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對否
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里,由於我們一些地方政府在宣傳方面過於側重策略技巧,在實際承諾中因為種種原因,時有爽約行為發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因而也降低了政府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夢想在召喚,改革再出發」, 十八屆三中全會吹向全面改革的號角,地方政府重任在肩,如果不能有效地增強政府公信力,勢必影響這次戰略在管轄區域的實施。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賴於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路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並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地方政府必須牢記建立誠信政府宗旨,將績效評價引入政府公信力建設體系中,在涉及到公信力方面建立考核標准和檢驗環節,並使期制度化。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目標是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而法治政府的重要標志是制度的先進性。
二、 增強政府執行力的關鍵在於對目標的追蹤和跟進
執行力可以理解為: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達成目標的能力。執行力指的是貫徹戰略意圖,完成預定目標的操作能力。是把組織戰略、規劃轉化成為效益、成果的關鍵。執行力包含完成任務的意願,完成任務的能力,完成任務的程度。其表象在於完成任務的及時性和質量,但其核心在於組織戰略的定位與布局,是組織運行的核心內容。
以往許多人認為,領導的職能是決策,執行是下屬的問題,以至「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推不走,甚至推了也不走」等一些不正常現象屢有發生。世界組織行為學大師、領導力大師保羅·赫塞博士鮮明指出: 「執行力」的本質是「領導力」 。其不但打破了人們對決策理解的誤區,還點出了「執行力」在「領導力」中重要地位。也就是說「決策」應包括「如何能使下屬將領導的意圖貫徹到底」的內容,執行力是檢驗領導力的一個重要指標。有關保羅理論,人們作了如下介紹:
1、戴爾的成功:邁克爾·戴爾本人執行力的體現。
2、容易被領導人忽視的一面:選拔人才。
3、執行能力的核心所在:對項目的追蹤和跟進。
4、人才訓練:領導人培養團隊執行力的手段。
5、中層管理者的領導力:執行領導人意圖的重要保障。
筆者認為,這其中「對項目的追蹤和跟進」不但是「執行能力的核心所在」,而且也是增強政府執行力一個突破口。15方面改革如何追蹤和跟進將決定這次全面改革的成敗。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指出:「必須更加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這「協同性」顯然包含了「執行力」和「決策力」的協同。因此,建立對執行力的目標追蹤和跟進制度非常重要。
三、 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提高根本在制度建設
鄭永年先生在《中國需要的是制度崛起》中指出:世界歷史發展表明,制度崛起,尤其是國家政治制度的崛起才是一個國家的真正崛起。鴉片戰爭前的1820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佔世界最大份額,達到世界總額的32.9%。就是說,當時的中國是世界上真正的經濟強國。可惜的是,西方勢力進入中國的過程也就是中國的急速衰落的過程。應當意識到的是,近代中國的衰落並不是僅僅是因為人們一般認為的朝廷的腐敗、出賣國家利益等原因。更重要的原因在於缺少制度創新。一旦當總體國家制度缺少了國際競爭能力,那麼國家的衰落就變得不可避免。鄭永年先生揭示的是規律性的東西,國家的崛起首先是制度的崛起,改革的長遠目標也是建立先進的制度。正如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並要求,「到2020年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此,在我們研究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時候,一定要記住其目標是為了制度的完善,應該注意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既是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的手段,也是它的目標
2. 政府公信力是指什麼中國政府怎樣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賴於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路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並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
恪守「透明、盡責、誠信」
首先從政府自身做起。「透明」,政務公開,滿足民眾知情權,接受民眾監督、媒體監督和司法監督,重大決策依循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集體討論決定的路徑;「盡責」,就是做到「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所有權力來自於人民,受人民所委託,必須依法行政,盡職盡責;「誠信」,言而有信,有諾必踐。重建基層政府公信力,當前尤要澄清吏治,厲行清廉政治,以此攏聚人氣,凝聚人心。遇「事」,才能做到說話、做事有人信、有人聽。
公共政策向底層傾斜
底層社會成員對社會的絕望往往是引發社會動盪的主因。中國經濟急速轉型,經濟分化劇烈,社會分化明顯,出現了「利益直接受損群體」。他們際遇不順,社會地位下降,總體上淪為低收入弱勢群體。他們對物價上漲特別敏感,對貧富差異特別憤怒,對官員的傲慢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特別反感,怨天尤人情緒尤為濃厚,其抱怨代表了「民怨」的很大部分。
底層社會的民怨已成聚集社會張力的核心動力,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將隱忍的社會不滿表面化,演化為激烈的社會沖突,對社會穩定起著強大的破壞作用。社會公共政策必須對他們給予更多傾斜,且施以實實在在的社會救助。
關注另一種相對剝奪感
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生活的憧憬是,能有與身份相匹配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平民子弟懷揣夢想,企望通過接受高等教育獲取知識,獲得向上社會流動的機會;而畢業後才發現這是一個難以進入的世界,就業不易,生活窘迫,身份的主觀認知與客觀的現實竟是如此割裂。這就是「身份 不 一 致 」(statusinconsistency)的體驗。這是一種獨特形式的相對剝奪感。
國外研究社會運動的學者認為,「受過良好教育而又手中無權、袋中少錢的人往往傾向於自由或激進」。具有相同生命歷程背景,在相同時代氛圍中成長,經歷相同歷史事件的沖擊,容易養成相似的世界觀,有助於群體形成「社會運動」的集體認同。引發集體抗議的最起碼條件則是:群體內生成了有關集體性壓制的共享情感和反抗這一壓制的共同目標。
在中國,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從「蟻族」的身上可以真切的感受到強烈的「身份不一致」造成的相對剝奪感,近年來房價高企更使年輕人對未來的生活前景失望。這些都是制定社會政策時必須考慮的。應該給年輕人提供更多的社會流動的平等機會;鼓勵而不是限制年輕人靈活就業;社會管理者、城市管理者對年輕人的多種正當就業形式應持相對寬容的態度,而不是簡單的粗暴執法,或以罰代管。
厲行規制,維護民眾法定權利
各國政府在制定社會管理的規制時,共同遵循的原則,是將民眾的訴求表達形式設為三類:法定允許的、嚴格禁止的和介乎兩者的。對法定允許的訴求方式,政府一般會保證其實現,或提供便利,至少不加阻止;對嚴格禁止的暴力行為,會採取行動制止、壓制,乃至鎮壓;介乎兩者之間的形式,對不發生暴力的,寬容;對可能發生暴力的,制止。
我國對此也有相似規定:上訪、舉報、司法訴訟等是我國法律、法規法定允許的訴求表達形式;暴力行為是法定禁止的。近些年來,對諸如以「散步」之類的表達訴求方式政府也採取了相對寬容的態度。
現實的問題是,一些法定允許的表達訴求形式如上訪等,卻遭到了一些基層政府的阻止、禁止,乃至於壓制;而一些絕對禁止的暴力行為卻沒有被控制住,屢屢發生。
應該厲行法律法規:對法定允許的予以保護並幫助其實現,對法律禁止的必須堅決制止。(來源於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
說白了就是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執法必嚴真正落實才可以。並且公民與生俱來的權力都必須得到切實的保障。政府從父母官到僕人角色的轉變。
3. 如何進行行政改革 提高政府公信力
全會提出,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必須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要健全宏觀調控體系,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提高科學管理水平。
以「壯士斷腕」的決心打造「服務型政府」
「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按照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這是黨的十八大對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提出的明確要求。「動員令」發出後,從中央到地方,從東部到西部,各級政府抱著「壯士斷腕」的決心採取多項措施,推進行政體制改革、積極轉變政府職能,彰顯出打造「服務型政府」的決心和勇氣。
今年以來,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釋放出的紅利,對拉動中國經濟回暖並加速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高政府公信力做到以下幾點:
一、切實增強各級政府轉變職能的責任擔當意識,勇於沖破既得利益藩籬和傳統計劃經濟理念的束縛,把政府職能是否切實轉變作為重要的衡量標准。
二、科學制定權力清單,通過法律方式界定政府職能邊界,完善政府事權劃分的法律制度,依法制定和完善權力清單,組織力量對涉及行政審批事項設定的法律法規進行全面清理。
三、國家盡快出台統一的深化審改的指導性意見,成立綜合權威部門對改革進行統籌協調,把頂層設計和基層在實踐中創新結合起來。
四、發揮協商民主作用,積極有序擴大公眾參與,及時公開改革進程和結果,構建開放式的公眾評價機制,增強改革的科學性和公信力。
4. 提高政府公信力就要規范權力的運行,請回答為什麼要規范國家權力的運行
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運用的好可以造福於民,如果濫用,則會此生腐敗,一害無窮,必須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
5. 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是要建設什麼政府
服務型政府,公開型政府,廉潔型政府!
6. 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意義
首先,它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礎。信用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石和靈魂,完善的信用制度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轉的基礎條件;不講信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無法存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依賴於全體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的遵守和信任。政府是社會秩序與市場秩序的維護者,政府不守信用,就會破壞整個社會信用的基礎。由此可見,加強政府信用建設是構建社會信用體系的關鍵。
其次,政府公信力是政府治理社會的基本要求。政府公信力實質上是人民群眾對政府履行公共職責情況的評價,同時也是對政府合法性的檢驗。信用政府能夠增強人民群眾的社會信任感和歸屬感,政府失信則會導致人民群眾對政府信任的喪失,從而造成社會普遍失信,削弱政府的合法性。
第三,政府公信力是社會穩定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政府公信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政府作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示範者、倡導者和組織者,只有具備較高的公信力,才能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統一起來,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7. 政府工作人員要提高哪些專業素養,從而提高政府公信力
素質要求
(一)政治素質
1.必須具有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2.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堅決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
3.堅持求實務實的工作作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勇於開拓前進。
4.模範遵紀守法,樹立清正謙潔的公僕形象。
5.刻苦學習,勤奮敬業,不斷加強知識積累和經驗積累。
(二)專業知識和智力素質
1.專業知識
公務員的知識兩部分: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專業知識包括本專業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基本框架和基本常識以及本專業的來龍去脈和前後動態。相關知識即指相近或交叉專業的有關知識,這些知識的了解有助於本職專業知識的深化和提高。
2.智力素質
智力是公務員的基本素質之一,智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公務員對於問題的觀察、理解和思考。智力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和想像力。普通人智商大體相當,只是不同的人對於智力的各個方面稍有側重,有人長於抽象邏輯思維,有人長於形象思維,有人長於觀察,有人敏於反應。
(三)心理和身體素質
公務員的心理素質指公務員在內部和外部環境作用下所形成的、意志、心理感受等方面。主要包括情緒和穩定性、團結協作的相容性、工作的獨創性、面對服務對象的謙和態度、心理的自我調適等。身體素質主要指公務員的體力和適應力,公務員必須具備連續作戰的精力,能夠適應外部環境的各種變化。
8. 政府公信力是指什麼中國政府怎樣提高自己的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依賴於社會成員對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和網路的認可而賦予的信任,並由此形成的社會秩序。政府作為一個為社會成員提供普遍服務的組織,其公信力程度通過政府履行其職責的一切行為反映出來,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實際上是公眾對政府履行其職責情況的評價。
提高政府公信力,主要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第一,加強行政人員的道德教化。如前文所述,政府公信力是通過行政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來體現的。因此,提高政府公信力,要對行政人員進行道德教化,培養一批誠實守信的行政人員,以保證他們真正地維護公共利益。 第二,培養行政人員的倫理自主性。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行政人員會經常性地面臨著角色沖突、權力沖突和利益沖突的困惑。對上級負責,還是對群眾負責?實踐中,行政人員經常會面臨著這樣艱難的選擇。這就充分說明,行政人員在行政行為中要時刻堅持倫理自主性,重塑職業主義精神,堅持公共利益導向。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行政行為的正當性和合法性。 第三,加強服務型政府建設。服務型政府與傳統的統治型政府和管制型政府不同,它將徹底拋棄舊的治民觀念或」為民做主「的觀念,而確立為民服務和」人民做主「的理念,它強調以公民為本位,以服務為宗旨,特別重視服務在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在服務型政府下,政府將主要通過服務而不是管制來維護公共利益。 第四,加強法治政府建設。行政人員必須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意識,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法治、追求公平正義必須成為行政人員的價值追求,把崇尚和信仰法治的精神融入血脈之中。行政人員不僅要學法、懂法、更要知法、守法。他們的一切行政行為都必須有法律依據,堅決杜絕隨意執法、模糊執法行為。行政人員要自覺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只有這樣,才能重塑公眾和政府的信任關系,真正樹立政府的威信。 第五,加強陽光型政府建設。只有實現政府信息的公開,公眾才會清楚政府是否真正地履行責任,否則他們就可能認為政府是無信用的。由此可以看出,政府若要提高公信力,建立公眾和政府之間良好的信任關系,就必須推行政務公開,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建設陽光型政府。
9. 政府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公信力
在網路時代,「塔西佗陷阱」正隨著傳播方式的變遷成為日常社會管理中需要頻繁面對的挑戰 2000多年前,有弟子問孔子如何治國理政,孔子講了三點:足食,足兵,得到百姓的信任。弟子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去掉一項,先去哪一項?孔子答:「去兵」。弟子又問,如果還必須去掉一項,去哪一項?孔子說:「去食。民無信不立。」信,指的就是百姓對政府的信任,也就是政府公信力。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過自己的行為得到社會公眾信任和認可的能力。它反映了人民群眾對政府的信任度和滿意度。政府公信力的強弱,將直接關繫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經濟發展乃至社會穩定。 從總體上看,我國政府的公信力是高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長期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隨著行政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政府公信力不斷提高。但是,在實際工作中,也存在著政府失信現象,影響了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健康發展。—些政府機關及其公務人員由於法制及民主觀念淡薄,仍受權力本位、官大於民的傳統觀念的支配,認為政府的權力是可以不受約束和任意行使的。一些地方政府在自身利益驅動下制定出違背民眾利益和意願的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價值取向和利益取向與民眾相背離,盲目制定出某些脫離實際的公共政策,並造成嚴重失誤之後,拒不兌現其承諾的責任。一些政府官員由於不善於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應對復雜局面和危機管理的能力較差,致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失去了群眾的信任。一些政府部門的決策缺乏科學化、民主化和透明度,行政效率不高,官僚主義、形式主義和腐敗問題突出,致使政府缺乏親和度和感召力。 因此,中央和各級政府反復告誡廣大幹部要慎獨,時時處處嚴格要求自己,強化自我規范和約束,人前人後一個樣、八小時內外一個樣、有沒有監督一個樣;要慎微,認真做好每件小事、管好每個小節,不該說的話不說、不該拿的東西不拿、不該去的地方不去、不該辦的事情不辦;要慎情,教育和管好自己的配偶、子女和親屬,決不允許他們利用自己的職權或職務影響謀取不正當利益;要慎友,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慎重對待社會交往,凈化自己的社交圈、生活圈和朋友圈,善交益友、樂交諍友、不交損友,始終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和浩然正氣。我們要從幹部作風上抓起,提高政府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