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克思從三個方面對人的本質作了詳細的界定:1,勞動是人的本質2,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3,人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恩格斯在吸取了人類思想史上一切優秀的文化成果,特別是吸收了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合理內核,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提出了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馬克思反對抽象地理解人的本質,主張從現實的具體的個人去理解人。他認為在考察人的本質、理解人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但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頁)。這樣,就將人不僅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宗教把人的本質變成了幻想的現實性,因為人的本質沒有真實的現實性。人並不是抽象地棲息在世界以外的東西。人就是人韻世界,就是國家,社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52頁)最後,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得出了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這一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問題的經典表述既是對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也為考察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這段話包含著深刻的含義,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
1.人的本質是現實的、具體的
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關於人性和人的本質的學說,有一個共同的根本性錯誤在於離開人所生存的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特定的社會關系談論人性和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從分析費爾巴哈入手,批判了歷史唯心主義的抽象人性論,徹底否定了抹殺人的社會性、階級性和歷史性,並從這種抽象的、一般的、孤立的單個人出發,將人的本質歸結為「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觀點。馬克思並不完全否認人類具有某些共同性,而是反對將這一共同性抽象化,反對脫離具體的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考察人的本質。正如馬克思在批判費爾巴哈時指出的:「費爾巴哈沒有對這種現實的本質進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1)撇開歷史的進程,把宗教感情固定為獨立的東西,並假定有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的個體。(2)因此,本質只能被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自然地聯系起來的普遍性。」(《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頁)
2.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系決定的
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的命題,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質。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按列寧的理解,社會關系分為兩類:物質的社會關系和思想的社會關系,這兩類社會關系又是多層次、多方面的。物質的社會關系一般指人們在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經濟關系,即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關系。思想的社會關系是指建立在物質的社會關系基礎上的,包括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關系等。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集中體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在階級社會里,人的本質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正如馬克思所說:任何人都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頁)。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置身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只有在社會關系中人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否則,一旦脫離社會關系,喪失社會屬性,就會和徒具人形的「狼孩」一樣,無論先天有多麼發達的大腦和健全的軀體,都不可能具備人的本質。
3.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
「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諸多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說明各種社會關系之間的聯系不是機械的,而是有機的,它們彼此影響、制約、滲透,形成縱橫交錯的統一體。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而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簡單相加或某種社會關系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全面的方法從總體上,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誠如馬克思所說:「社會不
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20頁)
第二層含義指各種社會關系在有機統一的聯系中不是並列的、平等的,它們在決定人的本質方面發揮不同的作用。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物質關系,特別是生產關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決定和制約著其他一切社會關系,因此也對人的本質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4.人的本質是歷史的、發展的
人的本質不僅不是抽象的,而且不是永
㈡ 教育創造了人本身 這句話誰說的起源於_____
呃,沒有人說過,是你聽錯或看錯了吧,應該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恩格斯說的專
「勞屬動創造了人」是馬克思主義學說《自然辯證法》(恩格斯著)中的一個命題。
原文: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句也成為恩格斯之名言)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恩格斯在書中概括了以往的特別是自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方面的重大成就,強調了勞動在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等重要思想。恩格斯的關於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社會歷史觀。《自然辯證法》從最低級的運動形式一直論述到人及人類社會的產生,從而與唯物史觀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㈢ 如何理解恩格斯的「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句話
1、恩格斯闡述了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勞動抑或技術產生的首要環節是直立行走。而猿之所以能直立行走的前提是手足的分工:隨著生存環境的變化,那些成群生活在樹上的猿的生活方式亦發生了變化,在攀援時手和腳開始從事不同的活動。
2、恩格斯揭示了勞動抑或技術產生的關鍵環節,是猿手轉變為人手。就猿手的功能而言,主要是用來摘取和拿住食物、在樹林中築巢、拿著木棒抵禦敵人、以果實和石塊向敵人投擲等。經過漫長的進化,猿手變為了人手。恩格斯認為,猿手與人手相比,雖然骨節、筋肉數目和一般排列相同,但是卻存在巨大差別。
恩格斯指出,「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它還是勞動的產物」。為適應新的動作,人手的肌肉、韌帶、骨骼等都有了新的發展,而這些新發展帶來的靈巧性又以新的方式運用於更多新的復雜的動作。這樣,人手才實現了高度的完善。
同時,恩格斯還指出,「手並不是孤立的。它僅僅是整個極其復雜的機體的一個肢體」。手的逐漸靈巧以及腳適應於直立行走的發展,也會反作用於機體的其他部分。
3、恩格斯指出了勞動與技術的產生與發展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協作,而協作又導致語言的產生。這樣,勞動與技術及語言一起,使猿腦發展為人腦。與此相關,人的感覺器官也有了進一步發展。同時,腦和其他感官、意識及抽象能力和推理能力的發展,又反過來推動著勞動、技術和語言的發展。
(3)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擴展閱讀:
真正的勞動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而技術的萌芽也始於製造工具。原始的工具,如古人打獵和捕魚的工具,不僅包括打獵和捕魚這兩種勞動形式,而且還包括打獵和捕魚的技術。這里,技術水平越高,勞動的收獲往往就會越多。此類勞動導致人類食物結構的變化,這又是從猿到人的重要一步。
正如學會了吃各類可以吃的東西一樣,人也學會了在不同氣候下生活。人逐漸遷徙到各處可以居住的地面上,這使得新的需要產生:需要住房、衣物等來抵禦寒冷、潮濕等不同氣候。這使得新的勞動領域及與此相適應的新技術出現,比如建造房屋、縫制衣物的勞動及相關技術等。
㈣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本質的科學論斷是什麼如何理解
馬克思主義對人哲學上的理解為:人的內在生命物質本體與特定的大腦意識本體構成整體的自然人。自然人通過勞動關系構成一個完整的社會關系形成系統的外在矛盾關系,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不論是自然還是社會人其總體的都是通過人的內、外矛盾關系形成自我解放的主體矛盾關系。人的自然本質是動物的進化產物,人超越自然的創造是人本身。人性就此分為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理解馬克思主義對人的本質的闡述:
1、自覺是人的基本屬性,其貫穿內外矛盾。人是自覺必然的主體。人的一切行為即為有意識認識、解放自我的存在。意識的基本屬性就是自覺的屬性,人性的根本內容就是自覺。
2、實踐是自覺的。人產生於實踐,在實踐中發現自然及社會關系的存在。以實踐發現自覺的認識,以實踐解放自我的創造。創造自我的實踐是解放的基本路徑。
3、解放自我的主體。以實踐的勞動創造人類自我存在,形成自我存在的發展。人自然的受外在物質世界的約束,人類的產生是對於自然的解放,獲得對於自然的相對自由。
新生個人都是一定歷史的產物,在新的實踐中發展自我必然與舊世界產生矛盾,人類通過擴展實踐范疇,創造新型實踐工具來解放人的內、外矛盾。
我們只有通過不斷的發展自我實踐能力才可以發展自我的存在。人的基本創造力即生產力是人類發現、創新具體自然及社會矛盾的總體總體。生產力具體表現為勞動力。
(4)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第一次提出了社會關系決定人的本質的命題,為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提供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勞動創造了人,同時,人類在勞動的過程中,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不是彼此分割、孤立的,而是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正是在社會關系中才形成了人的本質。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體現的就是人的本質是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統一,而不是各種社會關系的簡單相加或某種社會關系的重復。這就要求我們用系統的、全面的方法從總體上,從各種社會關系的有機聯系中把握人的本質。
㈤ 馬克思主義關於人本質的定義是什麼
人的本質問題一直是哲學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時至今日也無一個完整而確定的答案。人的本質問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問題,不能僅從某個偉人或哲學家的只言片語、斷章取義地對人的本質下定義。我們認為應從辯證法的高度去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
恩格斯指出:「辯證法是關於普遍聯系的科學」(1),「和形而上學相對立的,關於聯系的科學」(2)。唯物辯證法一個最根本的特徵就是認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處於相互聯系之中的,認識事物必須「從事物的相互聯系中理解事物。」(3)事物的聯系包括事物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的聯系和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系,事物只有處於內部的和外部的相互聯系之中才能得到發展。所以,認識事物必須從事物的內部和外部的聯系去把握。人是客觀世界中的一普通事物,因此,對人的認識也必須從聯系、從人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去把握。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深刻地認識人的本質。下面就用系統的方法、從人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入手去討論人的本質。
一、什麼是人的內部聯系呢?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人體是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矛盾統一體,它是由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等不同層次的要素有機結合、相互聯系所形成的一個自組織系統。它包括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聯系,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聯系,器官與器官之間的聯系,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聯系。細胞與細胞之間的聯系形成組織,組織與組織之間的聯系形成器官,器官與器官之間的聯系形成系統,系統與系統之間的聯系形成人體。
現代科學認為人體整體是由呼吸、消化、循環、神經等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中醫學也認為人體整體是由五臟六腑(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而產生的。無論現代科學與中醫學對人體內部結構的認識有何種不同,它們始終認為人體整體是由不同層次的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而形成的。系統論告訴我們,「各個要素構成的有機整體本身具有各個孤立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質和功能。」(4)「系統獲得新質的秘密在於要素的有機性。系統內的要素不是機械相加,而是有機結合。」(5)因而按照聯系的觀點和系統的觀點,由五臟六腑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必然會產生一種新質。這種新質我們認為便是人體整體功能系統的質——精神。(6)
人們通常認為由人的內部細胞、組織、器官、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整體是生理性的。楊玉輝同志在《人體科學研究》一書中用系統的方法,從不同層次不同方面展開了對人體內部結構的認識和探索,但楊玉輝也認為由五臟六腑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人體整體是生理性的。這種觀點的一個顯著特徵是僅僅用系統的方法解釋生物學范圍內的人的形體,沒有用系統的方法去說明人的精神,更沒有用系統的方法去闡述形與神之間的關系。(7)持這種觀點的人只是機械地、形而上學地看問題,忽視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性。現代醫學雖然也用系統的方法解釋人,並「把人體理解為一個由相互聯系和相互依存的若干層次和組分、按一定結構結合起來的具有特定生命功能的有機系統」(8)。但現代醫學同樣也只僅僅用系統的方法解釋生物學范圍內人的形體,沒有用系統的方法解釋人的精神,更沒有用系統的方法去說明人的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系。我們認為現代醫學對人的認識仍然是機械的和形而上學的,其沒有看到由人體內部各個子系統或要素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會產生和形成一個新的系統,這個新的系統具有子系統或要素所不具有的新質和新功能。
系統論告訴我們,系統是在子系統或要素的基礎上產生和形成的復雜整體。如果我們承認形體可以作為系統而存在,那麼我們也應承認在形體基礎上產生的新質——精神也是作為系統而存在的。人體內部的五臟六腑不是簡單地、機械地結合在一起,而是有機地、辯證地結合在一起。由五臟六腑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人體整體功能系統,有著不同於組成它的要素或子系統的新質和功能。這便是系統與子系統或要素相區別的核心所在。把由人體各個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所形成的人體整體理解為生理性的,恰恰就在於忽視了整體的質與要素的質是不同的這一系統論的核心。
人體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人的內部聯系,這種內部聯系形成人體整體功能系統,這種人體整體功能系統產生一種不同於要素或子系統運動形式的新的運動形式——精神活動。「事物的質是諸要素相互聯系而成的整體特徵。」(9)因而,人的內部聯系形成人的內部本質,人的內部本質便是精神活動。
以前我們往往從生物學角度認識和理解人,沒有看到在形體生物化學運動的基礎上存在著新質運動——精神運動。人的內在精神本質的提出改變了人們以往關於人的通常觀念。所謂內在精神本質也就是人的形體內部各個要素或子系統有機結合、相互聯系所形成的人體整體功能系統的質。它要求我們從形體與精神兩個方面認識和理解人。我們認為人是形體系統與精神系統的辯證統一。精神系統與形體系統是系統整體與局部或要素之間的關系,二者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精神系統既不能離開形體系統單獨存在,形體系統也不能離開精神系統單獨存在。在人、精神、形體這三個系統中,人系統最大,精神系統次之,形體系統居三。人與精神或形體之間的關系同樣也是系統整體與局部或要素之間的關系。人與精神或形體相互依存、互為存在的前提條件,人既不能離開精神或形體單獨存在,精神與形體也不能離開人單獨存在。人就是精神與形體的有機結合、相互聯系的產物,所以人既不等於精神——靈魂,也不等於形體——肉體,人就是精神與形體的矛盾統一體。
二、什麼是人的外部聯系呢?
人的外部聯系表現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就是人改造自然、改造社會、改造人自身。這種聯系是人通過勞動實現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如果說動物不斷地影響它周圍的環境,那麼,這是無意發生的,而且對於動物本身來說是偶然的事情。但是人離開動物愈遠,他們對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帶有經過思考的、有計劃的,向著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標前進的特徵。」(10) 「動物僅僅利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動物的最後的本質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11)由此可見,人的外部聯系與動物的外部聯系是根本不同的,動物由於它的存在而與外界直接發生聯系,而人則通過勞動與外界發生聯系,使自然界按照自己的目的發生改變,並為人的生存服務。因此,勞動是人外部聯系的本質。
事物的本質存在於事物的相互聯系之中,因而,人的本質存在於人的聯系之中,存在於人的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之中,是內部聯系的質和外部聯系質的辯證統一。內部本質是事物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外部聯系是對內部本質聯系的體現。因而,勞動作為人的外部本質是對內部本質——精神活動的體現。人的勞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活動,這種活動是以意識、思維為邏輯前提的,沒有意識、思維便不會有勞動發生。那種把人的內部本質理解為生理性的,理解為「肉體——工具」的觀點(12),恰恰是忽視了事物發展的辯證性——事物的內部要素或子系統相互聯系、有機結合所形成的整體質,是一種不同於要素或子系統質的新質。正是由於他們忽視了這種新質的存在,忽視了人體整體性的質就是精神活動,因而,他們就根本看不到人的內部精神質的存在。把人的內部質理解為生理性的,理解為「肉體——工具」是錯誤的和形而上學的,由「肉體——工具」這種「內部質」根本無法導出外部聯系的質——勞動。人類勞動的目的性、計劃性是顯而易見的,沒有意識、思維何以能夠產生勞動?正是由於人有意識、能思維,所以才產生了人類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勞動。因而,章韶華在《需要——創造論》一書中根據聯系的觀點把人的內部本質規定為「肉體——工具」的觀點是錯誤的。章韶華雖然也已注意到聯系形成事物的整體質,但他沒有注意到整體質與要素質的不同,沒有把這一思想貫徹到對人的本質研究當中。因而,他對人的本質的規定是不正確的。
聯系和發展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綱。事物只有處在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發展,孤立的事物是不可能得到發展的。因而,人要發展,只有在相互聯系中,也即只有在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得到發展。一個人僅僅具有意識、思維活動,而不參與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活動中去,即這個人只有內部聯系而無外部聯系,那麼這個人就是孤立的、靜止的,這個人就不可能得到發展,就不可能是哲學意義上的人(如狼孩)。正因為如此,馬克思才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費爾巴哈「撇開歷史的進程,孤立地觀察宗教感情,並假定出一種抽象的——孤立的——人類個體。」(13)「所以他只能把人的本質理解為『類』,理解為一種內在的、無聲的,把許多個人純粹自然聯系起來的共同性」(14)。由於費爾巴哈沒有把事物放在聯系和發展中來認識,沒有放在內部聯系和外部聯系中來認識,因而他在闡述人的本質時只是說:「究竟什麼是人跟動物的本質區別呢?對這問題最簡單、最一般、最通俗的回答是:意識。」(15) 「人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或者在人裡面形成類、即形成本來的人性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理性、意志、心。」(16)馬克思正是注意到費爾巴哈對人的本質的論述的片面性,即那種只注意事物內部聯系,忽視事物外部聯系的片面性;所以馬克思嚴厲地批判道:「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他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7)這里馬克思把人的外部聯系理解為「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究竟什麼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呢?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明確指出:「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18)所謂社會關系也就是人在實踐活動中結成的各種相互關系的總稱。由此可見,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針對費爾巴哈在人的本質問題上只注意內部聯系,忽視外部聯系,忽視勞動而提出的。勞動促使人們結成復雜的外部社會關系,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勞動而不是其它。這與馬克思一貫的哲學思想,也與馬克思所創造立的致力於改變世界的實踐唯物主義相統一。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一再強調:「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19) 「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並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20)「哲學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21)
正因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是站在辯證法的高度,用聯系和發展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人的本質的。所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在人與動物的區別上明確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直接區別開來。」(22)但同時又強調:「一句話,動物僅僅利用自然界,單純地以自己的存在來使自然改變;而人則通過他所作出的改變來使自然界為自己的目的服務,來支配自然界。這便是人同動物的最後的本質區別,而造成這一區別的還是勞動。」(23)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已經注意到人的內部本質和外部本質的存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以上兩個關於人的本質的論述不是自相矛盾的,而是辯證統一的。它也不像有的論者所說的那樣:人的本質只是勞動。把人的本質僅僅歸結為勞動,否認精神性,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事物如果沒有內部聯系,那麼這個事物就不可能存在,這個事物何以有外部聯系?因而,把人的本質僅僅歸結為勞動是完全錯誤的。
綜上所述,那種片面地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精神或勞動,甚至斷章取義地僅從字面上理解,把人的本質歸結為一切社會關系總和的觀點都是錯誤的。人的本質是內在精神本質和外在勞動本質的辯證統一。
三、精神、勞動與人的本質之間的辯證關系
把人的本質歸結為內部本質和外部本質的辯證統一,歸結為內在精神本質和外在勞動本質的辯證統一,有一個根本的哲學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精神、勞動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問題。精神、意識與勞動、實踐的關系問題既是目前哲學界討論的焦點問題,也是理解人的本質的一個難點問題。對於精神、意識與勞動或實踐的關系,馬克思曾明確指出:「蜘蛛的活動與織工的活動相似,蜜蜂建築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築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築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的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24)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也指出:「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使人是類存在物」,而「實際創造一個對象世界,改造無機的自然界,這是人作為有意識的類存在物的自我確證。」(25)馬克思認為人對世界的改造反而從一個方面證明了人是有意識、能思維的類存在物,同時,正是由於人是有意識、能思維的類存在物,所以人的活動才具有意識、目的性和計劃性。但是人的意識、目的性、計劃性與勞動、實踐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呢?馬克思主義哲學創始人似乎沒有給予我們一個明確的答案。
對於精神、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目前哲學界依然存在著分歧。一種觀點認為,「『意識』、『心理』、『意志』,是人特有的『精神本質』……它是實踐的內在本質,實踐是它的外在顯化或對象化」(26)。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從『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中又把『有意識』抽出來作為人區別於動物的類本質,這就等於從馬克思的勞動實踐觀又退回到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觀點上去」(27)。「在馬克思看來,不是因為人『有意識』,人才是『類存在物』,人才是『有意識』的存在物……只有通過人的勞動實踐活動,才能證明人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這種勞動實踐即生產活動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所以,是勞動實踐本身從本質上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而不是因為人『有意識』。」(28)非常明顯,上述有關精神、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的本質之間關系的論述都是根據馬克思文本得出的。對於馬克思文本中的同樣一句話雙方理解的意思卻不一樣,從而導致了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結論。雙方雖然都引經據典、各抒己見,但都很難說服對方。我們認為用聯系的觀點和方法完全可以解決上述觀點的分歧。
當我們用聯系的觀點來理解精神或意識、勞動或實踐與人的本質之間的關系時,我們發現精神是人的內部聯系的質,勞動是人的外部聯系的質。內部聯系「是維持事物存在的內在力量,也是推動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29)。「內部聯系只有藉助外部聯系才能規定事物的存在、推動事物的發展,否則就會成為孤立的、封閉的、僵死的東西。」(30)同時「外部聯系只有通過內部聯系才能起到維持事物的存在,影響事物的發展的作用,它一旦超脫了內部聯系的需求、選擇、控制和調節,就會失去其應有的積極作用」(31)。由此可見,精神、意識作為人的內部聯系的質是推動人向前發展的根本動力,勞動作為人的外部聯系的質只有在人的內部聯系的精神質的推動下才能對人的發展起積極的決定作用。離開人的精神的推動作用,勞動既不可能產生也不可能對人的發展起任何作用。非常明顯,那種片面認為只有勞動才是人的本質,才能使人是類存在物,才能把人與動物區別開來,否認人的精神本質的觀點是不符合辯證法原則的,是封閉的僵死的,因而我們認為是錯誤的和形而上學的。
現行哲學教科書根據恩格斯在《勞動在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的有關論述,認為勞動既然能夠決定猿轉變為人,那麼勞動同樣也可以決定精神的產生,即精神能動性來源於實踐能動性。我們認為勞動決定古猿轉變為人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勞動作為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是不能決定猿轉變為人。人是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形體與精神是構成人的兩個基本要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個要素——或形體或精神人都不能成為人。同時正是由於形體與精神的產生,才產生了人,才產生了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勞動。猿不具備形體與精神這兩個要素,所以在猿那裡沒有勞動行為的發生。勞動既然不能決定古猿轉變為人,那麼勞動同樣也就不能決定精神的產生。精神作為人內部聯系的質,精神的能動性來源於形體的能動性,精神的能動性與形體的能動性是不同質的。正是由於精神具有能動性,所以精神才能夠支配人。同時也正是由於精神能夠支配人,所以人的活動才都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因而,不是精神能動性來源於實踐的能動性,而是實踐的能動性來源於精神的能動性。精神、意識是原因、根本,勞動、實踐是結果和表現。精神是勞動的實質和核心。在邏輯序列上,精神在先,勞動在後。
總之,人的本質問題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哲學問題。我們應站在辯證法的高度,用聯系和發展的方法去揭示人的本質。
㈥ 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勞動觀
馬克思主義勞動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構成部分,是創立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的基礎。從人類自身的起源和發展來看,勞動都具有決定性作用。
構成人類賴以存在的現實世界的關鍵要素之一正是人的勞動,而且這種勞動並不是抽象層面的勞動,而是作為人類實踐活動最基本形式的生產勞動,這是區分人與動物的關鍵。當人開始生產生活資料,即邁出由肉體組織所決定的這一步的時候,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
(6)馬克思主義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社會主義教育反對剝削階級,反對剝削思想。不勞而獲的剝削階級教育,是為統治階級鎮壓勞動群眾服務的,是要使受教育者養成剝削勞動大眾的思想,以便成為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精神貴族。社會主義教育強調任何時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勞動者,都不能貪圖不勞而獲的生活。
通過讓大學生學習社會發展史、歷史唯物主義,樹立勞動創造世界的馬克思主義勞動觀點,批駁輕視勞動、輕視勞動人民的剝削階級觀點,使大學生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勞動觀,認識到勞動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主人,從而投身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
㈦ 誰能告訴我「勞動創造了人」這句話是誰說的呢
恩格斯
「勞動創造了人」是馬克思主義學說《自然辯證法》(恩格斯著)中的一版個命權題。
原文:從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這一句也成為恩格斯之名言)
《自然辯證法》是恩格斯的一部重要的哲學著作。恩格斯在書中概括了以往的特別是自19世紀以來的自然科學方面的重大成就,強調了勞動在猿轉變為人的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提出了勞動創造了人和人類社會等重要思想。恩格斯的關於自然辯證法的思想與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分別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自然科學觀和社會歷史觀。《自然辯證法》從最低級的運動形式一直論述到人及人類社會的產生,從而與唯物史觀銜接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哲學體系。
㈧ 勞動與人類的關系
恩格斯所描繪的因勞動而產生的人的分化——人類因勞動而產生的過程已如上所述。如果我們對照達爾文的理論,就會發現在主要論點上兩者幾乎是一致的。
恩格斯認為,人類的祖先在攀緣時手從事與腳不同的活動,在轉變期愈來愈多地從事其他活動,這是手的專門化過程,這意味著工具的出現,手不僅是勞動的器官,還是勞動的產物。
達爾文早在《人類的由來與性選擇》一書中就提出:「如果人的手和臂解放出來,腳更穩固地站立,這對人有利的話,那麼有理由相信,人類的祖先愈來愈多地兩足直立行走,對他們更有利。如果手和臂只是習慣地用來支持整個體重,或者特別適合於攀樹,那麼手和臂就不能變得足夠完善以製造武器或有目的地投擲石塊和矛。」他又指出:「我以為我們可以部分地了解他怎樣取得最顯著特徵之一的直立姿態,沒有手的使用,人類是不能在世界上達到現今這樣支配地位的,他的手是如此美妙地按照他的意志進行動作。」達爾文甚至還進一步認為:「臂和手的使用,部分是直立姿勢的原因,部分是其結果,這似乎以一種間接的方式導致了構造上的其他改變。」
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曾提到:「人類社會區別於猿群的特徵又是什麼呢?是勞動。」這里的勞動,按恩格斯的意見,是指真正的勞動,即是從製造工具開始的勞動。
達爾文在強調工具為人所特有的論點時,引用了阿蓋爾公爵的一段話:「製造適合於某一特殊目的的工具絕對只有人才能做到。」他認為,「這在人類和獸類之間形成了難以計量的分歧」,並指出:「無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恩格斯認為猿腦轉變為人腦的主要推動力來自語言和勞動。
達爾文也曾強調:「語言的連續使用和腦的發展之間的關系無疑更加重要得多。」
恩格斯認為,沒有武器的人類祖先在發展過程中必須以群體聯合力量和集體行動彌補其不足。強調最社會化的動物——人,不可能從一種非社會化的最近祖先發展而來。
達爾文也曾強調:「人類的力量小,速度慢,本身不具天然的武器等,可由下列幾點得到平衡而有餘……第二,他的社會性導致了他和同伴們相互幫助。」他列舉了現代布須曼人(現在叫「桑人」)——生活在充滿了世界其他地區所沒有的危險動物的南非——和愛斯基摩人(現在叫「因紐特人」)——生活在條件極其嚴酷的北極,他們都能生存下來,就歸功於他們的社會性。他還強調,「任何人都會承認人類是一種社會性動物」,「人類的早期類猿祖先很可能同樣也是社會性的」。達爾文還指出:「原始人甚至人類的似猿祖先大概都是過著社會生活的,關於嚴格社會性的動物自然選擇不時通過保存有利於群體的變異而對個體發生作用。」
由上面的對照可見,達爾文並沒有抹殺工具的發明和使用(實際上已意味著「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包括人的手腳分化,手的自由使用以及語言和腦的發展的辯證關系。那為什麼還是遭到了恩格斯的批評呢?
這是因為恩格斯考慮問題的角度和達爾文不一樣。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文中,首先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批判了拉薩爾所提出的「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論點,認為勞動只有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財富的源泉。自然界為勞動提供材料,勞動將材料變為財富,由此引申到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其作用甚至達到這樣的程度,以至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不得不說勞動創造了人本身。
雖然達爾文也談到了工具的創造和使用在人類起源過程中的作用,但他更強調的是「心智」的作用。達爾文提及人類的力量小,速度慢,本身不具備天然武器等可用下列幾點得到平衡而有餘時,首先強調的是:「第一,通過他的智力他為自己製造了武器、器具等,即使依然處於野蠻狀態下,也能如此。」這里強調的首先是 「智力」。談到語言時,達爾文強調:「甚至最不完善的語言被使用之前,人類某些早期祖先心理能力的發展一定比任何現今生存的猿類強得多,不過我們可以確信,這種能力的連續使用及其進步,反過來又會對心理本身發生作用。」達爾文又強調:「人與動物在語言上最大的區別在於,人能將極其多的聲音與觀念聯接在一起的能力幾乎無限大。這顯然取決於心理能力的高度發展。」這里的「智力」、「心理能力」,無不是「心智」的反映。
由此,我們看到了達爾文等強調的重點所在。正因為恩格斯是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強調的是人類物質生產的重要性和生產勞動的首位作用,自然會認為達爾文強調心智而看不到勞動的作用。平心而論,說達爾文看不到勞動的作用似乎有點說不過去。在達爾文有關人類的著作中就曾引用過貝爾爵士的一段話: 「人手提供一切工具,手和智慧相一致使得人類成為全世界的主宰。」按字面而言,似乎人手作用在前,智慧隨其後。人手提供一切工具,豈能不包括勞動工具在內?在我看來,這里勞動的作用不是首位的也是與智慧相並立的(相一致的),恩格斯的「勞動創人論」實際上是歸納了達爾文人類起源學說的要點,是在政治經濟學上的再造,是政治經濟學的人類起源觀。相對之下,達爾文學說是生物學的人類起源觀。兩者出發點不一,而殊途同歸。今天我們用新的視角來審視這一問題,應該看到他們理論的互補性,而不能將之對立起來。事實上,我們已經看到了人類生活的第一基本條件——勞動和人的智力的存在是互為前提的,兩者的發展是互為因果的,如果只強調一方面的作用而抹殺另一方面的作用,那麼,人類起源的過程將不復存在。
㈨ 用馬克思的觀點說一下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別
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 勞動力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勞動力指全部人口。狹義上的勞動力則指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實際統計中,考慮勞動年齡和勞動能力兩個因素的指標有勞動年齡人口和社會勞動力資源總數。二者的關系是:
社會勞動力資源總數=勞動年齡人口+勞動年齡之外實際參加勞動人數-勞動年齡內不可能參加勞動人數。
勞動力(labour power),人的勞動能力,蘊藏在人體中的腦力和體力的總和。物質資料生產過程是勞動力作用於生產資料的過程。離開勞動力,生產資料本身是不可能創造任何東西的;但是,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勞動力發揮作用,除了必須具備一定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或文化科學知識外,還必須具備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否則,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也是不能進行的。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運用自己的勞動力和生產工具,作用於勞動對象,既可以創造出物質財富,也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勞動技能。在不同的社會中,由於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結合的方式不同,勞動力的使用狀況也不同。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並通過購買商品的方式佔有勞動力,迫使勞動者進入生產過程與生產資料相結合,為他們創造剩餘價值;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勞動者是生產資料的主人,勞動力與生產資料在生產過程的結合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通過勞動力市場,使勞動力與生產資料的結合不斷優化。
勞動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樣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和再生產勞動力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包括三部分:維持勞動者自身生存必須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再生產他的勞動力;勞動者繁衍後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用以延續勞動力的供給;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用以培訓適合資本主義再生產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商品的價值還受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
勞動力結構性短缺是指某個時間段內某個行業或者說某個領域的勞動力需求無法供應.例如:近幾年來我國的IT業在迅猛發展,而為了跟上其他國家的IT業發展步伐,我國急需大批該領域的勞動力,而前幾年我國一直無法供應該領域需要的勞動力.這就是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一例。
勞動力或勞動適齡人口:年齡處於適合參加勞動的階段,作為生產者統計的人口。人口學一般以16歲-64歲期間的人口為勞動適齡人口。中國一般規定男子16歲-60歲期間、女子16歲-55歲期間的人口為勞動適齡人口。勞動適齡人口在人口中的比重,稱為撫養指數,表示每個勞動適齡人口的負擔程度。
勞動
勞動指人們花費在生產過程中的時間和精力(在汽車製造廠上班,在土地上耕作,在學校里教學,或製作比薩餅等)。在各種技術水平上,千百萬種工作和任務都是由勞動完成的。對於一個發達工業化國家來說,勞動曾一度是最熟悉和最重要的生產要素。
①人類創造物質或精神財富的活動:腦力勞動,體力勞動
②專指體力勞動:勞動鍛煉
③進行體力勞動:他勞動去了
勞動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使用勞動工具所進行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是生產的最基本要素。勞動是專屬於人和人類社會的范疇,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積極改造,其根本標志在於製造工具。勞動是整個人類生活的第一個基本條件,它既是人類社會從自然界獨立出來的基礎,又是人類社會區別於自然界的標志。馬克思主義還認為,勞動創造了人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