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講一講歷史上有誰是很有才華的人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才高八斗的人:古時的文人騷客:屈原、陶潛、李白、杜甫、王維…;當代的作家,教育工作者:季老、陶行知等。
Ⅱ 為什麼英雄人物不是創造歷史的主要人物求答案
找篇文章你看看:
人民群眾創造歷史還是英雄人物創造歷史。
這件事應該早有定論,或者說早就討論得非常透徹詳盡了,老師重提出來作為討論題目,目的並不是想要個最終的,成型的結果,也許是在於他想要從當代大學生身上找到一種普遍的歷史觀,即當代大學生在西方文化沖擊下的結合中國的特色的歷史觀,無論觀點如何,只要能說理有據,讓人三分點頭便是勝利。
但說到底,還是要拿出觀點。
我的觀點是: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因為英雄也是人民的一部分,或者說來自人民。英雄人物的歷史功績在於在恰當的歷史時期憑借個人的才華和努力做出了極大的推動歷史進步的貢獻。
這里的觀點是把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劃為一類,同根同源的,但即便是從反對者的角度出發,也講得通。反對的觀點是,人民群眾所做的工作是將人類歷史保持在一個水平上,也就是常說的無建設性重復勞動,而英雄人物才是推進歷史進程向前發展的關鍵力量或決定力量。
乍看有一定道理,但細細揣摩就謬誤百出。
首先,所謂英雄人物,他們出生在人民群眾之中,由普通的父母養育,接受大家都接受的教育,吸取人類千百年來的文化科技精華,而這些使其後來成為英雄的東西都是人民群眾在長久的歷史時期中總結積累的,是人民群眾的創造。英雄人物只是憑借其天生的優異才智和後天的勤奮努力,比別人更多地吸取了這些人類精華。而所謂的恰當的歷史時刻,也無一例外是人民群眾所集體造就的,與其說他們成為了時代的背景使英雄人物凸現出來,倒不如說人民群眾哺育了一個更為優秀的分子並將其推到時代的前沿以完成歷史使命。
其次,說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只是在於將人類歷史保持在一個水平上,這是完全不對的,在這長久的時代之中,人民群眾所作的實際是在積累生產生活經驗,以為下一個時代的到來做足准備,這是符合量變向質變轉化的規律的,而英雄人物所作的其實是質變的反映,是在量變反應發生足夠的情況下必定發生的事情,而英雄的出現只不過是使這個時刻早到來了幾年,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他,照樣會有人完成這一使命。
最後,縱觀人類歷史,沒有一個英雄人物是孤軍奮戰的,他們無論如何也要有幫手,拿破崙需要的是軍隊,居里夫人需要的是居里先生,喬丹需要的是皮蓬,總之,他不可能單憑借一個人的力量擺平所有事情,退一步講,他即便是像神一樣的人,也總要吃東西吧,要住房子吧,而這些無不是普普通通的人民群眾所創造的。
Ⅲ 才華橫溢形容哪些歷史人物
1、 萬能天才者——蘇軾
歷史上公認的20大文人排行榜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果的代表,並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果。其詩體裁寬廣,新鮮豪健,善用誇大比方,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宕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宕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作品宏富,豪宕自若,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2、永存詩仙——李白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果為最高。其歌行,徹底打破詩篇創造的全部固有格局,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化多端、搖曳多姿的奇特境地。李白的絕句天然明快,灑脫灑脫,能以簡練明快的言語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善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並且同臻極境的,只要李白一人。
3、文學大師——曹雪芹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寧織造府親歷了一段錦衣紈絝、富有風流的日子。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虧空獲罪被抄家,曹雪芹隨家人遷回北京老宅。後又移居北京西郊,靠賣字畫和朋友救助為生 。曹雪芹素性放達,喜好廣泛,對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均有所研討。他以堅定不移的意志,歷經多年艱苦,總算創造出極具思維性、藝術性的巨大作品——《紅樓夢》。
4、史家絕唱——司馬遷
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記》全書完結。全書130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包含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對後世的影響極為巨大,被稱為「實錄、信史」,被魯迅先生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列為前「四史」之首,與《資治通鑒》並稱為「史學雙璧」。
5、詩篇之父——屈原
屈原是我國歷史上榜首位巨大的愛國詩人,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稱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荒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的呈現,標志著我國詩篇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首創的新時代 。他被後人稱為「詩魂'。首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創造的《楚辭》是我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詩經》中的《國風》與《離騷》並稱「風流」,對後世詩篇創造發生了深遠影響。
6、書法筆祖——李斯
李斯的終身,絕大部分時刻都是在實踐著法家思維的。輔佐秦王完結了一致六國的大業,他建議秦始皇廢棄分封制, 實施郡縣制。又提出了一致文字的建議,之後又在一致法令、錢銀、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盡力。
李斯建議以小篆為規范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范化起了很大的效果。小篆的呈現,是漢字開展史上的一大前進。魯迅曾稱譽李斯:「秦之文章,李斯一人罷了」,「然子文字,則有殊勛。」他的書法「小篆入神,大篆入妙」,被稱為書法筆祖
7、精力狂人——徐渭
徐渭文武雙全,在詩文、戲曲、書畫等各方面都別出心裁,與解縉、楊慎並稱「明代三文人」。他是我國「潑墨大適意畫派」創始人、「青藤畫派」之開山祖師,其畫能汲取前人精華而面貌一新,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鳥、竹石無所不工,以花卉最為超卓,創始了一代畫風,對後世畫壇(如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等)影響極大。書善行草,寫過許多詩文,被稱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諳樂律,愛戲曲,所著《南詞敘錄》為我國榜首部關於南戲的理論專著,還有雜劇《四聲猿》、《歌代嘯》及文集傳世。
8、千秋詩聖——杜甫
杜甫在我國古典詩篇中的影響十分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創造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杜甫的思維中心是儒家的仁政思維,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習俗淳」的雄偉志向。杜甫盡管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我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發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篇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9、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
在湯顯祖多方面的成果中,以戲曲創造為最,其戲曲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其間《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這些劇作不光為我國公民所喜歡,並且已傳播到英、日、德、俄等許多國家,被視為國際戲曲藝術的珍品。湯氏的專著《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也是我國戲曲史上論說戲曲扮演的一篇重要文獻,對導演學起了開荒開路的效果。湯顯祖仍是一位出色的詩人。其詩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郵草》二卷。
10、漢賦奠基者、辭宗——司馬相如
景帝時為武騎常侍,因病免。工辭賦,其代表作品為《子虛賦》。作品詞采綺麗,結構龐大,使他成為漢賦的代表作家,後人稱之為賦聖和「辭宗」。他與卓文君的愛情故事也廣為流傳。魯迅的《漢文學史大綱》中還把二人放在一個專節里加以評述,指出:「武帝時文人,賦莫若司馬相如,文莫若司馬遷。」
11、詩名全國---謝靈運
謝靈運少即好學,博學多才,工詩善文。其詩與顏延之齊名,並稱「顏謝」,創始了我國文學史上的山水詩派,他還兼通史學,擅書法,曾翻譯外來佛經,並奉詔撰《晉書》。明人輯有《謝安康集》。
12、唐代詩鬼---李 賀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李白、李商隱稱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詩風改變期的一個代表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心裡苦悶,抒情對志向、志向的尋求;對其時藩鎮割據、宦官擅權和公民所受的嚴酷剋扣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雲壓城城欲摧」,「雄雞一聲全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13、天才浪子---李商隱
李商隱是晚唐甚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的刻意尋求詩美的詩人。他拿手詩篇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其詩構思別致,風格穠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美麗動聽,廣為傳誦。但部分詩篇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14、百代文宗---劉禹錫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體裁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作品《天論》三篇,論說天的物質性,剖析「天命論」發生的本源,具有唯物主義思維。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來賓集》。
15、終身風流---唐伯虎
早年隨沈周、周臣學畫,宗法李唐、劉松年,暢通領悟南北畫派,翰墨細秀,布局疏朗,風格秀逸清俊。人物畫師承唐代傳統,色彩艷麗清雅,身形美麗,造型精確;亦工適意人物,筆簡意賅,饒有意趣。其花鳥畫善於水墨適意,灑脫秀逸。書法奇峭俊美,取法趙孟頫。詩文上,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文人」。繪畫上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又稱「明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騎驢思歸圖》、《山路松聲圖》、《事茗圖》、《王蜀宮妓圖》、《李端端落籍圖》、《秋風紈扇圖》、《枯槎鸜鵒圖》等繪畫作品,藏於國際各大博物館。
16、人世大隱---李 漁
自幼聰明,素有文人之譽,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至各地表演,然後積累了豐厚的戲曲創造、表演經歷,提出了較為完善的戲曲理論體系,被後世稱為「我國戲曲理論鼻祖」、「國際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是休閑文明的倡導者、文明產業的先行者,被列入國際文明名人之一。
終身作品豐厚,著有《笠翁十種曲》(含《風箏誤》)、《無聲戲》(又叫《連城璧》)、《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家言》等五百多萬字。還閱覽《三國志》,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我國文明史上稀少難得的一位藝術天才。
17、榜首文人---紀曉嵐
紀昀學宗漢儒,博學多才,工詩及駢文,尤善於考證訓詁。任官50餘年,年輕時才華橫溢、風華正茂,晚年的心裡國際卻日益關閉。其《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產品。他的詩文,經後人收集編為《紀文達公遺集》。
18、大清奇才---張之洞
張之洞早年是清門戶領袖,後成為洋務派的首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興辦了自強書院(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書院(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書院、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書院、慈恩書院(南皮縣榜首中學)、廣雅書院等。政治上建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興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侵略時,大沽炮台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並打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
19、浪漫詩僧---蘇曼殊
蘇曼殊終身能詩擅畫,知曉漢文、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可謂文武雙全,在詩篇、小說等多種范疇皆取得了成果,後人將其作品編成《曼殊全集》(共5卷)。作為革新派的文學集體南社的重要成員,蘇曼殊曾在《民報》、《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詩風「清艷明秀」,獨具匠心,在其時影響甚大。
20、五言詩---曹植
曹植是三國時期曹魏聞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他在兩晉南北朝時期,被推尊到文章模範的位置。其代表作有《洛神賦》、《白馬篇》《七哀詩》等。後人因其文學上的造就而將他與曹操、曹丕合稱為「三曹」。其詩以筆力雄健和詞采畫眉見長,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為宋人所編。曹植的散文相同亦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徵,加上其種類的豐厚多樣,使他在這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果。
Ⅳ 的典故是指歷史上哪一個人物才華橫溢
才高八斗的典故是指歷史上曹植的才華橫溢
才高八斗:「八斗」是南朝詩人謝靈運稱頌三國魏詩人曹植時用的比喻。他說:「天下才有一石(為我國古代容量單位,一石等於十斗),曹子建(曹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後來人們便把「才高八斗」這個成語比喻文才高超的人。
三國時期的曹操,共有四個兒子,各個都有一招拿手好戲,而且聰明過人。
長子曹丕:有一手技藝高超的劍術。
二子曹植:詩寫的極好,古今久負盛名。
三子曹漳:力大無比。
四子曹沖:智商過人,借船稱象的故事,足以證明其聰明程度。
在曹操的四個兒子中,最有才華的就是曹植。漢朝500多年後的魏晉時期,著名的大才子謝靈運曾贊譽曹植「才高八斗」。謝靈運出身名門,是東晉名臣謝玄的孫子。謝靈運是南朝時期著名的詩人,也是文學史上第一個大量創作山水詩的詩人,被譽為山水田園詩鼻祖,非常有才華,高傲冷蔑,一般人是不屑一顧的。
謝靈運不僅是個詩人,還酷愛登山。他登山時常穿一雙木製的釘鞋,上山時取掉前掌的釘齒,上山就取掉後掌的釘齒。這樣上下山就格外的省力,而且走的穩當,這就是著名的「鐵公屐」。
喜愛遊山玩水的謝靈運,每到一個地方游覽過後,喜歡用筆記錄下奇觀異景,用精緻工整的語言刻畫山水的秀美。慢慢地,描寫山水就成為了一種獨立的詩歌題材。據說詩仙李白就曾非常羨慕謝靈運的生活,他的游歷生活,多多少少也受了謝靈運的影響。
謝靈運曾經這樣說:天下的文學之才總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曹植)獨佔了八斗,我的才學佔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才高八斗的由來,可見曹植的才華與名氣。從此以後,謝靈運的這句「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學出眾的代名詞了。
Ⅳ 才華出眾的人是
才子,才女之類的
才華出眾:指能力、水平、才乾等遠遠超出一般人。 或者說才華顯現出來是鶴立雞群的。
Ⅵ 我各種才華出眾,但發揮不出來...
千百年來,不同時代的人才都想有一個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不管是雄心還是野心,用時髦的話說:都想最大限度的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雖然歷史上不少人奉行「不患人不知 ,只患已不能」的格言,認為只要有才華,在任何地方都能夠得到施展和發揮。並用「毛遂自薦」的故事說明是錐子總會冒尖的道理。事實上也並非如此。不少有才華的人正是因為抱著這種心態,長期不能施展自己的才華和抱負。於是,便借用「天生我才必有用」舒展胸中的怨氣,埋怨「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用人者也常常感嘆「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說明人才和用人者在認識和結合是一個復雜而艱難的過程。歷史 「蕭何月下追韓信」和劉備「三顧茅廬」之所以成為千古美談,就是因為這樣的事例太少 了。所以說,一個人的才華和能力是一種本事,能夠找到施展的平台和機會也是一種本事。
由於社會的復雜性,不管是什麼時代、什麼體制或者用什麼辦法,要想達到百分之百 地人盡其才是不可能的。正象一個泥瓦匠蓋一座大樓一樣,他本想把每一塊整潔光滑的好磚都放在耀眼的地方。但是,因為磚太多了,即使是精心挑選,也還會有不少的好磚偏偏 放在了衛生間的便池上。這也是無奈的事情。可是,磚是死的,人是活的。一個人、尤其是自認為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種方式,這為自己創造一個能夠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
人們經常把一些本事不大、才華平庸能夠爬上高位,且不行善事者稱之為「小人得志」。但是,「小人」為什麼能夠常常「得志」呢?細究起來,這些人多有自知之明。自知本事不大,才華平庸,要想出人頭地,必須用另外一種方式來彌補。這種方式往往是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甚至不惜出賣自己的人格、自尊和良心。而這種「哈叭狗取悅於主人」 的伎倆雖然多被有才華的人所不齒,但是,確能受到用人者的認可和信任。因為用人者也是人。不論是政府官員和企業老闆,他們不僅需要能辦大事的人才,也需要能夠取悅於他、服務於他的「貼身侍臣」和奴才。所以,近年來官員和老闆們身邊的服務人員都能很快 的「進步」或者叫做「混出來」,其中的原因也在這里。因為用人者「了解他、信任他」 才能重用他。即便是用人者能夠識破這類人員中的一些人殷勤的企圖或「兩面三刀」的嘴 臉,往往也不願去揭露他們,甚至還要提拔重用他們。因為用人者一是深為他們「鞍前馬 後」的貼身服務所感動,二是他們知道用人者的「秘密」太多了。他們中的多數人可能已 經成了用人者「離不開」、「惹不起」的人物了。
古今中外,之所以很多有才華,有能力的人才得不到施展和發揮,除了各種復雜的社會因素外,也有諸多自身原因:
一是不能正確認識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有的人有了學歷或文憑,或者讀了幾本書,或者掌握了一些技能,便過高地估計了自己。正象他老人家說的「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 做」。干什麼都覺得自己很委屈,而在別人看來卻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因而 就很難找到適當的位置發揮自己現有的才能。所謂自知之明,就是要客觀、公正地認識自己能力、正確分析所處的環境和自身的條件,進一步確定自己的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方法、步驟。並在實踐中不斷地完善和修正。這樣才能逐步施展自己的能力和才華。
二是不能正確處理原則性和靈活性的關系。就象掘井一樣,有的人是在一個地方久掘無水仍在那裡「愚公移山」;而有些人選了一個地方又一個地方,剛剛有點濕潤就迫不急待的另選地方;結果都難以找到如意的甘泉。一個人不論是創業還是打工,都要從零開始,腳踏實地的努力把事情辦好。但是,在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個人的才華已無施展希望的情況下,也需要「人挪活、、樹挪死」,不能「弔死在一棵樹上」。就象買股票一樣,既不能盲目地「追漲殺跌」,「這山巴著那山高」。也不能「撞到南牆不回頭」。進入了「下降通道」還捨不得「割肉」。這將會耽誤很多的良機。關鍵的時候,甚至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現代講的是「抓住機遇」,而機遇往往是機會和能力的有機結合。
三是不能把眼前利益的長遠利益相結合。人要發展,首先需要生存。如果眼前已經是 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而妄談今後的發展大計,無疑都是空的。但是,如果只顧眼前利益而忘記自己的發展目標和長遠利益,同樣也會影響一個人才能的施展和發揮。所以,人既要腳踏實地的解決生存問題,也要積極創造條件,以發揮自己的能力和才華。最大限度的體現人生價值。
四是不能「天橋的把式、光說不練」,站在岸上是永遠學不會游泳的。有的人思想非常活躍,也想了不少這樣或那樣的「計劃」和「點子」,但是,真正實施起來,卻又是前怕狼、後怕虎。想創業時怕失敗、想投資時怕賠錢、想發展時怕競爭、想應聘時怕老闆、想在一個企業熬下去怕前景不佳、想跳槽時又怕得不償失。這種「喝涼水怕塞牙,放屁怕砸腳後跟」的心態,即便是很有才華也難以得到施展和發揮。如果天天蹲在卧龍崗等著有人象劉備那樣人來「三顧茅廬」,不能說這種機會絕對沒有,但也無疑於「守株待兔」。因為劉備「三顧茅廬」畢竟還有水鏡先生的推薦和徐庶「走馬薦諸葛」的前提。
五是不能虛懷若谷,寧靜致遠,往往過於輕浮或急躁。常言說,「心急吃不了熱米飯」。過於急躁往往是「有心裁花花不成」或者是「欲速則不達」。路要一步一步的走,飯 要一口一口的吃。如果說學體育、學舞蹈、學聲樂可能是越早越好。如果當中醫就要有一定的經驗積累,當作家就要有一定的生活積累了。作為企業的經營管理,也是需要理論和實踐的有機結合。很快地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當然也是好事,歷史證明,到了一定的程度, 「江郎才盡」者不乏其人。厚積薄發才能噴薄欲出。只有打好基礎,選對方向,瞅准機會,厚積薄發,才能減少曲折,取得更大的成功。「少年得志」令人稱贊,「大器晚成」也並不遜色。遲開的鮮花畢竟也是鮮花。
六是過分地清高和自負。人才也要學會積極主動地去推銷自己。學會有限度的、在實事求是基礎上的表楊和自我表楊。使自己的才華得到社會的認可。不少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多是「待價而沽」而不願曲身求人。甚至擔任某些職務後,又過於原則而缺乏應有的靈活,便難以被社會所接受。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形勢下,除了特殊的技能,緊缺的專業或者開明的用人者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外,一些清高和自負的人才很難找到施展才華的平台和機會。常言說,「人都愛吃順氣丸」、「想吃爛肉就別得罪燒鍋的人」。畢竟用人者也是人。
筆者對那種喪失人格和自尊的溜須拍馬、阿諛奉承的人歷來深惡痛絕。但是,回首往事,不得不承認那也是一種「才能」或者叫「本事」。筆者不斷聽到很多人痛恨「小人得 志」,而很多時候恰恰就是「小人得志」。這不僅是用人者造成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有才能的人缺乏自知之明或過分的清高和自負造成的。如果有才華的人能有自知之明,或者放棄一些過分的清高和自負,或許會大大減少「小人得志」的機會。筆者作為一個已經退出人事紛爭的圈外人,就是想奉勸一些有才華的人士,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嚴的同時 ,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負,以變應變,積極主動的為自己創造一個施展才華的機會或平台。不要因為自己的清高和自負埋沒了聰明才智。耽誤了寶貴的青春年華。
Ⅶ 古代有很多才情出眾的女子,被稱為「千古第一才女」的是誰
古今第一才女指代的自然就是我國著名的婉約派作家李清照。李清照在我國詩歌歷史上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出眾的女子,在古代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社會背景之下,她不但是一個滿腹才華的人,而且說可以說她的這份才華,在當時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即便是在男子之中也是非常的出眾的!
而在李清照流落到南方以後,在一段時間之後,她也結識了自己第二段的婚姻,但也有人說,李清照這第二段的婚姻其實是非常的不幸福的,而且很多人也不理解李清照為什麼會選擇自己再次開始第二段婚姻,但這一切並沒有掩蓋住人們對她詩歌的那種崇拜與追求!
Ⅷ 才華出眾的皇帝有哪些
文藝才華出眾者:
曹操(曹氏三傑之一,怎麼能忘了他)
李煜(同意樓上某位所說,寫詞誰寫的過他)
趙佶(畫畫那是沒話講)
Ⅸ 一個人的偉大,首先是靈魂的偉大,其次才是才華的出眾以及取得的成就。 出處
魯迅...周樹人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