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尋求馬加爵的背景資料
犯罪心理報告:他很孤獨
通緝馬加爵期間,一位負責追緝的高級警官曾談道:這個案件的犯罪動機很值得研究。根據當時掌握的情況,他既不為財,又很冷靜,沒有沖動的跡象;從行為方式看,思維邏輯也完全正常。
馬加爵的作案心理令人想到僅有三月之隔的河南平輿縣落網的案犯黃勇。他自己設計了一個專門用於殺人的木馬床,連續殺害了十幾名無辜的青少年。這兩個人有一個完全相似的心理背景:即他們在案情暴露之前都沒有任何明顯不良的行為跡象;他們都不屬於從小就顯露行為障礙的問題少年;他們的家庭背景都基本正常,不屬於那種存在明顯問題,容易造就「問題少年」的家庭。所以,他們的犯罪動機及相關的心理問題越來越令人質疑。
於是人們又想到了環境,馬家爵的貧困現狀顯而易見,由貧窮導致自卑,由自卑導致自尊,當脆弱的自尊受到傷害時,人當然會瘋狂的報復,這是一條很明顯的思路。隨著馬加爵的落網,隨著他自己的供述,人們更加認為,他的動機源於與同學打牌時發生的一點「小摩擦」。但是,有關馬加爵的材料不斷公布,他的犯罪心理中最重要的決定性內容,也在逐漸浮出水面。
「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願與人交流,不願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
記者:通過調查和心理研究,你認為馬加爵有什麼樣的心理特點?
李:首先,馬加爵智商很高,偏重於理科,他喜歡學習有難度的科目。這意味著,他和某些學理科的大學生一樣,對於人生的復雜性,社會的復雜性認識不足,他們往往把人世間復雜的關系當作一種簡單的、無情感反應的關系處理。
比如,他殺人後居然打開電腦上網,然後睡覺,直到第二天上午,沒有害怕與恐懼,沒有罪惡感與內疚,之後還做了第二起、第三起,直至第四起。
其次,馬加爵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人。我在問卷中問,你的脾氣?他回答,多愁善感。我問,你對別人對你的態度是否比較敏感?這個題我設定了5個級別的答案。他選擇的是比較敏感。我還問,在上學的時候,在全班同學面前發言是否很緊張?他回答,很同意,非常緊張。
從他的日記,從他在逃亡期間的錄音帶內容到他被抓捕後寫給家人的信中都可看出,他是一個內心情感體驗細膩,情緒反應相當強烈的人;但是他在外表上又是一個相當壓抑的人,不擅長通過言語表達情感。我曾問他,你心裡有事是否願意找知心朋友說?他回答,說不清楚。實際上,他是不知道該說還是不該說。這種心理活動內外的不協調,是造成他行為問題的重要原因。
他在中學的日記中記載著一件事,他曾因與奶奶看電視時發生沖突,他在日記中寫道:「我好痛恨奶奶,恨死了、恨死了!」之後,滿頁上寫著「恨老人」,而且寫了兩天。
還有一次,他的父親與母親在凌晨吵架,15歲的他在日記中記錄了這一事件:「--我真是太氣憤了,真想一刀殺了他,他平時都是十分氣人的,何況現在呢。我千真萬確想一刀了事。但我會坐牢的,我不想坐牢,如果是十年牢,我將是25歲,真不好!要知道,我的前途該是光明無比的,我不能輕生,不能這樣做,我惟一的希望就是希望爸爸死掉!這又不可能,我想用葯毒害,但受害的也是我們,我無奈,--「我真恨,恨,但我很理智,我控制住殺人的念頭,我想無論如何我都很想考上賓中地區班,考上重點大學,迎來新生活,現在畢竟是家事,與我無關。
「對付惡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徹底處理掉..」
只因為聽見爸爸媽媽吵架,他內心偏向媽媽而對爸爸不滿,就寫下了這篇充滿仇恨與殺氣的日記。從他對父親的態度中,不難發現導致他現在殺害同學的心理背景。他對吵架極為敏感與憤怒,很容易引起他的殺人沖動。
再有,春節對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與家人、與親人團聚的日子。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與表達的過程。對於有機會回家而不回家的人來說,這無疑是有原因的。馬加爵對此的解釋是:
「因為回家沒有人跟我玩,也沒有其他的事可做,在昆明還有一台電腦玩玩,春節是一個人過的,寒假期間也沒有出去打工和找工作,直到邵瑞傑他們回來才有人與我交流。」
顯然,他不回家並不僅僅是貧困的問題。是因為他認為:即使回家也孤獨,不如在學校玩電腦。在他中學的日記扉頁上摘抄了一句巴爾扎克的話:「在各種孤獨中間,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想必這是他最有同感的一句話!
事實上,他在精神上一直是孤獨的。因為他總不願與人交流,不願說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從他許多文字或獨白留言來看,他即使表述,仍是遮掩的、矛盾的。馬加爵的這種言不由衷還表現在最近他寫給父親等親人的一封信中,一方面他拒絕家屬請律師,另一方面他又提到,有辯護,他的情況會判無期或減刑的。
在三亞被抓捕後,他給他的十四叔、十四嬸寫了封信,信中歷數十四叔對他家的幫助,他的這種情感體驗特點就是,既記住許多細小事情引發的情感體驗,也必然反映在負面的情緒體驗當中。
「如果換一種情境,換一種背景,或者社會對他作出了某種干預,可能就不會發生」
我在心理問卷中問他,你與同學的小摩擦多嗎?是每天都有?每周都有?還是每個月都有?他回答,一個月要有一兩次。至於什麼原因他沒有說,可見他和同學的摩擦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當每月與同學為小事爭吵積累下來時,就會在他內心產生仇恨的膨脹。這種膨脹被一次激烈的爭吵所引爆,在缺乏正確引導,缺乏解決人際沖突的技巧教育時,他就以自己的方式去解決!實際上這種方式,在他15歲的日記中就已有記載,「對付惡人,要用狠的手段,要徹底處理掉..」人的心理發展是連續的,也是一致的,於是,以殺人的方式解決生活中的人際沖突也就順理成章
⑵ 天都快亮了你又一夜無眠是什麼歌
《點歌的人》,由海來阿木作詞、作曲,劉俊麟編曲,海來阿木演唱。歌詞如下:
就把這首歌送給失意的你,
是喜是悲,塵緣註定,不折磨自己。
就把這首歌送給迷茫的你,
屋外滄桑,屋內過往,告別昨夜的愁。
啦啦啦啦啦啦,哦阿巴巴巴。
啦啦啦啦啦啦,啊巴巴巴巴。
就把這首歌送給心外的人,
我的愛情 一揉就碎,你點到為止。
就把這首歌送給虛偽的人,
不知所措,才是人生。我學會了成長。
天都快亮了你又一夜無眠,
不願辜負心上的人,你不負杯中的酒。
不做寂寞的奴隸,你不做孤獨的鬼。
(2)罪惡感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據說此歌是阿木老師為一位友人所寫,這位友人在生活中曾經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背負著罪惡感的他經過反復的思考,最後選擇了遠走他鄉,從此背景離鄉,誰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臨行前,並不富裕的阿木師也是為他准備了干糧盤纏,阿木老師希望他有一天可以平安歸來,但可惜的是,只到友人母親去世,他都沒能回來看老人家一眼,他像是從人間蒸發了,阿木老師有的只是對友人的無盡思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點歌的人
⑶ 歌詞里有 你究竟拿走了什麼讓我寂寞 是哪首歌
拿走了什麼 - A-Lin (黃麗玲)
詞:葛大為
曲:李榮浩
貓常常望著窗口
也覺得沙發上少個人
曾經那樣 被看好的我們
隱身在彼此視線
你變得 開朗
她語帶保留說你沒落單
你們幸福就好
細節就不必對我交代
我愛過幾個人怎麼還不夠
他們明明都比你更愛我
你到底拿走了什麼
全世界都不說
你說謊過幾次都瞞不過我
你誠實了為何我會難過
你究竟拿走了什麼
讓我 寂寞
不管睡在床哪邊
都諷刺我你早已離開
決心忘懷 是貼心的示範
不幹涉各自明天
我要我 樂觀
不讓共同朋友感覺為難
好幾次快笑場
可憐自己成這副模樣
我愛過幾個人怎麼還不夠
他們明明都比你更愛我
你到底拿走了什麼
全世界都不說
你說謊過幾次都瞞不過我
你誠實了為何我會難過
你究竟拿走了什麼
讓我 寂寞
你說謊過幾次都瞞不過我
你誠實了為何我會難過
你究竟拿走了什麼
讓我 寂寞
(3)罪惡感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拿走了什麼》是由葛大為作詞、李榮浩作曲、A-Lin演唱的歌曲,收錄在2014年12月30日發行的專輯《罪惡感》中。
《罪惡感》是黃麗玲於2014年12月30日發行的專輯,共收錄10首歌曲。專輯製作人是陳建騏、李榮浩和金貴晟等。
2015年,黃麗玲憑借該專輯獲得東方風雲榜「台灣地區最受歡迎女歌手獎」、「媒體推薦大獎」 ;城市至尊音樂榜「年度至尊女歌手」、「年度二十大金曲獎。」
創作背景
專輯之所以用《罪惡感》命名,是因為黃麗玲覺得有兩年的時間沒有出過專輯,對歌迷有罪惡感。家人給了黃麗玲支持和鼓勵,為了實現夢想黃麗玲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對家人有罪惡感,她想把所有的「罪惡感」唱出來。
⑷ 雷歐的角色背景
日常使用的指環魔法是靠鑲嵌了魔水晶的指環而產生的量產品,而他真正的力量只能在他以星靈雷歐的身份被召喚出來之時才能真正體現。他會那麼喜歡女孩子,或許是受了卡蓮的影響吧。因為卡蓮會是她最為親近的人,於是他可能就想,如果能參照她的生活方式的話,即便是在人間界也能如魚得水般的存活下去吧。
而躲避露西則是出於對星靈魔導士的一種罪惡感,但從女性角度上來說,露西卻好像是他喜歡的類型呢。
洛基本身是獅子宮的星靈,他原來的主人是藍色天馬的星靈魔導師卡蓮,因為無法忍受卡蓮對星靈的虐待,而固執的違抗了主人的命令,而獨自留在人間界,而卡蓮因無法召喚別的星靈而戰死在任務中,而導致這一切的都是洛基,內疚得雷歐化名洛基來到了妖精的尾巴。數年後,洛基遇到了同是星靈魔導士的露西。因為洛基間接害死了自己的主人,星靈王要將他帶
回星靈界處死,露西力阻星靈王。最後星靈王讓步,雷歐成了露西的星靈。隨後露西又從六魔將手中奪回了卡蓮的星靈白羊座,雷歐又和白羊座續起前緣。一開始得知露西是星靈魔導師時開始躲避她,就是因為有一種罪惡感。
由於星靈不能長時間呆在人間,洛基早晚會死。在臨死之際是露西救了他,為了報答露西而做了她的星靈,成為了露西最強大的星靈之一。
經歷
獅子座星靈篇
洛奇本身是黃道十二宮之首獅子座的星靈,他原來的主人是藍色天馬的星靈魔導士卡琳,因為無法忍受卡蓮對星靈的虐待,而固執地違抗了主人的命令,獨自呆在人間界,使得卡蓮因無法召喚別的星靈而戰死於任務中,觸犯了星靈界規則的洛奇被罰不能回到星靈界,之後洛奇加入了妖精的尾巴,在得知露西是星靈魔導士後開始躲避她,其中原因就是因為有一種罪惡感。
由於星靈不能長時間呆在人間,無法回到星靈界的洛奇早晚會死,後來露西識破其星靈的真正身份,並在最後關頭召喚了她所有的星靈同伴為洛奇求情,最終打動了星靈王,使得洛奇能夠回歸星靈界,為了報答露西的救命之恩,洛奇做了露西的星靈,成為了露西最強大的星靈之一。
公會內戰篇
在露西和畢古斯羅對戰的時候自主開門救了露西,後和露西一同戰勝了畢古斯羅。
六魔將軍篇
被露西召喚出來與六魔將軍之一的星靈魔導師安傑爾對戰,得知安傑爾是殺死其原主人卡蓮的真正兇手。因安傑爾持有白羊星靈,利用了星靈間的關系,但洛奇執意要為露西而戰,因此與原來關系很好的白羊星靈對戰,但被安傑爾使用雕具座星靈偷襲,無法戰斗。
天狼島篇
遵循去年和格雷的約定,暫時脫去星靈的身份,作為公會的魔導師與格雷組隊進行S級考試。後惡魔的心臟來襲,和露西與原蕾拉的僕人祖笛兒對戰,和露西戰勝了祖笛兒,幫助魔蠍座卡普利科奪回了自己的身體。
大魔斗演武篇
在皇宮被露西召喚出來,和其它星靈被輪流召喚與惡狼騎士團進行車輪戰,後和營救小隊一起遇到了未來露西,得知了被龍毀滅的未來即將到來。
後親眼目睹了未來露西被陰謀策劃者未來羅格殺死。然後未來羅格仍想要對現世露西痛下殺手,被極度悲傷憤怒的納茲阻止,納茲拖延住實力強大的未來羅格,讓洛奇趕快帶著露西逃走。露西悲傷到不知道做什麼時,洛奇果斷抱著露西迅速逃離。
日蝕星靈篇
黃道十二宮受到日蝕之門的影響,內心被其他人格侵佔,一同叛變,納茲打敗了黑化的洛奇。後表示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冥府之門篇
冥王發動「喜悅」。妖尾除露西外所有人都被冥界島吞噬,瀕臨死亡。露西以億萬分之一的幾率存活,但很快遭到了冥府之門成員的圍攻,面對三位幹部,露西先召喚了洛奇與巴露歌雙門同開與九鬼門對戰,不敵。盡管遭到了洛奇與巴露歌的阻止,露西仍以身體垮掉的風險三體同開,召喚出了阿葵亞,但是洛奇與巴露歌被九鬼門豺狼偷襲,失去戰斗能力,阿葵亞被九鬼門特拉夫薩重傷。露西幾近陷入絕望境地
露西即將被殺死時,阿葵亞用最後的魔力暫時拖延住了豺狼,告知露西折斷一名黃道十二宮的鑰匙能召喚星靈王,讓折斷自己水瓶座的鑰匙,露西極力悲傷抵觸,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方法。露西折斷了鑰匙,召喚了星靈王,星靈王劈開了冥界島解救了妖尾全員並與冥王對戰。
公會重組篇
露西與黑暗公會作戰時,召喚了洛奇,並使用了獅子座的星靈衣。
阿爾巴雷斯篇
露西和納茲與十二盾之一暗殺者對戰時,露西召喚洛奇使用強光識破了暗殺者的隱身技能,協助納茲作戰。
⑸ 《妹妹背著洋娃娃》詭異版的有著什麼樣的創作背景
《妹妹背著洋娃娃》歌曲背景如下
古時候一個日本小女孩去找媽媽,迷路了死在途上,靈魂附在攜帶的娃娃身上,後來娃娃落到另一個小妹妹手裡,小妹妹帶著娃娃去院子里看花,突然聽見娃娃在哭著叫媽媽。
歌曲:妹妹背著洋娃娃
歌手:兒歌
填詞:佚名
譜曲:佚名
歌詞
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
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
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
娃娃哭了叫媽媽,樹上小鳥笑哈哈
(5)罪惡感創造背景擴展閱讀
《妹妹背著洋娃娃》該歌曲收錄在專輯《童歌精選(2)》中,1999-01-01發行,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該歌曲其他版本
1、群星演唱的《妹妹背著洋娃娃》,該歌曲收錄在專輯《童謠寶寶》中,發行於2015-06-12,該張專輯包含了1首歌曲。
2、朱宗慶演唱的《妹妹背著洋娃娃》,該歌曲收錄在專輯《朱宗慶兒童打擊樂4 西北雨》中,由福茂唱片公司發行於1992-01-01,該張專輯包含了10首歌曲。
⑹ 急急急急、結合歷史背景,談談你對郁達夫《沉淪》的看法。500字以上最好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郁達夫一登上文壇就以其全新的風格引起巨大的震動。小說《沉淪》奠定了郁達夫早期文學創作的基調,也是其備受爭議的代表作。日本學者伊藤虎丸在評論《沉淪》時指出了「憂鬱症」在該小說中的重要性,他認為這部小說的主題是郁達夫對於性事的自咎感,而這自咎感是與國家和種族的屈辱有關。在本文中,我將通過對主人公憂鬱症病症流程的探討,來解讀這部小說。
《沉淪》共有八個小節。我們不應忽略這樣一個細節,即《沉淪》里的主人公總是以淚洗面。在郁達夫的小說中,作家非常善於,也非常樂於寫男主人公的「哭泣」。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可以以《沉淪》主人公的「清淚」為線索,對其憂鬱症進行一次細致的梳理。
小說開篇,郁達夫便寫道:「他近來覺得孤冷得可憐。」這不能不引起讀者的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境遇使得「他」感到「與世人絕不相容」呢?在短短的第一節中,郁達夫竟兩次寫到主人公的哭。「『Oh, you serene gossamer! You beautiful gossamer!』這樣的叫了一聲,他的眼睛裡就湧出了兩行清淚來,他自己也不知道是什麼緣故」;在自怨自艾一番之後,他又「覺得自家可憐起來,好像有萬千哀怨,橫亘在胸中,一口說不出來的樣子。含了一雙清淚,他的眼睛又看到他手裡的書上去」。「他」只有在大自然的懷抱里,才能感到些許安慰,在其他人面前,「他」總是憂郁的面孔,「好像他的笑容怕被人看見的樣子」。由此,作家把一個性格憂郁、充滿哀怨的柔弱少年呈現在讀者面前。第二節開頭寫道:「他的憂鬱症愈鬧愈甚了。」這一節主要敘述了主人公在學校的生活狀態—孤寂,多疑。「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到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與兩個日本女學生的偶遇,加重了「他」的憂鬱症,在這一事件的刺激之下,主人公「火熱的頰上忽然滾了幾顆冰冷的眼淚下來。他是傷心到極點了」。由此,引出了主人公第一次自我的獨白:「知識我也不要,名譽我也不要,我只要一個安慰我體諒我的『心』。一副白熱的心腸!從這一副心腸里生出來的同情!從同情而來的愛情!我所要求的就是愛情!」此時,我們終於懂得主人公何以如此寂寞。「他」的憂郁源於愛的不可得,源於對正當情慾的壓抑。在人前他裝做清新寡慾,卻把熾熱的慾望流露在自己的日記里。
第三節筆鋒一轉,開始敘述主人公此前的生活經歷,由此為我們提供了其憂鬱症的起源。原來「他」是個「心思太活」,因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反抗專制弊風,被學校開除,又為社會所不容的人。在多所學校的頻繁轉學,體現出「他」對自我認知的混亂。退學在家蟄居的日子,提供了一個讓「他」廣泛閱讀的機會,也使得「他的幻想,愈來愈大了,他的憂鬱症的根苗,大約也就在這時候培養成的」。家庭教育,沒有給與他對於情慾問題的正確指導。因此,他只能通過對文學作品的閱讀獲取「性」的知識。這種方式,很容易使人誤入歧途。這在之後的章節中得到了印證。第四節里,在一個人從東京到N市的旅途中,「他的胸中忽然升了萬千哀感,他的眼睛忽然覺得熱起來了」。隨即,主人公自嘲道:「你也沒有情人留在東京,你也沒有弟兄知己住在東京,你的眼淚究竟是為誰灑的呀!」我們再次深切感受到主人公敏感多情而又極其脆弱的內心。在N市的生活,使他與自然更加親近,也使他「從始祖傳來的苦悶」一日日的增長。由於性的苦悶無處釋放,「他」只好採取自慰的方式來排遣膨脹的情慾。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然而,對於從小受「身體發膚不敢毀傷」、萬惡淫為首的「聖訓」教育的主人公而言,自慰竟成了不可饒恕的罪惡。這種罪惡感,並非來自外在的壓力,因為除了主人公自己並沒有人知道這個秘密。關鍵在於其已經把儒家對於性慾的壓抑內化為自我的道德典範,在他身上始終充滿著慾望與理智的沖突。每一次,人性的原始慾望都沖破了理性的限制。因此,「他的自責心同恐懼心,竟一日也不使他安閑,他的憂鬱症也從此厲害起來了」。暑假過後,「他的兩頰的顴骨更高起來,他的青灰色的眼窩更大起來,他的一雙靈活的瞳仁,變了同死魚的眼睛一樣了。」因此,自慰事件在主人公憂鬱症的發展中,極其重要。對自己這種行為產生的罪惡感,令他受盡自我內心世界的折磨。由此,「他」對愛情的渴望,已經從純精神的安慰轉為對肉體的快感的渴求。這種渴求,首先訴諸於主人公自身,即自我安慰,自我滿足。這就不難理解主人公日後的偷窺事件,是其人生軌跡之必然。
從第五節起,郁達夫把我們從對主人公過去生活的敘述中帶回到現實中來,也就是說,自慰事件發生在他與兩個日本女生偶遇之前。暑假過後,秋天到來,而「他的循環性的憂鬱症,尚未離他的身過」。此時,他感到,不僅日本人無法同情他,連他的中國同學竟也無法理解他了。身在異國他鄉,他感到雙重的孤寂:既不能得到異族人的接納,又遭到同族人的遺棄。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愛上了旅館房東的女兒。然而,雖然他心裡非常愛她,非常想同她說說話,卻總是裝出一副「兀不可犯」的樣子,為了壓抑自己的情慾,他甚至故意躲避起她來。這種自欺欺人的心態和行為,是病態的,也是變態的。這種變態情慾最終在對房東女兒洗澡的偷窺事件中爆發。「那一雙雪樣的乳峰!那一雙肥白的大腿!這全身的曲線!」,「仔仔細細的看了一會,他面上的肌肉,都發起痙攣來了」。赤裸裸的慾望,如洪水般一瀉無余,徹底淹沒了主人公的理智,這絕對是對孔孟之道最強烈的嘲諷!曾經在「他」腦海中幻想過的女人的裸體的形象,此時,已成為活生生的人體曲線呈現在眼前。從書本中得到的關於「性」的認知,第一次在現實中得到認證。這種畸形的認證,給主人公的身心以極大的傷害,也使讀者難以對「他」產生寬容與理解。第一次,主人公的身上刻上了猥瑣的烙印。為了逃避責任,「他」從旅館搬到了梅園。第六節中在梅園的生活,使「他的憂鬱症(Hypochondria)又變起形狀來了」。這一節的內容,是對前一節的深化。主人公的遭遇更加不幸起來。從與中國同學的決裂,竟然發展到與自家親兄弟的決裂。這讓「他」越發自哀自怨起來了。主人公的自虐傾向表現得非常明顯:「他又把自家的好處列舉出來,把他所受的苦處,誇大的細數起來。他證明得自家是一個世界上最苦的人的時候,他的眼淚就同瀑布似的留下來。」,「他覺得悲苦的中間,也有無窮的甘味在那裡」。天氣日益寒冷,「他」也日漸適應了與長兄決裂後的生活。正當「他」在自然的感染下,自哀自悼,流下「兩泓清淚」,決定饒恕世人的罪惡之時,竟然遇到了一對在野外約會的情人。偷窺女子洗澡的事件,在這一節中以偷聽情人的野合而深化:「他同偷了食的野狗一樣,就驚心吊膽的把身子屈倒去聽了。『你去死吧,你去死吧,你怎麼會下流到這樣的地步!』」。隨著這對情人情慾的高漲,「他」的變態情慾再一次得到得到釋放。在對二人情事的偷聽中,「他」把自己幻想為當事人,通過他人情慾的滿足使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他的眼睛同火也似的紅了起來。他的上齶骨同下齶骨呷呷的發起顫來」。通過肖像描寫,我們看到了主人公內心慾望的熾烈和扭曲。讀者再也找不到任何饒恕「他」的理由。他竟是如此變態和下流!同時,他也是如此可憐與可悲!正常的慾望,他既不敢表達,又不能抑制,所以只能通過非正當的形式舒緩。人性的扭曲,心靈的扭曲,觸目驚心的呈現在我們面前,「他」的墮落更加無葯可救,也更加欲罷不能。 第七、八節里,主人公的憂鬱症達到了高潮。在偷聽事件之後,他乘車離開梅園,卻在路上遇到了招徠客人的妓女。郁達夫細致地刻畫出主人公宿娼時的心理:「要想進去又不能進去,要想出來又不得出來;可憐他那同兔兒似的小膽,同猿猴似的淫心,竟把他先到一個大大的難境里去了」。即使是面對妓女,《沉淪》里的主人公仍然感到深深的自卑。這是讓人難以理解的。在這兩節中,作家多次寫到了主人公的「哭」。當「他」終於決定走進妓院的時候,「他」「幾乎要同小孩似的哭出來了」。當侍女問起「他」從何處來時,「他全身發起抖來,他的眼淚又快滾下來了」,承認自己是「支那人」是一種徹骨的痛楚,在一個如花少女面前。在妓院中與侍女調情本是正常的事情,可是「他」卻總是不敢放縱自己。在一個能夠釋放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裝作聖人;在不能夠表達情慾的場合,他偏偏要以偷聽偷窺的方式來排遣心中的壓抑。簡直讓人匪夷所思!最後一節里,主人公對於自己宿娼的行為感到深切的懊悔;「我怎麼會走上那樣的地方去的?我已經變了一個最下等的人了。悔也無及,悔也無及。我就在這里死了吧。」「想到這里,他的眼淚就連連續續的滴了下來。」在對祖國富強的熱切呼號中,「他的眼淚便同驟雨似的落下來」,主人公最終沉淪在茫茫大海之中。
綜上所述,《沉淪》中的主人公,其憂鬱症的流程可以概括如下:起源於退學在家蟄居時對文學作品的廣泛閱讀,對於性的認識停留於純精神層面(第三節)。離開中國到日本學習,從東京轉到N市,隨著春季的到來,開始自慰。變態情慾由純精神層面轉向對肉慾的渴望,主要訴諸於自身(第四節)。秋季到來,學校開學,日益自怨自艾,覺得與世人所不容,這是其循環性憂鬱症的開始(第一節)。路上偶遇兩個日本女學生,使他的憂鬱症日益嚴重,在日記中首次抒發了對於愛情的強烈渴望(第二節)。他愛上了房東的女兒,並偷窺這個女子洗澡。變態情慾從自身轉向他人,從想像轉到現實(第五節)。為避免受到指責,搬進梅園。一個偶然的機會偷聽了別人的情事。主人公的情慾在這對情人情慾的滿足中獲得滿足,變態情慾由現實轉回想像(第六節)。離開梅園,遇到招徠客人的妓女,變態情慾由想像再次轉回現實。主人公壓抑已久的慾望終於得到滿足,他的生命也終於走到盡頭(第七、八節)。郁達夫喜歡稱他在性事上的挫折為「憂鬱症」,因此「憂鬱症」是作家筆下浪漫主角的重要特徵。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去解釋《沉淪》主人公對此抱有的過分自咎的心理呢?
通常的看法是,《沉淪》抒發的不僅僅是性的苦悶,還是時代的苦悶。作家把愛情當作一個社會問題,作為「時代病」的一種突出症狀予以表現。可以這樣說,「他」總是把自己愛情苦悶的根源歸咎於國家、民族的衰敗。然而,《沉淪》主人公把自己的死與民族命運聯系起來究竟具有何種程度的真實性?我認為,時代的苦悶、國家民族的苦悶,只是作為郁達夫小說中性苦悶的大背景而存在,深層的原因要從主人公內在的心理特質方面來尋找。中日甲午戰爭里,昔日的「彈丸之地」竟然將「泱泱大國」打得一敗塗地,這不能不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到切膚之痛。因此,當時日本人對於中國人的蔑視是必然的事實。然而,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仍然還有很多貧民階層。有很多家庭條件並不很優越的日本女孩子,還是非常樂意與中國留學生戀愛乃至結婚的。正如李歐梵在《現代作家的浪漫一代》中所說,當郁達夫還在為愛情而躊躇煩惱苦悶不已的時候,郭沫若卻已經流連於與眾多日本女子的愛情之中了。《沉淪》的主人公,在飽受憂鬱症折磨的短暫一生中,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始終交織在一起,構成其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學校上課,身處眾多日本同學之中,卻無法融入其人際交往圈時,這位少年想到「他們都是日本人,他們都是我的仇敵,我總有一天來復仇,我總要復他們的仇」。在懊悔與兩位日本女學生偶遇時的怯懦,想起女子的眼波並不是為自己而送時,這位少年想到「哎!哎!她們已經知道了,已經知道我是支那人了,否則她們何以不來看我一眼呢!復仇復仇,我總要復她們的仇」。在循環性的憂鬱症困擾之下,他「對了那幾個中國同學,也同日本學生一樣,起了一種復仇的心」,由此他感到了雙重的孤寂。在與長兄決裂之後,「他因為想復他長兄的仇」而棄醫從文,以此來「永遠敵視」他的長兄。偷聽別人的情事之後,這位少年竟以與年輕侍女「宣戰」的姿態走入妓院,在受到侍女冷落後心裡罵道:「狗才!俗物!你們都趕來欺侮我么?復仇復仇,我總要復你們的仇」。可以說,《沉淪》的主人公對周遭的人事一直懷有敵視之心。當他在現實中受挫時,便要向周圍的一切復仇。可是,這種復仇,並沒有任何實際上的效果。他並沒有給周圍人造成傷害,甚至沒有對周圍人的生活產生任何影響。他所謂的復仇,只是自我的一種精神慰藉,一種顧影自憐的哀嘆罷了。現實的苦悶給他造成的精神創傷,在不斷幻想著的復仇心態中得到了緩解。一句句空喊的復仇口號,只能證明主人公在現實生活中的不得志及弱勢地位,證明主人公的怯懦及可悲。因此,逃避心態便成為他心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淪》里的少年,面對人生的苦悶,所想到的並非是抗爭,而是逃避。在中國時,他從一所學校轉到另一所學校,卻始終不能如意。因此,他離開中國來到日本。預科卒業後,離開東京來到產美人的N市,和周圍人的隔膜使得大自然成為他的「避難所」。在現實中,他不敢面對日本女子的眼波,只能在日記中釋放自己對於愛情的熱望。偷窺房東女兒洗澡之後,驚恐非常的他逃出旅館搬進了梅園。在梅園中偶然偷聽到別人的情事後,他坐上不知是開往哪裡的電車逃離了梅園。這次逃離卻使他有了一次宿娼的經歷,由於無法自己所犯的罪惡,他最後投身於茫茫的大海之中。至此,這位少年的逃亡終於劃上了句號。從中國到日本,從東京到N市,從旅館到梅園,從梅園到妓院,從妓院到大海,面對自己的墮落,他從來不曾勇敢的直面過。遇到問題,犯了錯誤,立刻逃之夭夭。郁達夫小說中的很多男主人公好像總是很喜歡乘上不知到達何處的電車逃離目前的生活困境。這種典型的逃避心態,折射出主人公怯懦的內心世界,似乎「逃離」便可解決所有的問題,便可抹掉自己所犯的錯誤。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在《沉淪》主人公的身上表現得非常突出。諷刺的是,這種逃避反而把他推入了更加不堪的困境。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淪的開始。無法擺脫生存困境的現實,不僅讓主人公的逃避心態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了他對周圍人事的復仇心態。無論是逃避,還是復仇,都根源於主人公的自悼心態。作為弱質男子,他並不能夠自食其力,沒有足夠的獨立性。《沉淪》的主人公具有強烈的自虐心理,他樂於把自己想像成一個常年受苦,在黑暗的生活里沮喪漂泊的失敗者。在充滿自怨自艾的哀嘆中,他首先需要的是來自異性的愛憐和同情。對於自己過分的憐愛,以及懦弱早熟的性情,使他在現實生活中處處碰壁。他的感傷,既是弱國子民的感傷,也是個人的身心俱疲。他為自己構建了一個非常悲慘的個人生活幻像,並沉淪其中難以自拔。因此,《沉淪》的主人公便呈現出一種為郁達夫筆下人物所特有的感傷美和病態美。他的苦悶情懷,及由此而生的頹廢和變態心理言行,是細致而真實的。
郁達夫的小說,以其帶有鮮明個性特徵的心理剖白在文壇上獨樹一幟。在對《沉淪》主人公憂鬱症的梳理之後,我們感受到交織在其內心世界的復仇心態、逃避心態及自悼心態三者之間所構成的張力。如何真正走入文本,成為「在場者」,是我們解讀《沉淪》的關鍵,任何過度的臧否態度都是不可取的。
⑺ 妹妹背著洋娃娃 故事背景
據說這首歌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故事:此「妹妹」原名為「北村玉上」,是一位將軍的外房妻子的女兒。
自幼變其貌不揚,而稍年長時則更為醜陋。
也因此父親從不見她,而玉子也不曾對父親留下任何感覺…
玉上因此不願見人,而日漸封閉。連自己母親與妹妹都不敢親近她…
只因為當時把丑當為一種會傳染的瘟疫。
而唯一能陪伴玉上的只有那一臉笑容且永遠如此的娃娃.不管早上晚上,玉上都抱著它…
悲哀的玉上終在十五歲正要花樣年華之時,因自悲與厭世之感,於自己的房間內上吊自盡…
更因為玉上自幼的封閉,根本沒有人會進她的房內。
就這樣,直到屍體頭發由腰長到地板,衣服由白變為暗紅,才被自己的母親發現…
母親見此痛哭失聲,在處理完後事,母親一直無法忘去當時的情景,她將一切攬到自己偏愛次女的錯。
就這樣,母親也悲痛的日漸虛弱,終在自己30歲時,憂郁而死
臨走前依然抱著娃娃,彷佛是認為自己就要跟著女兒一塊去了……
事情在母女的相繼去世下漸漸平淡。
不過總在夜晚烏鴉啼叫之時,傳出微弱之聲… !
「媽媽!我真的好寂寞」~「媽媽!為什麼你總是不陪著我?」
而傳出聲音的地方,正是她們母女自縊之處。
而屋內唯一屬於她們的東西,就只有那白臉微笑的娃娃!
為了平息人們的恐懼,將軍派雕工將娃娃的臉雕刻成貓臉(日本以貓為吉祥物),
但為了不再讓它發出聲音(根本是將軍自己對偏房女兒的罪惡感所生的恐懼),將軍命人不準在貓臉刻出嘴
就這樣,娃娃放置在部屋內渡過了百餘年…..
而就在鎖國政策之後的一連串戰爭,北村一家被屠殺殆盡,當然也被強奪了所有的一切,就這樣,身為洋人眼中的古物娃娃,被輾轉賣到各地,那娃娃幾年後被賣到某個玩具店當貨品,被另一個女孩帶回了家。一天,她吃過晚飯後就背著娃娃到後園賞櫻花,然後她忽然聽到一些笑聲—一些怪異的笑聲。
「媽媽...媽媽...」那女孩開始感覺有點不對了,她回頭一看,看到她的娃娃哭著叫媽媽...
雖然娃娃在這近百年內被公開於世,但故事依舊少為人知
而因娃娃的樣貌討好,所以贗品極多,流於各地。
但平常人收藏它就只由於它的討人外形。
擁有這如此凄涼故事的娃娃,你也一定見過,它就是那原為人樣的沒有嘴巴的白臉貓——HELLO KITTY.
⑻ 於心有愧的創作背景
《於心有愧》是鍾達茵第一次為陳奕迅作曲的歌。鍾達茵作曲的時候,腦海中就是陳奕迅在舞台上皺著眉頭左右搖擺的樣子。林夕這次作詞,不再玩華麗飄渺,改玩一針見血,大膽地表達對年少氣盛的感情一不小心可能會累人一世,最後入土也未能為安這樣的罪惡感 。
⑼ 妹妹背著洋娃娃背後的真實故事
講的是一個小女孩(也就是歌詞中的洋娃娃)原本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有一個溫馨的家。一天,她的爸爸喝醉了,頭昏腦漲之中,用斧頭砍死了妻子(也就是小女孩的媽媽),後來小女孩和爸爸把媽媽埋在了院子里的櫻花樹下,爸爸怕小女孩說出去,就也砍死了她,並把她的皮剝了下了,做成了洋娃娃。後來,男子(也就是爸爸)又娶了一個女人,和她生了孩子,也是一個女孩。男子把小女孩皮做的娃娃送給了和她。(也就是歌詞中的妹妹)
⑽ 罪惡感的創作背景
專輯之所以用《罪惡感》命名,是因為黃麗玲覺得有兩年的時間沒有出過專輯,對歌迷有罪惡感。家人給了黃麗玲支持和鼓勵,為了實現夢想黃麗玲犧牲了陪伴家人的時間,對家人有罪惡感,她想把所有的「罪惡感」唱出來 。
黃麗玲說,《罪惡感》這張專輯跟生活的每一件事情都息息相關,不管是在講愛情、生活,專輯里不只有黃麗玲的故事,也有朋友們的一些生活經歷 。
專輯以「探索愛情里的罪惡感,尋找婚姻里的平衡感」為核心,集結方大同、小宇、Matzka、林夕、黃偉文、陳建騏、徐世珍、鄔裕康、葛大為、嚴雲農、小寒、李榮浩等音樂人打造專輯歌曲。
唱片公司聘請造型師Thomas為黃麗玲的專輯置裝,搭配10套不同風格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