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味精的發明故事

味精的發明故事

發布時間:2021-06-21 23:15:42

❶ 味精的發明者是

菜餚里加點味精,你吃了會覺得更加美味可口,那麼味精是怎樣來的呢?這里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狼吞虎咽地吃著妻子准備的可口菜飯。忽然他停止進餐,怔了一會,問妻子:「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美?」他用小勺在場碗中攪動幾下,發現湯中只不過是海帶和幾片黃瓜。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妙!

此後,教授對海帶進行了詳細的化學分析。經過半年時間,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鈉並提煉出此種物質。正是由於它,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美。於是便將其定名為「味精」。

池田教授還發明了用小麥、脫脂大豆為原料製造味精的方法,從而使原料來源更加豐富,生產更加廣泛和普及。不久,味精便在全世界風行起來。

❷ 味精是誰發明的

提起味精的由來來,有一段源有趣的故事: 那是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在狼吞虎咽地吃著妻子 美?」,他用小勺在湯碗中攪動幾下,發現湯中只不過是海帶和幾片黃瓜,便情不自禁 地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秘!此後,教授對海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經過半年時間,終 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鈉,並提練出此種物質,正是它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便 將其定名為「味精」。池田教授還發明了用小麥等提取味精的方法,不久味精便在全世 界風行起來。1923年,我國上海首先建起了國慶味精廠,現在生產味精主要採用微生物 發酵方法,由澱粉製成,從而使原料來源多,生產更廣泛和普及了。

❸ 味精的歷史和發明者

味精,這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調料。人們要想吃到味美可口的大餐,那就離不開味精。可你知道,味精是誰發明的嗎?這個人就是出生於上海、人稱「海上味精大王」的吳蘊初。
1891年,吳蘊初出生在上海嘉定一戶富足的家庭里。1906年起,清朝廢除了科舉制度。學習成績優異、本來想考取功名的吳蘊初,只得考入新式的上海兵工學堂。但進了學堂,卻又不得不面臨無錢讀書的窘境,因為吳家破產了。怎麼辦?好強的吳蘊初來到上海著名的外白渡橋邊幫人推人力車。推一次,人家就會賞他幾文錢。這個活兒,他一干就是六年。6年間,他一邊在兵工學堂讀書,一邊幫人推車,同時在一所小學兼課教算術。

1912年,吳蘊初從兵工學堂順利畢業後,被恩師杜博推薦到漢陽鐵廠做化驗師。雖說這份工作收入穩定,但他並不滿足。1915年冬天,在實業救國夢想的驅使下,吳蘊初離開漢陽鐵廠前往天津,准備參與籌辦硝鹼公司。可事與願違,公司沒有開成,已經身無分文的吳蘊初只好返回了武漢。恰巧,漢陽鐵廠決定試制國際上用於築爐的矽磚和錳磚,可鐵廠里的技術人員都幹不了。鐵廠老闆想到了吳蘊初,誠邀他回廠解決問題。吳蘊初憑借過硬的知識與素養,很快就試制出了中國首例矽磚和錳磚。從此,吳蘊初在業界聲名鵲起,開始有一些廠家邀請他入伙做生意。就這樣,25歲的吳蘊初在漢陽兵工廠做制葯課課長、少校軍銜;同時與漢口燮昌火柴廠老闆宋偉臣合辦硝鹼公司,宋老闆出資,吳蘊初出技術並任總工程師兼廠長,利用兵工廠的廢液生產硫酸鉀。
1920年,吳蘊初回到上海繼續發展實業。但他與人合開的幾家公司都不是很順利,而且有的還陷入了困境。就在此時,吳蘊初在報紙上看到了一條消息。說日本東京大學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在喝了妻子做的海帶湯後突發奇想,為什麼不能找出海帶湯如此鮮美的原因呢?於是,他利用半年的時間,從10公斤的海帶中提取了零點二克的谷氨酸鈉。家庭主婦們只要在湯里放一點點這玩意,這道湯立馬就變得鮮美無比。隨後,池田教授和鈴木三郎合作改進了製造方法,開始批量生產谷氯酸鈉,並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味之素。此刻上海灘有的商家櫃台,已經擺上了這種日本產的味之素。

這件事,給了吳蘊初很大的啟發:人家是化學教授,我也是學化學的,人家能發明味之素,我為什麼不能!他立馬決定研製味精。說干就干,他決定從麵粉里提取谷氨酸鈉。沒有實驗室,他就在自己家裡研製;缺少助手,他就讓妻子幫忙。經過無數個日夜的鑽研,他用最簡陋的方法把谷氨酸鈉提取出來,再加工製作,終於做成了優質的國產化學調味品:幾十克晶瑩剔透的白色粉粒。
可要想把這些小粉粒製作成產品,必須讓人認可、有人投資才行。於是,他來到上海著名的聚豐園飯店,當著眾人的面在自己點的湯里撒下這些白色粉粒,然後津津有味地吃起來。眾人一嘗,紛紛叫好:這湯太好喝了!在座的人中,就有一位是上海著名的大老闆張逸雲的業務推銷員。第二天,這位推銷員就把吳蘊初介紹給張逸雲。二人一見面,大有相見恨晚之感。當下決定張逸雲出資金、吳蘊初出技術,開始生產味精。同時,吳蘊初將專利技術在北洋政府農商部申報發明獎勵申請,1923年5月得到批復,正式命名為佛手味精。隨後,他將味精配方公開,申請國際了專利,這也是中國境內首例申請國際專利的產品。

佛手味精一上市,廣受歡迎,銷售火爆,利潤滾滾而來。吳蘊初遂開設天廚調味品製造廠,大批量生產佛手味精,事業一帆風順。隨後,吳蘊初出資組建中華工業化學研究所;創立天原公司,在國內首次生產鹽酸、鹽鹼、漂白粉等化工產品;成立天盛公司,生產化學陶器,填補了國內一項空白;創立天利公司,解決了氫氣、硝酸、液氨的排放問題。
僅用了十年時間,吳蘊初就成為中國化學工業的領軍人物。
事業有成的吳蘊初十分關心國家大事,始終抱有愛國之心。1933年,他捐資12萬元購買了一架德國飛機,取名「天廚號」支援抗戰。國共第二次合作期間,毛澤東來到重慶,住在桂園。吳蘊初出面牽頭,邀請重慶工商界人士到桂園和毛澤東座談,與毛澤東暢所欲言,毛澤東還留大家吃飯。為了感謝吳蘊初細心周到的安排,毛澤東還在離開重慶之前,派王若飛和鄧穎超到吳蘊初家,當面感謝他。

1950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一周年慶典,吳蘊初受邀來到北京,周恩來和鄧穎超在中南海接見了他。見到吳蘊初時,周恩來第一句話就是:「味精大王來了,歡迎歡迎!」這讓吳蘊初感到十分溫暖。1951年,吳蘊初又捐獻了一架米格——15噴氣式戰斗機給志願軍空軍,再次展現出他胸中的民族大義。
1953年10月15日,62歲的吳蘊初不幸病逝於上海華東醫院,走完了他愛國的一生

❹ 味精是誰發明的

提起味精的由來,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1908年的一天,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池田菊苗化學教授正在狼吞虎咽地吃著妻子准備的可口菜餚,突然,他停止進餐,怔了一會,問妻子:「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美?」,他用小勺在湯碗中攪動幾下,發現湯中只不過是海帶和幾片黃瓜,便情不自禁地自言自語:海帶里有奧秘!此後,教授對海帶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經過半年時間,終於發現海帶含有谷氨酸鈉,並提練出此種物質,正是它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便將其定名為「味精」。池田教授還發明了用小麥等提取味精的方法,不久味精便在全世界風行起來。1923年,我國上海首先建起了國慶味精廠,現在生產味精主要採用微生物發酵方法,由澱粉製成,從而使原料來源多,生產更廣泛和普及了。

❺ 味精是哪國人發明的

日本
味精是由日本人發明的。它的發明還有一個小故事。

東京大學的教授池田菊苗,是一位四十多歲的化學家,他在大學里既教書,又從事科學研究。

1908年盛夏的一天晚上,池田做完實驗回到家裡,妻子為他端來了飯菜和湯。

「今天的晚餐真豐富啊!」池田高興地說。妻子聽了滿意地點點頭。池田津津有味地吃著,忽然,他停止了進餐,怔了一會兒,將目光停在了黃瓜湯上。「今天這碗湯怎麼這樣鮮!」

「湯里除了海帶和黃瓜,沒有別的東西了嗎?」池田問妻子。

「是呀!」妻子答道,「這海帶是今天上午在日比谷公園買的,挺新鮮的。」

「這海帶裡面一定有什麼奧妙!」池田自言自語地說道。

妻子滿臉疑惑。

從這天起,池田教授在東京大學的化學實驗室里,仔細地研究起海帶的化學成分來。半年以後,他從海帶里提取出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奧秘終於揭開,正是谷氨酸鈉大大提高了菜餚的鮮味。於是,池田把它定名為「味之素」,並獲得專利。

20世紀初,中國到處可見味之素的廣告。有一個叫吳蘊初的工程師對這種能產生鮮味的粉末很感興趣,便買了一瓶回去研究。他化驗出粉末的主要成份是谷氨酸鈉,於是就想造出中國的味之素來。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提煉出10克白粉似的結晶來,一嘗味道,與日本的味之素無異。吳蘊初想:「最香的香水叫香精,最甜的味道稱糖精,那麼,最鮮的東西,不妨取名為『味精』」。

❻ 你讀了味精發明的故事受到了什麼啟發

在生活細微處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東西,就看我們能否從中發現,正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認真觀察就會有收獲。

❼ 味精是怎樣發明的

說起味精的發明,純屬一種偶然。1908年的一天中午,日本帝國大學的化學教授池田菊苗坐到餐桌前。由於在上午完成了一個難度較高的實驗,此刻他的心情特別舒展,因此當妻子端上來一盤海帶黃瓜片湯時,池田一反往常的快節奏飲食習慣,竟有滋有味地慢慢品嘗起來了。池田這一品,竟品出點味道來了。他發現今天的湯味道恃別的鮮美,一開始他還以為是今天心情特別好的緣故,再喝上幾口覺得確實是鮮。「這海帶和黃瓜都是極普通的食物,怎麼會產生這樣的鮮味呢?」池田自言自語起來,「嗯,也許海帶里有奧妙。」職業敏感使教授一離開飯桌,就又鑽進了實驗室里。他取來一些海帶,細細研究起來。這一研究,就是半年。半年後,池田菊苗教授發表了他的研究成果,在海帶中可提取出一和叫做谷氨酸鈉的化學物質,如把極少量的谷氨酸鈉加到湯里去,就能使味道鮮美至極。池田在發表了上述研究成果後,他便轉向了其他的工作。當時一位名叫鈴木三朗助的日本商人,正和他人共同研究從海帶中提取碘的生產方法。當他一看到池田教授的研究成果後,靈機一動立刻改變了主意,「好哇,咱們不搞提取碘的事了,還是用海帶來提取谷氨酸鈉吧!」鈴木按響了池田家的門鈴,一位學者和一位商人就此攜起手來,池田告訴鈴木,從海帶中提取谷氨酸鈉作為商品出售不夠現實,因為每10公斤的海帶中只能提出0.2克的這種物質。可是,在大豆和小麥的蛋白質里也含有這種物質,利用這些廉價的原料也許可以大量生產谷氨酸鈉。池田和鈴木的合作很快就結出了碩果。不久後,一種叫「味之素」的商品出現在東京淺草的一家店鋪里,廣告做得大大的——「家有味之素,白水變雞汁」。一時間,購買「味之素」的人差一點擠破了店鋪的大門。日本人的「味之素」很快就傳進了中國。這種奇妙的白色粉末打動了一位名叫吳蘊初的化學工程師的心。他買了一瓶回去研究,看看這種被日本人嚴格保密的白粉究竟是什麼東西。一化驗,原來就是谷氨酸鈉。又經過一年多的時間,他獨立發明出一種生產谷氨酸鈉的方法來:在小麥麩皮(麵筋)中,谷氨酸的含量可達40%,他先用34%的鹽酸加壓水解麵筋,得到一種黑色的水解物,經過活性炭脫色,真空濃縮,就得到白色結晶的谷氨酸。再把谷氨酸同氫氧化鈉反應,加以濃縮、烘乾,就得到了谷氨酸鈉。吳蘊初把他製得的「味之素」叫做味精,他是世界上最早用水解法來生產味精的人。1923年,吳蘊初在上海創立了天廚味精廠,向市場推出了中國的「味之素」——「佛手牌」味精。以後,佛手牌味精不僅暢銷於中國市場,還打進了美國市場。吳蘊初也獲得了一個「味精大王」的稱號。

❽ 味精的發明者

味精發明者:池田菊苗(日本)
發明時間:1908年
「家有味之素味精的最早稱呼,白水變雞汁」,這是味精最初的廣告語,此語道出了味精的神奇和奧秘。原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到1964年,以「烏苷酸鈉」為主要成分的味精出現了,其鮮度為原來味精的160倍。

❾ 味精的來歷

味精的來歷
差不多一百年前,日本東京大學有位化學教師池田菊苗,回家晚了,妻子就把剩菜熱了一下給他吃。當他喝了一口湯時,忽然覺得異常鮮美,便仔細檢查了一下湯里的菜,可是湯里僅有一些海帶絲和幾片黃瓜,問起做法來,妻子告訴他這只是中午沒吃完的菜加了一些水製成的。池田不死心,他認定這湯里一定有什麼奧秘,於是他把海帶拿到試驗室研究,終於發現了海帶中有一種叫「谷氨酸鈉」的物質。這樣,味精就被池田發明了,很快風行全世界。

❿ 味精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1907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的研究員池田菊苗發現,海帶湯蒸發後會留下一種棕色晶體,即谷氨酸。繼而,他為大規模生產谷氨酸晶體的方法申請了專利,將谷氨酸鈉稱之為味之素,後傳入中國,改名叫「味精」,不久,味精風靡全世界,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調味品。

後來一個叫吳蘊初的年輕人反復研究發現,味精就是谷氨酸鈉,早在1866年德國里德豪森博士就在植物蛋白質中提取出來了。

1925年,吳蘊初將自己的生產工藝公開,以做好向歐美行銷的准備。1926~1927年吳蘊初還將「佛手牌」味精的配方、生產技術等,向英、美、法等化學工業發達國家申請專利,並獲批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中國的化學產品第一次在國外申請專利。

1926年,佛手牌味精獲得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金獎。1930年,1933年,吳蘊初的味精繼續在世界博覽會上連續獲得獎項,佛手牌味精打入了歐洲等海外市場。日本「味之素」在東南亞的市場也被中國產品取代。

(10)味精的發明故事擴展閱讀:

味精的挑選:

1、優質味精顆粒形狀一致,色潔白有光澤,顆粒間呈散粒狀態,稀釋至 1:100的比例口嘗仍感到有鮮味。

2、劣質味精顆粒形狀不統一,大小不一致,顏色發烏發黃,甚至顆粒成團結塊,稀釋至1:100的比例後,只能感到苦味、鹹味或甜味而 無鮮味。

3、常見的味精摻假物主要有食鹽、澱粉、小蘇打、石膏、硫酸鎂、硫酸鈉或其它無機鹽類。

閱讀全文

與味精的發明故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