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關於V的說法
「v」字由來的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 在英法百年戰爭中,有一場以少勝多,以弓勝騎的著名戰役,名曰阿金庫爾戰役,V字手勢的典故也是由此而來。俺先介紹下這場戰役的背景。征服者威廉一世在1066年踏上不列顛的土地,擊敗了哈羅德家族,成為英格蘭國王。但諾曼底大公卻是法國人,所以就有了個奇特現象:法國人管理著英國土地。在後來的第3次十字軍東征時,獅心王理查和撒拉丁在亞洲打得你死我活,狡猾的腓力二世卻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國家。當獅心王的後繼者發現,自己保不住海峽對面的土地時,已經晚了。法國人逼迫他們簽下巴黎合約。時間在兩國大大小小的口角中飛逝,兩國戰戰和和,鬧得烏煙瘴氣。
終於到了1415年,獅心王理查和高貴王腓力二世早已做古。雙方的最高統帥換成了亨利五世和查理六世。這兩位國王可以說有著天壤之別。亨利五世12歲就成為了騎士,此後一直在東征西戰,在許斯伯雷戰役中,面部中箭,親自體驗了長弓的威力。在阿金庫爾時,他已經是一個身經百戰的指揮官。他鐵石心腸,對軍隊要求極其嚴厲,這也是在阿金庫爾極度惡劣的形式下,沒有人潰逃的原因。反觀法國方面,查理六世有間歇性的精神錯亂,兒子文弱,都上不了戰場。國內勃艮底派和阿瑪尼亞克派勾心鬥角,由兩派推舉的指揮官居然有殺父之仇。失敗的種子早就悄悄埋下。
不過法國人在一開始進行的很順利。9月份的哈福婁圍攻戰,英軍傷亡4000人,使得英王亨利五世不得不率領剩下的5000長弓手和900騎兵撤退。法軍起先避免與英軍接觸,但當英軍吃光了隨軍帶的1星期的干糧而不得不靠劫掠和野果來充飢時,法國人大概認為時機有利,無數大大小小的法國貴族都帶著自己的隊伍加入法軍想撿個便宜。這使法軍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而缺乏有效的最高指揮。在阿金庫爾,3倍的法國人切斷了回家的路。亨利五世曾經想和法國人談判,可惜遭到拒絕。高傲的法國貴族放出話來:我們要把這些英國農民的食指和中指切下來,讓他們永遠沒法用弓!亨利五世知道躲不過了,這仗非打不可。
10月25日清早,法國老爺們起床了,他們邊用葡萄酒提神,邊嘲笑英國佬的啤酒是大麥湯,磨蹭著開始了戰斗准備。他們把軍隊分為三線。第一線兩翼是重裝騎兵(右翼800,左翼1600),中間是4000下馬的重裝步兵。第二線仍是重裝步兵,約3000-5000。在這兩線間配置了近5000弓箭手和十字弓手,還有幾門大炮。為了搶功,許多法國貴族都擠到第一線來,實際上卻打亂了隊形,使第一線異常混亂臃腫,還把原本應配合進攻的弓箭手和十字弓手擠到兩邊和後面,反而擋住了他們的視線與射擊角度。第三線是近萬騎兵,但因為爵爺們都擠到前面去了,基本處於無人指揮的狀態。英軍面向北一線排開,兩翼是長弓手,中間是下馬的重裝步兵。英軍兩翼與兩側的樹林相接,分為前,中,後三層,每層四排。戰前,亨利將法國人的狂言說給手下聽,告訴他們:跑不掉了,要想活命就得玩命干丫的!
雙方前沿相距約900米。兩軍從早上7:00起對峙了4個小時,因為法國人認為英國人沒有了糧食,或者讓英國人先沖鋒,法國人可以利用英國人進攻的隊形混亂來揀便宜;或者就讓英國人站著餓死。亨利不得不命令英軍向前推進,兩翼仍然緊靠著樹林,英軍整齊地緩緩推進到距法軍250米(長弓有效射程)的距離上停下,每個長弓手都將准備好的兩頭削尖的木樁插入腳下的泥沼地中,讓另一尖端斜向著法軍方向。隨著亨利一聲令下,英國長弓手發出了第一次齊射,天空立即被密密麻麻的箭簇所覆蓋,而法國人遭到了一陣箭雨的襲擊。法軍如夢初醒,第一線騎兵開始沖擊。說到歐洲的重騎兵,那可是相當厲害的戰爭凶器。不過厚重的盔甲在提供良好的防護時,也帶來了笨重,欠靈活的缺點。巴巴羅薩被及膝深的小溪淹死,法國人也被泥濘的土地害苦了。好不容易冒著箭雨趟過泥沼,到了近處卻發現還有木樁擋路。
第二線的重步兵上來了,可惜他們的命運比前面的騎兵好不了多少。潰逃的己方騎兵把他們的陣型沖得七零八落,頻繁射來的箭矢不停的收割他們的生命。好不容易沖到英軍面前。自己的長戟卻發揮不了作用。不過數量的優勢讓法國人一度占優。當長弓手們放下手中的弓箭,操起匕首斧頭加入戰斗後,法國人終於敗了。第三線的新兵蛋子被慘烈的場面驚呆了,再加上沒人指揮,與是紛紛掉轉馬頭,四散離去。面對昨天還不可一世,今天卻成為俘虜的法國人,英國農民們得意洋洋的伸出右手的兩根手指,向法國的貴族老爺們炫耀:小樣的不是想砍我手指么,這下傻了吧。至此,代表勝利的V字手勢,開始流傳開來......第二種說法: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歐淪陷,許多人紛紛流亡英國。當時有個名叫維克
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利用電台,每天從英國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寇佔領軍。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號召人們到處書寫"V"字,以表示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心。幾天之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建築物上,大街小巷的牆壁上、樹乾和電線桿上、影劇院里,"V"字無處不在,甚至在德軍重兵把守的兵營,崗樓和納粹軍官的住宅里,也出現了被視為不祥之物的"V"字,攪得德國法西斯佔領軍心神不寧。
後來,"V"字不脛而走,傳入歐洲各淪陷國。由於它形式簡單明了,很快流傳開來。朋友們見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個"V"字,代替其他一切招呼。用這種無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願,成為當時一種時尚。英國首相丘吉爾十分喜愛打這一手勢,於是"V"字更加出名。餐館里,桌子上的刀叉被擺成"V"字,其至鍾錶店裡的時鍾也被撥到11點5分。此風傳到美國,婦女們紛紛佩戴起人造寶石嵌成的"V"形胸針,成為一種時髦。據說當時一個用真鑽石製成"V"字胸針,售價高達5000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已半個多世紀了,但是"V"字如此深入人心,為人們所喜愛,以至於流傳至今。
除了勝利含義外,"V"字在有些國家還有其特定的意思:如在荷蘭文中"V"代表"自由";在塞爾維亞語里表示"英雄氣概"。
「V」這個符號的發明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逃亡英國的比利時人維克
托·德拉維利。1940 年末的一個晚上,他在廣播里建議,用粉筆在各公共場
所寫上「V」字,表示堅信盟軍的勝利,讓那些納粹匪徒心神不寧。於是在歐
洲各淪陷國家裡,無論拉汽笛、按汽車喇叭,還是叫服務員,都是「嘀—嘀
—嘀—噠」。這三短一長的音符,變成摩爾斯電碼,正是「V」的符號。朋友
見面,伸出兩個手指作「V」形互相招呼。有色粉筆寫的「V」字到處都是,
連德國軍官的專用廁所里也有。今天,「V」字的普遍含義是「勝利」。第三種:通過丘吉爾被普及
二戰爆發後,西歐各國相繼淪陷於德國法西斯的鐵蹄下,當時有個叫維克多的比利時人,利用電台以「不列顛上校」的名義,每天從英國對比利時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軍。
1940年末,他突發奇想,提出以「V」表示勝利的意思,呼籲人們在德佔領區廣泛書寫字母「V」,以示對抗戰的堅定信念。幾天之內,比利時的首都、城鄉街道上和牆壁及電線桿上,到處都能見到大大小小的「V」字,就連德軍營房內也頻頻出現。「V」字很快傳遍歐洲,親朋好友見面也往往伸出「V」字手指,心照不宣地表示出團結一心,反抗法西斯的決心。二戰時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公共場所露面時經常作此手勢,使得「V」字手勢更具有了不朽地位。尤其在1940年到1950年間,「V」字手勢幾乎就是勝利的同義詞。
「V」運動的高漲,在歐洲掀起一場反法西斯的斗爭熱潮,形成了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沖擊著德軍的心理戰線。
手心朝向至關重要
在美國,作「V」字手勢時一般是掌心朝前,對著他人。英國人則有時掌心朝前,有時掌心朝後。但掌心向後是一種粗俗猥褻的用法。
丘吉爾在1941年的一次演講時,曾經掌心朝後,對著英軍作「V」字手勢,引起很大議論。撒切爾夫人在1979年贏得大選之後,也重復了丘吉爾所犯過的錯誤,將自己的手背對著群眾,比劃出「V」字手勢。
在中世紀西歐的許多地區,掌心朝後作「V」字手勢暗指對方因妻子紅杏出牆,被「戴綠帽」,所以作這種手勢可能會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或羞辱。而在南歐和東歐,掌心向自己的「V」手勢則意味著對方有著「魔鬼一樣的犄角」。
B. V手勢最先發明
這個手勢源於英法百年戰爭之亞金特戰役,法國人揚言將砍掉英國弓箭手的中指和食指,讓他們殘廢,不能再張弓射箭。但後來英軍打敗了法軍,勝利後,英國人伸出中指和食指,掌心向內,向法國俘虜示威。意思是:我們的手指頭是完整的。這個動作再後來就延伸成是羞辱對方的意思。
C. 誰發明了V字手勢
二戰期間,一次,邱吉爾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突然上面警報聲大作,邱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
這時,在場的一名記者發問道:「手相先生,有把握嗎?」邱吉爾轉過身,目光銳利地望著記者們,立即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說:「一定勝利!」
邱吉爾這一鎮定威嚴的神態舉止,被記者們拍了下來,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報紙上。
從此,這一著名的手勢便在英國城鄉廣泛流行開來,並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D. V字勝利手勢是誰發明的
丘吉爾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邱吉爾一怒之下發明的。
E. 「V」字勝利手勢是誰發明的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英國首相丘吉爾一怒之下發明的。
二戰期間,丘吉爾有一次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突然警報聲大作,丘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這時,在場的一名記者發問道:「首相先生,有把握嗎?」丘吉爾轉過身,目光銳利地望著記者們,立即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說:「一定勝利!」丘吉爾這一鎮定威嚴的神態舉止,被記者們拍了下來,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報紙上。
從此,這—著名的手勢便在英國城鄉廣泛流行開來,並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F. 勝利手勢「v」誰先發明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歐淪陷,許多人紛紛流亡英國。當時有個名叫維克
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利用電台,每天從英國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寇佔領軍。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號召人們到處書寫"V"字,以表示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心。幾天之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建築物上,大街小巷的牆壁上、樹乾和電線桿上、影劇院里,"V"字無處不在,甚至在德軍重兵把守的兵營,崗樓和納粹軍官的住宅里,也出現了被視為不祥之物的"V"字,攪得德國法西斯佔領軍心神不寧。
後來,"V"字不脛而走,傳入歐洲各淪陷國。由於它形式簡單明了,很快流傳開來。朋友們見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個"V"字,代替其他一切招呼。用這種無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願,成為當時一種時尚。英國首相丘吉爾十分喜愛打這一手勢,於是"V"字更加出名。餐館里,桌子上的刀叉被擺成"V"字,其至鍾錶店裡的時鍾也被撥到11點5分。此風傳到美國,婦女們紛紛佩戴起人造寶石嵌成的"V"形胸針,成為一種時髦。據說當時一個用真鑽石製成"V"字胸針,售價高達5000美元。
G. 「V」字形代表什麼
「V」字形代表
勝利
「V」形手勢,表示「Victory」,即勝利。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歐淪陷,許多人紛紛流亡英國。當時有個名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利用電台,每天從英國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寇佔領軍。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號召人們到處書寫「V」字,以表示對最後勝利的堅定信心。幾天之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建築物上,大街小巷的牆壁上、樹乾和電線桿上、影劇院里,「V」字無處不在,甚至在德軍重兵把守的兵營,崗樓和納粹軍官的住宅里,也出現了被視為不祥之物的「V」字,攪得德國法西斯佔領軍心神不寧。
後來,「V」字不脛而走,傳入歐洲各淪陷國。由於它形式簡單明了,很快流傳開來。朋友們見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個「V」字,代替其他一切招呼。用這種無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願,成為當時一種時尚。英國首相丘吉爾十分喜愛打這一手勢,於是「V」字更加出名。餐館里,桌子上的刀叉被擺成「V」字,甚至鍾錶店裡的時鍾也被撥到11點5分。此風傳到美國,婦女們紛紛佩戴起人造寶石嵌成的「V」形胸針,成為一種時髦。據說當時一個用真鑽石製成「V」字胸針,售價高達5000美元。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去已半個多世紀了,但是「V」字如此深入人心,為人們所喜愛,以至於流傳至今。
除了勝利含義外,「V」字在有些國家還有其特定的意思:如在荷蘭文中「V」代表「自由」;在塞爾維亞語里表示「英雄氣概」。
V手勢是由丘吉爾發明的。
「V」字蘊含著一定的心理戰。在當時的環境下,人們只能通過肢體語言來表達對納粹的憤恨和相互之間的鼓勵。當時有個叫維克多的比利時人,用電台以「不列顛上校」的名義,每天從英國對比利時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軍。1940年末,他突發奇想,提出「V」表示勝利的意思,並呼籲人們在德戰區廣泛書寫「V」,以示對抗戰的堅決信念!
盟軍在歐洲戰場上曾大搞心理暗示,使德軍正常心理活動失調,從精神上削弱了德軍的鬥志,瓦解了德軍的士氣。戰爭中,這種襲擾即在前線應用,又在敵人後方實施;既有宣傳鼓動作用,也常用於精心策劃的破壞活動,使德軍晝夜不寧,草木皆兵,惶惶不可終日。
========================
祝你好運。
H. ''V''型手勢的來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侵入西歐各國,許多人紛紛流亡英國。
當時有個叫維克多·德拉維利的比利時人,每天利用電台向比利時進行短波廣播,號召同胞們奮起抗擊德國佔領軍。
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廣播里號召人們到處書寫「V」字,以表示勝利的堅定信心。
幾天之間,在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和其他城市的大街小巷,甚至在德軍兵營、崗樓和納粹軍官的住宅里,都出現了「V」字。
由於它形式簡單明了,很快流傳至歐洲各淪陷國。朋友們見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個「V」字,代替其他一切招呼。
用這種無言的方式,表達自己的心願,成為當時一種時尚。此風傳到美國後,婦女們紛紛佩戴起「V」型胸針。
I. 勝利「V」手勢是誰發明的
將食指和中指豎起分開,形成「V」字,如今已成為全世界表示勝利的流行手勢。但是,許多人並不知道這個手勢是邱吉爾一怒之下發明的。
二戰期間,一次,邱吉爾在地下掩蔽部內舉行記者招待會,突然上面警報聲大作,邱吉爾聞聲舉起右手,將食指和中指同時按住作戰地圖上的兩個德國城市大聲地對與會者說:「請相信,我們會反擊的!」
這時,在場的一名記者發問道:「手相先生,有把握嗎?」邱吉爾轉過身,目光銳利地望著記者們,立即將按在地圖上的兩指指向天花板,情緒激動地大聲回答說:「一定勝利!」
邱吉爾這一鎮定威嚴的神態舉止,被記者們拍了下來,登在了第二天出版的報紙上。
從此,這一著名的手勢便在英國城鄉廣泛流行開來,並很快在全世界得到了普及。
J. 發明V.翻譯
動詞,inv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