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是怎麼樣發明出來的
蔡倫 東漢桂陽(衡陽耒陽)人,字敬仲。和帝時,為中常侍,曾任主管製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安帝元初元年(公元114年)封龍亭候。他總結西漢以來用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奏報朝廷,時有「蔡候紙」之稱。《後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並不便於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後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蔡倫生活在東漢和帝時候,他是桂陽人,桂陽就是現在的湖南來陽一帶。在蔡倫出生的幾十年前,我國發生了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這次起義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封建統治,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東漢初年到漢和帝時期,農業和手工業都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發展,對紙張的生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倫從小就到皇官里去當太監,擔任職位較低的職務——小黃門,後來得到漢和帝信任,被提升為中常侍,參與國家的機密大事。他還做過管理宮廷用品的官——尚方令 ,監督工匠為皇室製造寶劍和其他各種器械,因而經常和工匠們接觸。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術和創造精神,給了他很大的影響。
當時,蔡倫看到大家寫字很不方便,竹簡和木簡太笨重,絲帛大貴,絲綿紙不可能大量生產,都有缺點。於是,他就研究改進造紙的方法。
蔡倫總結了前人造紙的經驗,帶領工匠們用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原料來造紙。他們先把樹皮、麻頭、破布和破魚網等東西剪碎或切斷,放在水裡浸漬相當時間,再搗爛成漿狀物,還可能經過蒸煮,然後在席子上攤成薄片,放在太陽底下曬干,這樣就變成紙了。
用這種方法造出來的紙,體輕質薄,很適合寫字,受到了人們的歡迎。東漢元興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倫把這個重大的成就報告了漢和帝,漢和帝贊揚了他一番。從此,全國各地都開始用這樣的方法造紙。
造紙技術很復雜,不可能是某一個人憑空想出來的;事實上,在蔡倫之前,勞動人民已經用植物纖維來造紙了。所以我們不能說紙是蔡倫發明的,但是也應該肯定蔡倫對改進造紙技術是有很大貢獻的。
蔡倫帶領工匠改進造紙方法,造出了質量較高的紙。他提出用樹皮、麻頭、破布、破魚網來做原料,也是造紙技術的一大進步。這些原料來源廣泛,價錢便宜,有的還是廢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產。至於用樹皮做原料,更是一個新的發現。後代人用木漿造紙,就是蔡倫用樹皮造紙的啟發。
蔡倫改進造紙方法成功,這是人類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從此,紙才有可能大量生產,給以後書芨的印刷創造了物質條件。
在蔡倫以後,別人又不斷把他的方法加以改進。蔡倫死後大約八十年(東漢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紙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來的紙厚薄均勻,質地細密,色澤鮮明。當時人們稱這種紙為「左伯紙」。可惜歷史上沒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製造方法記載下來。
B. 四大發明是怎樣發明的
指南針
相傳是在黃帝大戰蚩尤時,用來辨認行軍方向的工具。指南車事實上是一種機械的裝置,指南車在行進時,仙人的手都指著同一方向。指南車的製作原理和指南針利用磁力指示方向不同。在戰國的時候,才出現真正利用磁鐵的磁力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
宋代的時候製造指南針的技術大有進步,間接的也使中國的航海事業發展興盛,與中國往來的阿拉伯人與波斯人因此學會使用指南針,並將它傳到歐洲。
火葯
火葯是方士在煉丹的過程中所發明的。火龍炮好象一個火箭筒,在火龍炮的頭尾各有兩只小火箭,小火箭被點燃後會使火箭筒上升,然後點燃火箭筒裡面的其他火箭,射向敵軍,通常用與水戰。
唐代的時候,火葯已經被用於戰爭,宋朝的時候,已經有鐵罐型的殺傷性武器。中國的火葯是經由蒙古人西征傳到阿拉伯再傳到歐洲的。
印刷術
在還沒有印刷術之前,書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寫出來的,後來出現了拓印、雕版等印刷的方法,但還是很耗時費力,直到宋代的時候,畢升發明了活字版印刷術,才使印刷技術大大的改進。
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方塊,一端刻上文字,稱為活字印台。印刷時,將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內容排列,固定在塗有粘劑的底盤上成為活字版,然後在版上塗墨,再用紙覆壓就可以印出文字了。
造紙
中國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殷商的甲骨文中,然後有鑄在鍾鼎上的鍾鼎文(又稱金文),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開始將文字刻在木簡上,用繩索貫穿成冊。秦漢時代,文字是用筆書寫在絲布上,直到東漢時代,宦官蔡倫將制紙的方法加以改良後,人們才開始大量的使用紙作為書寫工具。造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大事,這種先進的技術經過一千多年後才傳到歐洲。
C. 中國四大發明的發明過程是什麼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四大發明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印刷術、指南針、火葯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是我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古代,我國的科學技術在許多方面居於世界的前列.5世紀後的千餘年裡,歐洲處在封建社會之中.在這個漫長的時期里,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在向前發展,而歐洲的科學技術卻停滯不前.只是到了十五、六世紀,由於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資本主義制度的逐步形成,歐洲的近代自然科學才得以誕生.
我國的四大發明在歐洲近代文明產生之前陸續傳入西方,成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為資產階級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質基礎:印刷術的出現改變了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便利了文化的傳播;火葯和火器的採用摧毀了封建城堡,幫助了資產階級去戰勝封建貴族;指南針傳到歐洲航海家的手裡,使他們有可能發現美洲和實現環球航行,為資產階級奠定了世界貿易和工場手工業發展的基礎.總之,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這些偉大的發明曾經影響並造福於全世界,推動了人類歷史的前進.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有多種形體.戰國時期,已發現磁石吸鐵的現象,並用天然磁石製造「司南之勺」,「其柄指南」.此後,經過長時期的實踐,發現人工磁化的方法,造成更高一級的磁性指向儀器.宋代科學家沈括首先記載了地磁偏角,說用天然磁石摩擦鋼針,使之磁化成為磁針,可以指南,而常微偏東,並介紹了四種支掛磁針的方法:一是浮於水面,二是放在指甲上,三是放在碗沿上,四是線縷懸掛(見彩圖縷懸法指南針據沈括記載復制模型).宋軍中配備指南魚,是將薄鐵葉剪成魚形而磁化,用於陰天和黑夜判斷行軍方向.後來又發展成磁針和方位盤聯成一體的羅經盤,即羅盤.曾三異在《因話錄》中記載當時有「地螺」,「或有子午正針,或用子午、丙壬間縫針」.這種地羅還是一種水羅盤.當時,陰陽家用地羅看風水.在清丈田地和判決土地訴訟時,也使用地羅.據《萍洲可談》、《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諸蕃志》和《夢粱錄》記載,至晚在北宋後期,指南針已用於航海,南宋時,使用「針盤」導航.這種針盤還使用「浮針」,這對於海上交通的發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起了極大作用.
最早的「指南針」戰國時代,我國人民利用磁鐵造成了一種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畢升用膠泥做成一個一個四方長柱體,一面刻上單字,再用火燒硬,這就是一個一個的活字.印書的時候,先予備好一塊鐵板,鐵板上面放上松香和蠟之類的東西,鐵板四周圍著一個鐵框,在鐵框內密密地排滿活字,滿一鐵框為一版,再用火在鐵板底下烤,使松香和蠟等熔化.另外用一塊平板在排好的活字上面壓一壓,把字壓平,一塊活字版就排好了.它同雕版一樣,只要在字上塗墨,就可以印刷了.
為了提高效率,他准備了兩塊鐵板,組織兩個人同時工作,一塊板印刷,另一塊板排字;等第一塊板印完,第二塊板已經准備好了.兩塊鐵板互相交替著用,印得很快.
畢升把每個單字都刻好幾個;常用字刻二十多個碰到沒有予備的冷僻生字,就臨時雕刻,用火一燒就成了,非常方便印過以後,把鐵板再放在火上燒熱,使松香和蠟等熔化,把活字拆下來,下一次還能使用.
這就是最早發明的活字印刷術.這種膠泥活字,稱為泥活字,畢升發明的印書方法二和今天的比起來,雖然很原始,但是活字印刷術的三個主要步驟一製造活字、排版和印刷,都已經具備.所以,畢升在印刷方面的貢獻是非常了不起的.北宋時期的著名科學家沈括在他所著的《夢溪筆談》里,專門記載了畢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
畢升發明活字印刷以後,朝鮮人民又開始用泥活字等方法印書,後來又採用木活字印書.到了十三世紀,他們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書.我國使用銅活字印書比朝鮮稍晚.朝鮮人民還創造了鉛活字、鐵活字等.
十六世紀末年,日本侵入朝鮮,把朝鮮的銅活字和木活字搶去不少.於是,日本人也學會了活字印刷術.
我國的印刷術還傳到了越南.十五世紀的時候,越南開始用雕版印刷術的方法印書.十八世紀初,他們也開始用木活字印書了.
歐洲印刷術的產生,也受了我國印刷術的深刻影響.
元朝時候,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他們看到元朝政府印的紙幣可以代替金銀使用,覺得非常新奇.在他們寫的游記中,對於中國的紙幣記載得很詳細.
當時到中國來的歐洲人,很多住在杭州等地.杭州的書坊非常多,刻印工人的技巧也非常熟練.有的歐洲人在那裡住過好幾年,所以很自然地就把印刷術帶回歐洲去了.
D.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紙是怎樣造出來的
您好。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需要更專業的人士才能更精準地幫您回答。但是有一部分還是眾所周知的。
紙在蔡倫之前就已經被發明,但成本較高。而西漢蔡倫則是用破漁網,破布,木纖維等成本低廉的原料,製作成了早期的紙,很粗糙。但改進了製作方法以及其他原因,使得紙得以普及傳播,蔡倫也因此封侯,而他做的紙也被稱為「蔡侯紙」。
西漢時期,竹簡,帛,紙,等用以記載文字的工具是並行使用的。到了後來紙因為輕便,成本低,等各種原因,廣泛普及開來,改變了知識傳播的局面。因為影響力大而廣,久遠,紙也因此被列入四大發明
E.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製作過程
指南針是春秋戰國復時期勞動人民的制發明創造,一開始是指南車,後來在戰國時期成了司南,到北宋時期才逐步形成了漂浮在水面上的指南魚以及磨過磁鐵的針——指南針,明朝鄭和又用它做成羅盤在船上指引方向。
紙是西漢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8)灞橋地區人民發明的,蔡倫只是在東漢時期改良了紙,使它更易書寫。
火葯的確是在公元8-9世紀煉丹過程中發明的,唐朝末年開始有了火葯武器。
活字印刷術是北宋治平年間(公元1064-公元1067)由街頭老工匠畢升發明的,由著名政治家沈括記入《夢溪筆談》。
F. 四大發明是誰發明的
四大發明中的造紙術相傳是由東漢時代的宦官蔡倫所發明,但是也有考古證據說明,造紙術在更早時期就存在,而蔡倫只是一位改進造紙術的重要發展者。造紙術對知識的保存及資訊的流通有不少影響。
四大發明中的火葯除了可製作煙花和炮仗等,亦是一種炸葯,被運用到戰爭上成為軍事用途。據載起源於唐朝甚至秦朝,但是有較多實質證據的則為宋代。
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前身為中國古代的司南。是一種用於指示方向的工具,廣泛應用於航海、野外探險等領域。早在古代已對貿易、戰爭和文化交流造成深遠影響。
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是現代印刷術的前身,與造紙術一樣對知識的保存和流通造成影響。據載是北宋時期畢升發明了膠泥活字印刷術,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技術。
G. 中國四大發明是怎麼發明的
指南針,火箭,做紙術,印刷術
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制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脫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在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公元105年,蔡倫在東漢京師洛陽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術,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為原料造紙。大大提高了紙張的質量的生產效率,擴大了紙的原料來源,降低了紙的成本,為紙張取代竹帛開辟了的前景,為文化的傳播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中國就發明了造紙術。大約在一千三百年前,中國又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九百多年前,又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一系列重大發明,不但使書籍的社會生產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也使人類文明跨進了一個新的時代。這是中國民族為人類文明與進步作出的偉大貢獻。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了解中國印刷術的演變,有裨於從一個側面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更加珍視祖國優秀的文化遺產,從而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指南針是指示方位的儀器。它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一根可以轉動的磁針。磁針在地磁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線平內,利用這一性能,可以辨別。早在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 221年),我國勞動人民已到磁石的同特性,並發明了最早的指南工具「司南」。根據史籍:戰國以前司南已被運用在車輛上即指南車。指南車最早發明於洛陽。指南車的發明,標志著我國古代對齒輪系統的應用在當時世界上居於遙遙領先的地位。實際上它是現代車輛上離合器的先驅。
火葯,一般是指最早應用的「黑色火葯」。它是由火花、火焰或點火器材引燃,能在沒有外界助燃劑的參加下進行迅速而有規律的燃燒的葯劑。燃燒時放出大量的氣體和熱,因它是武器發射的能源,故在軍事上又稱為「發射葯」。中國是火葯的故鄉。唐代大醫葯學家孫思邈(581—682年)在《孫真人丹經》中,記載了世界上最早的火葯配方:硫磺、硝石、皂角一起燒的硫磺伏火法。
H. 中國四大發明是如何發明以及傳播的
四大發明是指中國古代對世界具有很大影響的四種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葯、印刷術。它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世界文明發展史也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
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
造紙應始於西漢,地下的考古材料證明了紙的發明應在西漢。1957年西安灞橋出土了公元前2世紀的麻紙,質地粗糙,尚不便書寫。1977年甘肅居延烽燧再次出土西漢的麻紙,色澤白凈,薄而均勻,已可書寫,經鑒定原料是大麻纖維。內蒙古額濟納河接著出土了的紙張,而且有殘字六七行,這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字紙。考古材料告訴了我們紙的發明過程。蔡倫造紙首見於《東觀漢記》,《東觀漢記》的《蔡倫傳》是東漢元嘉元年(151)曹壽和延篤所撰,距蔡倫之死僅30年,說蔡倫「典作尚方,造意用樹皮及敝布、漁網作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此莫不用,天下咸稱蔡侯紙。」經蔡倫的總結經驗,改良技術,造得更精美了。造紙術發明後,很快傳向國外,先後傳入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埃及和西班牙等,至1690年荷蘭人將造紙術傳到美國的費城,19世紀初傳到澳洲的墨爾本,至此造紙術傳遍了全世界。紙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貝葉和歐洲的羊皮,成為全世界的書寫物,對世界的科學和文化傳播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代以後,造紙術有了新發展,西晉有藤紙,當時晉代會稽已有竹紙。隋代有士紙。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提到煮楮皮製紙,並記載了「染黃及治蟲法」,開始使用以黃櫱染紙防串的技術。隋唐時期出現了檀皮紙、瑞香皮紙、稻麥稈紙。唐代的名品有「宣紙」、「硬黃」,五代的名紙有「澄心堂紙」等等。唐代的造紙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也有提高,生產出全國有名的十色箋、五色金花綾紙、深紅小彩箋等。唐代許多紙本的繪畫藝術珍品保存至今,它們是唐紙技術高超、質量優異的有力證明。
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
印刷技術是我國勞動人民的偉大發明,是我國人民辛勤勞動、長期生產實踐的結果,是中華民族在漫長歲月中集體智慧的結晶。
印刷術有一個發生發展的歷史。追根溯源,它最老的前輩應該是印章,第二個前輩是石刻。圖章和石刻為雕版印刷鋪平了道路,到此時雕版印刷的誕生已經到了瓜熟蒂落的程度。雕版印刷是印章和石刻結合的產物,是兩者取長補短的結果。印章刻的是陽文(字凸起來),便於印刷,缺點是面積太小;石刻刻的是陰文(字凹下去)不便印刷,但面積很大。人們自然地開始雕刻大面積的陽文木板,開始印刷歷書、佛像、經書等。貞觀十年(636)雕版印刷的《女則》一書,是目前為止所知文獻記載的最早的雕版印刷書籍。
印刷術到了宋代有了重要的突破——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沈括的《夢溪筆談》卷18記載了這一發明:「慶歷中,有布衣畢,又為活板。其昇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葯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十平如砥。若只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干本,則極為神速。」
到了元代,農學家王禎研究木活字印刷術取得了成功。王禎還製造了轉輪排字架,大大提高了排字效率。
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對世界文明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首先傳入了近鄰朝鮮、日本,而後傳入西亞各國,接著又從西亞傳入非洲,又傳入了歐洲。1445年德國人戈登堡發明金屬活字,接著活字印刷術傳入了義大利、瑞士、捷克、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英國等。至1802年澳洲的悉尼出版了活字印刷書籍,活字印刷術傳遍了全世界,它造福於人類的功績是永垂史冊的。
火葯的發明與應用
我們的祖先不僅發明了火葯,而且最早解決了將火葯應用於軍事這一重要問題。火葯的最初配方記於《道藏·諸家神品丹法》中,此書轉載了唐初孫思邈的「伏硫磺法」巾,以二兩硫磺、二兩硝石,研成粉末,加入三個皂角,炒而起火。但火葯的科學配方和大量應用於軍事是在宋代。
宋代的火葯武器已有爆炸性火器的萌芽。如霹靂火球,就是用火葯、瓷片、竹子等製成,燃放時聲如霹靂。靖康元年(1126)李綱在抵禦金人的汴京守衛戰中,曾使用霹靂炮。宋代的火箭是燃燒性武器,也廣泛用於戰爭。南宋的火槍盛行一時,又稱梨花槍。宋代還出現了管形火器。紹興二年(1132),陳規發明了用巨竹為槍簡的管形火器,這種噴射火焰的突火槍是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管形火器。開慶元年(1259),壽春府出現了在竹筒內發射「子窠」的突火槍,「子窠」是瓷片、碎鐵、石子之類,它開創了世界上管形火器使用彈丸的先河。
金軍在與宋軍的交戰中,逐漸掌握了火葯武器。大約13世紀初,金人製造了鐵制外殼的爆炸性武器,這就是金人自製的「震天雷」,宋人稱它「鐵火炮」,還曾製造過「飛火槍」。
元代的重要創造是在宋、金的基礎上進行的。宋人的突火槍,槍筒是竹製的,而元人發明了金屬制的銅火銃,它是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金屬管形火器。保存至今的元代金屬管形火器,以元至順三年(1332)的銅火銃為最早,它比歐洲最古老的火銃早500年,是世界火葯武器史上的一項重大貢獻。
在12世紀至13世紀。火葯首先傳入阿拉伯國家,然後傳到希臘和歐洲乃至世界各地。對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對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美法各國直到14世紀中葉,才有應用火葯和火器的記載。
指南針的發明
指南針是中國史上的偉大發明之一,也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發展的一項重大貢獻。
指南針是利用磁鐵在地球磁場中的南北指極性而製成的一種指向儀器。磁石的這種特性,被古人利用製成指南工具。據古文獻記載,我國最早的指向器是司南,早在稱秦的典籍中對司南已有記載。但是,用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的司南,成品較低,磁性較弱。到了宋代,人們發明了人工磁化方法,製造了指南魚和指南針,而指南針更為簡便,更具實用價值。它是以天然磁石摩擦鋼針製成,在地磁作用下保持指南性能,以後把它裝置在方位盤上,就稱為羅盤。
宋代人的製造指南魚的方法是很有科學性的,它把鐵片人工磁化並利用磁傾角作用,增大磁化程度,這說明了我國當時已在世界上首先發現了地球的磁傾角。這種人工磁化的方法,在歐洲是由英國人吉爾伯特在《磁石》一書中首先記載的,時間是公元1600年,比我國晚了500多年。
當時指南針的裝置方法有四種,第一種裝置方法是水浮,其缺點是「盪搖」。第二種裝置方法是放在指爪上,第三種裝置方法是放在碗唇上,這兩種方法的缺點是「堅滑剔墜」,第四種裝置方法是以蠟粘懸絲,這種方法為「最善」。特別強調用「新纊中獨繭縷」,這種新纊的纖維彈性和韌性強而均勻,以芥子點蠟相粘不會產生扭轉彈性,可以確保准確指極性。
指南針在公元11世紀時已是常用的定向儀器。指南針的最大用途,是用來導航。中國典籍記載指南針用於航海,始於宋代,大大地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大約在12世紀末到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後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I. 四大發明怎麼來的
在歷史上發明的東西真不少,但是這些因為作用影響很大而脫穎出來,成為了公認的四大發明
現在的新四大發明也是作用和影響很大的,其實作用影響大的不止四個,只是這四個比較突出而已
望採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