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創新需要什麼樣的精神
創新精神,就是要樹立起堅定的理想信念。理想是人們知難而進、走向成功的動力,也是創新的動力。成就任何事業都不容易,從來創業者都是篳路藍縷,以啟山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創造前人沒有的業績,就更不容易。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就不會有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就難以最終成就創新的事業。在當今中國,我們的共同理想是到新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信念是堅定不移地走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我們的共同事業,我們的一切勞動創造都與這一偉大事業密不可分。發揚創新精神,就要把個人的奮斗目標植根於人民群眾的共同理想之中,把自己為之奮斗的事業融入國家和民族的大業,把實現自身價值與服務祖國人民統一起來。
創新精神,就是要用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創新不是沙上建塔,而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繼承是創新的基礎,學習是創新的源頭。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已成為人生第一要義,取得工作權利靠學習,工作做出成績靠學習,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步伐,而不被時代拋棄。創新意味著走在時代前列,就更要加強學習。青年時期是學習的黃金時期,要珍惜寶貴年華,如飢似渴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為創新創業奠定堅實基礎,打開廣闊空間,提供永不枯竭的資源。
創新精神就是要勇於實踐。一切新事物的出現,都是因為世界處於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一切新事業的開創,都有賴於社會實踐的不斷前進。人民群眾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偉大實踐,是我們創新創業的廣闊舞台,也是青年成長的沃土和成才的課堂。正因為實踐中出現了新情況,提出了新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去解決,我們才有新探索、新發現。創新不是坐而論道,而是運用知識開創事業。一切有志於創新的青年,都要到實踐中去,到人民群眾中去,到祖國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艱苦和困難的地方去,了解國情,經受鍛煉,增長才幹,開創事業。
2. 創新精神包括哪些方面
創新精神一般包括的是按照具體的實現目標來進行有效的內容創新內容方式實踐的創新達到更好效果。
3. 創業精神包括哪些內容
創業是人類的另一種發明方式,創業者靠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荒涼的領域中開創一片天,然而,想要走從一無所有到腰纏萬貫,從山窮水盡到絕處逢生,從仰人鼻息到自力更生的創業道路,並不是靠打拚蠻干,而是需要具備創業者所應具備的創業精神。
3 有遠見,不輕易放棄
成功只屬於有遠見,懂得堅持的人,特別是創業者。許多創業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這些成功例子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在創業之初都不被他人看好,創業過程極其艱辛,讓創業者很難堅持,只有那些有遠見,肯堅持的創業者才能將自己的創業項目推向成功。人有前後眼,富貴一千年,成功創業者應具有的最高精神就是有遠見,懂得堅持。
創業之路,道阻且長,想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創業者就應具備以上三種精神。
4. 有哪些體現創新精神的例子
海爾你用過吧
這就是個
下面是資料
崛起與發展:從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知名的跨國企業 創立於1984年,崛起於改革大潮之中的海爾集團,是在引進德國利勃海爾電冰箱生產技術成立的青島電冰箱總廠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名牌戰略」思想的引領下,海爾經過十八年的艱苦奮斗和卓越創新,從一個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壯大成為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美譽的跨國企業。
2002年海爾實現全球營業額711億元,是84年的20000多倍;2002年,海爾躍居中國電子信息百強之首。18年前,工廠職工不足800人;2002年,海爾不僅職工發展到了3萬人,而且拉動就業人數30多萬人。 1984年只有一個型號的冰箱產品,目前已擁有包括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家居集成在內的86大門類13000多個規格品種的產品群。在全球,很多家庭都是海爾產品的用戶。
「名牌戰略」:中國第一品牌 用戶的忠誠度是與海爾產品的美譽度緊緊聯系在一起的,18年間,海爾的無形資產從無到有,2002年海爾品牌價值評估為489億元,躍居中國第一品牌。 海爾產品依靠高質量和個性化設計贏得了越來越多的消費者。2003年,在國內市場,海爾冰箱、冷櫃、空調、洗衣機四大主導產品均擁有30%左右的市場份額。在海外市場,據全球權威消費市場調查與分析機構EUROMONITOR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海爾集團目前在全球白色電器製造商中排名第五,海爾冰箱在全球冰箱品牌市場佔有率排序中躍居第一。其小型冰箱占據了美國40%的市場份額。海爾產品已進入歐洲15家大連鎖店的12家、美國10家大連鎖店的9家。在美國、歐洲初步實現了設計、製造、營銷三位一體的本土化布局。
2002年海爾實現海外營業額10億美元,是中國家電業出口創匯最多的企業。 海爾發展戰略創新的三個階段 海爾十八年來的高速發展,最主要的就是靠創新。戰略創新起著關鍵作用。
1. 名牌戰略階段——在1984年到1991年名牌戰略期間,別的企業上產量,而海爾撲下身子抓質量,7年時間只做一個冰箱產品,磨出了一套海爾管理之劍:「OEC管理法」,為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管理基礎;
2. 多元化戰略階段——在1992年到1998年的多元化戰略期間,別的企業搞「獨生子」,海爾走低成本擴張之路,吃「休克魚」,建海爾園,「東方亮了再亮西方」,以無形資產盤活有形資產,成功地實現了規模的擴張。
3. 國際化戰略階段——在1998年至今的國際化戰略階段,別的企業認為海爾走出去是「不在國內吃肉,偏要到國外喝湯」;而海爾堅持「先難後易」、「出口創牌」的戰略,搭建起了一個國際化企業的框架。 海爾的成功 美國《家電》雜志統計顯示海爾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家電企業,並對美國企業發出了「海爾擊敗通用電氣」這樣的警告;英國《金融時報》評選「亞太地區聲望最佳企業」,海爾名列第七;美國科爾尼管理顧問公司也將海爾評為「全球最佳運營企業」。同時,張瑞敏也獲得了中國企業家目前在全球范圍內的最高美譽,1999年12月7日,英國《金融時報》評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業家」,張瑞敏榮居第26位。著名的英國《金融時報》發布了2002年全球最受尊敬企業名單,海爾雄居中國最受尊敬企業第一名。2003年8月美國《財富》雜志分別選出「美國及美國以外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在「美國以外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領袖」中,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排在第19位。 近年來,海爾已經有十幾個成功的案例進入哈佛大學、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日本神戶大學等著名高等學府的案例庫,成為全球商學院的通用教材,這在中國企業界是唯一的。張瑞敏本人也作為第一個中國人登上了世界商學院的最高講台——哈佛大學商學院講學。海爾人的目標是:進入世界500強,振興民族工業!
5. 與創造精神有關的材料
[有關創新的作文材料]
位於世博會A片區平方米的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館形似一艘高懸於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頂栽種棗椰樹,形成、個樹影婆娑、沙漠風情濃郁的空中花園,有關創新的作文材料.它以生命的活力為主題,描繪沙烏地阿拉伯的文化、生活方式、經濟增長、創造性、創新理念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體現了沙烏地阿拉伯文化多樣性、民族成長創造性,反映了人與自然、人與人的和諧共榮.[寫作導引]此材料可供選擇的角度很多.從沙特館外形的構造來看,體現出創新的理念.它形似一艘高懸於空中的月亮船,在地面和屋頂栽種棗椰樹,形成一個樹影婆娑、沙漠風情濃郁的空中花園.正因為此,沙特館才在眾多的展館中獨樹一幟,吸引了眾多的遊客參觀.從沙特館的主題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從生命活力、文化多元與個性、創造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等角度立意.[擬題列舉] 創新是制勝的法寶、多元融成這一個、創新是進步的翅膀、生命在於創造、有創新就有希望等.[誤區指津]雖然立意的角度很多,但寫作時只能選取其中的一個.如果不加選擇,一一道來,面面俱到,彷彿什麼都說到了,實際上什麼都沒說到,造成主旨渙散,也不利於思想的深入開掘.[素材鏈接] 法國化學博士別涅迪克做實驗時,有一個燒瓶掉在地上裂而不碎.他很好奇又一時找不到答案,就將燒瓶貼上標簽,註明問題,保存起來.一天,他偶然看見報道說,有兩輛客車相撞,司機和乘客都被擋風玻:璃碎片劃傷.他立刻聯想到那個燒瓶,經過化驗,發現燒瓶曾盛過硝酸纖維素溶液,這種溶液蒸發後留下一層無色透明的薄膜,牢牢地黏附在瓶壁上起到了保護作用.如果將這種溶液用到汽車玻璃上,車里的人不是更安全嗎?因為這個意外的發現,別涅迪克博士獲得20世紀法國科學界突出貢獻獎.[名家作品選讀]陶行知:創造宣言有人說:生活太單調了,不能創造.單調無過於坐監牢,但是就在監牢中,產生了《易經》之卦辭,產生了《正氣歌》,產生了蘇聯的國歌,產生了尼赫魯自傳.單調又無過於沙漠了,而雷賽布竟能在沙漠中造成蘇伊士運河,把地中海與紅海貫通起來,中學生作文《有關創新的作文材料》.可見平凡單調,只是懶惰者之遁辭.既已不平凡不單調了,又/可須乎創造.我們是要在平凡上造出不平凡,在單調上造出不單調.有人說:年紀太小,不能創造,見著幼年研究生之名而哈哈大笑.但是當你把莫扎特、愛迪生,及沖破父親數學層層封鎖之帕斯卡爾的幼年研究生活翻給他看,他又只好啞口無言.有人說:我是太無能了,不能創造.但是魯鈍的曾參,傳了孔子的道統;不識字的慧能,傳了黃梅的教義.慧能說:下下人有上上智,我們豈可以自暴自棄呀!可見無能也是借口.有人說:山窮水盡,走投無路,陷入絕境,等死而已,不能創造.但是遭遇八十一難之玄奘,畢竟取得佛經;糧水斷絕,眾叛親離之哥侖布,畢竟發現了美洲;凍餓病三重壓迫下之莫扎特,畢竟寫了《安魂曲》.絕望是懦夫的幻想.歌德說:沒有勇氣一切都完.是的,生路是由勇氣探出來,走出來,造出來的.這只是一半真理,當英雄無用武之地,他除了要有大無畏之斧,還得有智慧之劍、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能開出一條生路.古語說:窮則變,變則通.要有智慧才知道怎樣變得通,要有大無畏之精神及金剛之信念與意志才變得過來.所以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讓我們至少走兩步退一步
6. 形容"創新精神"的詞語有哪些
匠心獨運、 別出心裁、 不拘一格、 別具匠心、別出機杼、革故鼎新 、標新立異、改天換地、推陳出新 、吐故納新
7. 什麼是創新 創新精神主要表現力為哪些精神
創新:
創新是指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於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並能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
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徵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其起源於拉丁語,有三層含義:第一,更新;第二,創造新的東西;第三,改變。
創新是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高級表現,是推動民族進步和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一個民族要想走在時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沒有創新思維,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種創新。創新在經濟、技術、社會學以及建築學等領域的研究中舉足輕重。
從本質上說,創新是創新思維藍圖的外化、物化。
創新精神:
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
創新精神提倡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並不是不傾聽別人的意見、孤芳自賞、固執己見、狂妄自大,而是要團結合作、相互交流,這是當代創新活動不可少的方式:創新精神提膽大、不怕犯錯誤,並不是鼓勵犯錯誤,只是出現錯誤認知是科學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創新精神提倡不迷信書本、權威,並不反對學習前人經驗,任何創新都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精神提倡大膽質疑,而質疑要有事實和思考的根據,並不是虛無主義地懷疑一切…「總之,要用全面、辯證的觀點看待創新精神。
8. 一個人的創新精神應包含哪些內容
創新精神
屬於
科學精神
和
科學思想
范疇,是進行創新活動必須具備的一些
心理特徵
。它包括
創新意識
、
創新思維
和創新能力。
創新精神是一種勇於拋棄舊思想
舊事物
、創立新思想
新事物
的精神。例如:不滿足已有認識(掌握的事實、建立的
理論
、總結的方法),不斷追求新知;不滿足現有的生活生產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據實際需要或新的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規(規則,方法、理論、說法、習慣),敢於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
規律
,新的方法;不迷信書本、權威,敢於根據事實和自己的思考,同書事和權威質疑;不盲目效仿別人
想法
、說法、做法),
創新精神是科學精神的一個
方面
,與其他方面的科學精神不是矛盾的,而是統一的。例如:創新精神以敢於摒棄舊事物舊思想、創立新事物新思想為特徵,同時創新精神又要以遵循
客觀規律
為前提,只有當創新精神符合客觀需要和客觀規律時,才能順利地轉化為創新成果.成為促進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動力;創新精神提倡新穎、獨特,
同時
又要受到一定的
道德觀
、
價值觀
、審美觀的制約;
創新精神提倡獨立思考、不人雲亦雲,並不是不傾聽別人的
意見
、孤芳自賞、固執己見、狂妄自大,而是要團結合作、相互交流,這是
當代
創新活動不可少的方式:創新精神提膽大、不怕犯錯誤,並不是鼓勵犯錯誤,只是課調錯畏認識是
科學
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創新精神提倡不迷信書本、權威,並不反對學習
前人
經驗
,任何創新都是在前人
成就
的
基礎
上進行的;創新精神提倡大膽質疑,而質疑要有事實和思考的根據,並不是
虛無主義
地懷疑一切…「總之,要用全面、辯證的觀點看待創新精神。
9. 創造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和什麼精神
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中華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反映,是中華文化最本質、最集中的體現,是各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的文化濃縮,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紐帶、支撐和動力,是創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民族靈魂。
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
說起中華民族精神,人們一般都會想到愛國主義。從屈原、岳飛到抗日戰爭的英雄等都是廣義的愛國主義者。愛國主義無疑是一種偉大的民族精神,但它並不為中華民族所獨有。事實上,美國和歐洲的國家都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甚至極端化為一種白人中心主義。
人們之所以將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主要特徵,是因為十九世紀以來中華民族飽受外來民族的欺凌、壓迫和剝削,而需要以愛國主義來凝聚人心,努力奮斗而獲得民族解放。
除了愛國主義外,人們還認為勤勞、勇敢,熱愛和平、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等是中華民族精神各種具體的表現。在五千年的歷史中,中華民族的確顯現了這些美德。但也必須承認,世界上其他優秀的民族也擁有這些美德。這就是說,它們不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獨特本性,而是人類文明所共有的屬性,甚至可以說是普遍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