,寓「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設計者為明代御用建築匠師蒯祥。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
天安門,作為北京和中國的象徵,為全國和世界人民所矚目和嚮往,它的庄嚴肅穆的圖形是我國國徽的主要組成部分。
(8)天安門創造社ed2k擴展閱讀:
地位價值
天安門在明、清兩朝是皇帝頒發詔令之地。稱為「金鳳頒詔」,遇有新皇帝登基、大婚等重大慶典活動和皇帝父母進宮,都要啟用天安門。只有每年祭天、祭地、祭五穀時,才由此門出入。
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秋審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同時,還是「金殿傳臚」的場所。
天安門城樓外觀穩健持重,又不失美麗的曲線,實在是古代建築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其結構布局巧妙、建築工藝精湛,凝聚了中國上千年來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偉大創造,集中體現了他們高超的建築水平和藝術表現力。
它不僅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史上輝煌的傑作,也是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象徵。
1949年以後,天安門已經成為現代中國的象徵,並被設計入國徽。天安門以其500多年厚重的歷史內涵,高度濃縮的中華古代文明和現代文明,同時它還是新中國的象徵和無與倫比的政治矚目和神往,成為了世界和中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