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武術是誰創造的
黃帝
當初他是看了猛獸的搏擊爭斗後受到啟發,研究出了一套拳術
並在士兵中推廣
---但歷史上真有黃帝和炎帝這些人嗎,我費解。
B. 少林功夫是誰創造的
武功作為一種人文文化現象,作為一種人體形態文化或是作為健身、御敵、競技專案在中國早已家戶喻曉、婦孺皆知,已成為中華文化的寶貴遺產。
簡介
而少林武功又是中國武功最具代表性,最具文化內涵,最具宗教文化底蘊,最具完整的體系,最具權威性,又最具神秘感的中國武功流派,它無疑已成為中國武功的主流學派。
相傳著名的達摩祖師在 「少林寺」面壁修煉十年的漫長歲月中,言傳身教創造了少林武功流派,而且使少林武功一開始就具備了深厚的人文文化內涵,具有修身養性,善化人性,清凈無為的武德。使佛教文化哲理的「禪」等武功相輔相成,達到二者你中有我,人中有你的至高境界。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上個世紀80年代初一部電影《少林寺》轟動海內外,一股少林武功熱彌漫了神州大地,甚至老外也趕到中國湊熱鬧一試身手。因此少林武功又逢盛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圍繞著「嵩山少林寺」方圓數十里地域,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了幾十所大大小小的武術學校,有的居然還稱之為「學院」,習武者何止成千上萬,並爭相冠以「少林」之名,很遺憾它們都列入正宗的「少林武功」之列。
少林功夫曾應邀到過美國、歐洲、東南亞等很多國家演出,中國功夫使國際友人著迷,使觀眾目瞪口呆,嘆為觀止,異口同聲的驚叫:「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慕其名聲,特別邀請少林功夫到「白金漢宮」表演,待之為上賓。在國外演出所到之處無不掀起一陣「中國功夫旋風」,使老外們如痴如狂,為之傾倒,紛紛發出由衷的贊嘆:「中國人總是能搞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東西來,真是神奇的中國人!」
人們一提中國功夫,必稱少林;少林武術成為中華武術的象徵;2005年,「少林功夫」將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
「少林寺申報的是『功夫』,而不是武術。」永信方丈說,「功夫是修行,是參禪。練『功夫』的真正目的,是為徹底改變一個人的品行素質;少林僧人的練武,正是一種修行。只有在這個意義上,申報口頭和非物質遺產才是有價值的。」
永信方丈認為,過去我們更多是從技術層面和專業角度認識少林功夫,通常稱為「少林武術」。隨著認識不斷提高,我們越來越覺得「少林武術」一詞無法包含少林寺1500多年歷史積累起來的豐富的宗教文化價值,因此需要重新確立「少林功夫」這一新的提法,正確詮釋少林功夫的完整內涵。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環境中歷史地形成,以緊那羅王信仰為核心,以少林寺武僧演練的武術為表現形式,並充分體現禪宗智慧的傳統佛教文化體系。
C. 小小功夫是誰創造的
對,小小
D. 中國功夫的創始人是誰
相傳自然門徐始祖乃四川人氏,人皆不祥其名,只知姓徐。因其身形矮小,下頜剛甫桌面,故俗稱"徐矮子"、"徐矮師"。在此之前,中華武術有南北二派,內外兩家、少林武當峨嵋三大門,武林中三百六十拳種,其中均未聞有自然門者。"徐矮子"自幼年起即習練各種軟硬功夫,翻筋斗、走軟索等無所不習,內外家、南北派無所不通。成年後遇奇人傳授,並開始闖盪江湖,遍訪名師高士,技藝始得大成。因其身材矮小且貌褻,不為人重,故而隱居深山大川,潛心研究技藝,綜其所學,對各種門派的武術進行潛心研究,並獨僻蹊徑,熔合各派精純之長於一爐,始創獨特武術拳法,並自命名為自然門。自然門武術創世至今約有二百年歷史。雖然時間不長,徐矮師卻挾此自然絕技闖盪江湖,不斷對自然門拳法套路進行完善,使其功夫已臻出神入化。據傳徐矮師能踩水而行,如履平地,一夜之間常飛步往返於湘川大山之間,可謂天盤功夫。對此,讀者大可不必究其真偽,視為傳聞可矣。 "人不可貌相。"這是古往今來的至理名言。身懷絕技的徐矮師就有高徒杜心五偷襲的故事。 清末民初一代俠士杜心五,早聞徐矮師之俠名,並經友人舉薦,拜門習藝。然而杜心五見「徐矮子」人猥瑣幺瘠,故不甚禮待。而徐矮師並不計較,終日手持小旱煙袋蹲於凳上吸煙而已。杜心五心裡一直想試探其藝深淺虛實。一日,徐矮師熟睡之機,杜心五持單刀潛入房中,見其卧睡正酣,猝然劈下,眼見砍著其身!然而徐矮師忽然翻身里向,鼾聲如故,不加絲毫理睬,而杜心五的刀卻砍斷了徐的枕頭。杜心五後來還有幾次在訓練或切磋中都有意試探偷襲徐矮師,卻從未能一沾徐矮師之衣襟。杜心五自此五體投地跟隨習藝八載,恭謹尊師,成為門內弟子流傳的佳話。 據傳,杜心五是徐矮師收授的最後一個弟子,師徒情深八年,至峨嵋山修行後不知其所終
E. 功夫這兩個字是怎麼創造出來的
中國功夫並不等於中華武術,而只是武術的一個分支。 武術自古有之,從傳說中的越女劍到後世的楊家槍等,數之不盡。武術包括了刀槍劍戟等等眾多的武器使用技巧,包括了五禽戲等養身技巧,甚至包括了刺客的刺殺術等。 而功夫,則是一種在滿清入關後才出現的,特殊的武術。 滿清入關後,對數量百倍於自己的漢人進行了高壓政策。民間對金屬武器的管制極為嚴格。然而,縱然在這樣的情形下,漢人仍然沒有忘記反抗侵略者。他們為了反抗侵略,開發出了一種不依靠金屬武器的格鬥技巧——功夫。所以功夫不僅僅只是一種格鬥的技能,還代表著一種精神。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一代巨星李小龍,便以功夫的精神為主題,拍攝了如《精武門》等電影。這些電影完全不同於當時其他的血腥暴力的武打電影,而是充滿了反抗侵略,堅毅不屈,頑強奮勇的功夫精神。從此,這種獨特的動作片脫離了傳統依靠暴力吸引人的「武打電影」,成為了一個新的流派——「功夫電影」。 在現代這個和平的年代,趕走了所有侵略者的華人已經不需要再用功夫來反抗什麼。就好像當初黑人的卡波拉演變成為舞蹈一樣,功夫也已經脫離格鬥技能的限制,成為了一種健身術或者愛好。
F. 中國功夫是什麼時候創造的
中華武術的形成是中華民族集體的智慧結晶,不是某一個人創立的。
G. 「功夫」這個單詞在歷史中,真的是李小龍創的嗎知道的說詳細點。
這個單詞是李小龍創的,是李小龍根據粵語的語音翻譯成的。在李小龍之前,英語字典里是沒有「功夫」一詞的。
「Chinese kung fu」漸漸被人熟知,是因為李小龍卓絕的成就與影響,這個詞也隨之進入了英語字典。英語里有功夫這個單詞。
說到中國功夫,不得不提李小龍。他把中國功夫推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見識到什麼是中國功夫,他是中國功夫的名片,李小龍的貢獻很大,是mma格鬥之父。
中國功夫歷來都是集百家所長,李小龍中國功夫融合太極,拳擊,擊劍,空手道,跆拳道,巴西柔術,泰拳等才讓李小龍的功夫變得空前強悍。
(7)創造功夫擴展閱讀:
毛澤東主席看了《精武英雄》都看哭了,連贊「李小龍真是個英雄!」,「李小龍的電影,成為邵逸夫了解大陸和進入大陸的第一個腳步。」
KONGFU,這個詞音譯過來,是叫中國功夫,本來是李小龍相與空手道做對比,所以KONG 後加了一個FU。
但是造詞,尤其創造一個有力道,容易上口,如洗腦一樣,讓人過目不忘,並能病毒式傳播的詞,是需要這個人有強大的文學底蘊的。
李小龍,不僅僅創造了kongfu一詞,而且又創建了截拳道,並有其一套完整的理念在裡面,甚至讓丹尼·伊諾山度教授,徹底放棄自己兒時創造一個自己的拳種的夢想。
H. 武術是由誰發明的
武術,最早不是由某某人發明的,而是被發現的,武術本來就存在。現在我們有專人練習「虎拳」屬「豹拳」「螳螂拳」是模仿動物的攻擊而形成的武術,但人類還沒有進化完的時候,不也有自己的一套攻擊對敵的手段嗎?所以說自從原始時代起,我們的祖先用棍棒與野獸搏鬥就是當今武術的雛形。隨著歷史的發展,由於外界環境的壓迫,人們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戰斗能力,武術就在這種情況下被以一種技能的形式被承認了,後來產生了社會,國家,軍隊,戰爭,於是武術也就隨之得以發展。由於社會的復雜性質,封建社會的官僚統治者壓迫,所謂的「大俠」就隨之產生,各種門派也漸漸衍生出來,百花爭艷,形成如今千百門派林立的情況,而如今,科技高速發展,社會也很穩定了,再強的武藝也擋不住一個槍子,武術的作用也被降低了。變成大加、表演或強身健體的了。我自己理解的,不知道這么說你有沒有收獲。
I. 誰創造了武術
原始社會末期,部落戰爭的頻繁發生,進一步促進了武術的發展。在部落戰爭中,遠則使用弓箭、投擲器,近則使用棍棒、刀斧、長予,凡是能用於捕斗搏擊的任何生產工具都成為戰斗的武器。據史籍記載,大禹時期三苗部族多次反叛,征伐多次未能使之降服。後來,禹停止進攻,讓士兵持斧和盾進行操練,請三苗部族的人觀看這種「千戚舞」以顯示武力雄厚,三苗部族從此臣服。這是原始社會一次盛大的武術自衛演練。古代的「武舞」為後來武術套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社會的戰爭實踐向人們提出了軍事技能的要求。於是人們不斷地總結從戰爭實踐中獲得的攻防技能和經驗。並代代相傳。
傳說炎黃時代,東方有個以野牛為族徽的蚩尤部落,崇尚武技,勇猛善斗,特別善於徒搏角抵(摔跌)。他們頭戴牛角或劍戟樣的裝束,當與人交斗時,除用拳打、腳踢外,最善抓扭對方,用頭頂觸對方,使之不敢接近。後人稱其為「蚩尤戲」。蚩尤的角抵是一種徒手搏鬥,包含賜、打、摔、抵、拿等多種方法,既可用於戰場,又可用於平時演練,對後世對抗性項目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二)
進入階級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兵器的改進,武術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商周時期,由於青銅業的發展,出現了矛、戈、戟、斧、鉞、刀、劍等精良兵器,以及運用這些器械的方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還有了較量武藝高低的比賽。當時的武技多稱「手搏」、「手格」、「股肱」等。據《史記》記載,夏王桀、殷王武乙和紂王都是徒手生擒猛獸的技術能手。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七強圖霸,戰爭十分頻繁。武術的格鬥技能在軍隊和民間得到重視和迅速發展。這時鐵器的出現和步騎兵的興起,使武器的內容更加豐富,不僅質量精良,長短形態多樣,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已非常普遍並很講究攻防技巧,拳術打法也出現了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當時諸侯各國「以兵戰為務」,對拳技、臂力、筋骨強壯出眾者都很重視。齊國宰相管仲,為使齊國強盛,實行兵制改革,責令官兵進行實戰性武技訓練,凡是民間有拳勇而不報告者按隱匿人才問罪。每年春秋兩季,齊國都舉行全國性的「角試」,選拔武藝高強的豪傑充實到軍隊中去。因面齊軍舉兵如飛鳥,動兵如閃電,發兵如風雨,前無人敢阻,後無人敢傷,獨出獨入,如入無人之境,趙國人荀況(又稱苟子)目睹齊人崇尚武技的情況,回國後與趙王談起齊國強盛的原因時說:「齊人隆技擊。」而劍本在當時的吳越則十分興盛。古代有一位著名女擊劍家就出在越國,時稱「越女」。她不但劍技出眾,而且有一套技擊理論。據《吳越春秋》記載:「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猛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一人當百,百人當萬。」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就已有較為成熟的技擊理論記載,井提出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見解。
我們都知道楚漢之爭時鑰「鴻門宴」的歷史事件,其中有一個著名典故——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可以看出,當時的武術已由過去單純的攻防動作逐步發展成可以單獨演練的套路形式。
漢代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在宮廷的酒宴中常出現劍舞、刀舞、雙戟舞等單人的、對練的或集體舞練的套路運動。徒手的拳術表演和比賽也深受統治者重視。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中記載漢哀帝就是一個「卞戲」迷,說他「雅性不好聲色,時覽卞射武戲」。漢代還通過「試棄」(拳技的考試)選拔武職人員。後漢名將甘延壽就是通過「試棄」,被選用為「期門」軍職的。
漢代拳術除了「防身殺敵」、「以立攻守之勝」的實用之術外,還出現了觀賞性和健身性的象形舞,如「沐猴舞」、「狗斗舞」、「醉舞」,還有「六禽戲」、「五禽戲」等。這些均可視為早期的象形拳木。這一時期的武術著述也明顯增多。僅《漢書.藝文志》就收錄《劍道》38篇,《手博》6篇,這都是論述「攻守之道」的專著。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三)
隋唐時期,由於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繁榮,與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停滯狀態相比,武術可以說又重新崛起。唐朝推行「武舉制」,以考試的辦法選拔武藝出眾人才,這從政策上又促進了民間和官方的練武活動。在隋未就以武功聞名於世的少林寺,在唐武德年間(618一626年),因助李世民鏟平隋未割據勢力王世充有功,少林寺更加聲名大震,官府許其自立營盤、演練僧兵。
僧徒一度達2000餘人,練武之風日盛。傳說少林寺稠禪師「拳捷驍武」,能「引重千鈞,橫塌壁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四子李元吉驍勇善戰,是率軍獨擋一面的將軍,而李淵的次子李世民「結納山東豪傑」,在秦王府蓄養「勇士」800餘人,其中有大家熟知的《隋唐演義》中的歷史人物——尉遲恭、程咬金、秦瓊,他們都是武藝超群的驍將。尉遲恭能空手奪槍,臨陣作戰時,常單槍匹馬沖入敵陣,雖然刀槍如林,終不能傷他,反會被他奪槍刺殺,出入重圍,如入無人之境。有一次李元吉要與他比試「空手奪槍」,元吉執槍躍馬拼殺,尉遲恭左避右閃,不一會兒將元吉手中的搶奪走三次。可以看出當時尉遲恭的武藝已是十分高超了。
當時在軍旅之中,劍已逐漸被刀替代,但民間仍很盛行,不僅武人練,文人也以佩劍、舞劍為榮。濤人李白、杜甫青年時皆學過劍術。將軍斐旻的劍術、李白的詩,張旭的草書被譽為唐代的三絕。有人贊美斐旻的劍是「劍舞若游龍,隨風縈且回」,難怪畫家吳道子請求斐旻舞劍,以激發創作豪情。更可嘆為觀止的是杜甫筆下的公孫大娘舞劍:「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嚯如弈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說明當時劍術套路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兩宋時期,內憂外患,戰火頻仍,廣大人民常結社習武以求自保。如「角抵社」、「英略社」、「弓箭社」都是比較大的民間習武組織。此時武技在農村及邊遠地區多側重軍事實用性;而在城市的街頭巷尾多側重套路,把武術做為表演內容,統稱「百戲」,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的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刀牌」等。「十人般武藝」一詞也出現於宋代的典籍之中。據宋華岳《翠微北征錄》載:「臣聞軍器三十有六而弓為稱首,武藝一十有八而弓為第一。」此文原意強調弓箭在征戰中的重要性,但已反映當時的兵器遠不上18種。宋代武術的發展情況我們可以從幾部古代小說中窺見一斑,如《說岳全傳》、《楊家將》、《水滸傳》等,都描寫了眾多武藝高強、功夫獨到的男將女傑。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四)
元代由於民族矛盾比較尖銳,蒙古統治者限制民間習武,不少武術家隱姓埋名,習武組織也轉為秘密性的民間組織,使武術發展受到極大的抑制。
明代是我國武術全面大發展的時代。不同風格、不同流派的拳派林立,僅抗倭名將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中就記載「宋太祖三十二勢長拳,綿張短打,溫家七十二行拳,三十六合鎖,山東李半天之腿,鷹爪王之拿,千跌張之跌,張伯敬之打……
共十六家拳法。」真是大有百家爭鳴之勢,而且拳名皆以擅長者姓氏命名。明代武術的大發展與明太祖先元璋重視文武全才的思想分不開。他主張「武官習禮儀,文人學騎射」。這樣,明代不但拳法眾多,而且器械套路也更加豐富多彩,開始有勢有法,有拳譜歌訣。這說明脫胎於軍事格鬥技術的武術,到明代已逐步形成以套路為主的運動形式,並遠遠超過對抗性運動的發展。
以往的武術技巧多靠口傳身授,以文獻形式保留者甚少。由於明代的文武全才之風,使武術家著書立說達到鼎盛,而且圖文並茂,保留了珍貴的武學遺產,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據統計,除戚繼光的《紀效新書》外,重要的專著還有唐順之的《武編》、俞大猷的《正氣堂集》、鄭若曾的《江南經略》、程宗猷的《耕余剩技》、何良臣的《陣記》、茅元儀的《武備志》、吳朵的《手臂錄》等。
清朝統治時期由於滿清貴族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度限制練武,所以清代的武術活動不如明代。但由於武術在民間已有廣泛群眾基礎,加之當時存在許多反清復明組織,人民群眾習武練功以圖推翻滿清統治之風反而使各種流派的武術更加紛呈於世。以地區分有南派、北派,以山川分有少林派、武當派,以宗教分有佛家的外功、道家的內功,以門類分有太極門、形意門、八卦門、迷蹤門,還有長拳類和短打類。武術流派林立,象徵著武術事業的興旺發達。但也存在各派之間缺乏交流不能相互彌補長短的不足。
中華武術起源發展
(五)
武術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發展,是由於它具有健身防身的雙重作用,武術在平時能滿足民眾強健體魄、陶冶性情的需要,遇到壓迫或強暴則成為御強抗暴,抵抗外侮的手段。因此,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備受欺凌和迫害的庶民百姓對武術有著深厚的感情,因面促進傳播與發展,並使我國的武術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
民國時期,由於社會的發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術的健身作用更為明確,武術更主要是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在社會生活之中。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關心人民健康,重視優秀民族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展。國家不僅定期舉行武術匯報表演,還在高等師范院校及體育學院開設武術專業,並組織專業人員在繼承傳統拳術的基礎上,廣收眾家之長,整理出簡化太極拳、中組長拳、初級長拳以及器械套路。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發展體育運動,全國各地還建立了武術協會,吸引武術愛好者前去習武健身;國家還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這些措施極大地推動了武術的普及和研究工作,使武術運動得到長足發展。不論城鄉,群眾性的武術運動都廣泛推廣。特別是近幾年來,武術套路在技術風格上。結構布局上、質量和難度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和突破;還出現了集體比賽的項目,這是武術發展史上的新成果。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武術也不斷走出國門一展風采,對發展同各國人民的友誼、促進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我國武術最早是傳到日本和東南亞一帶。據記載,明代拳師陳元資東渡日本,傳授少林拳法,奠定了日本「柔道」的基礎。至於日本的空手道、合氣道,朝鮮的跆拳道,泰國的遢邏拳,菲律賓的棍術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國武術的影響。
中國作為武術的發源地,近幾年曾派人先後到五大洲60多個國家進行武術表演和交流,不僅宣傳了我國的民族文化遺產同時也增進了國際友誼。目前中國武術已風靡了歐美及其他地區。美國已成立了「全美中國武術協會」,芝加哥、紐約、舊金山等城市還成立了「少林功夫學校」。在國際上,武術熱正方興未艾。「功夫」、「少林」、「太極」、「武術」的漢語拼音——「GongFu」、「ShaoLin」、「TaiJi」、「WuShu」已成為英語中的常用詞。
中國武術所具有的健身、技擊、藝術欣賞等作用兼備的獨特功能越來越吸引了國外的武術愛好者。論打鬥技擊,在國外不乏拳擊、空手道等技藝,但這些過於野蠻,缺乏美感,比起內涵豐富的中國功夫來,真是相去甚遠。
源遠流長的中國武術在它的發展演進的過程中,始終充滿著人民的智慧。長期的社會實踐,使它形成了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特點,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武術作為國術、文化瑰寶,不但深受我國人民喜愛,而且也受到國際友人的青睞,成為傳播友誼、增進健康的使者。
J. 中國的武術是誰創造出來的是從什麼時候創造出來的
武術: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現代漢語詞典》) 又稱國術或武藝﹐中國傳統體育項目。其內容是把踢﹑打﹑摔﹑拿﹑跌﹑擊﹑劈﹑刺等動作按照一定規律組成徒手的和器械的各種攻防格鬥功夫﹑套路和單勢練習。武術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斗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斗﹐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制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扎﹑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制》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御」﹐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面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 3個上身赤裸的男子﹐只穿短褲﹐腰部系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 .藝文志》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朝開始實行武舉制﹐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准。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志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 隨著步騎戰的發展﹐在戰場上﹐戈﹑戟逐漸被淘汰﹐劍作為軍事技術多被刀所代替﹐但作為套路的演練仍在發展。 宋代出現了民間練武組織﹐見於記載的有「錦標社」(射弩)﹑「英略社」(使棒)﹑「角抵社」(相撲)等。這些社團因陋就簡﹐「自置裹頭無刃槍﹑竹標排﹑木弓刀﹑蒿矢等習武技」(《宋史》卷 191)。在城市中﹐據《棟亭十二種都城記勝》所載﹐在街頭巷尾打場演武﹐十分熱鬧。表演的武藝有角抵﹑使拳﹑踢腿﹑使棒﹑弄棍﹑舞刀槍﹑舞劍以及打彈﹑射弩等﹐對練叫「打套子」﹐有「槍對牌」﹑「劍對牌」等﹐這時﹐集體項目也發展較快﹐例如﹐《東京夢華錄》卷 7載:「兩人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出場凡五七對﹐或以槍對牌﹑劍對牌之類。」但對抗性的攻防技術由於受了宋理學家倡導「主靜」的影響﹐都逐漸走向衰微。 元代統治者對民間「……二十人之上不許聚眾圍獵」(《元典章》卷 3﹐賑飢貧)﹐連民間私藏武器也屬犯罪。武藝多以秘密家傳的方式冒著生命危險進行傳授。 明代是武藝大發展的時期﹐出現了不同風格的技術流派﹐拳術﹑器械都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在理論上總結了過去的練武經驗﹐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紀效新書》﹑《武篇》﹑《耕餘剩技》等。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記載了拳術﹑器械的流派﹑沿革﹑動作名稱﹑特徵﹑運動方法和技術理論等﹐有的還附有歌訣及動作圖解﹐為後世研究武術提供了重要依據。 清代統治者禁止練武﹐民間則以「社」﹑「館」的秘密結社形式傳授武藝﹐其中著名的拳種﹐如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八極拳﹑劈掛拳等﹐多在清代形成。 民國期間﹐社會上存在著各種形式的拳社﹐對傳播和發展武術起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武術被作為優秀民族遺產加以繼承﹑整理和提高﹐成立了各級武術協會﹐國家設有專門機構負責開展武術運動﹐將武術列為正式比賽項目。1953年﹐舉行了第1屆全國民族形式體育表演競賽大會﹐接著又舉行多次全國性武術比賽或表演大會。為了推動武術的普及和提高﹐國家組織創編了比賽規定套路﹐編制了群眾武術活動所需要的初級套路和簡化太極拳等﹐出版武術書籍和掛圖﹐拍攝武術影片和錄象。為探討武術運動鍛煉的價值﹐還組織有關生理的測定和研究﹐使其逐步科學化。此外﹐各體育學院﹑體育系相繼設立武術課和武術專業班﹐大中小學也把武術列為體育課教學內容﹐青少年業餘體校也建立武術班﹐各地武術協會設立各種形式的武術輔導站﹐吸引著大批武術愛好者習武健身療病。 過去﹐武術分類有以地區劃分的﹐有以山脈﹑河流劃分的﹐有以姓氏或內外家劃分的﹐也有按技術特點劃分的。現代一般按其內容分為5類; 經常堅持武術鍛煉能有效地增強體質。武術中的各種拳法﹑腿法對爆發力及柔韌性要求較高﹐特別是各關節活動范圍較大﹐對肌肉韌帶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武術包含多種擰轉﹑俯仰﹑收放﹑摺疊等身法動作﹐要求「手到眼到」﹐「手眼相隨」﹐「步隨身行﹑身到步到」﹐對協調性有較高的要求﹔整套動作往往由幾十個動作組成﹐並在一定時間內完成﹐所以能使身體各個器官系統得到全面發展。練習柔和﹑緩慢﹑輕靈的拳術﹐如太極拳﹐強調以意引導動作﹐配合均勻深沉的呼吸﹐可使周身血脈流通﹐適合於慢性病患者作為醫療手段堅持鍛煉﹐有較明顯的療效。 對抗性的散手﹑推手﹑武術短兵﹑武術長兵等競技項目﹐運動激烈﹐除能增強體質外﹐還能培養勇敢﹑機智﹑敏捷等優良性格
採納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