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晉江模式 浙江模式 蘇南模式 是什麼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蘇省和蘇州、無錫和常州(有的也包括南京和鎮江)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其主要特徵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詳見http://report.drc.gov.cn/drcnet/corpus.nsf//?OpenDocument
浙江模式是中小企業集聚的典範,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徵。它的形成源於浙江本地靠近沿海,信息流暢,各個區域的農民大都是從做小買賣起家
㈡ 何為蘇南模式
1.這是由我國著名的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徵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蘇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
2.網路里有,解釋的更為詳細和專業,把鏈接帖給你http://ke..com/view/557931.htm
3.一般經濟學名詞網路上都會有,你可以查看一下的。
㈢ 蘇南模式:是已經歷史終結,還是在創新演進
從不同模式觀談起 對蘇南模式,過去盡管也是貶褒不一,但比較起來,還是對它肯定、推崇的 聲音多些;現在來說,主要不是對它的歷史功績有異議,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今後蘇 南模式還有沒有指導、推動實踐的積極作用上,用明確的語言說,就是蘇南模式是 否過時失效,是否可以宣告歷史終結。 為什麼會有此爭論?我感到,對什麼是蘇南模式的內函,對蘇南模式這個研 究對象怎麼定位,其實一直沒有真正統一過。直到現在,人們心目中的蘇南模式, 似乎還各有所屬,區別一下,主要有三,不妨稱之為三種模式觀: 一種模式觀,把蘇南模式等同於蘇南以集體為主的鄉鎮企業快速發展的經驗 結晶; 另一種模式觀,把蘇南模式看成是對蘇南鄉鎮企業和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的成功之路,作出的似乎可以長遠起作用的理性概括; 再一種模式觀,把蘇南模式作為對蘇南現階段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帶動下和受 農村經濟轉軌變型、綜合發展的全貌進行規律性研究,而得出的動態概念。 三種不同模式觀下的蘇南模式,雖然都是來自實踐,但它們作用於實踐的時 空范圍相應不同。第一種模式觀,局限於集體為主鄉鎮企業的發展經驗,看重的是 蘇南速度,在蘇南痛失全國領先地位而又在企業改制中打破了集體為主的格局後, 這樣的蘇南模式就自然而然走到了終結;第二種模式觀,用靜止的眼光看待蘇南成 功之路,略去了其形成於雙軌並存體制下的種種體制缺陷和社會弊端,理想化的色 彩較濃,所以脫離今天的現實;第三種模式觀,從體制轉軌、經濟轉型的動態變化 角度研究,得出了蘇南模式需要隨改革和發展進程的推進而走向完善化的結論。 根據以上分析,我認為,從不同模式觀爭論,話說不到一起,難以起到相互 啟發的效應。積極的辦法是:通過不同模式觀的比較,先對蘇南模式這個研究對象 有個正確定位;然後,運用科學方法,把握我國體制轉軌、經濟轉型的總趨勢,立 足蘇南實踐,探索推進蘇南模式的創新演進的方向和路徑,使不斷創新演進的蘇南 模式研究繼續發揮推動蘇南實踐的積極作用。 二、蘇南鄉鎮企業痛失全國領先地位不等於蘇南模式的終結 我開始研究蘇南模式時就認定:蘇南模式是在我國體制轉軌的大背景下,由 鄉鎮(社隊)企業的蓬勃興起所催化和帶動而形成的蘇南農村農業剩餘勞動力的非 農化轉移為動力,以集體農業的積累和周邊大中城市的經濟輻射為條件,以沖破工 業為途徑,取得了遠遠超越於鄉鎮企業自身發展成效的區域推進效應以至全國示範 效應 不僅帶動農村專業化、社會化、商品化的發展和單一化農業結構的轉換,造就 了農村經濟的綜合發展和興旺繁榮,而且激活了整個蘇南地區的城鄉經濟,為我國 加速農村工業化、建設現代化開拓了一條新路。 對這樣的蘇南模式進行研究,既不應局限於鄉鎮企業發展的實踐,又不能靜 止地以研究蘇南某個歷史階段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為任務,而必須聯系體制轉軌、 經濟轉型的背景,立足蘇南,面向全國,環顧世界,以實踐為依據,從微觀主體與 宏觀經濟的相互聯結上,既總結成功之道,又指出存在不足,既揭示矛盾,又提示 方向。 從實踐上看,蘇南模式孕育於計劃經濟的傳統體制框架內而形成於新舊體制 雙軌並存又相互磨擦時期,因而,它在一開始就明顯帶有舊體制的胎里病,隨著改 革的不斷推進和城鄉經濟的不斷發展,在運行機制上逐步暴露出種種缺陷和弊端, 從而也迫使其不斷進行某些自我改革和調整。20 多年來,在務工與務農的收入分 配上,在鄉鎮工業企業的上規模、上水平、發展集約經營上,在農村工業與城市工 業的協作聯合上,在鄉鎮企業帶動小城鎮建設上,以及從面向國內市場到同時走向 國際市場、發展外向型經濟上,都有一定成效的開拓進展,初步展現了蘇南模式動 態演進的客觀趨勢。 毋庸諱言,由於種種因素,例如:受上下左右政企職責不分的政府行為所決 定,受各級政府把蘇南速度同政績掛鉤因而重發展、輕改革的指導制度改革遲遲邁 不開步子。相反,許多企業的經營管理向小全民、二國有蛻變,早期靈活經營的機 制弱化,利益分配製度扭曲,財務管理混亂,出現了所謂窮廟富方丈的現象等。同 時,外部環境又發生了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國內由賣方市場轉為買方市場的變化。 這樣,蘇南鄉鎮企業增長速度明顯減緩,企業資產負債率居高不下,虧損面不斷擴 大。以至走到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痛失領先地位的地步,這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蘇南鄉鎮企業痛失領先地位不等於蘇南模式的歷史終結,而恰巧表明 了:順應國內外大勢,蘇南模式要在反思中創新,在加緊創新中演進。
㈣ 蘇南模式由哪個城市產生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蘇省蘇州、無錫和常州(有時也包括南京和鎮江)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
㈤ 高中地理:解釋蘇南模式為什麼是鄉鎮企業發展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蘇南的蘇州、無錫和常州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徵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市場調節為主要手段。
㈥ 蘇南模式。
大城市擴散就是城市的擴大發展。。
第二個,你想想看首先城市要足夠規模才能支撐得了外圍的鄉鎮發展。。比如,假設北京可以幫助支撐的鄉鎮有100個,南昌的輻射范圍就只可以覆蓋30個。。這就是他們的關系。。
㈦ 蘇南模式的發展概述
蘇南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溫台模式則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兩種路徑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觀原因。
蘇南狹義上專指蘇、錫、常,在人們提到蘇南時,其實際涵義卻又經歷了「無錫-蘇-常」、「蘇-無錫-常」和「蘇-無錫-無常」三個階段,而這種變遷背後正意味著「蘇南模式」本身的變遷 「蘇南模式」的概念1983年首次被費孝通先生提出,以集體經濟和鄉鎮企業為核心,追求村民共同富裕的特徵因為非常符合當時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所以備受追捧。
早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蘇南各地在集體副業基礎上辦起了一批社隊企業,主要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小型社隊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機具廠,為集體製造一些農機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隊企業發展的明確支持,促使社隊企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它們利用這一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抓住市場空隙,迅速壯大起來。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大量技術工人節假日到蘇州、無錫等地,給蘇南帶來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歷史上的積累和接受上海的輻射為蘇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當時的短缺經濟,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擴張,對工業化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至1989年,蘇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佔到了60%。
蘇南地區採取以鄉鎮政府為主組織資源方式。政府出面組織土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資料,出資辦企業,並由政府指派所謂的能人來擔任企業負責人。這種組織方式將能人(企業家)和社會閑散資本結合起來,很快跨越和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實現了蘇南鄉鎮企業在全國的領先發展。不可否認,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初期,政府直接干涉企業,動員和組織生產活動,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等優勢,因而成為首選形式。 蘇南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A、與城市經濟輻射密切相關,並逐步形成城鄉經濟一體化。蘇南鄉鎮企業一開始就是立足為城市經濟配套。與城市各種形式聯合創造的產值占蘇南鄉鎮工業總產值的1/3,與城市形成各種形式的企業群體和企業集團,與科研機構形成科研--生產聯合體,形成依託城市,依託大企業和科研單位的互相滲透的城鄉經濟一體化。
B、蘇南模式是在傳統的社隊企業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所有制形式上仍沿用公社時代社辦、隊辦兩級社隊企業。形成以鄉、村兩級集體所有制為主和戶辦、聯戶辦等多種層次。
C、蘇南鄉鎮企業以工業尤其是以非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這是因為蘇南農業盡管發達,但農副產品上交任務重,除口糧外,能留下自己加工的少,加上較普及的商品經濟觀念,突破了就地取材、加工、銷售的格局,走以非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產業道路。
D、蘇南鄉鎮企業立足農村,支援農業。蘇南鄉鎮企業的原始積累來自農業,其所有者和職工大多是農村村民,並且大多是兼業農民,企業也是建在農村,從而形成蘇南鄉鎮企業在農村經濟中產生,反過來又繁榮農村經濟的良性互動局面。 第一,鄉鎮企業可以從不多的社區積累中獲取原始資本,並可以依靠「政府信用」從銀行取得貸款,還可以無償或低成本佔用社區內的土地資源,廉價使用社會區內的勞動力,從而帶來創業成本的節約。
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譽,為企業取得計劃外的原料,促進產品銷售和處理商務糾紛,並幫助管理人員規避來自於財產轉移和國家政策歧視方面的風險,這也是許多私營企業寧願放棄部分財產控制權和收益權,爭當集體企業的一個主要原因。
第三,政府組織資源,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大,可以生產一些資本密集型的產品。
第四,在鄉鎮企業發展初期,人們的產權意識、競爭觀念比較淡薄,平均主義思想嚴重。此時興辦社區成員名義所有、地方政府實際控制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社會比較容易接受。
此外,政企關系不明、社區成員共擔風險的特性,客觀上也使社區政府和企業決策者敢於大規模舉債,上一些技術含量高但風險大的項目,使蘇南地區在產業結構高級化、企業組織規模化方面領先溫州地區。但這種模式帶來的長期結果是,集體資源實質上成為政府的資源,個人的財產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民營經濟、基層企業家的力量得不到發展,市場活力長期受到壓制。
在蘇南,由鄉村集體支配資源,它們同時也是財富積累的主體。而在溫州,由個人積累財富和支配資源。有人認為蘇南模式是資源共享,但如何保證在資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個重要問題。這是因為,如果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都能分享到資源,那就是少數人獨享資源。
1998年,隨著中國進入買方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空隙的數量、形式和分布發生了本質變化,使在同一個空隙中生存的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競爭,蘇南鄉鎮企業經歷了第一次改制。當時的做法大多是把鄉鎮企業改成集體控股的企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後,鄉鎮村的地方產權制度問題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觀。由於設置「不可分配給個人的集體股」以及地方政府通過集體股掌握決策權等做法,地方產權制度以另外一種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 依靠農民,自力更生發展商品經濟。具體表現在其發展過程中的「六自」即:資金自籌、勞力自招、原料自找、產品自銷、決策自主、風險自擔;
面向市場,參與競爭。注意從市場需要出發,優化鄉鎮企業的產品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在企業組織結構上,一方面通過 小而專 拾遺補缺,另一方面又通過上規模上水平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
發揮地理優勢,依託城市,充分接收城市經濟的輻射,實現城鄉經濟一體化;
協調農村發展中的工業與農業關系,使鄉鎮企業的發展與農業的發展相互促進。
㈧ 蘇南模式是指什麼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蘇省蘇州、無錫和常州(有時也包括南京和鎮江)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徵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蘇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
㈨ 什麼是蘇南模式這種模式有哪些積極方面和消極方面
蘇南模式,通常是指江蘇省蘇州、無錫和常州(有時也包括南京和鎮江)等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實現非農化發展的方式。由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其主要特徵是:農民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鄉鎮企業;鄉鎮企業的所有制結構以集體經濟為主;鄉鎮政府主導鄉鎮企業的發展。 蘇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名稱來源費孝通在20世紀80年代初率先提出了「蘇南模式」。蘇南地區位於太湖之濱、長江三角洲中部,人多地少,但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蘇南地區毗鄰上海、無錫和常州等發達的大中工業城市和市場,水陸交通便利。蘇南地區的農民與這些大中城市的產業工人有密切的聯系,接受經濟、技術輻射能力較強。同時,蘇南地區還是近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祥地。早在計劃經濟時期,蘇南地區就有搞集體經濟的傳統和基礎,為發展鄉鎮企業積累了寶貴的經濟和必要的資金。蘇南地區通過發展鄉鎮企業,走的是一條先工業化,再市場化的發展路徑;溫州模式則通過發展個體私營企業,通過市場化來促進工業化。兩種路徑的形成各有其主客觀原因。在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期,蘇南各地在集體副業基礎上辦起了一批社隊企業,主要為本地農民提供簡單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到20世紀70年代,這些小型社隊企業逐漸發展成為農機具廠,為集體製造一些農機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對社隊企業發展的明確支持,促使社隊企業步入了一個大發展的階段。它們利用這一地區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的特點,抓住市場空隙,迅速壯大起來。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大量技術工人節假日到蘇州、無錫等地,給蘇南帶來了信息、技術和管理經驗。因此,歷史上的積累和接受上海的輻射為蘇南地區工業化的起步創造了良好的條件,而當時的短缺經濟,以及一些偶然因素,如80年代中期的信用擴張,對工業化的發展也起了推動作用。至1989年,蘇南鄉鎮企業創造的價值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已經佔到了60%。積極方面第一,鄉鎮企業可以從不多的社區積累中獲取原始資本,並可以依靠「政府信用」從銀行取得貸款,還可以無償或低成本佔用社區內的土地資源,廉價使用社會區內的勞動力,從而帶來創業成本的節約。第二,地方政府可以利用其身份和信譽,為企業取得計劃外的原料,促進產品銷售和處理商務糾紛,並幫助管理人員規避來自於財產轉移和國家政策歧視方面的風險,這也是許多私營企業寧願放棄部分財產控制權和收益權,爭當集體企業的一個主要原因。第三,政府組織資源,企業規模一般比較大,可以生產一些資本密集型的產品。第四,在鄉鎮企業發展初期,人們的產權意識、競爭觀念比較淡薄,平均主義思想嚴重。此時興辦社區成員名義所有、地方政府實際控制的集體所有制企業,社會比較容易接受。此外,政企關系不明、社區成員共擔風險的特性,客觀上也使社區政府和企業決策者敢於大規模舉債,上一些技術含量高但風險大的項目,使蘇南地區在產業結構高級化、企業組織規模化方面領先溫州地區。但這種模式帶來的長期結果是,集體資源實質上成為政府的資源,個人的財產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民營經濟、基層企業家的力量得不到發展,市場活力長期受到壓制。在蘇南,由鄉村集體支配資源,它們同時也是財富積累的主體。而在溫州,由個人積累財富和支配資源。有人認為蘇南模式是資源共享,但如何保證在資源分享前提下的共享,是一個重要問題。這是因為,如果不能保證絕大多數人都能分享到資源,那就是少數人獨享資源。1998年,隨著中國進入買方市場和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經濟空隙的數量、形式和分布發生了本質變化,使在同一個空隙中生存的企業遇到前所未有的競爭,蘇南鄉鎮企業經歷了第一次改制。當時的做法大多是把鄉鎮企業改成集體控股的企業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但這次股份合作制化以後,鄉鎮村的地方產權制度問題仍然存在,政企不分的弊端仍然沒有根本的改觀。由於設置「不可分配給個人的集體股」以及地方政府通過集體股掌握決策權等做法,地方產權制度以另外一種形式制度化和合法化了。消極方面蘇南模式是「地方政府公司主義模式」、「能人經濟模式」和「政績經濟模式」,本質上是「政府超強干預模式」。有學者把蘇南村鄉鎮政權對鄉鎮企業的實際干預和控制看作是一種鄉鎮的「地方產權制度」、事實上存在著政企不分的問題,同時產生低激勵和負激勵效應。但改革初期大量經濟空隙的存在為包括蘇南地區在內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提供了歷史機遇,致使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蘇南地區政府超強干預模式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那段時間,企業的部分利潤被用來建學校、建鄉村養老院,農地也被集中到種田大戶。政府幹預的結果,使鄉鎮企業承擔了大量社會政府職能和「公共企業家」職能。盡管這種結果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是積極的,但政企不分的集體產權制度安排的隱患最終由於外部宏觀環境和競爭環境(如買方市場的出現)的變化而使得蘇南經濟滑坡,人們對蘇南模式開始提出了疑問。企業制度創新的動力一般有兩種:一是「利益導向」,二是「危機導向」。蘇南模式的制度創新基本是出於危機導向,是迫於經濟形勢的要求。但由於政府利益的存在和採取的自上而下的方式。改制遠不是一帆風順。不足之處蘇南模式也有不足之處,搞的是來料加工,產業鏈短,對外資依賴程度大,各地政府為吸引外資相互內斗,大部分利潤都被外資轉移,老百姓並不十分富裕,蘇州的外商在國際產業分工中處於加工製造的配角地位,而蘇州為之配套的民營企業又淪為配角的配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