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育心理學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育心理學就是要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善於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就能夠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才能夠創造性的能力的培養得到進步提高。
『貳』 心理學家:原創力≠創造力,如何培養孩子創造力
培養孩子創造力的七大技巧
提供一個可以讓孩子盡情玩耍與探索的環境
在安全的條件下,不要給孩子太多約束,生活中有太多事物都是激發創造力的源泉。另外,還要提供足夠的游戲與學習素材,例如:畫紙、彩筆、各種玩具等,都是輔導孩子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工具。
面對孩子的為什麼,先反問他自己的看法
孩子喜歡問為什麼,正是學習的最好時機。爸媽都知道要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但其實最好的方式是先問孩子自己的答案,讓他有機會先思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信息。爸媽可以針對孩子的回答再繼續提出新問題,以此來引導孩子發掘出更多的想法,並一步步找到答案。
接納孩子的邏輯觀,而非要求孩子習慣成人的思考架構
由於尚未受到太多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孩子的想像力本就天馬行空,爸媽要試著欣賞孩子的創意,多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想法。
孩子闖禍時,先問問他這么做的理由
有創造力的孩子通常比較調皮,也比較有破壞力。如果孩子把玩具汽車支解了,爸媽不妨先壓下自己的脾氣,在開罵之前問個清楚,也許他只是想要知道小車子裡面是不是有和爸爸的大車一樣的引擎罷了。然後試著體諒,孩子才能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盡情探索。
不要以既定的標准來衡量孩子的創作
當孩子畫了個四不像,千萬不要說「沒有人這樣畫畫的」、「根本就不像」,要知道,就是因為沒有別人這樣畫,才顯出孩子的創意啊!
和孩子玩說故事接力
故事接力是培養孩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有趣方法,因此,平時除了說故事給孩子聽以外,還可以運用故事接龍的游戲方式,鼓勵孩子自己編故事,創造出新的故事情節。
和孩子玩想像游戲
給孩子一個問題情境,問他想要如何來解決問題;或給他一個再尋常不過的物體,讓他想想這個物體除了平常的用途外,還能拿來做什麼。這主要是幫助孩子跳出傳統的思考模式,以另一種角度看事物。
『叄』 如何培養創造力 心理學
創造力是指產生新思想,發現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種創造性活動所必需的心理品質。創造力與一般能力的區別在於它的新穎性和獨創性。它的主要成分是發散思維,即無定向、無約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
那麼,該如何培養創造力呢?
一、富有創造力的靈感只賦予那些勤於鑽研的人
靈感的出現是在解決問題而又百思不得其解時,由於受到某種因素的啟發,出現「頓悟」,使問題忽然迎刃而解。有人把靈感看成「天賜」,其實,「天才出於勤奮」。靈感是創造力的一個要素,而靈感的出現需要有深厚的知識功底。人們運用這些知識時,其中潛伏著的智力因素便又表現出來,可以解決更為廣泛的問題。譬如,一塊大石頭擋住去路,有的人馬上想到用撬棍把大石頭搬走。在另一種場合,如汽車陷入泥土裡,同樣想到了撬棍,甚至由此發明了新式起重機。
二、創造力來自不懈地追求創新的慾望
沒有很強的創造慾望,創造活動便不能進行。美國的電話發明家貝爾,少年時代智力表現平平,而且貪玩,但後來受到祖父的影響,喚起了強烈的求知慾,並對發明創造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在少年時代便設計了一種比較輕快的水磨。這說明,創新的慾望與對創造的不懈追求是創造成功的重要條件。
三、頑強的意志是發揮創造力最寶貴的品格
在任何領域里,要想獲得成功,沒有良好的意志品質與拼搏精神是不可能的。歌德說過:「沒有勇氣一切都完了。」良好的意志品質不僅表現為堅持到底的頑強毅力,還表現在辨明方向、看清利弊之後的當機立斷,能排除各種干擾,在挫折面前不回頭,成績面前不忘乎所以。」
四、虛心好學使創造力更豐盈
虛心好學,不斷充實自己,才能超越自我的淺薄。你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准確地學習內容,能從所學的內容中推演出新觀念,並在與別人交談或日常生活中獲得靈感和啟發。
五、不拘泥於傳統的觀念,敢於標新立異
創造力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對原來框架的突破與發展,否則便不成其為創造。對大多數人來說,由於傳統文化觀念的束縛,很容易產生一種思想惰性,對他人超乎常規的想法和作法又往往多加指責。要想做出成績,重要的是要有打破定勢、標新立異的思想品格。
『肆』 根據創造心理學的研究,談談如何培養學生
一、創復設有利於創造制性產生的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給學生留有充分選擇的餘地。 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 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1、發散思維訓練。 2、推測與假設訓練。 3、自我設計訓練。 4、頭腦風暴訓練。
『伍』 運用心理學知識,論述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創造力要從日常生活每一件小事做起,比如做一道數學題時可以一題多解,自己出題,再比如,吃飯時嘗試用左手吃飯…………
『陸』 培養創造力可從哪些方面入手(教育心理學)
從自然開始,從放鬆開始,從實事求是開始,從尊重自己真心想法開始,創造力不是學習,創造力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兒時候的靈感和接受到的感覺創造的東西。創造力首先是開心,要不不能心開,心不開就接受不到感覺。首先是選擇的自由,然後是想法的尊重,然後自然的時間,然後是自由的心才行,不是每個人都能在特定的時間都能有創造力,隨緣。
『柒』 心理學研究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5
心理健康的水平為個體創造力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學生只有在其認識能力穩步發展、社會性發展正常、各種心理機能發育協調的前提下,才能發展其創造力,這種高級的心理能力心理健康與創造力之間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心理健康為創造力的發展和發揮提供必需的認知、人格等心理條件;創造力是現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現和基本內容,並促進認知、個性及適應性等心理品質的發展。 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就曾指出: "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深刻地說明了創造力人人有之,並不是少數尖子學生的專利。創造力是在人們心理活動過程中達到最高水平,養成一定社會價值的綜合能力。因此,它與心理健康有著密切的關系。現代精神神經學家認為,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具有創造的稟賦,但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會有把創造能力付諸實現。托蘭斯的研究表明,富於合作精神、心理健康的兒童與一般兒童處於同種智力水平時,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高。這是因為,這些具有合作精神的兒童更善於吸收其他兒童的建議。創造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其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發揮的基礎。 其實,我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孟子已經注意到個人心理健康和創造才能的關系。其文中指出,一個人要想有所作為(天將降大任,"增益其所不能",即有所創造),必須首先磨煉健康的心理品質("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即動心忍性,磨煉心智)。孟子還提出,只要不斷健全和發展心理品質,智慧就會像撲不滅的火焰那樣燃燒起來,像流不盡的泉水那樣噴湧出來。 心理健康,其實質是個體的各種機能的協調和完善,是各種心理機能的充分發展。而創造力作為人類一種普遍的心理能力,是人類心理機能的最高表現。從某種意義上說,個體創造力的發展也必須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健康的水平之上,即心理健康是個體創造力發展、發揮的基礎。對於一個患有多動症或精神分裂的學生,我們是很難將其培養成一個具有高度創造力的學生的。另一方面,創造力發展的水平也是衡量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是現代教育的任務,也是個體完善、發展的基礎。積極維護心理健康,對學生創造力的開發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提高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 教師是學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學生認同的楷模,在師生日常接觸中,最能發揮潛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師能通過教學歷程影響學生,使學生的心理也健康發展。首先,教師自己必須是心理健康的人,才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再次,還要在教學中善於發現問題,及時為學生排憂解難,及時消除他們的心理困惑,做到防患於未然,把隱患消滅在萌芽之中,使學生具備健康的心理素質,從而有充沛的精力去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師是教書育人,教師的心理對學生有很大影響,因此,一名合格的教師除了具備傳授知識的能力外,還要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同時教師本身也應該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學生創設良好的心理環境 1、良好師生關系 當今學生自我意識越來越強,他們在獲得知識,接受教育的天平里,要求教師加進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碼。同時學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靈比較脆弱,情緒易消沉,缺乏自省、自察、自控和自我激勵的能力,他們由少年期的天真坦率開始,轉向隱蔽和內向,不願輕易向人敞開心扉,內心深處卻潛藏著被尊重、理解和信任的願望,常處在自我矛盾中,教師應熱愛學生,師生間平等相處,彼此尊重,推心置腹,心心相印,使學生對教師有一種親近感、依賴感、共鳴感。 2、情感教育是融洽師生關系,培養學生健康情感的重要手段。 情感是調節師生人際關系的精神紐帶。教育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師生關系的融洽程度,師生間搭起情感的橋梁,經常保持愉快活潑和諧融洽的氣氛,相互尊重、理解、信任、團結合作,教育的內容在情感的傳輸帶上才能順利進行。 情感教育具有泛化擴散的規律。教師首先要培養高尚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審美感,以為人師表的形象感染學生,教師要熱愛學生,把這種愛滲透到教書育人中,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仰其人敬其業";陳鶴琴先生的一句話"我們教育小孩必須先了解小孩的心理而施行教育,那教育必有良好效果的"。教師平時要多跟學生交流,關心學生的生活思想,既做良師又做益友,搭起情感的橋梁,溝通彼此的心靈。 三、給學生補充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就是學生生活中必須具有的幾種需要 1、愛的需要。魯迅先生說過"教育植根於愛"。教師、父母要有實力雄厚心,給學生適當的愛。同時,要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和睦相處,互相尊重,熱愛生活,熱愛學習,有自己的努力目標,從學習、生活中領略到樂趣,產生愉快的體驗。如果缺少愛,缺少人際關系的融洽,將會帶來心理疾患;如有青少年學生缺少這方面的愛而出現孤獨、自卑、憂郁、苦悶等情況。 2、承認的需要。要教育學生把自己既做為觀察者又作為被觀察者,這才能使他們發現和被發現,承認和被承認在認識、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優缺點。前蘇聯心理學家卡普捷列夫所說:"自主性之所以重要,首先不是因為它在生活中有用,而是因為它符合創造性的自我發展;離開自主性,就不能獲得發展。" 3、安全的需要。這包括生活有保障,學習和活動正常,平時行動不受人欺侮等。這些需要都有利於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如果安全經常受到威脅,容易出現神經官能症等心理疾病。總之,只有給學生補充心理營養,才能使他們的創造力得到充分發揮。 四、開發學生探索新事物的興趣 興趣是人對某事物的特殊的認識傾向,這種興趣促使個體去積極地探索新事物,並從中得到心理滿足。楊振寧博士在總結科學家成功之道時說:"成功的秘訣在於興趣"。可見,興趣是創造思維活動成功的先導。對新事物不斷的探索是創造性人才的共同特徵,這種興趣是其從事創造活動的心理動力之一。它有利於創造性人才智力的充分發揮,增強他們的創造性動機,提高其觀察事物的敏感性和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從而提高其創造的效率。而且,探索新事物的興趣能幫助學生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和信心,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促使其更快更好地完成創造性活動。培養學生對探索新事物的興趣,對學生的創造力的發展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應重視對比的培養。 五、促進學生自我意識的協調發展 自我意識是對作為主體的自我的意識,特別是對自我關系的意識,能通過自我認識來分析自己的能力,通過情緒體驗保持健康的情緒生活,通過自我監督組織良好的行為方式。一個有創造力的學生的自我意識系統應是協調而獨立的,他不會去模仿自己的父母和老師。因此,家長和老師應當鼓勵學生形成自己獨立的自我意識系統,這對學生創造力的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六、提高學生對失敗的耐受力,正確地對待他人的批評 創造性的活動是人們習慣的一種挑戰,難免會有人不理解,甚至受打擊。而學生的心理承受力較弱,這就要求人們幫助學生正確對待他人的批評,幫助學生學會自己強化自己的創造性想法和活動,而不要因為他人的批評、嘲笑去壓抑自己的創造力。從理論上說,任何學生在出生時都具有很大的創造潛能,許多學生在後來並沒有表現出這種創造力,就是由於外界因素導致了學生創造性的自我壓抑。在幫助學生強化自己的創造性的同時,還要幫助學生學會分析他人的批評,從中發現合理的成分,加以吸收利用;幫助學生認識創造性的工作一般不會一次成功,可能要經過多次的失敗,以提高學生對失敗的承受力,培養學生堅強的毅力,以促進他們創造力的發展。總之,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要以心理健康為基礎,是學生發揮潛力的重要保證。
『捌』 心理學角度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成績最好的學生並非是「最好的學生」。
應該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思維。
保護/支持學生標新立異/異端邪說。敢於懷疑/敢於挑戰權威/敢於挑戰傳統。
『玖』 如何培養創造力
培養創造力的方式:
1,激發求知慾和好奇心,培養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像力,特別是創造性想像,以及培養善於進行變革和發現新問題或新關系的能力;
2,重視思維的流暢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3,培養求異思維和求同思維。
對於人來說,創造力不僅是天賦和才能,而且還是一種責任。創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決一個困難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來,由創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現看來,創造力是教育、培養和實踐的結果。閱題在於洞察創造活動的全過程,為促進創造力創造先決條件。
影響創造力的因素:
1,知識,包括吸收知識的能力、記憶知識的能力和理解知識的能力。吸收知識、鞏固知識、掌握專業技術、實際操作技術、積累實踐經驗、擴大知識面、運用知識分析問題,是創造力的基礎。
2,智力,智能是智力和多種能力的綜合,既包括敏銳、獨特的洞察力,高度集中的注意力,高效持久的記憶力和靈活自如的操作力,還包括掌握和運用創造原理、技巧和方法的能力等。這是構成創造力的重要部分。
3,人格,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內容。它是在一個人生理素質的基礎上,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是創造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創造素質。優良素質對創造極為重要,是構成創造力的又一重要部分。
創造力-網路
『拾』 從心理學的角度談談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一、創設有利於創造性產生的環境。
1、創設寬松的心理環境。
2、給學生回留有充分選擇答的餘地。
3、改革考試制度與考試內容。
二、注重創造性個性的塑造
1、保護好奇心。
2、解除個體對答錯問題的恐懼心理。
3、鼓勵獨立性和創新精神。
4、重視非邏輯思維能力。
三、開設培養創造性的課程,教授創造性思維策略
1、發散思維訓練。
2、推測與假設訓練。
3、自我設計訓練。
4、頭腦風暴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