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是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
灞橋紙是最早的植物纖維紙
灞橋紙是在西漢時期的一種紙。1957年5月8日,在西安東郊灞橋磚瓦廠在取土時,發現了一座不晚於西漢武帝時代的土室墓葬,墓中一枚青銅鏡上,墊襯著麻類纖維紙的殘片,考古工作者細心地把粘附在銅鏡上的紙剔下來,大大小小共80多片,其中最大的一片長寬各約10厘米,專家們給它定名「灞橋紙」,現陳列在陝西歷史博物館。據專家介紹說「這是迄今所見世界上最早的紙片,它說明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至少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一、二世紀。這一發現,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灞橋紙紙色暗黃,紙面較為平整、柔軟,呈薄片狀,有一定強度。鑒定發現其原料主要是大麻纖維,間有少許薴(zhu)麻。其纖維平均長度為1毫米左右,絕大多數纖維作不規則異向排列,同向排列只在少數部位發現,亦觀察到被切斷、打潰的帚化纖維。它說明這種紙的原料經歷了切斷、蒸煮、舂搗及抄造等處理過程,只是加工程序較低。在此之前,1933年曾在新疆羅布卓爾發現蔡倫之前的古紙,但未及化驗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毀於戰火。1942年亦曾在內蒙古額濟納發現蔡倫之前的紙,但原發掘報告未作肯定斷代。在此之後,1986年又在甘肅天水放馬灘西漢文景時期(公元前179一公元前 141年)墓群中出土繪有地圖的紙。
灞橋紙研究
考古工作者對這座古墓和出土文物進行研究,認為其年代不晚於西漢武帝,距現在已經有二千一百多年。這些古紙因為是在灞橋這個地方發掘出來的,所以稱為灞橋紙。
一九六五年,相關單位對灞橋紙進行了反復檢驗,確認主要是由大麻纖維所製造的,但是也混有少量的薴麻。
大麻是我國種植的最古老的麻類。《詩經》中就提到「麻」和「薴」。「麻」指大麻,「薴」指薴麻。漢朝時候,它們都是麻紡業中的主要原料。
用麻來造紙,採用的也是絲綿紙——「赫蹄」的製造方法。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穿不起絲綢、絲綿,只好穿麻製品。古書上是把「布」(指麻布)和「帛」並提的,把「麻縷」和「絲縷」(指絲綿)並提的。當時製造麻縷,跟製造絲綿的方法一樣,也是在水中進行。《詩經》中提到:「東門之池,可以漚麻」、「東門之池,可以漚薴」,「漚」就是把麻長時間地浸漬在水中。在水中製造絲綿的時候,竹席子上總有殘留著的絲綿;同樣,在漚麻的時候,也總有細碎的麻筋落下來。竹席子上殘留的絲綿可以做成絲綿紙,勞動人民在積累了做絲綿紙的經驗以後,就很自然地採用這種方法,用細碎的麻筋製造植物纖維紙了。
灞橋紙是世界上現存的最早的植物纖維紙。它的發現,在科學技術史上具有重大的意義。過去,歷史書都說紙是東漢蔡倫發明的,灞橋紙的發現,說明早在西漢時代,我國勞動人民已經發明用植物纖維造紙。
除了灞橋紙以外,一九三三年,在新疆羅布淖爾,也發掘到一張西漢古紙,不過它的時代比灞橋紙晚一點,這張西漢古紙,也是用麻類纖維製造的。
我國雖然在西漢時代就有了植物纖維紙,但是,那時候麻縷也跟絲綿一樣,是用來做衣服的,不可能大量用在造紙上。同時,麻縷制的紙又厚又糙,不很適宜寫字。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提高,才能代替竹簡、木簡和絲帛。
❷ 誰發明了植物纖維紙
早在西漢,我國已發明用麻類植物纖維造紙。宋蘇易簡《紙譜》:「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
❸ 碳纖維是誰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碳纖維材料是一種既有碳材料性質,又兼具紡織纖維柔軟和可加工性的新一代高性能增強纖維,被業界譽為「黑色黃金」。
據中國軍網報道,碳纖維的起源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它是由英國人在製作電燈燈絲時發明的。這種材料呈黑色、質堅硬,雖然它比頭發絲還細幾倍,但其強度比鋼大、密度比鋁小,比不銹鋼耐腐蝕、比耐熱鋼耐高溫。在對其經特殊復合成型工藝加工後,可得到性能優異的碳纖維復合材料。碳纖維被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能源、交通、軍用裝備等領域,是國防軍工和民用生產生活的重要材料。
不過,由於碳纖維材料具有強度高、超輕、耐高溫高壓等特點,這導致碳纖維的回收再利用非常困難。但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王新靈教授研究團隊經過5年艱苦的技術攻關,開發了國內第一項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規模化的新型裂解回收技術和裝備。據央廣網介紹,這套技術對碳纖維復合材料廢棄物的年處理能力超過200噸,與國際先進技術相比,這一技術既免除了廢棄物切割、粉碎的工序,還保持了再生碳纖維的足夠長度、提高了碳纖維再利用的價值。相信,隨著碳纖維生產成本的下降,處理手段的逐漸完善,這種材料會逐漸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
❹ 法國誰發明了人造纖維
1884年,法國著名化學家夏爾多內(Chardonnet)發明了人造纖維
❺ 碳纖維是誰發明的
最早愛迪生用碳化棉絲做燈絲是碳纖維最早的應用。近代碳纖維各原料有不同發明者,近藤昭男發明的PAN基碳纖維。
❻ 聚酯纖維是誰發明的
聚酯纖維是滌綸的標准名稱
是由有機二元酸和二元醇縮聚而成的合成纖維,簡稱pet纖維
這是在1941年發明的
是集體智慧的結果
不是某一個人的努力結果
❼ 人造纖維是怎樣發明的
1644年,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撰文說人類應該能夠仿效蠶蛾產絲的工序。但是,胡克並沒有沿著這一思路繼續深入下去。
走近這一問題的發明家是英國科學家約瑟夫。斯旺。1883年,他正在進行那項令人們日後回想起他的發明—電燈泡。他嘗試種種供燈泡發電用的燈絲材料。他得出結論,如果把硝酸纖維素和醋酸混合,然後將混合物從一系列微小孔眼中「擠壓出來」,或者說強迫其流出,就能製造出纖維。
斯旺本人並沒有認識到他的新纖維的重要性,仍繼續自己在燈泡發明方面的研究。但與此,法國的坎特•希拉勒•德•查東內特也在通過孔眼擠出硝酸纖維素,來製造一種連續的細絲。查東內特稱他的纖維是「人造絲」。後來它以「人造纖維」而聞名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