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誰發明了八股文

誰發明了八股文

發布時間:2021-06-21 16:48:37

㈠ 八股文是哪位皇帝開創的

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 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濫觴(làn shāng)於北宋。王安石變法,認為唐代以詩賦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於是並多科為進士一科,一律改試經義,文體並無規格。元代科舉考試,基本沿襲宋代。明代洪武元年(1368),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不過寫法初無定規。成化年間,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此後一直沿用下來,由明中期而泛濫整個清代,直到戊戌變法後,才隨著科舉考試的停止而廢除。
八股文每篇文章均按一定的格式、字數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破題是用兩句話將題目的意義破開,承題是承接破題的意義而說明之。起講為議論的開始,首二字用「意謂」、「若曰」、「以為」、「且夫」、「嘗思」等開端。「入手」為起講後入手之處。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才是正式議論,以中股為全篇重心。在這四股中,每股又都有兩股排比對偶的文字,合共八股,故名八股文。題目主要摘自四書、五經,所論內容主要據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不得自由發揮、越雷池一步。一篇八股文的字數,清順治時定為550字,康熙時增為650字,後又改為700字。八股文注意章法與格調,本來是說理的古體散文,而能與駢體辭賦合流,構成一種新的文體,在文學史上自有其地位。但從教育的角度而言,作為考試的文體,八股文從內容到形式都很死板,無自由發揮的餘地。不僅使士人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束縛,而且敗壞學風。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
光緒二十八年(1902),廢八股,鄉、會試雖尚有四書義、五經義,文章格式已不受限制。
光緒三十一年(1905),袁世凱、張之洞上《立停科舉以廣學校並妥籌辦法》摺,得到諭允,於是,有著七百年歷史的八股文壽終正寢。從此,它被世人視之如敝屣、糞土,不屑一顧。事實上,八股文在歷史上也曾有過輝煌的一頁,也傳下不少至今仍不失其嫵媚的作品。甚至有的批評家認為:「有明二百七十年,鏤心刻骨於八股,如胡思泉、金正希、章大力數十家,洵可繼楚騷、漢唐詩、元曲,以立一門戶。」(焦循《易余龠錄》)誠然,明代的詩文詞賦都不足與異代抗衡,唯有八股文才是獨領風騷。
明代八股文能興盛於一時,既屬時代的召喚,也得之文化的積淀。黎錦熙《國語運動史綱》說:「明初八股文漸盛,這卻在文壇上放一異彩,本是說理的古體散文,乃能與駢體詩賦合流,能融入詩詞的麗語,能襲來戲曲的神情,實為最高希有的文體。」在有明三百年中,八股文名家輩出,如王鏊、錢福、唐順之、歸有光、金聲、章世純、羅萬藻、陳際泰,又是其中的佼佼者。俞長城《百二十名家稿》說:「制義之有王守溪(鏊),猶史之有龍門(司馬遷),詩之有少陵(杜甫),書法之有右軍(王羲之),更百世而莫並者也。」王鏊的作品對後世影響很大,明、清士人無不奉之為圭臬,幾至家有其書。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一回寫蘧公孫的女兒,「十一二歲就講書、讀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讀的滾瓜爛熟」。女孩子尚且如此,士人更不用說了。

㈡ 八股文是那個朝代出現的

明朝
八股文也稱「時文」、「制藝」、「制義」、「八比文」、「四書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

㈢ 八股取士是明朝哪個皇帝所發明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487年),或稱成化帝,為明英宗的長子。

㈣ 科考內容是八股文,這是由誰定下來的

科舉考試里八股文是在明清時期出現一種文體,裡面內容是就四書五經提出問題並解答。

作答要求必須要有古人語氣,不能自由發揮,還要句子長短,字繁體簡體,聲調高低,數字都要有限制。

所謂八股文包括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按照這個順序來解答,不能擅自做主改動。

科舉在每一個朝代里都很重要,是選取國家人才棟梁重要考核,不會安排一般官員去監考。

學子們辛苦付出,要經歷過鄉試,會試,殿試,每一場都要用八股文來答題。

很多才子在當時有自己驕傲,清高情緒,也就會有那些不怕得罪官家,在答題時就會寫一些激動言辭。

最後結果就是落榜,或者得罪天家直接被滅門。所以在古代八股文科舉考試里,也有利有弊,不少才子就失去展示才華機會。

㈤ 八股文確立於什麼時候

顧炎武《日知錄》卷一六《試文格式》謂其定型於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以後,至清光緒末年始廢。
明代洪武元年(1368年),詔開科舉,對制度、文體都有了明確要求。士人參與科舉考試必須通過三場的考試。不過寫法或偶或散,初無定規。
明憲宗成化年間(1464年—1487年),經王鏊、謝遷、章懋等人提倡,八股文逐漸形成了以講究格律、步驟,並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
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始由「經義」變為開考八股文,規定要按八股方式作文,格式嚴格,限定字數,不許違背經注,不能自由發揮。

㈥ 變科舉選才之法,實施八股取士之到是誰提出的

許多人都知道範進中舉的故事,那隻是古代著名小說《儒林外史》其中的一個篇章。《儒林外史》惟妙惟肖地刻畫了文人追逐名利的各種丑態,抨擊了腐朽的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建立在隋煬帝大業二年(公元606年),這是一種通過逐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這種制度剛剛誕生時,還是有一定生命力的,比起以前的選拔人才制度來,還是進步的。在此以前,選拔人才不經過考試,靠推薦,叫作「九品中正制」。三國時代,曹操比較重視人才,他提倡「唯才是舉」,選拔和任用了一批確有真才實學的文臣武將。他的兒子曹丕在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採納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讓各郡推選有聲望的人出任「中正」,將當地的士人,根據才能分別評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選用,這叫作「九品官人法」。這個時期,還能做到曹操用人一貫主張的「不計門第」的原則。到了曹芳時,司馬懿當政,在各州設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門的人,選取人才把「家世」放在重要位置。從此,九品中正制就變成了世族地主操縱政權的工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推薦者都是豪門貴族,中小地主很難被推薦,更不用說平民百姓了。推薦制失敗了,因為推薦的是門第而不是賢才。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於開皇七年(公元587年)設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隋煬帝時開設進士科,通過考試分科選拔官吏,叫作分科取士,也稱為科舉制度。唐代除進士科外,還設置了秀才、明法、明書、明算等科,還有一史、三史、開元禮、童子、道舉等科。唐代女皇帝武則天對科舉制度做了發展。她親自殿試並發明了密封考卷的辦法,防止考官徇私舞弊。武則天還首創了武舉制度,注意選拔軍事人才。

在科舉制度中,皇帝特詔舉行的考試稱為制科。常設的是進士科,這是選拔官吏的最重要的一科。

科舉制度和八股文不能統而論之。唐代以詩文取士,因此詩風很盛;宋代用經義取士,所以理學盛行。明清則以八股文取士,即用四書、五經上的文句為題,規定文章格式必須寫八段,起承轉合必須寫幾句。文章的主題是為聖人立言,也就是給四書、五經做說明,而解釋又必須依據宋代理學朱熹的《四書集注》等書。八股文就是如此地機械,諸多條條框框把讀書人的頭腦束縛得死死的。八股文考不出真才實學。在歷史上許多有成就的人物在科舉場上都是失意者,像著名小說《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等。八股文進一步加劇了科舉制度的衰落和滅亡。

清代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社會推行學校教育,科舉制度被廢除。

㈦ 八股文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八股文

八股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八股文專講形式、沒有內容,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人們只是按照題目的字義敷衍成文。顧炎武《日知錄·試文格式》條詳細說明了八股文的起源、格式和演變情況:「『經義之文』,流俗謂之『八股』,蓋始於(明憲宗)成化(1465—1487)以後。股者,對偶之名也。……成化二十三年,會試《樂天者保天下》,文起講先提三句,即講『樂天』四股,中間過接四句,復講『保天下』四股,復收四句,再作大結。……每四股之中,一反一正,一虛一實,一淺一深。……故今人相傳,謂之『八股』。若長題則不拘此。……發端二句或三四句,謂之『破題』,大抵對句為多,此宋人相傳之格。下申其意,作四五句,謂之『承題』。然後提出夫子為何而發此言,謂之『原起』。至萬曆中,破止二句,承止三句,不用原起。篇末敷演聖人言畢,自攄所見,或數十字或百餘字,謂之『大結』。明初之制,可及本朝時事,以後功令並密,恐有藉以自炫者,但許言前代,不及本朝。至萬曆中,大結止三四句,於是國家之事,罔始罔終,在位之臣,畏首畏尾,其象已見於應舉之文矣。」

八股文的產生經過漫長的歷史過程。歷代學者多數認為,它濫觴於北宋的經義。經義是宋代科舉考試的一種文體,以經書中的文句命題,應試者作文闡明其中義理。宋代的經義雖無固定的格式,但在代聖人立言這點上,已奠定了八股文的雛形。經義後來吸收了南宋以後的散文和元曲的一些成份,到明初被確定為一種獨立的八股文體,成化以後逐漸形成比較嚴格的程式,遂演變成為一種僵死的官僚式文體。此後一直沿用,直到近代戊戌變法,才隨著科舉制度的停止而廢棄。因為它要求文章中必須有四段對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個部分,所以叫八股文。

㈧ 八股取士是誰提出發明的

明憲宗朱見深,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 ,科舉考試之法又大大變更,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稱為「八股」,亦稱「時文」、「制義」或「制藝」

㈨ 八股文起源於哪個朝代

唐朝,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八比文。而所謂的股,有對偶的意思。八股文有一套相對固定的寫作格式,其題目取自四書五經,以四書命題佔多數。文章論述的內容要根據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等書而展開,不能隨意發揮。

每篇開始以兩句點破題意,稱為「破題」。然後承接破題而進行闡發,稱為「承題」,接著轉入「起講」,即開始議論。後再為「入手」,意為起講後的入手之處。以下再分為起股(也稱起比,提比)、中股(也稱中比)、後股(也稱後比)、束股(也稱束比)四部分。

末尾又有數十字或百餘字的總結性文字,也稱大結。從起股到束股,每組都有兩排排比對偶的文字,共為八股,所以稱為八股文。

八股文的主要文義在於詮釋經書的義理,並要求據題立論,所以很少有作者自由闡發的空間,而它的重要體裁特徵便是對偶性。

(9)誰發明了八股文擴展閱讀:

應用:

科舉考試

八股文是明清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明清時「科舉」考試時寫的八股文對內容有諸多限制,觀點必須與「朱聖人」朱熹相同,極大地制約了豐富內容的出現。若有與之不同的觀點則無法通過考試。

文章的每個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裡面,連字數都有一定的限制,尤其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的部分要求嚴格對仗,類似於駢文,書寫難度甚高。

三級考試:府試考諸生,俗名「秀才」,只考《四書》八股文。鄉試(即在本省考)考舉人,首場考八股文。

會試(在北京考、包括禮部貢院考及殿試)考進士,首場也考八股文。除殿試而外,府、省、京城三級由小考到中進士考試都是以八股文為主。

因為首場作八股文,試官評閱取中取不中,全看首場,首場不入試官眼。二場、三場所寫的論、判、案等看也不看了。所以八股文是唯一的考場文字,能否考中,全看學子寫八股文的功力如何了。因此,兵部侍郎舒赫德給皇帝上奏摺,建議廢除八股文。

㈩ 歷史上有哪些人八股文章作得好

王鰲《百姓足,孰與不足》王守仁《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
唐順之 歸有光 陳際泰 艾南英

閱讀全文

與誰發明了八股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