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生是該隨波逐流還是努力改變
看過最近很火的《悟空傳》了沒有? 最後一句話讓我很震撼啊,給你參考:我要那佛,都煙消雲散!(希望你不是信佛教的~)
孫悟空的一生就是為了打破所謂的上天給他的命運,為了打破它,失去了心愛的女人,心愛的花果山。
同樣,我們的一生同樣也是用來奮斗的,這一生的目的,就是為了打破一個既定的局限,找到和重新認識一個有勇氣有力量的自己。
最近在讀武志紅老師的心理書籍,他告訴我,心理暗示,自我實現很重要,如果你一直都是積極的自我暗示,你真的會超出你自己的預期,完成一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如你的積極期待與你父母的積極期待能保持高度一致,你就體驗不一樣的人生。我還記得有歌叫做:you will when you believe.很好聽的,你可以試一下。
希望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困難,我們都不要放棄自己,放棄我們美好的夢想,加油!
同時希望獲得你的採納,你的認可。
B. 村上春樹雖然無緣諾獎,但他「陪跑」背後的人生哲學,為何值得學習
01 對於大獎落選,村上春樹有話說
北京時間10月10日,瑞典學院宣布,將2018年和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分別授予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克祖克和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
這個時代,被各種奮進的勵志故事搞得焦慮異常的人太多了,很容易就打亂了自己的節奏,跟著瘋狂「搖擺」,等到勁頭一過才發覺兩手空空,只剩下滿地狼藉。
對於村上春樹的這種生活方式,心理學家武志紅曾評價到:
「這是他創造力與生命力的重要源頭,通過保持穩定的節奏——每天以固定的時間和順序去跑步、寫作、休息——他給自己的生活打造了一個穩定的容器,而正是在這樣的容器里,他的靈感、創造力得以自在奔涌。」
正是靠著這樣的人生哲學,村上春樹從一個陪跑者,慢慢成為時代的領跑者,用自己的堅持,一點點鐫刻著自己的人生豐碑。
願你也能如此~
C. 孩子愛美是早熟的表現嗎
個人認為孩子愛美不是早熟的表現,只是孩子愛臭美。
孩子喜歡“臭”的理由
第一,進入審美敏感期
一般來說,3歲以後孩子進入審美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們在美觀的初步形成期對美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感悟,開始喜歡嘗試。
特別是女孩們喜歡明亮、漂亮、女性化,這也是她們獲得“性別認知”的方法。
這個時期對孩子的成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特別是在行為舉止和思想觀念方面強行介入或阻止,反而會影響孩子對“美”的正常探索。孩子的審美觀沒有培養,成年後容易對審美產生誤解,甚至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影響孩子自我認同感的確立。所以孩子愛美也是正常的。
D. 高功能自閉症還是阿斯伯格征如何訓練
自閉症或阿斯伯格征是一個診斷不是非常明確的病!不應該將其視為或歸納為醫學范疇!
我們應該把自閉症或阿斯伯格征放在整體中來看,注重調整家庭格局和孩子的精神格局即可。這背後的思路不是治(壓抑),而是調。這個觀念要轉變過來。
中醫認為這是人體的神氣沒有展開的表現,神氣沒有展開時,這個人和周圍世界的交流是有限的,所以自閉症的本質是全維度全層次的心靈沒有出口的格局。屬於神病!需要親密關系將它帶離這個狀態。
形成自閉症孩子精神格局的原因有:
①懷孕時媽媽精神抑鬱
②孩子生產過程不順利
③家庭氛圍壓抑(家長喜歡就事論事、家長的童年也十分不幸的、家長沒有深入交流習慣的等)
④夫妻關系不和睦
⑤學校(或小學或幼兒園)氣氛過度壓抑
治療方案:
①更多身體接觸,多抱抱孩子,鼓勵孩子與自然、外界交流與接觸
②針灸:思路是調配孩子的神的能量,這個需要專業的醫生來操作。家長無法處理的。
③選擇有經驗的中醫開一些調神的中葯(中醫有一套調神的中葯的):神病多伴有中下焦不足的問題,一般需要同時兼顧中下焦不足的問題
④帶孩子去練武術:學會突破現有格局的力量,提升肉體強度。
⑤運動:打開精神空間世界視野
⑥就讀華德福學校或蒙特梭利學校:家長需要學習兒童心理學
推薦書籍:
孫瑞雪《愛與自由》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孫瑞雪《完整的成長》
李雪《當我遇見一個人》
武志紅《巨嬰國》
武志紅《身體知道答案》
華德福書籍——《童年的王國》
曾奇峰《你不知道的自己》
曾奇峰《幻想即現實》
肯威爾伯《整合心理學》
綜上:自閉症一點都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的觀念讓它面目猙獰。
西醫給自閉症下的定義很可怕,但是不要害怕,孩子是無限可能的個體,一切都有機會,孩子的變化是很快的。相信孩子的生命力,為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不要怕。抱抱。
E. 武志紅: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哪個更重要
夫妻關系和親子關系實際上是不同的層次。都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維持,才可以做得更好。
親子關系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有很大的幫助。而夫妻關系,是給孩子創造良好氛圍的基礎。
F. 幸福是與生俱來的,還是後天創造的,一個人會一生都幸福嗎
我認為幸福是一種感覺,既不是與生具來,也不是後天創造。幸福與版否只在一念之間。就比權如你喝水,發現杯子里有半杯水,你是想「哇,還有半杯耶」還是「嗨,只有半杯了」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有時候幸福與痛苦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G. 如何學好心理學
武志紅大哥: 祝工作順利!阿東阿東:你好!最近收到很多朋友的來信,有專業學心理學的,也有業余愛好心理學的,其中還有一些高三的學生准備報考心理學的。在此,我想借回你這封信一並回答一下這方面的問題。 最重要的一點是,首先從自己開始。這有多重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那些心理學知識,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我見過很多朋友,一開始學心理學的動機是為了自己,譬如上治療性工作坊的。但是,等學到一些知識後,卻主要用在剖析別人上了。 這樣做,心理學要麼成了逃避自己成長責任的工具了,要麼成了向別人展示自己有多高明的工具了。例如那位女士,她現在和丈夫吵架更厲害了,畢竟那麼多知識不是白掌握的。 真正用在自己身上,是先去將那些理論知識用在自己身上,先去認識自己。並且,當發現所謂的問題時,不要急著去改變。 更有意思的是,一旦你改變了,周圍的關系會自動發生一些改變,而假若你還沒有發生改變,卻去要求別人為你改變,那其實是在說,你要為我的改變負責,這也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 從自己開始的第二層含義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但等2005年開始主持廣州日報心理專欄後,我再看精神分析的東西就很有感覺了,甚至去上海中國和德國合辦的精神分析培訓班時,還夢見了自己是「弗洛伊德的信史」。 學習的時候,有感覺和沒感覺有著巨大的差異。有了感覺可以事半功倍,而沒感覺則會事倍功半,甚至我覺得這樣說還不夠,我個人認為,有感覺和沒感覺,學習的效率要相差10倍以上。 從自己開始的第三層含義是,你的判斷是唯一的檢驗標准。 有些理論被奉為權威,但你就是沒感覺,甚至認為是謬誤,那沒關系,接受你的這種判斷。 這樣做有多種結果。或許,你最後推翻了自己的判斷,又接受這一理論了。或許,你終其一生都沒有接受這一理論。也或許,你最後有了折衷。 這些結果都不錯。並且,因為這些結果有你的感覺在,你對於一切理論或知識是有你自己的獨立思考的,於是你就不只是在學習而已,你還進行了創造。 第二點建議是,多去讀原著,適當少讀教科書。教科書,尤其是國內的教科書,經常是拼湊出來的,不知道是對原著的第幾手的翻譯或抄襲了。更要命的是,因為這樣一個過程,原著的意思甚至都被誤解了。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原著的意思都更容易懂。即便如弗洛伊德,據說其原著都是非常清晰易懂的,是後來的譯者將精神分析弄得晦澀難懂。不過,即便是譯著,也遠勝於教科書,讀教科書的話,可能讀上一輩子都無法理解原作者的意思。 第三點建議是,不要局限於學院派,更不要局限於心理學這幾個字。 為了考試,將自己局限於學院派,還是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為了真想學心理學,而將自己局限於學院派,這就會有巨大的局限性。現在很多流派,傳統心理學可能難以接受,例如薩提亞、家庭系統排列、完形、NLP乃至中國由來已久的道家的方法等,這是因為,任何一個體系都有排外性,每一個體系都無意中會使用「我正確,別人錯誤」的邏輯,精神分析一開始產生時,被世人視為荒謬,而精神分析確立了地位後,就視別人為荒謬了。作為一個學習者,不要被這種分別心給限制住。 更不要局限於心理學三個字,要對文學、哲學、政-治學、社會學、電影乃至新聞事件等各方面內容保持著好奇心。僅對我而言,心理學對我的影響遠不如哲學和文學,例如對我影響最大的書中,列第一位的便是以色列神學家馬丁·布伯的著作《我與你》。我是人性乃至宇宙的奧秘好奇,而不是對什麼心理學好奇,所以不要被心理學三個字限制住。 甚至,即便學心理學,也不必非得選擇進入大學讀心理學系。我現在認識很多朋友,他們以前是大公司的高管、CEO或老闆,但被心理學的魅力吸引後,放棄了以前的高收入的工作,而成為了一個治療師。因為他們有豐富的人生體驗,以及在某些方面更為開闊的心胸和見識,他們在心理學上某方面的造詣會更好,至少在這一方面,是那些一路從本科、碩士乃至博士而學心理學的人難以比擬的。 總之,要尊重自己,而不要被任何來自於外界的成見限制住,這是我認為的最重要的原則。希望講這些對你有幫助
H. 想讓孩子自信滿滿,批判型的家長要做哪些改變
作為家長,在最開始養孩子的時候,都希望孩子將來成人成才,或者大富大貴,過上好日子。但是,人生非常不容易,有的家長在育兒的過程中發現,困擾孩子的,其實並不是未來的生活能不能好,而是不能從容自信地面對這個世界。
①要有耐心。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具體操作是不難的,需要家長慢慢用情感灌溉。只不過,這個過程,可能因為每個孩子的情況有所不同,所以還是需要家長耐下性子,不要著急。
②時刻包容接納孩子。自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評價,是不好的。但是,家長在面對孩子這一缺點的時候,還是要用包容、接納的心態面對孩子,讓孩子知道家長是和他站在一起的。孩子不會對家長有防備之心,更容易改掉自卑的心理特點。
I. 為什麼這樣迷茫,為什麼這樣無價值感,沒方向去努力
直面迷茫——給所有在迷茫中的人
迷茫是一種痛苦。
我也經常受迷茫的困擾。「我適合做什麼?」「我的興趣和長處在哪裡?」「我應該做哪一行,哪一種職業?」「哪個方向才是我能終生努力呢?」……困惑之所以痛苦,因為它們總是沒完沒了,而且沒有答案。迷茫的極端例子是讓生活失去意義,讓人抑鬱,絕望。
為此,我翻閱了一些書籍,看看一些成功、幸福之人的生存哲學,對迷茫逐漸有了一些了解。
當迷茫不再是一個不可知的潘多拉黑匣子,被暴露在陽光下正視、解剖,我面對迷茫的時候就多了幾分從容。
我們都知道要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長處,才能找到合適自己的工作。問題是我們經常覺得,連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裡都不知道,或者「興趣廣泛」,但卻找不到真正讓自己「迸發熱情」的方向。職業測評是有用的,但不能誤以為此為撥開迷霧之妙法,但實際上,除非你的自我認知偏差過大,很多人都會有這種感覺,測評結果還是跟自己預期的不會差距太遠,測評之後迷茫依舊
那麼,怎麼尋找、什麼才是自己的熱愛,什麼是興趣?這個問題不少學者、企業家都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有意義的方法,在這里不再贅述,我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我在心理師、作家武志紅的《七個心理寓言》得到一點啟發。
法國名著《小王子》中有個故事,小王子曾經細心呵護過一朵驕傲的玫瑰,後來他來到地球,發現僅僅一個里就有朵完全一樣的這種花朵,才知道他有的只是一朵普通的花,然而,後來他慢慢懂得,他的玫瑰仍然是獨一無二的,因為他給她澆灌過,罩過花罩,用屏風保護過,除過她身上的毛蟲,還傾聽過她的怨艾和自詡,聆聽過她的沉默……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一隻被小王子馴服的狐狸對他說。
武志紅從心理學親密關系的角度解讀道:
只有傾注了愛,親密關系才有意義。
一個既親密而又相互的關系,勝於一千個一般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會把我們從不可救葯的孤獨感中拯救出來,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種救贖。
如果不曾體驗過,你就無法知道這種關系的美。
從職業的角度看,小王子的玫瑰就是我們自己尋找的「感興趣的職業」,我們和職業的關系是另一種重要的「親密關系」,一個自己喜歡的職業、專業甚至足以拯救生命的空虛。,
「正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這才使你的玫瑰變得如此重要。」——要看到一個重要的前提是,你為你的玫瑰花費了時間,付出了足夠的努力了嗎?你也許迷惑,我還沒找到方向,怎麼努力呢?世事奇哉,這里講個似是而非的道理,確實很多時候是先在眼前的專業、職業努力,才確定興趣,挖掘到愛好的。如果小王子一直在找屬於他的玫瑰,卻從來沒有過實際的努力付出,那麼,他不會擁有他的摯愛。
著名的皇明太陽能集團董事黃鳴在他的BLOG中提醒年輕人,擇業也可先「結婚」後「戀愛」,也就是先努力做好本行,讓自己愛上它。他說「如果你不去了解它,你又怎麼知道喜歡或者不喜歡它。」
他自己的奮斗歷程就是個活生生的例子。他當初讀大學的專業並非自己所選,是被分配到的,但他大學學習非常努力;工作時,本著「干一行,愛一行」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力付出。當時條件艱苦,沒有選擇餘地反而讓他珍惜、感激一切,他的孜孜不倦和刻苦,造就了他對能源行業近乎痴迷的和熱愛,而熱愛,也成為他奮斗、成功的根本原動力。
對於閱歷尚淺的大學生,還沒有一定的付出和積累,只苦於選擇,卻不懂珍惜眼前條件做事,就不奇怪為什麼空虛了。
很多時候,熱愛和興致是努力行動順帶的結果,而不是天生而來的。
沒有付出,就無法體驗過程和結果,也無法知道熱愛之美。
捷徑,很多時候就是一條彎路。
「世上沒有人願意走彎路,但成功者身後留下的卻往往是一條彎彎曲曲,起伏不平的路。這說明,捷徑是不存在的」
有些人確實很努力去學習,去工作,還是覺得自己真的很不合適甚至很厭惡當前的職業。其實,還有一個看似奇怪的道理:明白自己不喜歡什麼,和明白自己真正喜歡什麼同樣有價值。連自己不喜歡什麼都不知道,又怎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有個姐姐跟我說:「我不怕走錯路,我只怕我不知道錯了。」我深有感觸,我自問,我還不是害怕失敗,害怕走彎路付出代價嗎?原來我的迷茫,是我恐懼失敗,沒有面對風浪的勇氣的人生觀折射。
職業的探索從來不是一帆風順,沒有多少人能夠一開始就確定方向。很多媒體在大肆報道名人和成功人士吸引眼球時,說得好像他們7歲就知道自己以後要干什麼似的。社會的浮躁很容易催生個體的焦慮。專家指出,很多人到了三十歲或以後才確定「職業鏢」, 李開復也曾經往律師方向努力過,黃鳴在他37歲時候才找到能讓他奉獻一生的太陽能。迷茫是一條必經之彎路,很多時候,我們要嘗試,要經歷,要付出一定的代價,才能撥開迷霧。
警惕迷茫背後的負面思維和消極態度
有心理學家指出,一個人能夠做到真正停止抱怨是非常難得的。我們必須察覺自己內心那些抱怨的聲音。察覺也是一種智慧,能平息混亂。
迷茫常常成為抱怨的催生劑。
很多人在迷茫中抱怨,消沉。我找不到合適自己的職業,為什麼別人有那麼好的專業,我生不逢時,沒有伯樂,他們多幸運啊有這么合自己意的工作,你以為我就不想努力嗎……
很明顯,這不是簡單的找不到方向,這已經衍生成成嚴重的消極態度,稍不留神沉湎其中,就會腐蝕人生,蹉跎青春。
有些人是把工作、專業的狀況想得太理想化了,現實和理想的落差導致失落,所以無論跳多少次槽,換多少次專業,結果都是「不合適」「不喜歡」,迷茫成為不作為的借口,這是一種「假迷茫」,與其說是迷茫讓人消極,倒不如說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在興風作浪。要記住,大多數職業起步,好工作不會自動出現,只有工作好才能創造條件。有人說,做好自己喜歡的事,是本能,做好不喜歡的事,那才是本事。要達到職業的和理想,必須從不喜歡的事情做起。這是一個先苦後甜的道理。資深職業指導楊萃先說:「不要迷茫了,你所做的工作就是最合適你的工作!」
另一種情況是,迷茫背後潛藏著大量的負面話語和焦慮、恐懼。消極話匣子在腦海中自彈自唱,叨叨不絮:找不到方向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我會蹉跎青春,我會一事無成,我沒有喜歡的工作會很難受的,我怎麼不能像別人那樣呢,我把握不住未來,我要看清楚!……
首先,要檢測自己情緒背後的思想支持,理解它們是什麼,再反問自己,這些想法是真的嗎?負面思想總是在妖魔化真實存在,以有限的現在試圖把握無限的未來,這只會讓人焦慮,恐懼不安,我們常常活在思想幻覺的枷鎖中而不自知。學會有意識地以開放的心態,真誠地承認自己對未來的無知,謙恭地迎接生命的所有可能,這樣,內心的平和會指引你走向屬於你自己的方向。也許,你會發現自己樂於從事當下所做的;或者,明朗的雙眼會讓你看到更多積極的可能性。
直面迷茫,在痛苦中成長
人生苦難重重。在《少有人走的路》里,作者派克開篇就這樣寫道。"
我們要成長,就必須經歷痛苦。如果你正在遭遇迷茫之苦,感激它的來臨吧,這是成長的禮物,一種意識的覺醒。我們不能回頭,只能前進。比起從來沒有迷茫,沒有思考過自己的人生狀態,我們進步了。我們需要做的是直面迷茫,穿越痛苦,這也正是成長的契機所在。
我有時也很想躲過這種苦惱,想著去忽略或否定它的存在,假裝自己能夠快樂起來。可是這原來只是意味著逃避,那是把問題壓抑,沒有解決的問題不會自動消失,它們在潛意識呆久了,就會在恰當時候如不速之客般爆發。這只能是痛苦的變相延長。當我不去逃避,我發現我可以把人生的困惑變成財富。;
派克指出:「周密思考往往是一種費力而痛苦的過程。因為思考的軌跡與方向時常不是那麼清楚;步驟與階段也不總是直線進行」必須「拒絕簡單的思考」,由此,迷茫可能是一種是派克所說的「深思熟慮」,這種思考困難、復雜,而且痛苦,但我們絕不能為了逃避痛苦而在至關重要的決定上作草率的成見和臆定。理智上的嚴密考證、是必須的。"
而對於情緒上的苦悶,最好的方法是直面它,坦然正視。迷茫並不就是意味著你在浪費青春,它可以是一次有意義的自我探索。畢淑敏說,合適你的事業,不靠天賜,主要靠自我尋找……因為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個抽絲剝繭,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
大多數人都努力探索,走過一些失敗,困惑,才漸漸明朗。不要拒絕迷茫,出現迷茫卻拒絕、使勁推開,那是和真實的,那隻會導致第二層的痛苦。無論你多麼不願意,你所經歷正是你所需要的。
存在即合理,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有助於心靈成長。問題不是關鍵,關鍵的是如何面對問題。
這是你必經的,你為什麼就非得逾越這個階段呢,想要直奔目標呢,你是不是太貪心了,太著急了?凡事都要清清楚楚,有目標,有答案?要永恆確定的未來?你怎麼定義成功?名利雙收?……反復自問吧,答案就在你心中。
其實,正是迷茫促使我們成長,促使對智慧的探求。積極生活的人,即使在大霧茫茫,找不準方向的時候,仍能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對工作、學習的積極努力。
當你學會穿越靈魂的痛苦,在迷霧中拾回內心的安定和滿足時,生命自會引領你走向屬於自己的使命,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