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合唱《祖國不會忘記》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出來的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個?在奔騰的浪花里,我是那一朵?在征服宇宙的大軍里,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祖國不會忘記、不會忘記我……
每當聽到這首歌我都會熱淚盈眶。這首歌已經印在了中國測控人的心裡、航天人的心裡,全國人民的心裡。自從它面世以來,已經在全國多少次大型文藝演出中演唱,我已記不清了。我只記得那年「心連心藝術團」在山東臨沂慰問革命老區時唱過,去年中央慰問重慶消防官兵時把它作為整台演出的主題歌,今年解放軍「八一」建軍節晚會上又把它作為一首重點歌曲。
我們許多橋南基地的老社員都很喜歡它。關鍵就在於它真實地表現了大家心中的那份情結。聽說現在已經列為總裝各部隊「八一」歌詠比賽的必唱歌曲。也許還有一些社員並不知道這首歌的來歷,我在這里做一點簡單的交代。
一九九二年國防科工委政治部下發通知,要求各部隊自編自演一台節目,進行錄像調演。這項任務自然落到了宣傳處頭上。處長張月潭委託我主抓。我與劉幹事開始了基地文藝宣傳隊的組建和節目創作的組織工作。
宣傳隊從各團站抽調了部分文藝骨幹,又從地方的年輕學生中招收了一批學員。記得招來的學員中年齡最小的一位叫田燕,那年她才十三歲。她當時的單口相聲是深受戰士歡迎的。這批學員的最後確定,那可都是經過基地社長、書記一個個審定的。在基地的大禮堂里,每個學員都表演了1~2個節目,最後確定了留誰不留誰。正好山裡兩個站的絕大多數人員都搬進了西安。宣傳隊組建後便住進了752通信大樓,開始了基本功的訓練。
對於節目創作,我們採取了「兩條腿走路」的辦法,首先在宣傳處和宣傳隊內部動員大家進行歌詞、快板、相聲、小品和舞蹈構思的創作。我們又組織大家對創作出來的作品進行反復篩選、修改。當時我與張月潭處長各創作了六首歌曲,各有三首入選。對這六首歌曲又集中進行了討論修改。接著我們從科政和陝西省文藝團體請來了老師,進行譜曲和編舞。最終使節目全部得到了落實。
「八一」建軍節文藝演出晚會,在基地露天舞台舉行。基地駐渭南地區部隊除站崗、值班人員全部列隊觀看。舞台兩旁懸掛著我寫的兩副對聯:運籌帷幄萬里操勝券,壯志凌雲九天攬明月。這幅對聯當時認為還可以,現在看來問題不小。關鍵是兩聯的最後一個字都是仄聲。如果下聯是平聲就完美了。
演出總的來說是成功的,基地社員們對節目還算比較滿意。只是大家對我們編排的反映測控生活的舞蹈感到有點看不懂。是啊,測控工作和生活大都是在機房裡、裝備車里進行,要把這些搬到舞台上表現出來,的確是件難事。再說我們這些人都是門外漢,搞成現在這個樣子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基地有三個節目在科工委調演中分別獲一、二、三等獎。張處長原創的《祖國不會忘記我》獲一等獎,我原創的《星星戀》獲二等獎。說實話《星星戀》也是一首非常優美的抒情歌曲,但在氣勢上比不了前一首。當時的獲獎證書至今我還珍藏著。
《祖國不會忘記我》後來又經科政宣傳部的曹進幹事,在曲調上反復斟酌、修改,終於成為橋南基地乃至整個航天系統的一個品牌。
② 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
《在希望的田野上》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為中國農村的全面改革制定了美好藍圖,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深入推行,在短短的幾年中,中國的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生活質量顯著提高,農村到處呈現一番生氣勃勃的景象。為了反映農村這一深刻變化,1982年,作曲家施光南與詞作家曉光一起滿懷激情與對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贊頌與希冀寫下了這首歌。
③ 月光曲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
1801年貝多芬在經歷情感波折後創作出來的鋼琴奏鳴曲,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勃聽後將此曲第一樂章比作「猶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閃爍的湖面上搖盪的小舟一般」,而冠以《月光曲》之名。這是一首享譽世界的名曲。
④ 李重光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牧童的歌
牧童(改寫) 這是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綠地、暖陽、翠柳、紅花,到處洋溢著盎然的春色。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屋檐上,一對小鳥正用那銀鈴般清脆悅耳的嗓音唱著美妙動聽的春之歌。 屋子內,剛剛還沉浸在美夢中的詩人高鼎被鳥兒的歌聲驚醒了,他揉揉惺忪的睡眼,這才發現:天已大亮了。於是高鼎立即穿衣起床。當他打開房門的那一瞬,就完全被眼前春暖花開的大好景象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張開雙臂,閉上眼睛,深吸著春天醉人的氣息,彷彿自己也融入了其中。此時此刻的高鼎,面對如此的大好春光,立即萌發了寫生的念頭。 一番整理之後,高鼎便背起行囊出發了。 一路上,鳥兒和他同歌,蝴蝶與他共舞。那拂面的柔風,撲鼻的花香,更使他興致倍增。來到一塊離河堤不遠的空地上,高鼎停下了腳步。「此處實乃作畫之寶地啊!」他一邊興奮地自語一邊高興地拿出工具,專心致志地繪起了眼前的美景。 翠綠的草兒在陽光的沐浴下茂盛地生長;成群的黃鶯在天空中歡快地追逐嬉戲。岸邊的楊柳也情不自禁地擺動柔枝,隨著春天的節奏跳起了舞。這時,一陣和煦的東風拂面而來,吹來了一片歡聲笑語,吹來了一群活蹦亂跳的身影。原來孩子們今天學放得早,大家一致決定趁著吹東風這一大好時機去放風箏。「放風箏嘍!」在大家的一片歡呼聲中,五彩繽紛的風箏一個接一個地飛上了藍天。此刻的孩子們像一個個春天的精靈,在春風中自由自在地追逐嬉戲著…… 高鼎看看眼前天人合一的美景,不禁詩興大發,提筆在畫上寫下了——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⑤ 歌曲<明天會更好> 是在什麼背景下 創作的
歌曲《明天會更好》創作背景: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明天會更好》的創作者們希望模仿《We Are The World》群星為公益而唱的模式,來呼應世界和平年的主題。
於是,羅大佑、張艾嘉等台灣歌手共同創作了這首歌曲,並出面召集了中國台灣、香港、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地共60位華人歌手共同演唱。
這些歌手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唱片公司,打破了簽約限制,其中有李宗盛、蔡琴、蘇芮、潘越雲等歌手和藝人。羅大佑等發起人還邀請到了飛碟、滾石、寶麗金等公司參與了單曲專輯的製作。
(5)環保歌曲在什麼背景下創造出來的擴展閱讀
該歌曲其他同名歌曲:
1、《明天會更好》是由卓依婷演唱的一首歌曲,發行時間為1997-09-07,收錄在《校園青春樂2》專輯里。
2、《明天會更好》是王巧2015年6月在央視《等你長大》音樂劇《愛世界》中演唱歌曲。
3、《明天會更好》是台灣女歌手伊能靜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2001年發行的專輯《幼兒歌曲30首》150路中。
⑥ 歌曲蘇麗珂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
《蘇麗珂》是蒙古族女中音歌唱家德德瑪演唱的一首歌曲。收錄在專輯《紅雨傘》中。
《蘇麗珂》原本是蘇聯民歌,在上世紀50年代,隨著蘇聯與中國的密切交往,蘇聯文化也隨之流入中國,這首《蘇麗珂》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的一首民歌,還有《山楂樹》也是其中的一首。蘇麗珂翻譯的中文意思「親愛的」。後被蒙古女歌手德德瑪翻唱。
⑦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由於聶耳所譜寫的大量歌曲反映了人民的心聲,成為鼓舞人民、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和戰斗號角,因而引起了反動當局對他的仇恨而要逮捕聶耳。聶耳按照黨組織的決定離開上海,取道日本赴蘇聯。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3]
⑧ 有誰知道這首歌當時在什麼背景下創作的啊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寶麗金唱片公司可謂群星薈萃、實力超凡,不僅有天皇巨星譚泳麟、張國榮、實力派歌手張學友、Beyond、草蜢、達明一派、張鎬哲,何家勁、金素梅、、柏安妮、黃雅珉等一些頗具特色的歌手,更有童安格、周治平兩位創作高手的加盟,使得寶麗金唱片公司人才濟濟、聲名遠揚!
寶麗金上半年「從心開始」與愛音樂的人首次接觸,聯合植物人、智障兒童及顏面傷殘等團體舉行勸募活動,把愛心化成具體行動,要和每個擁有一顆灸熱的心的人,做一個永遠的朋友!這就是這張專輯的主題。
整張專輯歌曲製作精良,可聽性極強。尤其是由20多位歌星合唱的主打歌《永遠的朋友》更是詞真意切,意義深遠,堪稱流行歌曲中的經典。
甄秀珍《如果你像她》、柏安妮《流行的夢》流暢的旋律;城市少女充滿朝氣的《散播歡樂散播愛》;Beyond韻味十足的《你知道我的迷惘》都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英俊瀟灑又頗具男人味的何家勁雖然吐音咬字港味十足,但一曲《你知道我是愛你的》每每令人心碎。
周治平的「我不是一個好的詩人,也不是一個好的愛人,但也許我可以陪著你歡笑哭泣...」《我就在你身邊》也的確是首好歌。
童安格與同名師妹金素梅對唱歌曲《鑽與石》,童安格演唱的歌曲高亢而富有磁力,這種歌曲也只有安格才能唱得如此動人!
童安格寫的愛國歌曲《把根留住》可謂家喻戶曉、有口皆碑。這首由華夏作詞,劉家昌作曲的《心願》又是一首這樣的歌曲。
專輯的文案由知名音樂人何啟弘執筆,可謂妙筆生花,不但把「朋友」的定義「講解」的十分透徹,而且還把寶麗金新朋友的介紹做得十分詳盡。
⑨ 《國歌》是在什麼背景下創造的
田漢詞聶耳曲誕生於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戰爭年代的《義勇軍進行曲》,現在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為捍衛國家和民族的尊嚴,中華民族的堅強鬥志和不屈精神永遠不會被磨滅。
《義勇軍進行曲》原是聶耳於1935年,為「上海電通公司」拍攝的故事影片《風雲兒女》所作的主題歌。這部影片描寫了三十年代初期,以詩人辛白華為代表的中國知識分子,為拯救祖國,投筆從戎,奔赴抗日前線,英勇殺敵的故事。它在影片中首尾兩次出現,給觀眾極為深刻的印象。因此,它很快就成為中國最著名的抗戰歌曲。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把它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後又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多人對這首歌想追根尋源,報刊上也多次刊登過介紹文章,但說法不一。其中流傳最廣的一種,是說這首歌的歌詞,是田漢同志於1935年在上海被捕以後,在國民黨監獄里,用一張包香煙的紙寫的。不久,他託人帶出了監獄,轉給了孫師毅和夏衍同志,另一說法是田漢被捕前寫的,在他的「鳳凰的再生」文學劇本之後,他為了證實這幾種說法哪一種更確切,更真實,有人問過田漢同志,田漢同志說他也記不清了,直到1983年1月27日,夏衍同志為此專門給《北京晚報》編輯部寫了一封信,這件事才算有了可靠的依據,夏衍同志在信里這樣說:「這支曲子是聶耳於1935年在日本譜寫後寄回上海的」。
1934年,「電通」公司在上海成立,請田漢同志寫一個電影劇本,到這一年冬天,「電通」公司向田漢同志徵稿。田漢同志就先交了個簡單的,名叫《鳳凰的再生》的文學劇本,給「電通」公司的孫師毅同志。1935年2月,田漢同志就被國民黨逮捕入獄了。
「電通」公司為了盡快開拍,決定請孫師毅把田漢同志的文學劇本改寫成電影文學劇本,孫師毅徵得田漢同志同意,影片改名為《風雲兒女》。在處理主題歌歌詞時,他僅僅修改了幾個字,這就是原詞第六句:「冒著敵人的飛機大炮前進!」,改成了「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當時,聶耳同志正准備去日本,得知影片《風雲兒女》有首主題歌要寫,主動向孫師毅、許辛之要求,把譜曲的任務交給他,並表示到日本以後,歌稿盡快寄回,決不會耽誤影片的攝制。果然,沒過多久他就從日本寄回《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譜。所以,其它關於這首歌劇作情況的種種謬傳,都是沒有根據的。
《義勇軍進行曲》曲譜寄回上海之後,由賀綠汀請當時在上海百代唱片公司擔任樂除指揮的蘇聯作曲家阿龍·阿甫夏洛莫夫配器。不久就在影片《風雲兒女》中使用。
《義通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也經歷了一段有趣的過程:
1949年春天,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召開「保衛世界和平大會」。中國代表團應邀出席,得知大會規定:開幕式那天各國代表團進入會場時,都要奏、唱本國國歌,代表團有些為難,因為當時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沒有代表新中國的國歌,於是,大家在一起研究,決定唱《義勇軍進行曲》來代替。但是,對歌曲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歌詞有爭議。有人說「現在北平(當時北京叫北平)已經解放,新中國即將成立,怎麼能這樣唱呢?」最後,郭沫若決定把這句詞改成「中國民族到了大翻身的時候」。代表團回國之後,匯報了這一情況,引起有關方面對制定國歌問題的重視。
1949年6月,第一屆,政協籌備會正籌備新中國成立的一些事項,感到需要制定一首新中國國歌已迫在眉睫,他們把這個任務交給了由馬敘倫任組長,葉劍英、沈雁冰任副組長的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並設立「國歌初選委員會」,委員會由田漢、沈雁冰、錢三強、歐陽予倩、郭沫若和徐悲鴻等人組成,另聘馬思聰、呂驥、賀綠汀、姚錦新四名音樂家擔任顧問,7月15日-26日,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在《人民日報》等國內外報紙上,連續刊登了「國旗、國徽、國歌徵集啟事」反響十分強烈,截至8月20日,僅國歌一項應徵稿就收到632件,歌詞歌譜6926首,但都不夠理想。
最早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的是畫家徐悲鴻。第六小組經過反復討論,沒有最後確定。
9月2日,政協籌備組第六小組就制定國歌問題再次舉行會議,毛澤東、周恩來同志出席會議,聆聽代表們的意見,張奚若、郭沫若、劉良模、梁思成等都同意徐悲鴻的建議,用《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劉良模說:「國歌代表一個國家,代表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因此,它應當在民族解放斗爭中產生,在斗爭中得到人民大眾的承認,遠非大詩人、大音樂家的人工急就章所能代替,依我看,《義勇軍進行曲》經受了斗爭的考驗,足以與法國國歌《馬賽曲》媲美,完全可以選作新中國國歌「;李立三和郭沫若則對歌詞中:」中國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這句詞有看法,認為需要改詞,」田漢說:「該曲好是好,我寫的詞在過去有它的歷史意義,但現在應該讓位給新的歌詞;」張奚若、梁思成則認為該曲是歷史性的產物,原詞含義深刻,為保持它的完整性,不必改。周恩來同志最後發言,他說:「我們前面還有著帝國主義敵人,我們建設越進展,帝國主義將越加嫉恨我們,破壞我們、進攻我們,你能說:我們就不危險了嗎?還不如留下這句話,經常保持警惕的好!」毛澤東同志表示贊同。
為了慎重起見,毛澤東和周恩來於9月25日晚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議室又召開了一次關於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問題的協商座談會,邀請各民主黨派和文化界人士參加會議,意見得到了統一。於是,政協籌備會第六小組決定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提案,正式提交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審查通過。1949年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體代表一次通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示正式判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國歌》,1978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又通過,《義勇軍進行曲》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