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吉野彰曾說:「電池技術是復雜又困難的學科交叉領域「但為何研究人員如此之多
手機、筆記本電腦、新能源汽車,當我們已經對身邊這些「移動」電子設備更輕便、續航更久的迭代習以為常,昨天公布的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卻帶來了一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新視角——鋰電池的發明與綠色能源革命還在進行時。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教授約翰·班寧斯特·古迪納夫(John. B. Goodenough)、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教授斯坦利·威廷漢(M.Stanley Whittingham)以及日本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Akira Yoshino),因在鋰電池領域的突出貢獻,一同摘得本年度諾獎。回顧他們的貢獻,正是一場聚焦能源的產學研接力長跑,而且,包括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科學家們仍在賽道上為了更可持續的未來努力向前。
「諾貝爾化學獎只要頒給鋰離子電池領域,一定繞不開老爺子(即今年97歲高齡的古迪納夫)。」上海科技大學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米啟兮告訴記者,「另兩位得主則體現了諾獎評委會一貫的標准:除了最主要的貢獻者,也要獎勵『在黑暗中推開第一扇光明之門』的科學家。」
2. 吉野彰如何憑借著鋰電池技術,獲得諾貝爾獎的
因為鋰電池技術及時的解決了當時科技普及民用的很多瓶頸,取代了汞電池的污染,所以他得獎實至名歸
3.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為什麼他能得獎
中新網10月11日電 據日本《朝日新聞》中文網報道,日本研究員吉野彰開發了使用於智能手機等之中的「鋰離子電池」的基本技術,並獲得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獎後的他表示,研究者應以「靈活與執著心」為信條,踏實地反復進行研究,進而為環境作出貢獻。
9日傍晚7點20分過後,71歲的吉野在東京都千代田區·旭化成本社內的記者會上現身。身著豎條西裝,戴綠色領帶的吉野彰,滿面笑容地開始了講話。
日本歷屆諾貝爾獎得主當中,目前包含取得美國國籍的日本人在內,吉野是第27人。上一次獲得化學獎者是2010年得獎的鈴木章與根岸英一。吉野是第8位拿到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人。
4. 為什麼諾貝爾獎得主吉野彰說:接到獲獎通知時以為在拍整人節目
據共同社報道,10月10日,獲得今年諾貝爾化學獎的日本旭化成公司名譽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吉野彰表示,要向97歲高齡仍堅持科研的共同獲獎者、美國得克薩斯大學教授古迪納夫學習,「只要還活著就要繼續研究」。
吉野9日為召開記者會和接受采訪從傍晚一直忙到深夜。他說昨晚用梅酒舉杯慶賀,「睡得很香」,起床後「所有報紙都在頭版頭條做了報道。終於覺得這是真的了」。 10日早上7點多,吉野參加了電視台的新聞節目,鼓勵孩子們說:「只要帶著好奇心關心和體驗各種事物,就一定能拿到諾貝爾獎。」
5.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吉野彰研究手機還能獲獎
研究手機 也可以獲得成功 只要你為人類的發展做出貢獻
6. 為什麼說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宣布之後,諾獎官網上發布了一篇名為「他們創造了一個可充電的世界」的文章。文章指出,鋰離子電池作為質量輕、可充電的強大電池,被應用在手機、筆記本電腦、電動汽車等,遍布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鋰離子電池還可以儲存太陽能和風能,讓無化石燃料的世界成為可能。
7. 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為什麼說「我就知道會有這么一天」
今年71歲的吉野彰,是第27位榮獲諾貝爾獎的日本人,自進入2000年之後,日本在19年間已經拿到了19個諾貝爾獎。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吉野彰說「我就知道會有這么一天」,那他為什麼這么說呢?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日本的一個治國理念:科教興國,最大限度地去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每個國家的教育,都是以孩子為本。那日本的教育究竟有什麼不同?
日本為什麼會在在短短的時間內,位列世界先進國家之列,拿下這么多諾貝爾獎?也許小小的日元,給了我們答案:那就是科教興國。日本除了在物理.化學等工業技術革新領域做出貢獻以外,在為延續人類生命所設立的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也屢有突破。
8. 吉野彰家人為什麼說他年年盼諾獎卻次次失望
因為每年都有機會沖擊諾貝爾獎,但是每年都沒能如願
9. 三位科學家因發明「鋰電池」獲諾貝爾化學獎,他們是如何發明鋰電池的
現如今鋰離子電池在全球范圍內用於方便是電子設備供電,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大的便利,現如今使用這些攜帶型電子設備進行通訊工作,學習聽音樂和尋找知識都是非常方便的。而且離電池還促進了遠程電動汽車的開發以及來自可再生能源。而對於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如今也已經揭曉了,有三位科學家獲得,這也是為了鼓勵他們在鋰離子電池的開發上做出的傑出貢獻。
其實對於鋰離子電池的優點就在於它不僅是基於分解電極的化學反應,而是基於鋰離子在陽極和陰極之間來迴流動。也正是因為如此,鋰離子電池才會更加的耐用,而且儲存量也會變得更高。也是在1991年之後,鋰離子電池首次進入市場,改變了我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