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出自《老子》和《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來者不善,善者不來.
無中生有;上善若水;天長地久;道法自然;功遂身退;金玉滿堂;寵辱若驚;微妙玄通;自知之明;大器晚成;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自老子出自《莊子》及其註解的成語有:
扶搖直上、鵬程萬里——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御風而行——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
越俎代庖——庖人雖不治庖,屍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大相逕庭、不近人情——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
肌膚勝雪——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
形如槁木——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大言炎炎——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朝三暮四——狙公賦芧,曰:『朝三而莫四。』眾狙皆怒。
莊周夢蝶——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游刃有餘——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躊躇滿志——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旁門左道——故此皆多駢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也。
盜亦有道——故跖之徒問跖曰:「盜亦有道乎?」
唇亡齒寒——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人人得而誅之——為不善乎顯明之中者,人得而誅之。
獨來獨往——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善始善終——善夭善老,善始善終,人猶效之,又況萬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
莫逆之交——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
唯命之從——父母於子,東西南北,唯命之從。
冥冥之中——冥冥之中,獨見曉焉。
勃然作色——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
虛與委蛇——吾與之虛而委蛇,不知其誰何,因以為弟靡,因以為波流,故逃也。
不徐不疾、得心應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
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
相濡以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吐故納新——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見笑大方——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井蛙之見——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夜以繼日——夫貴者,夜以繼日,思慮善否,其為形也亦疏矣!
望洋興嘆——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
何罪之有——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是何罪之有哉?
君子之交淡若水——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亦步亦趨——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矣!
哀莫大於心死——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失之交臂——吾終身與女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與?
不知天高地厚——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
化腐朽為神奇——臭腐復化為神奇,神奇復化為臭腐。
無所不在——莊子曰:「無所不在。」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
捉襟見肘——正冠而纓絕,捉衿而肘見,納屨而踵決。
分庭抗禮——萬乘之主,千乘之君,見夫子未嘗不分庭伉禮,夫子猶有倨敖之容。
變化無常——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
大同小異——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
葉公好龍——葉公子高之好龍,雕文畫之,天龍聞而示之,窺頭於匾,施尾於堂,葉公見
之,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其似龍非龍也。
對牛彈琴——莊子郭象註:「是猶對牛鼓簧耳。」
能者多勞——巧者勞而智者憂。
螳臂擋車——女不知夫螳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
小巫見大巫——小巫見大巫,拔茅而起,此其終身弗如也。
支離破碎——夫支離其形者。
每況愈下——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也,每下愈況。
沉魚落雁——毛嬙麗姬,人自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2.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的成語有哪些
1.天長地久[ tiān cháng dì jiǔ ]
跟天和地存在的時間那樣長。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2.功成身退[ gōng chéng shēn tuì ]
身:自身,自己。 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3.金玉滿堂[ jīn yù mǎn táng ]
堂:高大的廳堂。 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4.目迷五色[ mù mí wǔ sè ]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錯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原文
《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5.寵辱若驚[ chǒng rǔ ruò jīng ]
驚:驚惶不安。無論受寵、受辱,心裡都要振動。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
原文
《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3. 與老子有關的成語典故
自知之明
典故出自:《老子》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成語解釋: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老死不相往來
典故出自:《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成語解釋: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欲取姑與
典故出自:春秋·楚·李耳《老子》第36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成語解釋: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得暫且先給他。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鬆警惕,然後找機會奪取
4.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語有哪些
出自老子名言中的成語有哪些?
第7章的「天長地久」。
第41章的「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第50章的「出生入死」。
第60章的「治大國若烹小鮮」。
第64章的「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第73章的「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第74章的「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第81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老子除了發明以上已經約定俗成的成語外,兩千多年前的老子還說出了許多家喻戶曉的至理名言。這些至理名言在《道德經》里比比皆是:
第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說的是,(人間)最高層次的善就像水一樣。水有利於萬物,卻不和萬物相爭;水處在眾人都厭惡的低處,所以最接近於「道」。
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故去彼取此。」
說的是,繽紛的色彩使人眼花繚亂;喧囂的音樂使人耳朵失聰;過多的美味使人口味難辨……因此應當舍棄美好的虛名而保持安定的生活。
第18章:「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的是,因為大道廢棄了,才顯現出仁義。因為投機取巧的智慧出現了,才產生出狡詐和虛偽。因為家庭親戚之間不和睦了,才顯現出孝順和仁慈。一旦國家混亂、動盪不安了,就會出現貞節、忠誠的大臣。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說的是,擁有上等品德的人是不自恃有道德的,因此才會具有真正的道德。而下等品德的人總是強迫自己不失去道德,因此才沒有真正的道德。
第67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說的是,我有三件珍寶,總是掌握並保有它們: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朴,第三件叫做不敢搶在天下人的前面。
第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說的是,自然運行的規律,總是有利於萬物而不傷害它;聖人做事的原則,總是對他人有所作為而不爭奪。
通過以上老子著名言論的誦讀和學習,你會發現,真正的大道理總是明白曉暢,通俗易懂的。作為中國第一位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從不玩深沉、充博學,卻處處體現了他學問的博大精深和哲理思辨。
5. 關於老子的成語並解釋
「紫氣東來」史載,周昭王時,函谷關關令尹喜,一日忽見東方紫氣雲蒸,以為必有真人過此。果見老子李耳騎青牛飄然而至,漢劉向《列仙傳》:「老子西遊,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而老子果乘青牛而過也。」唐杜甫《杜二部草堂詩箋》三二《秋興》之五:「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就是說的這件事。清洪升《長生殿·舞盤:「紫氣東來,瑤池西望,翩翩青鳥庭前降。」關令尹喜是道家學派的仰慕者,就請老子道:「子將隱矣,疆為我著書。」老子就住下,在竹簡上書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五千餘言的《道德經》(按,即《老子》一書),即西去,莫知其所終。今故函谷關前,有望氣台。紫氣東來源於此。新春佳節,大江南北,黃河上下,春聯多書「東來紫氣西來福,南進祥光北進財」,門楣書「紫氣東來」。為紀念老子過關著書,唐時就在桃林舊縣城之北,築老子故宅、望氣台、瞻紫閣,為桃林縣重要景觀,惜具在清末民初,毀於兵火。當地百歲長者說,當年城內有尹喜故宅、老子著經樓、藏經閣。唐宋元明清曾重修。現僅存一殿,和清順治十年重修太初宮石碑二通。殿前柱礎和元大德四年碑碣,成稀世文物。
6. 我的成語有哪些成語
至公無我:至:極,最;公:無私。公正到極點,絲毫沒有私心
我醉欲眠:我醉了,想睡覺。指為人真誠直率。
我見猶憐:猶:尚且;憐:愛。我見了她尚且覺得可愛。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
我武惟揚:形容威武凌厲,奮發向上的樣子。
我心如秤:表示自己處理事情極端公平。
惟我獨尊:本為推崇佛陀之辭,後用以形容人妄自尊大,目空一切。
歲不我與:年歲是不等人的。表示應該及時奮起,有所作為。
實獲我心:表示別人說得跟自己的想法一樣。
時不我與:我與:「與我」的倒裝;與:等待。時間不會等待我們的。嗟嘆時機錯過,追悔不及。
舍我其誰:
三人行,必有我師: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盡其在我:盡:全部。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知我罪我:形容別人對自己的毀譽。
助我張目:張目:睜大眼睛,比喻張揚氣勢。比喻得到別人的贊助,聲勢更加壯大。
自我表現:顯示或宣揚自己的優點,使自己突出。
自我吹噓:比喻自我吹噓、誇張。
自我犧牲:為別人(或事)犧牲自己。
自我作故:作故:創始。由我創造。指不沿襲前人。
自我欣賞:指自己欣賞自己
有我無人:極言其自傲而輕視他人。
先得我心:得:適合,契合。比喻別人先說出了自己心裡想說的話。
先我著鞭:著:下。比喻快走一步,佔先。
我負子戴:指夫妻同安於貧賤。詳「我黼子佩」。
我黼子佩:指夫妻同享榮華。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順:順從;昌:昌盛;逆:違背;亡:滅亡。順從我的就可以存在和發展,違抗我的就叫你滅亡。形容剝削階級的獨裁統治。
順我者生,逆我者死:順從我的心意才能生存,違抗我的心意就要滅亡。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殺的權掌握在別人手裡,自己處在被宰割的地位。
人棄我取: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後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人取我與: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如是我聞:如是:指佛經經文內容如此;我聞:阿難自稱我聞之於佛。佛教傳說,後為佛經開卷語。
7. 《老子》裡面誕生出來的成語有哪些呢
1. 功成不居
釋義:居:承當,佔有。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 勞歸於自己。
出自:《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
2. 無為而(之)冶
釋義 :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當政的時候,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 後泛指以德化民。
出處:《道德經》第三章:「為無為,則無不為。 」
3. 和光同塵
釋義:和、同:混合。和光:混合各種光彩;同塵:與塵俗相同。指不露鋒芒,與世無 爭的消極處世態度。也比喻同流合污。
出自:《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
4. 多言數窮。
釋義 :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時。
出處:《道德經》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5. 地久天長
釋義:時間長,日子久。
出自:《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 6. 上善若水。
釋義 :說的是做人的方法,即做人應如水,水滋潤萬物,但從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樣的品 格才最接近道。
出處:《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7. 功成身退
釋義: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後,自行隱退,不再復出。
出自:《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
8. 金玉滿堂
釋義:堂:高大的廳堂。金玉財寶滿堂。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
9. 目迷五色。
釋義 :五色:各種顏色。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 清楚。
出處:《道德經》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
8. 形容「老子」的成語有哪些
1、滿腹經綸[mǎn fù jīng lún]:形容人極有才乾和智謀。
出處:《周易·屯》:「雲雷屯,君子以經綸。」
2、真才實學[zhēn cái shí xué]:真正的才能和學識。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二十九回:「這一撲,有名喚做『玉環步,鴛鴦腳』。——這是武松平生的真才實學。」
3、博學多才[bó xué ō cái]:學識廣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處:《晉書·郤詵傳》:「詵博學多才,環偉倜儻,不拘細行,州郡禮命並不應。」
4、學富五車[xué fù wǔ chē]:形容讀書多,學識豐富。
出處:《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5、博覽群書[bó lǎn qún shū]:形容讀書很多。
出處:《周書·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
6、才高八斗[cái gāo bā dǒu]:比喻人極有才華。
出處:《南史·謝靈運傳》:「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9. 《老子》中的成語有哪些比較常用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大象無形」、「上善如水」、「知足常樂」、「治大國如烹小鮮」,「清靜無為」、「小國寡民」,「致虛極、守靜篤」、「上德若谷、上白若辱」。簡而言之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10. 關於老子的成語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謚曰聃,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 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幼年牧牛耕讀,聰穎勤快。晚年在故里陳國居住,後出關赴秦講 學,死於扶風 。
老子遺留下來的著作,僅有《五千文》即《道德經》,也叫《老子》。它是 老子用韻文寫成的一部哲理詩。它是道家的主要精典著作,也是研究老子哲 學思想的直接材料。其《五千文》被日、前蘇聯、德、英等國視為古代哲學 中的奇葩而譯出版。美周《紐約時報》列其為世界十大古代作家之首。
《道德經》一書是一個唯物主義體系,並具有樸素辯證法思想。它宣揚自然 無為的天道觀和無神論。其唯物主義體系的核心是「道」,老子反對天道有 知,提出了天道無為的思想以及「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即道是構 成萬物的基礎,道並不是意志有目的的構成世界萬物,道是世界萬物自身的 規律 。
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 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 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 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