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創造發明 > 過橋米線是誰發明的

過橋米線是誰發明的

發布時間:2021-06-20 13:10:18

㈠ 過橋米線是誰發明

過橋米線的由來有一段故事在其中。傳說,有一個窮書生,家裡非常窮,沒有地方讀書,便在村外三里之遙的一個涼亭里讀書。他的妻子特別賢惠,發現每次送飯,走到那裡飯菜便涼了。於是她想了一個好辦法,在連飯帶菜的米線上,澆上一層熱湯油,這層熱油保護著飯菜的溫度。這樣飯菜就不涼了。他妻子送飯途中必須經過一個橋,於是人們便把這燒熱湯油的米線叫做「過橋米線」。現在我們不僅在南方吃到米線,而在北方很多地方也可以吃到正宗的「過橋米線」

㈡ 雲南過橋米線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過橋米線是在清朝出現的,距離現在至少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是雲南地區特色小吃之一,來歷頗具傳奇。
據傳說,有一位秀才常常去滇南蒙自縣城外的一湖心小島上讀書,因此中午需要他的娘子來給他送飯。但是這位秀才非常喜愛吃米線,所以他那勤勞賢惠的妻子就常常給他做他愛吃的米線,並在中午時送去縣城外的小島上。


這樣的做法讓米線鮮香嫩滑,非常好吃,不僅秀才的喜歡,還得到了人們的贊許。人們紛紛效仿,但為這種米線取名字為了紀念這位秀才的賢妻,就把這種米線叫做「過橋米線」。「過橋」指的是這位賢妻每次給秀才送米線都需要經過一座橋才能到達島上。

㈢ 米線是誰發明的,那麼難吃!

有幸吃了一回雲南蒙自源的過橋米線,這也是傳說的過橋米線的發源地。
傳說雲南蒙自縣城有一書生,很英俊,很聰明,但喜歡遊玩,不願下功夫讀書。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年幼的兒子。夫婦之間,感情很深。但妻子對書生喜游樂,厭讀書深感憂慮。一日,對書生道:「你終日游樂,不思上進,不想為妻兒爭氣嗎?」聞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築一書齋,獨居苦讀,妻子也與生分憂,逐日三餐均送到書齋晌生。日久,生學業大進,但也日漸瘦弱。妻子看在眼裡,很心疼,思進補之。一日,宰雞煨湯,切肉片,備米線,准備給書生送早餐。兒子年幼,戲將肉片置湯中,生妻怒斥兒子的惡作劇,速將肉片撈起,視之,已熟,嘗之,味香,大喜。即攜罐提籃,送往書齋。因操勞過度,暈到在南湖橋上,生聞訊趕來,見妻已醒,湯和米線均完好,湯面為浮油所罩,無一絲熱氣,疑湯已涼,以手掌捂湯罐,灼熱燙手,大感奇怪,詳問妻製作始末,妻一一詳道。良久,書生說道,此膳可稱為過橋米線。書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舉人,這事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從此,過橋米線不脛而走,竟成雲南名膳。 在雲南、廣西等地米線是特別受歡迎和喜愛的風味小吃,真可謂風靡全省,遍及城鄉。但由於南北方人們飲食文化的不同,所以對它的偏愛也不同,就我而言就不太習慣,感覺還沒有陝西的油潑面好吃,而且並不便宜,優質的一般要60元左右一份。所以你說難吃,我也完全理解,這也只是每個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差異。而北方的一起名吃對雲南人來說也不見得適應。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滿意,如可能請選擇為滿意答案。

㈣ 過橋米線是誰發明滴

過橋米線的傳說,說是有一個古時候的讀書人為了應考而在深山中寡居苦讀,他的老婆天天從山外給他送吃的進去。但是,山路不好走,又很遠,等飯送到了都涼了。他老婆擔心他長期吃冷飯會得胃病,就想了個辦法讓他能吃上熱飯。她把湯和米線分開來盛放,送進山裡時,油湯的熱氣還沒散盡,米線下在湯里,正好可是吃一頓熱食。再加水這個聰明的老婆每天送飯都要過一座橋,於是乎這道菜就叫「過橋米線」了。

㈤ 米線是哪個年代有的

過橋米線具體始於何年代已無法考證。比較統一的說法是,過橋米線源於滇南的蒙自,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當年一書生為求功名寒窯苦讀(有說法是在蒙自縣城南湖的湖心亭讀書,但此說不確,南湖湖心的煙雨樓為民國時期當地軍閥疏浚南湖時仿照嘉興南湖修建,與傳說時間不符合),賢惠的妻子為了讓丈夫能在寒冬吃上又有營養又能祛寒的食物,想到了容易製作的米線。用一大砂鍋單獨呈裝雞湯或豬骨頭湯,米線及其它配料另裝在其它容器中。吃的時候,將二者混合,就成為一碗熱氣騰騰營養豐富的米線。這樣的分裝有兩個好處:1. 湯料表面形成的油膜阻斷了熱氣,起到了保溫的效果;2. 湯料和主食分裝可以避免長時間不吃,主食被泡爛的情況。這位賢妻的發明不僅讓她的相公無後顧之憂,發奮苦讀,最終金榜題名,更為後人留下一道傳統美食。

㈥ 雲南過橋米線的來源有什麼故事

來源故事:過橋米線源於雲南蒙自。據民間傳說,雲南蒙自有南湖,湖心有島,昔有一位秀才天天到島上讀書,其妻天天送飯上島。丈夫埋頭苦讀,常常忘記吃飯,日見消瘦,妻子就殺了家中老母雞為其補養身體。母雞燉好後,妻子上島送給丈夫,過了好久,妻子見丈夫埋頭讀書,飯菜沒動一點,雞湯卻還是熱的。原來,雞湯上一層厚厚的雞油起到了保溫的作用。聰明的妻子由此發明了把米線下進油湯的方法。此事傳為美談,人們就紛紛效仿食用。因為妻子送飯的必經之路是與小島相連的一座小橋,這種米線就有了一個好聽的名字——過橋米線。

㈦ 過橋米線來源於什麼地方,過橋米線的典故是什麼

過橋米線具體始於何年代已無法考證。比較統一的說法是,過橋米線源於滇南的蒙自,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

典故——

一位書生為求功名寒窯苦讀,賢惠的妻子為了讓丈夫能在寒冬吃上又有營養又能祛寒的食物,想到了容易製作的米線。用一大砂鍋單獨盛裝雞湯或豬骨頭湯,米線及其它配料另裝在其它容器中。吃的時候,將二者混合,就成為一碗熱氣騰騰營養豐富的米線。

這樣的分裝有兩個好處:1. 湯料表面形成的油膜阻斷了熱氣,起到了保溫的效果;2. 湯料和主食分裝可以避免長時間不吃,主食被泡爛的情況。這位賢妻的發明不僅讓她的相公無後顧之憂,發奮苦讀,最終金榜題名,更為後人留下一道傳統美食。

(7)過橋米線是誰發明的擴展閱讀:

名稱由來——

有多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妻子為丈夫送米線時要過一座橋。因此當丈夫問妻子這種新奇的吃法叫什麼名字時,妻子臨時杜撰為「過橋米線」。另一種說法認為這個名字來自於米線的吃法。由於要把新鮮米線從一個碗挑到另一個裝滿湯料的碗內,其過程類似一橋飛渡兩碗間,因此謂之為「過橋米線」。

還有一種說法稱妻子在過橋給丈夫送飯時摔了一跤,其籃子里帶的熱肉湯不慎潑入碗中的生肉里。後來打開一看發現肉已經燙熟,而且味道鮮美。因起源於過橋摔一跤,於是這種吃法的米線便得名為過橋米線。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一次老婆給老公送飯,在橋上不小心摔了跤,米線里的湯都灑出去了,於是老婆就在河裡舀了點水,加了進去。老公吃完發現味道不對,就問老婆,這是什麼米線。老婆一緊張就胡編個名字,說是過橋米線,過橋米線就是這么來的。

再一種說法是,老公在外打工,等待他歸來,每天都會煮一碗米線過橋,等待老公回來。但是等不到老公,有人經過這橋聞到米線的香味,反而開始賣米線出名。

㈧ 過橋米線是誰發明的

傳說雲南蒙自縣城有一書生,很英俊,很聰明,但喜歡遊玩,不願下功夫讀書。他有一個美麗的妻子和一個年幼的兒子。夫婦之間,感情很深。但妻子對書生喜游樂,厭讀書深感憂慮。一日,對書生道:「你終日游樂,不思上進,不想為妻兒爭氣嗎?」聞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築一書齋,獨居苦讀,妻子也與生分憂,逐日三餐均送到書齋晌生。日久,生學業大進,但也日漸瘦弱。妻子看在眼裡,很心疼,思進補之。一日,宰雞煨湯,切肉片,備米線,准備給書生送早餐。兒子年幼,戲將肉片置湯中,生妻怒斥兒子的惡作劇,速將肉片撈起,視之,已熟,嘗之,味香,大喜。即攜罐提籃,送往書齋。因操勞過度,暈到在南湖橋上,生聞訊趕來,見妻已醒,湯和米線均完好,湯面為浮油所罩,無一絲熱氣,疑湯已涼,以手掌捂湯罐,灼熱燙手,大感奇怪,詳問妻製作始末,妻一一詳道。良久,書生說道,此膳可稱為過橋米線。書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舉人,這事被當地群眾傳為佳話從此,過橋米線不脛而走,竟成雲南名膳。在雲南,米線是各族人民喜愛的風味小吃,真可謂風靡全省,遍及城鄉。米線系選用優質大米通過發酵、磨漿、澄濾、蒸粉、擠壓等工序而成線狀,再放入涼水中浸漬漂洗後即可烹制食用。米線細長、潔白、柔韌,加料烹調,涼熱皆宜,均極可口。

㈨ 「過橋米線」是怎麼發明出來的呢大神們幫幫忙

[編輯本段]過橋米線的由來 過橋米線源於滇南蒙自。 過橋米線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清朝時滇南蒙自縣城外有一湖心小島,一秀才到島上讀書,秀才賢慧勤勞的娘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後來一次偶然送雞湯的時候,秀才娘子發現雞湯上覆蓋著厚厚的那層雞油有如蓋蓋一樣,可以讓湯保持溫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線等吃時再放,還能更加爽口。於是她先把肥雞、筒子骨等熟好清湯,上覆厚厚雞油;米線在家燙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因為到島上要過一座橋,也為紀念這位賢妻,後世就把它叫做「過橋米線」。 還有一種說法是:傳說蒙自縣城的南湖舊的風景優美,常有文墨客攻書讀詩於此。有位楊秀才,經常去湖心亭內攻讀,其妻每飯菜送往該處。秀才讀書刻苦,往往學而忘食,以至常食冷飯冷盤,身體日漸不支。其妻焦慮心疼,思付之餘把家中母雞殺了,用砂鍋燉熟,給他送去。待她再去收碗筷時,看見送去的食物原封未動,丈夫仍如痴如呆在一旁看書。只好將飯菜取回重熱,當她拿砂鍋時卻發現還燙乎乎的,揭開蓋子,原來湯表面覆蓋著一層雞油、加之陶土器皿傳熱不侍,把熱量封存在湯內。以後其妻就用此法保溫,另將一些米、蔬菜、肉片放在熱雞湯中燙熟,趁熱給丈夫食用。後來不少都仿效她的這種創新烹制,烹調出來的米線確實鮮美可口,由於楊秀才從家到湖心亭要經過一座小橋,大家就把這種吃法稱之"過橋米線"。 麻辣鴨過橋米線 經過歷代滇味廚師不斷改進創新,"過橋米線"聲譽日著,享譽海內外,成為滇南的一道著名小吃。 [編輯本段]過橋米線的做法 所屬菜系:滇菜 原料: 雞胸脯、豬肚頭、豬腰子、烏魚肉、水發魷魚、油發魚肚、火腿、香菜、蔥頭、鵪鶉蛋、凈雞塊各20克 ,水發豆皮、白菜心、碗豆尖、蔥、豆芽菜、蘑菇各50克,米線200克。 製法: 1.把肉料分別切薄片,有味的焯水後漂涼裝盤; 2.其餘各料另鍋焯水,漂涼後切段裝盤; 3.香菜、蔥切碎和油辣椒及燙過的米線一同上桌; 4.雞油燒至7成熱時裝入碗中,倒入燒開的清湯,加調料上桌; 5.食時先將肉片燙至白色,下綠菜稍燙,再下米線,撒少許蔥花、香菜即成 。 再填補三種做法: 過橋米線的做法一 米線配料: 光肥母雞半隻(約750克),光老鴨半隻(約750克),豬筒子骨3根,豬脊肉、嫩雞脯肉、烏魚(黑魚)肉或水發魷魚各50克,豆腐皮1張,韭菜25克,蔥頭10克,味精1克,芝麻油5克,豬油或雞鴨油50克,芝麻辣椒油25克,精鹽1.5克,優質稻米400克,胡椒粉、芫荽、蔥花各少許。 製作過程: 1.將雞鴨去內臟洗凈,同洗凈的豬骨一起入開水鍋中略焯,去除血污,然後入鍋,加水2000克,燜燒3小時左右,至湯呈乳白色時,撈出雞鴨(雞鴨不宜煮得過爛,另作別用),取湯備用; 2.將生雞脯肉、豬脊肉分別切成薄至透明的片放在盤中,烏魚(或魷魚)肉切成薄片,用沸水稍煮後取出裝盤,豆腐皮用冷水浸軟切成絲,在沸水中燙2分鍾後,漂在冷水中待用,韭菜洗凈,用沸水燙熟,取出改刀待用,蔥頭、芫荽用水洗凈,切成0.5厘米長的小段,分別盛在小盤中; 3.稻米經浸泡、磨成細粉、蒸熟,壓成粉絲,再用沸水燙二三分鍾成形,最後用冷水漂洗米線,每碗用150克; 4.食用時,用高深的大碗,放入20克雞鴨肉,並將鍋中滾湯舀入碗內,加鹽、味精、胡椒粉、芝麻油、豬油或雞鴨油、芝麻辣椒油,使碗內保持較高的溫度,湯菜上桌後,先將雞肉、豬肉、魚片生片依次放入碗內,用筷子輕輕攪動即可燙熟,再將韭菜放入湯中,加蔥花、芫荽,接著把米線陸續放入湯中,也可邊燙邊吃,各種肉片和韭菜可蘸著作料吃。 米線特點: 湯燙味美,肉片鮮嫩,口味清香,別具風味。 過橋米線的做法二 米線配料: 排骨300g,鮮雞1/2隻,鮮鴨1/2隻,雲南火腿100g,老薑1塊(50g),鹽2茶匙(10g),熟米線200g,鮮草魚80g,鮮豬裡脊80g,鵪鶉蛋1枚,韭菜30g,香蔥30g,榨菜30g,綠豆芽30g,鹽1茶匙(5g),白鬍椒粉1/2茶匙(3g)。 製作過程: 1.排骨、鮮雞、鮮鴨洗凈,斬成大塊,分別放入沸水,滾去血沫,撈出沖洗干凈; 2.把上面材料和拍散的姜塊、雲南火腿一同放入高壓鍋(或大砂鍋),加入約為固體材料4-5倍的水,先大火燒開,再轉為小火,煨制一小時以上; 3.調入鹽,最後成品應該是濃濃白白的湯汁,表面飄著一層明油; 4.將鮮草魚肉和鮮裡脊肉,分別切成極薄的肉片待用(為防表面變干,可以先碼好,蒙上保鮮膜); 5.將沸騰的濃湯盛入保溫的大碗,依次平放入鮮魚肉片、鮮裡脊肉片、綠豆芽、榨菜和韭菜,放入生鵪鶉蛋,放鹽和白鬍椒粉; 6.放置2分鍾後,再放入沸水燙過的米線,撒上香蔥即可。 米線原料的製作方法 將大米倒入木桶,用涼水浸泡半小時,放掉水,控干,將米碾成面,或用粉碎機將米粉碎成面。 將米面加涼水合成耙。水、面比例以和好後面耙表面能自然聚成平面為宜,面不成疙瘩,比和元宵面稀一些。 將和好的耙送入米線壓榨機(舊法手工操作,使用十分笨重、龐大的壓米線器械)。 15分鍾後即成熟米線。將主線晾24小時,使之回生,用水浸泡散開。 制湯方法 將豬排骨斬馬,大骨斬斷,與雞、鴨、火腿一同下鍋煮熟。先急火燒開,然後慢火煨煮,但不要把各種湯料煮化。火腿早些撈出,雞、鴨分別撈出,仍可作冷盤用料。大骨繼續煮熬,以敖出骨油,溶出鈣質。湯里可放胡椒粉、味精、鹽巴。也可只放鹽巴。 鮮料製法:遠用淡水魚,以嫩無腥氣者為佳,洗凈,片成極薄的生魚片,與片切得薄如紙的生鮮裡脊片同擺在大盤內,將豆腐皮、玉米片(或鮮筍片)、水發木耳都洗凈改刀放入盤內,香菜、蔥切花(如用其它鮮靈小料如豌豆苗等均切小花)、熟芝麻,撒入湯碗內。 吃時米線、湯碗、鮮料分裝在三件餐具內一劑上桌,把鮮料夾地熱湯碗(湯面必須有一層封面油,湯溫較高)燙熟,再夾進米線配鮮料吃。 過橋米線的做法三 過橋米線的關鍵是在於一碗湯,這碗湯的做法很講究,原料除了豬骨頭外,必須要用兩只壯母雞,一隻老鴨子。用三隻壯母雞、兩只老鴨子是不行!這是多年來廚師積累下來的經驗,這樣燒出來的湯才鮮,而且一定是老鴨子! 雞鴨都要現時宰殺,而且要把雞血留著,等到用猛火把豬骨和雞鴨煮上四五個小時後,把湯里的所有東西撈出來,把雞血擠成碎塊放進湯里,不停攪動,這時雞血會把湯里的雜質凝在一起,湯從乳白色變得清澈透亮。撈出沉澱物後再把豬骨放進去,用小火再慢慢燉一兩個小時。 這一道工序現在的過橋米線餐廳一般都不用了,為了保證讓顧客看到自己的湯的確是豬骨和雞燉出來的,(好些湯里也不用老鴨子了,都用清一色的養雞場出產的飼料雞)湯的顏色故意要保持乳白色。要是乳白色色度不夠,把一筒「餌塊」(也是雲南一種用大米製成的食品)丟到湯里,要多白就有多白。這是時下烹飪的秘訣之一呀! 現在有一些做過橋米線的以為湯裡面煮的東西越多,味道就也好,什麼魚肉、火腿都放進去煮,這是不懂烹飪的人乾的,五味調和,就是要「調」,不是一鍋燴,這樣煮出來的湯失去了過橋米線鮮香、爽口的特點。 [編輯本段]過橋米線的吃法及特點 吃法: 過橋米線由湯、片和米線、佐料三部分組成。吃時用大磁碗一隻,先放熟雞油、味精、胡椒面,然後將雞、鴨、排骨、豬筒子骨等熬出的湯舀入碗內端上桌備用。此時滾湯被厚厚的一層油蓋住不冒氣,但食客千萬不可先喝湯,以免燙傷。要先把鴿雞磕入碗內,接著把生魚片、生肉片、雞肉、豬肝、腰花、魷魚、海參、肚片等生的肉食依次放入,並用筷子輕輕撥動,好讓生肉燙熟。然後放入香料、叉燒等熟肉,再加入豌豆類、嫩韭菜、菠菜、豆腐皮、米線,最後加入醬油、辣子油。吃起來味道特別濃郁鮮美,營養非常豐富,常常令中外食客贊不絕口。過橋米線集中地體現了滇菜而豐盛的原料,精湛的技術和特殊的吃法,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特點: 鮮嫩可口,別有風味。人們常說到雲南不吃過橋米線等於白去一趟。過橋米線就是在煨好的雞湯中加入米線和其他食品的一種獨特的吃法。初去雲南吃此小吃的人如不向別人請教會鬧出笑活:雞湯是滾燙的,由於表面有一層雞油,一點熱氣也沒有,初食者往往誤認為湯並不燙,直接用嘴去喝,這樣很容易燙傷嘴皮。因此,千萬不能用嘴直接去喝雞湯。在食用時應先食鵪鶉蛋,再食生片,趁湯是最高溫的時候將生片燙熟。有人不知其中奧妙,先燙蔬菜和米線,等到後來,湯的溫度下降,不可生食的食物也燙不熟了。過橋米線是嚴格進行分食的,每人面前生片、雞湯、蔬菜、米線各一碗。這樣既衛生,又不至浪費。過橋米線在各類風味小吃中滋味獨特,品格高雅,可謂是各路傳統小吃之首。有人說「過橋米線」是中式西餐,值得大大提倡。米線營養豐富,食用簡便,深受國內外人士的歡迎。 過橋米線,以其制湯考究,吃法特異,滋味鮮甜清香,鹹淡相宜而成為雲南特有風味小吃。過橋米線主要以湯、肉片、米線再加佐料做成。湯用肥雞、豬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為佳;將雞脯、豬裡脊、肝、腰花、鮮魚等切成薄片,擺入小碟;米線則以細白、有韌性者為好;同時備有豌豆尖、黃芽韭菜、嫩菠菜等。吃時,以大「海碗」盛湯,加味精、胡椒、熟雞油,湯滾油厚,碗中不冒一絲熱氣。湯上桌後,將鴿蛋搕入碗內,繼將肉片氽入湯中,輕輕一攪,霎時變得玉蘭片似的雪白、細嫩。然後放入鮮菜、米線,配上辣椒油、芝麻油等,便可食用。碗中紅白黃綠相交輝映,奇香沁人,使人胃口大開(注:一般封頂的油為鵝油)!

㈩ 雲南過橋米線的故事

關於雲南過橋米線的來歷,還是有很多人不清楚,過橋米線的來歷有著一段美麗感人的故事。 相傳,古代在風光明媚的蒙自縣城,有一個綠樹環抱、波光粼粼的南湖。
當時,有一個書生在南湖的湖心亭攻讀詩書,他的妻子每天前來送飯,因家離島還有一段路,途中要經過一座長橋,經常飯一送到就涼了。
由於這名書生求知心切,讀書十分刻苦,往往廢寢忘食,常食涼飯冷盤,以致身體日漸消瘦。妻子看在眼裡,疼在心裡,就把家裡的老母雞殺了,用土鍋燉的香香給書生送去。由於妻子過度勞累,路過長橋時忽覺身體睏倦,便在橋旁樹蔭下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了。
當她醒來時,太陽已快落山,想著丈夫還餓著肚子,心裡十分著急,仔細一查看,原來湯表面覆蓋的一層黃色雞油,把大量的熱量封在湯內,一嘗,還很燙,真是喜出望外,急忙將飯菜送給丈夫趁熱吃了。
聰明的妻子由於明白了上述道理,之後就變著花樣為丈夫做飯菜。她知道丈夫喜歡吃米線,就經常帶著布滿雞油的滾燙雞湯、生薄肉片、米線和鮮嫩的蔬菜、佐料等,走過長橋送到湖心亭,書生把生肉片、蔬菜、米線、佐料放在湯中一燙即可食用,吃起來鮮香滑嫩,美味可口,營養豐富。
由於她的精心調理,書生逐漸恢復了健康,精力十分充沛,讀書更加刻苦,最後考上了狀元。這個故事在當地廣為流傳,被群眾傳為佳話,因為妻子送飯時要經過長橋才到湖心亭,故而她發明的這種米線的吃法,被人們稱為「過橋米線」。後因書生考上狀元,故又稱「狀元米線」。

閱讀全文

與過橋米線是誰發明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鄉級公共衛生服務績效考核方案 瀏覽:310
樂聚投訴 瀏覽:523
輪子什麼時候發明 瀏覽:151
馬鞍山陶世宏 瀏覽:16
馬鞍山茂 瀏覽:5
通遼工商局咨詢電話 瀏覽:304
誰發明的糍粑 瀏覽:430
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 瀏覽:646
pdf設置有效期 瀏覽:634
廣告詞版權登記 瀏覽:79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方案 瀏覽:660
公共服務平台建設領導小組 瀏覽:165
人類創造了那些機器人 瀏覽:933
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何時實施 瀏覽:169
遼寧育嬰師證書領取 瀏覽:735
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能轉讓嗎 瀏覽: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識產權考試答案 瀏覽:256
關於知識產權管理辦法 瀏覽:331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筆記 瀏覽:532
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技術題庫 瀏覽:497