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爾布雷斯夫婦的背景簡介
動作研究之父: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Frank Bunker Gilbreth,1868-1924)。他們是第一個把工業工程從一種實驗和經驗的辦法,變成一種比較科學的辦法,他們兩人的工作對於工業工程的誕生起了非常決定性的作用,一直到今天,工業工程發展的思路依然與他們兩個人當初所做的工作密切相關,今天我們所關注的系統更大了,但我們所追求的仍然是效率和效益。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1868年出生在美國緬因州費爾菲爾德。吉爾布雷斯在安得福學院和波士頓學院學習時,成績優異。1885年他通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卻因家庭困難沒有入學,而是進入建築行業,並以一個砌磚學徒工的身份開始了職業生涯。這樣,年僅17歲的他就開始在一個建築承包公司那裡做學徒工。在以後的10年時間里,吉爾布雷斯刻苦鑽研,努力工作,終於設計出一種新的腳手架,發明了建造防水地窖的新方法,不僅如此,他在混凝土建造方面也有許多革新。因為在技術上的傑出成就,他成為公司的總監。
1895年,吉爾布雷斯在波士頓注冊登記了自己的建築承包公司。由於技術發明專利權的保護,以及吉爾布雷斯在業務管理方面的諸多改進,他的公司辦得十分紅火,以後逐漸從建築承包業擴展到建築咨詢業,在美國的紐約和英國的倫敦都設有辦事處。他根據自己的豐富經驗著書立說,在這個過程中,吉爾布雷斯對一般管理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10年,吉爾布雷斯對東方鐵路運費案極感興趣,並參加了倡導科學管理的集團。
1912年,在泰羅與甘特的影響下,吉爾布雷斯放棄了收入頗豐的建築業務,改行從事「管理工程」的研究,他在體力勞動的操作方法上很有造詣。他的妻子莉蓮對他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912~1917年的5年時間內,他把美國普羅維登斯市的新英格蘭巴特公司作為自己的試驗基地。由於他的出色的研究成果,很快他就贏得了管理專家的榮譽。1924年6月14日,由於心臟病,正在准備參加布拉格國際管理大會的吉爾布雷斯突然死去,當時他才56歲。
莉蓮·吉爾布雷斯(1878—1972)心理學家和管理學家,是弗蘭克·吉爾布雷斯的夫人,也是美國第一個獲得心理學博士的女士,被稱為「管理第一夫人」。原名叫做莉蓮·莫勒,出生於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奧克蘭,畢業於加利福尼亞大學的英語系。為了同丈夫合作研究,她改學了心理學。1912年,莉蓮完成了博士論文,但是加利福尼亞大學卻不能授予她博士學位,堅持讓她再回校讀一年。莉蓮·吉爾布雷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在撫養12個孩子的繁忙家務勞動之餘,潛心於管理心理學的研究,並寫成了著作《管理心理學》。爾後,在1915年獲得布朗大學的博士學位。
1924年,當弗蘭克·吉爾布雷斯辭世後,她接替了丈夫的工作,並且使自己也成為工業界的一個榜樣。在1938年評選的「有行使美國總統權力才能」的12位婦女中,莉蓮·吉爾布雷斯榜上有名。
1944年,《加利福尼亞月刊》評論道:「莉蓮是一位天才。」
2. 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實踐應用
吉爾布雷斯夫婦對科學管理進行了驗證。他們創造了一種衡量方法,通過它,有助於進一步打破衡量和管理的界限。在《疲勞研究》(1916)一書中,吉爾布雷斯寫道:「生活的目標就是幸福,不管我們對於幸福的理解有多麼的不同。以一種發自內心保護人類生活的情感去消除疲勞和杜絕浪費。無論他都做了什麼或是沒有達到根本目的,我們必須增加『讓人感到幸福的時間』。」
吉爾布雷斯研究問題的角度被他們稱做「動作分析」。最為著名的是,弗蘭克·吉爾布雷斯仔細審視了磚瓦匠的工作。其實他本人就多才多藝,自己也是一位磚瓦匠和建築學家。這些磚瓦匠的工作是低效的。對此,吉爾布雷斯設計了一種能大大減少捆綁,提高效率1倍的腳手架,並為此申請了專利。吉爾布雷斯還發明了一整套動作流程圖,並且與打字機的生產者雷明頓(Remington)合作,協助研發出一種更為有效的德沃夏克鍵盤布局。
他們在照相機的幫助下,對磚瓦匠的活動進行了分析,使得吉爾布雷斯能夠認定整個活動由16個單個動作組成。這些單個動作被他們稱為:「基本分解動作」。
盡管他們的許多努力引人發笑,他們的盲目熱情也將他們引入一些歧途,但吉爾布雷斯夫婦對管理思想仍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將衡量方法提高到一個適用廣泛的高度,並使之成為管理的一個核心任務。
3. 請分別介紹一下吉爾布雷斯和泰勒,詳細些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出生於美國緬因州費爾菲爾德,在安得福學院和波士頓學院學滿後畢業並進入建築行業,之後在設計了一種新的腳手架和發明了建造防水地窖的新方法。1895年,他在波士頓登記了自己的建築公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被譽為「動作研究之父」。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丙辰年)—1915(乙卯年)),美國著名管理學家,經濟學家,被後世稱為「科學管理之父」,其代表作為《科學管理原理》。
(3)吉爾布雷斯夫婦的主要貢獻是創造擴展閱讀
弗蘭克·吉爾布雷斯人物經歷:弗蘭克·吉爾布雷斯,1868年出生在美國緬因州費爾菲爾德。吉爾布雷斯在安得福學院和波士頓學院學習時,成績優異。
1885年他通過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入學考試,卻因家庭困難沒有入學,而是進入建築行業,並以一個砌磚學徒工的身份開始了職業生涯。
這樣,年僅17歲的他就開始在一個建築承包公司那裡做學徒工。在以後的10年時間里,吉爾布雷斯刻苦鑽研,努力工作,終於設計出一種新的腳手架。
發明了建造防水地窖的新方法,不僅如此,他在混凝土建造方面也有許多革新。因為在技術上的傑出成就,他成為公司的總監督。
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人物經歷:
1878年,轉入費城米德維爾鋼鐵公司(Midvale steel Works)工作。從機械工人做起,歷任車間管理員、小組長、工長、技師等職,他在該廠一直干到1890年。
1881年,泰勒開始在米德維爾鋼鐵廠進行勞動時間和工作方法的研究,為以後創建科學管理奠定了基礎。同年,在米德維爾開始進行著名的「金屬切削試驗」,經過兩年初步試驗之後,給工人制定了一套工作量標准,米德維爾的試驗是工時研究的開端。
4. 吉爾布雷斯夫婦在管理心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主要貢獻
吉爾布雷思夫婦對科學管理的發展有重大的貢獻。弗蘭克·吉爾布雷思重視工作效率, 其夫人重視勞動者的心理作用。他倆從事動作分析研究, 發明和應用了許多新技術。首先使用拍攝電影的方法, 分析和改善動作, 尋求「最佳法」以提高工作效率。又把工人的操作動作分解為17 個「動作的基本元素」。通過各種動作分解, 剔除不必要的動作, 形成新的工作方法。另外。吉爾布雷思夫婦關心工作中人的因素,強調在應用科學管理原理時必須首先看到工人的存在, 了解他們的性格、需要, 認為引起工人的不滿不是工作的單調乏味,而是主管部門對工人的漠不關心, 這對後來行為科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5. 比較古典管理學派的三位傑出代表人物的管理思想,他們的管理思想過時了沒有在當今的管理實踐中應當如何
古典管理學派是資本主義企業管理史上,同時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首次出現的較系統、較成熟的管理理論派別。初創和形成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20世紀
30年代進一步發展,至今仍有較大影響。它又可以分為兩大基本流派:「科學管理」理論。奠基者和主要代表為美國的F.W.泰羅,以及甘特、吉爾布雷斯夫
婦、埃默森等。代表性著作有 《車間管理》、《科學管理原理》 (泰羅,1903和1911年)。該派的主要理論貢獻是:
最先提出「管理科學」的概念和「總結經驗——上升理論」這一進行管理理論研究的基本途徑;
最先較系統地提出了若干管理原理,如「科學」、「協調」、「合作」、「最高的產量」、「最高的效率」,最先主張「關心工人」
(吉爾布雷斯夫婦)、研究工人的「工作動機」並推行「個體化原則」,用工人所長 (泰羅),最先在勞動人事管理領域藉助技術手段 (計時器等)
推行標准化、計量化作業管理,開展動作研究,實行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 (泰羅、吉爾布雷斯夫婦等)。
6. 吉爾布雷斯夫婦的吉爾布勒斯夫婦的動作研究思想精要
吉爾布雷斯夫婦認為,要取得作業的高效率,以實現高工資與低勞動成本相結合的目的,就必須做到:
◆第一,要規定明確的高標準的作業量——對企業所有員工,不論職位高低,都必須規定其任務;這個任務必須是明確的、詳細的、並非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他們主張,在一個組織完備的企業里,作業任務的難度應當達到非第一流工人不能完成的地步。
◆第二,要有標準的作業條件——要對每個工人提供標準的作業條件(從操作方法到材料、工具、設備),以保證他能夠完成標準的作業量。
◆第三,完成任務者付給高工資——如果工人完成了給他規定的標准作業量,就應付給他高工資。
◆第四,完不成任務者要承擔損失——如果工人不能完成給他規定的標准作業量,他遲早必須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
上述內容是指要科學地規定作業標准和作業條件,實行刺激性的工資制度。其中,作業標准和作業條件必須通過時間研究和動作研究才能確定下來,而這種刺激性的工資制度,也就是差別計件工資制。 時間研究就是研究各項作業所需的合理時間,亦即在一定時間內所應達到的或合理的作業量。進行時間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制定作業的基本定額。吉爾布雷斯夫婦指出,收益分享制和獎金制存在的一個通病,就是它們在完成作業所需的時間規定上都缺乏科學的依據,因而對作業過程就無法給以合理的指導和控制。而這一點,對僱主和工人雙方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
動作研究是把作業動作分解為最小的分析單位,然後通過定性分析,找出最合理的動作,以使作業達到高效、省力和標准化的方法。
動作研究是研究和確定完成一個特定任務的最佳動作的個數及其組合。弗蘭克·吉爾布雷斯被公認為「動作研究之父」。
吉爾布雷斯夫婦通過對於動作的分解研究發現,一般所用的動作分類,對於細致分析來說是過於粗略了。因此,吉爾布雷斯把手的動作分為17種基本動作,如拿工具這一動作可以分解成17個基本動素:尋找、選擇、抓取、移動、定位、裝備、使用、拆卸、檢驗、預對、放手、運空、延遲(不可避免)、故延(可避免)、休息、計劃、夾持等。吉爾布雷斯把這些基本動作定義為動素,而動素是不可再分的。這是一個比較精確分析動作的方法。
吉爾布雷斯夫婦為了記錄各種生產程序和流程模式,制定了生產程序圖和流程圖。這兩種圖至今都還被廣泛應用。吉爾布雷斯夫婦除了從事動作研究以外,還制定了人事工作中的卡片制度——這是現行工作成績評價制度的先驅。他們竭力主張,管理和動作分析的原則可以有效地應用在自我管理這一尚未開發的領域。他還把動作研究擴展到疲勞研究領域,並從建築業擴大到一般製造業。他們開創了對疲勞這一領域的研究,該研究對工人健康和生產率的影響一直在持續。 所謂差別計件工資制,就是「對同一種工作設有兩個不同的工資率。對那些用最短的時間完成工作、質量高的工人,就按一個較高的工資率計算;對那些用時長、質量差的工人,則按一個較低的工資率計算」。
實行這種工資制度,要求按日及時計算工作成果,即要求對每個工人的生產成果及時檢驗和快速地統計、公布,使他們每天都能了解他前一日的工作情況,這樣,就會刺激每個工人都必須盡最大的努力去工作。
差別計件工資制是同科學管理的其他制度密切聯系著的。因此,實行這種工資制度必須具備相應的條件,這就是:
第一,要制定科學的定額。如果定額是不合理的、不科學的,則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就失去了依據。因此,首先必須進行動作研究和時間研究,這是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的最基本的前提條件。
第二,要設立制定定額的機構。吉爾布雷斯夫婦認為,這個機構應當具備與工程部門和管理部門同等的威信與權力,並用同樣科學的與實際的方式組成和管理。
第三,要改進生產管理,保證生產條件的規范化和正常化,以使工人每天都能達到最高產量,並使每個工人都能夠得到一致的、公道的和平等的機會。
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的結果,雖然工廠要對工人付出較高的平均日工資,但卻能因此而取得更高的經濟效益。然而,對於工人來說,實行差別計件工資制卻意味著資本家對他們剝削的加深。 動作的經濟原則即用於分析和改進操作動作的原則,應該說這是吉爾布雷斯夫婦做出的最大成績的領域,他們將動作經濟原則分為三大類:
(1)關於人體的運用。雙手應同時開始並完成動作;除規定休息時間外,雙手不應同時空閑;雙臂的動作應對稱;手的動作應以最低等級而能得到滿意的結果者為妥;物體的運動量應盡可能利用,但如需用體力制止時,則應將其減至最小限度;連續的曲線運動比含有方向突變的直線運動好;彈道式運動比受限制或受控制的運動輕快;動作應盡可能帶有輕松自然的節奏。
(2)關於操作場所的布置。工具物料應放置在固定場所;工具物料等裝置應布置在工作者的前面就近處;零件物料的供給應利用其重量附至工作者手邊;「墜送」方法應盡可能利用;工具物料應依照最佳的工作順序排列;應有適當的照明設備,使視覺滿意舒適;工作台及坐椅的高度應使工作者坐立適宜;工作椅的式樣及高度應能使工作者保持良好的姿勢。
(3)關於工具設備。盡量解除手的工作,而以夾具或腳踏工具代替,可能時,應將兩種工具合並為一;工具物料要盡可能預先放置在工作位置上;設計手柄時,應盡可能使手柄與手的接觸面增大;機器上的杠桿、十字桿及手輪的位置,應能使工作者的姿勢變動最小,並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械力。
上述3類原則可歸納為4項要求:
——兩手應盡量同時使用,並取對稱反向路線。
——動作單元要盡量減少。辦法是:刪除不必要的動作;設法將兩種或兩種以上動作結合起來,將兩種以上工具合並起來;將材料、工具及零件按操作順序排列在適當位置;將裝配用的材料與零件裝在特殊設計的容器里。
——動作距離要盡量縮短。工作時的人體動作可以分為五級,即:手指動作,手指及手腕動作,手指、手腕、及前臂動作,手指、手腕前臂及上臂動作,手指、手腕、前臂、上臂及身體動作。級次越高,所費的時間和體力越大。因此要盡量使用較低級次的動作,以縮短動作距離。同時,應注意兩手的作業范圍和兩眼的有效視野。
——盡量使工作舒適化。
7. 吉爾布雷斯夫婦的介紹
吉爾布雷斯夫婦兩人,夫人是個心理學家。之於工程管理學(工效學),他們改進了泰勒的方法,泰勒方法我們稱為「工作研究」,而他們的方法,我們稱為「運動研究」。其差別在於,泰勒是基於在生產線上找工人作實驗的方法,吉爾布雷斯夫婦發明了一個「動素」的概念,把人的所有動作歸納成17個動素,如手腕動稱為一個動素,就可以把所有的作業分解成一些動素的和。對每個動素做了定量研究之後,就可以分析每個作業需要花多少時間。
8. 西方管理理論出現哪些分支每個理論分支的內容與特徵各是什麼
西方管理理論出現哪些分支?每個理論分支的內容與特徵各是什麼?答:西方管理理論可被劃分為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數量管理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和質量管理理論。(1)古典管理理論:19 世紀末和20 世紀初在出現於歐美,它可分為科學管理理論和組織管理理論。①科學管理理論著重研究如何提高單個工人的生產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羅、吉爾布雷斯夫婦以及甘特等。泰羅的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工作定額、標准化、能力與工作相適應、差別計件工資制、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相分離。吉爾布雷斯夫婦在動作研究和工作簡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貢獻。甘特最重要的貢獻是創造了「甘特圖」,另一貢獻是提出了「計件獎勵工資制」。②組織管理理論著重研究管理職能和整個組織結構。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約爾、馬克斯·韋伯和切斯特·z·巴納德等。法約爾把管理職能劃分為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並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 條原則。韋伯對管理理論的主要貢獻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巴納德對管理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在《經理人員的職能》一書中,他認為在組織中,經理人員是最為重要的因素。(2)行為管理理論:形成於20 世紀20 年代。梅奧對其領導的霍桑試驗進行了總結,闡述了與古典管理理論不同的觀點——人際關系學說(主要內容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維克托·H·弗魯姆和戴維·麥克萊蘭分別提出了雙因素理論、期望理論和成就需要理論。(3)數量管理理論:產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它是指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如先進的數學方法、電子計算機技術、系統論、資訊理論和控制論等)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做出最優規劃和決策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運籌學、系統分析和決策科學化。(4)系統管理理論:是指運用系統理論中的范疇、原理,對組織中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特別是組織結構和模式進行分析的理論。組織是一個系統,可以把系統分解為子系統,子系統還可以再分解。系統在一定的環境下生存,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系統在投入一轉換一產出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以獲得自身的發展。(5)權變管理理論:是20 世紀70 年代在美國形成的一種管理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力圖研究組織與環境的聯系,並確定各種變數的關系類型和結構類型。它強調管理要根據組織所處的環境隨機應變,針對不同的環境尋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權變管理理論著重考查有關環境的變數與各種管理觀念和技術之間的關系,以使採用的管理觀念和技術有效地實現目標。環境變數與管理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就是權變關系,這是權變管理理論的核心內容。(6)質量管理理論:質量被定義為產品或服務滿足顧客目標或需要的能力。質量管理理論主要有兩項內容:不斷完善和再造。
9. 西方管理理論出現哪些分支,談談你最感興趣的理論分之
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數量管理理論、系統管理理論、權變管理理論、全面質量管理和20世紀90年代的管理理論新發展。
內容和特徵
一、古典管理理論
1.泰羅——科學管理理論
(1)工作定額(進行時間和動作研究,科學地確定工作定額)
(2)標准化(操作方法、工具、設備、材料、環境的標准化)
(3)能力與工作相適應(挑選和培訓「第一流的工人」)
(4)差別計件工資制
(5)計劃職能與執行職能相分離
特徵:著重研究如何提高單個工人的生產率。
2.組織管理理論
(1)法約爾:企業的基本活動和管理的五種職能(技術、商業、財務、安全活動)、管理的十四條原則(分工、權利與責任、紀律、統一指揮、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報酬合理、集權與分權、等級鏈與跳板、秩序、公平、人員穩定、首創精神、集體精神)
(2)韋伯的理想的行政組織理論:
a.等級、權威和行政制是一切社會組織的基礎;
b.理性-合法的權威是理想組織形式的基礎;
c.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是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
d.理想的行政組織的優點: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可靠性。
(3)巴納德的社會系統理論:
a.經理人員的職能主要有:建立並維護一個信息系統 、使組織中每個人都能做出貢獻 、明確組織的目標;
b.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
c.組織存在和發展的三個條件:明確的目標 、協作的意願 、良好的溝通。
特徵:組織管理理論著重研究管理職能和整個組織結構。
二、行為管理理論
1.梅奧及其領導的霍桑試驗四階段實驗:
工作場所照明試驗
1924-1927
繼電器裝配室試驗
1927.8-1928.4
大規模訪談
1928-1931
接線板工作室試驗
1931-1932
2.人際關系學說:
(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經濟人;
(2)企業中存在著非正式組織;
(3)生產率的提高主要取決於工人的工作態度以及他和周圍人的關系。
3.主要行為科學理論: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麥格雷戈的X、Y理論、赫弗魯姆的期望理論、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麥克蘭的成就需要理論。
特徵:闡述了與古典管理理論不同的觀點,人際關系學說。改變了人與機器不差別的觀點。
三、數量管理理論
1.運籌學
2.系統分析
3.決策科學化
特徵:數量管理理論是以現代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的成果為手段,運用數學模型,對管理領域中的人、財、物和信息資源進行系統的定量分析,並做出最優規劃和決策。
四、系統管理理論
1.組織是一個系統,是由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構成的。根據需要,可以把系統分解為子系統,子系統還可以再分解。(相關性、層次性)
2.系統在一定的環境下生存,與環境進行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系統在投入—轉換—產出的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調節,以獲得自身的發展。(環境適應性)
3.運用系統觀點來考察管理的基本職能,可以提高組織的整體效率,使管理人員不至於只重視某些與自己有關的特殊職能而忽視了大目標,也不至於忽視自己在組織中的地位和作用。(整體性)
特徵:運用系統理論中的范疇、原理,對組織中的管理活動和管理過程,特別是組織結構和模式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