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數學中的術語元次是誰發明的

數學中的術語元次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22 01:53:06

Ⅰ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於什麼年代是哪位數學家發明的原來的意思是什麼

一元一次方程中的「元」產生的年代沒有明確的記錄,據說是康熙皇帝在學習西方數學時專提出的,因屬當時沒有可以代替「未知數」的代詞,因此採用「元」為方程的未知數。

公元820年左右,數學家花拉子米在《對消與還原》一書中提出了「合並同類項」、「移項」的一元一次方程思想。16世紀,數學家韋達創立符號代數之後,提出了方程的移項與同除命題。1859年,數學家李善蘭正式將這類等式譯為一元一次方程。

(1)數學中的術語元次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一元一次方程可以解決絕大多數的工程問題、行程問題、分配問題、盈虧問題、積分表問題、電話計費問題、數字問題。

如果僅使用算術,部分問題解決起來可能異常復雜,難以理解。而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建立,將能從實際問題中尋找等量關系,抽象成一元一次方程可解決的數學問題。

Ⅱ 誰發明的「元」「次」「根」

是 康熙。康熙拜比抄利時的傳教士襲為師,學習數學。但聽他講課很不輕松,而且講方程是句子冗長,,所以康熙就建議 ,吧未知數翻譯成「元」最高次翻譯成「次」方程的解翻譯成「根」 康熙創造的幾個學術用語一直沿用至今!

Ⅲ 數學方程的" 元""次"是誰 發明的

解:數學方程的元次是康熙首先提出的。

Ⅳ 一元一次方程發明者是誰

一元一次方程式
--- 方程式的由來
十六世紀,隨著各種數學符號的相繼出現,特別是法國數學家韋達創
立了較系統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號以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這一專門概念出現了,當時拉丁語稱它為"aequatio",英文為"equation".

十七世紀前後,歐洲代數首次傳進中國,當時譯"equation"為"相等式.

由於那時我國古代文化的勢力還較強,西方近代科學文化未能及時

在我國廣泛傳播和產生較的影響,因此"代數學"連同"相等式"等這

些學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極少數人中學習和研究.

十九世紀中葉,近代西方數學再次傳入我國.1859年,李善蘭和英國

傳教士偉烈亞力,將英國數學家德.摩爾根的<代數初步>譯出. 李.偉

兩人很注重數學名詞的正確翻譯,他們借用或創設了近四百個數

學的漢譯名詞,許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譯名就是借

用了我國古代的"方程"一詞.這樣,"方程"一詞首次意為"含有未知

數的等式.

1873年,我國近代早期的又一個西方科學的傳播者華蘅芳,與英國傳

教士蘭雅合譯英國渥里斯的<代數學>,他們則把"equation"譯為"方程

式",他們的意思是,"方程"與"方程式"應該區別開來,方程仍指<九章

算術>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數的等式".華.傅的主張在

很長時間裏被廣泛採納.直到1934年,中國數學學會對名詞進行一審

查,確定"方程"與"方程式"兩者意義相通.在廣義上,它們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幾個方程聯立起來的方程組.狹義則專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與"方程式"同義,那麼"方程"就顯得更為簡潔明了了.

(本文摘自九章出版社之"數學誕生的故事")

Ⅳ 數學中的元、項、次是什麼意思

元代表方程中的未知數個數(如只有一個未知數就叫一元)
項就代表一由數與未知數回還有運算符號組成的一答個基本算術單元
次就是方程中未知數的乘方數(如x^2就叫二次)
因此才誕生了一元一次的方程,五毛一次的方程,甚至更貴的等等價格不同的方程
呵呵<<最後開個玩笑

Ⅵ 數學方程式里的元次方等術語是誰創造的

是康熙皇帝啊

Ⅶ 常用數學符號是誰發明的

大數學家、哲學家、思想家畢達哥拉斯同志來回答你的問題:

數學符號的發明和使用比數字晚,但是數量多得多。現在常用的有200多個,初中數學書里就不下20多種。它們都有一段有趣的經歷。

例如加號曾經有好幾種,現在通用"+"號。

"+"號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變而來的。十六世紀,義大利科學家塔塔里亞用義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一個字母表示加,草為"μ"最後都變成了"+"號。

"-"號是從拉丁文"minus"("減"的意思)演變來的,簡寫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也有人說,賣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賣了多少。以後,當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時候,就在"-"上加一豎,意思是把原線條勾銷,這樣就成了個"+"號。

到了十五世紀,德國數學家魏德美正式確定:"+"用作加號,"-"用作減號。

乘號曾經用過十幾種,現在通用兩種。一個是"×",最早是英國數學家奧屈特1631年提出的;一個是"· ",最早是英國數學家赫銳奧特首創的。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認為:"×"號象拉丁字母"X",加以反對,而贊成用"· "號。他自己還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這個符號現在應用到集合論中去了。

到了十八世紀,美國數學家歐德萊確定,把"×"作為乘號。他認為"×"是"+"斜起來寫,是另一種表示增加的符號。

"÷"最初作為減號,在歐洲大陸長期流行。直到1631年英國數學家奧屈特用":"表示除或比,另外有人用"-"(除線)表示除。後來瑞士數學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數學》里,才根據群眾創造,正式將"÷"作為除號。

平方根號曾經用拉丁文"Radix"(根)的首尾兩個字母合並起來表示,十七世紀初葉,法國數學家笛卡兒在他的《幾何學》中,第一次用"√"表示根號。"r"是由拉丁字線"r"變,"--"是括線。
十六世紀法國數學家維葉特用"="表示兩個量的差別。可是英國牛津大學數學、修辭學教授列考爾德覺得:用兩條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線來表示兩數相等是最合適不過的了,於是等於符號"="就從1540年開始使用起來。

1591年,法國數學家韋達在菱中大量使用這個符號,才逐漸為人們接受。十七世紀德國萊布尼茨廣泛使用了"="號,他還在幾何學中用"∽"表示相似,用"≌"表示全等。

大於號"〉"和小於號"〈",是1631年英國著名代數學家赫銳奧特創用。至於≯""≮"、"≠"這三個符號的出現,是很晚很晚的事了。大括弧"{ }"和中括弧"[ ]"是代數創始人之一魏治德創造的。
參考資料:http://www..com/s?wd=%BC%D3%BA%C5+%BC%F5%BA%C5+%B7%A2%C3%F7&cl=3

Ⅷ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誰創立的

數學方程式中的元和次是中國清朝時期的康熙皇帝創立的。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聲名顯赫,又有遠大抱負,聰明好學的一位皇帝。他除了其文治武功之外 ,還十分愛好數學,曾拜比利時的南懷仁等傳教士為師,學習數學 、天文、地理以及拉丁文等,康熙皇帝雖然聰穎過人,但是聽外籍教師講課也有困難,因為南懷仁等人的漢語和滿語水平有限,日常會話勉強對付,但要將嚴謹而高深的科學知識表達出來就顯得力不從心了。而當時課本多是外文,即使中譯本也是半通不通的。這樣,學習中就必然有許多精 力被消耗在語言溝通上,進度不快 。

不過,康熙學習很刻苦,也很有耐心,不懂就請教,直至真正弄懂為止。南懷仁在講方程時,句子冗長,吐音又很不清楚,康熙的腦子常常被搞得暈暈糊糊的,怎樣才能讓老師講得好懂呢?一陣冥思苦想後,一個妙法突然冒出來。他向南懷仁建議 ,將未知數翻譯為「元」,最高次數翻譯為「次」(限整式方程),使方程左右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翻譯為「根」(解)⋯⋯南懷仁用筆認真地記了下來 ,隨即用這些新創術語換下自己原先使用的繁瑣詞語 :「求二『元』一『次』方程的『根 』(解 )⋯⋯「如此一來,果然簡單了很多,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南懷仁驚疑地盯著康熙,愣怔了一會兒,突然按照西方最親切的禮節一下子將康熙緊緊抱住:「我讀書和教書幾十年,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還從來沒見過一個像您這樣肯動腦筋的人 !」

正因為康熙創造的這幾個數學術語科學而簡潔,十分便於理解和記憶,因此一直延用到今天 。

Ⅸ 數學方程中:元.次等術語,是誰創業造的

選康熙創造的

Ⅹ 小數的名稱是我國元代數學家誰最先提出的

朱世傑(1249年-1314年),字漢卿,號松庭,漢族,燕山(今北京)人氏,元代數學家、教育家,畢生從事數學教育。有「中世紀世界最偉大的數學家」之譽。朱世傑在當時天元術的基礎上發展出「四元術」,也就是列出四元高次多項式方程,以及消元求解的方法。此外他還創造出「垛積法」,即高階等差數列的求和方法,與「招差術」,即高次內插法。主要著作是《算學啟蒙》與《四元玉鑒》。
書中明確提出正負數乘法法則,給出倒數的概念和基本性質,概括出若干新的乘法公式和根式運演算法則,總結了若干乘除捷算口訣,並把設輔助未知數的方法用於解線性方程組.《四元玉鑒》的主要內容是四元術,即多元高次方程組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秦九韶的高次方程數值解法和李冶的天元術都被包含在內.

閱讀全文

與數學中的術語元次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