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以色列是如何創造

以色列是如何創造

發布時間:2021-06-22 01:15:04

㈠ 以色列,一個創新強國是怎麼煉成的

五大創新途徑

以色列的創新生態系統極富活力,吸引了數以百計的跨國公司、中等規模公司以及一些小型初創公司,這些公司或已和以色列的企業建立了夥伴關系,或已在該國建立了組織機構。

新型模式百花齊放,非以色列公司可以通過以下方式把握以色列矽谷——「硅溪」——的機遇。

1. 在以色列開展研發活動

目前,超過250家外國公司在以色列設立了研發中心。例如,英特爾在該國設立了四個研發中心和一家晶元工廠,總產值幾乎占以色列技術出口額的10%;圍繞英特爾在以色列的創新基地,一個由1000多家初創企業和供應商組成的半導體產業群蓬勃發展起來。盡管運行研發中心需要投入大量時間與資源,但開展研發活動仍是跨國公司利用以色列創新能力、有效應用科技人才的主要方式。

五大創新啟示

以色列正在轉型成為科技強國,這不僅給公司和企業家創造了機會,而且給全世界希望促進本國初創企業發展、提升本國創新文化的政策制定者提供了寶貴經驗。

1. 構建智庫

以色列始終大力發展教育和科研,具備全球競爭力的研究和學術機構培育高新人才、鼓勵新鮮創意,是其初創企業獲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該國民間在科技研發上的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4.1%,是歐洲平均投入(1.9%)的兩倍多。此外,以色列擁有七所研究型大學,其中兩所大學的自然科學學科位列世界前50名。

2. 改善移民與安置政策,弘揚企業家精神

以色列匯集了來自70個國家的移民,已經成為一個富有活力、文化多元的大熔爐。在多種措施的支持下,這些移民成為以色列創新體系多元化人才的組成部分。在全世界范圍內,以色列人口中的工程師和博士比例最高。國家需要為移民提供成功機會並助其真正紮根於此,避免人才流失造成的經濟損失。

3. 不畏風險,不懼失敗

以色列科技企業家非常重視敢想敢為的精神,也憑借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以非凡的速度和敏捷度推行自己的理念。充滿創新和冒險的文化——包括不懼失敗的精神——已經成為以色列基因的一部分。缺失這種精神的國家可以通過明智的政策進行彌補,包括企業家項目、學校教育、簡化與靈活的破產規定等。

4. 集中激勵制度及明智的創新支持政策

以色列政府通過集中激勵和創新政策為企業家提供支持,助其邁出第一步。國外投資商的研發中心、孵化器和創新實驗室也從諸如減稅、撥款等激勵政策中受益匪淺。更重要的是,政府應減少對企業的干預,讓企業家更自由地實踐其創新理念。

5. 化弊為利

由於自然資源匱乏、安全環境不夠穩定,以色列必須重點發展科技,彌補不利條件。各國不應單純模仿他國,而是應因地制宜,發展本國特色技術與服務。高科技集群的建設也非一日之功,需要現有的行業、大學和富有創造力的城市環境共同努力創造。

總之,多元化是創新之源。對於企業而言,創新方式多樣且復雜;多元化的方式方法也適用於整個創新生態系統。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企業需理解多種創新生態系統,創造性地結合自身獨特優勢參與其中,最終獲得成功。

㈡ 以色列是如何起源的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西臨地中海,北接黎巴嫩,東鄰約旦,南連埃及。歷史上,這一地區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政治-地理區域,也不存在嚴格的疆界。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這一地區的北部歸屬貝魯特省,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在「大耶路撒冷區」范圍內,東南端延伸至希賈茲西部(今沙烏地阿拉伯)境內 。 1906年10月,奧斯曼蘇丹和埃及總督簽訂了埃及東部同巴勒斯坦的邊界條約 ,首先確定了這一地區同埃及的邊界,即巴勒斯坦南部邊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英國、法國和俄國之間就開始就戰後瓜分奧斯曼領地展開秘密談判。巴勒斯坦地區的特殊地位在一系列密謀的最初階段便得以確立,即便在拉攏阿拉伯人加入反奧斯曼陣營的努力當中,英國也否認巴勒斯坦一帶是「純粹的阿拉伯地區」,並拒絕將這一地區納入醞釀中的阿拉伯國家境內。在英國和法國於1916年3月17日正式簽訂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中,巴勒斯坦地區被約定為「實行國際共管」,並大致劃分了巴勒斯坦地區北部同未來法國勢力范圍的邊界。此後,在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的參預下,英國和法國之間就巴勒斯坦地區的北部疆界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為了給「猶太家園」預留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充足的水源,在1919年2月的巴黎和會期間,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還提出了一個包含今黎巴嫩南部和約旦河東岸一部分土地在內的「大巴勒斯坦」方案,但沒有被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20年12月,英國和法國非正式地劃出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北部「協議邊界」,作為兩國勢力范圍的臨時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將太巴列湖以北的戈蘭高地的一部分劃入了巴勒斯坦境內,從而使巴勒斯坦地區擁有了約旦河水系的全部地表徑流,太巴列湖則雙方共享。這條分界線顯然對巴勒斯坦地區是有利的,但法國對此並不滿意。國際聯盟在1920年7月正式發布了委任統治訓令後,英國首先給與了外約旦(約旦河東岸地區)獨立地位,並確立了「約旦河邊界原則」,劃分了巴勒斯坦地區的東部邊界。 接著,英法兩國又舉行了多次談判,並於1923年3月正式劃定了雙方委任統治的分界線,即巴勒斯坦北部邊界。在新的劃分方案中,戈蘭高地被全部劃入法國委任統治區內,太巴列湖則全部劃入英國委任統治區內,巴勒斯坦地區的外圍疆界由此全部劃定。 這一地區的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 。

㈢ 以色列王國是如何建立的

以色列是中東綜合性發展較強的國家

㈣ 以色列是如何創造舉世聞名的「農業奇跡」的

淡水凈化,綠洲農業

㈤ 以色列是如何創造舉世聞名的農業奇跡的。

以色列農業奇跡得益於正確的發展戰略。建國50年來,以色列農業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杠桿,農業和整個經濟的發展相輔相成。其農業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50年代開始,農業開始大起步、大發展。建國初,以色列處於戰爭環境,大量移民從國外湧入,經濟面臨巨大壓力,農業成了當時經濟恢復和發展的支柱。以色列在全國墾荒、興建定居點,目標是糧食和農副產品自給自足。當時,以色列軍事開支負擔沉重,但仍優先滿足農業投資。1952年以色列引種棉花,用10年時間解決了穿衣問題,棉花單產世界第一,棉花出口創匯僅次於柑桔。1953年以色列開始建北水南調輸水工程,開發沙漠。
第二階段從60年代開始,滴灌推動農業革命,建立高效市場機制。60年代初,以色列土地開墾飽和,農業單產徘徊,沙漠改造緩慢。以色列開始探索科技發展農業的出路,60年代中期發明滴灌後,國家立即大力扶持,農業革命找到突破口,農產品產量直線上升,沙漠改造突飛猛進,可耕地持續增加,農業面貌根本改觀。
第三階段從80年代開始,農業實現產業化。根據國際市場和本國自然條件,以色列70年代開始改變農業生產結構,從以糧食生產為主,轉向發展高質量花卉、畜牧業、蔬菜水果等出口創匯的農產品和技術,用高科技、現代管理不斷提高農業效益,形成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高產出的特色,建成了一整套符合國情的節水灌溉、農業科技和工廠化現代管理體系。

㈥ 以色列這個國家是怎樣建立的

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摧毀猶太教聖殿。公元135年,猶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從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猶太人就沒有忘記過重返故園。

19世紀末,歐洲出現了大規模反猶太主義浪潮,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潮和運動也由此相應興起。1881年,俄籍猶太醫生平斯克爾出版了《自我解放》一書,提出了建立猶太民族國家的想法。該書被認為是猶太復國主義的發端。1896年,匈牙利猶太律師赫茨爾又出版了《猶太國》一書,完整地提出了猶太復國主義的思想。針對當時歐洲到處可以聽到的「猶太人滾出去」的口號,他這樣寫道:「我現在要以最簡單的形式提出這個問題:我們現在要『出去』嗎?到哪裡去呢?」「應該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權授予我們,其面積足以滿足一個民族的正常需要;其餘的事情將由我們自己來做。」赫茨爾的著作在猶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這個民族家園究竟建在何處,猶太人內部也有過分歧。他們設想過在南非和阿根廷,還認真考慮過烏干達,並為之進行過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爾召開的第一次世界猶太復國主義者代表大會,才將其最終定在猶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

這次大會提出,猶太人應建立「一個得到公眾承認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園(或國家)」。與此同時,「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成立並開始活動。他們組織猶太人向許多世紀以來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並成立了「猶太國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開發公司」等相應機構。這次大會召開的1897年,被認為是猶太人將自己的家園夢想開始付諸實踐的一年,也被認為是巴以爭端的開始之年。

從《貝爾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白皮書》

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區西臨地中海,北接黎巴嫩,東鄰約旦,南連埃及。歷史上,這一地區並不是一個單獨的政治-地理區域,也不存在嚴格的疆界。在奧斯曼帝國統治期間,這一地區的北部歸屬貝魯特省,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在「大耶路撒冷區」范圍內,東南端延伸至希賈茲西部(今沙烏地阿拉伯)境內 。

1906年10月,奧斯曼蘇丹和埃及總督簽訂了埃及東部同巴勒斯坦的邊界條約 ,首先確定了這一地區同埃及的邊界,即巴勒斯坦南部邊界。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久,英國、法國和俄國之間就開始就戰後瓜分奧斯曼領地展開秘密談判。巴勒斯坦地區的特殊地位在一系列密謀的最初階段便得以確立,即便在拉攏阿拉伯人加入反奧斯曼陣營的努力當中,英國也否認巴勒斯坦一帶是「純粹的阿拉伯地區」,並拒絕將這一地區納入醞釀中的阿拉伯國家境內。在英國和法國於1916年3月17日正式簽訂的《賽克斯-皮科協定》中,巴勒斯坦地區被約定為「實行國際共管」,並大致劃分了巴勒斯坦地區北部同未來法國勢力范圍的邊界。此後,在猶太復國主義組織領導人的參預下,英國和法國之間就巴勒斯坦地區的北部疆界問題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談判。為了給「猶太家園」預留更多的發展空間和充足的水源,在1919年2月的巴黎和會期間,猶太復國主義領導人還提出了一個包含今黎巴嫩南部和約旦河東岸一部分土地在內的「大巴勒斯坦」方案,但沒有被接受。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被英軍佔領,戰後成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寫信給猶太復國主義者聯盟副主席羅斯查爾德,聲稱「英王陛下政府贊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猶太人的民族國家,並將盡最大努力促其實現」。此信後被稱為《貝爾福宣言》。猶太人據此開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舉遭到巴勒斯坦當地阿拉伯人的強烈反對,他們以暴動和罷工的方式向英國施加壓力,要求限制猶太人移民。這場動亂一直持續了3年之久。與此同時,在納粹迫害下生計無著的猶太人繼續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總數已增加到44.5萬人。
1920年12月,英國和法國非正式地劃出了巴勒斯坦地區的北部「協議邊界」,作為兩國勢力范圍的臨時分界線。這條分界線將太巴列湖以北的戈蘭高地的一部分劃入了巴勒斯坦境內,從而使巴勒斯坦地區擁有了約旦河水系的全部地表徑流,太巴列湖則雙方共享。這條分界線顯然對巴勒斯坦地區是有利的,但法國對此並不滿意。國際聯盟在1920年7月正式發布了委任統治訓令後,英國首先給與了外約旦(約旦河東岸地區)獨立地位,並確立了「約旦河邊界原則」,劃分了巴勒斯坦地區的東部邊界。
接著,英法兩國又舉行了多次談判,並於1923年3月正式劃定了雙方委任統治的分界線,即巴勒斯坦北部邊界。在新的劃分方案中,戈蘭高地被全部劃入法國委任統治區內,太巴列湖則全部劃入英國委任統治區內,巴勒斯坦地區的外圍疆界由此全部劃定。 這一地區的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里 。

1936年4月阿拉伯人大暴動之後,英國派出了以羅伯特DangerCode;皮爾為首的皇家考察團,並擬定了被稱為「皮爾方案」的分治設想。在這一方案中,巴勒斯坦地區被分為阿拉伯區、猶太區和英國委任統治區。
阿拉伯區包括目前的特拉維夫南部的雅法市、約旦河西岸絕大部分土地、加沙地帶和內格夫荒漠的全部土地,面積約為17,000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全部土地的60%,是1947年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面積的1.5-1.6倍,1948年戰爭後約旦和埃及控制的阿拉伯領土的2.7-2.8倍,未來巴勒斯坦國可能擁有的領土面積的將近3倍。

猶太區位於巴勒斯坦北部同日後黎巴嫩和敘利亞接壤目前的巴勒斯坦最富饒的加利利地區和北部沿海地帶,面積約為8,000平方公里,不超過巴勒斯坦地區總面積的1/3,約等於目前以色列領土面積的40%。

繼續處於英國委任統治的地區是以耶路撒冷為中心的巴勒斯坦最敏感的地區,面積不超過巴勒斯坦總面積的10%,區域內集中了各宗教的幾乎所有聖地,位於猶太區內的拿撒勒(聖母瑪麗亞受孕處,基督教聖地)被劃為委任統治飛地。但阿猶雙方都沒於接受這一方案。

1939年5月,英國政府害怕進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國的反抗,遂主動向阿拉伯各國示好,提出了所謂的《巴勒斯坦白皮書》。白皮書提出:在今後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萬名猶太人;限制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佔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實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動亂是平息了,但是,在對立情緒強烈的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建立信任,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巴勒斯坦白皮書》公布之時,恰是歐洲猶太人為逃避納粹大屠殺,苦苦尋求安身立命的綠洲之日。在納粹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全世界1/3的猶太人被殺害,遇難者總數達600萬,歐洲猶太人所剩無幾。英國在向德國宣戰前,由於堅持白皮書的立場,不讓受迫害的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進入巴勒斯坦,使得當地猶太人和託管當局處在了戰爭邊緣。只是基於對德國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暴力活動有所限制。但是,在戰時,猶太突擊隊從未停止過對攔截非法移民的英軍設施的破壞。

聯合國第181號決議和以色列立國

二戰結束後,從納粹集中營里解放出來的幾十萬波蘭猶太囚徒,成了無家可歸之人。他們不能返回故園,因為此時在波蘭各地相繼發生了殺害返鄉猶太人的事件;除了幾個北歐國家之外,飽受戰爭蹂躪的西歐國家無力收容他們;連素以移民國家著稱的美國都不願敞開大門。此時,惟一張開臂膀歡迎他們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由於英國繼續堅持白皮書的政策,導致猶太突擊隊同英國託管當局的沖突不斷升級。猶太人炸路斷橋,襲擊拘禁非法移民的營地,暗殺英國官員。

對英國而言,這將是一場不得人心的戰爭。此時,希特勒殺害600萬猶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國際輿論一邊倒地同情猶太人。讓那些被解放的波蘭猶太人繼續住集中營,實在是說不過去。隨著軸心國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國當年拒絕義大利的提議、不同意德國和奧地利猶太人經義大利轉送巴勒斯坦的決定,也大白於天下,輿論視英國為殘殺猶太人的幫凶。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英國決定從巴勒斯坦脫身。1947年2月15日,英國宣布把巴勒斯坦這塊燙手山芋轉交聯合國。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蘇聯出於爭取以色列執政的工黨的考慮,一改從帝俄時期就固有的反猶態度,為以色列建國出了大力,並對以色列國的建立和鞏固給予了外交和軍事上的支持。蘇聯常駐聯合國代表葛羅米柯在聯大一番感人的演講,對181號決議的順利通過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貝爾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猶太人復國的英國,卻在此時投了棄權票。

1947年11月聯合國通過的分治決議為猶太人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同時提供了建立自己國家的機會。但是,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阿拉伯人分到的領土是少於其人口比例份額和實際佔有土地份額的。

1. 1947年底阿猶雙方實際擁有土地情況:

在約27,000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當中,約有12,000平方公里是可耕地,實際開發面積為約9,000平方公里 。如同在其他國家或地區一樣,土地佔有情況分為有主土地、無主土地和公有土地。英國委任統治當局沿襲了奧斯曼加帝國的土地法,對巴勒斯坦的土地管理一直是十分嚴格的,並從1920年起重新進行了土地登記,規定了土地買賣規則。毫無疑問,在猶太人回歸巴勒斯坦之前,除少量基督教會擁有的地產之外,巴勒斯坦「有主土地」的所有者基本上是阿拉伯人。
1855年起,猶太人開始在巴勒斯坦購置農業用地。截止到委任統治結束前(1948年5月),各猶太復國主義組織、公司和個人共購置了1,630平方公里土地,英國委任統治當局還將188平方公里的荒地「特許」給猶太人進行開發,使猶太人擁有的土地面積達到了1,820平方公里,約占巴勒斯坦土地總面積的7%,實際開發面積的20% 。

很難在文獻中檢索到同期阿拉伯人土地擁有情況的確切數據,根據對間接資料的核算,委任統治結束時阿拉伯人擁有的土地面積在7,200平方公里左右,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近27%,實際開發面積80%。

在人口比例上,據聯合國特別委員會1947年11月提交的報告,1946年底巴勒斯坦的人口總數是197.2萬,其中60.8萬為猶太人,占總人口的31%;136.4萬為阿拉伯人(含穆斯林、阿拉伯基督徒和少量非阿拉伯基督徒,基督徒總數約為10萬人),占總人口的69%。

2. 分治決議規定的阿拉伯國疆域基本情況:
巴勒斯坦分治方案的藍圖實際上由美國提出的,有幾種不同的版本。經聯合國巴勒斯坦特別委員會批准而供聯合國大會表決的被稱為最後藍圖 ,也就是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的第181(二)號決議(巴勒斯坦分治決議)的附圖一。這份25萬分之一的地圖標明了「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各自的疆域,以及「耶路撒冷特別行政區」的邊界,決議文本還對邊界的大致走向做了文字說明,但並沒有標出各方的領土面積。由於隨後爆發的戰爭,實地標界也無從進行,人們目前見到的所有關於領土面積的數據都是事後估算的。

181(二)號決議對巴勒斯坦土地的分配情況如下:

領土面積(平方公里) 領土比例
阿拉伯國 11,000 40.7%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猶太國 15,850 58.7%
耶路撒冷特區 158 0.6%
總計 27,008 100%

「阿拉伯國」和「猶太國」領土的劃分並不是嚴格依照人口分布情況作出的,人口交叉問題十分嚴重。在「阿拉伯國」疆域內,當時居住著近1萬猶太人;而「猶太國」疆域內的阿拉伯居民超過了43萬。
各區人口構成和民族比例是 :
區內人口總數 阿拉伯人 所佔比例 猶太人 所佔比例
阿拉伯國 828,000 818,000 98.8% 10,000 1.2%
猶太國 937,000 438,000 46.7% 499,000 53.3%轉自鐵血 http://www.tiexue.net/
耶路撒冷特區 205,000 105,000 51.2% 100,000 48.8%
合計 1,970,000 1,361,000 69% 609,000 31%

1948年5月14日下午4時,,特拉維夫現代藝術博物館前面的廣場上,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國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國獨立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總理。

以色列建國的消息通過電波傳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作出了積極的反應。本—古里安宣布建國17分鍾後,美國白宮新聞秘書查理·羅斯向記者宣布:美國承認以色列。承認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國人在還不知道這個新國家叫什麼名字的時候就擬好的。當得知這個國家取名「以色列」時,杜魯門總統用筆將文告上的「猶太國」字樣劃去,改為「以色列」。5月17日,蘇聯宣布承認以色列。

第一次中東戰爭

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國的第二天,英國宣布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當天,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敘利亞以及外約旦(1950年改稱約旦)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時,阿拉伯聯盟發表聲明,宣布對以色列處於戰爭狀態,第一次中東戰爭由此爆發。史稱「巴勒斯坦戰爭」。

戰爭一開始,阿拉伯國家軍隊在數量上比以色列部隊略占優勢。其中埃及出兵7000人,外約旦「阿拉伯軍團」7500人,敘利亞5000人,伊拉克1萬人,黎巴嫩2000人,「阿拉伯解放軍」和「阿拉伯拯救軍」1萬餘人,合計4萬多人。空軍裝備有各類飛機131架,艦船12艘,坦克裝甲車240輛,各種野戰炮140門,而以色列總兵力只有3.4萬人,各類飛機33架,艦船3艘,幾乎沒有什麼大炮、裝甲車。

與以後的幾次中東戰爭不同,英美兩國出於在阿拉伯世界的長遠戰略考慮,在巴勒斯坦戰爭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邊。倒是蘇聯為爭取這個新生的國家,對以色列給予了充分的支持。當時在蘇聯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僅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軍火,而且為以色列提供專用機場、建立空中走廊,為以色列訓練空軍和傘兵部隊。戰爭進行之時,幾名駐歐美國空軍猶太裔士兵冒著軍法審判的危險,偷了3架重型轟炸機,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機場裝滿炸彈後,起飛轟炸開羅和大馬士革。

由於參戰的阿拉伯各國彼此之間心存疑忌、內部不和,外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國王法魯克各打算盤,使得只有游擊隊實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戰爭的主動權。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戰斗持續到1949年。

埃及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於1949年2月24日在希臘的羅德島簽定停戰協定。根據協定,埃及承認除加沙地帶外,以色列佔有整個內格夫地區。邊界重鎮奧賈非軍事化,埃及在離奧賈14至17英里內不得設立陣地。外約旦和以色列的停戰談判3月2日也在羅德島開始。通過協定,以色列控制了越過卡梅爾山脈到埃斯雷德郎和加利利山谷的戰略公路,解除了阿拉伯人對特拉維夫和哈德臘東部沿海平原的軍事威脅。伊拉克拒絕和以色列談判,但表示遵守以約協定。以約停戰後,伊拉克軍隊即撤出巴勒斯坦。

這次戰爭後,巴勒斯坦被分為三部分:以色列佔領了巴勒斯坦總面積的78%,超過「分治決議」規定面積5700多平方公里;約旦河西岸歸約旦管轄;加沙地帶歸埃及管轄。

而以色列則作為一個新生的猶太人國家,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㈦ 以色列是主要是由哪個民族的人組成的,這個國家是怎樣建立的

簡史:以色列歷史悠久,是世界主要宗教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發源地。猶太人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公元前13世紀末開始從埃及遷居到巴勒斯坦,曾先後建立希伯萊王國及以色列王國。公元前722年和586年,這兩個王國先後被亞述人征服和被巴比倫人滅亡。 公元前63年羅馬人入侵,大部分猶太人被趕出巴勒斯坦,流亡歐美各國。 公元7世紀巴勒斯坦被阿拉伯帝國佔領,阿拉伯人從此成為該地居民的絕大多數。16世紀巴勒斯坦被奧斯曼帝國吞並。19世紀末,歐洲猶太資產階級發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並於1897年成立了「世紀猶太人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11月2日發表《貝爾福宣言》。

表示主張「在巴勒斯坦為猶太民族建立一個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猶太人之家」。1922年,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訓令」,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以後,世界各地猶太人 大批移居巴勒斯坦。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㈧ 以色列的歷史是怎樣的

以色列歷史
作者:佚名

聖經時代 猶太人歷史始於公元前第二個一千年的頭五百年,始祖是亞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孫雅各。一場遍及全國的飢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兒子們,即以色列十二個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裡他們的後代淪為奴隸。幾個世紀之後,摩西率眾人出埃及,擺脫奴役,奔向自由,最終返回以色列故土。他們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裡形成了一個民族,並接受了包括十誡在內的摩西律法,他們的始祖們所創立的一神教從此初具規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約書亞的指揮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並定居下來,但它們往往只是在受到外來威脅時,才在被稱為「士師」的領袖的統領下聯合起來。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一神教聖殿。考古發掘證實,在所羅門統治時期,曾在一些設防城鎮,如夏瑣、美吉多和基色設立了重要的城市貿易中心。所羅門去逝後,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並由先知告誡人們主持社會正義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國遭亞述人侵佔,它的人民被迫流亡(史稱「失掉的十個部落」)。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被巴比倫人征服,入侵者搗毀了耶路撒冷的聖殿,並將大部分猶太人放逐到巴比倫。

猶太人自治時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倫帝國被波斯人征服,之後,許多猶太人返回猶大(以色列故土),並在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猶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復。此後四個世紀,猶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臘人的統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由於敘利亞塞琉孤王朝強制實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猶太人的宗教信仰,導致爆發了公元前168年由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領導的起義,隨後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猶太諸王統治、歷時約80年的獨立猶太王國。

異族統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從公元前60年起,國家因內亂而削弱,日益為羅馬所控制。為了擺脫羅馬統治,猶太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起義,其中最大的一次爆發於公元66年。經過4年的戰斗,羅馬人於公元70年征服了猶地亞(猶大),焚毀丁第二聖殿,並將國內的眾多猶太人放逐。猶太人對羅馬進行的最後一次反抗是千餘人固守在馬撒達山頂城堡中。這次反抗於公元73年以守衛者集體自殺而告終。它成為猶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爭取自由的象徵。

在羅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統治下,猶太人社會在故土上繼續保持和發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紀,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猶太律法被編集成口傳律法《密西拿經》,後於公元3-5世紀,又擴編成《塔木德經》。這些律法有些後來根據情況而變化作了修改,至今仍為恪守教規的猶太人所遵守。

猶太人重獲國家主權的另一次嘗試是公元132年的巴爾·科赫巴起義,其結果是在猶地亞建立了一個獨立的猶太飛地,以耶路撒冷為都城。但是,三年之後,羅馬人打敗了了巴爾·科赫巴,並且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系,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

從公元7世紀始,國家先後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爾柱克人(1091—1099)、十字軍(1099—1291)、馬穆魯克人(1291-1516)、奧斯曼帝國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國人(1918—1948)所統治。不同時期的統治者任意變動疆界,更改國名。各征服者所建造的王宮殿宇是他們統治這片故土的歷史見證。

盡管千百年來的異族統治使猶太人越來越少,但在這片故土上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他們的存在,而且隨著散居各國的猶太人返回故鄉,猶太人口也不斷增加。到了19世紀中葉,稀少的猶太人口出現了猛增的勢頭。

猶太復國主義 多少世紀以來,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錫安(錫安,傳統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義詞),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紀末,由於東歐的猶太人不斷遭到壓迫和迫害,而西歐的猶太人對既未結束種族歧視也未使猶太人與所在國家的社會融為一體的那種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滅,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民族解放運動而出現。1897年,西奧多·赫茨爾在瑞士的巴塞爾召開了第一屆猶太復國主義大會。在會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成為一個正式的政治組織,它號召猶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園復興猶太民族生活。

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故土,當時這片故土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人煙稀少,為世人所忽視。早期的開拓者在這里排干沼澤,開墾荒地,在禿山上植樹造林,興辦工業,建設城市和鄉村。他們建立了社區機構和服務設施,並使長期以來僅用於禮拜儀式和文學的希伯來語在日常生活中恢復使用。

一塊土地,兩個民族 國際聯盟基於承認「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著歷史的聯系」和「在那個國家重建猶太民族家園」的考慮,於1922年委託英國統治這片故土,並特別責成英國「為這個國家創造各種確保建立猶太民族家園的政治、行政和經濟環境。」

同年,英國在這塊託管地境內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約旦酋長國(即今日的哈希姆約旦王國),只把約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發展猶太民族家園之用。阿拉伯極端領導人就連在這樣小的區域建立猶太民族家園也要反對,他們煽動襲擊猶太社區,甚至打擊主張阿拉伯一猶太人共處的阿拉伯人。英國對猶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並沒有使阿拉伯好戰分子善罷甘休,暴力事件屢屢發生,持續不斷,直到二次大戰爆發為止。

二戰期間,納粹殺害了約600萬歐洲猶太人,其中包括150萬兒童。戰後,盡管迫切需要為在納粹大屠殺中倖免於難的猶太人尋找避難所,但英國並未取消猶太移民的限額。為了郵票說明:安娜·富蘭克及家人在這所房子里躲避納粹迫害達兩年之久對付英國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猶太社團與世界各地猶太人一起,動員一切人力物力,組織了一場「非法」移民運動先後把85,000難民從歐洲轉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對猶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猶太人則堅持要求解除對猶太移民的限制,英國在無法調解的情況下,遂將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聯合國大會於1947年11月29日表決在約旦河以西地區建立兩個國家:一個猶太國和一個阿拉伯國。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

人則予以拒絕。

國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國託管結束,猶太人隨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國。此後不到24小時,五個阿拉伯國家的軍隊入侵了這個新國家。這場以色列獨立戰爭斷斷續續打了一年多,於1949年7月以停火線為基礎分別與接壤的阿拉伯國家簽定了停戰協議。

以色列在立國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鄰國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鄰之手。」盡管歷屆以色列總理一再重申這一呼籲,但始終遭到拒絕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斷襲擊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國家不僅支持和鼓勵襲擊行動,而且還實行經濟和外交抵制,封鎖以色列海運的國際航道並挑起全面戰爭。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發動先發制人的攻擊,對蓄意挑釁作出反應。1973年,以色列擊退了阿拉伯鄰國同時從三條戰線發動的全面進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屢遭恐怖分子的襲擊,以色列採取行動,摧毀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動的基地。

1977年,埃及總統薩達特應貝京總理邀請訪問耶路撒冷,從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這次訪問導致了雙方的談判,其結果是1979年3月26日簽署《埃以和平條約》並達成《戴維營協》,該協議包括實現中東和平的有關條款及就1967年以來以色列管理的猶地亞、撒馬利亞及加沙地帶未來地位所做的一項安排。隨著這些地區在1987年爆發了暴力抗議行動,阿以沖突的焦點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確信有關各方只有通過直接談判才能解決問題,因此,對由美俄主持下,於1991年10月30日在馬德里舉行的中東和平會議提供的對話機會表示歡迎。這次會議使以色列、黎巴嫩、敘利亞以及約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團坐在一起,為以色列隨後與其每個阿拉伯鄰國間的雙邊談判及為解決區域問題舉行多邊會談奠定了基礎。

㈨ 以色列這個國家是如何成立的

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建國。以色列人的遠祖是古代閃族的支脈希伯萊人。

公元前12世紀開始聚居在巴勒斯坦。公元前63年羅馬帝國統治巴勒斯坦,大部分猶太人被迫流浪世界各地。19世紀後期,英、美等國和猶太資產階級鼓吹「猶太復國主義」。

1897年成立了「世界猶太復國主義組織」。1917年英國佔領巴勒斯坦後,表示英國「贊成在巴勒斯坦為猶太人建立一個民族之家」。

1922年7月國際聯盟通過了英國對巴勒斯坦建立「猶太民族之家」的提議。此後世界各地猶太人大批流入巴勒斯坦。

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決定在巴勒斯坦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正式成立。

(9)以色列是如何創造擴展閱讀:

以色列最初指民族稱謂,可查最早記載公元前1211年。在過去三千多年的歷史中,猶太人視以色列地為自己的民族和精神生活的核心,稱之為「聖地」或「應許之地」。以色列在猶太教中具有特別的含義,包括聖殿遺跡和相關的宗教禮儀,都是現代猶太教傳統的重要基礎。

以色列意為「與神角力者」,來源於《聖經》猶太人的祖先雅各與神(天使)角力並取勝,神(天使)將雅各的名字改為以色列。雅各生了十二個支派。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在巴分別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正式成立。此後同阿拉伯國家先後爆發四次中東戰爭,實際控制面積不斷擴大。

㈩ 以色列是如何起源的

以色列的淵源:

1、早期以色列王國

以色列人的先祖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閃族人,後來因宗教的原故,遷居至迦南(Canaan),並結合了當地的游牧文化.根據聖經的記載,以色列的先祖亦曾南下至埃及寄居.直至西元前14世紀,他們才集體離開埃及,回到迦南定居,並逐漸佔領了當地,建立一個政治與宗教聯合體的國家以色列

公元前922年所羅門王死後,以色列分裂成南北兩個王國群體,南部群體(即南國猶大)有兩個部族,以較為強大的部族猶大來命名;而北部群體(即北國以色列)則有10個部族,仍然保持著以色列的名稱,由耶羅波安領導;而居住在而南方的兩個支派,即猶大和便雅閔,則依然由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領導,自此,以色列聯合王國結束,國家分為北國以色列南國猶大

北國以色列在公元前721年被亞述王國消滅。國祚僅僅二百一十年。

南面的猶大國在公元前586年被巴比倫滅亡,國祚有三百四十四年。

2、被擄巴比倫

南國猶大被巴比倫所滅,耶路撒冷淪陷之後,猶太人便大批的被擄到巴比倫,留下在原地的只有一些老弱傷殘的猶太人。盡管當時猶太人被擄到外地,他們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宗教和文化,依然在一些祭司和利未人的後裔帶領之下舉行各種宗教活動,並開始建立猶太會堂。因而,到了後來巴比倫被波斯所滅以後(前539年),居魯士二世(Cyrus)便下令猶太人可以回國重建家園,不少猶太人便回到以色列去。終於,他們在前520年開始重建聖殿,並於前445年前443年重建耶路撒冷城牆。

3、希臘化時代

公元前323年以色列被亞歷山大大帝實行希臘統治。在亞歷山大大帝逝世以後,以色列被托勒密王朝統治。托勒密王朝是亞歷山大大帝其中一個將軍托勒密一世的後代,領土包括埃及。托勒密王朝對猶太人非常好,當時猶太人不但有宗教自由,甚至有不少托勒密統治下的外邦人信奉猶太教。

前198年,以色列為塞琉古王朝(Seleucids)所佔領。塞琉古王朝是亞歷山大大帝另一位將軍塞琉古一世的後代,領土包括土耳其和敘利亞。他們和托勒密王朝相反,禁止了猶太人的宗教自由,甚至在聖殿中擺放宙斯的神像,要求猶太人敬拜希臘諸神。最後,這些行為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最後,猶太人在祭司的後代馬加比家族的帶領之下於前166年趕走了塞琉古王朝的軍隊,馬加比王朝(The Hasmonean Period,前166年前63年)開始了。

馬加比王朝的第一任國王,是猶大·馬加比(Judas Maccabeus),他曾經親自領兵四次擊退塞琉古的軍隊。猶大死後,他的兄弟約拿單暫代王位,卻被一個想奪權的軍官殺死。猶大另一個兄弟西門馬上行動,因為當時塞琉古王朝已經沒有能力重新控制以色列,便希望和這位新國王簽下和約。自此,塞琉古便沒有再侵擾以色列了。

西門統治期間,以色列有了一段短暫的繁榮。但是,他最後卻死於一個叫多利買的奪權者的手中。不過,他的兒子約翰·許爾堪(John Hyrcanus)卻以謀略勝過他,成為統治者。在約翰·許爾堪的統治下,版圖不斷擴張,把以士買撒馬利亞利比亞也收入版圖。他又把耶路撒冷美化起來,又首次發行錢幣。

前105年,約翰·許爾堪去世,由亞理士多巴勒(Aritobulus)一世接任王位,但不到一年,就由亞歷山大貞尼接任,直到前87年為止。二人也恨法利賽人,並偏袒撒都該人,因而法利賽人受到嚴重的迫害。後來,亞歷山大貞尼的妻子亞歷山德拉接任,她是法利賽人,又因而反過來打壓撒都該人。前69年她便逝世,她的兩個兒子許爾堪二世亞理士多巴勒二世就發生內戰,互相爭奪王位,為期六年,結果兩敗俱傷。他們的內訌因而為羅馬帝國製造了機會,前63年,龐培帶兵攻佔耶路撒冷,猶太人的獨立結束。

4、羅馬時代

羅馬帝國在佔領巴勒斯坦以後,龐培將軍先立支持他的許爾堪為猶太人的統治者,卻不立他為王。並且,下令猶太人要每年交稅給羅馬。然而,被流放的亞理士多巴勒二世卻逃回來了巴勒斯坦,馬上發生了奪權的內戰。在這時期,龐培又派了以士買的安提帕特任許爾堪二世的顧問,以幫助他和亞理士多巴勒二世戰爭。

前48年,龐培因為和凱撒猶流在法沙勒的一場權力爭奪戰中戰死以後,安提帕特馬上改變立場,支持凱撒,使凱撒升他為猶大省長,地位比許爾堪更要高。同時,凱撒又對猶太人有很大的寛容的態度,給猶太人宗教自由。安提帕特在凱撒的支持下便成為巴勒斯坦里最有權力的人。他是徹底向羅馬效忠的。然而猶太人卻恨他,因為他是以士買人,是他們以前死敵的後代。因而,他在上任後一年便被人毒死。他的兒子希律便接任了他的省長的職位。三年之後,凱撒也在羅馬被人謀殺了。

希律生於公元前74年,死於公元4年,在他一生作政客和統治者的生涯中,他代表著羅馬政府去對付猶太人,比任何人也要多。凱撒死了之後,羅馬又由高三個執政:屋大維安東尼雷必達瓜分。東方敘利亞地區便是由安東尼統治的,希律便成了安東尼的部下。安東尼是歡喜希律的,這對希律也有很大的幫助。這時候,猶太又發生內戰,希律就急忙趕到羅馬請示安東尼。希律更說服了安東尼只有希律自己才能維持巴勒斯坦的秩序,使安東尼任命了他為全猶太的最高統治者。

希律被認為是一個奸狡而無恥的人,他整天也在鞏固自己在猶太的地盤。這些事的成就,也是借著暗殺和陰謀建立的。甚至,他的家族中有不少人就因而死在他的手中。甚至他心愛的妻子瑪莉安妮,也是被他下令殺死的。她死了以後,希律非常後悔,差不多要發狂了。他整段統治就是這般恐怖。

公元1年,耶穌基督就在這恐怖的時代出生了。在他升天以後,其門徒就在巴勒斯坦首次建立了教會,開始了基督教,並使耶路撒冷成為早期基督教的一個傳道中心。然而,早期猶太教視基督徒為異端(至今部分正統派猶太人依然視基督教為異端),因而不斷的迫害,甚至殺死基督徒,很多基督徒因而離開了猶大,向到安提阿、亞歷山大等外邦城市,並開始向外邦人佈道。最後,基督教完全成為了外邦人的宗教。

135年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叛亂被鎮壓以後,羅馬人把所有猶太人由巴勒斯坦驅逐出,自此猶太人開始了近二千年的大流散。只有少數的猶太人能躲在巴勒斯坦的山區,才能依然住下去。同時,基督教在公元一世紀後期,宣教基地已經由耶路撒冷轉移至安提阿、亞歷山大、羅馬等羅馬帝國其他的外邦人城市,信徒也愈來愈多外邦人,反而猶太信徒則日益減少。加上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基督教在猶大地區的活動也減少了。然而,313年,基督教成立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猶大地區的基督教又活躍起來。直到在伊斯蘭帝國佔領了耶路撒冷以前,羅馬帝國的基督徒可以自由地前往耶路撒冷朝聖。

5、伊斯蘭時代

伊斯蘭教在第七世紀創立以後,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632年伊斯蘭控制了整個阿拉伯半島以後,便攻打在北方兩個已經衰落的國家: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和波斯帝國(薩珊王朝)。619年,伊斯蘭佔領耶路撒冷。此後巴勒斯坦地區居民逐漸伊斯蘭化。

6、猶太復國

世界猶太民族主義組織於1897年成立,積極從事建國行動。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土耳其人控制巴勒斯坦地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由於土耳其和德國聯盟,英國利用阿拉伯人反抗土耳其,並承諾於戰後建立一個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獨立王國。但與此同時,猶太人建國行動亦得到英國的支持,於是英國政府背棄對阿拉伯人的承諾,由英國外相於1917年11月發表一篇《貝爾福宣言》:英國政府贊成猶太人侵佔巴勒斯坦以建立一個民族國家,並努力促成此一目標之達成。遂使猶太人紛紛返回巴勒斯坦購買土地,准備佔領。所以1860年代,此區猶太人僅12000人,到1922年己激增至84000人,且大量購置土地。

以巴沖突與對立日漸增高,遂使英國政府兩面不討好。英國政府於1920年4月25日接受國聯委治此地區。英國政府於1946年7月提出一項分治計劃,但遭雙方反對,聯大於次年11月又通過另一個阿猶分治計劃,因猶太人將占據自己數千年來的大半土地,阿拉伯人堅決反對。英國先前曾聲明若阿猶雙方不能接受聯大的計劃,英國將於 1948年5月15日撤軍並交出委任權。阿聯盟於1947年8月19日在黎巴嫩集會,決議聯大若通過此分治計劃,便秘密派兵進入巴勒斯坦,遂引發起第一次以阿戰爭。

1947年聯大通過分治計劃時,巴勒斯坦之動亂即開始擴大,猶太人雖人數較少,但藉助西方列強、特別是美國的軍事支持,己具備完善的國家組織,故於侵略中實己掌握優勢,當第一次以阿戰爭爆發前,更已將猶太人居留地區附近的阿拉伯人予以驅逐出境或加以控制。

1948年5月14日英國終止對巴勒斯坦之託管,以色列立即於次日宣布建國,以本古里安為第一任總理,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抵抗以色列,同時派兵進駐巴勒斯坦,以色列作出進攻,以阿戰爭正式開始

以色列國建立後,埃及敘利亞約旦黎巴嫩伊拉克五國聯合向以色列發動進攻,阿以戰爭進入第二階段。在北部,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的軍隊在邊界被阻。約旦軍隊從東面襲來,並佔領了東耶路撒冷。猶太民兵成功地阻擊了南線的埃及軍隊。6月初,聯合國宣布停火一個月,以色列同時組建了國防軍。經過幾個月的戰斗,雙方宣布停火,並且劃定了臨時邊界,即所謂綠線。以色列多佔領了27%在約旦河西託管區的領土,約旦取得了猶大和撒馬利亞等山地,即約旦河西岸。埃及獲得地中海沿岸的一個長條地區,即加沙地帶

大批阿拉伯人逃離或被驅逐出這個新成立的猶太國家。根據聯合國的統計,難民數字高達71萬人。由於阿以沖突產生的難民問題一直持續到現在。

納粹種族大屠殺的倖存者和從阿拉伯國家逃離的猶太難民,在一年內使以色列人口增加了一倍。在隨後的10年裡,有60萬東方猶太人移民到以色列。

1967年5月,以色列與鄰國的緊張關系再度升級。埃及驅逐了駐扎在加沙地帶的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宣布戰略要地堤藍海峽向以色列船隻關閉,以色列認為這是不宣而戰,於是在6月5日向埃及發動攻擊。六日戰爭中,以色列憑借美國政府的軍事力量,擊敗阿拉伯國家,並且摧毀了他們的空軍力量。以色列完全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1949年的綠線被藐視成以色列在佔領領土上的行政邊界。盡管以色列佔領區存在主權爭議,以色列還是違反國際法與聯合國決議占據了東耶路撒冷和戈蘭高地。《以埃和平條約》簽字後,西奈半島歸還埃及。

1973年10月6日,埃及和敘利亞在傳統猶太節日贖罪日向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是為贖罪日戰爭,但是未能達成收復1967年喪失的領土這一目標。戰後數年相對平靜時期催生了以埃和平。

閱讀全文

與以色列是如何創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