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腐乳和豆豉是誰發明的
豆腐(腐乳)的歷史: 豆腐的歷史從古串今,多年來一直扮演著平民化價格、貴族絨有享受的盤中飧角色,是窮人、是帝王、更是所有中國人熟悉的食品。人人都品味過豆腐,因此其之出生年代,絕對值得讓我們一探究竟。 豆腐的起源眾說紛紜,但最多人認為這是從西漢高祖劉邦之孫--劉安所開始。人稱淮南王的劉安,母親喜好食用黃豆,一日母親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將黃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湯以便讓母親飲用,但又怕食之無味,因此加了點鹽來調味,沒想到居然凝結成塊,而這也正是豆腐最初雛形的形成。由於劉安是位煉丹家,因此當豆腐雛形產生後,他便與方士們共同試驗,經過多次研究之後,終於發現石膏或鹽類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調十分可口,從此豆腐也就在民間開始流傳。 而一些文獻也都出現過劉安的名銜,為豆腐的起源提供了些許有力的背書。南宋朱熹雲"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王術,安坐獲泉布。"並自注說"世傳豆腐本淮南王術。"明代醫葯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谷部·豆腐》時記載"豆腐之法,始於漢淮南王劉安。"明葉子奇《草本子·雜制篇》說:"豆腐,淮南王劉安所作。"明蘇雪溪平豆腐詩:"傳得淮南術最佳,皮膚褪盡見精華。一輪磨上流瓊液,百沸湯中滾雪花。瓦缶浸來蟾有影,金刀剖破玉無暇。個中滋味誰知得,多在僧家與道家?quot;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中道:"豆腐始於淮南王劉安方士之術也。"清初高士奇在《天祿識餘》中也有"豆腐,淮南王劉安造,又名黎祁"的記載。 而或許有人會認為在唐代以前的書籍都未出現過"豆腐"一詞,但在1960年河南密縣發掘的打虎亭一號漢墓中所發現的大面積畫像就有豆腐作坊圖的石刻,而墓的主人正是東漢末期,為漢代已有豆腐的生產提供了充分的證據。 隨著時代的不同,豆腐之名亦有多次的更換。古語稱大豆為菽,因此在"爾雅"中稱豆腐為戎菽;陸游的《建南詩稿》稱豆腐為"黎祁",在《鄰曲》中自注雲:"黎祁,蜀人以名豆腐。"而由於'腐'字本有"腐爛、腐朽或腐敗"的意思,因此古人多盡可能的將'腐'避免,而有了"來其"、"甘旨"、"無骨肉"等許多別名。據明人王志堅《表異錄》、清人《堅瓠集·豆腐》褚人獲所載,相傳元司業孫大雅嫌豆腐之名不雅,遂改名"菽乳"。而《清異錄》中有"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的記載,而這或許與豆腐在過去是肉品的廉價代替品有很大的關系。 另外也有一個關於豆腐起源的故事是這么說的。有一家三口,住著一對夫妻與母親,可惜婆婆待媳婦並不好,連普通的豆漿都不願讓她飲用,一天婆婆要出遠門兩三日,當婆婆前腳一走,媳婦後腳便開始磨豆子、煮豆漿,但當豆漿正開鍋,她滿心喜悅的要舀裝時,院子里竟傳來了腳步聲,媳婦害怕是婆婆回來了,見著會挨罵,便趕忙端起整鍋剛燒好的豆漿往灶邊的壇子倒,出門迎接一看才知是丈夫回來了,於是又喜孜孜的拉著丈夫要進屋喝豆漿,哪知打開壇蓋一看,豆漿竟成了雪白的凝固劑;原來壇子以前泡過酸菜,裡面還有些酸湯底,因此豆漿倒進去便凝固了,小夫妻倆勉強一嘗居然發現這凝固的豆漿味道不錯、質嫩味美,於是為他取名?quot;逗夫",而豆腐也由此而來。估不論豆腐是由這兒開始,或由劉安所創,我們都仍應感謝祖先過往的智慧造就了今日此種富含營養的食品。 豆腐製作技術的外傳始於唐朝。在唐朝時,中國與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飲食、宗教、服裝等各方面都有交流,而豆腐和釀造食品的製作技術,也隨唐代赴日高僧--鑒真之隨行人員流傳到日本,日本的文獻中,"豆腐"文字的出現比起中國約晚了五百年。在1963年中國佛教代表團赴日本奈良參加紀念鑒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時,有許多日本豆腐的製品行業參加這個盛會,原因是他們認定中國的鑒真和尚正是日本豆腐業的祖師。現代,豆腐類在日本的料理領域中,其功力之深、運用廣泛、吃食之眾,幾乎要與象徵大和民族飲食文化的剌身--生魚片和壽司是等量齊觀了。 細嫩柔軟、潔白如玉、營養豐富、風味清淡、物美價廉的豆腐早在世界各地逐步奠下了根基,在亞洲人民的家庭菜單上,也已佔據一席重要地位,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更是少不了豆腐;二千年前的智慧造就了今日這享有大自然充足養分,極富蛋白質的東方食品,其之清淡滋味縱不如其他的濃烈風味香濃,但直至今日又還有誰能完全抗拒這吸取眾長、集聚美味的人間珍品?
『貳』 豆腐的發明地在哪個地方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代。兩漢時,淮 河流域的農民已使用石制水磨。農民把米、豆用內水浸泡後放入裝有漏容斗的水磨內,磨出糊糊攤在鍋里做煎餅吃。煎餅加上自製的豆漿,是淮河兩岩農家的日常食物。農民種豆、煮豆、磨豆、吃豆,積累了各種經驗。人們從豆漿久放變質凝結這一現象得到啟發,終於用原始的自淀法創制了最早的豆腐。
『叄』 豆豉的介紹
豆豉,部分地區讀作dòu sī,是中國漢族特色發酵豆製品調味料。豆豉以黑豆或黃豆為主要原料,利用毛霉、麴黴或者細菌蛋白酶的作用,分解大豆蛋白質,達到一定程度時,加鹽、加酒、乾燥等方法,抑制酶的活力,延緩發酵過程而製成。豆豉的種類較多,按加工原料分為黑豆豉和黃豆豉,按口味可分為咸豆豉和淡豆豉。豆豉,古代稱為「幽菽」,也叫「嗜」。最早的記載見於漢代劉熙《釋名·釋飲食》一書中,譽豆豉為「五味調和,需之而成」。公元2至5世紀的《食經》一書中還有「作豉法」的記載。古人不但把豆豉用於調味,而且用於入葯,對它極為看重。《漢書》、《史記》、《齊民要術》、《本草綱目》等,都有此記載,其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據記載,豆豉的生產,最早是由江西泰和縣流傳開來的,後經不斷發展和提高,使豆豉成為獨具特色,成為人們所喜愛的調味佳品,而且傳到海外。日本人曾經稱稱豆豉為「納豉」,後來專指日本發明的糖納豆。東南亞各國也普遍食用豆豉,歐美則不太流行。
『肆』 永川豆豉的相關傳說
據民間傳說,永川豆豉的發明者是一位姓崔的女子。崔氏原是永川一富裕人家的小姐,飽讀詩書,容貌出眾,聰明能幹,賢良淑德。後因父親病逝家道破落,不得已跟丈夫在城東跳石河邊開起了小飯店。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17年)的一天,崔氏帶著幾個孩子在小飯店裡蒸黃豆。黃豆剛剛起鍋,張獻忠的部隊打此路過,崔氏害怕官兵搶人搶豆,慌亂中將滿滿一筲箕黃豆倒於後院的柴草下,化妝成醜陋的老婆婆帶著孩子們從後門逃了出去。
半個月後,崔氏回到小飯店,突然聞到後院奇香撲鼻,打開後院門搬開柴草,黃燦燦的豆子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黑糊糊生霉發酵的「毛霉豆」。崔氏傷心地哭了起來,本想一氣之下扔掉「毛霉豆」,又覺得那麼多豆子白白扔了可惜,當時年年爭戰民不聊生,老百姓吃飯都成問題。於是,崔氏擦乾臉上的淚水,撿出「毛霉豆」洗凈加鹽裝在壇子里,以留著荒月家人佐菜下飯用。
第二年開春的二三月間,崔氏試著將「毛霉豆」端到四方桌上。色澤晶瑩、光滑油黑,清香散粒,化渣回甜的「毛霉豆」,惹得家人爭相食之。一位路過跳石河的外地木材商人品嘗後,豎起大拇指贊不絕口,追問這道鮮美可口唇齒留香的菜叫什麼名字。崔氏不好意思說出「毛霉豆」這三個土得掉渣的字來,剛恰門外一個鄰居小男孩的牙齒掉了,又想到木材商人說吃了「毛霉豆」唇齒留香,崔氏急中生智沖口說出了「豆齒」這個嶄新的名字。
木材商人酒足豉飽,樂不可支,將豆齒記成了豆豉,一路走一路宣傳跳石河的豆豉。永川豆豉的美名,就此在神州大地上傳開了。從那以後,凡是到永川的各地客商,都以到跳石河吃崔氏店裡的豆豉為榮。大有到了永川,不吃跳石河崔氏豆豉,就等於沒進永川城之意。
『伍』 豆豉的歷史發展
豆豉約創制於春秋、戰國之際。《楚辭.招魂》中有「大苦咸酸」,根據注釋大苦即為豆豉。另有一種說法認為先秦文獻無豆豉,當是秦漢之際出現。《史記.貨殖列傳》始見豆豉記述。
《齊民要術》載有製作豆豉的技法。東漢開始用作葯物。以後歷代食籍、葯籍均有關於豆豉的記述。至今仍為重要調味料之一。
豆豉古稱幽菽,宋周密 《齊東野語·配鹽幽菽》:「昔傳 江西 一士,求見 楊誠齋(楊萬里) ,頗以該洽自負。越數日, 誠齋 簡之雲:『聞公自 江西 來,配鹽幽菽欲求少許。』士人茫然莫曉,亟往謝曰:『某讀書不多,實不知為何物?』 誠齋 徐檢《禮部韻略》『豉』字示之,注雲:『配鹽幽菽也。』然其義亦未可深曉。」 明 楊慎 《丹鉛雜錄·解字之妙》:「蓋豉本豆也,以鹽配之,幽閉於瓮盎中所成,故曰幽菽。」
唐代文學家王勃,其文《滕王閣序》古今流傳,享譽文壇。傳說王勃在為滕王閣作序的時候,與中葯豆豉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公元675年(唐上元二年間),洪州(南昌)都督閻某,於重陽節為重修滕王閣落成而大宴賓客。這天,「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恰好路過洪州,也被邀請而來。席間,閻都督展宣紙備筆墨,請文人學士為滕王閣作序。年少氣盛的王勃欣然命筆,一氣呵成,閻都督不由為其拍案稱絕。翌日,他又為王勃專門設宴。連日宴請,閻都督貪杯又感外邪,只覺得渾身發冷,汗不得出,骨節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煩悶,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處尋醫問葯,請來了當時十多位名醫診治。眾醫雖然意見不一,但都主張以麻黃為君葯。誰知,這個閻都督最忌麻黃,他說:「麻黃峻利之葯,豈能亂用,況且我已年邁,汗出津少,用發汗之葯,就同釜底添薪,不可,不可!」醫生們你看著我,我瞪著你,一籌莫展:不用麻黃,癥候難解,葯效不佳,這可怎麼辦呢正在這時,王勃前來告辭,他聽說此事後,不覺想起幾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見的情景:「你曬這大豆幹啥?」在沙灘上,王勃見一位老翁正在翻曬大豆,便問。「做菜。」老人頭也不抬。王勃望著一大片豆豆,抓了一把細細觀看,奇怪地問:「這么多,如何做菜?」老人指了指茅屋前的兩口大缸。王勃邁前幾步,見一口缸里浸泡著葯汁。他在長安跟名醫學過草葯,能認出是辣蓼、青蒿、藿香、佩蘭、蘇葉、荷葉。老人見他識葯,指著另一缸說:「這是麻黃濃煎取汁,兩缸葯汁相混,用以泡浸大豆,再煮熟發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小菜。」老人告訴他:「當地老表可愛吃啦,放點蔥頭、辣椒、大蒜一炒,又辣又咸,香中帶甜,下飯好極了。」(話說辣椒明代才傳入中國的好不,唐朝亂入個毛)王勃抓了幾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沖鼻竅,他趕緊掏出銀錢,買了一大包。今天,王勃見眾醫束手無策,心想:「都督久霸一方,無法勉強。然而,麻黃是方中要葯,不用則無可治療,古人用大黃豆卷代之稱為過橋麻黃,我何不用豆豉呢?」於是,他把想法說了出來。別說眾名醫訕笑,連閻都督都直搖頭:「當地土民小菜,焉能為葯。」「不妨一試,況且豆豉不過食物,無妨身體。」王勃相勸。閻都督連服三天,果真見效:汗出喘止,胸悶頓減,能安然入睡,幾天後痊癒。不日,閻都督又上滕王閣為王勃餞行,取重金相謝。王勃固辭不受:「河旁老翁獨家經營豆豉,深受百姓喜愛。都督若要謝我,何不擴大作坊,使其不至失傳。」閻都督含笑點頭。從此,豆豉不僅洪州,而且行銷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陸』 中國臭豆腐的發源地是哪裡
這聞著臭吃著香的臭豆腐是怎樣的一個由來呢?相傳清朝康熙八年,由安徽來京趕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閑居在會館中,欲返歸故里,交通不便,盤纏皆無;欲在京攻讀,准備再次應試,又距下科試期甚遠。無奈,只得在京暫謀生計。王的家庭原非富有,其父在家鄉開設豆腐坊,王致和幼年曾學過做豆腐,於是便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幾間房,購置了一些簡單的用具,每天磨上幾升豆子的豆腐,沿街叫賣。時值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他苦思對策,就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尋得一口小缸,用鹽腌了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一心攻讀,漸漸地便把此事忘了。
秋風送爽,王致和又想重操舊業,再做豆腐來賣。驀地想起那缸腌制的豆腐,趕忙打開缸蓋,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贊不已。
王致和屢試不中,只得棄學經商,按過去試做的方法加工起臭豆腐來。此物價格低廉,可以佐餐下飯,適合收入低的勞動人食用,所以漸漸打開銷路,生意日漸興隆。後經輾轉籌措,在延壽街中間路西購置了一所鋪面房,自產自銷,批零兼營。據其購置房屋的契約所載,時為康熙十七年冬。從王致和創造了獨一無二的臭豆腐以後,又經多次改進,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生產工藝,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質量更好,名聲更高。清朝末葉,傳入宮廷。傳說慈禧太後在秋末冬初也喜歡吃它,還將其列為御膳小菜,但嫌其名稱不雅,按其青色方正的特點,取名「青方」。
湖南臭豆腐:炸「臭豆腐」聞著臭吃著奇香,是中國小吃一絕。「臭豆腐」各地皆有,而湖南長沙「火宮殿」的油炸「臭豆腐」卻更有名氣。據說,50年代,有名人去湖南搜集民間資料,曾來過以「臭豆腐」聞名當地的「火宮殿」。這里的臭豆腐,系用文火炸焦後,再將一塊一塊的豆腐鑽孔,灌辣椒油。吃起來辣味十足,臭香濃郁,頗受贊賞,也因此,「火宮殿」的臭豆腐的名聲傳出了湘地,傳遍了大江南北。
先用黃豆等製成豆腐片(白豆腐),再醞釀制鹵水,用黑豆豉煮沸,冷卻後加香菇、冬筍、白酒等佐料,浸泡15分鍾。炸要炸透,表面炸焦,裡面卻是白白嫩嫩的。淋辣椒漿吃。
『柒』 豆腐的發源地發明人以及做法
關於豆腐的發明者,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春秋戰國的樂毅是豆腐的發明者;回第二種說法答是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是豆腐的發明者;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不過我認為樂毅是豆腐的發明者的可能性最大,因為樂毅的生卒年代比淮南王劉安早一百多年。而說淮南王劉安是豆腐發明者的依據主要是他著的一部書《淮南子》里收錄記載了豆腐的做法。作為一部廣記天下雜事的書,他很可能收錄了前人的發明成果 ,只能說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最早記錄了豆腐的做法,而發明者是樂毅。
『捌』 我國膨化豆製品發源地有哪些地方
豆製品是以大豆、小豆、綠豆、豌豆、蠶豆等豆類為主要原料,經加工而成的食品。大多數豆製品是由大豆的豆漿凝固而成的豆腐及其再製品。
中國是大豆的故鄉,中國栽培大豆己有五千年的歷史。同時也是最早研發生產豆製品的國家。幾千年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各種豆類創制了許多影響深遠,廣為流傳的豆製品,如豆腐,豆腐絲,腐乳,豆漿,豆豉,醬油,豆芽,豆腸,豆筋,豆魚,羊肚絲,貓耳,素雞翅,大豆耳等美食。
『玖』 豆腐的起源地是哪裡
豆腐存在的歷史悠久,相傳是在公元前164年,由中國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劉安內所發明。劉安在安徽省容壽縣與淮南交界處的八公山上燒葯煉丹的時候,偶然以石膏點豆汁,從而發明豆腐。
袁翰青以為五代才有豆腐。日本學者筱田統根據五代陶谷所著《清異錄》「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認為豆腐起源於唐朝末期。
(9)豆豉發明地擴展閱讀
1960年,在河南密縣打虎亭東漢墓發現的石刻壁畫,再度掀起豆腐是否起源漢代的爭論。《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第六卷第五分冊《發酵與食品科學》一書的作者黃興宗,綜合各方的見解,偏向與認為打虎亭東漢壁畫描寫的不是釀酒,而是描寫製造豆腐的過程。
但他認為,漢代發明的豆腐未曾將豆漿加熱,乃是原始豆腐,其凝固性和口感都不如當前的豆腐,因此未能進入烹調主流。
到宋代豆腐方才成為重要的食品。南宋詩人陸游記載蘇東坡喜歡吃蜜餞豆腐麵筋;吳自牧《夢粱錄》記載,京城臨安的酒鋪賣豆腐和煎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