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創造性教學
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實現創新教學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運用現代技術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如何在教育中,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重視學生個性發展,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精神、創新精神,是我國當前教育改革最緊迫、最困難的任務。
一、小學語文的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進行創新教學,關鍵要有創新型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的直接榜樣,教師的創造性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教師的思維方式和思維品質及創造精神,能為學生的創造行為提供示範,並滲透到一切教學活動中。心理學認為:只有教師本人是創新型的,他才發現、重視並有目的、有計劃地開發學生的創新能力。
那麼,作為一名教師,首先要培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格。
教師創新意識的確立,是一場教育思想的深刻變革,涉及到人才觀、學生觀、質量觀、教學觀等諸多方面。創新教育是充滿「愛」的教育。愛,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修養,而且是兒童身心發展,生命成長的原動力,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整合力量。過去,我們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改變人,而今我們更強調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影響人。愛的教育是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教師以自己生命的激情去激發學生生命的激情,使兒童真切地感到生活的溫暖和學習的價值。在愛的陽光下,消除一切煩惱、困惑、膽怯、浮躁,引發內心深處的天真無邪的本性,從而誘發創造的潛能。
創新教育也是一種「活」的教育。現在學校里的規矩很多,課堂上的規矩更多。如:發言必先舉手,老師同意方能開口;發言必站立,老師不發話,學生不得坐下;不許在老師講話時插話,否則視為不敬;坐則要昂首挺胸,雙手放膝,兩眼平視等等如此之多的規矩,思想上的條條框框必然束縛兒童的思維,窒息兒童的創新精神。當前,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學生發言眾口一辭,作文千篇一律,甚至編造假話,哄騙家長和老師,使有識之士深感憂慮和擔心。我們提倡「童言無忌」,提倡兒童「思維無禁區」,讓兒童暢想,暢言,精神上處於一種自由、放鬆的狀態。在這種氛圍中,任想像馳騁,任感情激盪,任思路放縱,多種想法涌動,交匯自然會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教師的創新精神,主要是探索、求異精神,這種精神貫穿於整個教學活動中,不僅以次影響學生,還表現在對教學的藝術境界的永不懈怠的追求。
創新過程肯定會遇到挫折,遇到挑剔諷刺的打擊,也會遇到來自內心的惰性、慣性、以及懦弱和動搖的阻撓,因此,教師還必須具有穩定性和創新人格。我國著名創造教育家段繼揚對中外學者的研究成果進行綜合後認為,各類創造人格的共同特徵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思維靈活,反應敏捷,聯想豐富,語言流暢;勤奮熱情,專心致志;觀察敏銳,思辯精密;勇於進取,渴求發現;堅定自信,執著追求;堅韌自製,不辭勞苦;獨立性強,從眾性少;獻身事業,服務社會。
教師具有創新性人格,不僅是其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可靠保證和有力支撐,而且對學生的人格影響至深至遠,甚至終身不可磨滅。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成為創新型教師,除了具有以上「共性」外,還應研究創新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個性」,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盡快使自己成為創新型的小學語文教師。
時代需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培養創新型人才需要從娃娃做起,從基礎教育抓起,小學語文上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沃土,因此,也特別需要創新型教師。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採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
既然語文教材為我們提供了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沃土,那麼作為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而又不拘泥於教材,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從大的方面說,要更新觀念,首先,正如修訂後的《小學語文課程標准》所述:「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創造條件,一要努力構建課內外聯系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二要在課堂教學中還學生一個民主的、寬松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主陣地是課堂教學,作為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怎樣才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1、憑借課文中的創造性因素,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統一的東西使大多學生失去了獨立思考、獨立感受的自由,其實是犧牲了個性、犧牲了創造、犧牲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也犧牲了學習語文興趣,有百害而無一利。語文教學其實需要著力鼓勵求異。理解課文的內容和詞句,概括課文的段意和中心,對問題的回答等等,都不必強求一致,而要鼓勵多種答案並存,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會不斷閃現創造的亮點。我在執教《麥哨》一文時問學生:假如這么美的草地就在你們的面前,你們最想做的是什麼?有的學生說在草地上打兩個滾,有的學生說翻兩個跟頭,還有的學生說想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上一覺,多麼天真、多麼幼稚而又可愛的想法!比如,讀了《圓明園的毀滅》引導學生討論,圓明園要不要重修,為什麼?語文教材中還有一些滲透科學思想方法,啟蒙教育的課文,比如,《兩個錢球同時著地》中體現的實踐的觀點;《條條道路通羅馬》中體現了實事求是和事物發展變化的觀點。通過教學,使學生受到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有助於在發展語言中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自主語文實踐活動中培養創新能力。
小學語文教材主編崔巒認為:語文教學應當充滿情趣,充滿樂趣,充滿活力,低年級的語文教學尤應如此。教學不應千篇一律,更不應模式化。因此,教師要根據級段的不同,課文內容和形式的不同,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把行之有效的語文活動形式引進課堂教學。如畫面感強的課文可以讀讀、畫畫;詩歌可以讀讀、背背、唱唱;童話和情節曲折的故事可以讀讀、演演。學生在畫、唱、演中不僅能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體會,而且能發展語言,激發想像力和創造力。語文教學還應當重視探究,發現的環節。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倡導的「發現法」,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的「探究式學習」值得我們重視。在語文教學中重視探究與發現,一方面要切實加強潛心讀書、獨立思考的環節,要給每個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時間。對學生的獨立見解應熱情鼓勵,對有價值的見解要充分肯定。如此堅持下去,學生定會具有較強的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的能力。
3、激發想像,培養思維的連動性。
愛因斯坦說過:「一切創造性勞動都是從創造性的想像開始的。」想像是創新的翅膀。學生讀有情有景的課文,教師可啟發學生再造想像,邊讀邊在頭腦中浮現圖畫,這樣既能用圖畫幫助理解內容,又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對於留有想像空間的課文,要鼓勵學生展開想像和聯想。比如學了《橋》讓學生說說,你們最想對老支書說些什麼?學了《新型玻璃》讓學生說說,你們還想發明什麼樣的玻璃?讀了《坐井觀天》讓學生現象,青蛙聽了小鳥的話怎麼想,怎麼做了?這樣在仿寫實踐中展開現象的翅膀,培養學生的現象力。
現象是一種立足現實而又跨越時空的思維,它能結合以往的知識與經驗,在頭腦中形成創造性的新形象,把觀念的東西形象化,把形象的東西豐富化,從而使創造活動順利開展。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學生可以打開思維的閘門,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樹木想到飛禽走獸;從一個思路跳到另一個思路;從一種意境跳到另一種意境;使狹小單薄的擴大充盈,互不相連的聚合粘結……它滲透在小學生生活的一切方面,特別在發發展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中更具有重要作用。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要結合語言文字訓練,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根據小學生愛想像,尤愛幻想的特點,引導學生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化為具體可感的「活」的形象,小學生從形象入手,觸發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開想像,啟動思維,促進聯想,開拓創造的空間,發覺創新的精神。兒童在課堂上充滿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盡情地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展現自己的個性特徵,從而加深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如前蘇聯審美教育專家德米特里耶娃所說:這不是單純的理解,也不是簡單的評價,而是活躍的直接感情,這種感情化成為嚮往……轉化成為創造。
B. 什麼是創造學
創造學是來一門研究人類創自造發明活動規律的科學。因為創造發明是人類勞動中最高級、最活躍、最復雜、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實踐活動,其實質是:人類追求新的有價值的功能系統。而創造發明可以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勞動環境,因此創造發明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C. 202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這些科學進展有多重要
根據得票高低,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分別為:
1.我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進展
2.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采樣返回
弛豫鐵電單晶[Pb(Mg1/3Nb2/3)O3-PbTiO3, PMN-PT]具有優異的壓電效應,已廣泛應用於超聲成像、聲吶裝備和微電子機械繫統(MEMS)等領域。然而,自其發現20多年以來,壓電性能就再沒有新的突破,並且由於鐵電疇壁的存在,導致其透光率低,無法滿足當前壓電器件多功能、高靈敏度的發展需求,急需新的理論和設計方法 !
D. 2020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發布,具體在哪些方面取得進展
1.我國科學家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取得突出進展;
2.嫦娥五號首次實現月面自動采樣返回;
3.“奮斗者”號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4.揭示人類遺傳物質傳遞的關鍵步驟;
5.研發出具有超高壓電性能的透明鐵電單晶;
6.2020珠峰高程測定;
7.古基因組揭示近萬年來中國人群的演化與遷徙歷史;
8.大數據刻畫出迄今最高精度的地球3億年生物多樣性演變歷史;
9.深度解析多器官衰老的標記物和干預靶標;
10.實驗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量子干涉現象等10項重大科學進展入選。
2020年12月,科學技術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基礎研究管理中心)組織召開了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初選會議,按照推薦科學進展的學科分布,分成數理和天文科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地球和環境科學、生命和醫學科學等4個學科組,邀請專家從推薦的科學進展中遴選出了31項進展進入終選。終選採取網上投票方式,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部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總體專家組專家和項目負責人等3200餘名專家學者對31項候選進展進行網上投票,得票數排名前10位的進展入選2020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
E. 創造學與創新能力開發結課作業
那就弄份創業的吧!到我空間上有,鞋店開設,有7000字,這里放不下!
F. 創造心理學發展近況
心理科學分支學科之一。指研究人們在創造過程中心理活動的特點和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以心理學為主體,綜合了文化學、社會學、教育學、生理學等學科中有關人的創造力、創造性、創造過程、創造方法以及影響創造的各種因素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是研究創造性思惟的先驅,他寫的《工具論》,創立了抽象思惟的科學即形式邏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年)、英國哲學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年)、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 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年)等對科學思惟進行過探索,並有所建樹。20世紀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向創造心理(如思惟)研究提出了進一步的客觀要求,現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為這一研究進一步提供了科學基礎。1941年,美國青年奧斯本在總結自己多次提出革新建議經驗的基礎上,出版了《思考方法》一書,提出了一項極有效的創造性思惟的方法──智力激勵法,在全世界廣為傳播。美國、日本、德國、英國、瑞士等國家相繼成立了創造研究中心和基金會,創造心理學研究也隨之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研究領域。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競相探索創造心理的奧秘,研究工作迅速開展並逐步深入,關於探討創造、發現、發明心理過程的專著和論文大量涌現,提出了各種揭示創造心理過程的理論,如「聯想創造理論」、「模仿理論」、「腦力沖擊理論」、「阻塞理論」等等。當時,作為一門獨立的系統的學科──創造心理學,還在形成和完善之中,主要還在20世紀40年代所劃定的人格心理學研究的范圍內進行研究。以後,中外學者對創造性思惟潛心求索,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歸納起來,關於創造心理學研究的主要課題和成果有:①創造性思惟的過程。其中包括美國心理學家沃勒斯提出的「准備-孕育-明朗-證實」創造四階段論,得到了許多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肯定;奧斯本提出的「決定定向-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產生構思-醞釀-綜合-證明」七階段理論;中國生物學家楊紅柯提出的「實踐-歸納-理想-演繹」四階段理論;中國學者提出的「定向-逼近-成型-引深」創造思惟四階段公式。②創造思惟的方式。一般認為有集中性思惟和發散性思惟兩種。③創造性思惟的智力結構。這里主要是指大腦的單項能力,如觀察力、記憶力、判斷力、想像力思考力等;還有思惟的復合能力,如綜合思惟能力、實際創造能力、創造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交能力、信息處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④創造性思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智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創造能力,包括創造性思惟和創造性想像,創造能力藉助於聯想、想像、直覺、靈感等實現突破性的創新成果;非智力因素,如情感、興趣、意志、性格等,對創造活動也有著重要的作用。以上研究課題和成果已遠遠超越了人格心理學的研究范圍,人們的創造行為受到智慧、動機、情緒、性格、家庭、學校與社會等因素的交互影響。至20世紀70年代, 創造心理學被公認為一門獨立的科學,世界各國對它極為重視。
G. 創造學問題
·創造新價值 建立新連接
·良好心態 松緊有度 還有靜 音樂 心智訓練
· 發散性訓練 變形 組合專 遷移屬 ……訓練
·多數人皆可有創新思維
·可以製造成身邊許多的實物
·晶元微電腦溝通技術 自動感測剎車技術 指定軌道方案 但會帶來許多不確定性問題 這是所謂創新的「弊端」
·需要的功能都可能呈現 常見實現途徑是組合遷移 市場是產品能否批量生產的關鍵
H. 現在小學科學教育過程中,要求教師創造條件,讓學生開展什麼的學習活動
讓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交流的學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