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孟子的創造力

孟子的創造力

發布時間:2021-06-21 14:26:42

① 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大器,必須經得起苦難,受得起磨難。你對此有何看法

從中可以看出,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人在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1)孟子的創造力擴展閱讀

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這一段一直到今天依舊廣為傳頌,可以認識到在今天這樣的大環境中依舊是有許多人追求這樣的精神狀態。內心困苦,心思阻塞這一切都不可怕,古代的賢才都是這么過來的,只要我們自己昂起頭直面人生,那麼風雨後也終會見彩虹。

② 孔孟之道對中國人創造力有何影響

守規矩抑制了創新力。

③ 孟子認為:一個人要想成大器,必須經得起苦難,受得起磨難.你對此有何看法

孟子認為上天將要把重大任務落到這個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心志受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勞累,使他的身體感到飢餓,使他的身子窮困,並且使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能如意,藉此來使他的內心震動,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才幹。

只有經歷過一番艱難辛苦的磨礪之後的人,才能夠勝任和擔任重大的責任,因為這樣的人,其能力通常都會強於常人,實力會比普通人更強大,而實際的人生當中也是正確的。

(3)孟子的創造力擴展閱讀: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練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

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全文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④ 孟子二則 必先苦其心智,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要全文

出自《孟子·告子下》,原文如下: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里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磨練其人心志,以飢餓和睏乏考驗其人身形,擾亂其人業已開始的行動,目的就是要用上述這些艱難困苦來觸動其人之心靈,堅韌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沒有的能力。

人常常犯錯,然後才能改正;心內心憂困,思想阻塞,然後才能奮起;心緒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後才能被人了解。

一個國家,在內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

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畎,田間水渠。

舉:被選拔。

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築,搗土用的杵。

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士:獄官。

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海:海濱。

市:市井。

故:所以。

任:責任,擔子。

是:代詞,這,這些。

必:一定。

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心志:意志。

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體膚:肌膚。

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拂,違背,不順。亂,錯亂。

所為:所行。

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曾益:增加。曾,通「增」。

能:才幹。

恆:常常,總是。

過:過錯,過失。

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衡於慮:思慮堵塞。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佐。

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恆:常常。

亡:滅亡。

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4)孟子的創造力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2、賞析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選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著,作者從一個人的發展和一個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進一步論證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後水到渠成,得出「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的結論。

全文採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寫法,逐層推論,使文章緊湊,論證縝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即使語氣錯落有致,又造成一種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

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

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

而他也就在不斷沖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斗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

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孟子在提出「生於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 「死於安樂」。「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在內沒有能乾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

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這是精神上的死亡。緊接著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跡,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

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復拖沓之虞。

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盡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

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憤抒情」的結果。

⑤ 人類創造力的源泉有哪些

你的問題很難呀:
西方——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思想是17、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內中的指導容思想,主張要用人自已的思考和判斷去觀察解決問題。人類應該根據自己的理性去行事,無須依賴神和天意。 這一思想的倡導主要是反對當時阻礙資本主義發展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 最終目標是消滅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中國古代和近代——儒家思想:創始人是孔子,他的思想以仁為核心,主張君主要以仁侍民,反對苛政。孔子主張社會應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數,這是他思想的保守部分。
儒家的代表人物很多,孔子還有72名高徒,稱72賢人。
戰國時有亞聖孟子、荀子。
漢武帝時有董仲舒
宋朝時有朱熹

中國現代——馬克思主義思想:這一思想在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傳播到了我國,當時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後期的指導思想。他的傳入,為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也為民主革命的勝利提供了指導。

⑥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遇到憂郁困苦要激發自己的創造力是哪句

社會優化資源的人工越多,越容易超過西方創造出來,這個不清楚不知道,不好意思。

⑦ 人人皆堯舜體現創造性原理的什麼

曹交問道:「人人都可以做堯舜那樣的賢人,有這說法嗎?」
孟子說:「有。」
曹交說:「我聽說文王身高一丈,湯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卻只會吃飯罷了,要怎樣做才行呢?」
孟子說:「這有什麼難的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為他連一隻小雞都提不起來,那他便是一個沒有力氣的人。如果有人說自己能夠舉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個很有力氣的人。同 樣的道理,舉得起烏獲所舉的重量的,也就是烏獲了。人難道以不能勝任為憂患嗎?只是不去做罷了。比如說,慢一點走,讓在 長者之後叫做悌;快一點走,搶在長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點 走難道是人做不到的嗎?不那樣做而已。堯舜之道,不過就是孝 和悌罷了。你穿堯的衣服,說堯的話,做堯的事,你便是堯了。你穿桀的衣服,說桀的話,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曹交說:「我准備去拜見鄒君,向他借個住處,情願留在您的門下做學生。」
孟子說:「道就像大路一樣,難道難於了解嗎?只怕人不去尋求罷了。你回去自己尋求吧,老師多得很呢。」

⑧ 孟子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

「無為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道德經》的思想核心是「道」,「道」是無為的,但「道」有規律,以規律約束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萬事萬物均遵循規律。引申到治國,「無為而治」即是以制度(可理解為「道」中的規律)治國,以制度約束臣民的行為,臣民均遵守法律制度。
「無為而治」並不是什麼也不做,而是不過多地干預、充分發揮萬民的創造力,做到自我實現,走向崇高與輝煌。「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不妄作為。因為不違背客觀規律,遵循客觀規律而為,所以無所不為,就是什麼都可以做,只要你遵循道,遵循客觀規律。

⑨ 現代中國人為什麼普遍缺乏創造力 古代中國人為什麼創造力那麼強 難道是人種不同

(1)現行的應試教育,扼殺了中國人的創造力.
首先,「填鴨式」的應試教育已經實行了幾十年,影響了幾代人.這種教育模式,使學生總是按照常規的思維去解決問題,所謂的標准答案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扼殺了學生們問「為什麼」的權利!久而久之,使得學生們逐漸形成了思維學上所說的「思維定勢」.也就是說你處理某件事情,只會想到一個辦法來解決,而不會去想出其他的辦法,再從這些辦法中選出一個最合適的辦法來解決問題.記得有一個故事:在小學里,試卷上有一道這樣的題:彎彎的月亮象什麼?有一個小朋友這樣回答:「象香蕉!」結果被老師毫不留情的打了一個紅紅的「大差」,怎麼會是香蕉呢?應該是象「彎彎的小船」,這是標准答案!嗚呼!這等教育方式怎能培養出一個具有創造力的人才來?
其次,不論是家庭,社會還是學校,片面看重學生們的個人分數,都特別看重名次.正如有句話說: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充分表達出現在的人對分數的追求,這使得學生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把分數拔高,這樣才能在學校里得到老師們的「疼愛」,在家裡得到家長們的「寵愛」;在社會上得到人們的「喜愛」,成為學生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根本.所以他們的時間都在向分數看齊,無奈的做著「分數」的奴隸.根本沒有時間和心思去談發明創造.記得有一種說法:「中國人參加奧數,奧物是世界第一,實踐創造力是倒數第一」的話,可能這句話有些絕對,但我們不得不為此而汗顏,為此而感到慚愧!
最後,「一刀切」的應試教育,根本沒有按照學生們的個性,興趣,愛好等方面進行引導教育,而是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一個學生的優劣!在一個學校,不可能每個學生都是100分,這是很正常的,所以就不能用分數來區分學生的好壞.只有注重培養他們的個性發展,才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和創造力.再來看一則故事:如果中國的家長們在碰面時首先肯定會問「你的孩子在學校考了多少分?第幾名?的問題;而在西方家長則會問孩子:「你在學校過得快樂嗎?」前者不僅打擊了成績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還助長了成績好的學生的驕傲感和自滿感!到頭來是害人害已;而後一種教育方式則從心靈上關懷孩子,只要覺得快樂,什麼問題都能解決.更符合孩子們心靈的發展,更有利於其成長.
(2)缺乏自信.
(3) 仿製能力強
中國人的仿製能力,堪稱世界一絕!世界上某種新產品剛上市幾天,中國人就會製造了,因此,出現了許多針對中國的侵犯「知識產權」的訴訟,尤其是在中國加入WTO後這種訴訟更是接踵而至.。仿製能力雖然能夠從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中國人的聰明和智慧,但從長遠來講,這種聰明反而會被聰明誤!因為仿製能力強不僅侵犯了別國的知識產權,侵害了他們的智慧,而且損害了中國人在國際上的形象,對我們創造力的開發更是一種致命性的打擊,我們永遠只能跟著別人的腳步走,永遠也走不出屬於自己的路.這種盲目的仿製,使我們只局限於所擁有別人的東西,會慢慢的消磨掉我們僅有的那些創造力,最後就會被這個世界所淘汰!
(4) 缺乏危機意識.
由於固有的「報喜不報憂」的心態,而且課本上總是講的中國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地域遼闊,地大物博,資源豐富,還有就是近年來中國的GDP又增長了很多等等!這的確能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感到自豪和驕傲.但我們有沒有想過,中國有14億人口,如果是平均的話,我們還能這樣驕傲嗎?我們的祖先孟子先生早就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難道我們忘了嗎?正是由於我們缺乏危機意識,才會安於現狀,沒有了改造時代的激情,更談不上用創造性的思維去,改變生活,改造世界,探索未來!相比之下,我們的近鄰日本則是一個有著很強危機意識的國家,它是一個島國,國土面積小,資源貧乏,使得他不得不完全依賴於自己的創造力來彌補自身的不足,來求得生存.根據資料統計:到目前為止,日本共有12位人士獲得諾貝爾獎;有兩所世界頂級大學;有67家企業上了世界500強名單.豐田,松下,索尼這些都是響譽世界的名牌企業.
(5) 人們對科學的關注度極低.
經過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GDP強勁增長,人民的收入不斷提高.但伴隨而來的問題就是人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都產生了明顯的變化.以前是以科學家,發明家為自己的理想,而現在則更多的追求當官,做大老闆.所以,物質生活的提高必然會促使人們的觀念轉變.其次,學生們對科學知識極不了解.筆者曾參加學校里的「知榮辱,樹新風」的演講比賽,當我提到在場的同學,有誰知道我國現在有幾位航天員時,在場的兩百多人只有一人知道是三位!而當我問到香港的四大天王是那些明星時,全場頓時沸騰起來!可能只有一個人不知道(就是我)!這些能說明什麼?說明了現在的學生們的價值觀嚴重錯位,對科學發明持以冷漠的態度.最後,社會輿論對科學發明的關注度少.社會輿論作為當今人們了解世界的窗口,對人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有深刻影響.尤其是電視節目,可以說中國當今的電視劇都是「復古戲」,而歐美的影視劇都有超前意識.如病毒入侵,外星人入侵,異形變種等等,都是在認識世界,探索未來!
(6)歷史的創傷.
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陷入了長達100多年的戰亂年代.在當時內憂外患的時期中,根本談不上發明創造.這使得中國失去了100多年的科技創新的機會.失去了創造力發展的良好環境等.但這些都是客觀原因,然而主要是因為清政府的閉關鎖國的愚昧政策,在世界處於重大變革時期仍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後來,人們總結出了「落後就挨打」的警句,但「落後」絕不是經濟落後,文化落後,軍事落後,而是「創造力的落後」,導致了中國近代社會動亂的真正原因.

⑩ 求幾部關於中國人的創造力和傳統文化丟失的文學作品。

這個應該是你想要的。裡面他講了好多,比如在汽車,飛機,電腦製造方面中國的缺陷。
姚國華先生積聚大半生的思考和5年嘔心瀝血的系列力作:《全球化的人文審思與文化戰略》(上卷《文化立國》、下卷《大學重建》),以哲人的深邃和思想者的勇氣,對中國的未來提出了深層的思考。

1900年2月10日,梁啟超寫下了激揚一代中國人的巨作《少年中國說》,「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今天,梁啟超曾寄望的少年具有的希望、進取、日新、破格、好行樂、盛氣、豪壯、造世界、「常思將來」、「常覺一切事無不可為」的氣質都在這一代身上依稀地看見。可是,代價是他們身上的中國傳統日趨稀薄,他們身上的特質與個體不復存在,中國味淡不可聞。到哪裡才能找回我們丟失的傳統?怎麼樣才能寫出一篇《新少年中國》,而不僅僅是《少年全球化》?

【忠孝仁義信禮智勇】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台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秩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古人曾把道德修養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於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後果,近一個世紀後,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麼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現在,舒乙在北京創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後悔;情之所鍾,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大學》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於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 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十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麼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傑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餘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後,心靈或許不至於那麼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孔融為什麼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固執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裡跳起來。是的,傳統的道德範式正在流失。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於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後」這種工業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科舉】自隋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千百年來的寒門就是通過科舉躍進龍門的。從「鄉試」、「會試」到「殿試」,每三年舉行一次的科舉考試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1300多年後,廢科舉,興學校,已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西方的教育體系登堂入室。私塾成為布滿歷史塵蠹的老朽,而科學成了新寵。今天,私塾雖然零星地作為新聞存在著,但再也無法聽見稚子朗朗的背書聲了。在今日的價值取向之下,不具有實用功能的東西,孩子們興味寡然。

【民風民俗】過年摸門釘放鞭炮,上元吃湯圓放花燈扭秧歌,端午插艾條掛香符賽龍舟,中元盂蘭盆會驅儺……隨著大城市全面禁燃鞭炮,這些節日離我們漸行漸遠,孩子們的非物質所獲得的野趣,也就逐漸稀釋。有多少孩子還知道飄色?有多少孩子還知道台閣? 上世紀九十年代生人開始相信聖誕老人了,開始在麥當勞必勝客里過生日。他們不知道阿福,沒放過風箏,沒見過長命鎖,沒上過八仙桌,沒爬過大門檻,所以,傳統的東西在他們看來,是沒有質感的,是蒼白的。

閱讀全文

與孟子的創造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