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豆腐皮發明人

豆腐皮發明人

發布時間:2021-06-21 02:43:25

Ⅰ 豆皮是哪個發明

豆皮是誰發明的。
我不得而知,只是在民間有一段傳說:明未清初京城有一位御廚因戰亂流落到應城三合,看見這兒盛產大米,米質晶瑩剔透,飽滿圓潤,此地泉水清澈甘甜,就用宮廷配方釀制出豆皮,感覺味道不錯,就開起了小作坊專賣豆皮。後來此種技術慢慢的被周圍鄉民所掌握,逐漸擴大到整個縣境內及外地,每年春節是民間製作豆皮的盛期。傳說是美麗的,很早家鄉就有這種手工小吃。我只記得小時候每年到了臘月,我家就開始製作豆皮了。先用清水漬泡大米,到大米變軟後,就一勺勺放在石磨上磨成米漿,磨完之後就開始在大鐵鍋里燙成一塊塊圓形又薄又白嫩的豆皮。這時候火候要掌握均勻,火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太強豆皮容易燙糊,太弱豆皮不易燙熟。燙豆皮的工具是用河蚌貝殼洗凈做成的,它平扁易於刮燙。燙豆皮的人要手靈眼快,舀上一瓢米漿沿鍋中央快速旋轉一圈,讓米漿來一個優美的圓圈,然後用貝殼來回燙平燙均勻,一面燙好後用鍋鏟快速的把燙好的一面翻卷過來,等這一面燙好後,就用鍋鏟弄出鐵鍋放在竹籃底上晾著,然後我就小心把它端出來重新晾攤在竹席上待涼。待豆皮涼過透心後,母親就把豆皮捲成一卷卷,再用菜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木桶里。等天氣晴好,太陽光照強時,拿出來晾曬。我那時還小,剛開始端豆皮進進出出,還感覺挺好玩的,熬上二十分鍾就受不了想貪玩,有時不小心豆皮滑落到地上,引起母親責怪。豆皮燙完之後,最後加工幾塊香噴噴的豆皮,裡麵包夾住幾樣小菜,一燙一小炒,弄出鍋來盛進碗里,這時候吃上它真是美滋滋的,別提多香了!也算是勞動後的一種獎賞吧。

現在人們再不用石磨磨米漿了,機械代替了它,又快又勻。工藝得到了很好的改進,加上蔬菜、黃豆、綠豆等其它物質,變成了營養更加豐富的多味豆皮。這時候如果你來鄉村客串,就會看到一道獨特的農家風情畫:每家每戶門前都晾曬著一塊塊白花花的豆皮,門前有一位老人或小孩揚著小竹竿吆喝著驅趕貪吃的小鳥呢!

家鄉的豆皮,忘不了的濃濃鄉情!
(以上是出自網路,非原創)

Ⅱ 豆腐是誰發明的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參考資料:http://cqdhz.online.cq.cn/P0000090.aspx?IID=N000002900007502&OID=N0000029

Ⅲ 豆腐的起源是什麼時候發明者是誰

豆腐起源於漢代,是我國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的綠色健康食品。

當時淮南一帶盛產優質大豆,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漿作為飲料的習慣,劉安入鄉隨俗,每天早晨也總愛喝上一碗。一天,劉安端著一碗豆漿,在爐旁看煉丹出神,竟忘了手中端著的豆漿碗,手一撒,豆漿潑到了爐旁供煉丹的一小塊石膏上。不多時,那塊石膏不見了。

液體的豆漿卻變成了一攤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膽地嘗了嘗,覺得很是美味可口。可惜太少了,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讓大家來嘗嘗呢,劉安就讓人把他沒喝完的豆漿連鍋一起端來,把石膏碾碎攪拌到豆漿里。一時,又結出了一鍋白生生、嫩嘟嘟的東西。

劉安連呼「離奇、離奇」。這就是八公山豆腐初名「黎祁」,蓋「離奇」的諧音。豆腐,五代時已在南北食物市場上出現。據當時的《清異錄》記載,人們呼豆腐為「小宰羊」,認為豆腐的白嫩與營養價值可與羊肉相提並論。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開設出來。

(3)豆腐皮發明人擴展閱讀:

很早以前製作豆腐的方法全部是由人力來完成的,磨豆漿、過濾豆腐渣、壓水分等等,很費勁。現代科技已經使豆腐實現了流水線生產,各種電氣化的磨漿機、甩漿機、壓干機將豆腐製作從泡黃豆到出成品一條龍生產,日產量比過去提高了4倍以上。

2012年底,新型的家用豆腐機也被研發出來,可以在家裡輕松製作豆腐。豆腐製作發展到現代已經不是單純的靠人力去完成了,經過現代科技加工出來的豆腐擁有美觀、營養價值高、產品種類豐富等特點。

劉安故事:

西漢淮南王劉安篤好神仙黃白之術,賓客甚眾,其中蘇飛、李尚、左吳、田由、雷被、伍被、毛周、晉昌八人才高,稱之「八公」。八公聚此煉丹,丹葯方成,劉安因被告謀反畏罪自殺,除雷被一人外均被誅戮。

後傳武帝派宗正前往捕解,劉安吞服丹葯與八公攜手升天,余葯雞犬啄食亦隨之升天,從此山因八公得名,「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神話亦廣傳今古。

Ⅳ 豆腐是誰發明的豆腐皮也是他的功勞嗎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Ⅳ 豆皮的來歷

別嫌多啊,我也是復制別人的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
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嘗中國豆腐菜看作一種美妙的藝術享受,它就象中國的茶葉、瓷器、絲綢一樣享譽世界。
說來也許令人難以相信,20世紀80年代,美國著名的《經濟展望》雜志竟然宣稱;「未來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場潛力的並非是汽車、電視機或電子產品,而是中國的豆腐。」
不錯,中國的豆腐——不論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這白白嫩嫩、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價廉物美的豆腐,也引出了一個「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中頭一個問題就是豆腐的發源地。中國是確信無疑的豆腐之鄉,它的老家就在安徽壽縣。據五代謝綽《宋拾遺錄》載:「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此物至漢淮南王亦始傳其術於世。」南宋大理學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詩》中寫道:「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詩末自註:「世傳豆腐本為淮南王術。」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
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說一般家庭主婦,就是十四五歲的娃娃也能做出幾樣風味各異的豆腐菜,比如什麼香椿拌豆腐、豆腐雞蛋、辣醬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開放以後,八公山街頭的「豆腐館」比比皆是、遠近聞名。他們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攏絲、雕刻各顯身手,不僅引得本地人常來過把癮,合肥、蚌埠等相鄰市縣的人們隔三岔五光顧「豆腐宴」,就連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也常常雲集八公山下,品嘗「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等400餘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漸在整個神州大地弘揚。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諸葛穎曾著《淮南王食經))130卷,毗鄰淮南的江蘇顯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江蘇人還把豆腐、麵筋、菌蕈、筍芽列為素菜四大金剛。
宋明以後,豆腐文化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無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游也在自編《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時值康熙南巡蘇州,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頗具人情味、鄉土氣的豆腐菜。
隨著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製作方法。流傳至今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干絲」、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等。當豆腐菜走向更遙遠的邊疆時,獨特風味也就更為豐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雞豆腐」,色澤美觀,五香味濃;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潤腸,雪蛤清頭明目,豆腐軟嫩細膩,色澤純潔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製成「梅雲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雲南大理白族有「臘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臘香撲鼻。而「冰糖螺豆腐」,則為滋陰降火,怡療神經衰弱的民間風味補品…… 就這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問世於壽縣八公山的豆腐,終於傳遍神州大地,並逐漸形成中國豆腐的八大系列:一為水豆腐,包括質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細嫩的南豆腐;二為半脫水製品,主要有百葉、千張等;三為油炸製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絲;四為鹵製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乾和五香豆腐絲;五為熏製品,諸如熏素腸、熏素肚;六為冷凍製品,即凍豆腐;七為乾燥製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為發酵製品,包括人們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這八類製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廣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紹興腐乳,黑龍江的克東腐乳,廣東的三邊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漢的臭乾子等,均已成為名馳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
說起這段歷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鑒真。天寶12年(公元757年),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豆腐製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而且許多豆腐菜譜直接採用漢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寶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團魚豆腐」等等。
繼日本之後,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從中國學到了豆腐製作技藝。以後隨著大批華人外行的足跡,中國豆腐走到了西歐、北美,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產與銷售。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與習俗豐富著豆腐文化。比如東鄰日本以天然色素為原料,生產出紅、藍、綠七彩豆腐;朝鮮人民根據本地資源,製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豆醬豆腐湯、哈蜊豆腐湯、明太魚豆腐湯等等;印尼人普遍愛吃「醬拌炸豆腐」;緬甸人越南人則創制了頗具東南亞風格的「醬拌蛋花豆腐」、「什錦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風行的「肉骨茶」,其實也是豆腐菜餚中的一種。在美國,商人們則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諸如豆腐色拉、豆腐漢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鴨、豆腐結婚蛋糕等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飲食營養科學界興起一股引人矚目的「豆腐熱」,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成為科學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營養佳品。豆腐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細、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廣、最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可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問題1:引起消化不良:豆腐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白質,一次食用過多不僅阻礙人體對鐵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質消化不良,出現腹脹、腹瀉等不適症狀。
問題2:促使腎功能衰退:在正常情況下,人吃進體內的植物蛋白質經過代謝變化,最後大部分成為含氮廢物,由腎臟排出體外。人到老年,腎臟排泄廢物的能力下降,此時若不注意飲食,大量食用豆腐,攝入過多的植物性蛋白質,勢必會使體內生成的含氮廢物增多,加重腎臟的負擔,使腎功能進一步衰退,不利於身體健康。
問題3:促使動脈硬化形成:美國醫學專家指出,豆製品中含有極為豐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轉化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會損傷動脈管壁內皮細胞,易使膽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積於動脈壁上,促使動脈硬化形成。
問題4:導致碘缺乏:製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種叫皂角苷的物質,它不僅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而且還能促進人體內碘的排泄。長期過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導致碘缺乏病。
問題5:促使痛風發作:豆腐含嘌呤較多,嘌呤代謝失常的痛風病人和血尿酸濃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導致痛風發作,特別是痛風病患者要少食。
可見,豆腐雖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過量。老年人和腎病、缺鐵性貧血、痛風病、動脈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醫認為,豆腐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瀉、腹脹、脾虛者以及常出現遺精的腎虧者也不宜多食。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更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慾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葯膳佳餚。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還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豆腐是中葯炮製輔料之一。豆腐煮制,系中葯炮製方法中的一種。系將葯物植入豆腐中並復以豆腐蓋上,用火煮至豆腐呈蜂窩狀,葯物顏色變淺,時間約4小時即可。如硫黃,含有毒成分,經用豆腐煮制後,一可減毒,二可潔凈。因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系兩性化合物,既可與鹼性物質生成沉澱,又能溶解部分酸性有毒物質,減低毒性成分,且因其表面積大,空隙多,而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豆腐亦可用於食療,具有一定的葯用價值。如蔥燉豆腐,可治感冒初起,每日食3~5次;鯽魚與豆腐共煮,可治麻疹出齊尚有餘熱者,也可用於下乳;蔥煎豆腐,可用於水腫膨脹;豆腐蘿卜湯,可用於痰火吼喘;豆腐紅糖共煮,可用於吐血等。
豆腐如何選購和保鮮豆腐可以說是素食中的主角了,而海帶由於富含碘讓有些人喜歡吃傳統板豆腐,有些人則偏好盒裝豆腐的滑嫩。無論偏好哪一種,都要注意豆腐的選購和保鮮問題。
豆腐本身的顏色是略帶點微黃色,如果色澤過於死白,有可能添加漂白劑,則不宜選購。此外,豆腐是高蛋白質的食品,很容易腐敗,尤其是自由市場賣的板豆腐較盒裝豆腐易遭到污染,應多加留意。
盒裝豆腐需要冷藏,所以需要到有良好冷藏設備的場所選購。當盒裝豆腐的包裝有凸起,裡面豆腐則混濁、水泡多且大,便屬於不良品,千萬不可選購。而沒有包裝的豆腐很容易腐壞,買回家後,應立刻浸泡於水中,並放入冰箱冷藏,烹調前再取出。取出後不要超過4小時,以保持新鮮,最好是在購買當天食用完畢。
盒裝豆腐較易保存,但仍須放入冰箱冷藏,以確保在保存期限內不會腐敗。若無法一次食用完畢,可依所需的分量切割使用,剩餘的部分再放回冷凍室,方便下次食用。
豆腐作為食葯兼備的食品,具有益氣、補虛等多方面的功能。一般100克豆腐含鈣量為140毫克-160毫克,豆腐又是植物食品中含蛋白質比較高的,含有8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還含有動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飽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因此,常吃豆腐可以保護肝臟,促進機體代謝,增加免疫力並且有解毒作用。
豆腐不足之處是它所含的大豆蛋白缺少一種必需氨基酸——蛋氛酸,若單獨食用,蛋白質利用率低,如搭配一些別的食物,使大豆蛋白中所缺的蛋氨基酸得到補充,使整個氨基酸的配比趨於平衡,人體就能充分吸收利用豆腐中的蛋白質。蛋類、肉類蛋白質中的蛋氨酸含量較高,豆腐應與此類食物混合食用,如豆腐炒雞蛋、肉末豆腐、肉片燒豆腐等。這樣搭配食用,便可提高豆腐中蛋白質的利用率。
豆腐是一種有利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據現代科學研究,豆腐在保證人類健康方向有一系列的功能。
主要是:
1.豆腐是最佳的低胰島素的氨莖的特種食品。
2.豆腐可以改善人體脂肪結構
3.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癌症。
4.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更年期疾病
5.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骨質疏鬆症
6.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可以提高記憶力和精神集中力
7.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老化和痴呆
8.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肝功能的疾病
9.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製糖尿病
10.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動脈硬化
11.食用豆腐可以預防和抵制傷風和流行性感冒
豆腐是怎樣做成的呢?把黃豆浸在水裡,泡脹變軟後,在石磨盤里磨成豆漿,再濾去豆渣,煮開。這時候,黃豆里的蛋白質團粒被水簇擁著不停地運動,彷彿在豆漿桶里跳起了集體舞,聚不到一塊兒,形成了"膠體"溶液。 要使膠體溶液變成豆腐,必須點鹵。點鹵用鹽鹵或石膏,鹽鹵主要含氯化鎂,石膏是硫酸鈣,它們能使分散的蛋白質團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塊兒,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腦。再擠出水分,豆腐腦就變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腦就是凝聚的豆類蛋白質。我們喝豆漿,有時就在重復這個豆腐製作過程哩。有人愛喝甜漿。往豆漿里加一匙白糖,豆漿沒有什麼變化。有人愛喝咸漿。在豆漿里倒些醬油或者加點鹽,不多會兒,碗里就出現了白花花的豆腐腦。醬油里有鹽,鹽和鹽鹵性質相近,也能破壞豆漿的膠體狀態,使蛋白質凝聚。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樣嗎? 豆漿點鹵,出現豆腐腦。豆腐腦濾去水,變成豆腐。將豆腐壓緊,再榨乾去些水,就成了豆腐乾。原來,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乾,都是豆類蛋白質,只不過含的水有多有少罷了。牛奶和豆漿差不多,也是膠體溶液。在新鮮的牛奶里,酪素,也就是蛋白質包裹著奶油,在水裡分散開來,不停地運動礦所以,牛奶總是均勻的乳白色液體。讓牛奶發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攏來,凝結成塊,象豆腐腦似的。
豆腐是我國的一種古老傳統食品,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葉子奇的《草目子》、羅頎的《物原》等箸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的記載。中國人首開食用豆腐之先河,在人類飲食史上,樹立了嘉惠世人的豐功。
製作豆腐的大豆含有豐富的營養。以下是幾種主要動植物蛋白食品蛋白質價(以標准蛋白質價為100時)的比較:雞蛋為100,牛肉為83,魚肉平均為70,稻米為67,全麥粉為53,玉米為59,大豆粉為74,這說明大豆的蛋白質價可與魚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蛋白屬全價蛋白,其氨基酸的組成比較好,人體所必需的8種氨基酸它都有。除蛋白質以外,大豆中含有18%左右的油脂,其絕大部分可以轉移到豆製品中去。大豆油脂的亞油酸(人體必需的主要脂肪酸)比例較大,且不含膽固醇,不但有益人體神經、血管、大腦的發育生長,而且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病、肥胖病等常見病發生。大豆中也含有一些蛋白酶物質、皂甙和破壞維生素的成分,它們對人體健康有不良影響,但只要適當加熱即可消除;另一方面,用大豆直接製成食品,人體對其蛋白質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製成豆腐以後,消化吸收率就可以提高到92%到95%。可見,豆腐是大豆家族中於人最有益處的。
豆腐不僅是味美的食品,它還具有養生保健的作用。中醫書籍記載: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於赤眼、消渴、休痢等症,並解硫磺、燒酒之毒。這些,都陸續為現代醫學、營養池所肯定,比如,豆腐確有解酒精毒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這正是人們對豆腐營養保健價值的贊語。經過千百年的演化,豆腐及其製品已經形成為中國烹飪原料訓的一大類群,有著數不清的地方名特產品,可以烹制出不下萬種的菜餚、小吃等食品。這是同豆腐及其製品具有廣泛的可烹性分不開的。比如:它可以單獨成菜,也可以作主料、輔料,或充作調料;它可以作多種烹調工藝加工,切成塊、片或丁或燉或炸;它可做成多種菜式,多種造型,可為冷盤、熱菜、湯羹、火鍋,可成卷、夾、丸、包等等還可調製成各種味型,既有干香的本味,更具獨一無二的吸味特性,「豆腐得味,遠勝燕窩」。由於豆腐及其製品具有這么多的優點,難怪它膾炙人口,久盛不衰了。
當今,豆腐及其製品不僅僅是國人的常用食品,它已遠出國門,風摩世界了。當美國炸雞、牛排吸引著別國居民的時候,中國的傳統食品——豆腐則以其獨具的魅力進入美國市場,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熱量、低膽固醇的突出優點而成為公認的理想食品,受到美國人的青睞。

Ⅵ 豆腐乳是誰發明的

漢中時期就有了
據說很早很早以前,漢中街上有個四十多歲的婦女,人稱王婆。這個老婆子年輕時死下丈夫,又沒有兒女,孤苦一人,靠自己做點小生意過活。她每天買些黃豆磨豆漿,把豆漿擺到門口賣,把豆渣留給自己吃,掙掙扎扎地維持著苦日子。當時漢中賣豆漿的還只有她一家,她的豆漿磨得細,煮得濃,人人都愛喝,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一下出了名。

王婆隔壁住了個佘員外。這個佘員外是個見錢眼開的大財迷,他見王婆賣豆漿生意滿好,就紅了眼,也想插手賺大錢。於是他雇了幾個伙計專門給他作豆漿賣,為了擠垮王婆的生意,行時豆漿還比王婆賣的便宜。王婆是小本經營,咋能競爭得過余員外呢?因之她的生意就一年不如一年了。她做下的豆漿常常賣不出去,剩下不少豆漿,她怕放的時間長了發酵變味,心衛很著急。她出於無奈,就在變味的豆漿里放點鹽,每天自己喝上三頓充飢。

有天王婆在豆漿里把鹽放的稍多了一點,忽然發現豆漿在慢慢地起著變化,成了腦狀的東西。她嘗了嘗,怪好吃。這就是最早出現的豆腐腦。 (直到現在河北地區的鹽鹵還一直被用來點豆漿哩!)從此以後王婆就改賣豆腐腦了。那個佘員外見王婆賣豆漿的生意被他擠垮了,就在作豆漿時多加水,賣豆漿時高要價,企圖賺大錢。誰知人們見王婆新做出來的豆腐腦比他做的淡豆漿好吃得多,就愛到王婆那裡去吃豆腐腦,而不愛到他那裡去喝淡豆漿。王婆的生意又一天天興隆起來,而佘員外的生意卻冷冷清清,無人上門。佘員外一氣之下,把王婆抓到家裡:追問她作豆腐腦的秘密。王婆想,作豆腐腦的方法不需要保密,多讓人們吃些豆腐腦有啥不好,就把做的方法告訴了佘員外。余員外又賣開了豆腐腦,又擠垮了王婆的生意。

王婆做的豆腐腦賣不出去,生活越來越困難,幾乎無法維持了。她怕剩下的豆腐腦放壞了,就用布把豆腐腦一塊一塊地包起來,濾去了水,干放在那裡,每天自己餓了就吃上一些。由於剩下的豆腐腦太多,她吃著吃著,有幾塊已經發霉長毛了。她想,放的時間長了恐怕要變壞,不如再加些鹽,索性再拿些辣面、香料、生薑、大蒜拌在裡面當菜吃。經過這樣製作以後,這些放幹了的豆腐腦更好吃了。她還給這種食品起了個別致的名字---「豆腐乳」。以後王婆就改作起賣豆腐乳的生意來。由於豆腐乳好吃,前來學做豆腐乳的人很多,這樣做豆腐乳的方法越傳越遠,所以現在各地無論城鄉都有做豆腐乳和賣豆腐乳的人。

Ⅶ 豆皮是誰發明的怎麼發明的

我不得而知,只是在民間有一段傳說:明未清初京城有一位御廚因戰亂流落到應城三合,看見這兒盛產大米,米質晶瑩剔透,飽滿圓潤,此地泉水清澈甘甜,就用宮廷配方釀制出豆皮,感覺味道不錯,就開起了小作坊專賣豆皮。後來此種技術慢慢的被周圍鄉民所掌握,逐漸擴大到整個縣境內及外地,每年春節是民間製作豆皮的盛期。傳說是美麗的,很早家鄉就有這種手工小吃。我只記得小時候每年到了臘月,我家就開始製作豆皮了。先用清水漬泡大米,到大米變軟後,就一勺勺放在石磨上磨成米漿,磨完之後就開始在大鐵鍋里燙成一塊塊圓形又薄又白嫩的豆皮。這時候火候要掌握均勻,火勢不能太強也不能太弱,太強豆皮容易燙糊,太弱豆皮不易燙熟。燙豆皮的工具是用河蚌貝殼洗凈做成的,它平扁易於刮燙。燙豆皮的人要手靈眼快,舀上一瓢米漿沿鍋中央快速旋轉一圈,讓米漿來一個優美的圓圈,然後用貝殼來回燙平燙均勻,一面燙好後用鍋鏟快速的把燙好的一面翻卷過來,等這一面燙好後,就用鍋鏟弄出鐵鍋放在竹籃底上晾著,然後我就小心把它端出來重新晾攤在竹席上待涼。待豆皮涼過透心後,母親就把豆皮捲成一卷卷,再用菜刀切成一小段一小段,放在木桶里。等天氣晴好,太陽光照強時,拿出來晾曬。我那時還小,剛開始端豆皮進進出出,還感覺挺好玩的,熬上二十分鍾就受不了想貪玩,有時不小心豆皮滑落到地上,引起母親責怪。豆皮燙完之後,最後加工幾塊香噴噴的豆皮,裡麵包夾住幾樣小菜,一燙一小炒,弄出鍋來盛進碗里,這時候吃上它真是美滋滋的,別提多香了!也算是勞動後的一種獎賞吧。

現在人們再不用石磨磨米漿了,機械代替了它,又快又勻。工藝得到了很好的改進,加上蔬菜、黃豆、綠豆等其它物質,變成了營養更加豐富的多味豆皮。這時候如果你來鄉村客串,就會看到一道獨特的農家風情畫:每家每戶門前都晾曬著一塊塊白花花的豆皮,門前有一位老人或小孩揚著小竹竿吆喝著驅趕貪吃的小鳥呢!

家鄉的豆皮,忘不了的濃濃鄉情

Ⅷ 豆腐腦是誰發明的

豆腐的發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其中尤以孫道榮的生活隨筆《豆腐腦》概括得比較好,現摘錄如下,共你品嘗。 豆腐是個好東東。四大發明之外,我看豆腐堪稱國人的第五大發明。早在五代,陶谷所撰的《清異錄》中就已有「小宰羊」詞條。小宰羊者,豆腐也。《故都食物百詠》亦有贊曰:「豆腐新鮮鹵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歸。」就連美國農業部出版的《用簡便方法生產的豆製品》一書中,開篇明義,首先介紹的,也是咱們的豆腐———TOFU。TOFU這個詞亦已榮升外來語之列,廣泛流傳歐美坊間,還被收入一些英語詞典之中。 豆腐是個大家族,豆漿、豆腐腦、豆腐、豆腐皮、板豆腐、凍豆腐、包子豆腐、豆腐乾……真是「豆」丁興旺。在眾多豆腐製品中,竊以為,數豆腐腦最具形神之美。觀其形,膚白嬌嫩,柔軟光滑,顫顫悠悠,綽綽約約,極具美人姿態,可掬,可拂,可掊,款款撩撥人心。神就更不用說了,一個「腦」字,盡得豆腐風流,憨極,聰慧極,嫵媚極。有人稱豆腐腦為豆腐花,一個花字,盡失豆腐腦兒碧玉韻味,惡俗。 清代袁枚有詩曰「豆腐得味勝燕窩」,豆腐腦亦需五味輔佐,方有雋永之香。蒜末鹽醋醬油,一樣不可或缺。盛豆腐腦也大有講究,用扁平的勺子一片一片鏟,東切東去,西削西來,盛入海碗中,中間須鼓起,如小饅頭似的凸出,狀如搖搖欲滴的仙子。然後澆鹵,兜頭澆下去,如醍醐灌頂,鹵汁徐徐流向碗的四周,慢慢滲入豆腐腦中,然後再加薑末蒜泥辣油等佐料,豆腐的芳香四溢。燕窩的味道不知道,豆腐腦卻是百食不厭,即使燕窩也是絕不肯拿去和他換的。一碗下去,猶不解饞,喊一聲:「老闆娘,再來一碗豆腐腦!」何其快意也哉! 豆腐青菜保平安。舊時,每年臘月,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磨豆腐。張懷群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生動描述了窮苦時代那樁「最浪漫的事」:小小石磨一盤,兩口子坐在板凳兩頭手握磨桿你來我往。臉對臉,眼對眼,口對口,轉一圈,倒一勺水,轉一圈,倒一勺豆,磨了又磨,推了又推,唱著歌謠,說著古今,孩子在遠處耍。這堆玩耍的孩子中,必有這位可愛的張懷群先生,也必有在下流著涎水站在一邊,靜候著傻乎乎的黃豆羽化成白嫩嫩的豆腐那童話一刻。再窮的人家,這時候也會大方地舀一碗熱氣騰騰的豆腐腦,賞給饞了一年的孩子們,又白又嫩又軟又滑又綿又甜的豆腐腦兒,至今味猶在口,彌散不盡。目睹了豆腐的製作過程,從小就知道,世有黃豆,乃有豆腐;因為祛除了豆腐渣,乃有濃糯可口的豆腐腦啊!今天有些無良商,專以豆腐渣工程損國殃民,除了繩之以國法,老夫還要罰他一條:一輩子不得吃豆腐腦!饞死他。

Ⅸ 豆腐是誰最先發明的

淮南王劉安,是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公元前164年封為淮南王,都邑設於壽春(即今安徽壽縣城關),名揚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壽春城邊。
劉安雅好道學,欲求長生不老之術,不惜重金廣招方術之士,其中較為出名的有蘇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晉昌、毛被、左昊八人,號稱「八公」。劉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爐,煉仙丹以求壽。他們取山中「珍珠」、「大泉」、「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製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煉丹不成,豆汁與鹽鹵化合成一片芳香誘人、白白嫩嫩的東西。當地膽大農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於是取名「豆腐」。北山從此更名「八公山」,劉安也於無意中成為豆腐的老祖宗。
自劉安發明豆腐之後,八公山方圓數十里的廣大村鎮,成了名副其實的「豆腐之鄉」。
有了豆腐自然會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說一般家庭主婦,就是十四五歲的娃娃也能做出幾樣風味各異的豆腐菜,比如什麼香椿拌豆腐、豆腐雞蛋、辣醬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開放以後,八公山街頭的「豆腐館」比比皆是、遠近聞名。他們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攏絲、雕刻各顯身手,不僅引得本地人常來過把癮,合肥、蚌埠等相鄰市縣的人們隔三岔五光顧「豆腐宴」,就連德國、英國、日本、荷蘭、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賓客也常常雲集八公山下,品嘗「壽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錢豆腐」等400餘款造型逼真、色彩紛呈、鮮美異常、風味獨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漸在整個神州大地弘揚。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諸葛穎曾著《淮南王食經))130卷,毗鄰淮南的江蘇顯然是「近水樓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響。一直到現在,江蘇人還把豆腐、麵筋、菌蕈、筍芽列為素菜四大金剛。
宋明以後,豆腐文化更加廣為流傳,許多文人名士也走進傳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無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間,曾親自動手製作東坡豆腐。南宋詩人陸游也在自編《渭南文集》中記載了豆腐菜的烹調。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犖關於康熙皇帝與豆腐的一段記載。時值康熙南巡蘇州,皇帝新賜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頗具人情味、鄉土氣的豆腐菜。
隨著豆腐文化的傳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斷發展和豐富著豆腐菜的製作方法。流傳至今的有四川東部的「口袋豆腐」,以湯汁乳白、狀若橄欖、質地柔嫩、味道鮮美為特色;成都一帶享譽海內外的「麻婆豆腐」,獨具麻、辣、鮮、嫩、燙五大特點}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凍豆腐」、無錫「鏡豆腐」、揚州「雞汁煮干絲」、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為原料的「腐乳糟大腸」等等。當豆腐菜走向更遙遠的邊疆時,獨特風味也就更為豐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雞豆腐」,色澤美觀,五香味濃;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潤腸,雪蛤清頭明目,豆腐軟嫩細膩,色澤純潔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鮮族人民用牛肉、粉條、雞蛋、豆腐製成「梅雲湯」,廣西壯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圓」,雲南大理白族有「臘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臘香撲鼻。而「冰糖螺豆腐」,則為滋陰降火,怡療神經衰弱的民間風味補品…… 就這樣,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中,問世於壽縣八公山的豆腐,終於傳遍神州大地,並逐漸形成中國豆腐的八大系列:一為水豆腐,包括質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細嫩的南豆腐;二為半脫水製品,主要有百葉、千張等;三為油炸製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絲;四為鹵製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乾和五香豆腐絲;五為熏製品,諸如熏素腸、熏素肚;六為冷凍製品,即凍豆腐;七為乾燥製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為發酵製品,包括人們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這八類製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廣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紹興腐乳,黑龍江的克東腐乳,廣東的三邊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漢的臭乾子等,均已成為名馳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國,而且走向世界。
說起這段歷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鑒真。天寶12年(公元757年),鑒真東渡日本,帶去了豆腐製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裝袋上還有「唐傳豆腐乾黃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樣,而且許多豆腐菜譜直接採用漢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寶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團魚豆腐」等等。
繼日本之後,朝鮮、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周邊國家也從中國學到了豆腐製作技藝。以後隨著大批華人外行的足跡,中國豆腐走到了西歐、北美,世界幾乎所有國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產與銷售。
與此同時,世界各國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與習俗豐富著豆腐文化。比如東鄰日本以天然色素為原料,生產出紅、藍、綠七彩豆腐;朝鮮人民根據本地資源,製作了風味各異的豆腐湯:豆醬豆腐湯、哈蜊豆腐湯、明太魚豆腐湯等等;印尼人普遍愛吃「醬拌炸豆腐」;緬甸人越南人則創制了頗具東南亞風格的「醬拌蛋花豆腐」、「什錦盤」。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風行的「肉骨茶」,其實也是豆腐菜餚中的一種。在美國,商人們則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諸如豆腐色拉、豆腐漢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鴨、豆腐結婚蛋糕等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飲食營養科學界興起一股引人矚目的「豆腐熱」,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來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愛,成為科學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營養佳品。豆腐是以黃豆、青豆、黑豆為原料,經浸泡、磨漿、過濾、煮漿、加細、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廣、最大眾化的烹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製品的蛋白質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屬完全蛋白,不僅含有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體需要,營養效價較高。豆腐還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等。中醫理論認為,豆腐味甘性涼,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益氣和中、生津潤燥、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療赤眼、消渴,解硫磺、燒酒毒等。可豆腐雖好,多吃也有弊,過量也會危害健康。

Ⅹ 豆腐花是誰發明的

豆腐的發來明者 「中國是豆腐的『師源傅之國』」。「豆腐豐富了人們的營養,這是對人類的一個偉大的貢獻」。提起中國的豆腐來,日本人總是懷著敬佩的心情竭力贊揚。 1963年,中國佛教協會代表團到日本奈良參加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紀念活動,當時,日本許多從事豆製品業的頭面人物也參加了。據說,他們之所以參加紀念活動,是為了感謝鑒真東渡時把豆腐的製法帶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這些參加者手裡都提著裝滿各種豆製品的布袋,布袋上還寫著「唐傳豆腐乾,淮南堂制」字樣。 淮南堂是我國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為了紀念豆腐的發明人——漢代淮南王劉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麼會發明豆腐呢?原來劉安講求黃老之術,在淮南朝夕修煉。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製出了鮮美的豆腐,並把他獻給劉安享用。劉安一嘗,果然好吃,下令大量製作。這樣,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淮南王劉安的名下了。傳說劉安後來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劉安廟,「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揚天下。

閱讀全文

與豆腐皮發明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
中國城市老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的反思與重構 瀏覽: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