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耕耘創造快樂的大作文
題干不清,無法作答。
❷ 耕耘是最大的快樂作文600
快樂在哪裡
快樂是「苦」釀造出來的!--- 題記
快樂在哪裡?快樂就在長途跋涉後,登上山頂的一瞬間里;快樂就在「挑燈夜戰」後老師的表揚聲里;快樂就在辛勤耕耘後萌出的嫩芽里;快樂就在「十年寒窗苦讀」後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里」……
「苦盡甘來」這是人們眾所周知的,就像樹苗不經過風雨的磨練哪會長成參天大樹;花朵不經過大雨的洗濯哪會艷麗群芳;烏雲不經過太陽的親吻哪會成為絢麗的彩霞。那麼,沒有「苦」的源泉哪會流出「快樂」的活水呢?
我正處在初二,正處於學習壓力較大的時候,特別是最近幾天,要日夜復習,准備迎戰「階段考試」。白天,從早上六點過開始學習,沒有一刻的休息時間,老師成天的叮囑,父母密切的關心和同學們帶來的學習競爭,無時無刻不在考驗著我。我時常都在埋怨:「唉!為什麼生活就那麼苦呢?學習怎麼就那麼苦呢?可又轉念一想,如果現在這點學習任務就把我壓垮了,如果現在這點小困難我就在叫苦的話,那麼高中的學習更艱苦,以後的學習之路比這更難走,那我不叫苦連天最後苦死怨死嗎?想想貝多芬想想海倫凱勒,這算什麼苦!他們失耳聾,面對這么大的打擊,也沒抱怨過什麼,憑借自己去奮斗,最後贏得了生命的輝煌與心靈的最的快樂。那麼我也要把現在的苦當成樂,鼓起信心,去獲得學習生涯中最大的快樂。
「快樂」總在「苦」之後,這是自然規律,是無法改變的事實,讓我們遵循這一規律吧!
朋友,現在你在經歷苦,實際上就是在釀造快樂!
❸ 以耕耘與收獲為話題寫一篇1000以的作文
是借物喻人的,樓主茶品浙江人片葉入杯,茶香四溢。它沒有「鐵觀音」的香濃,它的香是淡淡的,幾乎不易察覺的。也不似「龍井」那般地道,裡面反而混雜著數種味道,它的名字叫做「烏牛早」。「烏牛早」的葉片遠觀就像一些劣質的茶葉一般,滾圓的外表,但唯有沏出的那一壺散發著茶香的清茶,才能從中品味出一些與眾不同來。將幾片茶葉視如珍寶般地放入壺底,沏茶所用之水應溫,茶葉應懸浮於茶水之中,這樣才算泡好茶。舉起茶壺小心翼翼地在一旁的小杯中倒出一小杯來,舉至鼻前,清嗅,一股沁人心鼻的清香油然而生,但不徘徊於鼻前,反而隨風散去。輕啄幾口,淡淡的甘苦在嘴中散開,彷彿不是因茶而生,而是如芝蘭般集天地之造化而生,可不久也亦散去重新融入天地之間。放下茶杯,著靜靜在杯中沉浮的葉片,聞著那時有時無的茶香。其實人生也應如此,若你如「鐵觀音」一般,「口味」過於甘醇,不會令人有舒適之感反而會苦,苦的苦不堪言,苦的散不開,也僅有真正欣賞這種苦的人才會喜歡,可這種人又有多少呢?如果說茶顯人生,那麼這些人就是那些不懂的人,就像苦修士,他們的人生註定是奔波的。可過於輕松又會如劣等茶葉般,入口無味,品其無味,淡如清水。而烏牛早則是最好的,它散逸著些許淡淡的清香。雖不能聞之便釋然,但卻能使人心曠神怡。入口微苦,但苦中卻帶了一絲甘甜。苦會化去,代之乃甘甜,甘甜卻又再次化去。如人生在世一般,生是苦的無疑,但不會難化,且帶了一絲甘甜。但這份甘甜只會存在一會兒,可也就只需要一會兒,一會兒即可。多了會使人痴迷於此,少了卻又會使人生奇苦無比,苦的不敢再品。其實若細品「烏牛早」,你又會發現,它會帶個人一種清新如初春般的感受,這也就是為什麼它叫「早」。「烏牛早」的入口柔滑似絲綢,「烏牛早」是在茶葉的嫩芽初顯的時候摘下的,所以它帶著初春的暖陽,給人以一種溫馨舒服的感覺,就像陽光懶洋洋地灑在你的身上,而你躺在春天的大自然中,以十分愜意的姿勢靜靜地躺著,聽著身邊的鳥語花香,即使你身處嚴冬,泡上一小壺的「烏牛早」,依舊可以體會到春的到來。人其實也就應像「烏牛早」一般,對人不像夏天那樣對人過於熱情,那會使人厭惡,也不應像冬天那般拒人於千里之外,那樣會使你失去朋友,成為一匹「班馬」孤獨一人。你應像春天那般待人,以旭日般的微笑回應別人,以誠待人。其實這杯「烏牛早」包含了所有的浙江人所有的品質,會享受但同時卻又不忘記辛勞地工作去持家,同時以誠待人,我知道,「烏牛早」沒有越劇那般美麗動人,沒有甌乾的先苦後甘,更沒有楊梅的酸爽,但它包含的卻是最美的浙江人應有的一份情致。是借物喻人的,樓主
❹ 關於「耕耘」為話題(不少於600字)初中作文
把老師教學比作在祖國的花園耕耘:
你可以把下面的作文改改:
老師,您是辛勤的園丁
人的一生有很多第一次,從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哭泣到蹣跚學步的第一次摔跤;從喊第一聲「媽媽」到認識第一個字,每一次,都充滿著我們無限的努力,也是我們向人生邁出的一步!
如果說,父母教會了我們邁出了人生的第一步,那麼是老師教會了我們邁上人生的第一級台階。
是他(她),把我們從懵懂帶入成熟;是他(她),讓我們從無知變得學有所長;也是他(她),領著我們看到天有多高,海有多深,夢想——可以有多大!
忘不了,第一次寫一、二、三,您的手把著我的手;忘不了,第一次算1+1,你教我掰著手指頭;忘不了,第一次學A,B,C,你一次次矯正我的口。
老師,我要把你比做園丁。因為是您的孜孜澆灌,讓我們能夠茁壯成長;因為是您的精心呵護,讓我們免受暴風雨的摧殘;因為是您不分春夏秋冬,給我們帶來養份,讓我們驅散對無知的恐懼。
老師,我要把您比做靈魂的工程師。因為是您,讓我們學會待人寬容,與人為善;因為是您,讓我們明白失敗乃成功之母;因為是您,讓我們明白人生需要勇氣、耐心、毅力;因為是您,教會我們如何驅走貪婪、無知、恐懼、暴力;也因為是您,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去愛!
老師,我要把您比做燃燒的蠟燭。因為是您,帶我們進入知識的海洋,無論天文、地理、歷史、文學還是數學、物理,您都在前方照亮我們攀爬的踩腳點和抓手點;因為是您,毫無保留得把自己的一切知識奉獻給我們,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因為是您,總以您的光明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讓我們從不迷失方向。
老師,我還要把您比做慈祥的母親。因為是您,把每一個學生都當作自己的孩子,奉獻您無私的愛;因為是您,在我們受到挫折時給我們鼓勵,在我們得到榮譽時陪我們一起歡呼和興奮;因為是您,一次次地對我們噓寒問暖,照顧得無微不至。
老師,我要感謝您,感謝您給予我知識,讓我不致在黑暗中迷路;感謝您教會我用自己的大腦和雙手去創造,讓我得以實現人生的自我價值;感謝您給我教誨、見識、想像,教會我如何營造一生!
❺ 有耕耘有創造才有快樂
嗯,說的很好
❻ 我嘗到了創造的樂趣 作文400字
下午放學回到家,媽媽說晚餐吃魚,說完就把魚從冰箱里拿出來。我想:媽版媽平時總用刀刮魚鱗太費勁了權,不如我給媽媽做個刮鱗器。我對媽媽說:「您先別刮魚鱗,等我做一隻刮鱗器讓您試試用吧。」媽媽半信半疑地說:「好吧!」
我先找來一塊長方形的木板,然後又找來兩個啤酒的瓶蓋,最後從家裡找到兩枚釘子和一把錘子,就開始做了。我先把一個瓶蓋翻著放在木板正上方,然後左手捏著釘子,對准瓶蓋的中心,右手拿著錘子,對准瓶蓋砸。我砸啊,砸啊,不小心把手給砸著了,疼得我齜牙咧嘴。我揉揉手,又繼續釘釘子。不一會兒,一枚釘子就釘好了,接著我把另一個啤酒瓶蓋翻過來挨著第一個瓶蓋放好,拿來一枚釘子對准瓶蓋的中心砸起來。砸了幾下,把釘子砸彎了,我只好撥出這顆彎釘子,再找來一枚釘子重新釘好。最後,我把木板翻了個個兒,把露出的釘子尖砸彎,這樣,一個刮鱗器就做好了。
我剛要給媽媽試用,卻發現兩個啤酒瓶蓋晃了起來。原來瓶蓋太鬆了。我又找來了兩枚釘子,分別在蓋子上又釘上一枚釘子加固。我晃了晃不鬆了,就給了媽媽。
媽媽用我做的刮鱗器試了試,高興地說:「比刀好用多了,我的女兒真能幹!」看著媽媽臉上的笑容,我得意極了。
❼ 發明創造給我帶來的快樂 作文450字
我嘗到了創造的快樂
你有過小發明嗎?如果有的話,就一定體會過那種成功的感覺吧,很高興,很激動,對不對呢?你沒有?就請體驗一下吧。
我曾做過一個小製作,是一個潛望鏡。這個潛望鏡,我是仿照電視上的潛水艇的潛望鏡做的,可費功夫了。
首先拿一根長長的水管,把兩頭磨細,要從厚到薄,在那一根略粗一點的被彎成九十度的水管套在之前的那一根水管上,然後把另一端與前一端一樣接好,然後一端再套上一段粗一點兒的水管。用粗的這段來看,這樣一個大致的「Z」形狀就出來了。粘鏡片是整個過程中最難的一步,我粘了好幾次都沒有粘好,有幾次我差點兒想把它摔了,可又轉念一想:要做就做到最後,怎麼可以半途而廢呢?於是,我又做了起來,後來發現了粘不好的原因,是因為它只有四條棱在邊上粘著,受力太小,所以我做了一個與鏡片的一個面同樣大的三角形木塊兒,這使我順利地粘好了鏡片。我把它上面的一端浸在水裡,另一端看。怎麼回事?只有水,我明明放了好幾個水球進去的。我拿出潛望鏡一看,原來是忘了裝擋水玻璃,裝好後水下的東西我看的一清二楚,這時一種說不出的喜悅湧上了我的心頭,我高興得一蹦三尺高。
這次小製作讓我體會到了勞動的過程是艱辛的,但結果會讓你很高興,很激動。我嘗到了創造的快樂……
:
❽ 作文:耕耘與收獲並肩
朋友,你有過收獲嗎?你品嘗過收獲的滋味嗎?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麼祝賀你,你一定收獲了不少;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請不要灰心,因為你還不了解收獲的真諦。 愛迪生曾說過:「天才等於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在這里我要說「收獲等於播種加上耕耘。」 一 周總理從小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他便在自己的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種子,從此,他便向著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地努力奮斗,勤奮耕耘。他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新中國的第一任總理,受到世人的敬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勤奮一生的寫照。他實現了自己的理想,贏得了收獲。 播種+耕耘=收獲,只要你有理想,肯努力,就一定能夠有所收獲。 二 張海迪,一位身殘志堅的女作家。命運帶給了她太多的不幸與苦難,胸部以下完全癱瘓,讓她只能在床上和輪椅上度過自己的一生。然而她選擇了堅強,她在自己的心中播下了堅強的種子,並為之不懈地努力,辛勤地耕耘。她自學多門課程,精通多國外語,終於她成為一名著名的作家,成為億萬青少年心目中學習的榜樣。她收獲了成功,收獲了快樂。 播種+耕耘=收獲,選擇堅強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挫折與考驗,不懈拼搏,努力,奮斗,你一定會有所收獲。 三 黃舸,一位不幸的花樣少年。病魔殘酷地折磨著他的身心,當他的故事傳遍大街小巷,感動了數萬群眾。人們紛紛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他在心中播下感恩的種子,和父親行程1.3萬公里,感恩那些曾經幫助過他的好心人。他的感恩之心讓無數人為之動容,感動中國人物他當之無愧。他收獲了榮譽,也讓自己的生命因感恩而綻放光彩。 播種+耕耘=收獲是一個永恆不變的等式,只要我們心中有所期盼,有所希望,並為之不懈努力,勤奮拼搏,收獲的腳步一定會向你邁進!
❾ 一耕耘與收獲為題寫一篇二百字左右的作文
(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天底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下餡餅來.人生於世,想要有所收獲就一定得付出辛勞,正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曾有這樣的一則故事:一個在沙漠中行走的人,聽從一個聲音的提示,帶回了一些石子和石塊.回家後,這些石子和石塊變成了鑽石和珠寶.正如這個聲音當初提示的那樣,這個人又高興又後悔.可以這么認為:這些鑽石和珠寶是對這個人的回報,因為他付出在先.試想一想,在沙漠中行走,本來就是一件艱難的事,再帶上石子和石塊,無疑是增添了壓力、負重而行,談何容易?可這個人在不知道這些在沙漠里毫不起眼的石子會變成鑽石珠寶的情況下,在沒有任何功利目的的情況下,克服了路途的艱辛、灑下了勞累的汗水,帶回了本無價值的石子,而石子卻出其不意地變成了鑽石和珠寶.這是他始料不及的,是對他一路上的付出的一種回報.
其實,這種不經意的付出而收獲的例子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隨處可見:小時候,在父母那不厭其煩的嘮叨聲中慢慢長大,對父母的囑咐、叮嚀,總認為是沒什麼用處的,但不管怎樣還是一次又一次地聽了;明知道學習是一件苦差事,但還是會在父母的哆嗦、老師的孜孜不倦中付出自己的全部精神,認真地念好書.原以為這些都是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當我們長大以後,或者當我們處世時得心應手地處理周圍的事務時,我們才會發現,一直認為是廢話的,原來卻是金科玉律,它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已經得到了.這時回首,會心一笑:這就是昔年付出的回報.
古人常雲:「吃得苦上苦,方為人上人」.想要出人頭地、想要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不付出努力是不可能的.每年高考,都會產生高考狀元,他們都是歷經多年的努力,勤學苦練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的.正所謂「梅花香自苦寒來,利劍鋒從磨礪出」.世間萬事都是這樣的一個道理:有付出才有收獲.
(二)
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想收獲,就必須付出.
記得有一位老師對我們說過:「因為你們還不懂得付出,所以收獲並不多.」聽了這句話後,我真的覺得很慚愧,自我呱呱落地那天起,我付出的寥寥可數,而別人為我付出的則是多不勝數,例如父母為了養育我而付出,老師為了教育我而付出,他們的付出都不渴望回報.而我們呢?不但沒有付出,還希望收獲.當我們看到別人受到表揚的時候,也希望受到別人的贊賞,但自己所做的一切根本就不值得表揚.當我們看到別人取得優異的成績的時候,也希望得到優異的成績,但自己卻沒有努力學習.
如果這種喜歡「不勞而獲」的想法成了習慣,那麼我們就會很自私,在社會上的人際關系就會變得很糟糕,當發現自己的腳下有一團廢紙時,誰也不願意撿起來,只會把廢紙踢到另一個同學的腳下.而這個同學也不會撿起來,把紙團繼續傳來傳去,這種場面就像在球場上傳球一樣,而跟運動員不同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想要這個「球」.
就這樣傳來傳去,直到傳到了一個熱心的同學的腳下時,紙團才能順利地去到垃圾桶里.有時紙團剛好獃在過道中間,同學們就會視若無睹.試問:彎下腰撿起廢紙團能消耗我們多少力氣呢?為什麼我們要吝嗇這么一丁點的愛心呢?
當我們做一件事時,第一時間是想什麼呢?是思考做了這件事後會吃虧.假如這件事每個人都覺得做了後會吃虧,還會有什麼人做這件事呢?
❿ 創造使人快樂任務驅動型作文
近,語文教學一線盛行一個名詞,叫做「任務驅動型作文」。大到省級的教研會議,小到普通的語文課堂,談及這個名詞,有人深感莫名其妙,有人說得神神叨叨,大有高考作文已然變天的架勢。
那麼,任務驅動型作文究竟是個什麼鬼,跟以往的作文究竟有什麼聯系和區別,這種作文究竟該怎麼寫?
任務驅動型作文依然是材料作文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提法,來源於教育部考試中心張開老師的一篇文章《注重題型設計、強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點及相關問題的解讀》,在文章里,作者通過分析2015年高考作文尤其是新課標卷作文的命題特點,正式提出在材料作文的基礎上增加任務驅動指令的概念:
在材料引發考生思考、激發寫作慾望的基礎上,通過增加任務型指令,著力發揮試題引導寫作的功能,增強寫作的針對性,使考生在真實的情境中辨析關鍵概念,在多維度的比較中說理論證。
從以上的文字里,我們可以確認的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礎上,加了任務驅動的指令,明確要寫作的任務。比如2015年課標1卷,在敘述完女兒舉報父親開車打電話這件事以後,要求考生選擇一個對象,寫一封書信;再比如2015年課標2卷,列了三個具有代表性人物的事跡,要求表達更贊揚哪一種人的看法。這兩道作文題的材料敘述和往常的材料作文無異,只不過加了一個任務性的寫作要求而已。可見,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不是一種獨立於材料作文之外的作文命題形式,高考作文沒有變天。
那麼什麼叫「增加任務指令」,增加了任務指令的材料作文和以往的材料作文有什麼聯系和區別?這要從高考作文的本質說起。
高考作為一項選拔性考試,它的根本功能在於為大學選拔具備學術潛質的人才,這個根本性的目標決定了,高考作文的命題是趨向於讓學生寫論述文的,大學當然希望自己招進來的學生具備好的做學術論文的潛質。
高考作文的命題趨向於讓學生寫論述文,而無論是學術型的論文,還是我們通常俗稱的教學體議論文,本質上都應遵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的寫作思路,也就是,在掌握一定事實、前人成果等材料的前提下,對材料發問,也就是提出問題,通過科學思維的方法進行分析、歸納、演繹等,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其實高考作文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已經暗合了這樣的要求,給出材料,要求考生在全面掌握材料內涵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通過自己的分析說理,最終給出解決方法。換句話說,材料作文的命題形式中,就已經帶有問題的,也就是材料作文自帶任務驅動的,只是為了激發學生思考和創新,沒有把寫作任務明示了而已。
從材料作文的本質要求來看,所謂任務驅動型作文,在材料基礎上加了任務指令,可以說是多此一舉,如果任務指令添加不當,反而還會束縛了考生的多角度思考。從傳統材料作文的隱含任務指令,到任務驅動型材料作文給出任務指令,這一變化意欲何為,值得深究。張開老師在文中給出的理由是,這是材料作文經過多年發展日漸成熟後的一種成果。老徐反而覺得,材料作文如果真的發展成熟,應當是在命題的開放性和限制性處理方式上有越來越高的水平,而不是在材料後添加任務指令這種偏保守的做法。
材料作文本質上就是一種寫作角度有限的命題形式,為什麼現在還要在這種命題形式上再加以任務的限制呢?我想原因應該是,材料作文命題的內在要求,在這些年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貫徹,材料作文命題的發展是日漸成熟,而且材料作文已然成為全國一統天下之勢,但學生寫作水平和能力的現狀並沒有與之匹配,甚至很多省份的閱卷標准還停留在十幾年前。在這種現狀和格局之下,教育主管部門只好選擇倒退三步,從材料作文命題本質要求的源頭上,通過在作文題材料中添加任務指令,介入到考生寫作過程和考試閱卷標准制定之中,以起到真正引導的作用。
這樣的推斷,並非憑空臆測,我們可以通過分析任務驅動作文的對立面,得出這樣的結論。
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對立面是話題作文
在我們不清楚一個概念真正內涵的時候,分析它的對立面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是任務驅動型作文,就先來看看非任務驅動型作文是什麼。張開老師在文章里對作文類型進行了如下劃分:從呈現形式上看,高考作文經常採用有標題作文、話題作文和材料作文三種基本題型;從能力劃分角度看,作文題型可分為闡釋型作文和任務驅動型作文。標題作文和話題作文都是闡釋型作文的代表。
從以上劃分我們可以看出來,任務驅動型作文的對立面不是材料作文,而是闡釋型的話題作文和標題作文,換句話說,任務驅動本身就是材料作文核心的能力要求。但多年來,雖然材料作文已然一統天下,但學生寫出來的文章,一線很多老師的教學,甚至一些地區的高考閱卷標准,用的還是闡釋性的話題作文的標准。
我們先來看看很多高中生的一般寫作套路。他們面對一則作文題材料,一般的做法是,從材料中摳出一個所謂的關鍵詞,比如「創新」,然後文章開篇用「創新」造一組看上去很有氣勢的排比句,文章主體舉三五個事例,說張三很創新,李四很創新,王五很創新,所以,我們一定要創新。
稍微高級一點的寫法是這樣的:作文開篇或直接或間接引述材料,然後不顧材料整體意思,強行給材料套上一個話題,比如「創新」。然後通篇以類似這樣的幾個句子串聯起來:「創新是成功的捷徑」,「創新是國家進步的動力」,「創新是文明前進的源泉」。
再高級一點的,是能對所論述的話題進行「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遞進論述,比如「創新,就是告別舊事物,創造新事物」,「創新,可以給個人帶來成功,推動國家民族發展」,「創新,需要巨大的勇氣」。這種寫法一般還會被稱贊很有深度。
以上的這些作文寫法本身沒什麼問題,問題是,它們充其量是闡釋型的話題作文的寫法,完全不符合材料作文以材料內涵為核心,靠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來推動文章行文的內在要求,然而這樣的作文在多年的材料作文閱卷實踐中,並沒有通過判低分來引導,不知是這些地區本身的閱卷水平就很低,還是閱卷對學生的寫作水平現狀作出的妥協。
我們再來看看,一線老師是如何教材料作文的寫作。我在《高考作文從零開始》的課程里,曾經講過一個例子,2013年高考後,江蘇地區一個老師為當年的江蘇卷作文題寫了一篇下水文。這道作文題的材料講的是一群探險者來到一個山洞,為了照明點燃一支蠟燭,導致山洞裡棲息的蝴蝶離開原地,退到山洞深處,材料的結尾有一句「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
這個老師寫的下水文叫做《細節決定決定成敗》,文章摳出「小小的蠟燭竟會產生這么大的影響」這句話,然後給它關聯上一個話題「細節」,接下來大談特談什麼叫做細節,注重細節成功成才,不注重細節一敗塗地。這篇文章被作者以滿分作文的名義發在網上,還被廣泛轉載。我們姑且不說一個老師寫的下水文標榜為滿分作文合不合適,這篇作文本身明顯就是把材料作文當作闡釋型話題作文來寫的。一個敢於寫下水文發在網上的老師尚且如此,更何況千千萬萬不敢寫下水文的老師。
縱觀一線的高考作文教學,鮮有真正把材料的解讀和分析作為核心來教的,大多捨本逐末地把訓練的重點放在文章的形式結構和語言表達上。為了讓學生寫出形式結構清晰的文章,很多老師還總結了一系列所謂文章結構的樣式,比如什麼「總分式」、「並列式」和「遞進式」,再比如「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式。還有在文章語言上下功夫的,比如要求學生在文章的什麼位置一定要引用名人名言,在文章什麼位置一定要聯系實際等等。更有走極端的,要求學生按主題背範文以備套作,把高考作文分成什麼「毅力」、「信念」、「創新」、「環保」之類的若干個主題,每種主題配幾篇陳詞濫調的範文,考場直接套用。
以上種種,做法本身無所謂對錯,天下文章一大抄,為高考作文做形式結構、語言和素材上上的准備,本身無可厚非,做一定的准備也並非刻意的宿構和套作。但問題還是,這些基於闡釋型話題作文的做法,早已經不符合材料作文的內在要求了,舍本而逐末,做得再好,也無濟於事,以至於這么多年來,大多學生的寫作水平依然停留在十幾年前的話題作文時代。
學生寫作水平的現狀和一線老師的認知仍停留在話題作文的時代,這就導致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法不責眾,劣幣驅逐良幣,以材料作文形式來命題的作文題,結果很多評卷組官方發布的標桿作文里的優作,依然是闡釋性的話題作文,而這些官方發布的標桿性的優秀作文,又會成為一線作文教學和市場作文輔導書的風向標。換句話說,材料作文的命題水平一直在升級,而這樣的升級並沒有給學生寫作和一線教學帶來多大的影響,命題的導向功能幾乎沒有發揮出來。
講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材料作文一統天下的時代,高考作文的命題要在材料的基礎上加上任務指令,說到底,不是為了限制材料作文的寫作角度,而是在高考作文命題權收縮的環境下,通過命題增一味葯,來對抗多年來久治不愈的話題作文的毒瘤,讓命題對學生的寫作起到真正的導向作用。
釐清了任務驅動型作文與話題作文、材料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