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28年太陽社創造社提出的革命工業小說
太陽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 1928年一月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阿英(錢杏玕)、孟超、林伯修等;主要成員包括夏衍(沈端先)、洪靈菲、戴平萬、劉一夢、顧仲起、樓適夷、殷夫、馮憲章、任鈞(盧森堡)、祝秀俠、迅雷、聖悅(李平心)等。他們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之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的共產黨員。
太陽社與後期創造社一起積極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和斗爭。(這就是你理解的「革命工業小說」。)
除了理論宣傳外,他們在創作上更著重現實的工農斗爭題材,表現出鮮明的政治傾向性。主要刊物有《太陽月刊》 、《時代文藝》、《新流月報》、《拓荒者》、《海風周報》,並編輯出版太陽社叢書(「太陽小叢書」)。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其成員1930年春全部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⑵ 創造社的意思是什麼
創造社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建立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成員們先後辦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創造月刊》、《洪水》等十餘種刊物。[1] 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23年5月13日,創造社的《創造周報》創刊,泰東圖書局出版,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編輯。發刊詞是郭沫若寫的一首詩《創世工程之第七日》 。詩中表示"我們是不甘於這樣缺陷充滿的人生,我們是重新創造我們的自我",「我們自我創造的工程,便從你貪懶好閑的第七天做起"。《創造周報》於1924年5月停刊,共出52期。
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⑶ 解釋名詞後期創造 社
創造社
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6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上海發起成立。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以其獨特的文學主張和鋒芒畢露的文學活動,成為五四以後新文學一支生力軍,特別在文學青年中激起強烈共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1928年初,郭沫若的《英雄樹》、成仿吾的《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馮乃超的《藝術與社會生活》、李初梨的《怎樣地建設革命文學》等文章,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封閉。
創造社前期主辦的刊物有《創造》季刊、《創造周報》、《創造日》(《中華新報》副刊)、《洪水》半月刊;後期的刊物主要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學外,後期創造社刊物更注意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科學問題的研究和宣傳。創造社成立後即編輯和出版創造社叢書,出版的主要是該社成員的詩歌、小說、戲劇、散文、理論及譯作,在近十年的時間里,共出版60餘種。
⑷ 太陽社的簡介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太陽社先後編輯與出版了《太陽月刊》 、 《時代文藝》 、 《新流月報》 、《拓荒者》、《海風周報》等刊物,以及「太陽小叢書」(「太陽社叢書」)等,在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文化「圍剿,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以《太陽月刊》(1928年1月創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響最大,與創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為提倡革命文學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載的大量革命文學作品和不少倡導無產階級文學的論文、譯文,及關於文藝大眾化討論的文章而在社會上有較大的影響。但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太陽社在理論和創作上曾帶有過激的偏向。 1929年9月,太陽社部分成員蔣光慈、樓適夷、馮憲章、任鈞等先後到達日本東京,曾經成立太陽社東京支部(支社)。支部還吸收少數中國留學生參加會議與活動。同年年底因支部主要成員歸國而停止活動。
與太陽社和創造社都有密切關系,是由太陽社主要成員洪靈菲、林伯修、戴平萬等組成,在參加太陽社的同時,於1928年5月間開始活動;主要是出版了《我們月刊》(1928年5月創刊於上海,同年8月出版第3期後停刊),發表創造社和太陽社成員的理論主張與文學作品。該社在《我們月刊》停刊後即停止活動。
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30年代的左翼文壇上,太陽社是一個產生過廣泛影響的文學社團。
⑸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新月社.語絲社.淺草社的文學主張各是什麼
文學研究會主張為人生而創作
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內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容,
新月 為人生的藝術
語絲社的人員主張不同周作人、林語堂主張所謂「費厄潑賴」(費厄潑賴,英語Fair Play的音譯,原為體育運動競賽和其他競技所用的術語。意思是光明正大的比賽,不要用不正當的手段,勝利者對失敗者要寬大,不要過於認真,不要窮追猛打。),不打 「落水狗」 ,魯迅曾立予批駁 。
淺草社 浪漫主義的創作
⑹ 太陽社和創造社
創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社團,是中國現代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留學日本歸來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在日本東京成立。
太陽社—— 太陽社是現代文學團體。1927年秋成立於上海。發起人為蔣光慈、錢杏□(阿英)、孟超、楊□人等
(1)文化立場之差異:
前期的創造社反對封建文化、復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張自我表現和個性解放,強調文學應該忠實於自己「內心的要求」,是其文藝思想的核心命題,表現出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的傾向。郭沫若的詩集《女神》,郁達夫的小說《沉淪》及郭沫若的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歌德),是該社最有影響的作品。
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要求文學適應革命形勢的需要,面向工農大眾,作家要獲得無產階級意識;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卻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關於「革命文學」的論爭。
太陽社的主要成員大都是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的中國共產黨黨員;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如蔣光慈的《短褲黨》等所謂的「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所以,所謂的「差異」主要是創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義與唯美主義」文學主張。
到大革命後,兩者都由於受到當時中國共產黨內左傾思潮的影響,對五四以後的文學和魯迅等作家,作為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意識代表進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大旗,走上「唯我獨革,唯我獨左」的道路。
(2)產生原因:
創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識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當時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對封建主義,追求「個性解放」符合了中國知識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創造社在當時能同茅盾的「文學研究會」,魯迅的「語絲社」等一起並肩戰斗。
太陽社是激進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學社團。由於共產黨的失敗,他們從實際斗爭中轉移到上海從事文化活動,他們有相似的斗爭經歷和共同的思想基礎,在文學主張與創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傾向:積極提倡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反映工農大眾的生活與斗爭。——
所以「他們又難免在激情中夾雜著偏激的情緒」。
後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漢等回到書齋)。
然後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
這樣後期創造社同太陽社有了同一的「馬列主義理論基礎」,有了「無產階級文學」的實踐(這都來自蘇聯),為了「掌握無產階級的話語權」,兩者在對「封建餘孽」魯迅進行惡劣的「批判」的階級路線上,聯合起來了。
(3)太陽社於1929年底自動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員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
創造社於1929年為國民黨政府封閉,部份成員加入「左聯」。
⑺ 文學研究會、創造社各有什麼特點
文學研究會的特點:
1、把「為人生」作為文學主張。關注社會,關注底層,面向大眾。
2、創作手法以現實主義的描寫方法為根本。把對黑暗污濁社會的不滿,滲透於現實本身的細密描繪和深入剖析之中。
創造社的特點:
1、在內容上以側重自我表現為主,較少客觀描繪。無論是詩歌、散文還是小說、戲劇,都帶有濃重的主觀抒情的色彩。
2、在表現手法上,利用熱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病態的心理描寫,來對現實社會中的丑惡現象大膽詛咒和強烈抗議。創作中的浪漫主義傾向明顯。
(7)太陽社與創造社擴展閱讀
文學研究會成立初期﹐除出版刊物、編輯叢書外﹐還組織成立了「讀書會」。「讀書會」設中國文學組、英國文學組、俄國文學組、日本文學組(以上按國別分組)、小說組、詩歌組、戲劇文學組、批評文學組(以上按文學類別分組)。
規定凡文學研究會會員均須加入讀書會。這對提高會員文學素養和創作及研究水平起了積極的作用。
文學研究會奉行的原則是:「反對把文學作為消遣品,也反對把文學作為個人發泄牢騷的工具,主張文學為人生。」(沈雁冰《關於文學研究會》)從「為人生」出發。他們主張「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
反對唯美派脫離人生的「以文學為純藝術」的觀點。文學研究會宣稱要」研究介紹世界文學,整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文學「。他們的創作大都以現實人生問題為題材﹐產生了一批所謂「問題小說」。因此被稱為「人生派」或「為人生」的文學。
他們相信從事小說戲劇等的創作也是「一種工作,而且是於人生很切要的一種工作」,這種「為人生」的「新文學」思想成為文學研究會的基本文學主張。
文學研究會在反對封建主義﹑反對鴛鴦蝴蝶派的游戲文學方面採取了一致的態度,不僅反對舊禮教,也反對舊文學,對《禮拜六》﹑《游戲雜志》一類刊物進行了有力斗爭。但會員們在建設新文學的具體主張上意見並不一致。
如有部分成員抽象強調「善」和「真」;有的雖然提倡「血和淚的文學」,但在反對藉文學「闡道翼教」封建觀念的同時,卻又承認「作者無所為而作,讀者無所為而讀」的「非功利」的觀點。
另一些成員則比較明確地鼓吹進步文學的主張,提出「表現社會生活的文學是真文學」,「在被迫害的國度里」,作家應該注意觀察和描寫社會的黑暗﹑人們生活的痛苦及新舊兩代思想上的沖突。
⑻ 魯迅認為二十年代末期與創造社、太陽社的關於無產階級革命文學論爭的
一方面反對那些只說不做的空洞的極左作風,另一方面也給逼迫著翻譯和捧讀不少馬克思主義的書籍。
⑼ 什麼是創造社
「五四」新文學運動初期成立的文學團體。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學的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田漢、鄭伯奇等人組成。他們於1921年秋在上海出版發行了《創造社叢書》,最初收郭沫若的詩作《女神》、郁達夫的小說集《沉淪》以及郭沫若所譯德國歌德的《少年維特之煩惱》等。1922年5月起在上海出版《創造》季刊,1923年編輯出版《創造周報》以及《中華新報》的文學副刊。
創造社在前期以「尊重天才、主張自我表現」為藝術宗旨,作品有典型的早期浪漫主義唯美特徵,對中國的新文學運動起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以創造社為核心所形成的詩歌流派也稱為早期浪漫主義。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創造社主要成員大部分傾向革命或從事革命實際工作。隨後,表現出「轉換方向」的態勢,並有新從日本回國的李初梨、馮乃超、彭康、朱鏡我等思想激進的年輕一代參加,遂發展而為後期創造社。後期創造社與太陽社一起大力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後期的創造社還有從日本歸來的馮乃超、王獨清、穆木天、彭康等新會員加入。主要刊物有《創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1929年2月,創造社為國民黨政府關閉。
⑽ 太陽社、創造社為什麼攻擊魯迅
魯迅針砭時弊,愛說實話,難免會得罪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